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駕崩時,若不傳位給雍正,雍正會造反嗎?為什麼?

菩薩我想對你說


關於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因在其他題回答過,此處就不重複。滿清和漢人朝廷看似統治制度差不多,但其實天差地遠,若是康熙沒有傳位給雍正,雍正不會也沒有能力造反,其中的原因與滿人制度有關。



自順治繼位,滿清免於一場軍變奪權之後,就杜絕了皇子依靠兵變上位的渠道。滿漢不同在於皇帝除了是滿清的皇帝,還是滿人的大汗。皇帝只能由上一任皇帝定,而皇帝掌管著八旗中的上三旗,其餘五旗旗主都是代代相傳,雍正手上只有怡親王、科隆多和年羹堯可用,但對於奪位根本就沒有任何幫助。

隆科多

隆科多是康熙晚年的步軍統領,康熙時長敲打科隆多要做一個只忠於皇帝的孤臣,但隆科多與多位皇子都有私交,是一個八面玲瓏的人物,一旦雍正無法繼承皇位,隆科多必投新主。就算隆科多忠於雍正,新皇也會換上自己信任的步軍統領,雍正無法借力隆科多。

年羹堯

年羹堯雖然為撫遠大將軍,但並非旗主,且遠在邊關,無詔不得進京,就算年羹堯再怎樣的支持雍正,憑他一個抬旗的漢人,沒有皇帝的支持,根本就翻不起浪花來。雍正朝雖然雍正給了年羹堯極大的權力,讓他在西北建立了小朝廷,但皇帝要誅他,他仍然沒有任何反抗之力。對於鐵桶的滿清來說,漢人隨時可棄,年羹堯看似善戰,但只對登基後的雍正有用。




怡親王胤祥

康熙晚年怡親王一直在養病,手上無職無權,就算他想助雍正,也是心有力而氣不足,且怡親王到底是滿人的親王,支持雍正奪嫡是為了滿清的江山,若雍正奪嫡失敗,怡親王也不會拿滿清的江山做賭注,支持雍正造反。


咸豐事例

道光年間,恭親王賢德,咸豐無才,且還是一個滿臉麻子的殘廢,道光屬意的繼承人選一直是恭親王,然而道光在將死之際,突然改變心意立咸豐為繼任皇帝,滿清權貴盡皆從之,恭親王也只能淡然接受這個結果,沒有任何過激行為,就是因為在滿清,權貴只會支持皇帝的選擇,而沒有權貴的支持,任你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俯首認命。

總結:縱觀滿清近300年的歷史,自豪格與多爾袞擁立順治為帝之後,滿清的皇位繼承一直都不曾有過兵變奪權的可能,雍正作為滿清排名靠前的智者,也不會做如此不智之事,只能說滿人制度,剝奪了漢人插手皇權的可能性,而滿人,不會反對自己的大汗。



達達說歷史


如果康熙不傳位給四阿哥胤禛,那麼四阿哥胤禛絕對是沒有造反的機會。

其實四阿哥胤禛能夠登上皇帝的位置,從康熙五十年太子胤礽被廢事情就已經出現了苗頭,尤其在康熙五十八年到康熙六十年的一些列操作都很明顯了。康熙對四阿哥的幫助其實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幫他鋪路,首先康熙逐漸的幫助四阿哥胤禛消除了兄弟裡邊的障礙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被圈禁,八阿哥胤禩因為斃鷹事件被辱罵,康熙甚至絕情的說出

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康熙五十六年,十四阿哥被掉到西北做大將軍王,雖然平叛有功,但是明知自己大限將至的康熙卻一直沒有把十四阿哥調回來的打算。老三胤祉雖然對皇位也有想法,奈何身邊都是讀書人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

當初自己親自做主把年遐齡的女兒嫁給了四阿哥胤禛,胤禛和年羹堯有了密切的聯繫。康熙四十八年,30歲的年羹堯成了四川巡撫,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給了40歲的年羹堯兵權,升任了四川總督,授予定西將軍大印。年羹堯請奏以四川為西北大軍和入藏軍糧草運輸要道,康熙都准許了,這也為後來雍正登基,年羹堯牽制西北大軍糧草埋下伏筆。

