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必經之路是怎麼形成的,繞過去不行嗎,為什麼非要打下來?

yunzhao8




答:當然可以繞過去了,沒人說“非要打下來”,只是您自己認為是“非要打下來”而已。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您與人家走象棋,其實是沒有必要吃光對方的車馬炮卒士象,迫得對方只剩下一個老帥,到時,您再從容捉將,不用說,您肯定是贏的一方了。但是,這種走法,耗時耗力不說,還必須是您的棋藝遠遠高於對方才能達到啊。

善於走棋的人,可以用長奔偷襲、聲東擊西等招數三下五下就將死您。

戰爭也是如此。

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必經之路”,只是大家公認的行軍道路,並非絕對。

山海關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高不高?北倚燕山,南連渤海,冀遼在此分界,號稱“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

但是,皇太極入寇關內,多次繞開山海關,改從長城各口入塞,長驅南下,史稱“入口之戰”。

明崇禎二年十月,皇太極十餘萬大軍以蒙古兵為先導,繞道喀喇沁部落,攻破長城線上的大安口、龍井關,連下灤州、永平、遵化、遷安等城,兵圍大明帝都北京,搞得明廷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動搖不安。

崇禎七年七月,皇太極再次策動入口之戰。兵分四路嚮明朝腹地進攻,以宣府、大同為主要攻擊目標,蹂躪逾五旬,殺掠無計其數。

崇禎九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元,再發大軍分路入獨石口,進抵居庸關,攻克昌平,直逼北京,遍蹂畿內,攻略城堡,掠奪人畜十八萬。幾個月後,才從建昌冷口揚長而去。

崇禎十一年九月,皇太極又發兩路大軍入關,一入牆子嶺,一入青山關,會師通州,於涿州一分為八,沿太行山和運河八路並進,在關內轉戰五個月,寇掠二千里,攻下七十餘州縣,俘獲人口四十六萬餘,金銀百餘萬兩,滿載而歸。

崇禎十五年,皇太極再派貝勒阿巴泰率領大軍分路從牆子嶺入,會於薊州,然後分道,一趨通州,一趨天津,直入山東,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俘獲人口三十六萬餘,牲畜五十五萬頭。

……

看到沒有?

軍事上哪有什麼絕對的“必經之地”、“必經之路”?

皇太極的兵馬不但繞過山海關,繞過所謂的“關寧防線”,還大搖大擺地在大明的腹地橫衝直撞,耀武揚威。

那麼,歷史上為什麼會有“安史之亂”中那種頓兵于堅城之下的“睢陽血戰”的戰例呢?

他們為什麼不繞過去呢?

這就是實力的問題了。

沒有絕對的實力,沒有皇太極那種來去如風,攻掠無前的八旗鐵騎,就不要玩這種刺激的軍事行動,搞不好,會因為孤軍深入,師老兵疲,後路又斷,糧草不濟,最終自動告別世界。

說了這麼多,有人會說,您說清兵可以繞過山海關,但為什麼要等吳三桂獻了山海關它才可以定鼎中原?

實際上,多爾袞和洪承疇等人當時聽說了李自成攻陷了北京的消息,馬上意識到亂中取勝、火中取粟的機來了,他們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漢軍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馬鳴炮出征,最初選擇的進關路線就是繞開山海關,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

只不過,在途中遇上了吳三桂派來的乞降使者,多爾袞改變了主意,這才改道向山海關進發。

一句話,山海關並非阻止清兵入兵的關鍵。


覃仕勇說史


“必經之地”必然是繞不過去的!能繞過去就不叫“必經”了

戰略要地通常分為兩種,分別是:“關隘要塞”和“城市重鎮”。關隘一般是繞不過去的,而城市也是必須要拿下的,咱先說關隘。

關隘基本都是依照地形而修建的,大多數關隘都建在山脈的缺口,或者是河流旁邊,據險而守。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於兩旁有山脈河流的阻擋,進攻方在沒長翅膀的前提下,打不下關隘是過不去的。因此只要守住關隘要塞,就能把敵人擋在外面。(陝西東面的兩大關口:函谷關和潼關,這個關隘南邊是秦嶺,北邊則是黃河,想從東面進入關中就必須拿下這兩個關隘)

(這個角度更容易理解潼關的位置,它介於秦嶺和黃河之間,是進入陝西的東大門)

(山海關位置,西北是燕山,東南是渤海,就這一個口可以走)

(山海關遠處的燕山)

既然關隘繞不過去,那麼那些城市重鎮可以繞過去嗎?

