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為何不殺掉朱祁鎮?

歷史一書生


朱祁鈺(1428年―1457年3月23日),漢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朱祁鎮戰敗被俘,後在於謙等主戰派支持下,朱祁鈺登上皇帝寶座,歷史稱為明代宗景泰帝。後來,瓦剌看到朱祁鎮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也就放回了明朝。朱祁鎮迴歸後,朱祁鈺把他封為太上皇,囚禁南宮。於是,有人會問,為什麼朱祁鈺當時不直接殺掉朱祁鎮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一、從朱祁鈺自己原因來說

1、不想留下罵名。朱祁鈺之所以能登上皇帝寶座,實屬偶然,乃形勢所迫。既然瓦剌威脅已經解除,而且贏回朱祁鎮也是自己的同意的,如果這個時候殺死朱祁鎮必然會留下忘恩負義、不仁不義的罵名。這時朱祁鈺不想看到的。

2、朱祁鎮的表現令他不忍心下殺手。朱祁鎮迴歸後,朱祁鈺之所以把他囚禁在南宮,還把他宮牆外的樹木全部砍掉,其主要目的是害怕朱祁鎮奪走他皇帝的位子。而朱祁鎮回來後,主動說明自己沒有打算重新當皇帝的意思,而且在南宮也規規矩矩,每天讀讀書,看看月亮,從來沒有怨言。只是因為看到朱祁鎮沒有跟自己正皇帝的打算,而且兩人又是一起長大的好兄弟,於是朱祁鈺不忍心對兄長痛下殺手。

二、從外部原因來說

1、如果殺掉朱祁鎮孫若薇會反對。孫若微是朱祁鎮的生母,當時雖然不掌管朝政,但身為太后,也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殺他親兒子,朱祁鈺還不敢冒這個險。

2、如果殺掉朱祁鎮大臣們會反對。把朱祁鎮從瓦剌接回來,一開始朱祁鈺是不同意的,最後在眾多大臣的勸說下,尤其是于謙的勸說下,朱祁鈺才同意把朱祁鈺接後來的。當時,接回來時,朱祁鈺都左右不了大臣,更別提要殺死朱祁鎮了。

正是這麼多因素,最終迫使朱祁鈺沒有對朱祁鎮痛下殺手。其實,據史料記載,朱祁鎮迴歸後,本也無心重新奪回皇位。可朱祁鈺貪戀權力,為了確保他這一支血脈永遠當上皇帝,就迫不及待廢掉了朱祁鎮兒子朱見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這件事就徹底激怒了朱祁鎮。後來,石亨、徐有貞等發動奪門之變,朱祁鎮又重新當上了皇帝,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將其軟禁到西內永安宮。朱祁鎮復辟一個月後,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日)癸丑,朱祁鈺死去,死因不明,一說為被人殺害 。


笑談文史生


明代宗朱祁鈺千萬不能殺了自己的哥哥朱祁鎮。

代宗朱祁鈺把自己的哥哥囚禁在南宮七年,並且廢除了自己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代宗朱祁鈺把該做的事情都做了,可是自己唯一的兒子朱見濟是個短命鬼,小小年紀就夭折了這能怪誰?當了八年皇帝的朱祁鈺也病死了,自己這一脈絕了後,皇位再回到哥哥手中是一件大好事。

如果代宗朱祁鈺真的殺了哥哥朱祁鎮,那他的罪惡就太大了,會形成朝中無君的局面,那就是在跟祖宗留下來的江山過不去了,將會嚴重危害到明朝的江山社稷,恐怕會引起無法想像的動亂,難道朱祁鈺不是朱家子孫嗎?


西賊聞之心膽搖


明代宗朱祁鈺不會殺死哥哥明英宗朱祁鎮,竊以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心性尚好,仍念手足之情。明宣宗只有朱祁鎮朱祁鈺兩個兒子,兩人年齡相當,兄弟感情應當不差,不然正統十四年英宗御駕出征那年,朱祁鈺已21歲,按照祖制早已應當外出就蕃,說明英宗對他愛護有加。英宗出征時命朱祁鈺監國,說明對其弟信任。加上朱祁鈺繼承大統雖是局勢所迫,但畢竟是從哥哥手中取得皇位,心中有愧疚,皇位自然捨不得還,但奪位殺人還不至於。二是滿朝文武大臣和太后不會答應。英宗為國出征雖兵敗被俘,但仍為太上皇,且年紀尚輕,不管各種原因去世,都難免落人口實,引發朝廷地震。故兩害相權取其輕,嚴格控制英宗行蹤是相對可取之計。三是帝國接班人懸而未決。明代宗繼位後為保證自身子嗣繼承大統,廢除侄子朱見深的太子地位,轉立自己兒子,但無奈自己兒子沒福分早逝,代宗又不願意復立朱見深,而大臣擁立朱見深為太子的意見十分統一,在這樣微妙時刻,處置英宗不是優先考慮之事。