康熙五十九年,和胤禛關係不錯的舅舅隆科多本來為步軍統領,掌管京師防務。康熙又讓他兼任了理藩院尚書,秘密監視廢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禔還有在京師的王公貴族隨時彙報。康熙六十年康熙大壽去盛京祭祖還是冬至祭天,康熙都讓胤禛代理。自詡“天下第一閒王”的胤禛忙了起來,代替康熙做了不少事情,複查了貢士會試的試卷,還清查了清朝十三倉中最重要的的京,通兩倉。胤禛在康熙五十年以後,對康熙十分孝敬,讓康熙大為感動。



如果康熙不把位置傳給胤禛,首先他就不會安排這麼多胤禛身邊的人身居要職,把握兵權,也不會派胤禛代替自己去辦事。這樣胤禛沒有了基礎。沒有了基礎的胤禛他在兵力上比不過老十四,在聲望上比不過老八,在讀書人中比不過老三。畢竟老四性格寡淡冷麵,朝中官員與他來往密切的並沒有多少。如果康熙傳位給別的皇子,胤禛各方面劣勢明顯再加上少了康熙的鋪路,成功可能性基本為零,胤禛自然不會去做。但是胤禛作為皇子表面韜光養晦,背地暗潮洶湧,四處佈局,可見其城府,在加上其出色的才華,天生帝王材料。


紅雨說歷史


如果遺詔上不是雍正,他很難造反,因為在宮禁之中很難行動自由。

雍正王朝中寫道:老十三故意站在門口,假如遺詔上不是胤禛,他就殺出去。

老十三武功高強,估計奪門而出不是難事,但他殺出去幹什麼呢,當然不是回家睡覺,等待新皇冊封,肯定是出去說八阿哥造亂,命令老十七,鄔思道那幫人聽他的帶著王府護衛殺回去,因為他知道,從來奪路殺出暢春園那一刻,他就不能回頭了,老四老八老九老十必須死,因為不論老四老八或老十四誰當皇帝,都可能把造亂的罪名給他背,所以他只能衝進去大殺四方,把罪名推翻老八和宣讀遺詔的隆科多身上,老四也必須‘死於老八老九老十’之手,當然這些人肯定也就‘死於亂軍之中’了,說不定弘時弘曆都得在‘戰鬥中犧牲’,然後留下老三‘作證’,張廷玉那些人作證,再一紙詔書讓老十四回京。。。


小山村的狼哥


這個問題,在正史當中肯定是找不到答案的,所以,我覺得有此一問必然是在看了電視劇《雍正王朝》之後。

所以,只能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這個問題是有答案的,這個答案就是:

——假如康熙沒有傳位給雍正,那麼雍正有極大的可能要通過政變奪位。

但是這個“政變”和“造反”不是一個性質,因為說到底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是愛新覺羅皇族內部的爭鬥,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造反”。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直到康熙駕崩之前,誰也不知道皇位繼承人究竟是誰,同時也就意味著從理論上講,任何一位皇子都有可能繼承皇位,這是發生政變的基本條件。事實上,所有認為自己有繼位的可能的皇子,都做了“繼位不成就奪位”的準備,四阿哥胤禛也不例外。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晚年的康熙對越演越烈的奪嫡之爭搞得焦頭爛額,不勝其擾,最終這位老皇帝宣佈不再冊立太子,改為遺詔傳位。康熙的目的,是想通過這個辦法來平息“奪嫡之爭”帶來的朝廷政局的混亂和皇子們的爭鬥——我不立太子了,你們也就別爭了,等我死了你們就知道誰是繼承人了。

但康熙的這個決定卻是起到了另外一個效果,那就是表面上看,皇子們不再為太子之位爭奪的“你死我活”,但是暗地裡爭奪“繼位資格”的鬥爭卻更加的殘酷和激烈,並且這種鬥爭已經超出“爭和鬥”的範疇而變成了“搶和奪”。

如果說在九子奪嫡的過程中,諸皇子們只要是通過“競爭”的手段爭取壓倒對手得到康熙的認可的話,那麼在康熙宣佈不冊立太子改為遺詔傳位的時候,儲君之位的競爭,就變成了如何在皇位繼承上“搶的先機”的“爭奪戰”。

正如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鄔思道向雍正指出的那樣:如果手裡沒有兵權,就是遺詔傳位給給你,你也未必坐得穩,如果實現做好各種準備,掌握兵權,那麼即使遺詔傳位給別的皇子,到時候“局面翻轉也未必可知”。

