息肉會轉成癌症嗎?

用戶5676550568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上贅生的一塊肉。它喜歡生長在任何被黏膜覆蓋的部位,如鼻腔、聲帶、胃腸、子宮、膀胱等。息肉的形成大多與不良生活習慣及慢性炎症刺激相關。息肉會由小逐漸變大,當增大到一定體積後才會逐漸出現相應症狀。


根據生長的部位的不同相應的名字也不一樣,生長在鼻腔叫“鼻息肉”,胃壁上叫“胃息肉”,腸子內叫“腸息肉”,某一部位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叫“多發性息肉”。

息肉離癌症有多遠?

息肉成長慢、隱藏深,顯身很嚴重!實際上絕大多數息肉是良性的,即使癌變也需通過5-15年時間,應儘早發現去除。


腫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息肉。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常見,其癌變率的高低依次為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內鏡下如若發現,建議儘快切除。


錯構瘤性息肉

錯構瘤性息肉大部分與基因突變有關,都有癌變的可能性。所以一經發現,內鏡下切除,無法內鏡下切除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炎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炎症,包括炎症性息肉及假息肉病、血吸蟲卵性息肉、炎症纖維增生性息肉。這類型的息肉一般沒有癌變的可能。治療上以治療原發病為主,炎症刺激消除後,息肉可自行消失。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和黏膜肥大性贅生物都屬於增生性的,一般也沒有癌變的可能。如若沒有明顯的症狀,可以不予以特殊治療,隨訪為主。

臨床醫生單憑內鏡下的表現並不能判斷病理類型,需要採集組織標本經過特殊處理後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和結構。這也就是醫生常說的活檢送病理。因此,發現結腸息肉後需要送病理檢查,明確息肉的病理類型是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和隨訪計劃的重要依據。


發現息肉如何處理?

早期檢查與發現:鼻鏡、喉鏡、膀胱鏡、食道鏡、胃鏡、膽道鏡、結腸鏡及活檢等。

治療方式有:圈套器割除、電灼、激光切除等。

我是黃志豔大夫,致力於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解釋複雜難懂的疾病知識,幫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體。您的點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息肉的困擾,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們吧!



黃志豔大夫


腸息肉、胃息肉、膽息肉、鼻息肉......這些詞語出現在體檢報告中的時候,是人們最慌張的時候。息肉和癌,貌似是“近親”呢!這個結果肯定會把人嚇的瑟瑟發抖,是不是離癌症又進了一步。

什麼是息肉,它到底會轉變成癌症嗎?

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像一個小肉墜,人體有粘膜的地方都能長。它通常是一種良性病變,小至幾毫米,大至幾釐米。

人們根據息肉生長的不同部位,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譬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腸息肉”、“膀胱息肉”……而如果某一部位長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就叫“多發性息肉”。

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臨床表現多見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徵,這些病變雖屬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惡變傾向。

一般來說,單個、兩個息肉癌變概率不高,但數量越多,癌變機會越高;息肉越大癌變率也越高。1釐米以下的息肉癌變率為1%~3%;1釐米~2釐米的息肉,癌變率為20%;2釐米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則為50%。

由此可見,息肉大部分是良性病變,但是也不排除會發展成癌症的可能,只要定期進行檢查,其實息肉到癌變的時間要5-15年,在這段時間內如果發現,切除,就很少有機會癌變了,所以,大家也不要過分擔憂,發現後及時處理和按照醫囑定期複查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