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師團長相當於我軍的什麼職位?

皇甫毛毛丶


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後,海軍學習英國,陸軍先師從德國後學法國。尤其是陸軍的武器,日本二戰幾乎所有的新式火炮,從91式105毫米榴彈炮,96式150毫米榴彈炮,一直到9系列山炮野炮,都仿製的法國火炮。法國的慢速重型坦克,配合快速輕型坦克的思想,還有坦克服務於步兵的思想,也一一被日本陸軍複製。日本陸軍的堡壘戰術也同樣學自法國,日本92式重機槍也是仿製法國機槍,日軍的50毫米擲彈筒就是法國小迫擊炮的簡化版。

陸軍編制則不同,陸軍一開始完全照搬一戰前的舊德國陸軍編制,後期有調整,主要針對中國。其陸軍最高一級固定編制單位是師團,單一兵種最大的作戰單位是聯隊。師團基本等於國軍的軍,師團之上的軍(相當於國軍集團軍),方面軍和總軍,均不屬於常設固定編制。由此可知,中將師團長約等於國軍的中將軍長。

但需要了解的是,師團與師團之間,天差地別。

日軍戰爭期間,從七七事變爆發時的十七個“常設師團”,到戰爭結束時的一百七十三個師團,編制極其複雜和混亂。比如:

有按結構分的“四單位制”,“三單位制”;

戰爭後期結構的甲,乙,丙,丁制;

馬匹配置的“挽馬師團”和“馱馬師團”;

編設時期區分的“常設師團”,“特設師團”,“補充師團”,“增設師團”等;

按用途的“治安師團”,“留守師團”,“海洋師團”;

別看都是師團長,權力實力大不同。



蕭十一瀾


師團是二戰時期日軍的作戰單位,但人員編制有所不同。日本的師團分為甲級師團、乙級師團、丙級師團、丁級師團。顧名思義,甲級師團就是最精銳的師團,又稱為挽馬師團,戰鬥力強、士氣也高,但是數量不多。


在二戰中,日軍的甲級師團在正面戰場上給盟軍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威脅。在中國戰場上,也有日本甲級師團的身影。比如在南京保衛戰和武漢會戰中出現的日本陸軍第三師團,就是日軍的甲級師團。另外,在918事變中襲擊我國東北軍部隊的關東軍第二師團也屬日本甲級師團編制,戰鬥力極為強悍。

舊日本帝國主義的師團編制最初是仿製德國步兵師而來,只有1.8萬人左右,但是後來隨著戰爭需要,日本國內相應出現了甲乙丙丁四個等級的師團。因此,不同的日軍師團長所對應的職位也不相同。


以日軍的甲級師團為例,一個甲級師團擁有2個旅團(共4個步兵聯隊)。此外,還有工兵聯隊、騎兵聯隊、炮兵聯隊、輜重艦隊各一個。因此,甲級師團共有8個聯隊的配置,再加上其他人員共有2萬8千多人。日本甲級師團的師團長相當於一個我軍的軍長。

乙級師團的配置就不如甲級師團了,士氣也不如甲級師團。在人員配置上,乙級師團只有7個聯隊,人員約有2萬4千多點;丙級師團的人員編制只有乙級師團的一半多一點,只有15000多人;而最弱的丁級師團人員數量只有11000多點人,機動性強,戰鬥力一般,主要用於管理偽軍、掃蕩後方,以及與八路軍、新四軍等隊伍作戰。


總體來說,舊日本帝國主義時期的師團編制各有不同。最好的甲級師團長就相當於我軍的軍長,而最次的丁級師團長僅相當於我軍的師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甲級師團後來基本上都消耗在了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所以後期的新兵蛋子居多,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的荒野


日軍的師團長相當於我軍的什麼職位?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說,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語境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日本自衛隊的師團長什麼地位?旅長或團長!

