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中有沒有昏君?

獵神降臨orz


歷史上,許多開國皇帝都有做明君的志向,可大多數都善始而不能善終,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開國皇帝——司馬炎。如何從明君逐漸變為昏君的。



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司馬懿曾是曹操的謀臣,又被曹丕重用。他足智多謀多次打敗北伐的諸葛亮。在曹魏政權中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曹芳即位時,司馬懿獨攬大權。司馬懿病逝後,長子司馬師繼續專權。曹髦即位時,司馬師病逝,弟弟司馬昭繼續專權。多年積累的基業到了司馬昭這裡就等待時機成熟,篡位自立。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長子,雄才大略,自幼跟隨祖父、伯父、父親身邊多年。積累了不少征戰、從政的經驗,是個很能幹的人。

司馬昭病逝後,司馬炎繼位,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年號泰始。司馬炎是晉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


司馬炎登上皇位後,朝中局勢他很清楚,經過司馬家兩代的努力換來的天下,都是建立在曹魏皇室及殘酷殺戮之上,司馬政權不得人心。蜀漢雖滅亡了,但東吳還存在,東吳雖不及西晉,不過經過三代帝王的積澱,根基比較雄厚。

內憂外患,司馬炎認為先治理好內政。

  • 善待魏、蜀亡國之君。封魏元帝曹奐為陳留王,允許保留天子儀仗,上書不用稱臣。封蜀後主劉禪為安樂公,加封駙馬都尉,解除對漢室的禁錮。此舉緩和內部矛盾,穩定曹魏、蜀漢的人心。東吳皇帝孫皓貪婪殘暴,同時,贏得東吳的人心。
  • 司馬炎要想穩固西晉政權,必須寬仁行政,他對百姓實行懷柔政策。經過多年戰亂,社會動盪,民生凋敝。司馬炎採用無為之法和寬鬆政策以保西晉江山。他要求群臣考證法典,減輕刑罰。給各郡國下了五道詔書,要求他們端正自身,勤於民事,撫卹孤寡,發展農業,削減官吏,減輕百姓負擔。司馬炎的舉措深得民心。
  • 提倡節儉,以身作則。如:司馬炎生病,朝中官員紛紛送禮探望,他一律拒收。
  • 在政治上,對群臣公正。如:太常丞許奇之父因犯法被司馬昭殺了,司馬炎仍然重用許奇,毫不吝嗇稱讚其才華。


司馬炎把西晉治理得井井有條後,想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伺機滅東吳。

東吳皇帝孫皓生性多疑,對臣子十分殘暴,激起全東吳人的反對,他們對西晉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景象非常向往。司馬炎決定伐吳計劃。

二十多萬晉軍兵分六路深入吳境。 西晉實力雄厚,東吳國力衰竭,滅吳之戰進行得很順利。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西晉統一大業終於完成,外患消除後,司馬炎主要精力放在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上。他實施了那些措施:

  • 他繼續優待魏、蜀、吳三國皇室的遺屬。東吳舊主孫皓封為歸命侯,享受安定舒適的生活。
  • 對廣大農民實行“佔田制”,取代“屯田制”。“佔田制”規定:男子可佔田70畝,女子佔田30畝,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 農村安定,生產迅速恢復,人口得以增加,國庫變得充足。


西晉人口增加到了130多萬戶,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得以迅速發展,西晉初期的經濟開始呈現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說這明明是一個明君嘛,為何說他是個昏君呢?

