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中關羽和張遼誰更厲害?

自問為何


如果說涉及到記載關羽與張遼的歷史事蹟以及其它情況的正史那就應該是陳壽所撰寫的《三國志》了。

而在現實當中,人們更熟悉或習慣小說《三國演義》之中對關羽和張遼的描寫與塑造。

在小說《三國演義》當中,關羽與張遼屬於惺惺惜惺惺,英雄相惜。最是那一刻,張遼做為呂布手下的衛隊長被曹操擒獲,呂布變顏祈憐,而張遼則高聲大罵曹操,直欲求死。

這個時候,關羽挺身而出,跪下求曹操,為張遼求情,這樣,張遼才得以存活下性命。

在《三國演義》當中,關羽不但先是救了張遼的性命,而且在後來的華容道狹路相逢之時,也是出於義字當先,讓開一條道路,放了曹操與張遼一干人馬。

如此,張遼何德何能值得關羽如此這般的敬重他呢?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據說張遼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聶壹的後代。而一提起聶壹,當然就會想到歷史上很有名的馬邑之謀。

所謂的馬邑之謀是這樣的;漢朝元光元年,匈奴向漢朝提出和親,經過廷議爭論,漢武帝同意了臣下這個請求。最後漢武帝同意了和親。

漢元光二年,也就是元光二年,馬邑地區的大商人聶壹漢朝廷獻計說:“匈奴在邊界經常侵犯,總是一個禍根。現在趁剛跟他們和親的機會,把匈奴引進來,我們來一個伏擊,準能打個大勝仗。我經常在邊界上做買賣,匈奴人都認識我。我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單于。單于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單于一到馬邑,漢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後路,活捉單于。”

之後,幾十萬漢軍埋伏起來,單等聶壹把匈奴人馬引進來,一網打盡。可是,最後關頭,由於邊關內部出了奸細,洩露了漢軍的計劃,使得匈奴軍隊驚惶撤退,功虧一簣。

而這個張遼張文遠,正是漢武帝時期聶壹的後人。

另外,張遼為人穩重,為人處世為曹操所推崇,也與關羽相處默契。

論及武功當世,張遼尤其勇猛,他在白狼山戰役中殲滅且殺死烏恆單于蹋頓,擊潰遼東柳毅所部。又于飛登天柱山全殲陳蘭,梅成所部軍兵。被稱之有萬夫不當之勇。

關羽在《三國演義》當中被描述的盡善盡美,武功超群,而在《三國志》當中,對於關羽文治武功的記載卻為數不多,其中所提到的關羽指揮的最精粹、完美的戰役應該就是襄樊之戰了。

漢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的軍事進攻力量準備工作已經完成,所以,以關羽所部率先向荊州發起軍事攻擊。

戰役進行不久,就成功的將曹魏大將龐德圍困在樊城,也正是在這次戰役過程當中,關羽被箭矢所傷,就有了刮骨療毒之佳話傳頌至今。但是當時的戰事確實一日三變,刻不容緩。

戰事正酣之際,曹操派于禁率領曹魏大軍殺奔樊城,一時之間,關羽軍兵不足以與城內城外的曹魏軍隊抗衡,大無畏的關羽與對手鬥智鬥勇,引漢水,水淹于禁的七軍,此一戰,活捉曹魏大將於禁、龐德,關雲長威名大震。

而在張遼能征善戰的一生中,最經典的一次戰役卻是在建安二十年與東吳孫權的一場殊死大戰。

當時孫權親臨戰陣,所謂御駕親征,指揮兵力達到十萬人,再看張遼,真是英雄有膽,不懼虎穴龍潭。

在這一戰當中,張遼親率八百軍兵,陡出奇兵,突然出擊,斬殺東吳大將孫武,幾乎砍倒了孫權的帥字大旗。就以這八百軍兵,連番破陣,多次出擊,驚的吳國一地,老幼震恐,“張遼止啼”即出典於此。

綜上所述,關羽樊城一戰,強敵環伺四面,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關羽依然能夠幹掉于禁的七軍,活捉于禁與龐德,可以說是戰役中的經典。

張遼僅以八百軍兵,幾進幾齣,視吳軍若草芥,斬殺吳軍大將,幾乎活捉孫權也是軍陣對敵當中的奇蹟。

所以,子由以為,此二人若論當時影響,正史當中,張文遠可謂名揚一時。百代之下,關雲長則威名遠揚,盛譽空前。


子由


關羽無論是名聲、武藝、統兵能力還是綜合能力,都遠勝張遼,正史中的關羽和張遼不是一個檔次的,關羽比張遼厲害多了。

論名聲,關羽在三國正史上的記載是“萬人敵”和“熊虎之將”,與張飛並列為三國時期唯二的兩個萬人敵,是三國所有武將中表現最厲害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關羽是:“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郭嘉和程昱評價關羽是:”萬人敵“。劉曄評價關羽是:“勇冠三軍”。周瑜和呂蒙評價關羽是:“熊虎之將”。來自同時代,並且是敵人陣營著名的謀士和武將的評價,很明顯關羽的評價更真實。

而來自同時代對張遼的評價,則與關羽相比,遜色得多,曹丕評價張遼:”古之召虎“。孫權評價張遼:”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意思是張遼雖然生病了,但也是勇不可當,必須小心謹慎啊!

