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射鵰英雄傳》裡,有人覺得沒有各大門派爭鬥了?

小阿斗


《射鵰英雄傳》是個人的江湖!《倚天屠龍記》才是門派組織的江湖!

《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武功最高的是“乾坤五絕”,即所謂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還有後來的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



前後“乾坤五絕”統治著江湖,都是個人以絕世的武功來統治著各自的勢力。比如黃藥師統治著東南沿海地區,西毒歐陽鋒統治著西域附近地區,一燈大師是天南大理的統治者,北丐統治著中原黃河流域,王重陽的全真教主要活動範圍在陝西附近。

前後“乾坤五絕”都是以個人武功而冠絕當世,並不是以門派勢力立足江湖!

《射鵰英雄傳》時期,江湖上門派組織形式處在萌芽階段!

西毒歐陽鋒沒有徒弟,只有一個侄子。南帝一燈大師的弟子是武三通和朱子柳等,這些實際上是自己的家臣,而不是嚴格的拜師學藝的徒弟,更沒有徒孫!北丐洪七公有兩個徒弟郭靖和黃蓉,後期的北丐就自由自在,雲遊四海。總而言之,西毒歐陽鋒,南帝一燈大師和北丐洪七公都沒有嚴格門派意義上的徒子徒孫!

我們可以看出,這時江湖以個人為主體,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門派制度。

東邪黃藥師收了許多弟子,梅超風,陳玄風,曲靈風等等,由於《九陰真經》被偷,黃藥師一怒之下,打折弟子雙腿驅逐出桃花島!



中神通王重陽建立了玄門正宗全真教,第一批七個弟子全真七子,徒孫有趙志敬,尹志平等等。全真七子其實並沒有得到王重陽的真傳,因此武功平平。

從黃藥師的桃花島眾多弟子,王重陽的全真教的眾多弟子,可以看出江湖門派組織的萌芽,但是制度建設上很落後。黃藥師一怒之下,失去理智,做了令他後悔莫及的事。王重陽作為師傅,卻沒有傳給徒弟絕頂的功夫,而是更注重他們的修身悟道,導致全真七子武功是江湖二流水平。

江湖門派組織正式發揚光大是《倚天屠龍記》時期,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就能看出門派組織主導江湖,而不是以前的“五絕”個人勢力。

《倚天屠龍記》中少林寺“少林神僧,見聞智性”,空字輩,圓字輩僧人等等。崆峒派“崆峒五老”,崑崙派,華山派,峨眉派等等。



門派組織的代表門派是武當派!

張三丰是武學一代奇才,是位震古爍今,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門下武當七俠是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梨亭,莫聲谷。這七人都是張三丰仔細檢查,才收入門下,他們個個人品悟性具佳,武功也是一流水平。良好的門派制度,使武當派迅速壯大,跟少林並駕齊驅!

南宋時期,江湖格局是以個人為主體的結構組織,而元末時期,江湖格局是以門派為主體的結構組織。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跟當時的歷史有關。

郭靖帶領天下英雄死守襄陽,最終郭靖殉國,眾多英雄也是血灑疆場,武林的骨幹力量損失殆盡,絕世武功的傳承面臨著威脅!

門派組織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一是可以保存武學秘籍,利於師徒傳承;二是可以團結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共謀反元大業!

門派,教會組織的重要性原來越凸顯出來,在《倚天屠龍記》中武當發展壯大,張三丰是基礎,武當七俠是關鍵!明教能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明教這個教會組織起了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是以個人為主體的江湖組織結構,門派組織結構還處在萌芽階段,因此就沒有門派鬥爭!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等武俠小說本是虛構,以上只是個人觀點,歡迎討論,不喜勿噴!