答案同樣是繞不過去。

古代行軍打仗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後勤補給”,特別是對於步兵而言,補給線的安全更是至關重要。

在古代,只要佔領一個城市便可以控制周圍一大片地區,建立穩定的補給點,縮短自己的補給線。並且城市有高大的城牆做保護,若進攻不利也可以入城防守。

不過古代的城牆是非常恐怖的,即便是有火炮,攻打一座防備嚴密的城市也非常困難。在很多圍城戰中,面對高大的城牆,進攻方往往束手無策,只得將城市圍城鐵桶,切斷對城內的糧食供給,生生地將守城者餓死。

但如果城內糧食充足,在即便是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守個五六年也是絕對沒問題。並且得益於中國的地下水非常淺,內城隨便挖口井就能打出水來,因此不用擔心飲水問題。(今天覆建的大同城牆,大同是明代九邊之一,歷史上大同城極少被正面攻破過)

如此以來,攻城就是個巨大的麻煩事。可就算再麻煩,這個城你也得打。

但如果你知難而退,選擇繞過去,那麼不僅意味著你的補給線被拉長,背後還有可能遭到守城敵軍的偷襲,那時你就十分被動了。

冷兵器時代打仗都是需要排開陣型的,陣型的正面是一支軍隊最強大的地方,而陣型的背後則是這支軍隊最脆弱的軟肋。軍隊如是在行軍和打仗時突然遭遇背後襲擊,那麼極有可能造成陣型崩潰,一旦陣型亂了,人再多都沒用。

冷兵器時代可沒有移動電臺的,底層官兵在混亂之中是沒有辦法及時接收上峰的命令,軍隊統帥將失去對全軍的控制,如此一來,整支軍隊的處境就危險了。

即便是你做好了防守,保護好了自己的身後,但漫長的補給線你就絕對看不住了。敵軍搶你幾次糧車,你就吃了上頓沒下頓,而每次當你反擊的時候,人家已經帶著糧食回城了。就算帶不走,人家給你一把火燒了,你能有啥脾氣?所以城市重鎮也繞不過去,必須打下來。

但事情無絕對,騎兵部隊就可以憑藉著高超的機動性繞過某些據點和城市,直插敵人的心臟地帶。比如說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在進攻濟南不利的情況下,便選擇帶領騎兵繞過濟南,最後成功地攻佔南京,這就是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巨大優勢,當年蒙古人正是憑藉著這一優勢橫掃亞歐大陸的。

(騎兵自身攜帶的糧食和機動速度都遠超步兵,因此可以繞過些據點和關隘,長途奔襲敵人腹地,比如明末八旗就曾五次繞過山海關攻入中原搶掠,但這些行動僅僅限於搶掠,如果想徹底入主中原,攻城還是必須的)


千佛山車神


乾巴巴地進行闡述,可能大家沒辦法深入體會到。接下來我將用山海關的例子,讓各位看官進行更加清楚、直接地瞭解到,為什麼非要打下這些軍事上的必經之地。

當年吳三桂的“怒髮衝冠為紅顏”,為何如此有名?當然有陳圓圓這個美人的元素在,但是更重要的是,吳三桂的這一舉動,直接將清軍放入了山海關內。驍勇的清軍騎兵一過山海關,便入猛虎下山一般,以橫掃之勢問鼎中原。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清軍在此之前,被山海關整整阻擋了二十多年幾久。山海關這條完整的防線,牢牢鎖住了清軍通往中原的大門。通過狹窄的通道配合關塞,山海關讓善於野戰的八旗清軍難以發揮其戰力優勢、只能望關興嘆!那為什麼當年的清軍不繞開山海關呢?

