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傳統印象中,都認為大明朝最重視嫡庶,比如繼後、贈後不繫帝諡、不入太廟,太子候選人都是非嫡即長(包括事實上的長子)等等,好像嫡庶分明的樣子。

其實大謬不然,明帝國的那些妾生子孫皇帝們,為了提高自己生母的地位也是煞費苦心,終於在萬曆朝實現嫡後、庶後一同入祀奉先殿並形成定製,在提高庶後地位上邁出一大步,為清帝國的妾生子皇帝們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01,嫡庶有別

古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先人是古人的頭等大事,平民有家廟,皇帝有太廟,都是奉祀祖先的場所。

大明朝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初九,明太祖朱八八以太廟時享,不足以展示他的孝思,就在宮內建立奉先殿,做為家廟,享受“五享之祀、四時薦新”的祭祀。奉先殿入祀制度參考太廟,遵守一帝配享一後的慣例,也形成定製,在皇帝皇后崩後,同時升祔太廟和奉先殿,接受嗣皇帝的祭祀。

朱八八崩後,孫子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把祖父母、父親和嫡母都升祔太廟,並安奉於奉先殿。如果大明的帝系一直在建文帝子孫後代中傳承,建文帝在他媽呂太后死後,就要面對生母神牌安奉的問題。但是,他被靖難了,他爹媽都被剝奪進太廟和奉先殿的資格,嫡後、庶後的安置問題就此避開。

建文之後的明成祖朱棣與仁孝徐後、明仁宗朱高熾與誠孝張後、明宣宗朱瞻基與孝恭孫後三代帝后,均是一帝一後,不管太廟還是奉先殿,都不會旁生枝節。

大概會有人異議:宣宗孝恭皇后孫氏不是元嫡啊?胡善祥才是原配發妻,問題是小胡悲催的被廢了,所以孝恭孫後就以元嫡的身份配享太廟、奉先殿,後來的憲宗孝貞純皇后王氏,和孝恭孫後一樣,都是繼後取代原配廢后佔了元嫡位置進入太廟和奉先殿。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到明憲宗朱見深,他是大明首個妾生子皇帝,他的生母是英宗皇帝朱祁鎮的周貴妃。雖然憲宗是庶子,但他親媽周貴妃太能活了,比做兒子的活得還久,因此憲宗活著時不存在祭祀他親媽的問題,把這個問題遺留給他兒子孝宗朱佑樘了。

明孝宗繼位後,首當其衝的問題還不是他奶奶周太皇太后,而是他親媽紀淑妃。紀淑妃早在成化十一年就死去,成化二十三年(1487)九月初六,孝宗繼位。為了彰顯做兒子的孝心,和表彰聖母誕育聖君的功勞,十月二十六就追尊生母紀淑妃為孝穆皇太后,並祔葬憲宗。

紀淑妃成為大明朝第一個追贈的聖母,即贈後,怎麼安奉她的神牌成了問題,不管是入祀太廟還是入祀奉先殿,都與祖制不合,孝宗皇帝就命禮部商議。

十一月二十七日,禮部建議:參考宋代奉慈廟的舊例,在宮裡營建別廟,遷奉孝穆紀太后的神主享祀。由於沒有空閒地方新建宮殿,孝宗就把奉先殿附近的一個宮殿改建為奉慈殿,安奉生母孝穆太后的神主。至此,宮內除了奉先殿安奉一帝一後(嫡後),另有奉慈殿安奉贈後(庶後)。

弘治十七年(1504)三月初一,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周氏崩,三月十二,孝宗追諡祖母為孝肅睿皇后,孝肅周後不是皇后,依祖制也不能入祀太廟和奉先殿,孝宗在三月二十二日把祖母的神主安奉奉慈殿居中,孝穆紀太后神主居左,此後十幾年間,奉慈殿就成了孝肅、孝穆婆媳倆的專享宮殿。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明武宗無子,母后張太后和宰臣楊廷和迎接興王朱厚熜入繼大統,就是鼎鼎有名的白眼狼嘉靖帝明世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世宗繼位,十月初二追尊生父興獻王為興獻帝,尊親祖母憲宗邵貴妃為皇太后,尊生母為興獻後。