鄔思道的分析實在是一針見血,他在康熙改變傳位規則的決定當中敏銳的判斷出,這樣的皇位傳承,極大可能造成“奪位甚至篡位”的局面。

自從康熙宣佈不再冊立太子之後,誰是康熙默認的“皇位繼承人”就是一個整個朝野都在猜測的問題。但是從當時的局面來看,有能力或有實力繼位的皇子其實並不多,範圍最大的可能,無非是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其他的阿哥們,要麼是提前出局(比如大阿哥胤褆和廢太子胤礽),要麼就是這幾位阿哥的鐵桿追隨者,比如九阿哥十阿哥就是八阿哥胤禩的追隨者,而十三阿哥胤祥則是四阿哥胤禛的追隨者。

但是從實力來看,八阿哥胤禩,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的實力最強,其中,八阿哥胤禩在朝廷官員當中威望最高,支持率也最高;十四阿哥胤禵則是康熙欽封大將軍王,手握二十萬大軍,有絕對的兵權;而四阿哥胤禛是一個比較神秘的人物,他唯一的優勢似乎就是“康熙的欣賞和讚許”,這個優勢很莫能兩可。

這三位有希望獲得皇位的皇子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其中最沒智商的要數十四阿哥胤禵,這個在皇子中有著出色軍事才能的“阿哥將軍”,在這個關鍵時刻居然還有和他原先的同盟八阿哥胤禩再次結成聯盟的想法,還打算和八阿哥胤禩“裡應外合”。在他看來,他的那個“先和八阿哥胤禩聯手控制住京城內外的局面,然後自己帶二十萬大軍直逼北京依仗軍權奪得皇帝位”的自以為聰明的“計謀”,其實是真的“自作聰明”。

粘上毛比猴還精的八阿哥胤禩瞬間就判斷出了他的這個十四弟的真正意圖,然後迅速的做出了停止與十四阿哥胤禵的正面接觸——不和這個遠在天邊的還做著“登基美夢”的大將軍王玩了。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就夠了。

八阿哥胤禩心裡很清楚,儘管自己有八爺黨做後盾,朝野威望都很高,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軟肋,那就是越來越不受康熙老爺子的待見。以他的判斷,康熙很有可能是把皇位傳給四阿哥胤禛或十四阿哥胤禵這親兄弟倆當中的一個,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只要康熙駕崩錢沒有奉詔回京或者康熙突然死了無法招十四阿哥胤禵進京,那麼就算是遺詔傳位給他,只要控制住京城,皇帝位還會有變數。

在準備政變奪取皇位問題上,八阿哥胤禩動手要比四阿哥胤禛早,但是最終還是輸給四阿哥胤禛,說明這個八阿哥胤禩判斷能力也是一流,但是其執行能力的確太次。

八阿哥胤禩的目標很清楚,那就是一旦遺詔傳位對自己不利,就通過政變奪取皇位。為此他採取的手段就是控制京畿防務和京城內部的防務 ,簡單的講就是控制京郊的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同時收買負責京城內部防務的九門提督隆科多。但是事情的發展過程證明,八阿哥胤禩最大的軟肋就是“盲目自信”和在盲目自信支配下的“自以為是”。做事不紮實,不徹底,不仔細。八阿哥胤禩失敗從來不是判斷失誤,而是執行層面縷縷出現問題。

四阿哥胤禛的擔心和八阿哥胤禩幾乎完全相同。胤禛甚至因為對自己是否能夠通過遺詔傳位來得到皇位產生了相當的“悲觀情緒”,他高度懷疑康熙默認的繼承人是十四阿哥胤禵。

鄔思道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康熙默認的繼承人肯定不會是“死鷹事件”的當事人十四阿哥胤禵和八阿哥胤禩,極大的可能性是傳位給四阿哥胤禛。

鄔思道提醒胤禛注意的是,如果胤禛不做好事先準備的話,那麼即使是康熙真的把皇位傳給胤禛,那麼他很有可能即使得到皇位也坐不穩。鄔思道其實是在暗示,事到如今,奪位已經變成了“政變之爭”。

胤禛的準備,除了為自己順利登基做準備,還是包括了政變內容的。

鄔思道的設想是,提前控制京畿防務的兵權,在康熙傳位當天,無論是否順利,都通過京郊兩座大營的兵力,進入京城,封鎖京城,遺詔如果真的是胤禛,那麼一些列行動就是用於保障胤禛的順利登基,鎮壓反對者,如果遺詔不是胤禛,那麼這個行動就立刻變成“政變奪權”。

