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代最後一個朝代是李自成的順朝會怎樣?

晟世福華


如果李自成在攻下北京城後迅速改變對大明官僚集團的態度,完成向統治階級的轉變,那麼接下來便是改朝換代,李自成便是又一個朱元璋。

事實上,北方的大部分大明舊臣也確實做好了改朝換代的準備,紛紛倒向大順。

1,我們假設李自成能夠迅速團結大明的官僚集團,包括吳三桂。那麼,大順便會取代大明成為抵抗清朝和蒙古的前線,北方便會形成大順、大清、蒙古的三足鼎立。


以我國古代的統一慣例,李自成在北方完成改朝換代後,南方基本上可以迅速統一。如此以來,一個嶄新的中原王朝就開始了,其最初的版圖當與明末差不多。

2,大順統一天下之後,有兩種可能

其一,像漢唐明的開國一樣迅速擊垮蒙古和清朝,使二者稱臣,實行羈縻統治。

這種不穩固的統治方式會隨著西方列強的到來而瓦解,大順北方的最終邊界很可能就是長城。

其二,像宋朝一樣與清朝形成南北朝,而清朝則一統蒙古三部。

但不管怎樣,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大順的北方邊界很難突破長城。

面對西方列強,南北對立的大順與大清會作何抉擇,這將決定之後中國的範圍究竟有多大。

3,古代由於生產力的限制,漢民族的生存空間是有極限的,即陰山~燕山一線。


過了陰山,無法農耕,便只能成為遊牧民族,否則無法生存。漢民族不想變成遊牧民族,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也是漢唐兵鋒可以到達蒙古高原,但卻不能長期佔領的主要原因。

而遊牧民族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可以遊牧,也可以漢化成為農耕民族,實行一國兩制,所以農牧兩區只能由遊牧民族來完成。

而大順即使統一了天下,版圖基本上也會限制在明朝的兩京十三省內。


這個可以參考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初,當時提出的便是漢地十八省建國。


因此,歷史上清朝的統一對於大明是一種不幸,但對於近代遭受西方列強入侵的中國來說,卻是不幸中的大幸。


心向青山


如果李自成的大順真的掃平群雄,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那麼,他將成為中國歷史上三個完全出自草根的開國之君之一(另兩個是劉邦和朱元璋)。但是,從種種蛛絲馬跡可以斷言,他的大順朝恐怕不可能像劉邦的漢和朱元璋的明那樣統治兩百多年。極有可能,在他本人當皇帝時,天下就可能大亂。

明末農民軍初起時,大多是烏合之眾。與其他農民軍首領相比,李自成的個人素質要高出一籌。就連官方修訂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李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

早期,李自成在車廂峽突圍和滎陽大會中,顯露出了他的過人之處,他也才能在高迎祥被俘後成為首領,此時才與張獻忠和羅汝才等資歷更老的其它農民軍領袖平起平坐。

李自成進入河南後,獲得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機,一個是饑民隊伍的擴大,更多底層民眾投奔他。二是他吸納了李巖,牛金星和宋獻策三位讀書人,並對他們言聽計從。此三人,尤其是李巖,改變了農民軍在民眾心目中或多或少被歪曲了的暴民和土匪形象。

但是,正如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對李自成的悲劇所作的總結:“在過短的時期之內獲得了過大的成功,這卻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劉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淪進了過分的陶醉裡去了。進入北京以後,自成便進了皇宮,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籌備登極大典,招攬門生,開科選舉。將軍劉宗敏所忙的是拶夾降官,蒐括贓款,嚴刑殺人。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近在肘腋的關外大敵,他們似乎全不在意。……個人的悲劇擴大而成為了種族的悲劇,這意義不能說是不夠深刻的。”

劉邦剛進入咸陽時,也曾沉緬於後宮的花天酒地,但張良等人的勸說卻令他警醒並改正。反之,李自成根本聽不進李巖的勸告,甚至後來李巖也被他處死。與劉邦和朱元璋相比,李自成的個人素質和心胸顯然要差一大截。

