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知識,打死你都不信,但它確實是真實發生的?

史學達人


1.帝辛:我不是殘暴的昏君,我是欲扶大廈將傾的一代英主。

帝辛,也就是商紂王,被當了三千多年的負面教材的那位。他其實並不是一個只會吃喝玩樂亂殺人的暴君,而且算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

提到商紂王大家第一印象是什麼?是炮烙還是酒池肉林,或者是“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

其實帝辛這三千多年的負面教材當的挺冤。周武王姬發伐紂作《牧誓》列舉的紂王罪狀有三,一是聽信婦人,二是不祭祀祖先,三是不任用自己的親屬。就是這麼簡簡單單三條,沒有殘暴不仁沒有橫徵暴斂沒有閒著沒事就殺人玩的記錄。

牧野之戰商紂王會敗也不是因為他多殘暴以至於人神共憤毫無人心,而是因為殷商的大軍徵東夷還沒回師,面對周武王的大部隊帝辛組織奴隸抵抗,最終不敵。

商紂王的罪狀大部分都是後人添加的,最原始的《牧誓》之中還只有三罪狀;到春秋早期之時就多了比干諫而死;春秋末期之中就多了寵幸妲己耽誤國政殘暴不仁;到戰國的時候比干的死法就相當精彩了,被剖心被逼跳水什麼都有;到戰國末期又多了炮烙和酒池肉林;司馬遷著《史記》的時候商紂王的殘暴形象已經基本成型了,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封神榜》中的商紂王。

從後人的角度上來看,帝辛的南征東夷所做的一系列領土拓展無疑是功大於過的,同時帝辛在位期間還是很重視農桑的。

最重要的放在最後,他是一個很聽他老婆話的男人。

2.

高力士:我沒有給李白脫過鞋子,我也不是所謂的壞宦官。

“詩仙”李白的放浪不羈世人皆知,有一則“力士脫靴”的故事流傳甚久。這個故事最早出自唐朝人李肇寫的《唐國史補》,說的是李白入京做了翰林後,仍舊每日喝的酩酊大醉。

有一天,唐玄宗命他寫詞一首,不料李白怎麼都叫不醒,無奈只能用水把他潑醒。李白醒來後,揮豪潑墨、一氣呵成,洋洋灑灑數十字,文不加點。

等李白把筆一放下,一時來了性子,把腿抬起來,直言要高力士給他脫靴,可唐玄宗壓根就沒搭理他,而是命令另一個小太監給他脫。

在這裡,給李白脫靴的還不是高力士本人,後來,在唐人李浚的《松窗雜錄》和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才開始出現了高力士被迫給李白脫靴的記載。

正是這次不愉快的事件,導致李白與高力士之間結下仇怨,並最終使得李白最終未能在仕途更進一步。

千百年來,關於“力士脫靴”的真實性,一直頗有爭議,在此先不做討論,但正是因為這個真實性待考的故事,不僅讓故事中的主角之一高力士為世人所知,而且給人一種印象,太監高力士也是個公報私仇、溜鬚拍馬的“小人”。

可事實果真如此嗎,咱們不妨通過《舊唐書》等史籍的記載來看看歷史上的高力士是個怎樣的人物。

高力士與唐玄宗李隆基堪稱是一對同享過福、共患過難的君臣,兩人前後相處時間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早在李隆基還是藩王之時,高力士便已跟隨其左右。

無論是“唐隆政變”,幫助李隆基的父親唐睿宗李旦登基上位,還是後來平定太平公主之亂,穩定李隆基剛剛到手的帝位,高力士始終與其並肩作戰,消滅了一個又一個政敵。

作為共同奮鬥過的這位忠誠下屬,李隆基也給予了豐厚的回報。不僅封高力士為“右監門衛將軍”,還讓他全權負責內廷一切事務,“知內侍省事”。

而高力士的能力卻也讓李隆基極為放心,但凡各地上報來的事務,都得先經過高力士這一關,甚至一些小事,高力士本人就能決定而不必上報給唐玄宗。

唐玄宗經常公開表揚道,只有高力士在我旁邊,我才睡的安穩,“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不知是否是為了對得住領導這句表揚,高力士愈發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高力士本來在宮外是有自己得宅子的,然而他卻“常止於宮中,稀出外宅”,甚至常在皇帝寢殿的簾帷休息即可,這種敬業精神著實令人傾佩。

高力士有個同事名叫袁思藝,也同樣深受唐玄宗的寵愛,但這兩人卻是完全不同的行事風格。

袁思藝侍寵傲嬌、盛氣凌人,為人頗為強勢,史書記載:“人士疏懼之”。而高力士卻完全不同,他通達人情,“人悅之”。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危急,唐玄宗只得逃到蜀中。此時的袁思藝一看大唐王朝已危在旦夕,唐玄宗這棵大樹看來是靠不住了,於是腳底一抹油,索性投靠了安祿山。

而高力士卻始終不渝跟隨唐玄宗左右,一路從長安到成都,到退位為太上皇,再到回長安後被軟禁於太極宮,高力士始終不離不棄,甚至因為維護唐玄宗的地位而開罪於新晉當紅大太監李輔國,從而被誣陷流放至巫州(今湖南懷化)。

數年後,唐代宗即位,高力士被赦免回京。回長安途中,高力士才聽聞唐玄宗已經去世的消息,不經悲從中來,北向痛哭,終因傷心過度而嘔血而亡。

可見,高力士與唐玄宗二人的關係早已超越一般的君臣關係,亦君亦友亦親,忠心不二、榮辱與共,難怪有人稱高力士為“千古宦官第一人”。

高力士能夠服侍唐玄宗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這也說明他必有過人之處。

據史書的記載,早在高力士10幾歲剛剛入宮時,就頗受武則天的喜歡,“嘉其黠慧”,聰明、有靈氣,直接在武則天身邊工作,後來因為犯了個小錯才被趕出了皇宮。

正是這次被逐出宮,高力士才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並由馮姓改為高姓,想必此時才10來歲的高力士的確讓高延福喜歡,不然也不會收養他。