大多開國皇帝在即位時,都有安邦定國的志向。然而,隨著國家安定,司馬炎也開始荒淫享受起來。

  • 為表達孝心,彰顯自己的功績。他開始大修祖廟,裝飾得富麗堂皇,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無數。

  • 美色自然不會少。他下了一道令人瞠目結舌的詔書“禁天下嫁娶”。歷史上再荒淫的皇帝也沒有為了自己選美,禁止老百姓結婚的,這也是歷史上的創舉。結果,全國停止嫁娶,所有女子包括訂婚的都參加選美,後宮一下多了5000多美人,他還不滿足,將東吳舊主孫皓幾千美人都接收了。後宮美人過萬,實在驚人。由於,美人太多,司馬炎挑不過來,於是,每天坐著羊拉的車,在宮中四處遊蕩,羊車停在哪裡,就拉上幾個美人寵幸。後宮美人眾多,為了爭得皇帝的寵幸,紛紛在門口插上竹枝,灑上鹽巴,吸引拉車的羊停在自己門前。
  • 司馬炎在衣食住行上也極其奢華,超過有史以來的所有皇帝。上樑不正下樑歪,由於司馬炎的驕奢淫逸、朝中權臣、皇親貴戚竟相攀比。西晉整個社會風氣敗壞。


司馬炎荒淫無道,引得正直大臣怨言。他也由於縱慾過度導致身體很快虧損下去,他自覺時日不多,就考慮到繼承人的問題。按立嫡立長的規矩,他的長子司馬衷9歲被立為太子。

太熙元年,司馬炎因病逝世。在位25年,終年55歲,葬於峻陽陵,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他曾經雄姿英發,統一天下,把西晉帶入強盛時代,他又荒誕淫靡,親手毀掉來之不易的基業,留下一攤亂攤子,為西晉滅亡埋下隱患。


心恬澹


開國皇帝和昏君,本來是有點自相矛盾的兩個角色。因為開國皇帝之所以能夠開國,那必然是有兩把刷子的,不然為什麼能在亂世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帝王呢?

但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在歷史的長河中,還真就能挑出來既開國,又亡國的皇帝,他就是後唐莊宗李存勗。

話說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最強的諸侯主要有兩家,河東李克用,和中原朱溫。開始是朱溫佔據了上風,最終取代唐朝稱帝。李克用臨死之前,給繼承自己位子的兒子李存勗留下了三支箭,第一支箭是朱溫,第二支箭是自己所扶持後來又背叛自己的幽州劉守光,第三支箭則是契丹人。

李存勗號稱“半截太宗”,在和後梁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就像李世民一樣英明神武,關鍵時刻輕騎繞過敵人大軍,直搗空虛的梁國首都汴梁,梁末帝朱友貞絕望自殺,李存勗也就成了後唐的開國帝王,也就是後唐的莊宗。

李存勗有個愛好,就是唱戲。得到天下之後,他身邊的這些戲子都個個顯貴了起來,有的時候甚至直接封戲子為刺史,而他身邊身經百戰的大將還有很多沒有得到相應的賞賜,由此漸漸的失去了軍心和民心。

就在他得天下的第三年,魏博軍發生叛亂,李存勗派兵鎮壓卻接連失利,不得已啟用了自己冷落許久的李嗣源,而李嗣源到了魏州之後,卻半夜被叛軍劫持,不得已做了叛軍的領袖,反過來進攻洛陽。

李存勗手忙腳亂,決定御駕親征,宣佈開府庫賞賜士卒,但是士卒已經心寒,很多人都直接四散而走。李存勗不得已,決定退往汜水關,和自己的兒子李繼岌合兵一處討伐叛軍。

但是就在此時,他曾經崇信的伶人郭從謙發動了叛亂,亂軍之戰李存勗被射中臉頰,不久死去。手下有幾個忠心的人,把周圍的樂器和衣服之類草草的覆蓋在李存勗身上點火,算是完成了火化,可嘆李存勗百戰得天下,三年便覆亡。而後來稱帝的李嗣源和李存勗之間並無任何血緣關係,可以說天下自李存勗得,也自李存勗亡,可謂是取天下難,守天下更難的佐證了。


經史通義


開國皇帝中純粹的“昏君”基本沒有,但很多開國皇帝都有大量的“昏君表現”。

一般我們說的開國皇帝,當然是指開創一個皇朝的第一任皇帝。通常來說,這樣的皇帝都是文韜武略,功勞很大。而昏君則是頭腦糊塗,舉止荒謬,往往給國家帶來損害。這兩種屬性看似截然相反,但實際上開國皇帝也是人,犯上昏招很正常。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他不但開創了秦朝,也開創了中國二千年封建中央集權制。但他在最後吃仙丹,修驪山陵墓,把扶蘇發配邊疆,崇信趙高,最後造成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昏招。


