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某將領為了守城,發明一種武器,卻成為天下第一“暗器”

《三國演義》中,關羽刮骨療傷讓人佩服他的毅力。也有不少人質疑,在歷史中華佗這種刮骨療法,根本不可能有效,而且這個橋段,也是羅貫中先生人為編纂的。可是關羽身中的毒箭,其實早在東漢初期就已經被髮明,而發明它的人,是一位叫做耿恭的將領。只不過耿恭發明毒箭,完全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卻沒想到,毒箭逐漸成為日後,讓人聞風喪膽的第一“暗器”。

東漢某將領為了守城,發明一種武器,卻成為天下第一“暗器”

​喜歡看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的朋友,應該會了解,江湖中人最不恥於打鬥之時使用暗器。俗語說得好“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比如。暴雨梨花針、袖中箭,這些都是藏在身上非常小巧的機關暗器,內藏浸染劇毒的箭,一旦射中目標那麼非死即傷。所以毒箭變成為冷兵器時期,最有殺傷力的一種暗器。這種兇器,早在我國東漢時期就已經被髮明出來。

東漢某將領為了守城,發明一種武器,卻成為天下第一“暗器”

​公元75年,北匈奴單于率領2萬精銳騎兵,向金蒲城(新疆吉木薩爾地區)進發而來,彼時金蒲城守將乃是大將耿恭。由於北匈奴單于分左右兩部前後夾擊,因此耿恭腹背受敵,並且他派出去救援的300人全軍覆沒。甚至在金蒲城中,耿恭手下差點譁變,還要鬧到吃人的地步。因此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耿恭不得以率領剩下的剩下的士兵,登上城頭抗擊敵人。並且用毒藥塗上箭矢。

東漢某將領為了守城,發明一種武器,卻成為天下第一“暗器”

​據說,耿恭使用一位叫做“附子”(金蒲城特產)的毒藥,只要中箭傷口當即潰爛,很快便毒發身亡。所以耿恭使用毒箭射殺多位匈奴人之後,贏下著名的“金蒲城之戰”。有不少朋友會問了:“2萬匈奴人,難道會被小小的毒箭,嚇得屁滾尿流嗎”?其實並不然,匈奴騎兵被這種毒箭射中以後,可能當時並沒有毒發身亡。但是,按照匈奴人剽悍的習性,他們中箭以後會馬上投入作戰。稍微有點運動常識的朋友應該清楚,我們平時運動遇見小的傷口流血時,肯定不能立馬劇烈運動,而是要坐在地上,防止血液流動加劇。

東漢某將領為了守城,發明一種武器,卻成為天下第一“暗器”

​同樣在中毒箭後如果劇烈運動,馬上投入作戰,會讓毒性發作得更快。再加上古人較為迷信,他們覺得身邊的同僚無緣無故倒地而亡,似乎是上天的神靈在庇佑東漢。所以匈奴人便不敢大舉進攻,馬上調轉馬頭回到漠北草原。耿恭經此一戰後揚名漠北,還得到漢明帝的賞識和重用,因此毒箭便在此時流傳開來。直到三國時期,東吳蜀漢曹魏來回廝殺中,使用毒箭傷人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到了宋朝和明朝,毒箭的製作方法逐漸流落至江湖。在不少農民起義中,毒箭也成為他們的作戰工具,尤其是在刺殺活動中,毒箭更是成為聞風喪膽的暗器之一。

東漢某將領為了守城,發明一種武器,卻成為天下第一“暗器”

​歷史總是有很多的巧合性,想必毒箭的發明者耿恭,或許也沒預料到,他為了自保發明瞭這種禦敵手段,卻成為日後大家聞風喪膽的暗器之一。根據《漢書》記載,耿恭在“金蒲城之戰”後,雖得到重用,但是他與伏波將軍馬援次子馬防素有間隙,馬防因為一件莫須有的罪名,彈劾了耿恭的。這位忠心耿耿的名將,返鄉途中一命嗚呼,也是讓人不甚唏噓。

東漢某將領為了守城,發明一種武器,卻成為天下第一“暗器”

​所以關羽到底有沒有刮骨療傷,筆者並不清楚。但是我卻清楚的知道,三國時期已經有了毒箭,而且被大規模的運用於軍隊當中,因此,關二爺也完全有可能中毒箭。甚至筆者覺得,或許那些江湖上的刺客,都要尊稱耿恭一聲“祖師爺”,若不是耿恭發明了毒箭,他們就會少了一個重要的殺敵手段。

參考文獻:漢書、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