目前,日本自衛隊總兵力25萬多人,相當於我國兵力的十分之一。如果假定同等兵力戰鬥力相等的話,日本軍事最高首長不高於我們的集團軍(設13個)首長,大致相當於一個軍區司令員。

目前日本自衛隊仍然設有第6師團、第9師團駐紮東北方面(這兩個師團,是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第2師團(九一八事變的禍首)、第7師團、第5旅團、第11旅團駐紮北部方面;第1師團、第12旅團駐紮東部方面;第3師團(二戰後期留在中國的唯一甲種師團,一號作戰的絕對主力)、第10師團、第13旅團、第14旅團、第4施設團;第4師團、第8師團、第1混成團駐紮西部方面。

就是說,日軍僅僅5萬多人,就設立了十多個師團,平均到每個師團頭上,也就四五千人。如果發生戰事自衛隊改編自衛軍,迅速招兵充實,擴軍十倍,師團長也不過就是一萬多人。

我們的解放軍13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超過10萬軍隊),下設6個合成旅(重型、中型、輕型各2個)、一個炮兵旅、一個防空旅、一個特戰旅、一個陸航旅(或者空中突擊旅)、一個工兵旅和一個勤務支援旅,總計12個旅。粗略估算,一個旅兵力大約能達到一萬人。

所以,日本自衛隊的師團長,相當於解放軍的旅長或者團長。

侵華日軍的師團長什麼地位?相當於集團軍司令或者戰區司令

淞滬會戰中,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而國軍總共出動了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第一個月國軍主動攻擊,日軍不斷增兵,第二個月日軍增兵,雙方平分秋色,第三個月國軍苦苦支撐,最終徹底崩潰。

如果沒有老蔣的瞎指揮,淞滬會戰中的精銳國軍完全可以做到有序撤退繼續在江南地區抵抗,南京也沒那麼容易丟。所以,如果排除指揮因素,國軍80萬人,應該可以和日軍20萬人打成平手。

就是說,日軍以一當四,日軍一個甲等師團兩萬多三萬人,編制上相當於國軍三個師,一個齊裝滿編的軍,戰鬥力上卻足以對抗擊潰國軍一個集團軍甚至一個戰區。

後來,國軍編制上逐漸規範化,建立了200個師,每個師一萬多或者不到一萬,師上面設軍(3萬多),軍上面設集團軍(十萬上下),集團軍上面,就是戰區了(十個戰區,每個戰區二三十萬人)。

武漢會戰時,日軍30萬人對國軍110萬人發動攻擊,國軍的指揮系統中有14個集團軍、50個軍,而同時期日軍的指揮系統是第十一軍5個半師團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和第2軍4個半師團,總共加起來就是十個師團。這時候,日軍的一個師團,確實能打國軍一個半的集團軍。

所以,抗戰初期的侵華日軍,師團長相當於國軍的集團軍司令之上,戰區司令長官之下。

抗戰後期的師團長相當於什麼?相當於軍分區司令!

抗日戰爭後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共同抵抗了侵華日軍中的超過七成,已經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以華北為例,日軍被壓縮在交通線和大中型城市,在廣大的農村和山區,完全沒有存在感。

曾任華北方面軍司令的岡村寧次表示,日本的高級將領,都不願意到華北任職,因為華北地區每天都有四五個日本兵被打死。日軍在華北總共駐軍140個大隊(相當於營,兵力1000),一個多月就要被打掉一個大隊。要知道日軍的一個大隊,雖然只是相當於營,可戰鬥力足以與國軍的一個師對抗。武漢會戰中,日軍總共110個大隊,就把國軍110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現在,卻在莫名其妙的消失。

八路的“積小勝為大勝”“農村包圍城市”讓日軍苦不堪言。那麼,日軍在華北的駐軍有兩個軍,兩個軍各有四個師團,算下來日軍總共有8個師團。而同時期,我們在華北建立了五六個抗日根據地,如晉察冀、晉綏、冀魯豫、山東等。每個抗日根據地也叫做軍區,下設二級軍區,二級軍區下設軍分區,首長都是叫做司令。如劉伯承元帥擔任晉冀豫軍區司令,下設太行、太嶽、冀南三個二級軍區,陳賡是太嶽軍區司令。

