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沒有打開山海關,明朝還有機會嗎?

戀戀女生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典故講的是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自縊,吳三桂本來想歸降於李自成,結果在回京的路上,聽說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強佔,於是憤而回關,轉降為叛,他曾說,大丈夫連一個女子都不能保下,還有什麼臉面存活於世?

這樣一個有擔當的人,卻是大明朝的叛徒,當他打開山海關迎接後金入關的時候,就意味著明朝末世的來臨。

那麼,如果吳三桂沒有打開山海關,明朝還有機會嗎?

答案是沒有。

一、明朝早已敗絮其中

明朝初期,各個皇帝勵精圖治、開疆擴土,鼓勵生產、促進經濟發展,曾盛極一時,到中後期,階級矛盾加重,政府統治腐朽,宦官干政、黨爭嚴重,再加上連年的天災,鼠疫、冰期、旱災等等,崇禎大幅撥款賑災,使得明朝早已國庫空虛。

當時,崇禎自縊後,南明的一些勢力沒有去攻打李自成,反而在搞內部爭鬥,東林黨派和江北四鎮各有所要擁立的皇帝,最後由朱由崧上位為弘光皇帝。

而這位皇帝本身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將政事全權交於首輔馬士英;而這位首輔只重視自己的利益,排除政治上的異己,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在復國上。

所以,即使沒有清軍入關,光李自成就能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了,大明朝只能更換為大順朝。

二、順朝沉迷於紙醉金迷

李自成本是一個養馬的驛站小官,因為崇禎頒佈了去除驛站的法令之後,失去了生計來源,再加上天災導致的嚴重饑荒,讓他為了一口飯不得不參與農民起義。

所以,他對於當皇帝並不是很熱衷,但老話常說“無心插柳柳成蔭”,最後是他在西安自立為帝,國號為“順”,很快又攻下了北京,趕走了崇禎。

當初,他向北京城內的百姓承諾不納稅、不徵糧,但是一旦進入了有權有錢的世界,他就再也想不起任何諾言了。反而,利慾薰心,終日貪圖享樂,還放縱手下燒殺搶奪,老百姓怨聲載道。

對於明朝官員,他更是深惡痛絕,當初就是他們害他丟了飯碗,所以對他們毫不手軟,搜刮府宅、催繳糧稅,不配合就殺,搞得北京城內烏煙瘴氣。

試問,這樣一個統領,如何能坐穩寶座,又如何能管理江山。

三、不管順還是明,軍事能力都不足以抗金

李自成是農民起兵,所帶來的軍隊大多都是由罪犯、盜匪、農民組成的,沒有紀律,沒有軍心,大家都是為了一口飯而奮鬥的。

現在飯有了,目標達成了,他們就像一隻只無頭蒼蠅一樣,沒有了方向,只知道貪圖享樂。

而南明的那些將士,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因為他們的上級正忙著爭奪地盤、爭奪權力,根本無暇顧及北方的戰事。

而金兵,一支生長在馬匹上的隊伍,曾多次攻打明朝北方領土,驍勇善戰,軍心統一,紀律嚴明,雖然人數不多,卻個個精兵,而且上級有著明確的消滅明朝的目標,他們也自然有著強烈的奮鬥目標。

這樣的實力懸殊,即使明朝多一支吳三桂的軍隊,也只能在數量上暫時取勝,卻不可能永遠勝利。

所以,明朝的衰亡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吳三桂的叛變,只是將這個結局提前了而已。

(如您有不同見解,或者補充,請在評論區留言,這裡是“鐵匠聊文史”,願和每位朋友分享和探討那些前程往事……)


鐵匠聊文史


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其實是李自成的一個低級失誤,當時由於李自成承諾了“闖王來了不納糧”的政策,軍隊進入北京以後找不到補給,就採取了嚮明朝官員嚴刑拷打的抄家的方式獲取財富,從而保障了軍隊的供給。

李自成抄家吳三桂帶來的後果

在抄家明朝官員的同時,負責這個工作的劉宗敏竟然連吳三桂全家也一併抄了,不但拷打了吳三桂的老爸,還搶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有個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吳三桂其實是非常孝順他老爸的,早年的時候他老爸在東北與清軍作戰,陷入了重圍,吳三桂拼死突入了清軍的包圍圈救出了他老爸。因此這件事情也就等於是與吳三桂結下了國仇家恨。

