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秀才將軍”的吳佩孚,有怎樣的傳奇人生?

小二編程指南


1897年,23歲的吳佩孚還是一個“癮君子”。有一日他煙癮大發,趕到煙館就想要吞雲吐霧一番。然而不巧的是,當天煙館座無虛席,“普通座”早已人滿為患。吳佩孚隨即前往“雅座”,想向當地的豪紳翁氏討一口煙抽。

不過,翁氏卻對這個年輕的煙鬼並無好感,他一腳將吳佩孚蹬出了房間。此事讓吳佩孚頗為鬱悶,他隨即召集了當地著名的“十虎”集團大鬧翁府,結果卻很快遭到了官府的緝拿。

明白自己闖禍的吳佩孚痛下決心戒掉了煙癮。並且為了避免災禍,他還連夜逃向了北京,生活一度窮困潦倒。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翁氏的一腳,竟然踢出了一個叱吒風雲的大軍閥。

(吳佩孚舊照)

吳佩孚於1874年生於山東省蓬萊縣。他自小便被父母送到私塾讀書,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1896年,吳佩孚參加了登州府科舉考試並奪得秀才,他後來“秀才將軍”的稱號便是由此而來。

在闖禍逃往北京後,吳佩孚曾一度以算卦、寫春聯為生,日子過得相當悽苦。

直到1901年,吳佩孚考入了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這才正式開始了軍旅生涯。從學校畢業後,吳佩孚進入了北洋督練公所擔任參謀,後來他被袁世凱選中參加了日軍的諜報活動。儘管曾一度被俄軍俘虜,但吳佩孚卻拒不招供。在他被送往哈爾濱槍決的過程中,吳佩孚從列車上一躍而下,最終成功死裡逃生。

由於他的出色表現,吳佩孚被日本人推薦給清軍第三鎮統制曹錕,由此開啟了騰飛之旅。

在進入曹錕麾下後,吳佩孚憑藉自己過人的才智和出色的能力,很快得到賞識。1912年,曹錕受袁世凱指使,假造第三鎮兵變,嚇走了接袁世凱南下的使者,袁世凱遂以“北方不穩”為由,在北京稱帝。

計劃成功後,袁世凱論功行賞。在此次事件中發揮出色的曹錕,被封一等爵位,而吳佩孚也被提拔為第六旅少將旅長。

在之後近十年中,吳佩孚曾多次參與軍閥混戰,而他本人也因屢立戰功,被人們稱為“常勝將軍”。

(張作霖舊照)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打響。吳佩孚率領十萬直軍部隊與張作霖的十二萬奉軍部隊血戰于山海關外,最終張作霖大敗而歸。

這場戰爭後,吳佩孚手握重兵雄踞洛陽,其勢力已經影響了大半個中國。

1924年,美國《時代雜誌》將吳佩孚登上封面,這也使得後者成為第一個登上《時代雜誌》雜誌封面的中國人。美國記者約翰·鮑威爾甚至認為,吳佩孚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

1926年,吳佩孚與張作霖在北京組建北京政府。

同年7月,廣東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佔了武昌城。無奈之下,吳佩孚只得逃向河南信陽。

次年,武漢國民政府又進行了二次北伐,吳佩孚遭遇兩面夾擊。他率領殘兵敗將逃向四川,得到了軍閥楊森的庇護。

(徐世昌舊照)

1932年,吳佩孚從四川回到北平。在下野期間,吳佩孚曾多次被日本人登門拜訪。日本人看好吳佩孚的能量,他們多次表示,想扶持吳佩孚,幫助他東山再起。

然而,儘管有巨大的誘惑,吳佩孚依然拒絕了日本人的幫助。在他眼中,中國人的事情,還輪不到日本人來指手畫腳。

實際上,吳佩孚已經不是第一次展現出愛國的一面了。巴黎和會的消息傳回中國之後,全國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當時皖系主張簽約,奉系不願表態只和稀泥,唯有直系堅決反對。吳佩孚當時致電大總統徐世昌說:“青島得失,為吾國存亡關頭。如果簽字,直不啻作繭自縛,飲鴆自殺也。”並且對於那些被逮捕的學生,吳佩孚也是主張“立即放人,否則眾怒難犯”。

