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暗之時——漢武帝的懺悔


極暗之時——漢武帝的懺悔

漢武帝劇照

(一)

漢武帝,中國古代赫赫有名的帝王。站在政治的角度,後世常常頌揚他的雄才大略。我以為秦始皇雖然締造了大一統王朝,首創中央集權制,但那只是他統一六國軍事行動的延續,所以秦朝那麼快就瓦解了,真正將這一治國理念完善並推行的卻是漢武帝。

面對諸侯的強大和割據,景帝和主張削藩的晁錯引起的是“七國之亂”,為了平定叛亂,景帝含淚腰斬了憂國忠君的晁錯。而到了漢武帝時期,他採用了主父偃更為高明的“推恩”建議,徹底解決了諸侯王勢力過大的問題。

極暗之時——漢武帝的懺悔

腰斬晁錯

面對“後百家爭鳴”時代,面對那些門客對國家政策的批評和干擾,漢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作出了一個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措施,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相比較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簡單粗暴,不得不說漢武帝實在高明。從此,儒學成為中國幾千年的正統思想,而且也並未導致百家思想的傳承受到毀滅。

他解決了“大資本家”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情況,將鑄幣權收歸朝廷,實行鹽鐵官營、專賣,穩定了物價,改變了國家的財政收支狀況。

漢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向國家的每個州部派出刺史,形成了嚴密的監察制度。

然而,漢武帝加強對內統治,只是為了對外戰爭。真正讓漢武帝彪炳千秋的卻是他另外一件功勞——北擊匈奴,那是他畢生的事業。

電視劇《漢武大帝》的預告片曾經這樣評價漢武帝: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這樣的“豪言壯語”,甚至可以激起一個農耕民族被長久禁錮的血性,哪怕是幾千年後,這個民族的後人也可以找到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漢初,國力疲弱,遙想當年,高祖劉邦自認天命所歸,斬白蛇起義,滅暴秦,戰項羽,本以為天下無敵,卻被冒頓單于40萬鐵騎困於白登山七日七夜,險些喪命,此後,提到匈奴,那是幾代人的惴惴不安,膽戰心驚!

極暗之時——漢武帝的懺悔

在屈辱的“和親”和“上供”幾十年後,劉徹帶著整個帝國的怒火,開始了急切的復仇:

電視劇裡幻想了當初漢武帝打算攻擊匈奴的語言:我漢室七十年來,對匈奴屢戰屢敗,以致士氣蹉跎,國威淪喪。這種局面,以後必須徹底扭轉!朕此戰,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和匈奴人,從此以後,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極暗之時——漢武帝的懺悔

但是翻開史料,我們發現,這場戰爭不是簡簡單單的一舉擊敗匈奴,而是曠日持久,而是異常慘烈,代價沉重!

公元前129年的龍城之戰,漢武帝派4萬漢軍分四路出征匈奴,然而其中三路或者無功而返,或者損兵折將,甚至全軍覆沒、主將被俘。龍城之戰西漢軍人一共死傷1.7萬,只有衛青一路斬敵700,攻破匈奴人會盟祭天的龍城,這場戰役首戰不利。

公元前123年的陰北之戰,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率6位將軍領10萬騎兵,穿越陰山東段,直接攻擊匈奴單于,這次戰鬥,漢軍殺敵1.9萬,然而也損失了3000多精銳騎兵,前將軍趙信更是兵敗投降匈奴。因此雖然獲勝,戰後,漢武帝並不認可,所以衛青並未得到加封。

公元前19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決戰,漢武帝傾全國之力,調集的戰馬加上“私負從馬”共24萬匹,數十萬步兵運輸物資糧草、保障後勤,衛青和霍去病分別統領5萬騎兵,總兵力高達50萬人。這次戰役,殺敵9萬多,也讓匈奴損失大量戰馬和畜產。此戰之後,匈奴在漠南無法立足,向蒙古高原西北遷移。

極暗之時——漢武帝的懺悔

霍去病劇照

可是西漢為此戰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呢?