本來山海關的吳三桂是選擇了投降李自成的,我個人認為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吳三桂的家眷全在李自成手上,本來大將的家眷在李自成手上,這是制約吳三桂最好的利器,但劉宗敏抄家吳三桂的行為反而把這個制約吳三桂的利器變成了吳三桂反叛的利器。

當然,我們也不能太苛求吳三桂在自己老爸被抓,愛妾被搶的情況下去投降李自成,其實這個裡面最大的責任在於李自成,沒有約束好自己的部下。其實明朝官員非常多,即便需要糧餉也不差吳三桂一家,少了吳三桂一家不會有什麼影響,李自成作為起義軍的最高領袖完全可以保護吳三桂全家,甚至可以特赦吳三桂一家人,也不至於會搞到吳三桂反水的地步。

▲1644年,吳三桂成為了左右中國三百年命運的關鍵性人物

那麼當時來說吳三桂有多重要呢?關外的清軍如果打野戰的話,無論是李自成的農民軍還是吳三桂甚至是當時整個明朝的任何部隊都不是對手,山海關是唯一能夠阻擋滿清鐵騎進入中原的障礙,只要守著山海關,那麼滿清就無法進入中原。山海關就在吳三桂手上,同時吳三桂手上還有一支作戰能力非常強悍的作戰集團。

這支作戰集團的核心是關寧鐵騎,關寧鐵騎的具體人數如今已不可知,估計在一萬人左右。吳三桂的部眾一共50萬人,當然這是包括家眷在內,作戰部隊大約應該有4萬人左右,再加上一些後勤保障人員。

這支作戰集團加上山海關,本來是可以歸屬李自成的,結果李自成的低級失誤導致山海關加吳三桂的作戰集團反而成了他的敵人,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放了滿清入關。

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很多的失誤不一定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而有時候一個失誤卻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我想李自成抄家吳三桂就是一個例子吧。

山海關的重要性

那麼我們按照此題的假設,如果吳三桂因為種種原因(現在也只能假設李自成沒有犯下那個低級失誤,保住了吳三桂全家)沒有放清軍入關會如何。


那麼我可以給出結論,如果吳三桂沒有放清軍入關,那麼中原最終會由誰來統治這點我不好說,但至少滿清入主中原是沒戲的。

▲山海關所在位置

如果我們打開地形圖就會發現,從滿清大本營東北地區要進攻中原,基本只能走東北遼西走廊這一條路,如果走其他的地方,要繞路非常遠,這種行動非常危險,後面我會分析。

我們先說東北遼西走廊這邊,盡頭是山海關,這個地方地勢非常險要,只要守住這個地方,那麼滿清就根本攻不進來,因此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關”。

從這幅放大的地形圖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滿清攻下了山海關,那麼面對他們的就是一馬平川的中原地區,接下來中原地區就無險可守。但是要拿下山海關則非常困難,只要有重兵在這裡把守,無論滿清怎麼進攻,基本也是徒勞。

所以守住了山海關,至少滿清無法從遼西走廊地區攻入中原。

那麼有別的路麼?有。走過麼?走過。誰走過呢?皇太極走過。

皇太極的另一條進攻道路

時間是在1629年10月,毛文龍死後3個月,由於沒有了毛文龍的騷擾,皇太極便可以在不顧及後方的情況下放心大膽地進攻明朝了。此次出戰皇太極調集了8萬大軍,路線來說,他沒有走遼西走廊,而是繞過了山海關。

▲1629年皇太極繞過山海關主力進軍路線示意圖

公元1629年,皇太極採取了繞過山海關,走內蒙古,在集合了蒙古軍隊之後一路南下,在攻下了遵化後進入北京地區的進軍路線。

表面上看起來皇太極走這條路沒什麼風險,但實際上當時風險很大,皇太極在走這條路線的時候揹負了極大的壓力。原因就在於大軍勞師遠襲,孤軍深入千里,如果當時不能進入明朝境內的話,恐怕數萬大軍就會遭遇糧草短缺的危險。如果攻入明朝境內,遇到了明朝軍隊各路兵馬合圍環攻,也是非常危險。