滄海拾遺錄


奪門之變帶來的惋惜

當代歷史愛好者在談及明朝時期的奪門之變的時候,總會認為明代宗朱祁鈺太過婦人之仁,沒有及時殺死明英宗朱祁鎮,最終才導致奪門之變。而事實上,奪門之變只是一個意外,明英宗的復位,則在一定程度上有僥倖的成分。

明代宗靠什麼代了皇位?

明代宗的皇位,來的靠運氣,失去的,也因為運氣。

明朝明宣宗去世後,九歲的明英宗登基做了皇帝。孩童心性的明英宗打小不學無術,和一群太監來往密切,長大成人後,對太監頭目王振的話,言聽計從。


當時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對於中原的江山,也有了圖謀之心——比如後來瓦剌部族的首領也先殺死蒙古大汗,自立為北元天聖大可汗,其目的就是以北元皇帝身份,滅亡明朝,奪回元朝故土。

明英宗雖然荒唐,但也看到了瓦剌人的野心和明朝嚴重的邊患,王振則認為自己如果能帶著明軍打個勝仗,以後在朝廷裡奪權就更有資本了,於是在王振忽悠下,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光榮被俘。

明英宗被俘虜以後,在明朝大臣的擁戴下,朱祁鈺臨危受命,做了皇帝,組織明朝軍民抗擊瓦剌,算是勉強保住了明朝江山。

而瓦剌人見武力奪取明朝

明代宗在位第八年,明代宗突然患了大病,而此時明代宗的親生兒子早已經夭折,一時間,明朝上下人心惶惶。

就在這時候,一部分明朝大臣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明英宗復位,隨後不久,明代宗離奇死掉。


而從奪門之變的前後來看,明英宗復位屬於僥倖:倘若明代宗沒有患病,倘若明代宗病重期間代宗的太子還在,明英宗是無法名正言順的復位的。

明代宗為何不先殺明英宗

個人感覺,明代宗之所以不殺明英宗,原因如下:

第一點:史無前例。

在中國歷史上,新皇帝殺害舊皇帝的先例比比皆是,但這種情況,大多因為舊皇帝是被政變推翻,因為政變而下臺的皇帝,被殺也在情理之中(事實上有說法認為明代宗死於明英宗殺害,因為明英宗復位一定程度上屬於政變)。

而像英宗這樣被俘或者因為戰亂而失去皇位,新皇帝登基以後,即便接回舊皇帝,一般也是和平共處的——比如唐朝安史之亂,玄宗皇帝逃亡蜀地,太子李亨登基(是為唐肅宗),唐肅宗收回長安以後,玄宗皇帝並沒有被肅宗殺害,只是幽禁,這種關係算是明英宗兄弟倆的先例。


第二點:人望。

明代宗臨危受命,保住大明帝國的江山,而明英宗則斷送大明數十萬將士。如果正常情況下,明英宗搞政變,估計即便僥倖成功,也會引起天下人討伐:畢竟明英宗和代宗比起來,之前做的事就是無道昏君,無道殺害有道,天下人不服。

基於這一點,明代宗也沒必要擔心明英宗對自己有威脅。

第三點:繼承製度。

如果奪門之變前夜,朝廷有太子存在,那麼,按照古代皇位繼承製度,代宗不論是病危還是被殺,第一繼承人只能是太子,而明英宗即便通過政變強行上臺,也會引起天下人討伐:自古以來只有皇帝死了太子繼位的例子,可沒有皇帝死了太上皇復位的例子。

基於這一點,明代宗在太子去世前,也不會擔心明英宗篡權。

而奪門之變的成功,就在於明代宗運氣不好:先是大病,再是沒有太子,否則,奪門之變甚至不會發生。


藤樹先生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瓦剌胡人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被眾臣推舉為皇帝,是為明代宗。

