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對於中國歷史,都有哪些貢獻?

庭州行者


隋煬帝被史家定性為暴君形象,無論真假,在歷史長河中,他對於中國的發展是有一定貢獻的。

首先,隋煬帝楊廣是能征善戰的武將出身,在其父楊堅統一華夏的過程中,他功勳卓著,佳績累累,在統一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從而使華夏一統,為未來數百年的大統一局面做出了貢獻。

其次,江山一統後,他作為隋朝第二位帝君。傾舉國之力,開通大運河,使南北互動有無更加方便,五大水系相連更加緊密,從而使經濟更加繁榮。

第三,重視文化教育,開啟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延續上千年,對上終結了世族為官的優勢,對下使平民步入仕途開闢道路,選拔官員的公平性,是文明的一大進步。

第四,御駕親征開闢疆土,使絲綢之路重新暢通。隋煬帝分三次向西西征,最後到達張掖,瓦解沿途小國使他們臣服於隋朝。為中原和西域的流通開闢了道路。

隋煬帝還有哪些功績?評論區走起!





執筆寫春鞦


從隋煬帝的年號大業就可以看出,他和秦皇漢武一樣有雄才大略。他的影響可以說是貫穿了其以後的中國歷史。

楊廣即位後不僅興辦學校,還網羅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實行的科舉制度對後世影響更是非常深遠。可以說是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大量的人才被選拔,打通了上下的流動,也加強了中央集權。可以說楊廣非常有創新意識。

他鑑於當時政治經濟的形勢重修洛陽,並開鑿大運河。大運河從涿郡一直到達南方的餘杭,長達五千多里。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接起來,促進了兩岸的發展和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但工程巨大,大量民工被徵用,為以後起義埋下隱患。

楊廣為了他的宏偉藍圖一直軍事不斷,一心要超越秦皇漢武。北上殲滅吐谷渾,開闢南疆,開拓疆域數千公里,加強了各民族的融合。在西域軍事不斷,揚武國威,開展貿易,打通絲綢之路,回覆漢朝的影響力,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域各國的交流與聯繫。

楊廣三徵高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是由於他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沒有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隨即引發了隋朝滅忘的農民起義。




洞悉歷史


一、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經濟、文化關係。今天我國的臺灣省,在東吳時稱為夷洲,到了隋代,又稱之為流求。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派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價俗”,海師何蠻把流求的地理位置告訴朱寬,朱寬與何蠻一同航海至流求。第二年,隋煬帝又派朱寬去“慰撫”,高山族人民把常用的“布甲”送給他。大業六年,隋煬帝另派武賁郞將陳稜率眾從今天的廣東潮州出海,到達流求。流求百姓見到隋朝大船,“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

正是因為隋煬帝的下旨訪臺,使得後世的唐、宋百姓對臺灣的情況有了更深的瞭解,甚至有不少人還前去定居,他們把大陸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文化一併帶到臺灣,促進了臺灣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進一步密切了臺灣和大陸間不要分割的關係。

二、開鑿大運河。由於中國的北方長期經歷戰亂,農業生產非常衰退,而江南地區經過東晉、南朝二百七十多年的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成為“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之地。從此時開始,中國的農業重心已由北方轉移到南方。然而,隋朝的政治、軍事中心,卻仍舊在北方。中國的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中國的長江大河,也大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南北的交通,卻從來沒有系統整治過。隋煬帝為了把南方的經濟中心與北方的政治中心全面的聯繫起來,遂決定開鑿大運河。

隋文帝時就已經開發了富民渠,隋煬帝繼位後,又連續開鑿了通濟渠、山河瀆、江南河、永濟渠。運河開通後,第一,它把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聯繫起來,大大縮短了南北的距離,便利了南北交通;第二,南北物產通過大運河暢通起來,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運河沿線的很多城市因為運河的帶動,成為新興的商業城市。尤其地處通濟渠南端的揚州,逐漸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第三、大運河造福了後人。《元和郡縣圖志》寫道:“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焉。”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有他個人的私慾在內。一是為了加強對南方的統治;二是為了方便壓榨南方人民;三是利於他本人巡遊享樂。在運河開鑿過程中,無論通濟渠、永濟渠,都動員了上百萬的民夫。通濟渠在大業元年三月開工,同年八月就通航了。永濟渠在大業四年開鑿,也不到幾個月就通航了。這樣巨大的工程,肯定是在官吏督役嚴催苛打的情況下完成的,造成了半數民夫的死亡。

隋煬帝是一位充滿爭議的皇帝,他的功績與暴虐同樣聞名於世。我們必須聲討這種不惜民力的封建帝王,但他同時給後世帶來的巨大貢獻,卻值得我們肯定與感激!