高延福原是武三思的門人,經常出入武三思家,高力士也就能跟著高延福經常在武家走動。

聰明機智的高力士很快引起了武三思的注意,武三思再次把他推薦給了武則天,或許高力士給武則天留下的印象也比較深刻,高力士得以重回工作崗位。

史書記載,這個時候的高力士“性謹密,能傳詔敕”,就是說他性格謹慎,辦事周全,最善於上傳下達,領會領導意圖的功夫了得。

這些都是作為一個秘書性質的太監所應具備的基本功,可以說高力士的工作能力還是得到了領導的認可的。

除此之外,高力士還頗有政治頭腦,對政治局勢的分析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像許多熾手可熱的人物一樣,高力士也曾利用自己的影響提拔任用過許多人,有的甚至官居宰相將軍,像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這些人都曾受過他的提攜。

這些人中有的仗著自己有高力士這個靠山,違法亂紀的事時有發生,有的甚至觸碰到了朝政的底線,必須堅決處理掉。

這個時候高力士並不因為是自己提拔的人而幫助他們過關,反而及時與這些人進行政治上的切割,“雖至親愛,臨覆敗皆不之救”,從這個方面來看,高力士還是比較愛惜自己的政治羽毛的,知道有所謂有所不為。

有一次,唐玄宗突發感慨:我十年沒出過長安城了,但天下仍然太平無事,以後我就抓下戰略性的工作,具體的事情就讓李林甫他們決定,你覺得如何?皇帝這是想退居二線的意思啊。

如果李林甫之流果真忠君愛國、勤懇工作,唐玄宗這個想法倒是很正常,可他們完全不是這樣的人,高力士對這點看的很清楚,所以並不贊成唐玄宗這個想法。

高力士提出,“天下炳不可假人,威權既振,孰敢議者”,你這樣做只會大權旁落,臣下的權力變大了,誰還敢說真話。

不料這個正確的建議卻遭到了唐玄宗的批評,高力士只得再三叩頭謝罪,直言是自己胡說八道。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高力士不同於一般的太監,他有一定的政治抱負,並不只會阿諛奉承,他始終堅定地維護唐玄宗至高無上的君主地位,對防止朝中出現權臣干政時刻保持警惕。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太監本身就是一個“被標籤化”的特殊群體,他們有的權傾朝野,有的禍國殃民,有的欺壓良善,有的結黨營私。

諸如秦代的趙高,東漢的張讓,唐代的李輔國,北宋的童貫,明代的劉瑾、王振。可是,像蔡倫、鄭和等人,雖為太監,卻也算青史留名。

而今天我們的主人公高力士,雖然未有豐功偉績,卻也不像傳說故事中那般小肚雞腸、猥瑣不堪。

他對主忠誠,工作能力突出,有一定的政治頭腦、政治抱負,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好太監”。

而那“力士脫靴”的故事,想來就是後人的藝術加工品而已。


諾愛旅拍婚紗攝影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粉碎了國內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國論”,極大地振奮了人心,增強了全國人民和各愛國武裝力量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

平型關大捷,殲敵1000,可是一個日本俘虜也沒有抓到。雖然不可思議,卻是事實。

日本俘虜為什麼這麼難抓呢?

林彪在《平型關戰鬥的經驗》一文中指出,過去戰鬥中還不曾碰過這樣強的敵人,強是說他們的步兵能各自為戰,雖打敗負傷了,亦有不肯繳槍的。

日本鬼子多頑強呢?一個八路軍營長好心去背一名日軍傷員,結果被傷員咬掉了耳朵;一位醫務兵試圖救助一名藏在車底的鬼子傷兵,卻被捅了刀子。想活捉一個日本兵,實在不容易。

時任第686團組織處股長的歐陽文回憶道: 戰前我們給戰士作動員,說是要優待俘虜,我們準備要抓1000個俘虜好送到全國各地去作展覽。結果一個也沒抓到,這時的鬼子還真有點“武士道”精神,到死都不投降。

日本鬼子難抓,不僅是八路軍,國民黨的軍隊更是如此。整個抗戰時期,被中國生俘的校級軍官可信可查的只有一個——一二八事件時的日軍少佐。

國民黨軍隊抓的第一個日本戰俘是在崑崙關戰役,國軍第31軍兩個師一萬多人馬殲敵1000最終只俘虜了日軍一名傷兵。

長沙會戰,幾十萬人大會戰,日本俘虜也是少的可憐,蔣介石大怒。蔣介石在會上說:“像這次長沙會戰,我們有這樣雄厚的兵力,有這樣良好的態勢,我們一定可以打敗敵人,一定可以俘獲敵人很多官兵,一定可以繳獲敵人無數的軍械!即使沒有一萬俘虜,也應該有一千!一千沒有,總要有一百!一百沒有,少而言之,也應該有十人,但是你們連十個俘虜都沒有!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職守?”