後來,兵部侍郎于謙成功抗敵,並與瓦剌議和,瓦剌首領也先眼見朱祁鎮已經無用,於是同意讓朱祁鎮回燕京。朱祁鈺表示不願意退位,曾對大臣說:“我並不是貪戀帝位,而是當初把我推上寶座的,是你們啊。”

他貪戀帝位與否這並無關是非,不過他廢除了明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經大臣陳述其利弊後,朱祁鈺把朱祁鎮迎接回京師,囚於南宮,尊為太上皇

于謙 王直等人也肯定不同意啊,按理說代宗應該還政於英宗,代宗要是殺了英宗,難保大臣給他轟下來。。

英宗 在朝內影響力很大 代宗 沒子嗣 而英宗兒子還在!就是弄死英宗 自己死後傳位也只能給英宗兒子 沒必要 。

明英宗是嫡子,而且在位十多年。在朝中、宮中的影響有多大?當時朝臣多數仍是英宗時代提拔的,他們於公於私其實更心向英宗。再者代宗即位本身就欠缺法理,英宗北伐時已經立後來憲宗為太子,英宗出事,憲宗即位本沒有任何問題,是復辟後被殺的王文和于謙等少數人硬讓代宗上位的,但同時也確認憲宗仍是太子身份。後來代宗要立自己兒子而廢太子,幽禁英宗,在天下看來是極不道德,被普遍反對的。何況英宗生母孫太后還在,你以為代宗在宮中可以為所欲為?

再就時明英宗正統年間國家治理其實不錯,本身被俘也是出征北伐的結果,不同於某些皇帝逃亡或困守投降的情況,也算為國奮身,用與英宗一起當俘虜的楊銘所說,就是“爺爺為天下出來”,所以英宗其實並沒有失民心。

在這種情況下,代宗對英宗無論明殺、暗殺,在政治上都等同於自絕於天下,皇位只會更加不穩。






生存式生方式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看看不殺朱祁鎮的後果。

杭皇后,景泰帝側室,即位後封為貴妃,後冊為皇后,景泰七年(1456年)崩,諡“肅孝皇后”。英宗時廢皇后諡號,毀其陵墓。明代只承認汪氏為景泰正室,無一朝承認杭氏。唐貴妃,景泰七年(1456年)封"皇貴妃",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皇貴妃,寵冠後宮。郕王死,被逼殉葬。李賢妃,諡“恭靖賢妃”。生平不詳,名號出自《明書》。剩下的側妃皆被賜死。

朱祁鈺沒有兒子, 只留下幾個老婆,結果讓自己的哥哥殺得片甲不留。 自己的皇帝也被廢除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朱祁鈺是被朱祁鎮毒殺的。這個可能性非常大

他不殺朱祁鎮的後果估計自己都能想得到, 為什麼不殺小編自己的都很困惑。

1 他母親孫太后的態度。朱祁鈺和朱祁鎮都是孫太后所生。但是孫太后明顯是更寵愛朱祁鎮。當年朱祁鎮被俘虜,孫太后和于謙商量後決定朱祁鈺繼位,朱祁鎮的兒子為太子。 這明顯是為日後留下後患, 但孫太后骨子裡面認定這個皇位是朱祁鎮的,以後終究也要回到朱祁鎮一系上。朱祁鈺作皇帝后想換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阻力最大的就是孫太后,她繼位這麼長時間竟然沒有感化他的親生母親 。孫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鈺只不過是代理執政而已。

2 于謙的態度。于謙理論上應該和朱祁鈺是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同盟。可以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可是在奪門之變中,于謙沒有反抗束手就擒。石亨,徐有貞之流,是沒有正經名義的, 任用2000多死士發動的。于謙是內閣首輔大臣,掌握九門兵權,而且執掌3大營的兵力。 如果於謙挺身而出,奪門之變成不成功真是兩說。但是于謙沉默了。起碼說明於謙是不能同意殺朱祁鎮的。

我們這位 朱祁鈺皇帝真是缺乏人格魅力,上不能得到父母的偏心,下不能得到大臣擁護。他始終沒有建立一套自己的用人班子,也沒有像他祖宗一樣建立一個從屬與自己的特務系統。所以我始終覺得他是想殺殺不了。如果他當時重用東廠和錦衣衛,一個眼神下來,朱祁鎮就病死了。