實際上,山海關並不是進入中原的唯一途徑。比如當年的皇太極便有好幾次是從北京密雲的長城開始入關的,但是密雲山區崎嶇的道路,便決定了大規模的軍隊無法進入,只適合小規模軍隊的劫掠。


所以山海關在路線距離與安全性方面,是清軍的最佳選擇。大規模清軍從這裡進入關內,可以縮短行軍路線以及補給線長度。繞開山海關會造成部隊脫節和消耗大等諸多問題,不利於清軍長期作戰。所以山海關對於儲備物資有限、需要長期作戰的清軍來說,是必須攻打下的關口。

所以諸如山海關等必經之路、必經之地,往往並不是不能繞開。而是繞開以後,便會面臨著行軍時間長、行軍消耗大、糧草調動困難等諸多問題。等到真正遇到了以逸待勞的敵方軍隊,結局可想而知。所以所謂必經之地,往往是現有兵力機動、後勤保障能力覆蓋下的唯一選擇。


軍隊的統帥一般都會選擇攻佔這些必經之地,以保障糧草的及時補給以及大股軍隊的快速行軍,以保障長期戰略的逐步推進乃至於獲得最後的勝利。另外萬一戰敗的時候,這些必經之地也能夠保障軍隊較為從容地撤回。<strong>

所以說,要想獲得戰爭的最後勝利,這些軍事上的必經之地、必經之路都是不能繞開,必須實打實地打下來。但是這些必經之地,都是在古代兵力機動所諸多因素影響下產生的。如今絕大部分必經之地,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價值。


WarOH協虎


不是繞過去不行,而是因為繞過去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甚至形勢也不允許。

所以,成本和效率,才是必經之地、必經之路的形成原因。

而成本和收益,又跟雙方所處的地理形勢和軍事實力有關。

於是,必經之地、必經之路,就是在成本、收益和形勢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秦與六國的函谷關

難道六國非要從函谷關入秦嗎?

桓溫北伐,走的是武關;劉邦還定三秦,走的是陳倉;而北方蠻夷則走蕭關;劉裕北伐,王鎮惡走的是潼關、渭水。

函關谷是通途大路上的一座雄關,形勢險要。

拿下他,雖然成本極高,但收益極大,兩相核算,還是要兵扣函谷關。

而形勢則是六國從東來,六國與秦的地理形勢、由東向西的行軍路線,就決定了函谷關是必經之路、必經之路。

二、楚與漢的成皋、滎陽

劉邦和項羽再這裡打了將近三年,繞過去不行嗎?

這裡確實是有虎牢關,但這裡中原腹地、四戰之地,說不上險要。

所以,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就算不上必經之地、必經之路。

而原因只能是形勢。

楚漢大戰,總得找個戰場吧,這裡就是爭霸中原的主戰場。

成皋滎陽以西,劉邦的地盤;成皋滎陽以東,項羽的地盤。

沒啥說的,這裡就是一片沙漠也得拿下。

劉邦佔據則立足中原,項羽佔據則稱霸中原,所以誰能拿下、誰就逞強於天下,其他諸侯就會拜你當大哥、就會支持你。

所以,劉邦要退守鞏、洛的時候,酈食其死活不同意,必須讓劉邦定死在這裡、寸土不讓。

三、南與北的襄陽、合肥的淮河一線。

淮河綿延千里,但有兩個要地的據點,就是襄陽和合肥這兩個地方。

從成本的角度來衡量,打下來的成本應該不高,雖城堅池深,但畢竟比不過四大秦關。

但是,收益極大,控制了幾個沿河要塞,也就控制了千里淮河,飲馬長江。

正是因為收益太大,所以南北爭雄,誰也不會放棄淮河一線,因為誰放棄誰就輸了。

要說天險,長江的地理形勝,強於淮河。

但是,放棄淮河一線、拒守長江天險,沒幾個能扛住的。

原因就是形勢比險要更重要。

一旦國家生死繫於天險,而不是繫於形勢要強和財富之地,基本上就只能處於守勢了。

再堅固的城堡,也總能被攻破。

所以,長江不足畏,淮河才是關鍵。

四、明與清的山海關

山海關確實險要,但繞過它不是不可以,皇太極就曾經繞過山海關、兵抵北京城下。

但是,成本太高,人到了、糧食到不了,一直孤軍,即便舉國傾兵,也是孤軍,因為沒有後方,所以最後也得退回去。

那麼,蒙古人是從山海關打進來的嗎?