李自成剛進京時,還宣稱:“兵入城,傷一人者斬”,甚至處死過兩名搶劫的士兵。但很快,大順軍的軍紀便敗壞無比。由劉宗敏主持的拷掠百官,令其吐出財物,也從對明朝高官和宗室擴大到民間的富有之人。極短時間裡,李自成便失去了民心。

因此,我以為,即便李自成意外地建立起統一的大順王朝,以他的個人素質和心胸,要想長治久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考察李自成之行狀,我發現可以套用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提出的彼得原理:在各種組織中,僱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卻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後,卻無所作為。

對李自成來說,他能夠勝任一支與官軍對抗的農民軍的領袖,卻無法勝任治理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的君主。


聶作平


相較滿清,可能會出現如下變化:

1、因為立朝初期就碰上後金,備戰第一,武將勢力將會有不可抑制的發展,並在國政上有極大的影響力;

2、李自成沒有根據地,帶了全部人馬進了北京,在推翻明朝,阻擋住後金後,其他地方或許會傳檄而定,但既然沒有從肉體上消滅了明朝各地地主,那麼士紳還會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李自成的命令和想法不會得到比明朝皇帝更好的貫徹,順朝的歷任皇帝將努力在文官集團和武將集團尋找平衡;

3、南方的士紳出於各種目的,將會扶植某個明宗室為帝,與順朝南北對峙,面對後金壓力的李自成只能默認,南方政權則將以北伐為政治正確。雙方短期(五十年內)不可能有正常的交往。

4、北方的生產力彼時已落後南方。工商業的發展要求擴大市場,但向北的路途打斷的話,中國很可能出現一個外向型的漢族政權;

5、在戰爭陰雲籠罩的情況下,雙方都會開始武器的更新換代。南方政權與西方交往更多,武器會更好。在理順了內部關係後,將會開始北伐。這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熱兵器戰爭。

6、再說回後金。李自成把後金扼止在山海關一線就是成功,但東北就不復我有。後金的命運取決於李自成和南方政權鬥爭的結果。在沒有順朝壓力的情況下,皇太極的猝死將成為內訌的開始。

7、中國進入明、順、金後三國時代。不同前三國時代,三方不可能出現任意兩方的聯盟。所以分裂的時間會長一些。

8、最後勝利的是南方政權。因為他最有錢。

9、順朝國祚短則三五十年,長不過百年。


西坡李氏


毛主席當初從西柏坡前往北平時,把這段路程稱之為“進京趕考”。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指向了三百年前的李自成,也希望共產黨不要像李自成的農民政權一樣,嬌縱自大,最終落個徹底的覆滅。

假設始終是個假設,李自成不是朱元璋,也不是劉邦,底下也沒有像張良劉伯溫一樣的人物。而且大勢所趨,中國封建社會的侷限性,最終難於阻擋西方國家船堅炮利的攻擊。


各自安好109633851


我個人對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我覺得需要首先需要重兩個方面去看待,一個是順朝是否能穩當建立,按中國曆朝歷代看,每一個新建立朝代初期不穩,很大可能會被推翻,若推翻又會回到亂世,但大一統方向不變!另一個是順朝成功建立並穩定執政,重這方面看,我認為順朝應該也是不錯的朝代,和清朝相比經濟實力可能差不多,很大可能或許會差些,就算好也好不了太多,因為清朝兩百多年,前期和中期皇帝都勵精圖治,治國相當努力,清朝皇帝總結了明朝皇帝滅國的教訓,重小對皇帝的教育就相當嚴格,所以清朝皇帝生活上少淫亂的,且勤於上朝,生活規律,皇帝也活得久,康乾盛世才會出現!而順朝是漢人建立,重幾個漢人政權看,漢人皇帝多愛淫慾,易早亡,執政上總體來說會是兩百年之久的大朝代,但不見得有清朝穩定,可是呢,漢人很聰明,思想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求變好學(從清後期漢人掌權的各種跡象就可以看出),雖可能沒清朝穩定,出現盛世是沒問題的,從後期來看,要好於清朝,海岸線會比清朝開放很多,漢人會常出海經商,當發現我們和歐洲差距時,我們會大量學習歐洲,資本主義會比清朝發達,甚至出現繁榮,社會變革會比日本早,至少比清朝的洋務運動好很多很多,甲午海戰和抗日戰爭或許不會出現,世界重心最後還是會在東方,日本還是一個跟隨者,一戰會出現,二戰在東亞總體和平,可能就是我們侵略別國了,世界可能會出現東方戰線和西方戰線!有一點不可否認,就是不管當時怎麼變,大一統方向不變,漢人掌權不變,漢人政權出現盛世不變!哪怕就算遇上清朝,對漢族制約打壓那麼嚴重,最後後清還不是由漢人撐起嗎?我們今天還不是照樣復興?所以我認為出現大順朝可能沒滿清政局穩,但後期不會比滿清慘!不會出現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這麼嚴重的大浩劫!