八年抗戰中總共俘虜的日軍,岡村寧次的記載: “隨著遣返輸送的進展,由中國政府方面和共軍方面(極少數)移交的俘虜,1946年5月末的數字為:陸軍1212名,海軍40名,商民106名,共計1358名”

國民黨方面有關日軍俘虜的全部資料表明,從1937年到抗戰結束,關押了的日軍俘虜(包括1939年以前八路軍轉送的)和日軍家屬、慰安婦、商人等非戰鬥人員共計大約1700名左右。

抓日本俘虜難,不僅在中國戰場上難,在整個太平洋戰場上也是很難,美國雖然火力強大軍事先進,可是抓個俘虜也不容易。塔拉瓦4500日軍,幾乎全部戰死,被活捉的只有12人;佩裡琉守備隊1萬人,只有160人生還;著名的硫磺島血戰23000日軍,戰死2.2萬,只有1000餘人被俘。

日本帝國主義面臨失敗的時候,不惜犧牲全體國民為代價,也要守住國土。在阿南惟幾的《告全軍將士書》中,明確提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一億國民總玉碎,彈草如泥,匍匐山野,確信神州不滅,皇國永存“,可見日本瘋狂到什麼程度。

日本鬼子為什麼這麼瘋狂呢?

朱德對史沫特萊指出:“日本人情願被打死而不願被俘,他們那種拼死作戰的精神不應該單純地說成是勇敢。裡面還蘊藏著犯罪和膽怯的情緒。他們殺了我們那麼多同胞,強姦了那麼多婦女,他們深怕給我們逮住……他們以為,只要落我們手裡,我們會用他們折磨和殺害落在他們手裡的中國士兵的辦法,來折磨和殺害他們。”

日本的文化傳統,當戰俘沒有尊嚴。日本有欺凌弱者的社會傳統,對日本兵來說,戰俘就是一群喪失“身份和名譽”的弱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裡寫道:“即使傷太重或者喪失意識而成為俘虜,他在日本也永無抬頭之日了。他已經喪失了名譽,之前的他就已經“死”了。”

日本軍國主義洗腦成功。根據“武士道”精神制定的《戰陣訓》規定:“被俘乃軍人最大恥辱”,規定絕望關頭也要戰鬥到最後,萬一落入敵手必須自殺。日本武士道精神、忠君愛國的欺騙、皇道神國的神話,讓日本鬼子像打了雞血一樣,不知死活,當炮灰還心甘情願。

日本變態的軍規堵死了士兵的後路。日軍規定,失蹤士兵在100小時內不歸隊便認定“戰歿”,靈牌送入靖國神社成為“護國神”,家屬享受撫卹金。若士兵在100小時後歸隊,則必須當眾切腹。否則,就是嘲弄靖國神社的“叛國者”,其家屬也被認為是“叛國者的家屬”,同樣沒有好下場。

可是日本鬼子無論怎麼瘋狂,也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原子彈的味道不是那麼好吃的。


非常道畢延河


都說劉邦私生活混亂,其實他老婆呂雉也不守婦道,當年劉邦在外鬧革命,呂雉照顧家小,長期以往,呂雉性慾難忍,和同村一個叫審食其的男人勾搭在一起,《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呂雉和審食其在家裡過著“夫妻生活”,項羽派人來抓劉邦老婆準備扣為人質時,看到呂雉跟別的男人過日子,還以為弄錯了,半天沒整明白,最終確認給一鍋端,在項羽那兒,呂雉和審食其仍然同吃同住,劉邦當皇帝后,呂雉還給審食其弄了個闢陽侯,真不知劉邦怎麼想的,公元前180年呂后去逝,審食其就被劉邦兒子們剁了。

劉邦,54歲當皇帝,在位8年,活了61歲。

當然,劉邦在外鬧革命時也沒閒著,雖然事業上經常打敗仗,但愛情上卻打了個大勝仗,在一次潰敗時,碰到逃難的戚氏父女,小姑娘才18歲,長得含苞待放,劉邦威逼利誘,以自己的皮帶為宿資,拿了一血,從此戚氏父女跟定了劉邦,戚夫人也成了劉邦的寵妃。晚年的劉邦,相信方術的“美男破老”之說,指年老的男人跟美少年同房可以延年益壽,這正合乎劉邦的辛辣口味,比如男寵籍孺,每次樊噲要見劉邦時,都捶胸頓足,直呼受不了這個姐夫。

戚夫人被呂后害死,漢文帝即位後,建廟紀念戚夫人,稱為“戚姬寺”,圖為戚姬寺遺址。

晚清名將,劉銘傳,剿滅捻軍,洋務派代表人物,第一任臺灣巡撫,中法戰爭時保衛基隆港,功績很大,1896年去世,作為朝廷重臣,死後都要給個諡號,劉銘傳作為股肱之臣,皇帝很快就同意上諡號,讓禮部辦理,當時禮部已經擬定為“莊肅”,這是個美諡,一般有莊、武、文、宣、襄,都是比較好的。

圖為劉銘傳畫像,在安徽肥西縣有其墓園,保存完好。

但禮部官員想撈一筆,找到劉銘傳的家屬暗示,想上個好諡號,必須出筆錢,大概幾萬兩,而劉銘傳家人覺得諡號還要花錢買,太冤枉,況且劉銘傳在任時為人正派,並沒留下多少積蓄,家人們拿不出這筆錢,禮部沒見到錢,於是大筆一揮,“莊肅”就變成了“壯肅”,明眼人都能看出“莊”和“壯”的區別,因為沒錢買,一個好諡號變成一個不倫不類的諡號,可見晚清朝廷之黑暗,官員之腐敗。


圖文繪歷史


有4件歷史事件,還真是打死都難以相信,卻又確確實實存在。


歷史第一奇事,皇帝竟然與親生母親性生活。

我國曆史上霸佔母親的皇帝很多,比如隋煬帝楊廣霸佔宣華夫人,唐高宗李治霸佔武媚娘,不過他們霸佔的都是庶母,並沒有血緣關係。南北朝時,有一位皇帝竟然霸佔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南北朝時《魏書》記載:“駿淫亂無度,蒸其母路氏”,就是說劉駿這個人好色成性,竟然連自己的親生母親太后路惠男都不放過。