不是。

蒙古人從北邊直接推倒長城,然後就過來了。

第一個原因是軍事實力太強,對於這種不世出的軍隊,也就沒啥必經之路了。

第二個原因是控制了整個北地草原,蒙古軍隊想從哪裡進來就從哪裡進來。

滅國西夏之後,就是想從西邊往東邊打,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滿清沒有這個實力,他們的軍隊沒能實現對明軍的徹底碾壓。

還有,就是滿清想借道蒙古從山西等地殺進來,蒙古人也不會買他賬。

所以,既是成本使然,又是形勢使然,使得山海關和寧錦防線成為必經之路、必經之地。

最後,可以這樣總結吧:所謂必經之地、必經之路,都是在變化中的,成本值不值得、收益誘不誘人、形勢必不必需,綜合權衡才是形成的關鍵。

而且,也是相對的,此時認為是要地的,彼時可不見得就認為是要地。

楚漢爭霸,成皋滎陽是要地;但秦滅六國,根本就沒把成皋滎陽當回事。

始皇帝是以整個中原天下來佈局滅國戰爭,中原要地就是秦之郡縣,想啥時候去打就啥時候去打。

劉裕北伐,函谷關也就成不了氣候。

沈田子入武關、破敵嶢柳;王鎮惡由河入渭,兵抵長安,也就沒函谷關啥事了。


減水書生


軍事上的必經之路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天然的軍事要地;第二種就是因為戰略規劃、戰役部署,某地成為必爭之地。

1、天然的軍事要地

在中國歷史上,天然的軍事要地並不算多。相對而言太原算一個,在東山、西山之間有東西長約12公里的河谷地帶,汾河從中間流過,太原就在此處。

(東西很狹窄的太原)

太原是南北交通要道,得之則可以控制河東,失之則南下北上都失據。金與北宋作戰的關鍵點在於太原;金與蒙古作戰的關鍵點在於太原;明軍北伐穩固與否在於取得太原。太原是山西高原的核心點,山西高原是控制華北的基本點。

(靖康太原作戰)

相對而言,四川的劍門關、陝西的潼關,也是重要軍事要塞,屬於兵家必爭之地。但基本都是戰役級別的影響,上升不到戰略層面。

2、戰略、戰役上的必爭之地

戰爭是動態的,對於指戰員而言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許多事都是相對的,必爭之地也是相對的。

從戰略層面而言,朱棣的戰略部署是割據整個北方,贏得談判價碼,那就必須攻下濟南,濟南自然就是必爭之地;如果朱棣的戰略調整成了爭霸天下,戰術執行上長驅直入,沿途就沒有必爭之地了,南京才是一切。更準確說,南京的建文才是一切。

(靖難之役)

從戰役層面而言,遼瀋戰役中,錦州作戰對於國軍來說塔山就是必爭之地,只有奪取塔山,才能取得戰役勝利,所以不惜波次衝鋒進攻。

(塔山阻擊戰)

在戰鬥層面而言,平型關戰役中,對於雙方而言控制老爺廟制高點是戰局的關鍵,老爺廟就成了必爭之地。

(平型關戰役)

戰爭中這一切都是相對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毛選》中許多文章從辯證角度有很深刻的論述,值得認真學習。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軍事上必經之地叫咽喉通道。沒有弟二條。古代,近代科學枝術沒有開山破土的能力,無法改變地形地貌,常一夫擋關萬夫莫開。且關口築有堅固的堡壘,常駐軍守衛。配上弓箭,滾木檑石。居高臨下,不開關門你休想入關。現代這種冷兵器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縱然馬六甲海峽為關,新加坡人把持。吃得個頭肥身肥,改道中的新運河式海峽馬上貫通。它馬六甲的戰略地位價值便大打折扣。現代化戰爭都空天陸海全制動,衛星定位鎖定。導彈突防,電子幹憂。什麼關在強大的東風41面前不值一談。