比如曹魏開國皇帝曹丕,寵幸外戚,殺害忠臣勳舊,信任司馬懿,猜忌王室,造成曹魏在三國中最早被篡權。

比如晉武帝司馬炎,喜幸美色,猜忌弟弟司馬攸,讓白痴兒子司馬衷繼位。

比如宋武帝劉裕,丟下長安軍事,讓黃口孺子鎮守,最後導致關中淪喪。

所以,這些開國皇帝犯渾的例子是很多的。

如果再舉一些割據政權的“開國君主”,那就更多了。

比如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洋,縱慾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最終飲酒過度而暴斃,終年三十四歲,就可稱是一個昏君。再如東晉十六國時期西燕勢力第一個稱帝的慕容衝,也可以算個昏君。


巴山夜雨涮鍋


開國皇帝是不是都是明君?不是。

皇帝很多,有大一統時期的皇帝,有分裂時期的皇帝。

肯定的是,大一統時期的開國皇帝,無一例外,全是明君。比如,秦,西漢,東漢,西晉,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另外宋朝嚴格說來還不是大一統,當時存在遼,金,西夏,蒙古等。

而分裂時期的開國皇帝就難說了,有明君也有昏君。典型的分裂期,三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甚至還有一些夾縫生存的短命皇帝,比如李自成(大順),洪秀全(太平天國),張獻忠(大西),王莽(大新)。

亡國皇帝是不是都是昏君?不是。

當一個國家已經病入膏肓時,可能再努力,也已經無力迴天了。這就好比,能治好病的醫生一般醫術不會差,但是治死人的,絕對不全是庸醫。

明崇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基本上算是明君,但是已經無法改變大廈將傾的現狀了。除非全部推倒重來,這在當時(封建儒家時代)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即使找一個歷史上最開明的明君處在當時,也是難以保證不亡國。


犍為真人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494位皇帝

開國昏君並不在少數,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明朝朱元璋從起義到立國的部分事蹟,如果想真實的瞭解歷史,請認真的去理解...

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韓林兒的部下。 朱元璋和陳友諒忙著打內戰,和蒙古人作戰的任務都落在韓林兒頭上。

韓林兒先後收復了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後來還攻克了元朝的上都(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然後進兵朝鮮,把平壤也拿了下來。

清代重臣張廷玉評價韓林兒:“元之末季,群雄蜂起。……林兒橫據中原,縱兵蹂躪,蔽遮江、淮十有餘年,元庭雄兵,蕩之八九。太祖得以從容締造大明,藉其力甚焉。

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又謀殺了韓林兒,攫取了龍鳳宋朝的勝利果實,朱元璋對韓林兒的所作所為,比趙匡胤黃袍加身更加令人不齒。

擅殺舊主,這是朱元璋的不忠。

朱元璋17歲時,他61歲父親朱世珍去世,朱元璋出生時父親已經44歲了,由此可以推算出朱元璋的父親生於1286年。

崖山之戰是1279年,朱元璋的父親出生時,距離南宋滅亡只有七年,朱元璋的爺爺不可能七歲就娶妻生子,所以他的爺爺一定是大宋遺民。

以此類推,朱元璋的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太祖朱仲八都是宋朝人,大宋可沒有拿數字給人取名的習慣。這個結果是朱元璋手下文臣考察出來的,欺負老朱是半文盲,十有八九是憑空杜撰出來蒙人的。

朱元璋明知這些電話號碼般的名字是手下人杜撰出來蒙自己的,卻還裝模作樣的替他們修建皇陵,這種敷衍祖宗的態度是為不孝。

朱元璋死後,把46個嬪妃都為他殉葬,此為不仁。

瘋狂屠戮曾經並肩作戰的功臣,是為不義。

對,朱元璋是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處事不明,任人唯親不能任人唯賢,藩王分封制,漢朝時的七王之亂,東晉的八王之亂猶在眼前,老朱視若不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為藩王,結果他剛死沒幾天,就天下大亂,鬧出叔叔奪侄子皇位的鬧劇。

