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語、韓國語、越南語這三種語言誰最接近漢語?

若愚趣談


三種語言都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所不同的是在書寫層面古代越南和朝鮮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雖然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但其有獨特的讀法和釋義(音讀和訓讀)其詞彙與漢語有一定量文化關聯但都不屬於我們判定是否為同一種語系所依據的核心詞同源的特徵!所以漢語日語沒有同源的親緣關係。

其實同為漢藏語系的藏語與我們漢語是同源的,雖然可能因為地理隔絕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文化交流比以上三種語言可能要少,而且藏語有明顯的屈折語性質,但漢語藏語確實是同源的!

漢語和越南語同為孤立語(分析語)越南語是目前已知的信息密度最高的語言,其次漢語中古漢語可能更高。越南語屬於南亞語系與漢語雖有文化關聯但不存在親緣關係。

與前面提到的越南語相似,韓語和漢語也有一定文化關聯但不屬於同源的親緣關係。韓語和日語的語系劃分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二者都有明顯的粘著語特徵。可能日語和朝鮮半島北部中國東北地區的古高句麗國有一定的關係!畢竟彌生人的來源嘛?

四種語言各自屬於不同語系(韓語日語還不好說)沒有核心詞同源的親屬關係,但部分詞彙相互間有文化關聯,越南語同為分析語可能更近似於漢語。


蘇格拉史


韓語、日語、越南語那一種更接近漢語這個問題,根據本人閱歷,不一定正確,粗淺認為:

一、越南語更接近漢語,不過這個漢語是中國清朝以前的漢語,這就是半文半白的漢語。從發音上說越南語發音有六個聲調,和中國廣東的白話九聲雷同。有人說越南語屬於東南亞的孟高棉語系,本人不敢苟同,因為越南主流民族是京族,它的形成本人認為是秦軍後裔和當地人結合而形成的,主體是說漢語的人,在文化交流上也多與漢字文化圈交流,並不是孟高棉語系。歷史上越南各個朝代的開國者也大多與漢族有血緣關係,越南京族人也以小中華自居,並認為是龍的傳人。風俗習慣也和中國大同小異,表現出來的就像中國國內的地區差別。當然由於越南歷史上不斷向南擴張,融合了更多孟高棉人,如果因政治需要越南說自己屬於東南亞孟高棉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老百姓心裡明白。

二、日語是對現代漢語貢獻較大的語言。日語從語系上說,明顯不屬於漢臧語系,但因日語借用了漢字和大量吸收漢語文化以及歸化了許多漢族有文化的人,對漢語的使用如同對自己語言的使用,日語在保留自己語系的基礎上變通使用漢語,利用漢語的造詞法造出了許多新詞,成了現代漢語和日語的共同財富。

三、對韓語的瞭解不多,只知道韓國在廢除漢字前,韓語基本和漢語書面語言特別相近,但和口語有很大區別。


閒聊一通


越南語是與漢語最接近的外語(同為漢藏語系的其他語言如藏語、緬語等,與漢語的差距反而更大),主要原因是越南語雖然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不屬於漢藏語系,但越南曾經有約1000年屬於中國統治下的郡縣,獨立後的一千年來又長期使用中文作為官方語言,受到漢語的深度影響,有7成以上的詞彙來自漢語,原來南亞語系詞彙中的韻尾多已脫落,也不像南亞語系的其他語言有複合輔音(如fr),此外,南亞語系大多無聲調,而越語受漢語的影響,已經形成了聲調,越南語的發音規則和語法整體已經改變了,和漢語基本一致。和漢語相比,越南語最大的一個語法差別在於越南語是把形容詞放在名詞的後面,如花紅,牛公,會議代表人民(漢語的語序是人民代表會議),除此之外,越南語的語法規則跟漢語基本一致,也一樣是主謂賓結構,也和漢語一樣用虛詞來代表時態。中國人要學外語的話,最容易學的外語就是越南語,中國人如果在越南,一般只要三個月就可以進行磕磕絆絆的溝通,6個月到一年,就可以比較流利的對話。

大家通常認為很接近於漢語的韓語和日語,則屬於黏著語,整體的語法結構就不同。首先,他們兩個都屬於主賓謂結構,作為謂語的動詞都放在一句話的最後面,而且放前面的主語和賓語還得有另外表示賓格的連接詞,不像漢語,主語賓語不管放哪裡都沒有型態的變化,也不需要指代賓語的連接詞。和漢語比起來,日語、韓語的語法比較複雜。中國人學一年,基本上不可能把日韓語學好,而學越南語,普通中國人可以在6個月到1年內可以流利的對話。