1939年,吳佩孚在吃餃子時不慎被骨屑傷到牙齦,很快出現了發燒現象。為了有效解決病痛,吳佩孚不得不進入醫療效果先進的日本醫院進行治療。然而在治療期間,因為吳佩孚的愛國立場,日本牙醫受土肥原賢二指示,暗中下手將吳佩孚殺害。

吳佩孚雖然是軍閥,幹了不少壞事。不過在愛國這一點上,他還是值得肯定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興許是受孔聖人的蔭護,吳佩孚飽讀聖賢書,人稱“儒帥、玉帥”或“秀才將軍”,吳的一生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可概括為“文人中勇猛的武將,武將中溫文爾雅的文人”。武有“常勝將軍”之名,文有“民族大義”之節。下面簡述一下他的事蹟↓↓



▲吳佩孚

一、文人中的武將

1896年6月,22歲的吳佩孚高中登州府第三名秀才,次年在堂兄資助下,投天津聶士成部隊,然後帶薪到“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學習,“吳用了10年時間,在從軍隊的底層做起,逐漸成為了一個“能文能武”的軍人。

1906年9月,三十而立的吳佩孚為了更大的發展,投奔了清軍第三鎮統制曹錕,曹錕是袁世凱的心腹,是袁小站練兵時的骨幹。

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曹錕對這個有才智的年輕人很賞識,逐漸得到曹的重用,從此,吳佩孚開始了他波瀾起伏的政治生涯。1922年,48歲的吳佩孚成了繼曹錕之後直係軍閥的首領。



二、吳佩孚保護故宮

直奉戰爭期間,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得以保存下來,還多虧了吳佩孚。

“三大殿”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木質結構建築群,是老祖宗留下的魁寶。然而在1923年,北京政府為了解決國會會場狹小的問題,計劃將參、眾兩院遷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原址,並將三大殿拆除,改造成日常辦公及召開會議的場所。

此消息傳到了吳佩孚的耳中,此時吳正直如日中天,大帥府車水馬龍,別看他此時偏居洛陽,按照曹錕的話說,“只要洛陽打個噴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吳當著眾人的面罵道:“孫賣爺田不心疼”,這幫人只知道敗壞祖業!吳佩孚立即上書:

百國宮殿,精美則有之,無有能比三殿之雄壯者。此不止中國之奇蹟,實大地百國之瑰寶。歐美各國無不齗齗以保護古物為重,有此號為文明,反之則號為野蠻。其於帝殿教廟,尤為鄭重。……

吳佩孚言詞激烈,旁徵博引,痛斥拆除三大殿之弊端。吳佩孚的上書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各大報紙紛紛轉載,舉國上下堅決擁護,三大殿改造計劃最終胎死腹中,巍然屹立的故宮三大殿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

三、武將中的文人——恪守“四不”

1932年,吳佩孚被蔣的北伐軍擊敗而下野,失魂落魄的吳佩孚來到了北平。張學良給了“玉帥”好大的面子,親率文武官員數百人到火車站迎候。

當晚吳去張的行宮,責問張為什麼瀋陽事變不抵抗?張學良顧左右而言他。吳佩孚嘆道:“國恨你不報,私仇你不報,真沒出息!忘記了自己的國仇家恨,真是不忠不孝。”

吳佩孚雖然是一名武將,但由於他的文化素質很高,在民國這些草莽英雄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他沒有武夫的粗魯,愛惜名聲猶如小鳥愛惜羽毛一樣。吳以自我標榜而著稱於世。最能體現其性格的就是他的“四不”。

吳佩孚蟄居北京時期,生活雖然艱辛,但他不為窘困所屈,為明志特撰寫一副對聯,掛在客廳。其對聯為:

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抱甕,真個解甲歸田。

吳明確地表明瞭“四不”,即不納妾、不積金錢、不出洋、不走租界。講真這四條對一箇舊軍閥來說,真的難能可貴。

四、吳的民族大義



1938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為擺脫侵華困境,策動在中國成立漢奸政府,實行“以華制華”,以對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日本人認為吳是最佳人選。