你把同時代名人對關羽和張遼的評價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就明顯感覺不是一個檔次的,關羽明顯高出張遼不少,為什麼關羽的評價會這麼高呢?只能說關羽比張遼厲害得多了。

萬人敵這個評價,從秦漢時代的項羽之後,就直接到了東漢末年的關羽身上,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當時的人把關羽看成和項羽類似的猛將,要知道項羽可是冷兵器時代最強武將。

而且後世形容武將勇猛厲害,都是用關羽和張飛來類比的,比如《晉書》中形容晉朝將領劉遐非常勇猛時是這樣描述的:

晉劉遐每擊賊,陷堅摧鋒,冀方比之關羽、張飛。

還有《魏書》來形容崔公,也是用關羽和張飛來類比的:

崔公,古之關張也。

也就是說,關羽和張飛成了後世武將的勇猛的標準和楷模,如果要形容武將厲害的,就說和關羽、張飛一樣,關羽都成了標準,還不厲害嗎?這是張遼能比的嗎?而且關羽到了今天就直接成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光是這個名聲,就不是張遼能比的。

論武藝,關羽肯定強過張遼。別的不說,白馬之戰,關羽和張遼同時身為曹操的前鋒,兩人同時帶兵衝向顏良,可還是關羽一個人搶了斬顏良的首功,這可是兩人唯一一次合作迎敵,就被關羽搶了大功,這可是實打實的武藝。

論統兵能力,關羽是鎮守一方的大將,劉備只要分兵,一定是自己帶領一路人馬,讓關羽帶領另一路人馬,關羽也從來沒讓劉備失敗過,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關羽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關羽從來就是獨擋一面的帥才,不僅獨自鎮守荊州多年,而且關羽一個北方人,自從來到荊州後,連水兵都練得很厲害,當劉備在長坂之戰被曹操擊敗時,正是關羽帶領劉備手下全部的水軍接應,才讓劉備逃到江夏。

當然了,張遼也很厲害,但與關羽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說關羽是軍分區司令員,那麼張遼只能算個師長,關羽自從主政荊州後,就是軍政一把手,而張遼在曹操手下充其量不過是一員戰將,連主將都算不上。

張遼一生的戰績都是從擊之功,也就是跟隨曹操作戰,或者與其他將領一起合作,這與關羽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張遼跟隨作戰,不需要自已掌控全局,只要做好領導安排的工作就行,但是關羽這樣當主帥的就完全不一樣,需要掌控全局,安排手下所有將領工作,一有差錯,就會造成重大損失。

論綜合能力,關羽別的不說,就說陳壽評價關羽在襄樊之戰的戰績:“威震華夏”四個字來說,冷兵器時代,恐怕只有關羽達到了這個水平吧,因為關羽一支孤軍,弄得曹魏襄樊地區全部被圍困,名將曹仁戰敗,襄陽太守呂常被圍困,五子良將之首,曹魏唯一的假節鉞將領于禁投降,龐德被殺。

關羽之所以被說成威震華夏,就是因為關羽發動的這一次戰爭,除了把襄樊地區打得七零八落,而且攪動得整個曹魏核心的中原地區不得安寧,境內相當多的反叛勢力加入關羽或打著關羽的旗號,如果關羽再進一步,擊敗徐晃,那麼曹魏中原地區將會出現動盪,直接面臨威脅,你想想如果一國之首都被敵軍靠近威脅是什麼感受?

這個水平張遼能達到嗎?別看張遼勇猛,在合肥之戰勇冠三軍,以八百勇士力挫孫權數萬大軍,這一戰除了說明張遼勇猛,嚇了嚇孫權外,並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關羽的襄樊之戰可是對曹魏的中原核心區域產生了威脅,而且擊敗了曹魏于禁、龐德、曹仁等眾多名將,要知道這可是正史啊!