抗戰後期,按照戰績來說,日軍的師團長相當於我們的軍區司令或者二級軍區司令。軍區司令在抗戰初期是師長,二級軍區司令抗戰初期是旅長或者副旅長。

不管怎麼說,侵華日軍的師團是相當厲害的, 給我們造成的侵害也是相當可怕的。


歷史知事


相比較於我國,日本作為軍國主義強國,他們歷來有著嚴格明確的軍銜等級劃分,一方面與其家庭背景有關,方面也與其接受的教育背景密切相關。

日軍職位等級並非簡單的根據戰績功勳來評定。

有時候往往起點就決定著終點,就拿抗日戰爭過程當中的師團長來說,具體的官階職責大小,也要根據當時具體情況來考慮。

恰逢當時日軍的軍銜有一次小的變動,但是好在日軍的師團長這一職位,軍銜上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算是比大將稍遜一籌的中將,這一點還是毋庸置疑。

根據變動的情況,原有的師團編制已經不再適用,就務必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日軍面臨的不再是一股勢力,面對八路軍還有新四軍的雙面夾擊,必須要分戰場作戰,自此他們也不得不做出必要的戰略調整,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師團要求。

根據每一個師團具體情況,分別將其劃分為4個等級,甲、乙、丙、丁依次排列開來,等級劃分直接決定實力強弱,哪怕是實力還是人數一目瞭然,當時的實力劃分如何呢?

就拿甲級師團來說,一般標配是兩個旅級團師,與此同時,也少不了4個步兵連隊,實力當然是非同一般,足足能夠達到3萬人之多,當然這還是純戰鬥人員,如果算上其他人,規模要更大。

就拿當時的我軍軍長來說,師團長與其差距並不大,但這僅僅是在職責上,地位上等同,但是我方軍長的實力,顯然在人數上有絕對優勢。

其次就是日軍當中的乙級師團,規模和實力自然要弱於甲級的,但具體有多強的實力,根據其擁有的人數以及部隊,還是很容易區分的。

人數僅僅有2萬多人,與甲級師團相比,劃分就不是那麼明確,僅僅就是騎兵團隊的組合體,除了戰鬥人員,剩下的就是非戰鬥後勤人員。

當時按照我國國軍的實力對比,相當於我軍的一個師,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師長差不多就是中將級別,在這裡大家是不是恍然大悟呢?

別忘了還有丙和乙兩個師團。

畢竟是按照層級逐級遞減,到了乙級師團這裡,就僅僅只有15,000人左右,當然這還是包括了所有的非戰鬥人員,能夠分得的資源優勢也更小,品種也比較單一,作戰能力顯然有待優化,總共有5個連,一個炮兵連,一個工兵連,剩下的三個全是步兵。

雖然日軍的師團長相當於中將軍銜,但也有大小強弱之分,就拿當時我國國軍師長宋希濂來說,他手下部將接近1500人,也同屬於中將,但是實力稍遜,與日軍丙級師團長相匹配。

最後一個就是丁級師團長,實力規模自然也是師團長中最弱的,並沒有優勢可言,人數也就一萬人左右,僅此而已,畢竟沒有人數優勢,戰力也欠缺。

作為最低配的師團長,當時我軍當中也有與之相匹配的師級力量,所以綜合考量,最有可能的師團長,就等同於我軍的師長,中將級別。但是這僅僅是根據部隊人數規模來劃分,並不可一概而論之,就拿我們國軍而言,由手下統兵數萬的師長,也有帶領數千部下的名義師長。

戰亂年代,各個師的軍力變化也相當頻繁,人數上的差距並不足以說明實力,還要根據當時的資源配置,指揮部署。

以上說法僅僅是根據某一歷史時期進行的推測,說起日軍師團長真正的實力,如果要定好一個比較標準,那還是很容易確定的。


大國布衣


二戰以前,日軍有17個常設師團,以及數個戰車、陸軍航空兵等特種師團,其裝備和作戰能力,即便在全球都是比較先進的,二戰初期各交戰國軍隊大都裝備5發栓動步槍,日軍輕機槍和擲彈筒則落實到分隊,相當於其他軍隊的班。

此外,步兵大隊有36挺重機炮6門70毫米九二步兵炮的火力掩護,特別是81具50毫米89式擲彈筒,也就是輕型迫擊炮的大量使用,日軍的戰鬥力非常強悍。

至於日軍的師團長,前期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師團編制內成員有28000餘人,其師團最高指揮官為師團長,還是非常牛逼的,一般基準軍銜為中將。