廢除相權,增設特務機構,閉塞視聽,靠恐怖手段來管理國家,這是封建文明的倒退。

朱元璋違背歷史制定的制度,讓以後的大明王朝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後宮亂政等歷史上所有的教訓層又重新曆練一番。

一、過河拆橋,誅殺開國功臣

說到朱元璋殺的開國功臣,那真是太多了,或許這些人都有罪,或許他是為了為子孫掃除登基障礙而痛下殺手,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究竟殺了多少開國功臣。

左丞相胡惟庸、韓國公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靖寧侯葉升、永嘉侯朱亮祖、江夏侯周德興、涼國公藍玉、藍玉黨”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主要有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會寧侯張溫、普定侯陳桓、舳艫侯朱壽、懷遠侯曹興等人。宋國公馮勝、德慶侯廖永忠、穎國公傅友德、臨川侯胡美、定遠侯王弼等

可以說開國功臣中十有九空。

二、殺人如麻

據說朱元璋在位期間殺人如麻,僅藍玉案就有一萬多人被殺,據記載,朱元璋可能殺了四十五萬人左右。

三、大興文字獄

由於朱元璋以前當和尚,對於“僧”、“賊”、“光”、“禿”等挖苦他過去歷史瘡疤的字眼,變得相當敏感,因此明初的文字獄絕不比清康乾年間遜色:這場始於洪武十七年,終於洪武二十九年的長達13年的黑暗歲月,受害者不下數十萬,明朝初期優秀的知識分子,因“文字獄”一案,幾乎為之一空。朱元璋大興文字獄到後來,越來越變本加厲,只要是上述字的同音字,都認為是通假字,居心叵測罪不容誅。

朱元璋靠獨裁來統治國家。

朱元璋打下江山後已經規定了,所有皇族子孫天生享受富貴,不用做任何事,全部國家養著。國家的錢哪裡來?當然是從百姓那裡來,今天的說法叫納稅人,所以明朝百萬皇族全靠納稅人養著。但是皇族們每天山珍海味,榮華富貴,納稅人哪裡養得起?明代中期開始,全國各地的財政收入已經養不起當地的朱姓子孫了,比如那時的河南,全省全年財政收入84萬石,但河南本地的王爺們一年要消耗192萬石。山西省年財政收入152萬石,而山西的皇族每年的俸祿是312萬石。

明朝初年,河南周王府年俸只需1萬石,到了嘉靖年間,要69萬石。明朝初年,山西晉王府年俸1萬石,到了嘉靖年間,要87萬石。

朱家人或許在他們剛剛建立大明王朝的時候有過那麼一點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畢竟當時也是打著“打倒元朝腐敗集團”的旗號發動的起義。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幫朱姓人經過若干年的坐江山,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道德最低下、人品最流氓、精神最可恥的一幫人。他們只為了自己的享樂,絲毫不關心人民的死活,他們雖然心裡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知道百姓的不滿,但他們寧願設立東廠、西廠、錦衣衛來嚴格監視人民,也不願意自身做出任何改變。

這樣的一幫人,等待他們的結果是什麼呢?是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憤怒的人民,是被屠殺殆盡。

朱家人一直都在做著美夢,他們想萬世一系,永坐江山。為了確保江山穩固,他們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最終卻發現,歷史是欺騙不了的。人們壓抑了兩百年的怒火燃燒起來,哪怕子孫百萬,一樣是灰飛煙滅。

實施過海禁的王朝有三個:元、明、清。元朝有過五次海禁,不過旋禁旋開,總共的海禁時間大約10年。清代的海禁時間是30年左右。大明呢?從洪武四年到隆慶開禁,禁海的時間大約是200年。