我是一個小書蟲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先生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在這部作品中,武俠小說中常見的江湖門派爭鬥的情節幾乎很少涉及,但其受歡迎的程度卻毫不遜色於絕大多數的武俠小說。

關於《射鵰英雄傳》裡很少涉及江湖門派的爭鬥,靈沖霄認為有以下這些原因:

作品的主題設定

金庸作品雖然都是武俠,但每本書的內涵主題等方面的設定都各有不同。《射鵰英雄傳》是寫一代大俠的成長曆程的作品,跳出了傳統武俠江湖仇殺、門派爭鬥的狹小格局,在歷史的大背景中以家國天下為主題將武俠昇華到了俠之大者的層次。所以《射鵰英雄傳》這部作品才會被稱為武俠小說史上里程碑式的鉅著。

在大的主題設定下,就決定了《射鵰英雄傳》不能侷限於江湖門派的爭鬥,而要站到更高的層次去部署作品情節。

江湖格局的不同

《射鵰英雄傳》的江湖格局不同於《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等作品中已經發展成熟的江湖。

其一是江湖門派很少,許多後世知名的武林勢力尚未形成。如武當、峨眉、華山、崑崙、崆峒等《倚天屠龍記》中的六大門派都未正式建派。

其二是絕頂高手的影響。《射鵰英雄傳》中絕頂高手的數量遠較後世為多,而絕頂高手對普通的江湖門派來說是壓倒性的強悍。江湖上引起腥風血雨的《九陰真經》,其歸屬憑五絕一言而定。裘千仞鐵掌殲衡山之戰,有裘千仞坐鎮的鐵掌幫將威震天南的衡山派給打的七零八落的。哪怕是東邪棄徒黑風雙煞,在練偏了《九陰真經》後都有橫行天下的實力。

普通的武林門派在絕頂高手面前還是太過於脆弱了。

超級大派的立場

《射鵰英雄傳》時期的江湖還是有在江湖中舉足輕重的超級大派的,但這些超級大派似乎都不怎麼熱衷於武林爭鬥。

少林寺算來時間上正處於火工頭陀之役前後,再者少林當時位處大宋境外,處境尷尬,索性封山不出。

明教經歷過朝廷多次鎮壓,又有黃裳把教內高手割韭菜一般屠戮了一大批,也是忙著恢復元氣。

全真教與其說是武林門派,不如說是宗教教派。相比於江湖爭鬥,全真教更熱衷於傳道天下。這一點從道教的五祖七真中大半都是全真教的重要人物(王重陽為五祖之一,全真七子為七真),以及後世對道家高人的尊稱是“有道全真”就可見一斑。

丐幫由於洪七公更喜歡獨來獨往,又神龍首尾,幫內汙衣派和淨衣派分歧嚴重,忙著內鬥還來不及呢。哪有時間和精力去管江湖上的是是非非。

鐵掌幫早年在裘千仞的帶領下,一舉殲滅威震天南的衡山派,倒是給江湖投下了顆重磅炸彈。但不久後,裘千仞閉關修煉武功,再加上搭上金國的線路後,鐵掌幫也算是不再著眼於區區江湖勢力了。


我是靈沖霄,擅長金庸武俠和文學名著點評!歡迎關注評論!


靈沖霄


第一次華山論劍已然是處於武學的一種沒落時期,這種沒落可以從乾坤五絕作為天下最頂級的高手,只有一個王重陽年齡過五十可以看出。

作為最頂級的高手,只是一個稍長的王重陽,再加幾個不到四十歲的中年人,這就構成了江湖頂層的全部,這很是不合理的。

金庸筆下的高手,有很多年長之人,他們武功深不可測,像掃地僧,張三丰,風清揚,後來的一燈大師,老頑童和黃藥師等。這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功也是越益精深,武功招式更是日臻完善,一招一式都是極具威力,故而實力之強自不在話下。

可是,在第一次華山論劍之時,卻沒有任何年齡超過古稀之人,可見在此之前,江湖上的高手絕對是經歷了“剪羊毛”的過程,這才使得江湖上幾個年輕人代表著那個時期武學的巔峰。