否定先生之情述王子


明末農民起義軍,殺人不比滿清少,大家不要對漢族人就抱有好感,戰爭就要死人!你們可以看看史料,唐末的黃巢、明末的李自成和張獻忠、清末太平天國的洪秀全,都是殺人如麻,一次農民起義,整個中華人口銳減!所以再罵滿清的時候,也想想,漢人殺漢人也很恐怖!所以大順國不一定比大清貨仁慈!只有兩點不一樣,那就是大順國土面積肯定比大清小很多,還有就是不用留滿清難看死了的辮子!


花太香怎麼辦



雖說歷史沒有假設,但如果非要假設的話,我們就貼近現實的假設。

宋安之認為如果明朝滅亡以後,就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順利成為大一統政權的話,肯定不是古代最後一個朝代。

因為這個王朝肯定是短命王朝。

李自成說不好聽的就是站在風口上豬,他消滅明朝其實更多在於運氣,本身實力沒多少的。如果不是關外後金(大清)一直牽制著明軍主力,估計李自成墳頭的樹都老高了。

再看看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對內“追繳助餉”,將官紳階級得罪的死死的。對外並沒有在取代明朝迅速擺對自己的位置,諸如關外清朝,他是下意識認為那是與明朝的恩怨,跟自己沒關係,所以象徵性招降吳三桂以後,只派降將唐通帶領八千人馬過去接防,指望這點人馬肯定抵不住清軍啊!而且大順政權的主力部隊多是南下,北京的精銳部隊沒有多少,所以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敗以後馬上退出北京。

而李自成退出北京以後,可以說就在史書上突然“消失”了一般。為什麼呢,因為他一蹶不起,沒有存在感啊,更是在次年莫名其妙的被農民誤殺。

所以如果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順利取代明朝大一統王朝的地位以後,也不可能是最後一個朝代。肯定是內部陷入內亂,二世而亡或者說直接沒多久就亡國了的。


宋安之



如果真的把順朝換做清朝,那後來的中國歷史走向要真的改寫,甚至和清朝後來走的不是同一路,它完全遵循原有的農耕文明保守的封建傳統繼續走下去,而且像明朝一樣進行統治,似乎順朝就是延續明朝朱元璋起家農民起義的結果,可以簡單的說大順就如明朝的縮影,農民當政,雖然對百姓來說卻很好,能長治久安,但卻應對外來勢力,卻顯得棘手。


畢竟這個時期周圍國際環境沒有明朝那麼好!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漫長的兩千年來不該遇到的尷尬境地,已不再可能獨傲東方,瑕方異域,繼續進行自己的天下中心的朝貢體系。事實明朝自中期已經顯露,面對西方大航海時代來臨,榮譽的砝碼已漸漸挺向西方,東西方差距正式拉開,這也正是明朝長期閉關鎖國的效應,完全把鄭和下西洋衝向海洋的勁頭給打翻,甚至遺忘,導致明朝中期再次想出海,但在查閱鄭和航海檔案時,早都被有心機的人付之一炬,牽扯到明孝宗時劉大夏身上,原因是根深蒂固儒家傳統已把古代中國空間限制的很死,認為中國地大物博,只要把自己農耕搞好,無需對外,從而大量的打壓商人,嚴禁片船不得下海,對海外商人一律問罪。也正是重農抑商的體現,從而讓明朝失去大航海時代的機會,本本份份的坐封建一朝天子。