張遼的戰績在史書中記載得相當詳細,而關羽被記載下來的很少,早年的經歷是一片空白,並不是說關羽沒有,只是沒有被記載,而且這些戰績,正是郭嘉和程昱等人評價關羽是萬人敵的證據,如果被記載下來,相信絕對不會比張遼少。

這裡說一個證據,郭嘉是公元207年去世的,史書明確記載郭嘉評價關羽是“萬人敵”,而你翻開史書查看關羽的戰績,公元207年之前的戰績除了投降曹操時在白馬之戰斬顏良之外,其他的戰績就沒有了,難道全都沒有了嗎?當然不是,是因為曹操當時代表著朝廷,與曹操有關的記載相當詳細,而關羽當時跟劉備混的,相當於反政府武將,當然就沒有記載了,再厲害政府軍也不會記載關羽這個反政府武將的勇猛吧!

所以,你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看,關羽都比張遼厲害。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豹眼感覺,就單打獨鬥,也就是個人武功來說,關羽要強一些;在勇猛方面,二者相當;在謀略上面,張遼要高一些。

關羽(161-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

01

關羽斬顏良,是其一生最高光的時刻。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前期,袁紹派遣顏良、郭圖、淳于瓊首先渡過黃河,圍攻東郡太守劉延駐守的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

曹操命張遼、關羽為前鋒,首先接近袁軍,與顏良交戰。在張遼的掩護下,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隨之而解。此戰,關羽被封漢壽亭侯。

從斬殺顏良這個橋段來看,關羽非常勇猛,武力值也很高。關羽是主角,張遼只是個配角。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關羽都遠勝過張遼。

但這一戰,關羽與張遼是有分工的,張遼主要是掩護關羽衝鋒,關羽自然就更出彩一些。但這不等於張遼就不如關羽。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

02

張遼止啼,威震江東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派遣張遼與高順等進攻劉備,曹操派遣夏侯惇救援,但仍被擊敗,沛城被攻破。劉備妻子再次被俘獲,劉備單身逃走。之後,劉備聯合曹操,逼迫呂布投降,呂布請降不許被斬殺,高順拒降被殺,張遼率呂布軍眾投降曹操,被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從這個過程看,當時關羽、張飛都在場,加上夏侯惇一起,都沒有戰勝高順、張遼。

此後,張遼跟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一起解白馬之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領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其中,張遼單槍匹馬上三公山,招降昌豨那才是單刀赴會。關羽那個就是傳說,真正來赴會的魯肅。

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圍困昌豨於東海,歷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先退兵。但張遼判斷昌豨有歸順的意思,對夏侯淵說準備嘗試一下。

張遼派人對昌豨說:“曹公有令,讓張遼來傳達。”

昌豨果然下山來與張遼對話,張遼說:“曹公神智武勇,正在用他的仁德感化四方,先歸附的可以受大賞。”

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隻身上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看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待,心中歡喜,便隨之拜見曹操。

曹操先派遣昌豨回到東海,然後訓責張遼說:“隻身赴敵巢穴,不是大將所為。”

張遼卻拜答道:“憑著明公達於四海的威信,我拿著聖旨,昌豨必然不加害於我,所以才敢去。”

看這馬屁拍得,恰到好處,曹操自然喜歡,但也看出張遼的膽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八百將士衝擊孫權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隨後,張遼率領七千之眾又大敗孫權十萬大軍,差點活捉了孫權。經此一戰,張遼威震江東,名聲大噪,“張遼止啼”也就成為了民間流傳的經典。

張遼沒有活捉或者斬殺孫權,是最遺憾的事,也就沒有關羽斬顏良那麼出彩,似乎比關羽差了一籌。

但仔細分析起來,這毫不遜色於關羽斬顏良。

當時的顏良是毫無準備,被關羽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士氣低落,軍心慌慌,而且有張遼的配合。合肥之戰,張遼缺乏足夠的配合,而且孫權十萬大軍嚴陣以待,起碼比顏良準備要充分,而且主帥在,孫吳將士不敢懈怠。

就此一戰,張遼的勇猛程度絕不下於關羽。

03

在戰績與謀略方面,張遼恐怕要超出關羽

武將的能力,還得以戰績說話。關羽一生威名遠揚,但除了斬殺顏良,水淹七軍,生擒于禁、龐統以外,沒有其他突出的戰績。斬顏良,關羽居功至偉,但畢竟是曹操團隊共同的結果。

關羽武力值爆棚,但在跟隨劉備多次征戰中,幾乎沒有出彩的橋段。這就說明關羽勇猛、武功都沒有問題,但謀略方面稍顯不足。

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的確是技高一籌,但最終還是被徐晃擊敗。整體而言,關羽還是輸在謀略上。

但張遼就不一樣了,論單打獨鬥,張遼或許打不過關羽,但在謀略上張遼不輸關羽,甚至在其上。

建安十四年(209年),廬江人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反叛,曹操命于禁、臧霸討伐梅成,命張遼督張郃、牛蓋討伐陳蘭。當時梅成詐降於禁,于禁便引軍還。