抗戰全面爆發,經歷了數次大會戰以後,日軍急劇擴大了所侵戰佔區域,兵力就捉肘見襟了;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殘酷的奪島戰役中,日軍的常設師團幾乎消耗怠盡,於是,就擴充了許多師團。

由於兵源質量下降,甚至灣灣、南韓都有許多人穿上日軍的制服參與了二戰,日軍將師團重新編組,分成了甲乙丙丁四種不同類型的師團。其中,丁種師團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兵力僅為1.1萬人,師團長的軍銜大都為少將。

因此,僅從日軍師團的兵力配置來看,戰前和抗戰初期的常設師團的師團長,軍銜為中將,麾下約有28000餘人,相當其他交戰國軍隊的中將軍長。

而後期兵力緊張由混成旅團擴編的丁種師團長,由於兵力少只有1萬餘人,師團長軍銜大都為少將,因此,相當於其他交戰國軍隊的少將師長。

綜上,日軍的師團長,由於兵力配置的不同,軍銜的不同,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的中將軍長和少將師長。2.4萬餘人的乙種師團中將師團長,也可視作其他交戰國軍隊的中將軍長。

1.5萬餘人的丙種師團,就比較特別了,由於師團長軍銜既有中將又有少將,僅從兵力配置來看,相當於其他交戰國軍隊中將軍長和少將師長,兩者都靠得上以及相類似。


國平軍史


在世界的軍隊編制上,日本軍隊的編制非常特殊,我們熟知的軍隊編制就是軍-師-旅-團-營-連-排-班,而日本軍隊的編制卻是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在看抗戰影視劇中,經常有一個疑問:日軍的一個師團到底有多少人,戰鬥力如何,它到底是一個師級作戰單位,還是一個團級作戰單位,還有它的師團長又是什麼級別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全面向西方看齊,日本海軍向英國海軍學習,而日本陸軍先後學習法國和德國。因此,在日本陸軍中有法軍和德軍的影子。當然,日軍還保留了其所謂的“武士道”精神。而在軍隊編制上也很有特色,區別於世界其它國家,其軍隊編制是軍-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在日軍編制中,師團是日本軍隊常用的最高軍事單位。

二戰時期,日本的一個師團的編制是:轄2個旅團,約有20000-25000人。當時,我們的一個滿編師也就1萬人左右,而大部分時間都是非滿編師,人數可能只有7000人左右,甚至更少!當時,我們的一個軍下轄3個師。這樣算起來,日本軍隊的一個師團相當於我們的一個軍。當時,日軍武器裝備優良,其戰鬥力強悍。因此,出現了像臺兒莊戰役,我們幾個集團軍圍攻日軍第5師團和第10師團兩個師團,雖然給予了日軍重創,但是並沒有將其全殲!

當年,看電影《臺兒莊戰役》的時候,還納悶那麼多我們的軍隊,竟然還不能將日軍的兩個師團給全滅。那時候,還誤認為日軍的一個師團就只是我們的一個師的兵力,誰知道人家的一個師團相當於我們的一個軍,其戰鬥力更是強悍,敢和當時我們的一個集團軍作戰。

在抗戰時期,日軍的師團長通常是中將軍銜。例如製造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的主犯之一的日軍第6師團長谷壽夫就是陸軍中將。臺兒莊戰役中第10師團長磯谷廉介,他的軍銜也是中將。在日本軍隊的軍銜中,中將已經屬於很高的水平。對於師長的軍銜,西方各國通常是少將或准將,而我們通常是大校。

二戰期間,不得不承認日軍的戰鬥力真的很強悍。在太平洋戰爭,日軍依靠有利的地形,對裝備精良的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這也是美軍要使用原子彈結束戰爭的主要原因。抗戰時期,抗日將士浴血奮戰,真的是在用血肉之軀與日軍戰鬥,著實不易。以後,再看抗戰片,不要再罵娘了,抗日將士不是神兵天將,可以秒殺日軍。今天正值建軍節,讓我們緬懷抗戰先烈,向軍人致敬!