因此,世界上最接近於漢語的語言是白族語,其次是越南語。如果單獨提到外語,越南語是世界上最接近於漢語的外語,遠遠超過韓語和日語。


朝陽東風笑


語言,首先是語,然後是言。我們暫時把文字和語法放一邊,因為文字是後來的,同種語言可以有不同的文字。

好,實例說話。

如果您老家廣西,您會發現,自己獨身去越南,語言上基本不會有什麼障礙,至少可以聽得懂,或基本可以聽懂。我老家河北,曾經去過浙江,那裡的漢語讓我懷疑人生。所以,越南語其實很接近我國廣西的地方方言的。

再說韓語。韓國人說話我們是聽不懂的,但是如果讓韓國人用朗誦一下離騷,你會發現好像,韓語和漢語是有那麼點關係的。

好,說日本語,也一樣,通過朗誦中國古詩詞,日本語其實和漢語也有相通的地方。

如果我們想發現不同,可以讓美國人讀讀我們的古詩詞,那個感覺絕對是不同的。

回到語法與文字。文字不說了,這三個國家的古文字都是漢字。語法呢,你翻翻《論語》,日本人和韓國人完全在用《論語》說話呢。

我的觀點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韓語和日本語是明顯不同與漢語的。但,我的觀點又部分是正確的,網上好多越南語,韓語和日本語朗讀中國古詩詞的視頻,大家可以看看。

目前看來,這三種語言中,發音最接近漢語的是越南語,看了這些視頻,我都想去考個越南語的翻譯證,直接口語,你學了那麼多年英語都沒有這個底氣吧。

所以,越南語最接近漢語了。這是你要的答案嗎?



龍馬精神藍色小豆子


日本語和越南語不太清楚,不過韓國語某些名詞部分的發音是接近中國話的,比如吉林,韓國語的發音是“給林木”;山東,韓國語的發音是“燦恩洞”。我們說“你好”,韓國人說“安寧”,其實意思差不多。所以韓國人說“你好”的時候,一般都是這麼說“安寧喝西母尼嘎”,這裡邊的“哈西母尼嘎”其實是語氣助詞,類似於我們中國各地區口頭語中的敬詞,與主題無關。

我記得我以前有個同學,他的名字叫伊勁松,很帥氣的男孩名字是啊?所以這也是中國的語言之美,勁松,一看見這個名字,腦海中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剛毅的松樹在懸崖峭壁上搖擺,任憑風吹日曬,依然巍然不動,也象徵著我們中國人的性格堅毅之餘,也能屈能伸。

但伊勁松這個名字如果用韓國語來讀出來,就全然不是這會事了,只會讓你笑掉大牙!因為伊勁松這三個字的韓國語發音是這樣:“一根~蔥”!雖然語音還是接近,但詞義完全相反,就像你看到的“一根蔥”這三個字,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嗯,一根小蔥嘛,就是所謂的小菜一碟,山東人的話,不是用它來沾甜醬就是用它卷煎餅。


紅劍魚


都不接近。

總有人喜歡論證這種觀點:其他語言接近漢語。然而,無論是日語、漢語或越南語,都和漢語差得很遠。

在日語、韓語和越語三種語言中,表面上最接近漢語的顯然是日語。

這是因為日語由三種文字構成,分別是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漢字就在其中。但如果我們把這句話寫成日語,那麼應該是:

日本語を構成する3種類の文字がひらがな、カタカナ、そして漢字。(構成日語的三種文字是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

從這句話來看,日語和漢語差的實在是遠,雖然有共同的漢字元素,但兩者的語法結構完全不一樣。例如——

日語有表示動作對象的助詞を來完成動作,漢語完全不需要。這是由於前者是黏著語,而漢語卻是孤立語。

這個差別不是一般的大了。

至於韓語、越南語也差不多,都與漢語相差甚遠。

如果說日語好歹還有漢字詞,那麼韓語全都是由ᄒ、ᅡ、ᄂ等28個音素組成的諺文,從字母形態上就與漢語區別開了,更不用提語法結構的問題。

越南語也是如此。越南語非常明確地屬於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族的越南語-芒語支,和漢語無論是比較字形還是語法,都完全不同。