一個皇子死了上百個十五六歲的女孩陪葬,殉葬停止了千年後又啟,八股文章盛行,起於宋末的女子裹腳在明朝大行其道!明永樂後擁有海軍和船隊的大明也是自己放棄了卓有成效的海上遠征,轉而選擇了自我孤立,並切斷了中國瞭解和融入世界的通路,而那正是大明帝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代的歐洲,全球大航海,世界大殖民,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運動蓬勃展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1486 年歐洲荷蘭遠征12000公里佔領了南非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1493年西班牙葡萄牙劃分了分割全球殖民地的教皇子午線。151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1543年哥白尼去見了上帝,但《天體運行記》也終見天日。1522年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1511年葡萄牙佔領馬六甲,1521西班牙攻擊菲律賓,1565西班牙正式殖民統治菲律賓, 1609-1619開普勒提出行星運動定律。1609年伽利略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同年測試光速,雖然未成功。 1620年斯涅爾發現折射定律。 1628年哈維發現血液循環。 1632年伽利略提出相對應原理……。這些都是與明朝同時代,歐洲開始了對古老中華文明古老中國的全面超越!同時期的大明朝做出了什麼世界級的成績?這算明朝中國落後於西方麼?明朝皇帝懶惰怠政,太監弄權,黨爭不斷,封建禮教盛行。八股文取士,讀書人思想僵化,教條刻板。女子纏足,男人一輩子不剃頭,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腐朽邏輯甚囂塵上。明王朝是集其腐朽的朝代。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可笑又不知,毫無價值!明王朝如果遭遇西方列強的侵略還不如清朝。看明朝的領土版圖即可知明朝皇帝及其官僚的愚蠢無能!

看到這裡,不知道面前的您是否已經瞭解了昏君朱元璋的黑暗和狠毒?





ID笑似花解語


當然有,還不在少數,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位開國“昏君”!

司馬家族一度在中國歷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司馬懿作為曹操重要的謀臣,其地位和影響力足以撼動天下,靠著司馬家三代人的苦心經營,最終在第三代時,徹底顛覆曹魏王朝,只不過司馬懿、司馬昭都沒有機會真正登基為帝,到了第三代司馬炎的時候,這個名副其實的官三代,一舉滅掉曹魏,自己改朝換代,正兒八經當了皇帝,主宰天下,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晉朝。

登基之後的司馬炎,還算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沒幾年時間就滅掉了吳,徹底統一,本想著他讓中國結束了割據分裂,老百姓也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了,可是不料,這個皇帝,卻做了不少“出格”的事情,說他“昏庸”一點也不為過。

常說皇帝后宮佳麗三千,這就讓常人覺得三千佳麗已經是不少了,可這位司馬炎愣是將自己的後宮擴充為一萬佳麗,這個記錄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為此司馬炎還得了個“後宮妃子最多皇帝”榮譽稱號,不過現在看來,這也有些許諷刺的味道。

除了重色,這位司馬炎還輕政,估計是對司馬家族實力的自信,他曾下令解散全國的軍隊,讓大城市僅僅留下100個人來守衛,小城市更是僅留下50人守衛,現在想想,這司馬炎同志心也太大了,別人巴不得擴充軍隊保衛政權,他倒好,給了別人造反的理由和機會,當然這種輕政的後果自然也是十分的沉重,在司馬炎死後,中國徹底進入一段黑暗的歷史時期(五胡亂華),死傷無數,生靈塗炭,據歷史資料記載,這段時期,漢人死傷的人數高達千萬。

你還知道司馬炎做皇帝做過哪些“荒唐事”?歡迎留言~


蘇忖


要說開國皇帝中的昏君,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晉武帝司馬炎!