這個其實已經就是一個“政變計劃”,這個計劃的實質,就是無論康熙是否傳位給雍正,控制京畿防務,調兵控制京城內外的防務(封鎖京城)的軍事行動都會實施。

事實上,鄔思道和胤禛不僅僅是不僅僅是這樣規劃也是這樣執行。十三阿哥胤祥此時正在被圈禁,但是胤禛通過胤祥得到了一批可以參與政變行動的京郊兩大營的軍官名單,這些軍官都是十三阿哥胤祥的鐵桿追隨者。

在康熙彌留之際的當晚,康熙招所有的皇子進宮,胤禛進宮之前,安排了政變行動,在宮外指揮政變的就是他的師爺鄔思道,並且胤禛把自己的欽差大臣的關防大印交給了鄔思道。

胤禛交給鄔思道的欽差大臣的關防大印其實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鄔思道利用這個調動了五路兵馬名義上是保護胤禛的府邸和家眷,但是這互不節制的五路兵馬在胤禛在宮內出現危機的時候,就是政變的主力軍。

胤禛在得到康熙口頭傳位的旨意之後,第一時間命張五哥立刻釋放十三阿哥胤祥,並讓胤祥立即趕往豐臺大營用康熙皇帝的“金牌”解決掉了還在等八阿哥胤禩的消息和命令的豐臺大營主將成文運,僅就這一點來講,八阿哥胤禩的手段和四阿哥胤禛相比就差很多。

事實上,讓雍正在康熙駕崩當晚順利繼位的核心保證,並非那個隆科多宣讀的那個“傳位遺詔”,而是十三阿哥手中的“兵權”。同樣可以想象,當隆科多宣讀的遺詔繼承人不是胤禛的話,鄔思道依然會在約定的時間用胤禛的欽差大臣的關防大印釋放十三阿哥,並同樣用欽差大臣的關防大印控制京畿防務,鄔思道所調的五路人馬就是在京城內部取代隆科多的後備力量。

所以,就繼承皇位這個問題上,胤禛的準備要比八阿哥胤禩充分很多,並且是真正的志在必得,同時胤禛把繼位的保障寄託在“奪取兵權政變”的基礎上,對於遺詔是否有利於自己,其實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胤禛繼位過程當中的這些安排和表現,給“雍正篡位”的說法多少還是提供了一些“口實”。這也是雍正繼位的代價。


步武堂


康熙不會不傳位給雍正,雍正不會造反。因為數年來,雍正一直和康熙進行較默契的傳位配合,尤其是最後雍正有些糊塗,懷疑,直到鄔先生點破後,雍正才會恍然大悟。老十三和年羹堯都是康熙留給雍正的干將,老八隻有在雍正沒有用這兩人時,或者他們倆都基本上廢了時,才會逼宮。


浩浩和湯湯


肯定會造反,因為他不造反就會被其他人殺死,況且他有造反的資本。

首先,他在康熙駕崩前兼任著領侍衛內大臣,他掌管著禁宮的一切防衛事物,包括人員調動等,看似幾千人沒什麼大不了的,實則這些人都是萬里挑一,以一敵百的人物,萬一不傳位給他,他就可以發動政變。



其次,他的死黨老十三從小在軍營裡摸爬滾打,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九門等很多將領都是他使出來的,到時候他振臂一揮,肯定會應者如雲,到那時候他和雍正內外呼應,肯定會造反成功。



這時候有人就會說,隆科多是個投機分子,康熙傳位給誰他就會向著誰,這就大錯特錯了,他會看誰的勢力大,他才會向著誰,十三爺的魅力這麼大,跟隨的人這麼多,他才不敢觸這個黴頭呢。



所以綜上所述,雍正肯定會造反的。


老湖侃歷史


造反,自古以來都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贏就贏得盆滿缽滿,輸就輸得一敗塗地。像四爺如此心機深沉的人物,就算真的奪嫡失敗,那他也不會造反,選擇一條死路、絕路來走。