不料梅成趁機帶領軍眾往投陳蘭,一起轉入灊山(今安徽潛山縣)堅守。

張遼意欲登山剿賊,諸將都說:“此山道路艱險,我軍兵少,很難深入用兵。”

張遼卻說:“一對一,勇者得前耳”,此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於是,山下安營,上山進攻,斬殺陳蘭、梅成,盡虜其眾。論功行賞,曹操說:“這一切都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

就這一戰,完全看出于禁與張遼的智略不在一個層級上。也就是說,如果於禁換做了張遼,還會有水淹七軍嗎?沒有于禁配合,關羽就只剩下斬顏良一個光環了。

總之,將在謀不在勇,有謀何必要勇,更不必去傻乎乎地單挑獨鬥。在豹眼看來,正史中的張遼要比關羽更有謀略,綜合實力要高於關羽,起碼戰功要比關羽大許多。

這雖然與張遼依託的曹魏背景實力不同有關,但關羽沒有更多的戰績,不能僅僅說劉備集團勢力不足所致。

正因為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勇猛有餘,智謀不足,才導致劉備沒能有更大霸業。這一點是相輔相成的,君臣相得,才能益彰。


豹眼看歷史


在正史中關羽和張遼各有千秋,很難分高下。

關羽和張遼是大家熟悉三國人物,說起來兩個人關係還不錯,關羽在曹操麾下時,曹操覺得他志不在此,就是命張遼前去試探,可見兩人關係之好。而且關羽和張遼都是當時的名將,在唐朝時一起進了武廟,可見兩人都挺厲害的。至於要比較兩個人誰更厲害一些,那麼就要比較他們的戰績了。

關羽最出名的戰役莫過於北伐襄樊和水淹七軍了,此戰關羽先後擊敗了曹軍名將曹仁和于禁,大破曹軍,光俘虜就抓了3萬。這一戰下來關羽威震華夏,連曹操也為之色變,差點要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

如果考慮到關羽能動員的部隊還不到3萬,能打出如此戰果可以說非常不容易。而且在曹操一生中被打的如此狼狽的機會不多,關羽的厲害可見一斑。

而張遼最出名的是合肥之戰了,此戰張遼以7千守軍迎戰10萬吳軍毫不畏懼,先率800騎兵主動突擊吳軍,大挫吳軍銳氣。此後在吳軍攻城不克撤退時,他再次率軍追擊吳軍,在逍遙津差點活捉孫權。

張遼這一戰以少敵多,而且兵力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能大破吳軍,也是很了不起。

比較這兩戰的話,兵力對比上張遼更佔劣勢,不過關羽面對的曹仁、于禁兩人都是名將,統兵能力比孫權這種貨色無疑要強很多。而且曹軍的戰鬥力也不是擅長水戰的吳軍所能比擬,最終戰果也是關羽大的多,所以單從戰鬥結果看,關羽略佔優勢。

此外關羽在個人武勇方面也更勝一籌,在白馬之戰時,他衝入萬軍之中,斬殺了袁軍大將顏良,成為正史上少數衝陣斬殺敵方主將的戰例。而張遼雖然也率軍衝擊過吳軍,但是最後在孫權面前被擋住,相比要稍微差一些。

不過關羽最後因為呂蒙偷襲荊州,兵敗身亡,而張遼則得以善終,綜合算的話,兩個人大體相當,難分高下。


不沉的經遠


關羽與張遼都是三國時代的猛將,兩人誰更厲害呢?這個問題簡直是廢話,關老爺都成神了,直到現在還被無數人天天頂禮膜拜呢。一個歷史人物能成為神,當然有其過人之處了。

第一,關羽在生前就被稱為“萬人敵”

關羽的厲害,首先是武藝高強。

在《三國演義》裡,關羽的功夫似乎不及呂布,但其實若以正史來說,關羽的功夫未必在呂布之下,兩人其實並沒有幹過,“三英戰呂布”是編的。在史書中,對關羽與張飛的評價,都用了一個詞——“萬人敵”,這兩人都有蓋世武藝,後世談到猛將,必稱“關張”。

關羽最厲害的一戰,是千萬人中取上將首級,一戰幹掉顏良,震驚世界。所以要比勇武,真的無人可及。白馬一戰,幾乎光憑關羽一人之力,就打敗了袁軍。難怪乎關羽會被後人所神化——你是電,你是光,你是惟一的神話!