來,先上照片。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三國演義》。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最後一集的劇照。看看這個演員選的,“望之不似人君”。受這部電視劇的影響,我對司馬炎的第一印象就不好,感覺這哥們就是個昏君。

後來,我有學到一個成語,叫“羊車望幸”,也和這哥們有關係。

話說晉武帝司馬炎興兵滅吳之後,將吳主孫皓的後宮三千佳麗盡數納為己用。加上他前期從晉國各地選拔的美女,他的“老婆團”就達到了近萬人。



為了解決每天晚上到底要臨幸哪個妃子,司馬炎腦洞大開:他每天在特製的小車上,讓羊拉著在宮苑裡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裡他就在哪裡寵幸嬪妃。果然荒淫無度。

倒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歷史資料讀的漸漸多了,發現司馬炎並不是想象中那麼不堪。

晉國建立之初,司馬炎採取了一系列與民修養的政策,國力蒸蒸日上。太康年間,晉國一片繁榮,史稱“太康之治”。然而,自從吳國被滅之後,司馬炎覺得天下無事,四海咸寧,逐漸怠惰政事 ,變得奢侈腐化起來。

再說說亡國皇帝中的明君,第一印象首推崇禎。

一直以來,崇禎給我的印象都是一個時運不濟的末代君王。他從天啟手中接過大明這個爛攤子,勵精圖治,剷除閹黨,無奈遇上天災人禍:內有李自成、張獻忠流寇作亂,外有滿清努爾哈赤屢屢犯邊。崇禎帝左支右絀,最終無力迴天,大明還是亡了!崇禎帝也自縊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下,以身殉國!


然而,剝開歷史的迷霧,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崇禎:他雖然扳倒了魏忠賢,卻依然重用太監做監軍;他在敵軍圍城的緊要關頭,把己方統帥袁崇煥用吊籃吊入城中囚禁問斬,直接導致敢來助戰的關寧軍將士寒心遠遁;在圍剿流寇和抵抗入侵的雙線作戰中,文武大臣但凡出現小錯,輕則下獄,重則處斬首……剛愎自用,不能充分放權,沒有御下之術的崇禎,對大明的滅亡,應該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並非算是“諸臣誤朕”!

這麼多年來,我逐漸明白,這世間的事,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這世間的人,也不是非好即壞的。我們要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不以好壞論善惡,不以成敗論英雄。


寒蟬歷史


開國君主中,稱得上昏君的,倒是也有。列舉幾個。

晉武帝司馬炎

司馬炎雖然是開國之君,但是事業並非其開創,他是承襲祖父伯父父親開創的事業。

司馬炎在滅吳之後,怠於政事,帶頭興奢靡攀比之風,在繼承人問題上立了無能的司馬衷,又分封諸侯王,為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齊宣帝高洋

高洋執政後期,暴虐無道。並且常行異事。他曾經獨自一人爬上高臺,曾經在寒冬裸體出行,曾經女裝逛街,或者招一批婦女入宮陪他荒淫喝酒。高洋某次醉酒,想起薛嬪曾與昭武王高嶽曖昧,抽出匕首把薛嬪殺了,然後把屍體揣在懷裡,去找人喝酒。酒過三巡,高洋突然從懷裡把屍體掏出,然後若無其事地將屍體肢解,屍骨做成一個琵琶,自彈自唱起來,令在座者毛骨悚然。



唐莊宗李存勖

李存勖前期勵精圖治,建立後唐。但他之後治國無道、用人無方、後宮干政、重用伶官、屠殺功臣、橫徵暴斂、百姓困苦、士兵離心,最終死於非命。


攸揚拾羽


開國皇帝有沒有昏君,與亡國皇帝中有沒有明君,這兩個問題相輔相成,可為對照。

問題的配圖大概是“皇帝的新裝”嗎?此圖太寫實,驕傲的皇帝露出小丁丁,晃晃蕩蕩地在街上接受臣民的圍觀,囧到如此地步,實在有些“少兒不宜”!這位皇帝便是“昏君”的典型吧!然而歷史上豈真有安徒生童話中那樣糊塗透頂的皇帝?事實是,絕大多數皇帝,都是頭腦正常,既不痴也不傻(偶有患神經病或狂躁症者),所謂的“昏君”,並不代表他們就是痴呆兒,或智力有缺。

(人們演繹“昏君”,總作痴呆兒狀)