密探零零發


這個問題簡單做答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二戰時期日軍的師團編制和人員數量是在不停變化的,師團的類型也不一而同,只能分時期和分種類與我國抗日軍隊來比較。注意絕不可以用所謂“甲乙丙丁”四類師團來衡量,因為那並非日軍師團編制的初始狀態,而是1941年以後的事情了。



第一時期。

一般指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到1938年底,日本現役和動員的標準陸軍師團,共有17個常設師團和9個特設師團,另外恢復了第13和第18師團番號,全部都是下轄兩個旅團四個步兵聯隊的“四單位”師團,不細究挽馬與馱馬的區別,其戰時滿編的兵力規模是25000到28000人,基本等於中央軍一個滿編步兵軍的人數。

1936年經過調整後,國民政府的嫡系軍下轄三個師約30000餘人,考慮到軍官吃空餉的習慣,兵力與日軍的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不相上下,軍長一般也是中將軍銜,比如經過整編和正式銓敘後的第18軍軍長陳誠,就是陸軍中將(原來曾是上將軍長)。



第二時期。

隨著戰爭的擴大,日軍在佔領區守備兵力不足的弱點暴露出來,於是再恢復第15和第17師團的番號,同時組建了10個左右的警備師團,這些師團從一開始就是下轄三個步兵聯隊的“三單位”師團,步兵大隊和特種兵(輜工炮騎)的編制有所縮水,兵力在13000人左右。

這樣的師團長雖然也是中將,但師團人馬僅與中央軍的甲種師類同,比如王耀武的第51師升格為三旅九團制的甲種師後,開赴淞滬前線的戰時兵力也達到12000餘人,軍銜也是對等的陸軍中將。但是乙種師(三旅六團)和丙種師(二旅四團)差距就比較大了,一般只有8000餘人,並且師長以少將銜居多,與日軍的警備師團有一定差距,如果再考慮戰鬥力和火力的話,那就完全不對等了。



第三時期。

武漢會戰結束後,中日雙方不約而同對部隊編制進行了調整,日軍逐步將原有的常設與特設師團全部修改為“三單位”師團,取消步兵旅團建制,調出一個步兵聯隊組建新部隊,老牌常設師團兵員數下降到20000人左右,其它的都在13000人左右。而中央軍也不再設旅級司令部,各甲種師下轄三個步兵團和一個野戰補充團。

經過幾次大型會戰的消耗,中央軍的步兵軍一般在20000人左右,與日軍所謂的“甲種師團”兵力相當;而中央軍各甲種師滿編兵員在11000人左右,普遍在8000到9000人左右,兵力略少於日軍的乙種師團(13000人),勉強算相仿吧,更接近於鬼子早期的獨立混成旅團的規模和兵力。



這樣看來,二戰日軍的常設、特設師團和後來的“甲種師團”,其師團長與中央軍的嫡系軍長職務和級別對等;警備師團和治安師團以及後來的乙、丙級師團,其師團長與中央軍的甲種師長職務和級別相當,日軍師團長全部是中將軍銜,中央軍這兩類軍事主官也大多數是中將,個別資歷淺的為少將。比如第74軍57師師長餘程萬中將、第10軍軍長李玉堂中將。

然而,級別和戰鬥力是不能劃等號的,畢竟中日軍隊的單兵素質、武器裝備、人員訓練存在著很大差距。僅就戰鬥力而言,筆者個人認為,日軍四單位師團可以對打中央軍一個集團軍,三單位甲種師團仍然可以對打中央軍一個集團軍,三單位乙種師團抗衡中央軍一個嫡系軍沒有問題,除非是74軍這樣的王牌抗日鐵軍。



而若是裝備和補充較差的非嫡系步兵軍或者雜牌軍,能硬抗住日軍一個三單位的丙級以下師團,絕對可以稱為善戰之師了。方先覺率領不足20000人的第10軍,在日軍從二個增加到四個師團的情況下能夠堅守47天簡直是奇蹟,換作普通的軍或者雜牌軍,早就崩潰了。

這還真不是長他人志氣,抗日戰爭如此艱苦,就是這麼個大致情況,抗日軍隊沒有五倍的兵力,大多數時候在戰場上處於劣勢。比較例外的是1943年整訓完成的新一軍,其中的新38師中將師長孫立人,他的部隊單挑鬼子第18師團完全沒有問題(新38師有13500人)。