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郭嘉說:“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曹軍大將程昱也說:“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東吳名將周瑜說:“關羽張飛虎熊之將。”由是可見,張飛、關羽的勇武絕倫,在當時已是聞名天下。

第二,白馬一役,已證明關羽的武功比張遼強

其實張遼曾經與關羽並肩作戰,這一戰就是關羽最神奇的一戰:白馬之戰。然而,在關羽的光輝下,張遼就闇然無光了。

張遼原是呂布手下悍將,呂布死後投降曹操。在曹操與袁紹的爭霸戰中,袁紹先聲奪人,進攻白馬,曹操派關羽與張遼出戰。這一戰,我上面說過了,關羽一匹馬、一把大刀直衝入敵營,把敵軍統帥顏良給砍了。這一戰沒張遼什麼事,跟關老爺相比,實在不出彩。

當然,後來張遼也有過輝煌,在與孫權的較量中,以八百騎襲擊敵營。孫權有十萬人馬,竟然被張遼殺得逃往高丘。此役張遼勇冠三軍。後來孫權撤軍時,張遼又尾隨而至,又把孫權嚇得半死。這就是“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因此,張遼也成為三國時代為數不多可以關羽勇武相比的將領之一。

第三,作為將領,關羽的指揮水平比張遼優秀

不比武力,作為將領最重要的還是要帶兵打仗。從作戰水平來說,關羽也是在張遼之上的。

首先,關羽是全能型的將領。很多人都習慣關羽橫刀立馬的形象,其實關羽不僅是一位陸軍將領,更是一位優勢的水軍將領。關羽在赤壁之戰時,就是劉備麾下最重要的水軍將領,而且他的水軍幾乎是劉備唯一的力量。在後來樊城之戰中,關羽更是把水軍的指軍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其次,關羽是戰區司令,指揮的是戰略性的大戰;張遼只是個守將,是戰術型的將領。戰略型的將領就是獨當一面,要考慮戰略大局的。劉備入荊州後,關羽便成為荊州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他指揮的北伐之戰,是一場戰略決戰。當然,關羽在戰略能力上,比起周瑜、陸遜來說還是要差一大截,但是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威震華夏,也足以看出能力了。相比之下,張遼的舞臺要小得多,只能算一員猛將,不能算統帥。


君山話史


關羽河東郡解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張遼雁門馬邑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西漢時馬邑之謀的發起者聶壹的後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兩位名將相較之下誰更強大呢?

關羽的英勇事蹟

《三國演義》尊關羽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關羽

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於是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

此後,袁紹派大將顏良、文丑、郭圖等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關羽,千里走單騎


當時,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重加賞賜想要留下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但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民間將這段故事稱為“千里走單騎”。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關羽斬殺龐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佔據漢中,自稱漢中王,關羽被任命為前將軍。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

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關羽阻擋,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被潘璋部擒獲,被殺於臨沮。

張遼的英勇事蹟

張遼早年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的領導下,恪盡職守。建安三年(198年),張遼在曹操於下邳攻破呂布後,率軍歸降曹操,成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


張遼

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於東海,得知昌豨答應投降,便隻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減張遼坦誠相對,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曹操先遣昌豨還東海郡,隨後訓責張遼隻身赴敵巢穴,並非大將所為。

後來,張遼攻袁氏而轉戰河北,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待譁平定新軍叛亂,勇登天柱山擊滅陳蘭和梅成,此後,馳聘於江淮。

建安二十五年(215年)的合肥之戰,令東吳軍隊全都披靡潰敗、聞風喪膽。其後,再次擊破孫權、淩統、甘寧等人,威震江東。曹丕登記後,仍令張遼抵禦孫權。



張遼抱病擊破呂範

黃處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

拋開《三國演義》,關羽和張遼誰更強大

人們認為關羽比較厲害,其實根本原因是受了《三國演義》的誤導,對於關羽的事蹟,《三國演義》有點誇大其詞,其實在正式中關羽並沒有那麼突出。

關於個人能力,關羽雖是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可張遼也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


關羽和張遼其實是好友

作為一個將領,張遼能不計個人得失,以大局為重,而關羽則性格孤傲,好大喜功,這是為將的人最大的缺陷。

張遼有良好的大局觀,能發揮己方最大戰力,給予敵人致命打擊,關羽目空一切的性格也是他的缺陷。

所以我認為張遼比關羽強大。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請勿噴!