說起“開國皇帝”,大家馬上會想起“英明神武、天降聖人”這樣一些詞彙吧?瞧瞧他們,實在太牛了,從“無”中生出有來,盤起“國家”恁大一爿生意(劉邦不拿他做的事業與他二哥比,還向老父親炫耀麼?),那一定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偉人(我看新聞裡,有記者採訪四川一個長得極似馬雲的保安,在媒體的連連追擊之下,保安謙虛地說:我啷個比得上馬雲嘛,人噶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哦!)。開國皇帝裡有沒有昏君?容我分而縷述之——

中國人喜歡把國家比作江山。江山除了“打”的,還有“篡”的,有祖上“積德”,到他那裡“撿現成”的。

我見前面有人提到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不假,可是請注意:秦始皇不是開國皇帝。秦國從兩週之際立國,到始皇帝那裡,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秦始皇不過將祖業發揚光大而已。基本上,秦始皇只能歸屬於“撿現成”一類(此說是否苛刻了些?)。

雖說是撿現成,但秦始皇畢竟“撿”得有聲有色,把家族企業做大做強,為中國歷史開創了新局面,他對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一帝”之說是就其功業而言,而就他的一些具體的政治舉措來說,秦始皇確有不少“昏”的方面。比如他在兼併六國後,沒有面對新的統一形勢,採取相對和緩的、以休養生息為主的新政策,沒有一邊削弱六國貴族勢力,一邊加強對關東六國人民的恩養撫卹。新的大一統帝國繼續了過去的暴苛統治,民心未附,其能久乎?結果在他死後未久天下即分崩離析。而推翻秦朝的,正是六國舊貴族(項羽是代表)和普通平民(劉邦是其代表)的聯合。可不可以說,大秦是亡在秦始皇手裡?

如果說新的“大秦帝國”是一個全新的國家,秦始皇作為這個新國家的開創者,他確乎昏得可以,他的“昏”表現在統治手段的顢頇、僵硬、暴虐和不知變通。但似乎不能因為他有“昏”的一面,就給他加上“昏君”的諡號。接著往下看——

與秦始皇近似的一個例子,是西晉的武帝司馬炎。

司馬氏篡奪曹魏之政,歷經三代,早已打下立國的基礎,到司馬炎這裡,遂正式接受禪位,建立晉國,司馬炎成為西晉的開國皇帝。而司馬炎開國,既是“篡”的,也是“撿現成”的。

司馬炎在建立西晉後,方滅吳國,統一天下,中國重歸大一統之局。這是與秦始皇相似的歷史貢獻,也是其本人的輝煌事功。司馬炎又是開國皇帝,又有統一中國的功業,可稱昏君嗎?

如果不能簡單地說司馬炎是昏君,但他確確實實做了許多“昏事”。這與其私德無關(如他騎著羊在後宮淫亂),而是指他作為王朝的開創者,如何“開國承家”,建立新的制度。可是在這方面,司馬炎敗筆很多,比如他重開封建制度,大封宗室為王,削弱了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力,為後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伏筆;他另一個昏聵的作為,就是選擇了晉惠帝做帝國的繼承人,而後者是史上“白痴皇帝”的最大嫌疑人。

可是憑著這兩點,就能論定司馬炎是昏君嗎?自也不能。比如大封宗室的事,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也幹過,而且後果一樣(明朝是靖難之役,叔父奪了侄皇帝的大位;西晉則直接導致八王之亂,天下分崩),難道能說朱元璋也是昏君嗎?“明君”做昏事,太尋常啦!

儘管歷史上秦始皇、晉武帝和明太祖都在政治上有過嚴重的失誤,可是並不能將他們與“昏君”劃等號,也從來沒人指責他們是昏君。

那麼史上有沒有皇帝被人痛責為昏君呢?