日本特務頭子荒木代表日本願奉送“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此外並助款百萬”,資助吳東山再起。但他拒而不受。

無奈日本著名特務頭子土肥原親自出馬,三次登門拉攏吳佩孚。但都被吳斷然拒絕了。

第一次,土肥原以下自居,一見面就哀求說:“請玉帥出來,救救我們日本。”吳佩孚哈哈大笑,說:“我自身尚不能救,焉能救人?”土肥原不歡而去。

第二次,土肥原開門見山地說:“請玉帥出來,調停中日和平。”吳佩孚順勢說:“好哇!請貴國天皇先把東三省還給我們,這是調停的先決條件,土肥原一聽悻悻的走了。

第三次,土肥原以高官為誘餌,勸說吳佩孚出山維持中日民族關係,並保證恢復吳往日的權勢。土肥原說:“請玉帥出山,擔任原職,維持中日民族關係。”吳佩孚搖搖頭苦笑說:“現在根本談不上出山。如要出山,請貴國人等一概退出中國,包括東北在內,可以嗎?”土肥原再次碰了一鼻子灰。


右一吳佩孚,中張作霖,左一?

五、吳佩孚被日本人暗害

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因吃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齦,入日本醫院治療。當時土肥原指使軍醫川本殺死吳。

川本強行撬開吳的嘴巴,用鋒利的手術刀就先下手,當時在場的吳的女婿看著不對頭,於是說:“慢著!”川本氣勢洶洶地走過來問:“什麼事?”吳的姑爺怒目問道:“手術為什麼不打麻藥?”

由於慌張,川本把這點常識都忘了。他搖搖頭,苦笑著在皮包內翻了半天,才找出針劑,並給吳注射了一支,然後又撬開吳的牙齒。

川本那把狹長鋒利的手術刀並沒有指向脹腫的牙齦,而是刺向了吳的喉嚨。只聽吳“啊”地一聲慘叫,鮮血噴射出來。頃刻間,鮮血汩汩地向外流,吳佩孚怒視川本一眼,最後氣絕身亡。

1946年12月16日,國民政府為吳佩孚舉行國葬,葬於北平玉泉山。民國軍政要員和京城百姓等近萬人參加。


秉燭讀春秋


從國民大革命時期的軍閥頭子,北伐的首要目標,到拒日被害,這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是第一位登上美國《時代週刊》的華人。

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下進行的一場規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大革命,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屬於軍閥,是全國人民的敵人,是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利益代表。北伐軍代表的是國民政府,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要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鬥爭,作為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最大代表的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自然要最為北伐的對象。由於北伐戰爭的地理因素,吳佩孚是北伐的首要目標,並且很快打敗了他。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為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用盡一切辦法收買漢奸為其服務。吳佩孚作為北洋軍閥中繼袁世凱、段祺瑞之後的中心人物自然成為日本特務的焦點。對日本的侵略罪惡,吳佩孚是深惡痛絕的。即便流落四川有東山再起之意時,日本特務頭子荒木代表日本願奉送"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此外並助款百萬",但他拒而不受。

抗戰爆發後,日軍以吳佩孚名義在河南征召偽軍。當得知南京大屠殺的消息後,為表示抗議,他整整絕食一天。國民黨軍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他為淹死很多日本人而喜,但又為無家可歸的140萬中國人而悲。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川本等採取拉攏、威逼各種手段都未能讓吳佩孚放棄民族氣節。

1939年11月,他因吃羊肉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齒,日本特務芳太郎介紹一個日本醫生為他治療,卻得了敗血症,離奇地結束了一生,是為1939年12月4日。從突患牙病到蹊蹺辭世,只有短短的10天。噩耗傳出,北平的日本佔領軍和漢奸政權重重祭奠了這位不肯屈就的大人物,甚至連日軍侵華最高司令官也參加了公祭儀式,而華北淪陷區的各省市三日之內均下半旗誌哀。