嘉靖元年(1522)三月十一,給邵太后上尊號壽安,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壽安皇太后崩,十二月二十二,上尊諡為孝惠祐聖皇后。

不管朱厚熜怎麼抬舉,也改變不了他親祖母是妾的事實,當然沒資格進太廟和奉先殿。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二十五日,世宗奉安孝惠邵太后的神主於奉慈殿,去和孝肅周太后、孝穆紀太后做伴。

嘉靖七年(1528)十月初九,朱厚熜的原配陳皇后流產死,按照禮法,元嫡神主應該升祔太廟,但朱厚熜這廝不待見陳後,陳後應該享受的相關待遇都被削減,閏十月初三,朱厚熜給陳後一個奇怪的諡號“悼靈”,這是根本沒有讓陳後神主升祔太廟的打算。

禮部尚書方獻夫等人窺探到皇帝的心思,為了討好皇帝,在嘉靖八年(1529)二月初六上奏,說太廟內的九廟之制已備,沒有位置安奉陳皇后,建議參考前朝舊例,把陳後安置奉慈殿,祔在孝惠太皇太后之側,就這樣,堂堂元嫡之後,被髮配到奉慈殿,和幾個庶後同堂供奉。

從明初到嘉靖十五年改制前,奉先殿一直入祀元嫡之後,別殿奉慈殿則安奉孝肅周太后、孝穆紀太后、孝惠邵太后三位庶後以及倒黴的悼靈陳皇后。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02,庶後入祀奉先殿

嘉靖十五年(1536)七月十七,朱厚熜突然下令把孝肅、孝穆、孝惠三位庶後的神主從奉慈殿遷到天壽山陵殿。

這樣做的官方理由是,庶後們的梓宮能夠陪葬丈夫,神主卻不能配享還要別廟安置,實為“黜之”,有違抬舉的本意,應該把庶後的神主遷於陵殿,更符合禮制。

朱厚熜有那麼孝順嗎?才不是呢!因為這時候大禮議已經接近尾聲了,朱厚熜大獲全勝,開始轉向煉丹修仙之路,對祭祀祖宗那些繁雜的事很厭倦,太廟、奉先殿、陵殿祭祀都很繁蕪了,還有奉慈殿,裁撤一個少祭祀一個,這才是他廢置奉慈殿的本意。

三位太后可以遷到丈夫的陵殿,那個倒黴催的悼靈皇后陳氏,卻沒有地方遷,朱厚熜這時候又想起髮妻的好來,當年九月十七,聽從禮部尚書夏言的建議,更改悼靈皇后的諡號為孝潔皇后,九月二十九遷移孝潔皇后神主於奉先殿西室,讓原配蹲奉先殿旮旯裡待著。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奉慈殿就此廢置,原址被改建為神霄殿。就在遷移孝潔皇后神主的當天,朱厚熜明確規定,庶後、贈後、繼後只能稱皇后,不許系帝諡,以別嫡庶。

朱厚熜有那麼遵紀守禮嗎?當然沒有,他嘴上說要別嫡庶,不允許庶後系帝諡,把庶後遷移到陵殿。

其實啊!這廝偷偷把孝肅、孝穆、孝惠三後的神主安奉到奉先殿,和元嫡之後一起接受享薦,由於奉先殿的致祭官由內廷人員充任,外官基本不參與,外廷大臣對朱厚熜的這點小動作一點都不知道,能指望搞大禮議的混蛋熜知禮守法?