歷史的小學生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581年封為晉王,600年立為太子。604年7月繼位,當然他的皇位也是他篡奪來的,但是不代表他沒有能力。楊廣小時候就英勇善戰,13歲就封了將軍。

當皇帝后他頻繁的發動戰爭。加上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他對歷史的影響比較大的就是建科舉制度。1905年才被終止科舉。還有其他的比如建東都,遷都洛陽,歷時十個月,每月都徵調200萬農民來修建,和開造後來的南北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達江都(今天的揚州),北起長江。全長2700公里,對後來的水上運輸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實這兩個功績當初並不是他想著為人民造福而做的事情,他都是顧著自己享受而做的。只是後來恰好對人們還有用,所以也就成了功勞。




野史雜聞kery


後世在說到隋煬帝獨斷專行的時候,都會提起這麼一條罪狀。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的第三年,大臣高熲、賀若弼、宇文弼三個人私下議論,說隋煬帝在一些事情上犯了錯誤。比如當時東突厥的啟民可汗帶著隨從前來朝見隋煬帝,隋煬帝讓人修建了一個可以容納幾千人的大帳篷,用來迎接他們,這樣做太浪費了。再比如隋煬帝最近有點迷戀音樂和雜技,有沉溺享樂的傾向。有人聽到這些話,就向隋煬帝打了小報告。隋煬帝勃然大怒,就以誹謗朝政的罪名,把三位大臣都給殺了,還把他們的兒子放逐到了邊疆。
人家在背後提了幾句意見,就要把人家給殺了,這還不叫獨斷專行嗎?其實這件事背後還有更深的內涵。被殺的這三個人身上有一些共性。高熲出身渤海高氏,是名門望族之後。宇文弼出身北周皇室,北周皇帝也是宇文氏,隋文帝楊堅就是從宇文家手上篡奪了皇位,才建立了隋朝。還有賀若弼,他不姓賀,而是複姓“賀若”,這是鮮卑貴族的姓氏,賀若弼是鮮卑貴族的一員。

隋煬帝殺掉這三位老臣,其實暗含打擊貴族,加強皇權的用意。說到這裡,我們需要簡單回顧一下隋朝建立的歷史。

隋朝的建立和一個著名的政治勢力有關,也就是陳寅恪先生所說的“關隴集團”。關隴集團的建立者是鮮卑貴族賀拔嶽,他在北魏孝武帝的命令下,把陝西關中到甘肅隴山一帶的軍事力量整合為一個軍事集團,關隴集團就這麼誕生了。賀拔嶽死後,他的部將宇文泰在關隴集團內部又設置了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這二十個職位由固定的二十個大家族分享。這二十個家族不僅擔任軍隊的統帥,還是國家的首腦。宇文泰自己就成了關隴集團的老大,後來他的兒子建立了北周王朝。當時在關隴集團內部,還有一位名叫楊忠的人,位列十二大將軍之一,隋文帝楊堅就是楊忠的兒子。楊堅有個女兒,後來做了北周的太后。楊堅篡奪了小外孫宇文闡的皇位,於是建立了隋朝。所以,楊堅篡奪北周皇位的行為,本質上是關隴集團內部的一次火併。楊堅坐上了皇位,自然也要提防關隴集團其他成員也來這麼一手。

更要命的是,除了關隴集團,楊堅還要面臨一個敵人,就是所謂的“山東士族”。我們知道,魏晉時期的士族門閥勢力很大,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孝文帝為了爭取政治支持,又發佈詔書,列舉了一批士族門閥,表示要保護他們的利益。這些士族門閥大多生活在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地區,所以被稱為“山東士族”。剛才說的高熲,出自渤海高氏,這是山東士族的代表之一。此外還有什麼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他們在隋朝建立以後仍然很有勢力,皇帝也要給他們幾分面子。一句話,作為新貴族的關隴貴族,和作為舊貴族的山東士族,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都很活躍。

從隋文帝到隋煬帝,隋朝的兩代帝王都面臨著和新舊貴族的鬥爭。關於隋文帝楊堅,因為有了兒子楊廣的反襯,你可能以為他是一個相對仁慈的皇帝,其實壓根不是這麼回事。楊堅和秦始皇有些類似,熱衷於法家手段,甚至他的兒子楊俊貪汙公款,他也表示執法應該公平,對楊俊給予了處罰。我們知道,法家歷來是和皇帝集權聯繫在一起的。楊堅為了實現集權,對南北朝時期混亂的政治制度進行了重新整理,創立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中央分為內史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核和執行,其中內史省後來又改為中書省。三省又下設六部,共同負責朝廷的日常行政。

三省六部製為什麼有利於皇帝的集權呢?請注意,與漢代制度相比,三省六部制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它沒有設置“丞相”這個職位。丞相是百官之首,經常可以抗衡皇權。而三省在本質上都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對皇帝俯首帖耳。不過,尚書省的首席長官叫尚書令,經常在皇帝和百官之間上傳下達,漸漸具有了和丞相類似的權力。隋文帝在位期間,尚書令的位子經常是空著的,由尚書令的副手尚書僕射負責尚書省的日常工作,比如著名的大臣楊素就曾經擔任過尚書僕射。