有,他們都是亡國之君。在一些電視劇裡,有這樣的情節:忠臣指著皇帝的鼻子大罵“昏君”!其實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哪個臣子有膽,敢當面罵皇帝是昏君呢?他就是有膽,這麼做與忠臣的應有舉止不合,他們也不會那樣做。罵皇帝為昏君的,主要是後來朝代的人。

亡國之君裡,傻子或智商有缺陷的人極少,有意思的是,亡國之君多奇才。好比商紂王,此人在春秋時代就被許多人罵為昏君和暴君,可是此人才智頗高,《史記》說他“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是個很聰明、能說會道的人,現代人還頗為讚頌他“經營東南”的歷史貢獻呢!

這樣聰明的人,怎麼亡國了呢?原來,商紂王自恃聰明,對別人的忠言讜論不以為然,以為天下大事無不出己燭照。他是因為太“聰明”而亡國的!歷史上“聖明亡國”的例子層出不窮。與商紂王相似的一個案例是吳王夫差,夫差主政的吳國,滅了越國,還差點滅了楚國,他還親自統兵北上爭霸。殊不料後院起火,被素來忠順的越王勾踐殺了個措手不及,竟然亡國了。商紂王不也是在對東夷用兵大勝之時,忽然被周武王從背後捅了一刀,大商之亡,也亡得太驟。大概,商紂王和夫差在自殺前都是不肯閉眼的吧?他們那麼聰明,怎麼會亡國?他們想不通!

由上可見,無論是開國之君,還是亡國之君,皆以聰明人居多;像不幸的伍子胥那樣,一生連著與兩位“昏君”相遇(楚平王、吳王夫差),那實在是他運氣不好,而“昏君”之責,更多的是他從自身境遇而發的一種忠憤之悲鳴,屬於一種個性化評價。公允的史評,誰能以“昏君”二字了事呢?

我說,歷史上真正的昏君其實是不多的,相反一些人們眼中的“昏君”頗富才華,典型者如南陳的陳後主、南唐的李後主,還有一位北宋的宋徽宗,他們昏嗎?他們一點都不昏聵,只是做不好皇帝。就像宋徽宗的一位崇拜者說的,“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宋徽宗固然是一個才情極高的文化天才與巨匠,他擺弄什麼都好,唯獨不會做皇帝。但要說他是“昏庸亡國”,也不大可信,假若陳後主不碰到隋之興,李後主不碰上宋之興,宋徽宗不碰上金之興,愛好文藝、荒於政事未必能斷送掉花花江山。那他們也不為昏君了。

總結:昏君這個詞,偏重在“君”,皇帝做不好,行事乖謬錯訛,便可加一個“昏”字。昏不是皇帝的一生簡評,而應該是就事論事的。以此為標準,開國君主中倒真有不少昏君呢!


皇帝不稱朕


我第一時間想到了梁武帝蕭衍。

這是一個很讓人難以理解的皇帝,他的一生簡直是一個矛盾結合體,前半生被後半生完全否定。瞭解他的一生後,你會發現你猜不透這個人。


作為南朝梁的開國皇帝,他是“竟陵八友”之一。

三十八歲登上皇位,勵精圖治,面對政事親力親為。史稱“天監之治”。

一生以君子自居,身著布衣,木綿早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不好酒色,自五十歲起不再娶後宮;提倡後宮節儉,不衣錦綺。


自從他改元“普通”以後,他的王朝和他本人就成為了開國皇帝中不普通的存在。

他信佛,大肆興建寺廟,也曾三次捨身出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這個時期最真實的寫照。晚年怠於政事,只用佛法來麻痺自己!

梁國內亂橫生,他用“愛與和平”名義,僅僅訓斥幾句,就以為對方會改過自新。完全不復當初的殺伐果決!

面對東魏降將侯景,一方面與東魏修好,一方面又不防備侯景。最後爆發了侯景之亂。梁武帝本人最後也在建康宮城中被侯景活活餓死!

梁武帝前半生人傑,後半生庸人。

要知道佛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樣,是統治者用來愚民的工具,目的就是讓百姓在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時候,有一絲精神慰藉。百姓受盡苦難,不敢、不想反抗,一個個都沉迷於死後的極樂世界。

佛教從來都不是一個君王真正該信仰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