吳佩孚本是北洋軍閥的領袖之一,被認為有"號召力"。日本人認為可以利用,當時任陸相的板垣及著名的特務頭子土肥原妄想讓吳與曾任辛亥革命後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的唐紹儀合作,成立較大規模的傀儡組織。這個陰謀當時被稱為"吳唐合作"。吳佩孚拒絕了,後來請日本牙醫看病後猝死。人們普遍認為吳佩孚死得蹊蹺,這一段歷史,(吳佩孚夫人詳說那天日本醫生在樓下為吳"治牙"時,注射一種毒劑,使吳立時暈倒,等她聞訊下樓時,吳已氣絕身亡。

但由於缺乏資料的佐證,吳佩孚是自然病亡還是被日本人害死至今仍是個謎。抗戰勝利後,為表彰其保持晚節,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一級上將。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吳佩孚葬禮)



不可否認,最近幾年在互聯網史學愛好者中間,吳佩孚的聲望崇高到無以復加,成了“不出洋,不投敵,不愛財,不納妾”的民族英雄,最終因為拒絕和日偽合作,慘遭暗算。然而真相果然如此嗎,和大多數網絡上所謂的“歷史達人”的歌頌不盡相同的是,吳佩孚雖然最後沒有正式和日方合作,但各種暗中交涉確實存在,只是雙方開出的價碼始終無法契合,所以吳大帥的晚節,是有虧的

那麼吳佩孚是怎麼和日方開始接觸的呢?讓我們把時間翻回到1927年,吳佩孚被國民政府的北伐軍擊敗,被迫隱居四川,依附楊森,但一直在伺機東山再起,比如1931年8月,蘭州發生雷馬事變,吳佩孚公開組織四川甘肅各省代表,讓後者擁護自己出任“五省聯軍司令”,然而在西北軍楊虎城的干涉下,此事宣佈流產,再後來吳佩孚又輾轉來到北平,依靠張學良,依舊維持著下屬幕僚機構“八大處”。

後來張學良下野之後,吳佩孚沒了經濟來源,日本特務遂通過他的秘書長陳廷傑,向其提供生活補助多達十餘萬元,希望吳佩孚出面聯繫舊部,奉系失意軍人,乃至土匪,與日方合作。根據《文史資料選輯》第35,36輯《吳佩孚與日偽的勾結》顯示日本在華北建立偽政權後,又通過“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對吳佩孚進行籠絡,每逢佳節,向吳佩孚府上贈送鉅款,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也聘請吳做“特高顧問”,每月車馬費4000元。

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日本策劃“啟用中國第一流人物,削弱中國現中央政府和中國民族的抗日意識”,土肥原賢二,板垣徵四郎等中國通思前想後,把這個“第一流人物”的名單鎖定三人:前民國政府總理唐紹儀,前民國政府總理,陸軍總長,號稱段祺瑞手下四大金剛之首的靳雲鵬, 然後還有一個就是吳佩孚。不過唐紹儀被軍統暗殺,靳雲鵬堅決不出山,剩下的就只有吳佩孚了。

1939年1月,北平偽臨時政府要員王克敏,梁鴻志宣佈,推舉吳佩孚為“綏靖委員長”,被吳婉拒,隨後記者招待會,吳佩孚說“我吳某人一生反對國民黨,但此乃我中國人自己家中事,不容外人干涉,今請日人推出中國,將東北交還中國,我吳某人自會起兵反蔣,與國民黨作戰”。

這一段話雖然慷慨激昂,但在日方眼中,這只是一種欲迎還拒的話術,比如吳佩孚的日本顧問岡野增次郎就認為,吳佩孚不過是不甘居於人下,有極強的富貴和功利心,拉他下水還是有希望的。

根據中統局長朱家驊的報告,吳佩孚向土肥原開出了五項條件:1.日方認定冀魯豫晉察綏蘇皖鄂九省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日本不得駐軍。2.贊助吳佩孚練兵五十萬 3.槍械經費由日方供給 4.自己出面與日方簽訂防共協定 5.取消原有的臨時,維新等地方偽政權,由自己統一領導。這些條件實在是獅子大開口,和日方原本希望的扶助一個傀儡親日政權的目的相差太遠。在土肥圓計劃中,底線是讓吳佩孚出面,擔任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的地區性傀儡政權的領導。