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對新舊貴族懷有更重的敵意。前面說的楊素,也是貴族出身,曾經幫助楊廣登上皇位,和楊廣關係很近。楊廣即位以後,經常表現出對楊素的提防。於是楊素在病危時拒絕服藥,在楊廣登基以後第二年就去世了。對楊素都尚且如此,對於那些出身顯貴,又是老資歷的大臣,隋煬帝就更不會客氣了。說到這裡,我們再看看隋煬帝殺死高熲等人這件事,就更能看出其中的門道。高熲、宇文弼和賀若弼這三個人,都是貴族出身,而且都是六十多歲的元老重臣。隋煬帝對他們大開殺戒,其實是要在新舊貴族面前樹立皇帝的權威。
隋煬帝殺了這三個人以後,又做了一件大事。他刻意繞開正常的官員任免程序,找來一群級別很低的官員參與決策。這批官員缺乏政治背景,他們的命運完全掌握在皇帝手裡。於是,隋煬帝就實現了更高程度的集權。

隋煬帝重用的這批政治新貴中,有一位代表人物,名叫虞世基。他的父親是陳朝的高官,陳朝滅亡以後,虞世基隨父親一同北上。楊廣即位以後,任命他做了內史侍郎。這是一個級別較低的職位,但虞世基可以接觸核心機密,併為隋煬帝起草詔書,成為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他的權力並不是來自家族背景,而完全來自隋煬帝的授予。隋煬帝重用虞世基,顯然是因為他在朝廷裡缺乏根基。他本來就是隨陳朝一起投降過來的,每天過得誠惶誠恐。現在得到皇帝破格任用,他還不惟命是從?

你看,隋煬帝在隋文帝集權的基礎上,通過剷除貴族大臣,任用缺乏背景的親信,建立了一個對自己俯首帖耳的小集團。貴族大臣沒有機會再向他提意見,而他身邊的親信深知自己的命運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心意,也就成天報喜不報憂。這確實導致了隋朝政治生態的惡化。隋煬帝在位末期,國內到處爆發起義。各地彙報起義軍情況的消息不斷傳來,虞世基接到奏報以後一律加以修改,把壞消息統統刪掉。有一次虞世基疏忽了,讓隋煬帝看到一份奏報,裡面彙報的是黃河以北有幾十萬起義軍投降了朝廷。隋煬帝從中看出了問題,就問虞世基:一次就有幾十萬人投降,天下有這麼多人造反嗎?虞世基輕描淡寫地說,老鼠再多,又何必擔心呢?把這件事掩蓋了過去。隋煬帝有一次跟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聊天時說:“我不喜歡別人提意見。要是那些貴族想靠提意見來博取名聲,那就更討厭了。要是那些卑賤的士人給我提意見,我還會寬容一些,但不會讓他有出頭之日。”隋煬帝在這裡已經表露了他的真實想法,他的所謂獨斷專行,針對的主要是那些貴族。
隋煬帝的獨斷專行長期以來受到批判,這也和他亡國之君的身份有關。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成敗論英雄。同樣的行為,如果失敗了,那就是獨斷專行,不聽勸。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力排眾議,有主見。隋煬帝很不幸地成為一個失敗者,導致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加節制地利用社會資源,這也是他作為“暴君”的主要罪名。

高廣銀


除了殘暴以外,對整個歷史來說有這麼幾點功績。

第一,東征高句麗,要知道古高句麗可不止是現在的朝鮮半島,還包括現在的東三省,這樣的功績不用說了吧。

第二,修運河,加強南北方的交通,便於統一管理以及糧食等貨運,大運河現在部分河道依然發揮作用。

第三,實行科舉制,為寒門崛起有了一定的作用,李世民都說過“天下才子俱入我轂”就是因為科舉制。

第四,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權,加強了中央領導制,防止地方割。


勇往只茜


隋煬帝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可能可以與秦始皇相提並論了!

最大的功勞就是修建隋杭大運河,將東都洛陽和東南揚州等富庶地區聯繫起來,形成強有力的互動!與北方連接起來,為以後的南北方經濟互動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唐朝徹底征服高句麗奠定基礎!

其次是修建長城,這個長城其實是為唐朝修建的,唐朝用了三百多年前!

第三修建東都洛陽,東西兩京的制度也得到了很好的互相支援與補充!武則天建都神都洛陽就是這個原因!

第四,巡遊四方使得國家穩定!

他的問題也很大:

做了這麼多大事,包括三徵高句麗,都在短短八九年的時間裡完成的!動輒上百萬幾十萬的民力支出,很多時候,百姓都受不了了!

所以在隋煬帝要三徵高句麗的時候,楊玄感率先造反,各路諸侯開始逐鹿中原,隋煬帝最後被宇文化及殺掉!


鵬程日誌


興科舉,開運河,設西域四郡,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史海釣客


沒有科舉制,你們還能有高考???


潛夫5


科舉制,京杭大運河,興洛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