任何的語言都需要你去學習,不要想當然地認定什麼。

總而言之,即便你能論證這些外國語和漢語的類似,也不會增強我們的自信。更何況你論證不了。


HuiNanHistory


從語言上看來說,越南語距離較近,其實日語距離蠻遠的。


我們可以從日語單詞和書寫系統上看得出來,日語裡面有大量的漢字,日本確實在單詞和書寫系統上受到漢語影響,但是漢語屬於漢藏語系,而日語是比較孤立的語系,我們從這幾點可以看出不同。


首先,漢語和日語音系不一樣,漢語是聲調語言,但是日語不是,比如說同一個“shi”,漢語裡面可以根據不同的音調來定義不同的詞,比如說“laoshi”,這個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老實”,“老式”。


其次,語法結構,漢語是經典的主謂賓結構,也就是所謂的“SVO”結構,而日語是主賓謂結構,舉個例子

彼は中國語を話します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說中文”,其只能怪“他”是主語,“說”是謂語,“中文”是賓語

而日語裡面,“彼”是主語,“中國語”是賓語,而“話します”是謂語。


第三,中文是分析語言,漢語的字是獨立存在的,沒有屈折變化,所謂的屈折變化指的是對單詞的詞尾做變形來說明一些語法意義,這種屈折變化在其他語言裡面很常見,比如說英文裡面的複數形式,時態變化,中文裡面表示一句話的意思可以從通過簡單的添加漢字來進行。

比如說“我去學校”,“我去了學校”,這兩句話的意思在英文裡面分別是

“ I go to school”和“I went to school”,可以看到有變化,而日語也差不多,通過改變形態來改變句子意思。


越南語一字一音,也有聲調變化,也有定語後置,雖然語系也和漢藏語系不同,但是和漢語一樣也是分析語,而且也沒有形態變化,也是主謂賓結構。

韓語不太瞭解。


李建秋的世界


關於這一點,好像學術界早有劃分。世界的語言主要分三大類:獨立語、黏著語,還有一個好像叫屈折語。漢語越南語藏語屬於獨立語,主謂賓之間不需要助詞連接,動詞沒有時態的變化,語序也沒有句型的變化。比如我愛你,我愛你主謂賓之間是直接連接的,沒有任何助詞。我正愛著你,愛字沒有任何時態的變化。我愛你嗎?雖是疑問句,但是主謂賓的順序和陳述句是一樣的。日語韓語和蒙古語屬於黏著語,主謂賓之間不能直接連接,需要藉助助詞來完成,動詞有時態的變化。比如我吃飯,日語只能說成:我啊吃哦飯(限於手機的輸入法不支持日語,我只能表達成這樣。當然日語的表述是賓語前置,要說成我啊飯哦吃。),我正在吃飯,我吃過飯了,日語的表達吃這個動詞是有時態變化的。所以日本人說中國話說成:你的八路的幹活?之所以要加“的”是因為受其母語的影響。英語等拉丁語系屬於屈折語,和獨立語一樣,主謂賓之間不需要助詞連接,但動詞有時態甚至人稱單複數的變化,語序隨句型要發生改變。英語大家都學過,就不用我舉例了。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最接近漢語的應該是越南語,而韓語和日語接近。

至於說誰家保留的漢字或漢語詞彙最多那是另外一個問題,那題主的問題應該說成誰受漢語或漢文化的影響力最大?語言和文化是兩碼事。


丁香滿屋


日本語、韓國語、越南語這三種語言誰最接近漢語?在歷史上,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的政權都曾經長期使用漢字和中文文言文作為官方書面語言,因此有時候,這三個國家會和中國一同被歸入漢字文化圈(還有琉球國)。而與其長期使用漢字的歷史相伴隨的是因為長期受漢字和漢語的浸潤,這三國的語言都引入了海量的漢語藉詞。根據一些公開資料,目前在這三國的語言裡,漢語藉詞的佔比都在60%~80%之間,而這20%的差距並非是這三種語言之間的差別,而是由於統計方法的不同,導致每種語言裡漢語藉詞的比例在不同研究裡得出的不同數值。但總體上,漢語藉詞都佔到了這三種語言詞彙總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甚至更多。那麼同樣都是深受漢語影響的語言,這三種語言裡,到底哪種語言和漢語最接近呢?


