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幣什麼來頭,值多少錢?

路燈隨筆記


這位頭條的朋友你好從你發的這幾枚錢幣圖片來看,都屬於珍品,價值不菲,但是我很抱歉的告訴你,你所展示的這幾枚錢幣,我個人並不看好,如果,是真品,它的收藏價值以及價格都非常高,但是,如果是贗品,就沒有收藏的必要,普通袁大頭,現在目前市場價格都在800元以上,大清銀元在3000元左右,我所說的是通貨,如果是AU以上品種價格,會翻倍,極美品都是上十萬元左右的,所以說,袁大頭的價格我們一般都說投屏價格,也就是市場上的通貨價格,美品的價格不在通貨之列,但是你展示的這幾枚都是珍品,真品價值遠遠高於普通大頭和龍洋,在收藏界是硬通貨,所以說收藏一枚,真銀元才是硬道理,好的,我的回答希望能你能喜歡,






泉哥收藏


清代銀幣和袁大頭,這種銀幣如果是真版的大價值500至1000元。


彈吉他的二哥


晚清到民國時期的龍洋銀元。價值還是有高度的。是仿古做舊假的東西的話不可能值錢了。買來玩兒玩兒當學習幣用來學習觀摩歷史也行啊。


南唐小皇爺


以前賣過一枚光緒元寶,好像按年份不同還有製造地不同定價格,當時賣了一千多點,15年春天!


似是故人來23969100



古香閣1819


你好,條友,圖片中都統稱為銀元,有船洋,宣三和袁大頭,但是很遺憾,銀色不對,屬於電解質銀,銀色發白,壓力不夠,圖案生硬,包漿也不對,鑑定為仿品,沒有價值,下面我將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銀元的發展史

銀元作為一種流通貨幣起源於外國。15世紀末始鑄於歐洲,16世紀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鑄造。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準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隻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的民眾對銀元的重視,也算是一種早期的拜金主義吧。

近百年來,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裡佔有重要的位置。那我們中國銀元的起源是什麼時候呢?明萬曆年間(1573—1620)外國銀元開始流入中國。到了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國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清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製銀圓,但那時稱之為“銀餅”。

其實,真正的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需要僱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鬱深盛等人自鑄“銀餅”,當時規定每一枚銀餅值白銀5錢。這種銀餅目前在市面上還能見到,均為清朝咸豐六年所鑄。

到了光緒十五年(1889),廣東開鑄“光緒元寶”銀圓(即龍洋),於是,各省紛起效尤。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1887年(光緒十三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為抵制外國銀元的入侵,多次奏請自鑄銀元,1888年(光緒十四年)獲准建廠,即從英國伯明翰造幣廠進口造幣機器,聘請外國設計師進行設計。1889年至1890年,在廣州建立了官方的造幣廠,鑄造出第一批光緒元寶,名稱為《七三反版機制銀元》,開創了中國機制幣制造的先河。

從1890年開始,廣東省造幣廠直接從西方進口先進的造幣機器,先後鑄造了“七三反版”和“七二反版”兩種銀元。但是“七三反版”因為多出一分銀,有利可圖,大部分均遭回爐並被改成“七二反版”,如此一來,此幣未得到廣泛流通,現今存世量稀少。

而“七二反版”的正面“光緒元寶”四字的四周雕刻滿英文,有隱含大清被列強瓜分之意,立即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沒有得到正式流通,現今也只存有樣幣。

直到1891年,廣東省造幣廠鑄造出了後來常見的“廣東省造光緒元寶”銀元,這樣,就為後期各省造幣廠鑄造銀元提供了一個標準版式。

機制銀元的種類版別很多,但其中有幾種鑄量不多或僅有樣幣而身價百倍。如陝西、湖南銀幣、吉林、廣東、北洋一兩銀元,戶部光緒元寶,江南半圓,宣統三年短鬚龍,廣東壽字幣等等,這些存世稀少的銀幣都是收藏家追求的目標。

【民國銀元的種類】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 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莊的“莊票”。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這裡的“白”就是指“銀元”而言。

自從光緒16年(1890)廣東首鑄七錢二分金銀幣開始,到宣統年間長達二十年,清廷始終無法統一幣制,也因為各省督撫自謀利益,不與中央配合,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銀幣上有鑄庫平七錢二分,有鑄壹圓,也有鑄一兩,另外計重單位有庫平、廠平、漕平、湘平等五花八門。直到宣統二年大清幣值則例頒佈後,於宣統三年(1911)鑄出全國統一的大清銀幣及銅幣,然而,剛出統一的銀元不久,適值武昌起義而停鑄。