一路上皇太極跟各大貝勒為了這個進軍路線爭吵不休,甚至吵到了半夜(根據《太宗實錄》記載)。最終皇太極也是費了很大的力氣才說服了各大貝勒按照他的計劃行軍。

當時的薊遼總督是袁崇煥,當皇太極打到遵化,進入北京附近的時候,其實袁崇煥是有辦法破解的,那就是不援救北京而是直取滿清的老巢盛京。

這也是皇太極計劃中非常危險的地方,如果皇太極帶領全部主力進攻北京,這個時候東北地區的明軍進攻滿清的老巢,那麼滿清就會面臨無家可回的糟糕境地。皇太極這樣做,是在賭袁崇煥會回援北京而不是進攻盛京。

只是袁崇煥中了皇太極的道,回援了北京,皇太極繞過山海關的這次進攻才算是真正地奏效了。

所以繞過山海關的進攻路線實際上不可行,也非常危險。就實際情況來說也就皇太極玩了一次。

因此,只要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那麼至少滿清是沒有機會的。

滿清沒機會的話,那麼誰有機會?

如果當時的滿清沒有機會,中原就是李自成和南明的對決了。

▲鼎盛時期的大順與南明形勢圖

還是這個前提,吳三桂沒有放清軍入關,如果這個前提成立,一定是李自成成功招降了吳三桂。那麼我們分析一下情況,如果是李自成的大順對戰南明呢?

至少在軍事上來說,大順對南明有著絕對的優勢。南明我們也知道,因為崇禎的低級失誤,死也不肯離開北京,自己不走也算了,三個兒子一個都沒走成,就造成了南明政權實際上是一盤散沙。

▲如果崇禎當初放走了任何一個兒子到南京,明朝至少還可以延續百年

怎麼這樣說呢?原因在於南明皇位的合法性。按照當時的繼承製度來說,誰與崇禎的血緣關係最近,那麼誰的繼承的合法性就最強。這點來說如果是崇禎本人是最好的,其次就是崇禎的三個兒子,第二位的繼承權是崇禎的太子,第三位的是定哀王朱慈炯,第四位的是永悼王朱慈炤。其他的人當中,就繼承的合法性來說相同的人就非常多了。如南明的第一個皇帝是福王,而福王與崇禎的血緣關係相同的人非常多,這就造成了很多人不承認福王皇位的合法性。如湖北的左良玉當時就不認南京的福王,帶領大軍進攻南京,名曰“清君側“,在清軍沒打過來的時候自己鬧起了內訌。

在清軍攻下南京後,南明又先後冒出了許多的“皇帝“、“監國“,始終都是一盤散沙,清軍是沒怎麼去打,內訌經常鬧,總之就是先鬧內訌,打出一個唯一的皇帝以後再和清軍對打,所以才導致清軍比較順利地打下了整個南方。

▲李自成的農民軍有組織無紀律,很難坐穩江山

如果清軍不入關,換了是李自成的大順的話,那麼情況也差不多,李自成進攻南明,南明一盤散沙,李自成會比較容易的各個擊破。

當然,李自成也有自身的問題,在於他的農民起義軍有組織無紀律,也很難坐穩天下。事情會怎麼發展,也是非常地複雜。

不過能確信的一點就是,南明打不過李自成的大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如果吳三桂部放清軍入關,那麼至少滿清入主中原是沒戲的。由於南明在繼承的合法性上的問題,導致南明始終是一盤散沙,在清軍不入關,由大順與南明一決勝負的情況下,至少南明是打不過大順的,但由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侷限性,他們也很難真的滅了南明。情況會非常撲朔迷離。

能確定的就是,滿清不能入主中原,大順滅不了南明,南明也幹不過大順。明朝還是機會不大。


老威觀史


其實,清軍如果不入關,明朝其實還有機會,而且機會很大。

李自成攻佔北京,滅了大明,建立了大順朝廷是沒錯,但是明朝已經統治天下將近300年,各種忠於大明的勢力不計其數。把這些勢力攏合起來,絕對不可小覷。福王朱由崧在崇禎吊死煤山之後,在南京稱帝,改元弘光。這時候名義上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依然還在明朝控制下,以此為基地,還有反撲復國的機會,而且機會很大。

(1644年3月的形勢圖)

李自成攻下北京之後,對明朝官僚集團大肆壓迫,他沒有得到上層官僚階級的支持,政權極其不穩定。此時,若是南明勵精圖治幾年,把忠於大明的勢力集結一下,那麼北伐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畢竟李自成兵雖多,但是都是農民和流寇組成,戰鬥力是幾大勢力中最弱的一方。

但是關鍵點就出在吳三桂和清軍的身上。清軍入關之後,南明才真正沒有了抵抗力。畢竟大清的軍事實力遠超剛剛成立的南明朝廷。李自成的流寇可能打不下南京,打不過南明朝廷,但是八旗軍可以!