漢軍傷亡七八萬,與匈奴相當,戰馬損失十多萬匹,這對於一個戰馬稀缺的農耕國家代價過於高昂,導致漢武帝在後期發動的戰役中,再也無法調集如此多的馬匹。另外,騎兵部隊在蒙古大漠裡行軍一兩千裡,當時落後的交通和後勤制約,漢軍的馬匹、物資和人員損耗過高。

漠北戰役,漢武帝與匈奴主力正面決戰。戰爭中應有的策應佯攻、迂迴機動和偷襲等優勢戰術完全拋棄,再加上補給的困難和損失,所以漠北之戰雖然取勝,但卻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慘勝。結果是西漢和匈奴都元氣大傷,此後七年雙方几無戰事。

到了漢武帝后期,對匈奴作戰的戰略和選帥幾乎全部錯誤,匈奴慢慢的恢復了實力。

漢武帝寵幸李夫人、寵信李延年,後兩者之兄李廣利將軍因此受武帝重用,但李廣利軍事才能平庸。前103年趙破奴兩萬騎兵被匈奴八萬人圍攻,全軍覆沒。此後西漢三次進攻匈奴都由李廣利擔任主將,結果一次無功而返,兩次慘敗。

由於在前期戰役中的戰馬損失過大,武帝后期進攻匈奴多是步騎協同,步兵利於防守,但速度和衝擊力遠不及騎兵,運動戰中會拖累騎兵,但是如果沒有騎兵保護,步兵更獨力難支。

公元前99年的俊稽山之戰,李陵訓練的強悍步兵兼弓弩手部隊遭遇匈奴單于主力。在有利地形掩護下,漢軍5000人與匈奴8萬騎兵苦鬥十餘日,仍然無法擺脫追擊和圍攻,最後李陵兵敗被俘。此事讓漢武帝勃然大怒,更加不幸的是也禍及了司馬遷。同一時期,李廣利3萬騎兵攻擊匈奴右賢王,但是漢軍死傷十之六七。

公元前90年,西漢王朝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匈奴,14萬大軍分三路出擊,其中李廣利一路7萬人。結果,李廣利的主力戰敗,在轉戰一千餘里的情況下,士兵們的體力和鬥志皆失。主帥李廣利得知妻兒因“巫蠱之禍”被抓,背叛漢朝,率大軍投降匈奴。

漢朝對匈奴作戰在前期是取得一些重要勝利,但後期卻是連遭挫敗,三十多年的戰爭讓漢王朝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僅僅在前期14年的戰爭中,西漢軍民傷亡十多萬,損失幾十萬匹戰馬,幾乎耗盡了“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

極暗之時——漢武帝的懺悔

(二)

徵和四年的一天,年近古稀的漢武帝收到了由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商丘成、治粟都尉桑弘羊三人聯名呈上的奏書。

此疏的大意是:在西北地區,輪臺以東,那裡氣候溫和,水源豐沛,有五千多頃可以耕種的土地,建議朝廷派遣士卒在那屯田,並修築亭障,長期駐紮,以鞏固邊疆。

上奏官員的陣容豪華,是百官之首。也許按照以往的情景看,他們覺得漢武帝很快就會同意自己的意見。因為過去四十多年,漢武帝一直都在對外用兵,哪怕洪水滔天,哪怕饑民遍地,也無法阻止他對匈奴的殺心,那些對外作戰的將軍都換了好幾撥了,一開始是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後來是李廣利、趙破奴、李陵等。可這回似乎和以前不大一樣,漢武帝沒有很快就作出他們想要的批覆,事情並不像他們預料的那樣......

垂垂老矣的漢武帝也許已經無數次的思考他這些年的經歷。那場已經令他感到極為疲憊的戰爭,加上前線戰報不時傳來,匈奴又來襲擾邊境,打了這麼多年仗,換來的是更加劇烈的內憂外患。

在電視劇《漢武大帝》裡有這樣一幕:漢武帝到一個叫功烈鄉的地方看望百姓,這裡的人們曾響應武帝的號召,踴躍參加對匈作戰,有的人已經戰死沙場,埋骨他鄉,有的人缺胳膊斷腿,失去勞動能力,剩下的多是寡婦和老人。住著低矮的草房,孩子衣不蔽體、忍飢挨餓。

至此,一向堅忍的漢武帝流下了悔恨的淚水,自言自語道:不能再打了......

極暗之時——漢武帝的懺悔


極暗之時——漢武帝的懺悔

所以,這幾位大臣揣摩著皇帝心思上奏的事情,被漢武帝徹底否決了,並以此事為背景,展開了一次徹底的反省!

《輪臺罪己詔》內容較多,漢武帝不只是就事論事,更是對前期自己的一系列失誤進行了剖析和悔恨,而詔書最後一句更是對自己即位以來的所作所為進行了徹底的否定!

他在文末慨嘆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今天許多人以為皇帝認錯是天經地義,其實並非如此,歷史上能寫“罪己詔”的皇帝本來就屈指可數,而漢武帝則是破天荒的第一人,一般情況下,無論多麼暴虐荒淫的皇帝,都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悔恨,他們至死不悔,哪怕自己已經陷入絕境,包括遭到人民圍攻的夏桀,在鹿臺自焚的紂王,重病死亡的秦始皇,他們何曾有過悔恨,在他們看來天下就是由他們蹂躪的!所有的錯都是別人的錯!天子永遠不會錯!更不會認錯!