日韓(朝)越三地歷史上和中國的密切聯繫

在說哪種語言和漢語最接近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還是先介紹一下這三種語言為何和漢語接近比較好。這三地中,越南和朝鮮半島受到漢語和漢字影響的時間相對較早,就是在秦漢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原時所設立的遼東郡和象郡分別擁有一些朝鮮半島和越南北部的領土,漢語和漢字最早在此時就已經傳入了這些地區。當然根據一些傳說,更早時代這些地區和中原可能就有過接觸,但因為時間過於久遠,所以現代沒有發現漢語和漢字傳入當地令人信服的證據。

漢字文化圈,其中深淺色表示影響程度的不同

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本有政權和南朝建立了朝貢關係,來自中國的佛教、易學、曆法、醫學等學問先後傳入日本,而這些學問傳入日本的載體在多數時候都是漢字。在同一時期,發源自中國東北的高句麗政權將疆域擴展到了朝鮮半島,而高句麗雖然不說漢語,但其書面語言很多時候使用的卻是漢字。同時在朝鮮半島南方的百濟和新羅也都通過海路和中原交往密切。公元372年和384年,高句麗和百濟先後設立太學,而當時這種機構所教授的內容當然完全都是用漢字寫成的中原經典了。

從漢至唐,中原王朝對越南北部幾乎一直進行著直接統治,唐朝在此設立安南都護府,其間還有大量漢人南遷,漢字在當地可以說得到了全面普及。雖然後來越南地區在南漢時期開始自立,但漢字和漢語元素在當地已經全面紮根。而在朝鮮半島方面,唐高宗時聯合新羅先後滅亡了百濟和高句麗,此後新羅的政治體制全面效仿唐朝,而且也設立了科舉考試,所考的科目全部是儒家經典。另外來自新羅的大量留學生也來到中原進修,有史料記載一名叫崔致遠的新羅留學生還曾在唐朝參加科舉,並中了進士。他回國之後成為了新羅舉國敬仰的人物。而日本從公元607年開始首次向中國派遣“遣隋使”,開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之後大約250年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幾乎從未中斷。當時日本的兩京奈良和京都都是仿造唐朝首都長安建立,其政治體制也基本全面模仿唐朝。

日韓(朝)越三語受到漢語的影響

而正是在這種持續了數百年的密切接觸之中,當地的語言都受到了漢語的全面影響。尤其是其當地上流社會所使用的書面語基本完全是漢語,所以大量漢語藉詞在此期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了日、韓(朝)、越三種語言之中,最後都成為了這三種語言裡沒法剔除的組成部分。

這三國裡,只有日本因為語言本身上漢語差別太大,而且相對來說獨立性更強,所以早早發明了本國文字假名並進行了廣泛使用。假名雖然也是基於漢字筆畫創造,但是是拼音文字,所以嚴格地說和漢字不是一個體系。不過假名在日本始終是和漢字結合使用的,而從來沒有單獨使用過,所以沒有改變日語受漢語影響很深的狀況。

而朝鮮和越南全面使用漢字基本都持續到了20世紀初。所以基本上直到20世紀初,這幾個地區和中原以及琉球之間,雖然語言不通,但相互之間有文化的人通過寫字筆談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比如歷史記載,越南和朝鮮以及越南和琉球官員在進行交往時就直接寫漢字書信,而在清末駐朝鮮的官員袁世凱等人和朝鮮國王交流時也經常直接面對面寫字,清末流亡日本的中國名人孫中山和梁啟超等人在日本各地也經常直接通過寫字和日本人交流,彼此理解都基本沒有問題。甚至在二戰之後,這些地區一些還受過漢字教育的人還能用漢字交流。比如有些資料裡曾提到在越南戰爭期間,一名隨同美軍前往越南參戰的韓軍排長曾用漢字和一位越南村長進行過有效溝通,澄清了一些問題,最終使這個越南村莊避免了被美軍完全炸燬的命運。

日、韓(朝)、越,誰離漢語最近?