那麼,第一次華山論劍之前幾十年江湖上肯定發生了極大的風波,也可能出現極大的變故,直接導致一茬高手的徹底消失。

既然是第一次華山論劍之前幾十年,那麼極有可能與一個頂級高手有關,此人正是獨孤求敗。

獨孤求敗一直追求武功的至高境界,就像做學問一般孜孜不倦,始終不斷突破自己,獨孤求敗一生也在不斷突破自我想求一敗而不可得,最終一步步達到無劍境界。

獨孤求敗在不斷晉級的過程中,肯定也伴隨著一位位高手成為他劍下的亡魂,獨孤求敗既然號稱“劍魔”,那麼他身上肯定有魔性,只求勝負,不管死活。

於是,為了追求勝利,獨孤求敗重創了那個時代所有的高手,只要他能找得到。

後來,《九陰真經》在武林中掀起軒然大波,導致天下高手群相爭之,也導致一部分武林人士身首異處,也讓一部分人物死於非命。種種原因造成,到了第一次華山論劍時期,武林高手也就僅剩下五絕等寥寥數人。



在第一次華山論劍時期,天下的門派幫派就很少見,影響力較大的門派自然是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派,影響力較大的幫派就是丐幫和鐵掌幫。

可見,此時的江湖門派都未曾真正大規模出現,之所以是這種局面,無非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天下高手並未想過開山立派。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這四人都是非常有性格之人,都是個人主義明顯。東邪黃藥師在桃花島做島主,收了幾個弟子,他也傳承自己的武功,卻並沒有想過他們開宗立派,只是讓他們能夠在江湖上揚名立萬即可。而且,他把桃花島據為己有,絕不願意他的徒弟以後也在桃花島授徒。

西毒歐陽鋒是白駝山莊莊主,他的傳承是一脈單傳,他選擇歐陽克作為自己的傳人,可是歐陽克被楊康突襲致死,歐陽鋒的武功未能完全傳承下來。

段皇爺本是皇帝,更不可能開宗立派;洪七公是丐幫幫主,領導一個大幫派,他也不可能開山立派。

本來可以開山立派的就是黃藥師和歐陽鋒,可是二人性格原因,只顧著自己做一方之主,不願意操那麼多心,而沒想過建立門派。

第二,江湖局勢的影響。

江湖上高手並不太多,總體而言彼此的威脅也是不大,這就使得江湖衝突更多隻是個人恩怨,這些恩怨通過個人來解決。說白了就是矛盾在於兩個人之間,而非需要更多人的參與。

而此時蒙古的崛起,也讓金國受到極大的威脅,反而無心南下犯宋,江湖中人除了之前的王重陽,再就沒有強烈對抗金國的意念。所以也都未曾想過開宗立派。

第三,性格原因。

這幾大高手性格突出,向來獨來獨往,不喜歡有更多人的跟隨,這種性格也讓他們只喜歡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不願意大費周章去開山立派,畢竟,開山立派需要極大的投入和維護的經費。

這些原因就造成了第一次華山論劍前後,都沒有人在江湖上開山立派。



可以說,射鵰時期的江湖門派只是處於萌芽時期,真正的變得成熟和大規模出現是襄陽城破以後。

襄陽城破以後,六大門派相繼出現,在江湖上影響深遠,而丐幫此時已然沒落,崑崙山明教卻在崛起。

此時之所以出現如此之多的門派,還是在於這些門派是是為了應對大元的殘暴統治,他們需要門派來共同對抗朝廷,而且通過門派來積聚和組織力量,畢竟在朝廷的高壓之下,也唯有積聚力量才能保全自己,這個大環境正是如此才使得一些在武學方面有獨到造詣之人就選擇開山立派。