史於嫣然


先說觀點:以《三國志》所載的歷史論,個人戰鬥力關羽與張遼難分伯仲,領軍能力張遼略勝一籌

個人分析關羽後來影響深遠直至封聖,與中國人反抗異族和懷念漢唐正統的觀念是有關係的。

咱們這麼想:蜀漢人才匱乏,選出五虎上將,關羽榮登榜首,獨當一面是有迫不得已的情勢,要不然“寢則同床”的三兄弟肯定願意待在一起嘛;曹魏人才如江如海,選出五子良將,張遼都能入選。

因為說正史,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及《三國志集解》

一、張遼

1.史書對張遼的評價

《三國志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末尾說:

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鑑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引用三個人的評價:

曹操說張遼“太祖大壯遼”太祖表漢帝,稱進及於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孫權說張遼“張遼雖病,不可當也”

曹丕說張遼“此亦古之召虎也”“國之爪牙”

2.張遼的主要戰績、戰力和領導力分析

白狼山臨陣指揮,陣斬敵酋,聲名遠揚。

張遼是文官出身,後來被迫當了小軍閥。一直到白狼山之戰前,他都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升職的。但是在“持麾”,並陣斬烏桓單于蹋頓。臨場指揮和戰力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合肥荊州,當過很長時間主官。在多人的列傳中,李典、樂進都列名在張遼之後,處於輔助地位。而張郃、牛蓋,則明確歸張遼領導。很多處描述是,張遼等人破權將某某。說明作為四徵將軍之後,張遼已經獨當一面了。

率兵守衛合肥,多次獨領偏師,多次擊敗東吳軍隊

因為800破孫權,積功拜為徵東將軍,進入獨立領軍大將的行列。

武力過人,陣斬單于,800破孫權

三國志中,對於張遼的個人戰鬥力,具體描述很少。但從多次以少勝多,平叛時數十人立於營中,獨自勸服昌豨等描述來看,屬於藝高人膽大的類型。

從關羽等人願意與其相交來看,他的個人能力顯然是受到關羽認可的。

3.官職爵位

  • 張遼年輕時在雁門當郡吏,後來被丁原招去,帶到漢末三國的大舞臺上。
  • 張遼在呂布敗亡時降了曹操,被封爵為“關內侯”(漢),拜中郎將。
  • 後來“數有戰功,遷俾將軍”。勸降昌豨,隨曹操征討袁氏之後,拜蕩寇將軍,期間曾領偏師。
  • 獨立領軍攻打荊州,攻下江夏諸縣,被封為“都亭侯”。 廬江平叛,“增邑,假節”。
  • 合肥大破孫權後,“拜徵東將軍”(曹仁、夏侯淵一個級別的將軍),不再是雜號將軍。
  • 曹操死後,曹丕即魏王位,張遼進爵“都鄉侯”,(建安25年)任“前將軍”。曹丕稱帝后,封張遼為晉陽侯(魏)。
  • 死後,諡號“剛侯”。

二、關羽

能屈能伸,忠勇有加,略顯自負,剛愎自持,結局略慘

個人戰鬥力爆表,領軍能力略有不足。

1.史書對關羽的評價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萬人之敵,國士之風,剛而自矜。

2.史書記載的個人戰力及戰績

因為說正史,“三英戰呂布”正史沒有記載,就不能作為關羽戰鬥力的參考。

斬顏良、敗於禁、殺龐德、“走麥城”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3.史書記載的官職

  • 斬顏良後,經曹操推薦,為“漢壽亭侯”。
  • 劉備佔領荊州後,“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雜號將軍)”。
  • 劉備去益州後,關羽“督荊州事”,獨當一面。
  •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建安24年)封關羽“前將軍”(張遼獲得這一軍銜是建安25年,當然魏蜀兩國對前將軍的地位多少有點差異)。
  • 兵敗被殺後,追諡羽曰壯繆侯。

三、總結

1.個人戰力,關羽有斬顏良,張遼有斬單于,兩個難度說不上高下,實在是難分伯仲。

2.領軍經歷,顯然張遼要比關羽豐富得多。當然,這個跟《三國志》是晉朝人編的多少有點關係,晉奉魏為正統,對蜀、吳的歷史就編的多少有點偏頗和草率。

3.結局,關羽死於戰陣之上,張遼病死,以現代人的平均年齡來看,他們都不算長壽,但關羽的結局要更悲壯。

4.後世影響,顯然關羽要高於張遼。


大國藏美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在正史記載中關羽和張遼哪個更厲害?個人覺得關羽更全面,關羽武力在三國名將中能排前五,武力絕倫、懂兵法、善帶兵、是個不可多得的統帥之才,陳壽作《三國志》時,對關羽的評價是“萬人敵,當世虎臣”。張遼也很厲害,在合肥之戰一戰成名,合肥之戰不僅打退了東吳,並對孫權造成了陰影,張遼活著的時候,孫權再沒膽去攻打合肥。但張遼武力值差點,勉強排進前十,陳壽先生評價曹魏的名將是這樣的“時有良將,五子為先”,對張遼的定位是良將,和關羽的“萬人敵,世之虎將”相比還差點。