Johnny親王


公元1449年六月,蒙古瓦刺部落太師也先因與大明邊境貿易衝突,率軍進犯大明邊境。時任大明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的蠱惑下率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由於指揮不當,大軍在途中多次被蒙古軍擊敗,隨即準備揮師返京,然而在大軍到達河北土木堡時,遭到了蒙古軍的襲擊,明軍大敗,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明軍在土木堡兵敗,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京城後,朝野上下一片愕然,由於國不可一日無君,朝廷在於謙等大臣的提議下將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鎮擁立為帝,並組織了一場抵抗蒙古大軍的北京保衛戰,此戰蒙古軍被擊潰,使得大明王朝得以延續。第二年,得知大明已另立新君,將英宗奉為太上皇的也先,派特使將已經毫無利用價值的英宗送回京城。



與以往的歷史劇本有所不同的是,英宗被送回京城後,並沒有被他的弟弟也就是明代宗朱祁鈺所殺死。

首先朱祁鈺之所以不殺朱祁鎮,我認為他還是念及手足之情,朱祁鎮是朱祁鈺同父異母的哥哥,且兩人年齡相當,朱祁鎮御駕親征時令朱祁鈺做監國,可想而知對他有多信任。其次朱祁鈺溫和的性格必然不想接受貪權弒兄的罪名,同時在看到群臣聲討王振餘黨,擁立他為新君的時候,他也是極力推辭的。



如果說這個理由過於主觀且天真的話,那麼下面這一理由應該比較現實。

當“太上皇”朱祁鎮被蒙古專使送到京城後,已任皇帝朱祁鈺的處境是十分尷尬的,同時也很是為難。

面對這樣一個局面,時任吏部尚書王直上奏說:“上皇蒙塵,理宜迎復。乞必遣使,勿使有他日悔。”這也是代表著朝中大多數臣子的觀點,他們並不希望太上皇朱祁鎮有任何閃失,畢竟他曾經也是一國之君,在朝中仍有他的親信和勢力,倘若被殺,必會引來朝野議論。這也是朱祁鈺不願意看到的。

最終,朱祁鈺想到了一個自以為十分妥當的對策,將太上皇朱祁鎮囚禁於宮中。


舊時樓臺月


一點是:因為為上面有太后

二點是:還有于謙等大臣看到的。

如果是殺了的話恐怕皇位不保。

因為當初立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是在明朝危難時刻,大家才讓他當皇帝的,後來在於謙的帶領下,石亨等將領才把也先打退,誰後又多次打退

瓦剌的軍隊,最後勝利了。

但是就是正是在他登上皇位的同時,明英宗的兒子也同時登上了太子的位置,也就是說告訴天下人,你的皇帝的位置是臨時的。

所以他最後又用賄賂大臣的辦法,把太子廢了,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這樣的話他世世代代,子子孫孫都能做皇帝了,但是第二年他兒子死了。

還有一個就是,這個皇帝畢竟是他哥哥,對自己的皇位已經沒有任何威脅了,于謙說過既然皇位已經定了就沒有變的道理,他回來了就是太上皇。

所以說對自己的哥哥還是留有感情的,皇位畢竟是從明英宗哪裡接過來的,不能明殺暗殺的話又怕落人口實。暗殺的話其實是可以的,但是最終還是心軟了點。

他對朱祁鎮,就是軟禁,讓你一輩子在南宮住著,不出意外的話,朱祁鎮可能就會永遠的被軟禁在南宮了。

這個意外是誰也想不道的,沒有想到奪門之變,明英宗成功復位。

如果是知道有這一天的話他會殺了朱祁鎮的,但是所有的歷史沒有為什麼了,事實就是事實。


仁壽羅海


一、能力不足

代宗不是嫡長子,是作為閒散王爺教育的,沒有學習到必要的權謀,因此代宗當了皇帝也控制不住政權,對大臣都是安撫甚至採取收買方式,所以始終不是一個合格君主。

二、本性不壞

代宗性格溫和,雖然有私心,廢黜誓言以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但沒有殺哥哥的心思,更沒有殺害侄兒的意圖。


四川達州


兄弟情深啊 不忍心 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