因為皇帝認錯可能動搖自己的地位和統治,甚至是滅頂之災!

只是可惜,在葬送千千萬萬的生命,流下太多鮮血,割下太多頭顱之後,我們,這包括漢武帝,包括那些血氣方剛的將軍,包括那些誓死保衛家園的百姓,在這個歷史節點,開始了一場徹底的懺悔!

許多年來,每次想到漢武帝,談到漢武帝,都為這位有志氣、有骨氣、有霸氣的皇帝感到自豪,感到驕傲,欽佩不已,認為他是我們漢民族的驕傲。但是,時過境遷,現在的想法已經完全違背了那時的意願,前者,我看到的是漢武帝的戰績,他是如何帶領一個農耕民族對此戰勝並打散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後來,我翻開歷史的另一面,看到的是那一堆堆血肉模糊的生命,無數勞役繁重的民夫,春閨夢裡思念亡夫的年輕寡婦,一群群無所依靠的老人,一個個衣衫襤褸的孤兒......

人生三大不幸,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在漢武帝跋扈的統治下,在他的剛愎自用下,他親自品嚐到了人間的大不幸!晚年的他親手逼死自己的太子,也害死了太子的子女,自己的孫子。

我們設想,也許漢武帝一直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是高高在上的天子,連同他自己和自己家人的性命都應該高人一等。但是,當這個老人真正獨自依靠在思子宮惆悵的時候,上天帶給他的痛苦不會比任何普通人小。逝者已去,但是漢武帝的思念和懺悔卻是一天一天地增加,朝思暮念夜成空,他又在太子自盡的湖縣建了“歸來望思臺”,我們似乎聽到了一個老頭晚年在床頭的啜泣,也許無數次夢見自己細心培植,寄予厚望的兒子和那群被殺害的幾個孫子歸來。

極暗之時——漢武帝的懺悔

我錯了,我這一輩子做了太多錯事,漢武帝晚年的時候也許無數次在心裡唸叨了這句話,所以當他想到在他的“雄才大略”下淪為孤魂野鬼的人和那些支離破碎的家庭,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這不是一封“檢討書”,這是一份“認罪狀”,“罪己詔”已經承認了自己所作所為是有罪的,是罪惡的,這是對自己毫不手軟的審判!

從此,在漢武帝的心裡,百姓的生命不再是他向匈奴發洩仇恨的炮灰,他不再認為“一將功成萬骨枯”是建功立業者的踐踏生命的理由,“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憂民也,今朕不忍聞。”

經歷晚年喪子的劉徹,已經由一個習慣於草菅人命的暴君轉變成一個不忍聽聞士兵死亡的仁君,可惜,漢武帝自己都承認錯了,我們卻為了他的錯誤得意洋洋,對他的所謂“功業”讚歎不已!

漢武帝用盡一生,大漢王朝在付出“海內空虛,戶口減半”的代價後,得到的是一代英主漢武帝連同整個民族的一次徹底悔恨。

也許,一個人,一個國家的歷史,就是在不停的懺悔中輪迴吧!

好在,他終於在死前明白,所謂的雄才大略實則是生靈塗炭,所謂的千秋大業,實則是一場製造無數家庭妻離子散的人間大悲劇。

在生命面前,人世間所有的功業都變得黯然失色,所有的是非成敗在尊貴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只是可惜,人世間的法則恰恰相反,無數生命只是某些人證明自己是非成敗的籌碼,造物主偉大的創造只是史書上一場戰役之後留下的冰冷冷的數據。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中國流傳了數千年的生存法則,恰恰反映了生活中人們對生命的漠視,是一種本末倒置思想。

這個世界,不是因為人終有一死,所以那些是非對錯和功名利祿才變得無足輕重,而是因為人終有一死,甚至英年早逝,所以我們才應該珍重生命!

和漢武帝一樣的心情,在某一時刻,我也開始了對過往的反省,那是一次對生命的重新認識!那是一場徹底的自我否定!

那個被漢武帝致殘的司馬遷評價他: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

是的,漢武帝差點成為第二個秦始皇,而漢朝也幾乎走到崩潰的邊緣,種種跡象都在提醒他:大漢將亡!好在,他在將死之時,懸崖勒馬,讓漢朝置之死地而後生!

願世間每一個誤入歧途的生命,都能懸崖勒馬,徹底反省,在絕境中綻放自己的生命!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