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當日方與吳佩孚爭執不下的時候,另一條更大的大魚出現了,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自重慶出走,於是一代新人換舊人,日方又開始策劃汪吳合作,兩人書信往來多次,但終究沒有談攏,根據解密的日偽“吳佩孚工作”檔案顯示,在未來的偽政權裡,吳佩孚又要求掌握軍事最高權力,又要掌握華北行政大權,但汪精衛對後者堅決抵制,況且汪精衛要求偽“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吳佩孚則想在北平另起爐灶,最終,合作不了了之。這個階段,吳佩孚與日方的溝通,也給了日本足夠多的材料,掀起一波輿論攻勢,比如朝日新聞就連篇報道,說吳佩孚即將出山, 不日趕赴開封,組織軍隊,討蔣防共

對於這種局面,中統不斷要求吳佩孚前往重慶,拜託日偽影響與控制,但吳佩孚則要求重慶國民政府收入自己軍區司令長官或華北軍政長官之類的實權職位。蔣介石與軍事委員會高層討論後,同意任命吳佩孚為“冀察熱遼吉黑六省戰區司令長官”或者“冀魯豫察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戰區內國軍與遊戲隊,但要求吳佩孚立刻離開北平,前往洛陽就職。

但關鍵時刻,吳佩孚又改口要求留在北平,指揮淪陷區國軍,更致命的是,他要求“以軍民擁護方式,出而與鈞座剛柔並濟,籍收和衷共濟之效”,說白了就是要蔣介石在重慶繼續負責指揮對日作戰,而自己在北平主持對日和談,對此蔣介石當然是斷然拒絕,回信中一句“鬼蜮之中,豈容爾我唱雙簧乎?”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吳佩孚表面為公,實則首施兩端的居心。如果說,一開始的“開價過高”還可以解讀為吳佩孚以婉轉的方式拒絕日方拉攏,但後來的拒絕離開北平前往重慶,則暴露了吳佩孚待價而沽的本質。

1939年12月,吳佩孚在北平去世,現在互聯網上流傳的說法就是日方派出醫生,借看病之際害死了吳,但根據其身邊的工作人員汪崇屏回憶,吳確實是重疾難返,日方如果想要吳佩孚死,讓他直接病故就可以了,難道非要多此一舉,留下一個把柄?不過重慶《中央日報》也採用了“吳被日本人害死”的說法,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樹立一個和汪精衛截然相反的大義之士形象,維繫全國抗日的民心士氣,國民政府追贈這個昔日的老對頭“陸軍一級上將”軍銜,並舉辦了隆重的祭典

同樣,日本人也不甘落後,大肆宣傳吳佩孚是“和平運動”的領袖,北平臨時政府首腦王克敏,偽滿洲國總理張景惠,以及日本軍政要人如松岡洋右,土肥原賢二都致電哀悼,葬禮場面極大,抬棺的槓夫就有80人之多,可以想象,如果吳佩孚堅決反日,與其劃清界限,那麼他在北平的身後事,日本人是絕對不可能如此煞費苦心的。


用戶69792950182


1940年1月24日,一場規模浩大的出殯儀式在日偽政府統治下的北平街頭進行。64名壯漢抬著繡有“佛”字的棺槨,上萬北平市民自發跟隨。整個出殯活動整整持續了一天。

在重慶,國民政府召開了萬人追悼大會,國民黨高級官員都參加了追悼活動,蔣介石也送去了輓聯。連當時駐重慶的中共代表董必武也發表談話,稱被悼念之人“無私蓄而有清廉之名”……

這位得到淪陷區民眾和國共承認的人物,就是直係軍閥的代表,一生譭譽交織,有“秀才將軍”之稱的吳佩孚。

那麼,吳佩孚到底有著怎樣傳奇的經歷,使得他得到最廣大人民的關注呢?

