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講個你知道的野史?

海綿Pro


說一個用蒙古文記載的故事,歐洲傳教士也記載了,就是漢語沒記載的故事,應該叫做野史吧。

那是1649年的冬天,天氣特別冷,因為小冰期還沒結束。北京城死人肉按斤賣,一斤一兩銀子。河北省滿地餓殍,陝北被孟喬芳殺的沒人。所以內蒙古的喀爾喀部落過不下去了,偷襲了呼和浩特城。清軍奉命迎敵,要求大同出兵出糧食,被大同總兵姜瓖斷然拒絕。

所以多爾袞派出阿濟格攻擊大同,從京城出發的兩個旗的八旗軍被姜瓖和王輔臣打的大敗。姜瓖使出計策,在路上扔了一個車隊的財寶,清軍去搶,陣型混亂。姜瓖和王輔臣趁勢殺出,將八旗軍殺退。打破了清軍無敵於天下的傳言。

但是蒙古人和傳教士都不看好姜瓖的做法,因為姜瓖沒援軍。姜瓖打出匡扶明朝的口號,支持永曆皇帝,但是永曆皇帝沒派一個援軍。雖然當時姜瓖勢力是整個山西,過了河南,和何騰蛟隔江相望。

最後,大同城破,五十萬軍民殉國,大同周邊乃至山西各地殉國者無數。這是野史,正史幾乎無言。

今天人們只記得大同城破,無人知道姜瓖打敗過號稱無敵於天下的八旗軍。

但是血脈的力量不會消失,三百年後,當同樣號稱無敵於天下的日本人來到這片土地,被這裡人民打回去。那場戰役,叫做平型關大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也是大同城破三百七十年。這一勝一敗,充分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至少大同軍民等待了三百年。


夢香寒冰


雖然是野史,但也不能太野了。比如像曹操一瓜殺三妾,朱元璋蒸鵝賜死徐達,白蛇傳中小青是個女的(其實是個男的),這些野史在流傳過程中基本上都變成真的了,但實際上野的都太不像話了


今天作為野史專家,本少校要說兩個看上去比較靠譜的野史,看下去您肯定會感興趣:

第一個野史:呂后是通過什麼手段迫使蕭何同意一同殺韓信的。

我們都知道蕭何與韓信之間的感情非同尋常。沒有當日月下追韓信,就沒有日後的兵仙。但後來隨著韓信的反心日益增強。

劉邦與呂雉就琢磨著把韓信給弄死。但韓信也是個人精。所以呂后就決定拉蕭何一起來幹這件事兒。而蕭何這個人是比較講情義的。與韓信之間是知遇之恩,兄弟之情。

他怎麼可能幹這種事呢?


正當劉邦愁眉不展的時候,呂后想了個招:一下子就抓住了蕭何的軟肋。具體是這麼操作的:她讓人把蕭何叫到宮裡,然後指著旁邊的史官,讓史官將記錄的史書拿給蕭何看,只見上面白紙黑字(這不叫紙,是竹簡)的寫著:

韓信叛亂,蕭何從之,事敗,夷三族。

蕭何當時嚇得尿都出來了,要按這個記載,蕭何不但遺臭萬年,而且全族人都會被殺個乾淨。正當蕭何不知所措的時候,呂后又拿出了另外一份記錄,上面寫著:

韓信叛亂,帝與蕭何平之,事畢,蕭何有功,善終。

看到這個結果,蕭何就明白自己該怎麼辦。於是蕭何配合著呂后,將韓信引到了長樂宮。導致韓信被呂后給宰了。


第二個野史:綠帽子的來歷

三國的時候關老爺是帶綠頭巾的。所以我們可以確定在那個時候綠帽子還不算是貶義詞。

那綠帽子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本少校便查野史,終於發現了端倪:

  話說唐朝,有一個叫李緣銘的文人,他酷愛辭賦,經常邀朋喚友來家中作客,只為吟詩作對便可徹夜不眠。

而他老婆呢,貌若天仙,但卻常常獨守空房。30如狼,四十如虎,大家都懂的。時間一長,這紅杏就要出牆。正好鄰居是個喪妻多年的老光棍子,這老光棍子經常趴在牆邊看這紅杏,