當然,他們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證在襄陽城破以後對抗大元的信念不被消磨。

隨著張三丰創立武當派,郭襄創立峨嵋派,這兩個新生門派後發趕超,在江湖上地位非比尋常,張三丰作為承前啟後的頂級大宗師,他在襄陽城破武學衰微之際總結武學之道,竟然領悟到極為高深的境界,於是,他就在武當山開山收徒,創立武當派,也是為了將一生所領悟的武功絕技傳承至後人,不然此時江湖武功絕技都已流失極多,若是沒有人創新發明新的武功絕技,那麼江湖上勢必存在更大的危機,可能武學一下子斷層極為明顯。可見,張三丰作為一代宗師,對於武學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而郭襄也是一樣,雖然受情傷出家為尼,可是她卻也將自己所學傳承至後代,也是為了繼承父母的志願,雖然在她死後,她的後世傳人不見得一直像她這般,至少她對於武林的影響也是積極的。

可見,門派的出現也是大局勢的影響,這些門派代表著傳承,也代表著繼承。



*忠肝義膽嶽老三聊武俠第375期*


忠肝義膽嶽老三


《射鵰英雄傳》裡的江湖,表面上風平浪靜,覺得各大門派沒有爭鬥,實質上血雨腥風,暗藏四次武林大屠殺,所以《射鵰英雄傳》裡的江湖格局單一,武林蕭條,尤其是超一流高手幾乎損傷殆盡。


首先,以黃裳為代表的第一次武林大屠殺。黃裳曾為大宋中央公務員,因為校對編輯《萬壽道藏》,被宋徽宗嘉許,外放地方,剿滅明教。後來群雄復仇,黃裳仗著無師自通,天生武學大高手的天賦,殺了許多高手,逃了出去,花了四十年悟出了《九陰真經》。

第二,獨孤求敗以其劍魔絕世風采,展開了武林第二次大屠殺。其中獨孤求敗弱冠之年,便爭雄河朔,重創丐幫,破了打狗棒法,悟出獨孤九劍。限於篇幅,感興趣的朋友可參閱少俠的《金庸密碼之射鵰英雄傳》。

第三,黃裳的《九陰真經》橫空出世以來,江湖上為了爭奪這本奇書,彼此相殺,又死了一百多位高手。黃裳可謂是大宋武林的魔咒和噩夢。


第四,中原五絕時代崛起,第四次武林大屠殺開始,裘千仞鐵掌殲恆山,黃藥師縱橫江海,洪七公殺了二百多位惡人,歐陽鋒的目標更是明確,誰有資格參加華山論劍,必定除之而後快。南帝貴為一國之君,卻也捲入了江湖紛爭,殺戮在所難免。

經過這四次武林大屠殺,尤其是少林的損失最為慘重。在《射鵰英雄傳》裡進入最沒落的時期,一直在休養生息。而全真教取而代之,成為當時天下第一的名門正宗。

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孫少俠品金庸


筆者個人觀點認為主要是因為下列的原因:

(1)《射鵰英雄傳》在武功的展現方面,一是重點描述黃裳秘創的《九陰真經》武功秘籍;二是側重描述“五絕”以及二次華山論劍。幫派的話,則重點講述的是丐幫,鐵掌幫以及全真教。因為按原作小說的描述,第一次華山論劍的時候,就是全真教的王重陽奪得了“武功天下第一”的稱號的。然後丐幫幫主洪七公是《射鵰》“五絕”之一……可以說其他與《射鵰》中心內容無關的幫派,包括少林派和武當派呀等等,基本上在《射鵰》小說當中就都沒有敘述到的。

(2)“五嶽”指的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和中嶽嵩山。然後關於五嶽劍派相鬥的相關情形,金庸先生主要是在《笑傲江湖》原作小說當中描述的。金庸先生作為武俠小說大家,可以說所創作的每一部作品的內容側重以及主人公,都是不相同的。這個應該是作為一個常識了。因為如果每一部作品的內容等方面都幾乎完全雷同,那讀來不是味如嚼蠟,還能夠吸引廣大的讀者朋友嗎?!

(3)在《射鵰英雄傳》原作小說當中,金庸先生描述到衡山派已經在某次江湖爭鬥之中,被鐵掌幫幫主“鐵掌水上漂”裘千仞打得是全軍覆沒,衡山派就此基本上退出了江湖大舞臺了,僅此而已!