唐哥攝圖文專


首先給你舉個例子,參考DOTA和LOL的防禦塔,你在遊戲裡越塔殺人難度有多大,你就能切實的感受到古代行軍打仗為什麼不能繞過去了。

至於如何形成參考上圖上中下三路,三路上的防禦塔都在你攻破對方主水晶的必經之路上,外塔還在的情況下打野怪都很可能隨時被抓,逃跑的路線就更少了,更別說你越塔攻擊了。

而古代行軍作戰為何不輕易繞過,看我一一給你道來:

第一:人員集結,

古代打仗主力軍隊是不會傾巢而出的,特別是步兵,不會迅速集結排著方隊,浩浩蕩蕩的一起出發的,而是分階段的一波,一波的一路長蛇陣出發。後續援軍也是從四面八方奔襲至集結地,可參照指環王4中援軍集結。除此外只有騎兵是可以迅速集結,成建制的快速奔襲,但是騎兵成本太高國家負擔能力有限,軍力還是以步兵為主。所以古代作戰先遭遇,然後安營紮寨開始對壘,為什麼不直接剛呢,是因為雙方都在等待後續部隊與援軍的到來。而如果你要攻打南京而繞過濟南的後續行軍路線上,濟南城裡的駐軍可以隨時的出城攻擊騷擾你,致使你孤立無援。南京守軍要是知道你的後路軍與援軍被濟南守軍拖住了傾巢而出輕鬆就能把你殲滅,且你腹背受敵,沒有退路。

第二:糧草運輸,

糧食的運輸和補給能力是決定動員規模的關鍵,否則你就是集結了部隊,也沒能力走到目的地,半路就餓的跑光了。上哪裡去找大量的糧源?當然是城市!在山東,只有濟南府具有徵集全省各地糧食的能力,不是指武力強徵,強徵只能導致民反。而是通過官僚系統、商人和糧食中介渠道在山東全省進行大宗採購,當然也可以通過商人從周邊省份河南、河北採購。不拿下武漢,這些資源就都是敵人的。而且你如果繞過濟南你的糧道就無法保障,隨時面臨濟南守軍的劫掠 。

第三:通信情報:

四通八達的驛站系統是中國古代唯一的長距離通信方式,濟南城不拿下,山東境內的驛站都在敵人手裡,怎麼保證信息的通暢,沒有信息通暢,怎麼保證後續援軍的調度和集結?山東及周邊的敵人情報怎麼收集?

打字太累了 只說三點。

最後要說,DOTA和LOL裡的技術大神憑藉風騷的走位和過硬的技術越塔殺人後又全身而退的。而歷史上也是有人能成功的越塔殺人的。

1、朱棣繞過濟南、徐州兩大重鎮,直取南京,但這是在知道南京防衛空虛的情報前提下。後來南京拱手相讓,朱棣取得正統後各地倒戈,鐵鉉孤守濟南也只能兵敗殺。

2、成吉思汗打花剌子模用的也是靈活運用包圍迂迴和大縱深遠距離穿插分割的戰略。這背後就與蒙古軍隊的行軍方式與後勤補給有關係。

個人粗見,望留言指正交流。


長安城不良人


反正你們記住一句話,所有的關卡是為了讓敵人走更遠更難走的路,而戰爭的勝利就是因為敵人無力再走這麼遠的路,所有戰略戰術是建立在補給和後勤的基礎上,繞後或者繞路是速戰的打法,出其不意的那種,而且要有一個好的軍事目標,風險很大,一旦失敗,將無力再戰。軍事上繞過重要關卡路線不光是後勤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會將自己由進攻方轉為防守方,如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拿下作戰目標,自己就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這個時候安全撤退的風險反而會高於當初攻堅的風險。