度度狼gg


不少回答是在亂說!日本師團就是師,師團長就是師長。什麼“日本師團相當於軍、集團軍甚至戰區”純屬謬論。

三萬人師團的謬論

一個甲種師團有三萬人?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日軍在某個戰役投入一個師團約三萬人,不等於這個師團編制是三萬人,而是因為給這個師團加強了若干部隊,這叫做“加強師團”,不是正常編制。


解放軍也有某場戰役給某個軍或師加強幾個炮兵師和十幾個運輸團的例子,人數規模會大大超編。難道解放軍一個師就有幾百門重炮了?或者解放軍一個師是四五萬人?

日軍師團在早期是二旅團四聯隊制,每個步兵聯隊在3700-3900人之間,再加上騎兵聯隊、炮兵聯隊、工兵聯隊等等,師團兵力一般在25000人左右(挽馬師團編制),其中戰鬥步兵數量只有一半多一點。無論哪種日軍師團,正常編制絕對不可能有三萬人。

而且,日軍對這種大編制師團的結論是——師團編制兩萬多人實戰效果很不好!要減員!其中,炮兵聯隊、輜重聯隊都是3000人上下,人太多,戰鬥兵比例太低,導致作戰效率低下。

抗戰中期以後,日軍師團人數只有一萬多人

1939年,日軍師團逐步改為三聯隊制,取消了旅團一級。同時,野戰炮兵聯隊從2894人減少到1745人,輜重聯隊更是從3461人減少到了只有370人!師團編制一下從25000人減少到了12800人!這個人數規模,抗戰早期或後期的中國軍隊也都能達到,比如1937年南口戰役的湯恩伯第89師,就是一萬五千人(與日軍相同的兩旅四團制)。二戰時期的美軍和英軍,每個師一般都能達到1.5-2萬人。1-2萬人之間,本來就是一個正常步兵師的合理人數。

所以,1940年後更不可能出現三萬人以上的日本師團。此後,中國軍隊遭遇的日本師團在編制上都是一萬人出頭,即使遭遇日軍加強師團一般也只是增加炮兵、坦克兵,一線步兵不會額外多出幾千人。但是,侵華日軍在某些戰役裡會搞xx支隊,能夠集合十幾個大隊組成一個臨時作戰支隊,但這跟師團編制無關。

事實上,正常情況下國軍在相同級別的編制上超過日軍,也不是稀罕事。僅以盧溝橋事變為例,日軍攻擊宛平城的是中國駐屯軍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相當於營),一共只有700人。

而宛平城的中國守軍也是一個營(第37師第219團第3營),但由於加強了迫擊炮連等,這個營人數多達1200人!而且擁有120毫米重迫擊炮,火力超過進攻的日軍。

附日軍常設四單位挽馬師團編制:

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1個騎兵聯隊、1個野戰炮兵聯隊、1個工兵聯隊、1個輜重兵聯隊、1個通信隊、1個兵器勤務隊、1個衛生隊、4個野戰病醫院。

每個步兵旅團編兩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編3個步兵大隊、1個步兵炮中隊、1個速射炮中隊,每個步兵大隊編4個步兵中隊。

每個師團:約25000人。

每個步兵旅團:約7800人。

每個步兵聯隊:3747人。

每個步兵大隊:1091人。

每個步兵中隊:194人。

每個騎兵聯隊:452人。

每個野戰炮兵聯隊:2894人。

每個工兵聯隊:672人。

每個輜重兵聯隊:3461人。

每個師團衛生隊:1101人。

每個通信隊:255人。

每個野戰病院:240人。

附日軍三單位挽馬師團編制(1939年後):

師團下轄1個步兵團(下轄3個步兵聯隊)、1個搜索聯隊、1個野戰炮兵聯隊、1個工兵聯隊、1個輜重兵聯隊、1個通信隊、1個兵器勤務隊、1個衛生隊、1-2個野戰病醫院。