說完了這三種語言受漢語影響的歷史,下面就再來詳細地說一說這三種語言哪種和漢語最接近的問題。而其實這個答案是很明顯的,和漢語最接近的當然是越南語。而日語和韓語(朝鮮語)則相對來說與漢語差距更大,其中日語的差距應該又比韓語更大一些。

韓語(朝鮮語)文字字母圖,他們語言裡的“字”其實是用字母拼出來的

我們還是先來說一下為什麼說日語和韓語漢語差別大。因為雖然現代觀點認為越南語和漢語也屬於兩個不同的語系,但越南語在語言的形態分類上和漢語是屬於同一類的,而日語和韓語(朝鮮語)則和漢語不是一類。這裡簡單介紹一下語言形態分類。目前世界上的語言大約有6000種語言,而這麼多語言如果按照語言形態去分可以大致分成三類,即孤立語、屈折語和黏著語。簡單來說,孤立語就是基本不存在詞綴和詞性變化的語言,詞與詞之間的關係也是通過其它詞來連接。而屈折語和黏著語則都有大量的詞綴和詞性變化,通過這些變化形成不同的時態和位格等。而看到這裡大家恐怕也都明白了,漢語肯定是孤立語,因為漢語基本沒有任何詞綴和詞性變化。而越南語也是孤立語,但日語和韓語(朝鮮語)則都是黏著語,也就是在語言最基本的作用原理上這兩種語言和漢語是不一樣的。

日語句子結構圖示,其中很多成分是漢語沒有的,句子構成方式也和漢語不一樣

這裡簡單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比如日語裡的“吃”,它的現在時基本形是“食べる”,而它要表達正在吃、已經吃了、要求別人吃、被別人要求吃、曾要求別人吃、曾被別人要求吃等等等等意思,都是通過在詞尾或者在詞的中後部添加不同的詞綴來表達的,有時還需要對這個原型動詞本身做手術。而這些結構在日語裡都是沒法用漢字表達的,因為它是來自日語固有的語言元素,漢語里根本沒有這種東西。而韓語(朝鮮語)的情況與之類似,所以他們和漢語的相似性只是體現在漢語藉詞上,其語言基本動作機制和漢語不是一個體系。

用越南語寫出來的“我說越南語”,上面是現代越南國語字,下面是越南字喃和漢字混合的寫法

而越南語和漢語在語言結構上相對要接近很多,因為它也基本沒有日語和韓語(朝鮮語)這類詞綴和詞性變化,再結合越南語裡也有海量的漢語藉詞,所以越南語和韓語以及日語相比,和漢語更加接近一些是沒有疑問的。但這種接近也只是相對的,越南語的語法和漢語也還是存在很多不同。其中一個不同是越南語很多名詞和動詞裡都有一個“次要音節”結構,即在一個詞的開頭會有一個不完整的輕讀音節,之後再接一個完整的重讀音節。另外越南語的語序和漢語差別也比較大,很多時候是名詞在形容詞之前。這裡再舉一個例子,比如如果用越南語說“我媽每週日在廟裡吃齋”,如果用越南語說出來,它的語序(按照越南語語序逐字翻譯成漢字)會是“

媽我經常吃齋在廟裡每週日”。所以跟漢語在語法上還是有挺大差別的。


所以總體來說,日語和韓語(朝鮮語)和漢語在語言的基本原理和語義形成的基本方式上都有根本差別,而越南語的差別相對較小。在這三種語言都有三分之二左右漢語藉詞的情況下,相對來說越南語和漢語的差別比另外兩種語言要小一些。


桃花石雜談


日本語、韓國語、越南語這三種語言誰最接近漢語?

首先,離的最遠的肯定是越南語,無論是寫出來,還是讀出來,和漢語的差別都是比較大的,這也是和胡志明進行語言改革有關係。在越南統一之後,為了在文化上擺脫對我們的依賴,胡志明決定了用這樣的文字改革的方式,讓越南文看起來和任何的一種文字都不一樣。但畢竟越南是我們的鄰國,在越南各地,到處都可以看到用中文寫成的對聯在廟宇等公共場所,但是越南人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其次,日本語和韓國語這兩個語言,是最有意思的,經過數十年的變化。韓語的寫法不像漢語,但很多發音卻是和漢語相近,比如食堂,學生這樣的常用詞。但日語卻向另外的一個方向發展,就是日語寫起來像漢語,但讀音和意思有的時候卻是完全不同的。但還是有大量的詞彙是和中文一樣的。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們和漢語的接近程度是日語,韓語,越南語。

歡迎大家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