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十八,朱厚熜第三位皇后方氏被大火燒傷死,追諡孝烈皇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十一月初六,朱厚熜不顧大臣反對,下令把明仁宗遷出太廟安奉祧廟,讓孝烈方後充作元后升祔太廟,十五日,孝烈皇后升祔太廟,同時也升祔奉先殿。

大家都知道他這樣做還是為了他阿爹,他擔心自己死後大臣們先把他爹祧出去,所以,他先下手為強,把五世祖明仁宗祧出去,先讓老婆給自己佔個位置,管他合理不合理。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朱厚熜死後,穆宗朱載坖繼位,在隆慶元年(1567)正月,追諡生母杜康妃為孝恪皇太后,孝恪杜太后同樣沒資格進太廟和奉先殿,穆宗就把神霄殿修整一下,準備安奉生母孝恪的神主。

隨即,穆宗皇帝又撥亂反正,糾正他爹的錯誤,準備把孝烈方皇后的神主從奉先殿遷出,安奉到景雲殿(三月二十更名弘孝殿)。

三月二十二,朱厚熜神主升祔太廟,同時把蹲在奉先殿西夾室的孝潔肅皇后陳氏神主配享朱厚熜,把孝烈方皇后的神主安奉弘孝殿。

三月二十五,穆宗把生母孝恪杜太后神主安奉到神霄殿,同時讓自己的早死的髮妻孝懿陳皇后的神主一起安奉到神霄殿,去陪他老孃。剛要表揚穆宗知禮,就瞬間被打臉,他爹讓元嫡之後在奉慈殿陪親祖母,他就讓元后在神霄殿陪親媽,真親父子。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穆宗駕崩後,神宗萬曆帝朱翊鈞繼位,把穆宗皇帝和元后孝懿一起升祔太廟、奉先殿,神霄殿就只安奉孝恪杜太后,弘孝殿只安奉孝烈方皇后。

到萬曆三年(1575)正月,萬曆帝在張江陵的默許下,按嘉靖帝遷奉孝肅、孝穆、孝惠的舊例,把孝烈和孝恪的神主也遷移到奉先殿祔享,停罷神霄殿和弘孝殿的祭祀。從此,大明朝勿論嫡後、庶後,一律可以進奉先殿,成為欽定成例,不用再另建別殿祭祀。

之後的穆宗繼後孝安皇后陳氏、贈後孝定皇后李氏、神宗贈後孝靖王氏、光宗贈後孝和王氏、孝純劉氏五位都按例入祀奉先殿,雖然在祭禮上,庶後與嫡後還有不同,但能夠入祀奉先殿,妾生子們已經為提高生母地位實現質的飛躍。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03,皇帝們成功的原因淺析

從國初只能是嫡後入祀,到嘉靖朝出現變動,再到萬曆朝終於把庶後抬進奉先殿,經過了漫長的時間。

庶母地位的提升,明顯和嫡庶之別有衝突,為何大明妾生子皇帝們能夠違背祖制,實現庶後入祀奉先殿的目的呢?那些士大夫們怎麼就默許了呢?

原因有兩方面,其一,是大明朝的妾生子皇帝越來越多,建國初期,皇帝都是嫡子,肯定要維護嫡後的尊貴,但從憲宗開始,庶出的妾生子皇帝佔多數,就不得不為提高自己的權威煞費苦心,那就是推崇妾母,提高妾母的地位,誰也不能攔住皇帝對生母行孝吧?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其二,是當時的納妾風氣間接造成的,雖然說大明律規定,男子在四十歲以上無子才能納妾,但是,事實上違規納妾的太多太多,上至皇室、官僚,下至富戶、中產,已經納妾成風,直接產生一個問題,就是產生了龐大的妾子群體,這些妾生子們讀書做官,掌握話語權,誰不想抬高自己親媽的地位?

所以,妾生子皇帝、妾生子士大夫們,在封贈和祭祀的問題上,基於血緣關係的尊親觀念,自然存在著突破制度規定來提升生母地位的訴求,所以,妾生子皇帝推崇生母,將庶後奉祀奉先殿的行為,得到(妾生子)士大夫們的支持。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庶後入祀奉先殿的行為,實質上已經突破了嫡庶之別的界限,奉先殿一帝多後就成為定製,到了清代更得到發揚光大,嫡後、庶後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小。