鐵木真不是這樣打仗,他之所以獨步天下是因為用戰爭換補給,並且不需要分兵把守,永遠集中所有力量攻擊一個點。那就是所到之處全部燒光、殺光、搶光,反正它的部隊都是遊牧民族,連三歲小孩都不放過,寸草不生。這樣的好處就是永遠不缺補給,永遠只有進攻不用防禦,就算他們打下的城離開了,別人再要也沒用了。這就是鐵木真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唯一原因。

兵貴神速!!!這是在任何時候都繞不開的用兵核心問題!!!打仗考慮作戰效率和作戰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致勝要素!作戰效率與作戰成本就在於速度,所謂速戰速決,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這樣一個概念!繞與不然繞取決於戰術目的,服從於戰略目標,通常是要從全局觀、發展觀來制訂戰略目標,一些行動或迂或直,或明或暗,或強或弱,都應服從於大局,服務於戰略目標!只有圍繞戰略目標展開全方位,深化部署和實踐,方能有所突破!

也不全是後勤保障的問題。古代有句話:臥榻之上,豈容他人安睡。意思是繞道如果沒有攻破敵人的後方城池(穿插)形成包圍前沿陣地的軍事任務,就有可能會被反向包圍的危險,這樣就形成了互相包圍的局面(雙方的前沿陣地就是爐底,誰被擊穿就輸)。進攻方要承擔入侵別國後方的各種困難,軍隊是人組成,困難來自方方面面,敵方以逸待勞更具有優勢。圍點打援,戰略縱深,地理優勢……就錦州為例,努爾哈赤繞道山海關去打關內,包圍山海關。山海關有幾種打法:切斷清軍運兵運輸通道。或者堅守陣地形成釘子優勢(海路運輸決戰兵力)。現有兵力打擊清軍後方,圍魏救趙……。你就一招,對方多項選擇。三國鄧艾的孤軍深入不可取,特種兵除外。強大的軍事優勢另論。很多人會說翻山啊開闢小道啊渡水啊,有沒有想人過去了後勤給養怎麼辦?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而且採取繞的方式會給自己的後方留隱患。古代中國少數民族對中原政權的戰爭其實是十戰九輸的(包括你們認為軟弱的宋朝其實戰績也是很輝煌的),但是少數民族卻一直掌握著戰爭主動權,因為他們是歷史上少見的無需給養保障的快速機動部隊,有充分的進攻方向選擇權。事實上在歷史上絕大部分的正規軍隊必須採用沿著既定的規劃給養路線穩步推進的進攻模式,所以很多地方不能繞開。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就兩個字:經濟 如果大軍繞道, 第一個面臨成本翻倍問題,糧草補給與士氣。 第二個面臨時間風險,分秒必爭的戰場,時間掌握很重要。 第三是風險收益比問題,以上付出的風險與成本,能不能得到相對的高收益。 (如果算完覺得能搞,就是奇襲)。

簡單點說就是因為建立後勤輸送及兵員補充線,特別古代、近代的人力畜力輸送,必須一站一站的接力才能支持前方步兵的作戰,如果繞過去就成孤軍深入,是兵家大忌。當初的兵種只有遊牧民族的純騎兵部隊才能利用高機動性,低後勤消耗來進行大範圍的戰略迂迴機動,打不下就繞過去,因此中原王朝才不得已在北方修建了一長溜的長城。

這是平面作必然的行為模式。它一定受自然條件約束,也必須尊循的原則。這就是道。道指的是規律。違背道必受罰。隨著科學進步,立體戰爭形態出現,多維空間爭奪就有雙向通道一般,電子站,宇宙空間爭奪,其實也應證了《孫孑兵法》一句話:上控九天,下控九地。

古代軍事上必經之路和必經之地都是自然形成的,或者是人利用地理上的自然條件促成的。 想繞過去就面臨如下問題: 一是無路可通。例如由華北去東北,必須經過山海關。因為就這一條大道。除此之外西邊是一望無際的高山,東邊是蒼茫的大海。沒有地方繞行。 二是其他旅途遙遠,繞行不便。比如走山地,行軍速度慢,容易被敵軍利用地勢阻擊。糧草軍械等物質無法運輸。 三,即使繞道而行成功,軍隊後路容易被截斷,後續的援軍以及物質裝備也無法順利通過。軍隊時刻需要提防敵人從後面襲擊。