我們得承認一點,吳三桂如果不放清軍入關,清軍是攻不破山海關的。孫承宗創建的的關寧防線可以稱得上牢不可催。也就是說,清軍大舉入關的可能性只有一個,那就是吳三桂投降大清,讓出山海關。

哪怕就算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只要不投降滿清,南明也是有機會的。李自成得民心,但是沒有得到地主階級的支持,甚至還遭到了地主階級的極力反對,這樣的政權爆發力非常強大,但是沒法持久。

南明勵精圖治,等待機會,足以東山再起。

可惜,清軍入關這個最大的偶然性發生了,一切都變了。

再加上南明內亂,李自成沒有擋住清軍腳步等因素,南明功虧一簣,只是曇花一現,便消失了。朱明再沒有了機會。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表面看來,明朝是被李自成的闖軍消滅了的。實際上,李自成雖然打進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禎帝,但是,大明真的滅亡了嗎?

答案是沒有。朱明天下,王封四方,而且有例,非詔不得離開封地還朝。崇禎帝一死,只要是朱明後人,都可以像當年劉秀、劉備一樣,打著朱明的旗號,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爭奪天下。因為明朝確實丟失了王城,卻還沒有完全嚥氣,還有絕大多數地方在明朝舊臣手裡。

但是,李自成的烏合之眾改變了這個歷史進程,他為了湊集軍餉、收刮錢財,放任劉宗敏拷掠已經投降的明朝官員。在拷掠中漸漸失控、軍紀廢馳,以致於演變成了燒殺搶掠姦淫。更過分的是劉宗敏將已經有投誠意願的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全家也投入大獄拷掠錢財了。

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霸佔,成為劉宗敏的玩物。好事者直接給吳三桂報信說他全家已經被殺,於是帶著軍隊走到半路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其實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換誰也要拼命。

但是吳三桂知道自己的十五萬精銳部隊,不一定打得過能夠攻破京師的闖軍,畢竟對方號稱六十萬,實力到底如何,沒有領教,不得而知。

為了報仇,乾脆打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燕子磯一戰才發覺,李自成人是多一點,戰鬥力卻不咋的。從此李自成一潰千里,宋獻策、牛金星先後投降,劉宗敏送命,李自成也遭了報應。但是,清軍可不是來幫大明剿匪的,多爾袞乾脆利落,直接連匪帶明朝後裔,一併消滅。

天可憐見,明朝最後一絲希望幻滅,也就徹底亡了。倘若吳三桂不引兵入關,會有三種可能:

一、李自成逍遙一段時間,像劉邦攻進咸陽一樣醒悟過來,整飭軍紀,掃蕩明朝殘餘,遊蕩的明朝舊臣望風而降,建立穩固大順;

二、李自成荒淫無道,吳三桂高豎抵抗大旗,明朝舊臣擁立朱明子孫,整合力量,討伐逆賊,要麼像劉秀一樣重拾江山,要麼就是軍閥割據;

三、明朝陷入內戰,關外多爾袞乘虛而入,要麼最終征服中原,要麼大戰綿延。


謝金澎


很多人總愛把明朝的滅亡和吳三桂掛在一起。但事實上明朝的滅亡和吳三桂一毛錢關係也沒有。早在吳三桂投降滿清,獻出山海關之前,明朝就已經滅亡了。事實上吳三桂也曾極力的挽救明朝。但於事無補。吳三桂為什麼要投降滿清呢?就是因為明朝滅亡後,吳三桂就已經成為了孤軍。前有滿清猛虎,後有李自成群狼。在這種情況下吳三桂根本就沒有能力自成體系。只能投降某一方面。之所以吳三桂沒有投降他更鐘意的吳三桂,而選擇了投降滿清,那是因為李自成錯的拿吳三桂家人當作籌碼,結果激怒了吳三桂。所以吳三桂只能選擇投降滿清,擊敗李自成救回家人。