關羽和張遼是山西同鄉 私交深厚 都是兩方各自的一代名將

早年劉備曾接納過呂布 ,張遼是呂布的八健將之一,與關羽是同鄉,兩人都是忠義之人,私下裡沒事喝喝酒,聊聊天,談談人生理想,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演義裡關羽提出土山三約,張遼力保關羽,勸曹操先收降關羽,再以重恩來拉攏。雖各為其主,但兩人的感感情還是比較好的。


關羽是劉備一方最早能鎮守一方的大將,劉備也最信任和重用關羽。劉備客居荊州之時,讓關羽去江夏搬救兵。隨後,劉備入川之時,委任關羽總領荊州大小事務,關羽不僅在荊州積蓄錢糧,還在荊州訓練出了一支精銳之師。要說誰在戰爭中成長最快,蜀漢之中除了關羽找不出第二個。關羽有過萬軍叢中斬殺名將顏良的戰績,張遼並沒有斬殺過大將的記錄哦。

張遼雖然以降將身份投靠曹操,但也是深受曹操信任,曹操的南征北戰過程中都有張遼的身影,破袁紹、攻袁尚、徵烏桓,直到與李典與樂進一起鎮守合肥,張遼憑藉著多年的戰功,在曹魏陣營有著一席之地。

關羽和張遼都有著各自的巔峰之戰

關羽的巔峰之戰是樊城之戰 圍困襄陽樊城 打得曹魏名將堅守不出 要不是滿典在旁勸說曹仁死守 樊城可能早就被關羽拿下了 。曹操派了五子良將的外姓大將於禁總領七軍,帶著龐德去支援曹仁,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 于禁被俘 龐德被殺,威震華夏 進逼中原 嚇得曹操手無足措要遷都以避關羽的鋒芒。這一戰有天時的助力,但關羽能抓住時機,說明關羽超一流的軍事水平。


也就是關羽太厲害了,孫權和曹操才合謀要兩面夾擊。孫權方面 呂蒙裝病、 陸遜寫信示弱麻痺關羽,呂蒙更是通過白衣渡江來偷襲江陵,而不敢正面對抗。

樊城之戰的前期戰果,打出了關羽的威名,成就了關羽名將的地位,這一戰影響夠深遠,關中眾多勢力反叛曹魏來呼應關羽,曹魏內部動盪, 連曹操都怕了。

說完關羽,再來說說張遼 張遼合肥之戰 一戰成名 。

孫權趁著曹操與劉備在爭奪漢中 發兵十萬去攻合肥 在奪下宛城時想要攻取合肥。在當時合肥只有七千兵力和張遼、李典、樂進三位名將。張遼與其他兩位關係也不是很好,在得到曹操的密令後,張遼主張先發制人,出奇兵力挫東吳士氣,在堅守不出以待援軍。之後李典與張遼帶領八百敢戰士迎戰孫權,直接衝到孫權麾下,殺得天昏地暗,孫權派重兵去圍堵張遼,張遼多次殺進殺出,最後破圍而出。

孫權久攻合肥不下,退軍之時張遼抓住時機以七千守城兵力追擊,差點捉住孫權,由此孫權在張遼有生之年不敢犯境,包括張遼病重之時,說到“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張遼止啼”的典故一直到如今還在傳頌。

結語:關羽和張遼都是當世不可多得的名將,關羽除了優秀的軍事才能、武力超群外,還在於關羽對劉備的忠義,畢竟武聖人只有一個。關羽性格過於孤傲,張遼相對於比較沉穩,兩人都是後來配享武廟的名將。真要分個高下的話,我個人覺得還是關羽更勝一籌,誰叫我更喜歡關公呢?

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紫氣東來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評論 喜歡是三國曆史的朋友別忘了關注我哦 期待您的關注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如果從正史上來說,雖然張遼很優秀,但我認為依然還是關羽稍微厲害一點,雖然關羽最後是兵敗陣亡的,為什麼我說關羽比張遼厲害一點,下面我簡單的說說,歡迎討論。

關羽

關羽是民間所說的五虎上將之首,正史為四大將軍之首,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對於四個人,普遍認為他們都是衝鋒陷陣型,而非領軍征戰型,但恰恰關羽確實是蜀漢集團中少有的綜合性軍事人才。

早些年關羽跟隨劉備征戰,由於劉備自己本來就很弱小,使得關羽也表現不出來,自從關羽歸順了曹操後,在官渡之戰爆發了突出了軍事能力,一舉打破曹操被動的僵局,因此關羽也成為了曹操最想得到的將領,沒有之一。

後來關羽又回到了劉備處,在赤壁之戰後,由於其出色的綜合實力,被劉備任命鎮守荊州,讓曹操和孫權都不敢輕易動兵。在劉備去的漢中之戰的勝利後,關羽北上伐曹,水淹七軍,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幾乎逼迫曹操遷都鄴城,曹仁最終抱著與城同亡的心態拼了。于禁和曹仁都是曹操高級軍事將領、是集團領袖,被關羽打成這樣,不得不說關羽確實是有兩把刷子的。