同理大順也一樣,也會照著明朝的路線走,遵循前朝繼續施行閉關鎖國,畢竟人家以農起家,以農為本,但要讓它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時,自然沒有清朝做的好,到最後只會是守住一隅,甚至和明朝後期的疆域大體相當,頂多六百萬平方公里,只擁有農耕文明所屬的地區,因此它是越不過以長城為界限的南北傳統界限的,這在歷朝歷代除了遊牧政權以外,包括秦,漢,晉,隋,唐,宋,明都只是委屈在長城以南,和北方遊牧民族卻不能長期融合在一起,就連臨近的明朝整個時期都因北方蒙古一直在盤旋,圍繞長城展開爭奪。



即便順朝存在也一樣,它甚至可能遇到的周圍環境更惡劣,因為除北方蒙古存在以外,東北還有滿清的虎視眈眈,李自成就當把山海關外滿清給臣服可卻不能長期壓制住這個新興政權,原因他們也在窺探中原有奪天下的野心,遲早大順會遭到滿清的攻擊,肯定要比明朝要慘烈得多,並非遊牧民族洗劫那麼簡單,而是像大元入住中原當皇帝。除了主要威脅滿清以外,還有西域的準噶爾汗國,噶爾丹到頭來聯合北方本來具有威脅的蒙古諸部會合夥入侵大順,再加上滿清的集體攻略,也許大順面對北方邊關危機更是頭疼,根本就無法與他們相融。



等西方列強到來時,沙俄和大英帝國肯定趁內亂之際,還好下手逐個消滅,從而達到入侵中國目的,稍早會把中國帶向屈辱的近代史中,所以這時的大順根本就不是以大國方式存在,而會像印度莫臥兒王朝一樣老早會變成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對抗外夷民族凝聚力也蕩然無存。所以清朝的出現,雖然走向衰落,可卻和西方相比走向了統一,反觀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卻早已讓歐洲走向分裂,成各個獨立的小王國,已至形成不同意識和文化,資源的匱乏,發展空間也盡而縮小,讓他們不得不向海外拓展。



所以清朝要比大順好得多,這也正是列強為什麼拖到十九世紀中期才把大清周圍吞併完了以後才入侵中國的原因,他明白大清按當時算數一數二的大國,僅次於大英帝國和沙俄疆域,到乾隆中期,1759年,疆域達1316萬平方公里。如果不是武器落後,指不定誰贏,因此我認為大順是不會躲過屈辱近代史的,甚至和太平天國有些相似。他面對列強也許更棘手,這在當初李自成為什麼消極取大明江山的原因,只求封個西北王就可以,因為他也不想攬這個爛攤子,把燙手山芋捧到自己手中,甚至認為明朝存在也挺好的,可惜倔強的崇禎帝卻不答應,寧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不給李自成一點退讓,因為他根本瞧不起這些草寇,這也把問題帶向了現實,最終滅亡的該走向滅亡,大順也遲早會和滿清有一戰。


龍文說史




1.成為漢、明一樣的王朝(理想型)

拋開成敗英雄論,無論如何還是要恭喜一下李自成的,他是繼劉邦、朱元璋之後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草根皇帝。時局穩定的話,憑藉其手下的文臣武將勵精圖治創下一番千秋功業。

2.結局類似太平天國運動(悲觀型)

說到底還是被農民階級先天的基因所侷限,做出點成績就暴露出了典型的守舊性和分散性及目光短淺。被金銀珠寶、美女宮殿迷失了方向,進了城就殺人放火姦淫擄掠把約法三章拋之腦後,其結果要麼是被南明剿滅要麼是自己內部分崩離析。

3.被滿清滅掉(現實型)

根據當時形勢來看,即便是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也改變不了清軍南下的戰略抉擇。自明後期以來後金歷經發展統一了東北的女真各部落,並且實行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實力大增,而順軍亡明後各種毛病和制度弊端顯現出來只陶醉在享樂之中,已然很難抵禦清軍了。