不過他也有不少後路可走,我認為至少有兩條,四爺可是從來都不會做孤注一擲的事的。

第一條路:繼續支持新主

在兩次廢太子後,四爺也正式加入了奪嫡之爭,但他和“八爺黨”收買人心的做法不同,四爺是在朝廷多做實事,少結黨羽;在家潛心修佛,不問外事;對父親多表孝心,建寺歌頌;對兄弟關懷備至,不靠不拉。四爺自詡“天下第一閒人”,只做事,不結黨。這也是為什麼在奪嫡最激烈的時候,各黨派都會忽略了這個“閒人”的原因。

四爺用的是韜光養晦之策,他和兄弟們的關係其實並不是電視劇和文學作品裡那樣的水火不容,反倒是和幾個兄弟都處的不錯,太子被廢的時候他和胤禟上表求情,而九爺胤禟一直都想拉攏這位四哥,但四爺都不置可否。這也是他給自己留的後路之一,因為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這兩人都是老九胤禟的投資目標和支持對象,所以四爺和胤禟既保持著聯繫,又不過度滲入“八爺黨”的核心,所以最後不管上位的是誰,他都可以穩坐釣魚臺。

四爺第一條後路就是繼續扶持新主,因為他一向以“天下第一閒人”自居,手下無人無兵,就算造反也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


四爺第二條後路:退守臺灣

別以為這是內戰時期才有的策略,早在明朝滅亡,鄭成功就採取了退保臺灣的方法,和清朝死磕了十幾年。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設置臺灣府,加強臺灣的經濟建設,寶島臺灣和大陸的聯繫就愈加緊密了。

而雍王府中第一謀士戴鐸早在奪嫡開始時就看中了臺灣這塊寶地,他在給四爺的上書中說數十條建議,教他“不爭以爭”,“謙恭做人、高調做事”,“從皇帝著眼處入手”,“提拔家奴心腹,將其安排或在內為閣部九卿,或在外為督撫提督”,“經營臺灣,以為退路”。總結為《戴鐸十啟》,是整個“四爺黨”的奪嫡方針。

在十四阿哥胤禵受命為“大將軍王”時,戴鐸在表中建議四爺安排自己做臺灣道,總攬臺灣錢糧兵馬,為主子開創一個後守之地。萬一奪嫡不成,則退守臺灣,或遠離朝廷、安度餘生,或割據一方,成鄭王故事。

四爺的第二條後路就是退守臺灣,雖然他是否決了戴鐸的建議,但很難保證他不會安排別人去任臺灣道。尤其是奪嫡失敗後,四爺要是不想在朝廷裡受氣的話,那臺灣也是個很好的去處。

所以就算四爺奪嫡失敗,但他也不會造反,不會做“自絕於祖宗”的事,他的後路多著呢!幹嘛去選一條一定會失敗的造反之路呢?


一貳一橙


肯定會造反。以清君側之名進行起兵造反,以便奪取大清帝國皇帝寶座,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條,無路可走。

造反的資本在哪裡,有沒有勝利的可能性?我們試著去分析幾個關鍵性人物:

一、幾個關鍵性人物登場

1.九門提督隆科多,這決定是否能登頂最後一步

隆科多作為清康熙年間九門提督,掌控京城護衛,就相當於內衛部隊,禁軍統領。只是一直中立的隆科多為什麼最後選擇雍正呢?背叛康熙大帝,卻也不投靠八阿哥黨呢?因為康熙沒有把隆科多父親佟國維世襲一等公的爵位封給隆科多,使得隆科多懷恨在心,最終在康熙大帝臨終前,倒向雍正皇帝。最主要的是他跟八阿哥黨中九阿哥,十阿哥都有仇恨,因為自己的父親就是因為舉薦八阿哥為太子一事被康熙帝訓斥並失勢養老在家。即使十四阿哥允禵稱帝,但九門提督隆科多投降四阿哥雍正,共同舉兵攻打皇宮,把十四阿哥允禵囚禁,奪取金牌令箭把十三阿哥允祥釋放。並且會把八阿哥黨的所有成員全部緝拿下獄甚至斬殺不留。

2.十三阿哥允祥,控制豐臺大營,保證皇位穩固

康熙四十七年之後,十三阿哥允祥就被圈禁了。在雍正需要起兵造反之時,肯定第一要解救的對象。因為在雍正與鄔思道談論十三阿哥在軍隊的影響程度,整整列出一大串名單,而且十三阿哥不管在文臣武將中都有著比八阿哥不相上下的名聲。