《漢書》中說道“驕兵必敗”,關羽確實是驕傲了,最終被他一直輕視的東吳抄了家,兵敗被殺,雖然最終兵敗,但也不能否認關羽傑出的軍事才華。

張遼

張遼是曹操的五子良將之一,雖然綜合能力有目共睹,但卻不是五子良將之首(首為于禁,這裡不做討論),張遼是曹操集團中典型的文武雙全的帥才。

由於張遼是降將,因此在曹操時期,張遼的地位不是太高,曹操說是唯才是舉,實際上他還是按照嫡旁有別來對待的,比如曹操集團的大權都是在曹家的將領以及嫡系將領手中,比如集團總司令夏侯惇,集團副司令于禁,西部戰區總司令夏侯淵,南部戰區總司令曹仁,東部戰區樂進,在合肥之戰中,我們感覺好像都是張遼的功勞,實際上在正史當中,合肥之戰,樂進官職右將軍,張遼還是一個雜牌將軍,屬於樂進的手下,不然為啥樂進守城,張遼出戰來著?後來樂進在合肥病逝了,張遼才成為了東部戰區總司令的。

張遼的戰功主要是,幾次合肥之戰,怒刷孫權十萬大軍,孫權的軍事能力就不多說了,菜的摳腳,但剛才也說了,合肥之戰的功勞也不僅僅是張遼一個人的。

曹丕繼位後,張遼受到重用,官任前將軍,隨曹丕南征東吳,不久在江都病逝。(並非像演義裡說的中箭陣亡)。


縱觀關羽和張遼的一生,其能力其實不分上下,都是文武雙全之帥將,武力值不好判斷,因為現實中不存在PK的情況,謀略上也都很突出,但畢竟關羽和張遼沒有比劃過,但是根據戰績來看,關羽的能力還是比張遼略高一點,但張遼似乎比關羽要沉穩很多,畢竟經歷不同,關羽是劉備的小寶貝,張遼確實降將必須要剋制。


曹老師xixi


趣談答案:整體來看的話,張遼要略勝關羽一籌。

正史和三國演義的區別

我們讀三國演義的話,就會發現整個三國演義當中關羽、張遼有著截然不同的介紹,張遼所參與的戰役少之又少,甚至直接一筆帶過。

而同樣的情況在敘述關羽的時候,確實長篇累牘,不能說長篇累牘吧,但也相差不大。基本上一個章節幾乎都是來描述關羽的,都是來描述諸葛亮的,都是來描述趙雲的,都是來描述劉備的。

而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三國演義的出發點不同,簡單的說三國演義最開始的時候就是為了蜀漢來的,蜀漢才是重頭戲,甭管最終曹魏是否勝利,三國演義重點描述的永遠是蜀漢這一方。

可即便如此,也能夠看得出來:關羽和張遼在三國演義當中基本是勢均力敵的存在,兩個人能夠成為很好的朋友,得益於張遼本身的能耐以及關羽的脾氣秉性。

大家要知道:以關羽的脾氣,凡事比他差的幾乎都受到他的調侃,比如最開始的那個老將黃忠一聽說黃忠的地位和自己一樣,關羽直接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要求和黃忠比拼一下,根本不顧及自己目前的身份地位。

而關羽卻能夠和張遼成為好朋友,這就足以能夠說明關羽和張遼兩個人的身份地位相差不大,兩個人的武力值也相差不大。

張遼更具有大局觀念

既然說到了張遼和關羽相差不大,那為什麼說張遼要比關羽強一點點呢?不要忘記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說過這三國演義這本書籍當中是扶持蜀漢壓低曹魏的。

換句話來說,通過這樣的一本書籍,重點描述的就是蜀漢這一方,在三國演義描述蜀漢的這一方的時候,張遼和關羽仍然能夠平起平坐,就已經能夠看得出來,張遼要略勝於關羽一籌。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張遼更具有大局觀念,張遼最擅長的就是戰術執行能力,可以從當初張遼通過率領800精兵來把東吳趕得屁滾尿流就能夠看得出來。

在此開始張遼開始鎮守合肥,然後在守合肥的時候,把孫權急得團團轉。

從張遼鎮守某個區域之後,從東吳的反應就能夠看的出來,張遼屬於絕對意義上的將才。而相比較而言,關羽就要遜色一些了,大家都知道關羽的脾氣比較傲,而且有的時候還不聽指揮。

這就沒有辦法了,整體來說張遼可能要比關羽略勝一籌,只不過略勝的這一籌也僅僅是多出一點點來,不多,不是非常的多。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