史書記載,劉駿經常深夜偷偷出入太后寢宮,而且值夜的宮女太監經常能聽到從太后宮裡深夜傳出來的淫亂之聲。

路惠男雖然也不願意與親生兒子這樣,但是她別無選擇,有道是“家醜不可外揚”,何況她的兒子還是皇帝,所以她只能一步步妥協。

像劉駿這種與親生母親性生活混亂的皇帝,我國曆史上僅此一人。


歷史第二奇聞,秦檜的曾孫竟然是抗金英雄,最終帶著兒女殉國。

說到秦檜很多人會罵他是賣國賊,是漢奸。北宋滅亡後,秦檜與宋徽宗、宋欽宗一起被金人俘虜。後來金人放秦檜回了南宋,回到南宋後的秦檜夫婦不願意與金人作對,反對岳飛等人抗金。岳飛的死,也與秦檜有著直接關係,所以秦檜夫婦才會在岳飛墓前跪拜千年。

不過秦家也不全是壞人,秦檜的曾孫秦矩和秦檜就完全不一樣。秦矩得到南宋朝廷重用,一心為國,後來成為一方大將。金人打到城下時,聽說守城的將領是秦檜的曾孫,便十分高興,以為可以兵不血刃拿下城池。

金人這次錯了,秦矩非但沒有和金人講和,還死守城池。最終帶著兒女殉國,成為一代愛國名將。


歷史第三奇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帝的女人並不是武則天,而是33歲的她。

說到女皇帝,很多人會想到武則天,其實在武則天之前,就曾有一位女性自稱皇帝。此人就是唐朝時,起義稱帝的陳碩真。

《資治通鑑》記載:“睦州女子陳碩貞以妖言惑眾,與妹夫章叔胤舉兵反,自稱文佳皇帝。”意思是陳碩真和妹夫章書胤妖言惑眾,舉兵造反,而陳碩真竟然自稱皇帝。

陳碩真自幼失去親人,孤苦無依,後來丈夫也去世了。公元653年,浙江一代官吏貪汙腐敗,盜匪橫行,百姓疾苦。陳碩真正是看準了這個機會,煽動百姓與自己起義,自稱皇帝。

不過陳碩真的起義軍,都是一些沒有經過訓教的老百姓,所以後來是節節敗退, 同年11月,陳碩真的起義失敗,陳碩真被殺。


歷史第四奇聞,竟然有皇帝只娶了一位妻子,一生沒有其他女人。

這位只娶一位妻子,沒有其他任何嬪妃的皇帝,就是明憲宗的兒子朱佑樘。朱佑樘這麼做,其實和他自身的經歷也有很大關係。

朱佑樘的母親紀氏,原本就是一位普通宮女,明憲宗一次偶然寵幸,紀氏懷上了朱佑樘。當時受寵的萬貴妃卻先後派去宮女想要害死紀氏母子,不過由於紀氏人緣好,宮女不忍心。

後來萬貴妃又將紀氏送去了冷宮,還派太監張敏去殺了紀氏母子,可是張敏竟然冒險將朱佑樘藏了起來。朱佑樘東躲西藏,才活了下來。明憲宗年邁,卻沒有兒子,整天愁眉不展,一天張敏將實情告訴明憲宗,明憲宗後來立朱佑樘為皇太子。

明憲宗去世後,朱佑樘繼承了皇位,他曾經深受後宮爭鬥之害,所以他很討厭後宮爭鬥,這也是他沒有其他嬪妃的一個原因。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奇聞異事,還真是舉不勝舉。


斯幽說歷史


歷史上兩個著名的人彘——戚夫人,蕭淑妃

首先,大家知不知道人彘是啥,簡單的說就是四肢全無,挖去眼睛,銅入耳以致失聰,喑藥入喉以致失聲,殘忍至極。

  • 楚漢爭霸時期,呂后曾被項羽抓去囚禁三年,在這期間,劉邦極其寵愛戚夫人,而戚夫人也是恃其寵愛,之後竟向劉邦提出要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劉邦去世後,呂后將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頭髮,頸束鐵圈,穿上囚徒的紅衣,讓她舂米做苦役。戚夫人一邊舂米一邊唱著《舂歌》,呂太后聽說後大怒,說:“你還想靠著你的兒子嗎?”然後毒殺了趙王劉如意,將戚夫人做"人彘"。
  • 至於蕭淑妃,其經歷和戚夫人有相似之處,同樣是爭寵,而武則天也是毫不手軟,將其做成人彘,泡在酒缸裡,臨死前說:"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後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武則天后來有一天晚上做夢就真的夢到有隻貓來,於是他下令皇宮之內不得養貓。

總之這兩個事件都是後宮爭寵以致,所以說古代後宮女人不好活呀


有趣靈魂美麗皮囊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我給大家說幾件,那些真實發生過,但是你可能打死都不信的案例!


新四軍無傷伏擊

在1938年7月10日的早晨,當天天氣晴朗,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2營(缺第5連),得到日軍會經過的消息,他們決定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附近設伏。

這條京句公路是駐紮在句容縣300名日軍的大動脈,是日軍重要的補給線,這一次行動,經過新四軍方面反覆斟酌估量,最終決定打一次伏擊。

新四軍迎來的是全副武裝的日本鬼子,汽車一共9輛,載日軍100人左右,並附有步兵重武器,面對這樣的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新四軍通過對戰局的把握和觀察,發現敵人兩輛在前,其餘7輛在後方一二百米跟進,最終決定打響這次伏擊戰,新四軍戰士與敵人纏鬥了半小時,最終獲勝,打掃戰場後迅速撤離,隨後日軍派來500人的部隊增援,其中有坦克、飛機、汽車、騎兵,雖然是高機動部隊,但是已經找不到新四軍的蹤影。

這一戰鬥,在新四軍的謀劃之下,共斃傷日軍40餘人,擊毀敵汽車兩輛。而新四軍無傷亡,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伏擊戰,並且在敵人高機動機械部隊的圍剿下,安全撤離,展現了新四軍的戰鬥能力。

日軍作戰能力極強,當時在世界也是強國,但是在新四軍面前,卻一次次吃了暗虧,正是有新四軍這樣的人民軍隊,日本人才無法安然在中國土地紮根,最終被中國人民以血肉為長城,趕出了中國!