清朝八旗兵制分為京營八旗和駐防八旗兩種,京營八旗亦稱禁旅八旗,分為郎衛和兵衛。郎衛是從正黃、正白、鑲黃等所謂上三旗的滿、蒙族人中挑選組成的親軍營,負責侍衛皇帝和宮廷,歸領侍衛內大臣統轄。在十三阿哥封為領侍衛大臣,統領皇城郎衛三旗子弟兵。

當時豐臺大營的提督成文運是八阿哥黨的心腹,那時候可能已經起兵勤王到京城以防四阿哥雍正的叛亂。危難之際,只有十三阿哥允祥拿著金牌令箭與率領京營八旗子弟兵到豐臺大營行軍途中進行冒險攔截,通過曉知大義把召喚原來自己在軍隊的心腹站到自己這邊,進一步把八阿哥黨主要成員的腦袋全部丟到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面前,以“起兵謀亂”極大罪行方式扣到原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身上,最後斬殺祭旗,最後“進京勤王”方式,進而控制住豐臺大營的2萬餘人的軍隊,徹底消除對雍正皇帝新君皇位的隱患。

3.年羹堯,控制西北軍隊的關鍵人物

在西北地區還有一支軍隊是由雍正的奴才年羹堯率領,直接可以進京勤王。因為十四阿哥回京登基之時,不可能把軍隊帶回京城附近駐紮。年羹堯得到雍正的密令之後,直接率兵控制西北軍營,斬殺掉十四阿哥的手下心腹,進而控制這支西北軍,以防新君上位造反的隱患。

當然從雍正皇帝造反那一刻,就是這幾個關鍵人物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只要失去其中一環都是失敗,甚至讓整個大清帝國陷入戰火紛飛的時期。

4.雍正皇帝,才是這場賽事的主角

在造反計劃謀劃及上演之時,雍正皇帝才是這場戲的主角,他是否能夠堅定邁出這一步,邁出這一步之後,他就能堅定為了皇權最頂端進行血濺四方,殺兄害弟這樣的行為,甚至大清洗的殘殺,確保皇權最終勝利。按照雍正皇帝登基之後的所作所為,尤其對自己兄弟及功臣的行為,能夠驗證出這樣的結果。

他造反必然能夠成功,因為他不得不如此做,不造反就是死路一條,沒有所謂的太平王爺善終,最好的結局就是圈禁到死。

當然這也僅僅是假如,個人的猜想與論證。真實的歷史是雍正得大統,延國祚,造康乾盛世的舵手,是一位勤奮而了不起的好皇帝。


歷史伴讀小二


康熙駕崩時,若不傳位給雍正,雍正會造反嗎?為什麼?

在《康熙大帝》裡,在太子兩立兩廢之後,在八阿哥被佟國維馬齊率領大臣向康熙舉薦議立太子被拒絕後,這兩個人被排出未來繼承皇位人選之列了!接下來,康熙大帝的安排,幾乎是特意為雍正登基作準備了!作為雍正的謀士鄔思道在運籌帷幄,已經把康熙的底牌猜到了也猜對了,還用費什麼周折去造反!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對雍正的歷練,就是一個做皇上應該處理的朝中大事!

到了康熙晚年,兒子們奪嫡的地步已經到了手足相殘圖窮匕見!

這些康熙當然清清楚楚!所以為了磨合十三阿哥的性子,就找個理由把他圈禁!是保護他不被老對手八阿哥使伴子下了狠手!同時,讓老四一心一意去把工作做好!不然老十三惹出亂子,老四分身無術!這一點就明顯把未來皇位人選的天平傾斜到雍正這邊,鄔思道也判斷到了!

接下來,鎖拿重臣入獄,或者是流放。鄔思道也看得清清楚楚!就是雍正的擔憂,鄔思道也解釋得清清楚楚!

這個時候,雍正一個人負責多個部門工作——刑部,戶部,吏部,配合老十四所有徵戰的軍需,幾乎是事無鉅細!這些工作就是一個做皇上的大思維!康熙看得清清楚楚!也就相信自己的決斷——老四才是新君的最佳人選!



二,人事的安排,全部是為雍正登基鋪路!

大家看到,康熙大帝身邊的侍衛張五哥,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當年十三阿哥救下來販鹽的那個!他非常的感謝十三爺的救命之恩!