就是這樣。

1,洪武三年十二月丙辰朔○甲子 ○命建奉先殿 上謂禮部尚書陶凱曰 事死如事生 朕祖考陟遐已久 不能致其生事之誠 然於追遠之道 豈敢怠忽 復感嘆曰 餋親之樂 不足於生前 思親之苦 徒切於身後 今歲時致享 則於太廟 至於晨昏謁見 節序告奠 古必有其所 爾考論以聞 於是凱奏 宋太廟一歲五享 宮中自有奉先天章閣欽先孝思殿奉神御畫像 天子日焚香時節朔望帝后生辰 皆遍祭用常饌行家人禮 古者宗廟之制前殿後寢 爾雅曰室有東西廂 曰廟無東西廂有室 曰寢廟是棲神之處故在前 寢是藏衣冠之處故在後 自漢以來廟在宮城外已非一日 故宋建欽先孝思殿於宮中 崇政之東以奉神御 今太廟祭祀已有定製 請於乾清宮左別建奉先殿以奉神御 每日焚香朔望薦新節序及生辰皆於此祭祀 用常饌行家人禮 上從之(明太祖實錄)

2,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丙申朔○壬戍○禮部尚書周洪謨會五府各部都察院翰林院等衙門議祧遷之制及孝穆慈慧皇太后奉享之禮上奏曰······今恭遇孝穆慈慧恭恪莊僖崇天承聖皇太后祔葬 茂陵 所有神主宜於奉先殿傍近宮室改為別廟以禮安奉 歲時祭享悉如太廟奉先殿之儀 仍乞敕奉遷官於祔葬畢日 奉神主於茂陵殿 以俟二十四日憲宗純皇帝祔享太廟禮畢 然後啟行 二十六日 文武百官各素服出城奉迎 自大明門入就赴別廟安奉如儀 以是參稽乎情文 庶幾鹹合乎典禮 上是其議 第以奉先殿傍近無宮室堪改別廟者 命再議以聞 禮部覆會官上議曰 禁掖之嚴固非外廷所敢知 古今之制則惟舊史有可考 謹按宋史太宗懿德皇后以太祖開寶八年薨 太宗即位追冊定諡 神主享於別廟 又二十餘年始祔太廟 元德皇太后乃真宗之母 以太平興國二年薨 至真宗即位尊為皇太后 鹹平三祔葬永熙陵 神主享於別廟 又十四年始祔太廟 真宗章獻皇太后以仁宗明道二年崩 葬永定陵西北 神主享於奉慈廟 又十四年始祔太廟 章懿皇太后乃仁宗之母 以明道元年薨 二年尊為皇太后 陪葬永定陵 神主享於奉慈廟 亦至慶曆五年始與章獻皇太后同祔太廟 當時議禮之臣皆據成周特建廟以祀姜嫄而言 故有別廟奉慈之制 此蓋古今之通義也 故臣等議謂孝穆慈慧皇太后祔葬畢日 神主亦宜特建別廟奉享 庶合古制 但奉先殿既無傍近宮室堪以改作 宜於憲宗純皇帝神主几筵殿之右別設幄殿一所 同殿異位以事奉享 仍乞敕內官監於宮中相度吉地 俟明春二月以後營建別廟 完日遷奉神主享祀如儀 庶為允當 上以眾議既考據明白 從之(明孝宗實錄)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3,嘉靖八年二月丁卯朔○壬申○禮部尚書方獻夫等言 悼靈皇后正位中宮 禮宜祔享太廟 但今太廟內九廟之制已備 臣考唐宋故事 後於太廟未有本室則創別廟 故曲臺禮有別廟 皇后禘祫於太廟之文 又禮記喪服小記婦祔於祖姑 祖姑有三人則祔於親者 釋之者曰 親者謂舅所生母也 今孝惠太皇太后實皇考獻皇帝之生母 則悼靈皇后當祔於奉慈殿孝惠太皇太后之側(明世宗實錄)