步槍打飛機

首先要強調的是,這是真實案例,並不是虛構的故事。或許你並不相信,但是它就是真實的發生在歷史之中。

1939年10月,平西抗日根據地挺進軍十團八連在門頭溝齋堂川青白口永定河畔與日軍展開激戰。戰鬥打響之後,我軍利用地勢優勢,將暴露的敵人迎頭痛擊,敵人惱羞成怒,調來了轟炸機對我軍發起空中攻擊,我軍迅速在山谷中找到了掩體,面對這樣的空中轟炸,我軍的武器裝備,只能選擇暫時戰略性的躲避,如果硬拼,就中了敵人的奸計了。戰士們雖然躲避在山谷之中,任憑呼嘯的日本戰鬥機耀武揚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軍戰士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在山谷之中,敵軍如果想有效的進行攻擊,就必須進行連續的俯衝,低空飛行才可以。

十團的徐存洋等20名戰士前來增援,也發現了這個特點,而且飛機俯衝之後,就必須立刻拉起,避免墜毀。

於是徐存洋趁機找到一顆大樹做隱蔽,待一次日軍俯衝的時候,徐存洋趁機瞄準飛機,開了一槍,似乎激怒了飛行員,飛行員對徐存洋所在的大樹呼嘯而來,一梭子打完,正要拉起飛機的時候,徐存洋趁機閃身而出,一槍打向飛機。這飛機居然不可思議的歪歪扭扭墜毀了,可能飛行員自己都不相信,他的戰鬥機居然被一杆普通的補槍給打了下來,雖然是真實的事件,卻仍然讓人難以相信呢!

結語

中國共產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利用有限的裝備,為捍衛民族作出犧牲和奉獻。試想,這樣的軍隊如果有國民黨的美式裝備,恐怕日本軍隊要損失慘重了。因為人民的軍隊團結一心,不像軍閥們各懷鬼胎。

在戰爭中,有許多真實發生的傳奇,你或許打死也不相信,但是我軍就是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必勝的精神,一次次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記,希望大家順手關注、點贊支持一下!


野史日記


烏克蘭被被譽為歐洲糧倉,是歐洲地區的產糧大國。然而在1932年,坐擁無數糧食的烏克蘭竟然發生了大饑荒,此時,蘇聯政府的處理方式既讓人震驚,又讓很多烏克蘭人感覺到絕望。



先普及一個小知識,最適合糧食生長的土地為性狀好、肥力高黑土地,可以說,黑土地就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大的寶藏。當然,這種寶藏並不多,全世界僅有四塊,分別是烏克蘭平原、美國的密西西比平原、我國東北平原,以及南美洲阿根廷至烏拉圭的潘帕斯草原。

這四塊黑土地中,烏克蘭平原無疑是最大的一塊。而且烏克蘭整個國家,超過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黑土地,這也就是烏克蘭被譽為歐洲糧倉的原因。

然而,在蘇聯成立後,烏克蘭成為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此時,列寧正在蘇聯大搞軍事共產主義,實行餘糧收集制,禁止生活必需品進行私人貿易,所有的必需品全部實行配給制。



面對列寧強徵的行為,蘇聯各地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所以,列寧為了保住蘇聯政權,採取了暫時的妥協,並且制定了新的經濟政策,使得蘇聯政府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有所緩和。

但隨著蘇聯政府的發展壯大,危機的局勢慢慢平定。此時,列寧的繼任者斯大林又開始實行之前“列寧模式”。後來,斯大林還在1929年宣佈,蘇聯在三年將成為全世界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額外的谷糧會以外銷的形式賺取更多強勢貨幣,以資助工業化的計劃。

話說的很輕鬆,以農業補貼工業。但現實卻啪啪打臉,基本上所有的農民都對新的政策產生了牴觸,他們都不願意走農業集體化道路。換句話說,他們都違背了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的意願。



面對這種情況,斯大林和蘇聯政府對烏克蘭的農民產生了極大的仇恨。於是,他們制定了新的計劃。把烏克蘭的大部分農民定為了“富農”,然後把他們作為“階級的敵人”流放到了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

之後,蘇聯政府還成立了搜糧隊。這些全副武裝的搜糧隊成員非常兇悍,他們在烏克蘭的農村橫衝直撞闖入民宅,然後以武力威脅,沒收了所有農民的生產資料,包括牲畜、農具,甚至連家裡的種子和傢俱都不放過。

很快,饑荒來臨,坐擁全世界最肥沃土地的烏克蘭人身陷絕境。

在這種嚴峻的形式之下,蘇聯政府非但沒有采取必須的救助措施,反而卻依然我行我素,下令集體農莊必須優先滿足蘇聯政府徵集糧食的定額。於是,奇葩的一幕出現了,烏克蘭發生了嚴重的大饑荒,而蘇聯政府卻一直在向外出口糧食,換取工業設備。



1932年,災情已經無法控制。眾多的饑民開始在蘇聯政府屯積的糧倉周圍徘徊,希望可以撿拾一些糧食回家,避免被餓死的命運。然而在8月7日,蘇聯政府又發佈了保護集體農莊財產的命令,下令將“盜竊集體農莊財物”的農民判處死刑。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烏克蘭的農民為了不被餓死,他們準備外出,去外地或者是出國尋找一下機會,但這僅有的希望立刻被蘇聯政府打破。斯大林下令切斷烏克蘭的一切交通路線,然後下令禁止所有人外出,為此斯大林還派遣了軍隊。