當康熙自知屬於自己時日不多了,就交待自己的金牌令箭放在哪裡,僅僅是告訴了張五哥一個人!而且,康熙還囑咐張五哥,到時把這金牌令箭親自交給雍正!當然,雍正在鄔思道的提醒下,拿到了金牌令箭第一時間放出十三阿哥,就是為了去控制對皇宮至關重要的豐臺大營!

而且,鄔思道從雍正反饋康熙的身體狀況看,也判斷康熙時日不多,就叫雍正把王府上下家丁全部佈署了:弘時弘曆幹什麼,性音文覺和尚幹什麼……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只待一聲令下!

其實,這就是康熙和鄔思道通過了雍正形成了一種默契!康熙當然知道雍正後面的高人!只是彼此暗中配合進行了!



由此可見:雍正繼位幾乎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哪用去造反啊!就是有一些小波折,也做好了預條到時執行就是了!不得不說,康熙跟鄔思道的默契還真的是了得!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從《雍正王朝》這部劇的角度來分析,如果時間一到康熙還沒有確定傳位消息,那麼老四胤禛一定會讓鄔思道拿著欽差關防印放出老十三,然後老十三從豐臺大營調取兵力趕到暢春園用武力奪位,不管能不能成功,但是雍正一定會這麼做。

為什麼我會這麼確定,雍正會為了皇位造反?

老八集團準備妥當,正摩拳擦掌。

太子被廢兩次後已經無緣皇位,老八的集團雖然被康熙警告,可是對於皇位他們還是不會放手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曾經想收買隆科多,而豐臺大營的提督成文雲已經被老八集團搞定,只要康熙駕崩後老八命令一下,成文雲就開始動手,所以為什麼鄔思道要拿著關防大印讓老十三去豐臺大營奪取兵權,因為成文雲不是老四胤禛的人。

對於老八集團的周密安排,雍正肯定不會坐以待斃,但他也不是孤身一人。如果他只是孤軍奮戰的話,雍正王府裡面的細作不會被處理的那麼幹淨,因此除了鄔思道和老十三外,還有老十七也是站在雍正這邊的。

太子在第二次被廢后。老十三曾問雍正為何不爭取皇位,他是堅決不想老八繼承皇位的。這樣的對話就足夠說明老十三是雍正的鐵桿盟友,而他所謂的“爭取”是有動用武力的想法。

但後來康熙把老十三禁足了十年,在康熙駕崩前他說道:

“老十三心底光明,需要磨練心性,以備將來老四大用。”

從這句話能夠得到兩個信息:

  1. 康熙承認雍正的繼承資格;

  2. 老十三被關不只是磨練心性,十年人都能關傻。

所以,康熙說是磨練也是保護更是預防,因為老十三的外公是蒙古咳爾咳大汗,康熙是什麼樣的人,這批兒子為了皇位斗的雞飛狗跳,他能不預防老十三和老四為了皇位借用蒙古的勢力嗎?

雍正和鄔思道早就準備用武力奪嫡的預防措施

在老八和老四的集團中,他們動用的策略不一樣,老八是希望越亂越好,因為老八的盟友眾多,可以借亂起勢;而老四胤禛在老十三還被圈禁的時候,只是孤家寡人,他要“穩”,要臨危不亂,但武力解決是首選。

因此,當時鄔思道希望胤禛一定要放出老十三來幫忙,而鄔思道對於奪嫡之事也早有準備。老十三是帶兵之人,手下也都是帶兵將領,所以鄔思道拿出當年老十三留下的掌兵者的各個名單,讓雍正要跟老十三見面選擇可用的將領。

雖然鄔思道分析康熙認定的繼承人是雍正,看這只是他個人分析,如果康熙改了主意或鄔思道分析錯了怎麼辦?

因此,雍正需要做一手準備,而老十三名單上的這些帶兵將領都並非普通將領,這是早已準備好為奪嫡而發動武力的人。

所以,當雍正拿著那份名單到老十三面前的時候,老十三不但希望胤禛做皇帝,還把名單上那些可用的人都選了出來。這一系列動作下來,很明顯的胤禛就是為了預防如果自己不是皇位繼承人而採用的激進措施了。

其計劃很簡單,老十三放出來後拿著胤禛的邊防大印,趕到豐臺大營奪兵權,然後再集合胤禛殺入暢春園,用武力幫胤禛奪得皇位。所以答案很明瞭,康熙如果不傳位給雍正,雍正必定造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