所以,在《射鵰》小說當中,也就沒有描述有各派的相鬥了!






騎蝸牛走高速


射鵰英雄傳可以說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巔峰之作,連著後來的倚天屠龍記,金庸用自己的神奇文字在表達一個大主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是有明顯傳承和進化的,初期小說如《書劍恩仇錄》,《碧血劍》,此時金庸聲名未顯,故事取材於民間傳說,關注於民族大義,門派鬥爭只是次要線索,大俠們的命運也被對民族大業裹挾,透漏出無奈,經歷著沉浮。在這幾部作品中,金庸先生對俠這個字也並未有意解讀。



射鵰和倚天則是筆鋒一轉把俠這個字抬的很高,但是接下來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俠義精神的內涵則是越來越弱,俠之大者的氣概再也看不見了,《天龍八部》中的主角們則是沉浸在自身的矛盾中難以自拔。在這幾部小說中,金庸慢慢的在把江湖從世俗世界中分離出來,門派之間鬥爭的描寫越來越多,江湖逐漸在取代真實世界,一統江湖成了極其霸氣,實際上在現實世界中又極其無厘頭的口號。

下面的《笑傲江湖》則是純江湖小說的巔峰之作,門派鬥爭完全成為主線,幾乎不見世俗世界,這裡面野心家一個個醉心於一統江湖,而最終一個浪蕩子則真正做到了天下第一。



《鹿鼎記》反其道而行之,成為金庸武俠小說的絕唱,是金庸小說中最具煙火氣的一部。在這裡大俠們反而成為江湖混混的配角,江湖英雄成為政治鬥爭的棋子,最後韋小寶通吃的結局,為金庸武俠世界畫上了令人惋惜而又充滿老先生自嘲的句號。

金庸的小說裡,俠義由家國情仇變為俠之大者,再變為純粹的江湖俠義,最後在《鹿鼎記》中完全自我否定,期間透漏出金庸對江湖的理解。



而題主所說的門派鬥爭,原本就不是金庸先生江湖世界,俠義精神的主角。


醉美木瀆


金庸武俠小說裡以門派鬥爭為主題的作品只有一部,那就是《笑傲江湖》,在裡面,日月神教跟五嶽劍派是死敵,跟其他名門正派關係也不好。而五嶽劍派內部也是爭鬥不斷,少林武當作為武林泰山北斗為了保住地位也隱隱參與其中,門派鬥爭貫穿整部作品。其他比較明顯的是《倚天屠龍記》,但是在裡面主要矛盾就是明教跟其他各派的鬥爭,張無忌當上教主以後,矛盾緩和好多,而且書的主線是反元鬥爭,門派鬥爭只是一個支線。而在其他作品裡,不管是天龍射鵰還是神鵰,都沒有特別明顯的門派鬥爭,關鍵點都是在寫人。在射鵰裡面,也有一些門派,甚至還有幾個很大的幫派,但是他們的主要任務都沒有互相鬥爭這一塊。

首先來說射鵰前期有幾個絕頂高手,每個高手都可以代表一派。東邪黃藥師桃花島,收了六個弟子。西毒歐陽鋒白駝山一脈單傳,只有歐陽克一個傳人。南帝段皇爺大理段氏,家臣也是弟子。北丐洪七公丐幫歷史悠久,歷來是江湖第一大幫。中神通王重陽全真教,因為王重陽被公認天下第一,所以全真教也成為天下第一大門派。還有一個實力無限接近五絕的裘千仞,在他治下鐵掌幫蒸蒸日上,逐漸有能與丐幫分庭抗禮之勢。看的出來,前三個與其說門派,倒不如說是一個山頭,人員稀少,只有師父幾個弟子,後面三個則是規模龐大的大門派。不過甭管規模如何,由於這六股勢力的老大都是武林中最厲害的存在,所以這六股勢力也是江湖上最不能惹的存在。