就這樣,烏克蘭大饑荒在1933年的春天達到了頂點。很多村莊都發生了人吃人的事件,甚至一些人會把去年冬天埋葬牲畜屍體挖出來食用。

在這期間,斯大林還派遣了軍隊進入烏克蘭地區,埋葬被餓死的人。這些人被稱為搜屍隊,他們每處理一個餓死的人,會得到200克麵包的獎勵。為此,他們之中很多人甚至把還沒有餓死的活埋了。



1934年,烏克蘭氣候條件轉好,農業開始恢復生產,饑荒才慢慢褪去。此時,烏克蘭已經損失了300萬至700萬左右的人口,當然,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烏克蘭損失了1000萬以上的人口。烏克蘭前總統尤先科就曾在公開場合表明說,烏克蘭饑荒損失了烏克蘭四分之一的百姓。

事後統計,餓死的人口之中,91.3%的人是烏克蘭人。所以,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為,這是蘇聯有計劃、有目的的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行為,其最終目的就是在精神上和肉體上消滅烏克蘭人。


我是越關


公公霸佔兒媳,兒子們竟然不生氣,反而爭相鼓勵自己的妻子服侍老子,用以爭寵奪位!
看到看到這樣的記載,你會相信世間竟有這樣的荒唐毀三觀的事?一定覺得這是後人為了搏人眼球故意抹黑編造的事情。
然而我們都太單純了!

這是真正的歷史記載,不僅僅是真實發生過的事實,而且還發生在帝王之家!幹出這件毀三觀的事主角,是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朱溫(907-912年在位)。

<strong>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個事件的始末。


朱溫的成長路線

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夜,朱溫出生在宋州碭山縣午溝裡。由於父親早死,家貧,其母王氏就帶著他們兄弟於蕭縣劉崇家當傭人。 朱溫長大成人後,很討厭幹活,甚至對幹粗活笨活不屑一顧,天天在外面和混混們一起,以豪雄英勇自許,鄉里人多數對他很反感。
公元877年,朱溫參加黃巢起義部隊,由於勇猛善戰,一路從小兵做到了同州防禦使。但公元882年,他又背叛黃巢投降了唐朝,並幫助唐朝在884年打敗了黃巢。唐昭宗為他賜名為朱全忠,以贊他忠勇。但此時的唐王朝也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四方諸侯割據,群雄紛爭,朱溫也他賊子野心,處心積慮進入權力中央。唐昭宗完全成了傀儡皇帝,被朱溫挾裹著東征西戰,殘暴的朱溫常常濫殺無度。因為有天子在手,師出有名,朱溫很快在這亂世中靠戰爭和暴力積累起來了自己的軍隊和資本。
公元904年,年僅三十八歲的唐昭宗因為漸漸失去利用價值被朱溫殺死,朱溫又立了十三歲的李祝為唐哀帝,其實是自己掌握朝政大權。905年朱溫改動“白馬驛之變”,殺害唐昭宗後人及朝臣,唐朝基本上亡國。
公元907年,早已按捺不住的朱溫在開封稱帝,改唐為大梁。

不幸的童年,反覆無常的性格,殘暴,是他成長過程中最顯眼的標籤。


朱溫的荒唐晚年

在朱溫稱帝前,他和原本夫人張惠感情很好,張惠和朱溫共同生活了二十餘年,在朱溫滅唐建後梁前夕卻染病去世。朱溫得到張惠病重的消息,急忙趕了回來。臨終前,張惠還對朱溫勸道:“既然你有這種建霸業的大志,我也沒法阻止你了。但是上臺容易下臺難,你還是應該三思而後行。如果真能登基實現大志,我最後還有一言,請你記下。“朱溫忙說:“有什麼儘管說,我一定聽從。“張惠緩緩說道:“你英武超群,別的事我都放心,但有時冤殺部下、貪戀酒色讓人時常擔心。所以'戒殺遠色'這四個字,千萬要記住!如果你答應,那我也就放心去了。“張惠死後,不僅朱溫難過流淚,就連眾多將士也是悲傷不已。

但很快朱溫就把張惠的勸誡忘到了腦後,開始縱情酒色,荒淫無度。但他的荒淫,直接突破了人類底線,到了讓人無法理解的程度。
《資治通鑑》對此有段記載:
(朱溫)“縱意聲色,諸子雖在外,常徵其婦入侍,帝往往亂之”。

翻譯過來簡直讓人驚掉下巴:朱溫開始了聲色犬馬的生活,因為兒子們長年在外駐守,他便召兒媳們入宮服侍,行亂倫之事。

但更可怕的不是這個,而是他的兒子們知道了之後,不但不感到羞辱憤怒,反而不知廉恥地利用妻子在父親床前爭寵,千方百計地討好朱溫,博取歡心。因為他們預感到,這可能是一個奪得皇位繼承權的最佳時機。事實證明,他們的確預感是對的。

這些伺候公公的兒媳中間,只有養子朱友文的老婆最漂亮,所以朱友文也是眾兄弟中最受朱溫最寵信的一個。朱溫也已經決定了要立養子朱友文為太子,但這個消息被另一位伺候他的兒媳王氏察覺,立即向她老公朱友珪透漏了消息。這個曾鼓勵媳婦努力伺候皇帝老子的兒子並不是個善茬,收到媳婦從宮裡傳出的消息後,立即決定,先下手為強!