每個步兵聯隊編3個步兵大隊,每個步兵大隊編4個步兵中隊。

每個師團:約12800人。

每個步兵團:約8700人。

每個步兵聯隊:2909人。

每個搜索聯隊:319人。

每個野戰炮兵聯隊:1745人。

每個工兵聯隊:402人。

每個輜重兵聯隊:370人。

每個師團衛生隊:376人。

每個通信隊:178人。

每個野戰病院:239人。


陶式防務評論


日軍的師團分為甲種、乙種、丙種等等;甲種師團為頭等主力,屬於王牌部隊,如板垣徵四郎的第五師團,一般有三萬多人;乙種師團為主要編制,一般為兩萬多人;丙種師團為預備部隊,或稱架子部隊,一般有一萬多人。

題主所說的“我軍”應該細分為國軍”、“共軍”。就拿常見的乙種師團來說,至少相當於國軍裡“中央軍”的軍,師團長相當於國軍的軍長,雙方一般都是中將軍銜。師團下轄的旅團一般有六七千人,相當於中央軍裡的師,旅團長相當於中央軍的師長,雙方一般都是少將軍銜;旅團下轄的聯隊有兩三千人,相當於中央軍裡的旅,聯隊長相當於中央軍的旅長,前者是大佐軍銜,後者是少將或上校軍銜;聯隊下轄的大隊一般有有一千二三百人,相當於中央軍裡的團,大隊長相當於團長,前者一般是中佐軍銜,後者一般是上校或中校軍銜;大隊下轄的中隊一般有二百多人,相當於中央軍裡的加強連,中隊長相當於連長前者是少佐軍銜,後者是上尉或中尉軍銜;中隊下轄的小隊,一般有五十多人,相當於中央軍裡的排,小隊長相當於排長,前者是軍曹軍銜,後者是中尉或少尉軍銜。

一般地方軍閥的雜牌軍人數不等,少的有一萬左右,多的如宋哲元的二十九軍有十萬多人。蔣介石嫡系的中央軍比較正規,抗戰前整編後一般有兩三萬人。國軍還有“路軍”“集團軍”的編制,路軍一般是收編地方軍閥和紅軍而成的,人數比較多,如楊虎城麾下西北軍編成的十七路軍,蔡廷鍇麾下粵軍編成的十九路軍,中共三大主力紅軍編成的八路軍,八路軍就比新四軍人數多,八路軍抗戰片的編制有4.5萬人,新四軍只有一萬多人。宋哲元的二十九軍擁有十萬多人,這是特殊情況,蔣介石在中原大戰擊敗馮玉祥後,為了善後,給了殘餘的馮軍一個軍的編制,按照兩三萬人的編制發放軍費和彈藥,宋哲元為了照顧弟兄,也為了保存實力,儘量收攏人馬,一個人的飯三四個人吃,所以成了十萬多人軍,其他軍閥也有類似情況。集團軍這一編制是在抗戰進行了一兩年後出現的新編制,是“軍”以上的編制,大些的集團軍下轄幾個軍,如湯恩伯的集團軍有二十多萬人;小的集團軍甚至只有一個軍再搭配一個師或旅的編制;八路軍就改編成了第十八集團軍,因為中共想爭取三個軍的編制,蔣介石不給,一直就拖了下來。

中共的八路軍、新四軍因為快速發展壯大,而蔣介石又百般掣肘,不給多給編制,所以八路軍最大是個集團軍的編制,下轄三個師的編制,在師的編制下,增加了教導旅、補充旅的編制,每個師人數在兩萬人以上。在軍的番號下,又設立軍區-軍分區的編制,軍區下轄旅,軍分區下轄團。八路軍一般分散作戰,極少以師的編制集中作戰。一一五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晉察冀,一部分在山東。賀龍的一二零師、劉伯承的一二九師相對還集中一些,前者在晉綏、後者在晉冀魯豫。在掃蕩與反掃蕩的鬥爭中,日軍針對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山東幾個中共大戰略區掃蕩時,往往以一兩個主力師團搭配偽軍作戰,賀龍、劉鄧、聶榮臻、陳光羅榮桓這些師級幹部獨當一面,與日軍的師團長針鋒相對,所以日軍的師團長相當於八路軍的師長。新四軍的情況也類似。