有人說少林寺呢,少林不是一向都是武俠小說裡的泰山北斗嘛,這點估計當時作者金庸不想寫少林寺,後來在《倚天屠龍記》裡面也給了補充說明,原來在這六派強盛之前,少林派剛剛經歷一次大劫,一個火工頭陀把少林寺攪得天翻地覆,不僅高手死傷無數,更是導致少林寺分裂元氣大傷。少林寺一直被認為是武林泰山北斗,惹多少人眼熱,出了這事,一來少林寺丟不起這人,二來少林寺擔心敵人乘虛而入,所以秘而不宣,低調做人,杜絕一切活動,一直窩在寺裡不發聲。

而江湖上最厲害的六股勢力呢,由於華山論劍的關係,集齊了五絕,五絕之間互相佩服,惺惺相惜,就形成了亦敵亦友的關係,彼此很難撕破臉。而裘千仞呢,他也受到邀請,但是沒有參加華山論劍,只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如王重陽,所以那時候裘千仞一直低調隱忍。幾個大佬互相之間可以說都比較客氣了,手底下的人自然也不會爆發什麼大沖突。就拿歐陽鋒來說吧,這是五絕裡唯一一個惡人,但是呢他跟其他四絕也沒有什麼死仇,只不過歐陽鋒名利心太重,又心狠手辣,不擇手段。但是呢,五絕裡面有兩大聖母,一個是王重陽一個是洪七公,他倆對歐陽鋒都很仁慈。


王重陽是五絕之首,公認的天下第一,歐陽鋒蛤蟆功雖然厲害,但要真的殺歐陽鋒,也不是不可能。王重陽是五絕裡面年紀最大的,遠大於其他四絕,他覺得自己大限將至,唯一擔心的就是自己死後歐陽鋒無人剋制,所以他巴巴跑到大理段氏,以交流武學的名義跟段皇爺互換武功,原來段皇爺的一陽指對蛤蟆功有剋制作用,再加上自己的先天功,絕對可以制住歐陽鋒。不過即便如此,王重陽還是不放心,他決定臨死前廢掉歐陽鋒。於是王重陽用假死的方法吸引歐陽鋒來偷九陰真經,然後破棺而出,一陽指廢掉了歐陽鋒的蛤蟆功。


王重陽最後這一招說實話不光彩,要偷襲西毒歐陽鋒,本來王重陽武功就高於西毒,又是偷襲,其實要想直接殺死西毒簡直易如反掌。但是呢,王重陽心裡卻不落忍,最後只好採取廢掉西毒蛤蟆功的方法。

洪七公就更是了,當時洪七公跟歐陽鋒比鬥,本來歐陽鋒稍有不及,結果洪七公心慈手軟,被歐陽鋒用毒偷襲重傷。這時候按理說是結下了死仇,結果呢,後來歐陽鋒快淹死的時候,洪七公又讓黃蓉去救他。在射鵰裡面,這麼大的仇恨都能化解,又怎麼會產生激烈的門派鬥爭呢。


後來歐陽鋒為了嫁禍黃藥師,更是勾結楊康殺了郭靖的師父江南七怪中的五人,可以說殘忍至極。但是郭靖最後也沒有找歐陽鋒拼死拼活,隨著歐陽鋒的瘋癲,這事就這麼過去了。

除了歐陽鋒,裘千仞也不是好人。他一手壯大了鐵掌幫,但是卻投奔金人,這可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因為這個,鐵掌幫跟丐幫也會有小規模衝突。不過呢,後來裘千仞被周伯通一路追打,又被洪七公當面教訓,痛斥罪行,結果已經出家的段皇爺過來一句放下屠刀,裘千仞一下子就皈依佛門,成了慈恩大師。