天長日久,日久生情。一個紅杏準備出牆,一個站在牆邊等紅杏,這倆貨勾搭一塊兒去了。

那個真是天雷勾動地火,熊熊烈火一發而不可收拾。但這並不是個長久的事兒,於是這位美麗的天仙女子便想出一個招:每當他丈夫出門的時候,他就敢將他丈夫平常戴的帽子(綠顏色的,唐朝是綠帽子還是正常顏色),戴在頭上,讓老光棍子一看,喲,今天丈夫不在家,兩人便行那苟且之事。


後來東窗事發,李緣銘休了這個水性楊花。然後綠帽子的稱呼也傳出去了。這變成了男人被綠的說法來源。

上述野史,均無考證。如有雷同,純屬扯淡。


少校柳下惠


她是繼妲己後在野史里名列前茅的黑皇后,與妲己相似的是,野史裡,她也是被黑的最慘之一,乃亡國妖女,然而正史裡卻是賢惠妻子;她與妲己不同的是,妲己在正史裡是巾幗女子,野史裡,乃禍國狐女,那究竟野史裡她又為何故?

亡國妖女-蕭皇后

蕭氏,蕭皇后,所處時代-隋唐,蕭氏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乃前朝梁太子後裔,很多人只知道她家庭不堪,她起更多數都要幫襯家裡做一些生活家務,然而事實卻是,她出生很貴,血脈也高貴,為何出現這情況?

源於她出生時天異變,宗氏族人皆認為此女降世之初不吉利,還請了袁天罡這位道士觀察一二,道士觀後:“此女有母儀天下之相,卻命現桃花,劫數甚多。”族中聽聞後,蕭氏當即就被迫抱於舅父家寄養,也就有了後來的“貴女卻起更家務”一檔子事。

她的轉折點是在隋王朝皇帝為兒子選妃之時,蕭氏做為前朝梁太子後裔,身份與血脈皆是上乘,作為後裔公主,在這次選妃中脫穎而出,有幸被選為晉王妃,自此,她的版本在民間開始傳承。

特別是一些民間小說、評書,包括影視裡面的《隋唐演義》《隋唐英雄》皆有她背影,這些背影涵蓋的詞彙就是“亡國蕩婦”,因為有她的存在,才亡了隋朝,不因為別的,只因為她乃前朝之後,因為隋朝滅了西梁,僅此而已。

為何開始傳承?

這就有個前言了,也是野史裡開始改編的開始,西梁的開國君主蕭詧是南北朝中梁朝武帝蕭衍的孫子,而蕭氏正是他的孫女,且乃正宗皇室血脈,隋朝在滅了西梁後,這位公主就不再是公主,但血脈依然高貴,作為亡國公主嫁於現今皇朝理應不忘前朝血恥,在外人看來,復仇肯定是理所應當,所以,民間改編就由此而來。

她被黑有幾個點,分別是:

一,前朝公主;二,楊廣奪位;三,奪位後不僅不管楊廣的花天酒地,還廣羅天下為其物色美女;四,楊廣去世後她相繼跟了多位男人,其中歷史著名的竇建德、突厥、李世民、皆涵其中。

以上四點都讓這位前朝的公主本朝皇后洗脫不掉“亡國妖女”之嫌,那麼野史如此不堪,正史裡的她真是如此嗎?

答案是:不是。

據悉,蕭氏雖說早年寄養於舅父家,但是也因寄養讓她懂事,未曾擁有一些前朝貴女惡習,在性格方面尤為居好,而且早期舅父還沒家道中落時乃有名清官,從小的她因舅父的家庭薰陶了一種“渾然天成”氣質。

當初使者在與西梁結盟納妃時,在南北朝所有豪門中都對不上眼,唯獨看見蕭氏,一眼相中,楊廣對蕭氏更是一見傾心,雙方的恩愛於第二年就早早誕下子嗣楊昭,接著還生下楊暕,正史裡對於這段“一見傾心”評為:“夙稟成訓,婦道克修”,可見楊廣當時有多寵敬這位前朝公主。

楊廣登基後,很多人說兩人一直都是逢場作戲,但是蕭氏並沒有慫恿楊廣去奪帝,楊廣是自己的野心所致,而且楊廣對蕭氏真是一心一意,從蕭氏教育楊昭、楊暕可分辨一二,是真心對待子嗣,而非毒婦。

為何說到是楊廣的野心,因為後續的楊廣就能看知一二,權力只為了自己圖樂,要說蕭氏不管不顧,理由欠妥,要知道,任何皇帝都不受女人脅迫,你可以管後宮,但不能逾越到朕這,這就是皇帝。

在楊廣自殺後,蕭氏途徑幾個男人,野史裡說她蕩婦吧,也有錯,也有對,為何?