4,嘉靖十五年七月甲寅朔○庚午○詔禮部會廷臣議奉遷三後神主於陵殿 先是上諭尚書夏言曰 廟重於陵 禮制故嚴 廟中一帝一後 陵則二三後配葬 今別建奉慈殿 不若奉主於陵殿為宜 且梓宮配葬而主乃別置 近於黜之 非親之也 此關典禮 其會議以行 言既會內閣 復奏上 上曰 然此與崇先殿不同 周人祀後乃始祖之母 今奉慈殿但名存耳 四時之祭 舞樂俱無 其會官議聞 至是 禮部會廷臣上議曰 自古天子惟一帝一後配享於廟 所生大母別薦於寢身沒而已 斯禮之正 故禮有享先妣之文 周閟官 宋別殿 皆此義也 我孝宗皇帝於奉先殿側特建奉慈殿別祭孝穆皇太后 後祔孝肅太皇太后 近復祔孝惠太皇太后 蓋子祀生母以盡終身之孝焉爾 然禮於妾母不世祭 疏曰 不世祭者 謂子祭之於孫則止 明繼祖重 故不復顧其私祖母也 今陛下於孝肅曾孫也 孝穆孫屬也 孝惠孫也 禮不世祭 義當擬祧 若崇先殿之建 則陛下以子事考廟當世享 故世廟配太廟而作 崇先殿配奉先殿而作也 義不侔矣 臣考宋熙寧罷奉慈廟故事 與今事略同 但祧義惟遷主為重 若當時瘞主陵園 則襲古人粟主既立乃埋桑主之說而誤用之 非禮也 今聖諭遷主陵廟 歲時祔享陵祀如故 尤為曲盡 非前代所及 請諏日具儀行 報可(明世宗實錄)

5,嘉靖十五年上諭······其罷奉慈享薦而並祭於奉先殿 外廷莫知也······萬曆三年······上曰 奉先殿今見有孝肅孝穆孝惠三後神位 俱系我皇祖欽定 宜遵照祔安 不必另議 乃奉安孝烈孝恪神位於肅皇帝室 並罷弘孝神霄之祀而專祀奉先殿(春明夢餘錄卷十八)

大明最重嫡庶?錯,從嫡、庶同入奉先殿制,看妾生子如何抬舉生母


6,隆慶元年春正月丁巳朔○丁卯○命修大內神霄殿 以奉聖母孝恪皇太后專祀也

隆慶元年二月丁亥朔甲辰○先是禮部言 國朝廟制一後配帝 其禮甚嚴 如先年孝肅皇太后孝穆太皇太后 孝惠太皇太后神主皆祀於奉慈 惟近年乃遷奉各陵 均祀於別所 今孝烈皇后改題神主 宜敕所司 於大內別建殿宇奉安 以副皇上一體孝事之意 上命會官定議以聞 至是上議言 列後奉祀別所 例有二端 非祀於大內之別殿 則祀於陵寢 然內殿之祀似近而專 陵寢之祀稍疏而遠 今孝烈皇后以先帝視之 則位非元配 太廟祔享之禮固當遷改 以皇上視之則分為母后 近方祗奉尊稱 若使遽遷於陵寢 則於皇上追崇之孝 臣民瞻戴之情 均有未安 臣等反覆詳議 惟大內別殿之祀為當 命如議行 遂以景雲殿 奉孝烈皇后專祀

隆慶元年三月丙辰朔○乙亥更名景雲殿曰弘孝殿

○丁丑世宗肅皇帝神主至京 遂升祔太廟 駙馬都尉許從誠 告奉先殿西夾室 請孝潔肅皇后神主同祔 享如儀 遂遷奉孝烈皇后神主於弘孝殿 遣駙馬都尉李和行禮

○庚辰奉安孝恪皇太后神主 於神霄殿專祀 孝懿皇后神主祔享如儀(明穆宗實錄)

7,萬歴三年 帝欲以孝烈孝恪二後神位奉安於奉先殿 禮官謂世宗時議祔陵祭 不議祔內殿 帝曰奉先殿見有孝肅孝穆孝惠三後神位 俱皇祖所定 宜遵行祔 安葢當時三後既各祔陵廟 仍並祭於奉先殿 而外廷莫知也 命輔臣張居正等入視 居正等言 奉先殿奉安列聖祖妣 凡推尊為後者 俱得祔享 內殿比之太廟一帝一後者不同 今亦宜奉安祔享 從之(五禮通考)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無謂腦補解讀過度。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