可以說,《射鵰英雄傳》裡,高手之間都是互相寬恕的,老大們都會留有分寸和底線,自然手底下人更不必去爭個你死我活了。


一覽眾河小


在射鵰的故事大背景下,主要圍繞著兩次“華山論劍”以及主角郭靖的成長展開的。在射鵰故事中,出現的門派本來就不多,王重陽的全真教,洪七公的丐幫,鐵掌幫,還有前期出現的黃河幫等等小幫派。本身幫派勢力就比較少,而且金庸也弱化了幫派的影響。更多地聚焦在諸多頂尖高手,各種神功招式的描寫中。而在武俠小說中一直佔據泰山北斗地位的少林寺,在射鵰世界中又因為一直封山,於江湖中的影響力幾近於無。因此在射鵰英雄傳中並無什麼幫派爭鬥。


七殺禪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為什麼《射鵰英雄傳》中沒有大門派爭鬥呢?這樣的江湖好像不怎麼現實,因為江湖中人,每天就是打打殺殺,行俠仗義。而什麼是武俠江湖呢?

武俠江湖就是有很多練武之人組成,他們有的出生名門正派,有的繼承家傳絕學,有的遇到特別的機緣,而這些人,按道義來分,可以分為兩派,即名門正派和邪魔外道,自古正邪不兩立,所以爭鬥不休,而各個門派之間處於各種原因,也可能互相攻伐。

這,才是正常的武俠江湖。

但是《射鵰英雄傳》中,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描述呢?

小哥詳細分析。

故事主線不同

按照文學作品分類,《射鵰英雄傳》屬於小說類作品,而這類作品中,故事的主線是圍繞男女主角來展開的,而《射鵰英雄傳》明顯是圍繞著郭靖和黃蓉的愛情來展開。

這部作品,從郭靖幼年成長,到郭靖遇到黃蓉,再到黃蓉為了郭靖,做美食贏取洪七公的歡心並收郭靖為徒,再到郭靖贏得黃藥師的認可,最後郭靖成為一代大俠結束。

郭靖從小在蒙古草原長大,拜江南七怪為師,每日練武牧羊,無門無派。到了中原後,曾經拜洪七公為師,學習丐幫“降龍十八掌”,後來和歐陽克鬥爭,再到移居桃花島,和周伯通結拜,最終得到黃藥師的認可。

縱觀郭靖和黃蓉的愛情歷程,他們沒有參加過一次幫派鬥爭,而兩人作為故事的主線,自然《射鵰英雄傳》中也就沒有記載幫派戰爭。

政治環境不同。

《射鵰英雄傳》開篇就講的是“靖康之恥”之後,在這個時期,南宋面臨著強大的金國,同時蒙古也在崛起。

金庸先生的江湖,江湖再大,終歸大不過廟堂。

所以面對這樣的政治環境,各大門派也要以國家為重,齊心協力對抗外敵為上,而我們熟知的岳家軍,就有江湖人士的存在,雖然《射鵰英雄傳》中嶽元帥早已去世多年,但是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到當時一部分江湖人士的歸宿,就是加入朝廷軍隊,報效國家。

金庸先生武俠小說江湖形態構建不同

《射鵰英雄傳》創作於1957年,《碧血劍》創作於1956年,《書劍恩仇錄》創作於1955年,可以說這三部作品是金庸先生早期創作。

《書劍恩仇錄》講述了陳家洛和同胞兄弟乾隆皇帝的恩怨,而江湖則是以紅花會為代表的漢人和朝廷為代表的滿人之間鬥爭為主,《碧血劍》同樣以李闖王和明朝廷爭鬥為背景,天下各勢力追逐寶藏的故事,而《射鵰英雄傳》我們前面講過,是講述一代大俠養成記,描繪江湖兒女感情的故事。

隨著後來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寫作方面的突破,他構建的江湖形態也越來越純熟完善,比如1961年的《倚天屠龍記》,則是蒙古人高壓統治下,江湖門派林立的局面。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因為射鵰那個時候幫派還沒成立起來只有丐幫和少林鐵掌幫,還有沙河幫,再有一些就是古墓派,全真派,還有明教,其他的幫派我就不知道了,射鵰裡面講的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絕頂高手,其他的幫派也沒有啊!,有的話肯定蒸掙一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