如果真愛楊廣,當初為何不隨他而去,不是不去,是後期不愛,畢竟,楊廣後來的確變了,不值得,而且本身又不是孤家寡人,這幾十年的經營當有所牽掛,不似楊廣般,該玩的已經玩夠了。

蕭氏後來的幾經轉折,也是實屬無奈,就拿竇建德來講,當初看上蕭皇后,第一是因為政治因素,第二才是接觸後的美貌。

後來轉折到突厥,乃是因為突厥的可賀敦是楊家宗室女兒,也就是楊廣的堂妹,在隋朝的封號是義成公主,這個歷史裡都知道,所以說,蕭皇后是他們的嫂子,蕭皇后到突厥是正理,而非野史裡的其它因素。

後續突厥被李靖消滅後,蕭氏才被李世民由皇親之禮相待,當然,野史裡可不是這樣的,野史裡是李世民貪圖蕭氏美貌而攻打突厥,實際上呢,是命令李靖鑲外,而李靖太能打了,結果打完順手捎帶了蕭氏。

《北史后妃列傳》記載,蕭皇后回到大唐後,“賜宅於興道里”。這已經很明確說明蕭皇后不可能進入了後宮而是安置在京城一個叫“興道里”的街坊中,所以所謂李世民納蕭皇后為後宮的花,純屬文獻閒來無事編造的玩笑而已。

探索歷史奇聞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撰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如《中華帝國野史》《三國演義》等。

我們就以關羽的兵器青龍偃月刀為例:

關羽,人倒是有這麼個人,但是《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大多有誇大與虛構的嫌疑,在原著《三國演義》裡,關羽的形象正可謂“胯下千里赤兔馬,手中青龍偃月刀。”但小說歸小說,歷史上真正的關羽,他真的有傳說中的青龍偃月刀嗎?

但是考古研究發現,偃月刀是唐宋之間發明的,也叫“掩月刀”,偃月,即半月之意。所以東漢末年的關羽鐵定是使不上了偃月刀了。宋代《武經總要》中才就有這種刀的繪圖。而三國時的刀為窄而直的刀,長度在1米左右,東吳的刀長60多釐米,蜀國的刀則長1.2米以上,有堅厚的刀背和單側刃,不再有銳利尖鋒,而且一般都有環首,環首上的布條纏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殺時刀從手中脫落。原著《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青龍偃月刀”,在漢末的那水平,還是造不出來的。正史對關羽的兵器並沒有過多的描述,僅有南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中有過記載,說關羽自採都山鐵,鍛造了兩把刀,起名叫:萬人敵。至於別的什麼過五關斬六將就........


長安城不良人


春秋時代,各諸侯王為了爭奪天下盟主,相互展開了爭霸戰爭,南方的吳國和越國之間也發生了戰爭。其中在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時期最激烈。

公元前494年,勾踐主動進攻吳國,結果被困於會稽山上,被迫求和,後留在吳國做了人質,成為為吳王的車伕。三年之後,獲得夫差信任,獲釋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立誓要滅掉吳國,報仇雪恨。大夫文仲便設計了美人計,派美女去引誘吳王夫差,使其沉湎女色,不理國政,然後伺機而動,發兵攻打。

計劃好後,勾踐命在全國范蠡物色美女,在諸暨苧蘿山村,范蠡發現了兩個美人,鄭旦和西施,期間,范蠡和西施互生愛慕之情,但是文仲把西施帶回去學習歌舞,準備獻給吳王夫差。