朱溫的可悲下場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二十二日,朱友珪穿上便衣,裝扮成平民百姓進入左龍虎軍,把情況向統軍韓勍說明。韓勍是朱友珪的老部下,他與朱友珪一拍即合,決定協助他弒父篡位。
韓勍帶領著自己信任的親兵五百人,換上控鶴軍士的服裝,跟隨朱友珪混入皇宮中隱蔽起來。至半夜時啟動,砍斷萬春門的門閂湧入朱溫所在的寢殿,此時宮人因恐懼而呼號奔走地逃逸了。 朱溫從床上驚醒坐起,問:“造反的人是誰?”
朱友珪走入回答:“不是別人,是我!”

朱溫對著朱友珪說:“我早懷疑此賊,憤恨沒有殺之。你如此悖逆,殺父篡位,老天爺會放過你嗎?”

朱友珪沒有猶豫,指示自己的馬伕馮廷諤:“將老賊萬段!”
馮廷諤提刀追砍,朱溫奮起,繞著大殿內的柱子躲避,期間馮廷諤揮刀三次都劈到了大柱子上,最後朱溫力乏,倒於床榻,馮廷諤找準機會向朱溫的腹部刺了一刀,刀刃從後背穿透出來,朱溫就這樣結束了自己殘暴可恥的一生。
《新五代史·梁家人傳》:太祖惶駭起呼曰:“我疑此賊久矣,恨不早殺之,逆賊忍殺父乎!”友珪親吏馮廷諤以劍犯太祖,太祖旋柱而走,劍擊柱者三,太祖憊,僕於床,廷諤以劍中之,洞其腹,腸胃皆流。
總結一句:可怕!可恨!可悲!可嘆!

國史無雙


絕對是蔣介石炸燬花園口,殺敵1000,死去百姓89萬,不是不信,而是不敢信!

真實的歷史,往往比小說更加離奇,而歷史知名人物的一些離奇決定,也往往超出人們預料,甚至超出合理範圍。

1938年6月9日,這個時間點,抗日戰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正是這一年,蔣介石的一道命令,炸開了黃河花園口,這一“水淹七軍”的策略,僅消滅1000餘日軍,而河南、安徽各受災地區,卻因之增加了八十九萬無辜亡魂。

此前的徐州會戰中,中方雖取得了臺兒莊大捷,但也最終以徐州淪陷而結束。這時候,日軍的一支——土肥原14師團,約2萬人強渡黃河成功,孤軍深入。這支日軍在一定層面起到了奇兵作用,然而,土肥原師團的孤軍深入,也使自己陷入國軍的包圍圈中。

當時,第一戰區的守將程潛早已部署妥當。在豫東,薛嶽指揮20餘萬人的兵力,對2萬日軍形成合圍之勢。然而,當土肥原師團開始從蘭封突圍時,正面迎敵的桂永清部,卻收了一天時間不到,即告潰逃。桂永清麾下的27軍,可是正牌中央軍嫡系,裝備不可謂不精良,轄下甚至有一個德式戰車營。然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甫一交戰,竟然棄守陣地潰逃,戰車跑的更快,日軍追之不及。

不是國軍不給力,奈何日軍有高達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加離奇,商丘守軍第8軍黃傑部還不如桂永清,剛一看到日軍,一槍未放,直接不戰而逃。而黃傑是黃埔一期生,蔣介石愛將。他逃跑的“理由”是電臺被炸,無法與第一戰區聯繫,所以一個軍上萬人就跑完了。

這兩位徹底打亂整個作戰計劃,導致國軍部隊被迫整體後撤,對,你沒看錯,20萬人面對2萬人,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一方主動後撤。然而,作為老蔣愛將的兩位,僅僅是暫時的免職處分,後來桂永清做到了海軍總司令,而黃傑升到陸軍一級上將。

蘭封會戰圖

回到正題,土肥原的2萬人不但趕著國軍20萬人跑,而且開始攻打河南重鎮開封,這時候,蔣介石開始坐不住了,然而,惶急的老蔣,想出一招“妙棋”,這招棋一出,慘了黃河中下游流域的百姓。

1938年6月3日,蔣介石電令程潛立即決堤,讓他“要打破一切顧慮,堅決去幹,克競全功”。

河南、安徽等地的百姓,絕對想不到,在連年兵禍的情況下,還會逢此大難,而且是來自自己人之手。

6月6日,新八師師長蔣在珍在花園口指揮決堤,因為當地百姓不同意挖開,所以他派士兵周圍群眾趕到了5公里以外,並佈下嚴密的崗哨,由800多名身強力壯,分5個小隊,日夜輪流開挖。

到6月9日上午9時許,經過人力挖掘和炸藥爆破,蔣在珍部在花園口決堤成功,河水奔騰而出,決堤的黃河,如脫開枷鎖的惡龍,開始瘋狂吞噬沿線的普通百姓。

由於未百姓及時進行疏散(其實炸開黃河,就算疏散又能讓百姓去哪裡),及水災後的瘟疫和饑荒肆虐下,許多人因此而死去。

據當事人回憶:“6月9日的晌午,忽然洪水就湧了過來。幾分鐘的功夫水就漲到齊腰深。沒過多久,大水呼嘯著衝下來,幾米高的浪頭跳起來,我的姑姑一家7口人眨眼間就被黃河水捲走了……”

當時香港版的《申報》報道如下:“黃水肆虐,汙坑遍地,蚊子多,死屍多,難民們又經常露宿在外,遂致瘟疫流行。患霍亂、傷寒、痢疾的人很多,特別是得了霍亂,上吐下瀉,有的人半天時間就死去。花園口決堤不久,在黃水包圍的開封就發生了霍亂,死亡者眾多”。

一片汪洋澤國

事後根據韓啟桐、南鍾萬統計整理資料,在1948年出版的《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後救濟》中記載,花園口決堤之後的九年間,河南因此死亡人口有325598人江蘇死亡人數為160200人,安徽省沒有詳細的統計數據,他們根據河南江蘇兩地的災區人口死亡比例,推算出安徽死亡人口在40萬左右,得出總計八十九萬人死於黃泛的結論。