正所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明朝的滅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明朝的滅亡早從萬曆朝之後就已經出現了端倪。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都極大的傷害了明朝的國體。明神宗之後,大明朝基本上就陷入了內鬥之中,臣子們互相之間為了權利而爭鬥。大家不講究誰對誰錯。而是單純的以反對而反對。這就導致明朝內耗十分的嚴重。皇帝貪圖享受不理朝政,大臣們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敵視。這樣的國家焉能不衰敗?

明朝弊政之一就是權利太過於集中。明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從朱元璋開始到朱棣之後,明朝皇帝把地方權力全部收歸中央。表面上看中央權力得到了集中。削弱了地方權力。但實際上呢?地方政府完全成了擺設,地方政府沒權自然就無從管理地方。而中央對於地方的情況又不是很瞭解。這就造成了中央的命令和地方完全是南轅北轍。如此一來從本上上就傷及了明朝的根本。要知道以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整個世界都處於飛速發展的狀態。而朱明王朝還老一套的鞏固自己所謂的封建皇朝政權。這就導致明朝從發展上已經走錯了路。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明朝的龐大宗室群體。這一群蛀蟲生生的壓垮了大明朝。當初朱元璋這個放牛玩當上皇帝之後,本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原則。朱元璋命令要求“朱氏子弟天下人都有義務供養”。這就導致朱明王朝的上百萬宗室子弟不需要勞作就可以在百姓身上吸血。如此一來自然會增加賦稅以及俸糧。明朝的發展速度根本追不上宗室子弟的繁殖速度。這就導致了收支不平衡的出現。明朝每年的錢糧賦稅扣除要發給宗室子弟的之後,基本上也所剩無幾了。而一個國家處處都需要用錢。沒錢自然就需要加重賦稅。一步步的逼百姓造反。明朝也一步步把自己送進了地獄。所以說,明朝的滅亡和吳三桂扯不上關係。這個鍋吳三桂表示不背。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首先就算吳三桂沒有打開山海關投降,堅持下去,只能延緩明朝的滅亡,因為當時明朝到崇禎皇帝是已經是破財不堪,國家災難重重,老百姓苦不聊生,各地起義造反的人很多,分割土地!明朝士兵當時戰鬥力很低了,再加上李自成義軍失去破軍,關內已經危危可及!哪有更多精力去處置關外的皇太極呢,國家興衰早有定數!命也運也,早有定數。不是人能夠去改變的


海龍vlog領域創造者


如果吳三桂沒有打開山海關,明朝還有機會嗎?就是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明王朝的機會也微乎其微,甚至沒有,因為明王朝後期,已非常腐敗腐朽,國家財政枯竭,政權危機非常嚴重,在加上關外滿清造反,基本佔領關外全境,關內也被李自成造反,已攻下北京,崇楨吊死,中央政權也被徹底摧毀,雖有南方大片國土仍被明王朝地方政權控制。但其民心也盡失,已沒有多大的凝聚力,各地官員也無法團結起來凝聚成一股復明力量,也不可能統一成一個心思的復明目標,這種情況已具備改朝換代的條件,再說滿清的入關是遲早之事,而吳三桂也不可能長期守住山海關,滿清入主中原還是不可能排除,反而國家還有分裂的危險。


老夫常談


沒有了

吳三桂獻關投降時,天下大勢已分四。分別是已佔據統一女真,蒙古的清王朝、基本佔據中原五省的李自成、雄據四川,貴州的張獻忠和奄奄一息的南明。

在亂世之中,軍事力量的強弱是政權生存的主導因素,下面我們對四方勢力進行對比。

實力最強的是清朝,清朝經皇太極改革,巳擁滿蒙漢二十四旗大軍,總兵力雖僅有十三至十五萬,但個個驍勇善戰,以一敵十。再加上清朝文有范文程,寧完我,洪承疇等謀士,武有多鐸,豪格,阿濟格等悍將,又有多爾袞這樣的人傑統籌大局,真可謂國盛軍強。