狼皮狗心


日本師團相當於軍,師團長相當於軍長。在1936年底,日本總計有18個師團,均為甲級師團,師團編制為11800人,總兵力25萬。不過,戰時師團編制則為2.5萬左右,其中馱馬裝備師團為28200人,挽馬裝備師團為24440人。後來日本又組建乙級師團、丙級師團、丁級師團。乙級師團人數與甲級師團相當,丙級師團約1.5萬人,丁級師團約1.1萬人。

下面我來說說侵華戰爭中,日本投入多少師團。

抗戰前,日本駐滿洲七個師團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日本在中國滿州駐軍約七個師團(第1、2、4、7、8、11、20師團),這七個師團都屬於甲級師團,由於師團在本土留有留守部隊,所以師團定員是10583人,七個師團人數約為7.3萬人。

抗戰初期侵華日軍的兵力

1937年淞滬戰役爆發後,日本增設10個師團(乙級師團),使日軍共28個師團。

淞滬戰場方面:上海派遣軍轄第3、9、11、13、16、101師團(其中第3、9、11、16為甲級師團),後增調第十軍轄第6、18、114師團(其中第6師團為甲級師團),另有三個旅團和一個海軍陸戰隊,共計30萬人。華北、山西戰場方面:華北方面軍直轄第5、109師團(其中第5師團為甲級師團);第一軍轄第14、20師團(不計被調走的第6師團,以上二師團均為甲級師團);第二軍轄第10、108師團(第10師團為甲級師團,不計調走的第16師團);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四個混成旅,為原第1、2師團主力(第1、2均為甲級師團)。

合計日本出動師團達17個,其中甲級師團佔11個(總共18個),包括了日軍王牌第3、13師團,和戰鬥力極強的第6、第9、第14、第20師團,全部作為突擊主力投入戰鬥。可以說,戰爭伊始,日本便投入最強的軍事力量打擊中國,約佔其總兵力的三分之二,另三分之一用於防衛本土、滿州、朝鮮、臺灣和其他地區。

1939年侵華日軍的兵力

1939年,除滿洲之外的侵華日軍共計有24個師團,其中3個甲級師團、5個乙級師團,其餘為丙級師團。另有20個獨立旅團和空軍、騎兵等,總計約有100萬人。

該年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與蘇軍激戰,大敗,第23師團幾乎全軍覆沒。故本部調整戰略,把侵華戰爭中名將與一些甲級師團調入滿州,積極備戰蘇聯。關東軍增至10個師團(其中9個為甲級師團:第1、2、4、5、7、8、11、12、14師團),九個守備隊,並設有四個軍部:第三軍(多田駿)、第四軍(中島今朝吾)、第五軍(土肥原賢二)、第六軍(荻洲立兵),兵力總計約30萬人。

1941年侵華日軍的兵力

由於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大量兵力從中國戰場抽調到東南亞戰場。此時關內侵華日軍為21個師團(1個甲級師團、4個乙級師團、12個丙級師團、5個丁級師團)、約19個獨立旅團,總計約61萬人。關東軍擁有15個師團(10個甲級師團、2個乙級師團、丙級丁級師團各一,1個機械化師團)、1個裝甲軍、22個守備隊還有騎兵、空軍等,此為關東軍最強時期。

1943年侵華日軍的兵力

至1943年,關內侵華日軍增加到23個師團(4個甲級師團、7個乙級師團、10個丙級師團、1個丁級師團、一個坦克師團),此期侵華日軍不僅戰鬥力有所增強,人員增幅也很大,有將近100萬人。關東軍有11個師團(3個甲級師團、2個乙級師團、5個丁級師團、1個機械化師團)、22個守備隊。

1945年侵華日軍的兵力

至1945年,關內日本軍隊增加到32個師團(5個甲級師團、7個乙級師團、8個丙級師團、11個丁級師團、一個戰車師團)、30個旅團,軍隊數量在120萬左右。這些軍隊很多是從關東軍抽調出來的,為了應付蘇軍攻勢,日軍在滿州新建大量新的師團。抗戰後期關東軍共計24萬師團,其中甲級師團僅1個,乙級師團也只有3個,其餘的20個師團,是戰鬥力最差的丁級師團,基本上是由日僑、手無寸鐵的日本人組建成。所以後來關東軍面對蘇軍中不堪一擊,實是意料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