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淮西24將名錄

明初,淮西24將名錄

朱元璋應發小湯和之邀,投奔郭子興。朱元璋很快就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先提拔成九夫長,後來又封為鎮撫,地位還在引薦他的湯和之上。在一次營救郭子興行動之後,深得郭子興的信任,於是開始回鄉招兵買馬,最初弄了幾百人,後來發展到差不多有2萬人。這樣,就引起了郭子興的警惕和遷怒。朱元璋見此便提出挑一些人出去單幹,剩下的人員都留給郭子興。這個主意讓郭子興很高興,既能趕走有潛在威脅的對手,又能得到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何樂而不為。於是,獨具慧眼的朱元璋挑選了24人,而這些跟隨他的人,也就是以後著名的淮西24將。

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帶著這些人,奔赴定遠作戰,被視為朱元璋獨立起兵的開始。

1、湯和:是朱元璋的“發小”,也是其“引路人”,因功封中山侯,改封信國公。1389年告老還鄉,1395年病死,追封東甌王。

12、徐達:功業卓著,開國後被封為右丞相、魏國公,同樣位極人臣。1385年,徐達背疽發作而死,追封中山王。

3、郭興:曾參與攻滅陳友諒、張士誠,北伐西征、平定四川等戰役,因功封鞏昌侯。後巡視北疆,1384年病死,追封陝國公。

4、郭英:為郭興之弟,長期擔任朱元璋的貼身護衛,曾參加攻滅陳友諒、張士誠,北伐中原、平定雲南等戰役,1384年封武定侯。郭英忠誠謹慎,又是朱元璋的寧妃之弟,故深受恩寵。因參與討伐朱棣,“靖難之役”後被罷官,1403年病死,追贈營國公。

5、吳良:堅守江陰十年,屢挫張士誠,成為朱元璋的東南屏障,因功封江陰侯。1381年病死於青州,追贈江國公。

6、吳楨:為吳良之弟,深通水戰兵法,因功封靖海將軍、靖海侯。1379年病死,追封海國公。

7、陳德:曾參加長興守衛戰、鄱陽湖之戰,後隨徐達北伐,因功被封為臨江侯。1377年,告老還鄉,翌年在鳳陽去世,追封杞國公。

8、顧時;因功被封為大都督同知、濟寧侯。1379年病死,追封滕國公。

9、華雲龍: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又追隨徐達北伐,因功封淮安侯。後巡邊雲州、協守北平,1379年死於回返京師途中。

10、張赫:常追隨常遇春、徐達征戰,建國後主要在福建、遼東為官,從事抗擊倭寇及開闢海上航道的事務,後來被封為航海侯。1390年張赫病死,追封為恩國公。

11、胡海:曾參與消滅張士誠之戰,又從破湖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1384年被封為東川侯。後告老還鄉,1393年病死。

12、張龍:曾參與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戰,又參與北伐、西征及平定雲南戰役,1385年因功封鳳翔侯。後告老還鄉,1397年病死。

13、張銓:曾參與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戰,又參與北伐、征伐明夏及平定雲南戰役,1390年封永定侯。之後史實不詳,權當壽終正寢。

明初,淮西24將名錄

14、周德興:也是朱元璋的“發小”,朱元璋常呼之為兄,因功封江夏侯。1392年,其子周驥在宮中和宮女淫亂,周德興受株連被殺。

15、費聚: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割據勢力,因功封平涼侯。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爵位削除。

16、耿再成:隨朱元璋渡江,先後鎮守滁州、長興、揚州等地,後與胡大海攻克處州,並在此鎮守。1362年,處州苗人降將李祐之反叛,耿再成被殺,追封為高陽郡公。

17、耿炳文:早年承襲父職,屢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曾堅守軍事要地長興十年,積功封長興侯。因在“靖難之役”中與朱棣為敵,於1403年自殺。

18、唐勝宗:作戰勇猛、謀略過人,因功被封為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坐擅馳驛騎,被降職削爵,後因功復爵,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殺。

19、花雲:狀貌魁偉,面黝黑,驍勇絕倫,綽號“黑將軍”,征戰多年,功勳卓著,後奉命鎮守太平。1360年,陳友諒攻陷太平,花雲拒不投降,被亂箭射死,追封為東丘郡侯。

20、陸仲亨:少負武略,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平定廣東、湖南等戰役中有大功,被封為吉安侯。坐擅馳驛騎,被降職削爵,後因功復爵,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

21、鄭遇春:曾參加渡江戰役以平定陳友諒之戰,因功封同知大都督府事、滎陽侯。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爵位削除(到底是鄭遇春還是常遇春,有人質疑。常遇春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才來歸附朱元璋。雖然居功至偉,可比“淮西24將”遲到1年)。

22、陳桓:曾參與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戰,參與北伐,隨付友德征伐明夏及平定雲南戰役,1384年因功封普定侯。1393年,坐藍玉案被殺。

23、謝成: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戰爭,又參與徐達北伐西征、沐英平定雲南叛亂,1379年被封為永平侯。1394年,因牽涉藍玉案坐死。

24、李新: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戰爭,因負責孝陵有關事宜有功,1382年被封為崇山侯。1395年,因開掘胭脂河期間犯罪而被誅殺。

明初,淮西24將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