1945年12月,國民政府深入豫皖蘇泛區,進行災情調查,結果顯示:“河南黃泛20個縣截止到1944年底,共淹斃人口325037人,逃亡人口約631070人。河南、安徽和江蘇3省44個縣因此受災,390萬人外逃,經濟損失近11億元

5.4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盡受滅頂之災1250萬人流離失所。”

對比國民政府的官方統計,可以發現,韓啟桐、南鍾萬二人的統計及估算是比較準確的。

這次的炸開黃河,不但在當時造成巨大危害,更是形成了穿越豫皖蘇3省44個縣的黃泛區,惡劣影響直至後世。

然而,這以水代兵的又成果如何呢?根據日方統計,日軍損失僅有1000多人

而所謂的阻敵效果,到了1938年10月,花園口扒開後第4個月,武漢仍然失守,花園口決口終究沒有挽救武漢失陷的命運。非是國軍不努力,奈何日軍有高達!

每次看到這段歷史,我都會掩卷垂淚、不忍卒睹,難以相信這是真實的歷史。蔣介石何以敢拿近百萬人的性命,上千萬人的流離失所,來為自己的作戰不力買單。

然而,至今竟還有人為其招魂, “蔣公為了國家免於滅亡,犧牲少數人”、“這是壯士斷腕”,網上種種類似言論不絕於耳。人家壯士斷腕,斷的也是自己的腕,沒有那無辜百姓背鍋的。那些想要為蔣介石招魂的人,首先就要問問89萬的無辜水下亡魂答不答應、問問深受黃泛區之害的百姓答不答應。

尤為諷刺的是,在花園口西側,立有一尊鐵犀,這尊鐵犀高約兩米,它渾身烏黑、獨角朝天、雙目炯炯、坐南朝北、面河而臥,底座處標示這是一件複製品,在它的背部,用斑駁的字體撰寫著《鎮河鐵犀銘》,銘文內容是稱頌明朝民族英雄于謙。

根據歷史記載,于謙在宣德五年至正統十二年(1430年-1447年)間,擔任河南巡撫,在此期間,他勤政為民、兩袖清風,因此深受百姓愛戴。

正統五年(1440年)因黃河水勢上漲,逼近開封,一時間形勢危在旦夕,于謙親臨第一線,帶頭進行抗洪鬥爭,他為了表示戰勝洪水的決心,將皇帝御賜的蟒袍拋入河中。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於謙的帶頭下,軍民團結一致戰勝了洪水,保住了開封城。

這尊鐵犀,正是因抗洪成功而立,也是為了頌揚於少保帶領百姓戰勝洪水的壯舉。

對比真正的民族英雄,小丑般的蔣介石,必須遺臭萬年!

PS:網上看到一段妙文,放在這裡給大家欣賞(侵刪):

日寇授首,中州安禎。是夜蔣公欲觀民情,遂與數衛士微服金陵。俄而見一道士街頭占卜,無有不中,無言不奇,觀者如堵,聞者稱妙。公遂命衛士以重金試之,乃問“蔣公可比何古人?”少頃,衛士回報,乃曰“威震華夏堪如關羽,力保半壁勝似陸遜”公大喜。是夜三更,金陵諸軍得令搜捕妖道,終無所獲。正所謂“花園口水淹七軍,長沙城火燒連營”。

深夜裡的鐘聲


我覺得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些事情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它確實是真實發生的,想必這就是傳說中的打臉吧。我以前看了一個古裝連續劇,叫做羋月傳,裡面的演的是歷史中的秦宣太后和義渠君的故事。當初我以為現在的編劇真是什麼都敢亂編,一國太后怎麼會與敵國君王私通呢,甚至還剩下兩個私生子。多可笑啊!但我查閱了歷史古籍後,我才發現,這居然是真的。怎麼會呢?我是真的不太相信。因為一國太后肯定是久居深宮的,義渠王又是別國的國君,這兩人應該是八竿子都打不著的關係呀,怎麼就成為情人了呢。


甚至後來秦宣太后為了自己的國家,在甘泉宮狠心殺死了自己的情人義渠王。關於那兩個私生子也確實有歷史文獻記載的,雖然他們下落不明,但終歸還是真實存在的。相信大家都知道柳永這個人吧,他既是北宋著名詞人,還是個浪漫風流的才子。關於他的桃色新聞,我自不必說。此人的人生經歷與民國時期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有頗多相似之處,有民國柳永的稱號。在其年輕時與青樓妓女打得火熱,有諸多風流韻事。這實在讓人不怎麼相信,因為他畢竟是袁世凱的兒子,身份如此尊貴,怎麼就“自甘下賤”了呢?


據說他一生有非常多的朋友,花起錢來大手大腳的,最後身上就只剩了20塊錢。被譽為民國第一公子的他,最後居然身上只有20塊錢。真是讓人不敢相信,但卻又是真的。一戰中,英國總共派了600多萬的兵力出戰。有戰爭就會有死亡,普通士兵的死亡率為12.5%,在當時有所貴族學校,也是出了不少貴族子弟去參戰的。但沒想到身份尊貴的貴族子弟死亡率竟如此之高,達到了45%左右。按理來說,那些身份尊貴的貴族子弟是會被保護起來的,畢竟他們都是家裡的寶貝疙瘩。


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那些貴族家庭定會派武功高強之人來保護的。令人感到意外的事,他們沒有要求家人來保護,他們反而更願意去衝鋒陷陣,為國效力。聽起來真是不相信,沒想到英國的那些貴族子弟這麼有骨氣,身上沒有半點浮躁氣息,有的只是願意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勇敢。看來,英國的那些貴族子弟並不是軟蛋,而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在我的認知裡,貴族子弟都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沒想到,他們也會這麼有骨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