民國建立初期,新版國幣未立,只發行有少量孫中山像(俗稱小頭下五星)和黎元洪像(戴帽和光頭兩種)開國紀念幣,全國各地仍沿用前清銀幣。此時,各省又蠢蠢欲動了。最先開工的是福建,福建都督府早在辛亥年(1911)就開鑄中心有“閩”字的銀輔幣。雲南在辛亥年也有所動作,不過雲南自己無力刻模,從前造幣的祖模都是向天津造幣總廠請領的。情急之下,雲南居然拿出了一套光緒年間沒有使用過的幣模,於是,就出現了民國年間重鑄光緒元寶的怪事。隨後是四川。民國建立後,四川由軍政府接管,自民國元年(1912)開鑄有“漢”字樣的銀幣大小共四種,有壹圓、五角、二角和一角,其壹圓鑄量龐大。此外,廣西和廣東一樣,也因為軍閥割據,長期自行造幣,盤剝百姓。

【中華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1911年12月29 日,經辛亥革命後,已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成立,清朝滅亡,在中國持續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隨之結束。民國成立時,由於幣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鑄大漢銀幣,福建改鑄中華元寶外,主要的造幣廠,大都仍沿用前清鋼模鑄造銀幣,以供流通需要。

由於幣制混亂,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於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孫中山,鼓鑄1000萬元紀念銀幣以為整頓。圖案採用大總統孫中山肖像,以後的通用銀幣再改花紋式樣。孫中山令財政部行文,同意鼓鑄紀念幣,並命令其餘的通用銀幣新花紋,“中間應繪五穀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訓令財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幣廠照式鼓鑄。

不久,財政部就頒下新模給江南(南京)湖北、廣東等造幣廠依式鑄造,這就是“中華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的由來。

轉眼到了民國三年(1914),國幣條例公佈,各地造幣廠請領天津總廠所頒之袁像銀幣,廣鑄流通全國。袁像銀幣一套共四枚,它是中國過去所流通的本位貨幣,價值一圓,相當於七錢二分白銀。其中壹圓型主幣成色0.8900,重量26.4克,俗稱袁大頭,三種輔幣成色均為0.7000,一角型重2.7克,二角型重5.4克,中圓(半圓)型重13.6克。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各省鑄造的袁大頭銀幣,成色並不相同。部分偏遠省份,偷工減料,難於管理,比如甘肅造的袁大頭成色就很低。不過甘版銀元特徵明顯,容易辨識,基本上只在本省內流通。除了各省政府外,各地大小軍閥也在仿造,成色大多從0.7000到0.8000。

至此全國幣制大體統一,但部分省份仍有少量鑄幣。陳炯明、張毅在漳州主政均鑄有二角及一角低成色的銀輔幣,以及商民所鑄之紀干支“中華癸亥”,“民國甲子”等劣質銀輔幣,不過福建所鑄銀角僅在本地行用,出了省外後難使用。浙江於1924年發行過大量壹毫銀幣。雲南於1916和1919年自行設計鑄造了側面和正面兩種唐繼堯像共和紀念幣,不過同樣因為成色低而僅限省內流通。

上述各省皆是短期造幣,只有廣東長期大量鑄造輔幣,這可能與孫中山等人在廣東自立政府有關。由此,廣東人也養成了一個習慣,廣東老人們所說的一塊錢並不是壹圓錢,而是一塊廣東雙毫,也就是二角錢。

北伐勝利後,中央停鑄袁大頭,改鑄孫像銀元,正面圖案與1912年發行的小頭下五星版相同,因背面圖案不同而分為普通小頭和小頭上五星兩種版別。與大頭一樣,除了各地官方造幣廠外,大小軍閥也競相仿造小頭,質量參差不齊,不過多數是劣質品,紅軍也曾仿造過一批小頭。這一時期,貴州軍閥周西成造過一批低成色銀幣,就是日後的名譽品—貴州汽車幣。此外,雲南、福建等省也自行設計鑄造過一些銀幣。而廣東依舊在大量生產自己的雙毫幣。










振洋收藏


袁大頭現在市場仿的太多,在文玩市場都是用籃子裝著堆在一旁,看得人很多,真正下手的卻寥寥無幾。

真品的話,目前市面價是500-800左右。

作為一名收藏愛好者來說,還是收著為好,拿到文玩市場的話,就算是真品也能被忽悠成贗品。


成成成風珠寶


大清銀幣和袁大頭。如果你的是真品現在價格也就是700到1000塊一個。來頭的話認字就知道了。


性如來


民國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