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48名越軍投奔我國,最大心願,希望過上幸福生活

1979年到198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遏制黎筍集團在中南半島的侵略擴張,穩定東南亞局勢,保衛邊疆地區的和平與安寧,爭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良好周邊環境,進行了歷時十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在我軍的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下,越南軍隊官兵對倒行逆施的河內當局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他們為了擺脫控制和迫害,反抗嚴酷統治,尋找個人出路,選擇了投奔我國。

十年之中,以廣西方向為例,廣州軍區政治部外籍軍人收容所(原廣西軍區外籍軍人收容所),一共收容越軍投奔我國人員28批共48名。其中軍官10名(最高軍銜為大尉),士官14名,士兵21名,民軍3名;京族36名,岱依族7名,依族4名,苗族1名;年齡最大的39歲,最小的17歲;文化程度最高的10年級,最低的5年級;交出手槍6支,衝鋒槍11支,匕首2把,兩瓦電臺1部,軍用地圖1份,並向我方提供了一批有價值的情報。

這些越軍官兵投奔我國的原因和目的是多方面的。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對越反擊戰,48名越軍投奔我國,最大心願,希望過上幸福生活

一是生活所迫,謀求出路。越南抗美救國戰爭勝利後,黎筍集團違揹人民群眾休養生息、發展經濟、重建家園的迫切心願,窮兵贖武,推行地區霸權主義,武裝控制老撾,全面入侵柬埔寨,挑起同中國的邊境戰爭,使本來就貧窮落後的越南,經濟形勢日益惡化,老百姓的生活每況愈下。與此同時,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全力推進四個現代化建設,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呈現出經濟迅速發展的大好局面。

中越邊境地區,兩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差距越來越明顯。生活在邊境一帶的越軍官兵,耳聞目睹這一事實,感到在越南的生活沒有希望,為了擺脫貧困,謀求生活出路,來到中國,屬於這種情況的有16人。這些人要麼是家住中越邊境,要麼是部隊駐在中越邊境。投我人員範某某說:“我們連隊就在邊境地區,我們看到中國邊境建設得那麼好,人民生活很正常,根本不象是打仗的樣子,和越南相比真是天壤之別。越南天天喊打仗,就是沒有人搞建設,真是叫人失掉信心。我只希望我能象中國人民一樣過上安寧幸福的日子。”

對越反擊戰,48名越軍投奔我國,最大心願,希望過上幸福生活

二是尋求避難,擺脫控制。屬於這種情況的有10人。這些人在越南,或是受到誣陷,或是不滿當局迫害鋌而走險,被追究刑事責任,感到在越南生活不下去了,於是橫下一條心,逃到中國來。阮某某,投我之前是越軍第14軍某師某團某營的財務助理員,任職期間,公款私款全部被盜,領導懷疑是他監守自盜,把他開除黨籍,作復員處理。為此,阮某某槍殺了幾個人後跑到中國來。

他進入收容所後說:“在黎筍集團的統治下,人民生活非常貧困,政府也日益腐敗,像我這樣受不白之冤的大有人在,我非常痛苦,我沒有別的選擇了,我希望中國能收留我或者幫助我移居第三國”。韋某某,原是越南諒山省邊防某團的中尉連長,因為家庭生活困難,在探親期間,參與走私活動掙錢,事情敗露後被收審。他尋機逃脫,來到了中國。

對越反擊戰,48名越軍投奔我國,最大心願,希望過上幸福生活

三是不滿現實,以示反抗。屬於這種情況的有12人。越南是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官兵在軍隊中佔有不小的比例。由於越南少數民族大部分居住在中越邊境地區,受中國影響較大,加上河內當局無視政策,致使少數民族官兵在部隊裡,不但得不到照顧,反而受到壓制和歧視。少數民族士兵能被提拔為軍官的寥寥無幾,有些少數民族軍官受到打壓,久久得不到提升。

對此,少數民族官兵非常不滿,為了逃避不公平的現實,毅然投奔中國。農某某,原是高平省重慶縣軍事指揮部某連副政治員。只因為他家在中越邊境,又是少數民族,在部隊無端被懷疑為有親華傾向,長期得不到提拔,被處理復員後,地方當局又不給安排工作。出於對現實的不滿,農某某誓言“不與當局的統治鬥爭到底,誓不為人”,趁著趕集的機會,來到中國。

對越反擊戰,48名越軍投奔我國,最大心願,希望過上幸福生活

四是國仇家恨,立志鬥爭。屬於這種情況的有10人。這些人中有的是親人被當局殺害,要求以血還血,報仇雪恨;有的是胸懷壯志,憂國優民,要求到中國參加黃文歡的第二次革命。他們對黎筍集團對外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擴張政策,把“同志加兄弟”的中國當成“頭號敵人”和對內不搞經濟建設,搞得國家經濟崩潰,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而深惡痛絕。楊某某,原是越南北太省人民武裝公安初級軍校的學員,因為家裡交不起分派的生豬、家禽指標、父親被公安殺害。他一氣之下槍殺了2名公安後逃跑到中國來,要求參加黃文歡組織的第二次革命

上述48名投我越軍人員,均為男性。他們進入收容所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除1名因工傷死亡外,其餘47名均根據《對越軍投我人員和被俘人員的處置辦法》中關於做好越軍投我人員處置工作的規定,先後分14批予以了妥善處理。其中安置在我國就業當工人的22名,搭乘越南難民船去香港的8名,秘密遣返越南的17名。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