其二,李自成雖佔據中原五省,但當年北方連年戰亂,水旱頻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並沒有穩定的,可供發展的根據地。

而且軍事方面,李自成名義上有百萬大軍,實際可戰之兵不過二十餘萬,其中數萬人還是明朝降軍,整體戰鬥力是否可靠是個很大問題。不過,最大問題是:李自成手下可用之才太少,劉宗敏、李過雖能打擅殺,但統兵之才並無過人之處,丞相牛金星才幹不知,但其嫉賢妒能,逼害李信,致使李自成於危境內雪上加霜……所以李順政權不過是隻紙老虎,看似強大,實則不堪一擊

其三,張獻忠軍。張獻忠四位義子:長子孫可望能力中上,野心頗大。次子李定國百戰名將,且義膽忠心。三子劉文秀文武雙全,次子艾能奇有勇無謀。四人看似各有千秋,又有蜀中天府,十萬精兵。但四人各懷心事,矛盾重重,所以當生死之際,這支隊伍遇到真正的對手必然一敗塗地。

其四,南明軍當時雖號稱有軍百萬,但戰力低下,且內鬥不止,阿濟格萬餘人馬會戰左良玉,擁兵二十萬的左軍竟全軍而降!滿洲親王多鐸,博洛各僅憑一紙文書,就能嚇得錢謙益,鄭芝龍等人獻土而降。所以南明雖大,戰力最為孱弱。

再說吳三桂,他當時只據山海關一城,軍只四五萬,民勇二三萬而已,即使關寧鐵騎戰力強大,最多不過和滿洲八旗持平而已。且當時關寧軍斷餉已近一年,戰力早已不復全盛。所以,憑吳三桂的實力決對敵不過李自成,多爾袞任何一方。

所以,經以上分析,吳三桂當年不降清不降順,忠於明的話,必然死於滿洲與李自成合力夾擊之下。若降順抗清的話,只能暫時持平,但極難取得最後的勝利。

除非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及南明政權通力合作,聯手對抗清朝,否則清朝入主中原只是時間問題


大話史說


明朝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後,已經名存實亡了,相繼在南方成立的幾個政權,以後也都滅亡了。所以,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是清朝取得天下的關鍵路徑。如果吳三桂不放清軍入關,嚴守山海關的話,清軍入關沒有直接途徑,只能繞道走,未必能成功。

理想的情況是,吳三桂歸順李自成,把山海關交給李自成,依舊把清軍擋在關外。實際歷史上出現了這樣的機會,吳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已把山海關的防務交給了李自成的人馬,自己返回北京了。但關鍵時刻,李自成內部出了問題,把事情搞砸了。那就是大將劉宗敏扣押了吳三桂的父親,搶了吳三桂的紅顏知己陳圓圓。讓吳三桂“一怒衝冠為紅顏”,迅速地奪回山海關,在李自成大軍前來時投降了清朝,變成了李自成的敵人,反戈一擊。

吳三桂投降的後果是嚴重的,他和清軍聯合打敗了李自成。山海關大門一開,清軍勢不可擋,在吳三桂等降將帶領下,一舉消滅了各路政權,統一了中國。在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和張獻忠死後,他們的部下和明朝的餘部聯合起來抗清,如李定國一度打敗了清軍,但為時已晚,沒能挽回大局。


瀾石記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的。因為山海關是清軍入主中原的唯一障礙,更是一座清軍無法攻破的要塞!明朝還是有轉機的,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即便是明朝尚在的時候,清軍還是能繞開山海關,從長城防線的薄弱關口殺進關內,直接到京畿附近搶掠,甚至還能打到北京城下。而且,他們也能從遼東渡海,直接劫掠山東地區。

所以,他們大概不一定非要攻破山海關。 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清軍要想入主中原,不可能不攻下山海關。要知道,劫掠歸劫掠,這和入主中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清軍的八旗強項是騎兵,他們在野戰中實力確實很強悍。即便是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在野戰中勉強與其打個平手而已。因此,他們一旦繞過山海關等要塞進入關內後,幾乎可以說是如入無人之境,到處攻殺。而明軍只能龜縮在大城池內,被動防守。

