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學《敕勒歌》,會背不代表學會,這些知識常常會出現錯誤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是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之一。這首民歌歌詠了大草原蒼茫遼闊、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由於班裡大多數孩子已經在課前能熟練背誦,預習和上課或多或少有一些眼高手低、心不在焉。但是會背不代表學會,課堂學習環節,孩子們對個別字的準確認讀、對詩意的理解和表述,都存在著不少的錯誤,以下這些知識,必須加強複習,牢固掌握了。

小學生學《敕勒歌》,會背不代表學會,這些知識常常會出現錯誤

生字易錯較多,學習要細心、認真。

1.三個左右結構的字,“陰”、“似”、“野”,其中,“陰”、“似”都是左窄右寬,而“野”是左右等寬、左短右長。

2.默寫容易出錯的字:風吹草低見牛羊,“低”容易寫成“底”,“見”容易寫成“現”。

3.容易寫錯的字:“似”和“茫”。“似”最後一筆是“點”,不要寫成“捺”;“茫”是上下結構,不要寫成左右結構。

小學生學《敕勒歌》,會背不代表學會,這些知識常常會出現錯誤

學古詩有方法:讀準確、讀好節奏停頓、讀懂詩意、讀出詩中感情。

1.學習這首詩,首先要讀準確,字音讀準全詩讀通之後,要讀好節奏,也就是停頓。

2.節奏讀好之後,就要把握全詩的詩意,在孩子們理解詩意之前,可以通過圖文對照讓孩子觀察圖片,說一說圖中都看到了什麼?觀察圖片後再讀一讀詩,看看詩中都描寫了哪些景色,對全詩有一個大概的把握。

對於詩中不理解的詞語,可以給孩子提供出來,關鍵字的字義理解之後,可以讓孩子試著連詞成句,把整首詩的詩意用準確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

小學生學《敕勒歌》,會背不代表學會,這些知識常常會出現錯誤

3.“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比如,“川”指平地,比如“一馬平川”。“敕勒川”就是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陰山”是山的名字。“敕勒川,陰山下”這兩句詩交代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陰山腳下。

“穹廬”指的是遊牧民族居住的圓頂帳篷。“籠”就是籠罩的意思。“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是寫天空像圓圓的蒙古包的圓頂,籠罩著大地。可以讓孩子用手勢模仿穹廬籠蓋四野的情景進行朗讀,以體會大草原的遼闊無邊。

詩人用牧民最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天空,寫出了牧民對自已家園的熱愛。

小學生學《敕勒歌》,會背不代表學會,這些知識常常會出現錯誤

4.“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第二句寫出了天空的蒼茫遼闊和草原的碧綠無邊,為全詩的點睛之筆。

“蒼蒼、茫茫”形容不同的事物時,有不同的含義。如,“天蒼蒼”是說天空藍藍的;“白髮蒼蒼”指頭髮白白的;“松柏蒼蒼”是指松柏綠綠的。

“野茫茫”是說原野沒有邊際;“大海茫茫”是形容大海沒有邊際;“雲海茫茫”是說雲霧濃厚看不清楚。

三個字“吹”、“低”、“見”化靜為動,使原本安靜的畫面變得鮮活熱鬧起來,從而使全詩體現出一種靜中有動之美。描繪出一幅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畫卷。孩子可以用自己的畫說說看到的、想象到的畫面,感受草原壯麗富饒的景象,體會牧民的自豪之情,之後再帶著感受朗讀全詩。

小學生學《敕勒歌》,會背不代表學會,這些知識常常會出現錯誤

5.整首詩的詩意:

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圓圓的氈帳大圓頂,籠罩著廣闊的原野。天空藍藍的,草原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成群的牛羊顯現了出來。

陰山下的敕勒川天空藍藍的、草原綠綠的,非常遼闊。一陣風吹過,牧草搖動,這時,藏在草裡吃得正歡的牛羊,都顯現的非常清楚。牛群和羊群親密無間的相處,放牧人在旁邊騎著馬吹著笛子,給人十分溫馨的感覺。

6.整首詩有靜有動、色彩豐富,比喻恰當,讚美了大草原蒼茫遼闊,壯麗富饒的風光,表達了敕勒族人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情感。

小學生學《敕勒歌》,會背不代表學會,這些知識常常會出現錯誤

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每個孩子幾乎都已經會背誦這首民歌。但是會背誦並不意味著掌握,在學習的時候,孩子們對個別字的認讀,比如“敕勒”、“穹廬”“草低”錯誤不斷,另外,對詩意的理解是重難點,即使在已經給出關鍵字字義的基礎上,孩子們連詞成句的能力仍然很弱,還是練說不到位,沒有找到技巧、形成能力。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絕對不是讀讀背背、記記詩意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孩子學習古詩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