吳佩孚早年經歷豐富:既是“秀才”又是“兵”。

吳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出生在山東省蓬萊縣。他的父親是一名商人。吳佩孚6歲讀私塾,12歲已讀完四書五經,成了當地有名的神童。

由於父親去世,為了減輕家裡負擔,12歲的吳佩孚虛報年齡參加了水師營。21歲的時候他離開軍隊,到登州繼續求學。兩年後,吳佩孚參加了山東登州的科舉考試,得了第三名,成了秀才。

由於新婚妻子去世,吳佩孚深受打擊。

為了排遣喪妻之痛,他開始吸毒。後來,他幡然醒悟,帶朋友砸了煙館。因為惹下了大禍,為此,他的“秀才”功名被革去。

他逃到北京,聽說天津的淮軍聶士誠正在招兵。於是他又去了天津,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一個偶然的機會,吳佩孚發現上司郭緒棟在公文中錯了一個典故,就隨手加以改正。這使得郭緒棟對他刮目相看,二人逐漸成了好友。吳佩孚很快從士兵轉成了文書。

三年後,吳佩孚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軍校,並在學校測繪科學習了一年。畢業後,他被授予中尉,被派到北洋督練公所任職。

日俄戰爭中他是出色的間諜,並有從奔馳的火車上跳下死裡逃生的經歷。

1904年,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東北,爆發了日俄戰爭。

日本找到了親日的袁世凱,希望充實自己的間諜力量。袁世凱挑了20個年富力強的參謀交給日本人,其中就有吳佩孚。吳佩孚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有一次,吳佩孚被同夥出賣被抓,他頂住了俄國人的拳腳,咬緊牙關拒不承認自己是間諜。

在送往哈爾濱槍決的過程中,吳佩孚從奔馳的火車上一躍而下,躲進了路邊的草叢裡。他因為這次出色的表現,被日本人推薦給了當時的北洋陸軍第三鎮統制,也就是吳佩孚此後追隨數十年的恩主曹錕所在的部隊。

在北洋軍隊效力15年,因智勇雙全、屢立戰功,成為“常勝將軍”。

來到曹錕手下,吳佩孚找到了用武之地。出身布販的曹錕對文人氣質的吳佩孚非常欣賞,把他當成心腹來培養。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部隊是袁世凱精心創立的部隊之一。

1912年,曹錕和吳佩孚在袁世凱的指使下,發動所謂的兵變,製造聲勢,製造“北方不穩”的藉口,從而幫袁世凱實現在北京就職的願望。

袁世凱目的達到,重賞麾下的諸位“演員”。吳佩孚升職,成了北洋軍中的中層。這年,他38歲。

1913年3月,袁世凱涉嫌派人刺殺國民黨總理宋教仁,於是,孫中山發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吳佩孚跟隨曹錕前往江西進行鎮壓,大獲全勝。

蔡鍔將軍在雲南發動了護國戰爭,曹錕、吳佩孚又率軍趕赴四川,圍堵住了護國軍。

1917年,張勳擁戴溥儀復辟,吳佩孚一馬當先,將張勳的3000辮子軍一舉擊潰,張勳本人也逃到荷蘭使館避難……

吳佩孚由於作戰英勇、屢立功勳,被稱為“常勝將軍”。

現在看來,吳佩孚所做的一些事情可能有歷史的侷限性,有的也不是很妥,但是他處在軍閥混戰時期,又在那樣的位置上,他最大限度地忠於了自己的崗位。

後來直、奉大戰,吳佩孚用10萬大軍對陣張作霖的12萬大軍,最終張作霖的部隊只有五分之一逃回了關外,還有大部分武器裝備也便宜了吳佩孚。

這也使得吳佩孚名氣大噪。

而作為直系背後的大靠山——美國大佬也相當看好“吳大帥”,不但讓他上了美國《時代》週刊的封面,美國記者還預測吳佩孚是最有可能一統中國的人物。

可見,吳佩孚在當時是中國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在國內和國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晚年卸甲歸田,以平常心隱居。

直、奉、皖三大軍閥,就像是玩“鬥地主”一樣,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曹錕通過賄選和武力當上了民國曆史上第六位大總統,又使得皖系和奉系化敵為友,很快聯合南方的護法軍隊組成了反直同盟。

曹錕被囚禁,吳佩孚終因寡不敵眾,幸好還是老對頭段褀瑞還念及一點情分,放吳佩孚一條生路。

吳佩孚只得宣佈下野,在四川軍閥楊森的庇護下也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1932年,戎馬生涯大半生的吳佩孚從四川前往北平定居。當時東北少帥張學良對吳佩孚較為尊重,他把北京的大宅院送給吳佩孚,還每月撥出數千大洋作為吳佩孚的生活費。