歷史深度揭秘


明朝末年,祖大壽在沒有援軍和糧草的情況下,固守了大淩河長達三個月之久;他也曾經被圍困在錦州長達整整一年。這兩次,祖大壽都一直堅持到了士兵互相殘食的地步。他的堅守,給清朝帶了了巨大的損失。我們一方面對祖大壽的忠誠而唏噓,另一方面也不禁產生一個疑問——既然大淩河和錦州這麼難打,滿清軍隊為何選擇與祖大壽死磕到底而不是繞道而行呢?

戰略要地

在冷兵器時代,地形地勢對戰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比如秦朝憑藉函谷關就可以阻擋山東六國的聯軍,東吳憑藉長江就可以阻擋曹魏南下,北宋傾全國之力也要拿下燕雲十六州等等。古人云:“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劉邦奪取天下之後劉敬(即婁敬)勸劉邦說:“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所以,這種對戰爭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戰略要地,必須要拿下,繞道而行則有被截斷後路的危險。

圍城打援

有一些情況下,攻城一方有條件放棄一座城市,但是他們卻依然選擇強攻,其主要目的可能不是在於必爭一座城,而是在圍城打援。比如秦朝末年的章邯就是與王離、涉間等人對鉅鹿城形成了包圍,致使吞併城北的陳餘都不敢出兵援救,如果沒有戰神項羽出手,則趙國不免於滅亡。後世又有李世民曾經在虎牢關圍城打援,大敗竇建德。宋朝劉廷讓被契丹騎兵包圍之後不斷地向李繼隆求援,但是李繼隆卻作壁上觀,就是因為李繼隆看透了契丹圍城打援的計謀。

無路可繞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攻城一方卻沒有其他道路能夠繞行,因為其面臨的形勢就是千軍萬馬只能過這一個獨木橋,而別無選擇。就像山海關、函谷關等關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通往戰略目標的唯一出路。

後患無窮

唐朝可歌可泣的睢陽保衛戰中,張巡曾經解釋過自己為什麼下令死守在戰略上並不是特別重要的睢陽,就是因為只要叛軍沒有攻克睢陽,則他們就不敢貿然前行,因為他們會有腹背受敵的危險。

所以,古代打仗的進攻方之所以在一座城池上死磕到底也不繞道而行,與這座城池的戰略意義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真的繞道而行,可能不但不利於整個戰爭的形勢,還有可能會起反作用。


國史通論


所謂軍事上的必經之地或者必經之路,大多都是都是因為地理環境造成的,如果不經過這些地方,一則是各種繞遠,有著地理環境太過惡劣,要麼就是進入高山密林,要麼就是要跨越大江大河。二則如潼關一樣,自古就只有這一條路,想要從中原入關中,不走這裡連繞都繞不過去。



所以,中國人自古就知道如何去設置關隘來加強防禦。例如徐州,徐州是厄守中國南北的重鎮,守住徐州則南北兼顧,守不住徐州,北可取山東,西可入河南,南可直抵南京長江北岸的浦口。所以徐州才成為了當年淮海戰役的主戰場。

我們再來看徐州的地理環境,基本就是屬於兩山夾一谷的地形。無論從山東還是河南進入徐州,幾乎逃不過徐州北面這一條狹長的谷地。因此,徐州城的防守也主要依靠的是這兩山夾一谷的地形特點。



再來看看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的漢中,漢中自古是巴蜀的門戶,自古在四川建立的政權都必須守住漢中這個門戶,否則僅靠一個劍門關是很難守住入關通道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漢中這個地方是夾在兩個山系之間的一塊由漢水衝擊出來的平原,並且東西跨越近百公里。



因此,漢中一旦失守,那麼整個巴東地區也就失去了最後的防線。當年清軍就是放棄了劍門關,選擇從巴中和閬中一線進入四川盆地,並在南充射死了大西王張獻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