但清軍只能搶掠而已,卻無法長期逗留在關內,更不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原因就在山海關身上!這座明軍始終牢牢把握的要塞,不僅屯駐了明朝最精銳的邊防軍——關寧鐵騎,還集中了明朝最完備的防禦工事,進可攻,退可守。


善野戰而不善攻城的清軍,在這座可怕的巨獸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它如同一把尖刀,始終架在清軍的咽喉。對於大後方都在關外的清軍而言,他們雖然能在關內搶掠錢財和人口,卻難以在關內維持糧食和軍需。

如果長時間逗留,糧道一旦被明朝的長城守軍給截斷,再來個關門打狗,就分分鐘有全軍覆沒的可能,這實在太危險了。 所以,清軍往往只要搶夠了,就會北返,從來不敢在關內久留。

也正是因為這樣,清與明雖然耗了幾十年,也曾多次吊打明軍,多次殺入關內,但自始至終都無法在關內建立穩固的立足之地。這一點,其實雙方的君臣都很明白,像袁崇煥和吳三桂等軍事將帥就更清楚了。


然而,明軍也還是很少敢去抄清軍的後路。這除了明軍自己明白野戰打不過清軍外,還在於明朝的病態官場風氣。 要知道,以清軍的兇殘和彪悍,如果明軍在野戰中被清軍擊敗,基本上都會全軍覆沒。

那麼為首的指揮官要麼就殉國,拿個烈士榮譽;要麼回京,也很可能是難逃一刀的。正因如此,如果不是真的危及京師,皇帝急了,大家都會選擇目送清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所以,明軍明知道清軍在自己的國土內大肆搶掠,劫殺百姓,卻不會去驅趕或者斷其糧道。而這正是清軍得以多次入關搶掠的原因所在。

再說,從清軍在明朝最後那幾年頻繁內侵的時間,我們大概可以明白。他們的戰略目標並非滅明,而在於疲明而已。所謂“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明朝再怎麼倒黴,也不是清軍能隨便撼動的。因為,漢人的明朝對於關外的滿人而言,始終是個龐然大物。如果不是漢人自己內鬥,他們根本吃不下。


因此,清軍很清楚自己是沒能力滅明的,至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沒辦法。所以,他們的軍事行動主要在於疲明,在於不斷削弱明軍有生力量,逐步積累自己的力量。即便是洪承疇降清後,熟悉明朝情況的他,也還是給清帝提出疲明為主,在關外靜觀中原變數的建議。 因此,那時清軍雖然經常在京城附近武裝示威,但始終無法給明朝致命一擊。

他們的目的其實就是希望激怒明朝當局,促使明軍主動出兵與之決戰。尤其是關內剿滅農民軍的關鍵時刻,清軍總會跑來插上一腳,也就是想幹擾和打亂明軍的軍事部署,為自己製造有利局面罷了。如果明朝當時能沉住氣,龜縮不出,清軍別說攻下山海關,估計最終還很可能耗不過明朝! 但悲劇的是,崇禎總能中清軍的計,總是沉不住氣。


所以,不管是關內剿匪,還是關外抗清,最終的致命慘敗,其實都是由於崇禎的促戰所造成的。 總的來說,不管是大明還是大順,只要能穩守山海關一線,堅守不出,再與清軍耗個幾年或者十幾年,他們的攻勢和雄心必然會降下來。

要知道,清廷其實自身也不比大明或者大順好過。身旁的蒙古勢力隨時會倒戈,北方的沙俄也在慢慢靠近,旁邊還有個朝鮮(雖然朝軍戰五渣,但怎麼說也是個不安穩的因素)。可以說,在關外的清廷是四面受敵的,時間越拖得久,局勢對他們越不利。


然而,歷史總是喜歡給人們開玩笑。清朝比他們的祖先金國幸運太多了。在這歷史的轉折點上,送給他們一個吳三桂和一座山海關。吳三桂的投降,不僅為清軍入關掃除了唯一的障礙,還把明朝經營多年的精銳邊軍——關寧鐵騎,也一併贈送給清軍。

那時的清軍真可謂是如虎添翼,如是多爾袞果斷抓住了歷史給予清朝的機會,把清廷積累多年的全副家當——20萬滿漢蒙大軍都壓進關內。 山海關啊,山海關!可惜了這座大明苦心打造的要塞了。它本來是一座清軍無法跨越的障礙,最終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他的歷史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