納蘭談史


那就非常坑爹了。

很多人總感覺歷史是非A即B的選擇題,比如歷史可以選擇劉邦也可以選擇項羽,但現實情況是這種選擇題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偶然無一例外都是歷史的必然,而歷史的發展就是這種題目的唯一選項。

所以,所謂的“大順朝”是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來的,李自成也註定不可能是新王朝的奠基者。

不過好在理論與現實總有差距,雖然現實無法實現,但理論上仍舊可以推演,如果李自成取得了天下,併成功建立了大順皇朝,並有幸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朝代,那麼我國曆史會如何演進呢?靜夜史認為情況會極其不樂觀。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現實中的李自成無法解決17世紀中國面臨的三大困境:

首先是中原內部無法整合。李自成不僅無法聯合張獻忠等農民政權,更無法和南方的南明各政權一決雌雄,這不僅會導致中原內部長期四分五裂,生靈塗炭,大順政權更有可能出師未捷身先死;

其次是無法統一長城以外的少數民族政權。由於清朝早在1635年便征服了漠南蒙古,併成為整個蒙古的共主,更可怕的是清朝已經做好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山海關的準備,如果李自成無法擊敗並最終消滅清朝,勢必會被清朝與蒙古的聯盟反殺;

最後是難以抵擋西方殖民入侵,從明朝中期開始,西方殖民者就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殖民擴張,並開始在我國東南沿海瘋狂挑釁,嚴重威脅中原王朝國土安全;而此時的沙俄除了鯨吞西伯利亞,還不斷向南蠶食,如果無法禦敵於國門之外,大順皇朝被消滅只是個時間問題。

可惜,以李自成的能量和眼光,以上三點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不是李自成同志不努力,實在是能力擺在那裡,李自成力不能及。

雖然驛卒出身,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底層在編人員,但嘗過皇糧的李自成明顯沒有擺脫農民起義者的固有侷限,這種侷限主要體現在小富即安的思維和鼠目寸光的眼界。

從1628年明朝機構改革,李自成被下崗分流並被迫下海造反以來,李自成領導的烏合之眾在強弩之末的明朝正規軍的打擊下屢戰屢敗,而習慣了被追著滿地跑的李自成雖然在能力上沒有長進,卻培養出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是他能夠不斷東山再起的重要原因。

而沉浸在東山再起磨礪中的李自成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大明王朝會在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和關外清軍的聯合打擊下轟然瓦解,而完全沒有做好奪取北京,問鼎天下的李自成突然之間便成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這讓李自成措手不及。

一直以來,因為革命鬥爭屢戰屢敗,除了李自成之外,其造反班底換了無數茬,是鐵打的領導,流水的小兵,這讓李自成根本無法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建立一套強有力的造反團隊。所以在李自成輕易推倒大明王朝時,根本就沒有一套行之有效且成熟穩健的統治模式,也就無法完成以舊換新的歷史進程。

而且,作為農民起義者,能否處理好與地主士紳階層的關係是能否成功取得天下的關鍵,一般而言這種處理就是完成從農民階級向地主階級的蛻變,比如朱元璋。當成為地主階級,並從地主階級利益出發考慮問題時,其必然能夠得到地主士紳階層的擁護進而鞏固其統治。

但李自成從來沒有這樣的長遠意識,風風火火的追餉運動,雖然令廣大民眾拍手稱快,卻也讓李自成集團徹底與地主士紳階層對立,當這些地主士紳階層義無反顧地投向滿清懷抱時,李自成集團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

所以李自成的失敗絕非偶然,大順皇朝建立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清朝的建立確實是中華民族之幸,因為它不僅完成了中原內部的統一,更徹底征服了遊牧民族區域,使我國疆域達到了空前廣闊的水平,為今日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些將清朝視為中華民族文化毀滅者的所謂憤青,應該明白的事實是:即便是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為專制集權的統治需要,也必然會進行所謂的文化毀滅。

古往今來,為鞏固統治而不擇手段者,都是天下的烏鴉一般黑。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