經過三年的培訓學習,西施掌握了宮中的各種禮儀,能歌善舞,氣質不凡,於是就被送到了吳王夫差那裡。吳王非常寵幸西施,專門為她建立了宮殿,幾年之後,吳王夫差由於沉湎美色,荒與國政,吳國衰落下去。

前475年,時機成熟,越王勾踐發兵攻吳。三年之後,吳國都城陷落,夫差自殺,吳國滅亡。

西施的任務完成了,范蠡帶她離開越王勾踐,泛舟太湖。據《越絕書》記載:

“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這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後世藝術家們對二人的事蹟進行加工,創作出眾多的作品,使得這個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但是,殘酷的是,以上只是人們的美好想像,真實的西施最後被沉江而死。最早記載在墨子的《墨子·親士篇》中:

“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大意是說這些人都是因為各自的所長而招致相同的禍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

歡迎點評!


流淌的歷史長河


魏晉時期流行的“牛繼馬後”,就是十足的野史,毫無歷史依據,純屬胡說八道。

傳說司馬懿某天聽說了一個讖言“牛繼馬後”,感覺有姓牛的人,會威脅司馬家的天下,恰好自己手下有個將領叫牛金,司馬懿於是殺了牛金,以絕後患。

司馬懿明顯想到,西晉滅亡後,東晉的第一任皇帝-晉元帝司馬睿,就是司馬睿父親的妃子和牛姓小吏私通生下來的兒子,不是司馬家純正的後代。

初,《玄石圖》有‘牛繼馬後’,故宣帝深忌牛氏 ,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焉,帝先飲佳者,而以毒酒鴆其將牛金 。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欽而生元帝 ,亦有符雲。

這則野史出自東晉小說家孫盛的《晉春秋》,流傳甚廣,某些正史也都受其影響而記載其中。《晉書·元帝紀》就沿用了《晉春秋》的說法,說司馬睿不是司馬懿的後代。

這明顯是胡說八道,司馬懿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曹魏的臣子,在司馬懿眼裡,天下當然是曹家的天下,何來“司馬家的天下”一說?自然“牛繼馬後”說不通。

再說了,天下姓牛的多得去了,就算要除去後患,也應該把所有姓牛的都殺了,為什麼只殺了牛金一人?


袁衛宇


慈禧是個很能幹的女人,雖然沒啥文化又不懂政治導致清朝的衰落。

李鴻章也是個付責任的人。雖然他背了百年的黑鍋,因為幾個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他籤的。沒辦法,就算他堅決不籤,也會有人踩他頭上籤。在不少外交場合,李鴻章還是非常能挽大清朝的面子的。(絕對不是崇洋媚外的小人)

他倆的關係應該是英雄惜英雄吧,生不逢時,所以互相關照。


十萬大山的歷史


韓復榘當國民政府山東省主席,他的父親來看他的兒子,老人是老實巴交的鄉下人,沒有見過世面。第一天,兒子設宴款待老爺子,看見滿桌子的山珍海味,不敢動筷子,韓復榘很高興對邀請的客人說,父親知書達理,在席宴上從不主動東快子,都是讓客人先東快子,來賓們誇獎老爺子是韓夫子,當服務生端上一碗漱口水,韓老爺子,也不管有沒有客人,端起這碗漱口水就喝,這一舉動驚的滿桌客人目瞪口呆,而韓老爺子喝完漱口水說:這刷鍋水怎麼沒有糊味啊?


海納百川233699882


很久很久以前得到二本線裝本書,分別是1.巜闖王外傳》。以下簡稱"闖"傳。

2:《金瓶梅後傳》。以下簡稱"金"傳。

看過的朋友不多吧。

"闖"傳的內容與史載和小說大相徑庭。

A.李自成出生於一個頗為富裕的地主家庭。有私人先生專門講課,陪讀的有年齡相仿的侄兒李過,李錦。

B.三個熊孩子非常惡劣,為了懲罰先生,他們把茅坑邊一棵小樹(專為起立時拉住、借力)鋸了一大半,用泥巴糊好,先生入廁後起立時,拉住小樹,一仰跌入茅坑。

C.闖王以後與朝庭軍隊作戰的對手之一賀人龍,是一員悍將,雙方几次交鋒,互有勝負。

然而這本野史小說"闖"傳,卻把賀人龍的父親(簡稱"賀父"),描述成了李自成等人的教書先生和武術教官。

書中說,賀父夜觀天象,發現陝西米脂上空出現"五星齊聚"異象,而且紫氣隱現,於是化裝成遊方郎中前往米脂。

賀父接近陝北時,發現推車抬轎、挑蔥賣蒜者的聲音,隱含虎聲豺音,他百思不得其解,及至到了李父大門外,適逢李自成遊戲中摔壞了手,於是招至內廳醫治。

賀父暗摸小自成骨格,不覺驚駭萬分,原來骨相貴不可言,卻是狼行虎步,聲如豺狼,於是留下教育幾個"天棒"娃娃。

賀父將一串銅錢拿在手裡,暗中運氣直擲木樑,銅錢竟深陷其中,幾個娃娃合力都拖不動,於是心服口服,拜為先生。

D:一年後的月黑風高之夜,賀父仇人尋到李家,雖然打敗了對手,卻是呆不下去了,於是在中秋之夜招來李自成等人,囑其以夜景為題做詩。

李自成的詩大意是:日月無光,天地昏濁,雲遮霧罩,江山朦朧。

李過的詩以螃蟹為題,大意是:一身甲冑執雙鉗,摧營撥寨,斷殘肢之類提勁打把的話

賀父心中暗歎,憑己之力無法教化幾個江湖

豪傑,頓時心灰意冷,告別李父,返回家園。

巜金瓶梅後傳》

街頭竹書架上賣的無名氏作品,毫無價值,書的內容是西門慶、潘金蓮、王婆在黃泉路上相逢。

此時的王婆變成一條狗,而西門慶和潘金蓮要過奈何橋,橋下是鬼哭狼嚎的寃魂化為糾結一團的毒蛇,在橋下蠕動,橋僅尺寬⋯

應該是一本講因果報應的勸世文。


良人執戟2


野史不是信史,大多是民間創作和流傳,不如正史可信度高,但是有些野史,也不是一無是處,也很能形象地說明一些問題和道理。我現在說一個關於三國英雄關公關雲長的野史,與眾分享。

話說三國時侯,關公有一個專門替他扛大刀的跟班,名叫周倉,據說這個周倉,力大無比,是個超級大力士,他比關公的力氣都要大。那麼他是怎麼被關公收服的?他怎麼就甘心做關公的跟班,給關公扛大刀呢?

原來呀,他們相識之初,關公對周倉用了計謀,智收周倉。周倉早就聽說關公力氣大,武藝高,周倉知道自已武藝比不了關公,但自信力氣比關公大,一直纏著要和關公比試,一較高下。關公也知道周倉力氣比自己還大,一直推諉著說有合適機會再和他比。其實呀,關公是在思考怎麼才能比過周倉,讓周倉服自己。憑實力自己不是周倉對手,和他硬碰硬,自己肯定輸,讓天下人恥笑呀。怎麼辦呢?關公就是關公,不愧是三國英雄,不但武藝高強,而且腦袋聰明。他佟於想下了必勝的計策。

有一天,關公帶著周倉,在集市上買了一隻大公雞,一塊來到城牆下面。關公對周倉說,你不是說你力氣比我大,一直要和我決一高下嗎?咱現在就比。周倉一聽,高興壞了,說怎麼比?隨你便。關公說你不是力氣大嗎?你能把一根雞毛扔到城牆上嗎?周倉說我太能了,就順手拔下一根雞毛往城牆上扔。他扔了五次,都沒把那根雞毛扔到城牆上。

周倉心虛了,汗也出來了,臉也紅得像雞屁股了。他結結巴巴說,反正我比氣力氣大,我扔不上去,你更不行,不信你試試。關公哈哈一笑,把周倉手中的那根雞毛拿過來,扯碎撒掉,對周倉說,我力氣比你大,不扔這個。說罷,把那隻雞一把掄到了城牆上,高傲地看著周倉說,怎麼樣?還敢再說你力氣比我大嗎?

周倉立馬跪在關公面前,連聲說再也不敢再也不敢了,從此視關公為大力天神下凡,跟定關公,鞍前馬後,專扛大刀。

這雖是一個野史,但不也說明了智取終勝力敵的道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