年近花甲的吳佩孚,鐵馬冰河終成過往。他以種花、養鳥、寫作、研究佛學度日,褪去了昔日的傲氣與戾氣。

保持民族氣節,被日本人害死。

早在1919年,吳佩孚愛國精神就已迸發與凸顯。

五四運動爆發,吳佩孚做出了軍閥當中少有的舉動——他公開發表通電,聲援學生的愛國運動,反對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吳佩孚成了報紙爭相報道的風雲人物。他因此得到了“愛國將軍”的稱號。

在吳佩下野之後,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野心勃勃的日本人很看好吳佩孚,他們要扶植他當華北地區的代理人。

日本人並許以優厚的條件:無償為其提供軍火、資金,幫助他東山再起。吳佩孚覺得這是出賣祖宗的事情,斷然拒絕。當時,大批漢奸擔任說客先後登門,吳佩孚就是沒有答應,終保住了民族氣節。

1939年,吳佩孚因吃羊肉餃子引發牙痛、發燒,經過日本人強行介紹的牙醫診治後,猝死家中,時年65歲。根據吳家人後來回憶,吳佩孚很有可能是被日本醫生故意害死。

吳佩孚在民國時期確實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從小聰明,中過秀才,當過兵。

因為所生活的時代,以及謀生的需要,他有過窮兵黷武的人生汙點。曾於刀尖上噬血,九死一生,大半生戎馬倥傯。

但是在他人生的最後時期,也有過不賣國求榮的堅持。斯人已逝,其是非功過只能留給歷史來評判了。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被稱為“秀才將軍”的吳佩孚,有怎樣的傳奇人生?(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滿清結束了,袁世凱病死了,就再也沒有人有能力領導整個北洋軍閥,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狀態,奉系、皖系、直系、晉系、西北軍等輪流坐莊,在我們的印象中,大部分的軍閥都是一介武夫,粗鄙不堪,他們好色、貪財、吃喝嫖賭,巧取豪奪,幾乎無惡不作。

但是,有一個人卻是例外。

他就是秀才出身的直系統帥吳佩孚。

想當年,他把段祺瑞趕下臺,把張作霖攆出山海關,成為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雜誌的中國人。

他的一生有“四不”:不納妾、不出洋、不走租界、不積金錢。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吳佩孚打仗不耽誤文學創作,善寫詩歌、精於書畫,一生著述頗豐,著名的有《春秋正議釋證釋》、《易箴》、《大丈夫論》等,堪稱“儒將”。

一個吸大煙的窮秀才

生於山東蓬萊的吳佩孚是光緒二十二年的秀才,後來因為看不慣男女同臺演習,把人家的臺子掀了,也就丟了秀才的功名,儘管日子過的悽惶,卻染上了抽大煙的毛病,越加的窮困潦倒了。

吸大煙的人都喜歡扎堆,煙館裡都設有包間和大堂,窮秀才吳佩孚是大堂裡的常客,有一天煙館大堂裡爆滿,就求老闆讓他到包間抽會兒,老闆陰陽怪氣的說:翁老爺在包間,有膽量你就去!

吳佩孚仗著和翁老爺見過幾次,掀簾子就進去了,外面人滿了,借您老的地兒吸兩口。翁老爺一腳踢過去,送他一個字:滾!
吳佩孚成了整個煙館嘲笑的對象。

這口氣哪能嚥下去,機會來了,翁老爺過大壽唱堂會,吳佩孚找了一批地痞流氓鬧場子,翁老爺買通官府通緝他。

老家是呆不下去了,就來到了天子腳下北京城,說也怪,吳佩孚竟然咬牙跺腳把大煙給戒掉了。

多年後,已經當上管帶(師旅級別的軍官)的吳佩孚在長春偶遇翁老爺,完了完了!當年如此待他,今天小命不保!

吳佩孚卻語出驚人:沒有當年你那一腳,我也不可能有今天!

吃飯、喝酒、買車票,禮送翁老爺回鄉,翁老爺逢人便誇:吳秀才日後必成大器。

命中遇貴人

當年吳佩孚被翁老爺逼到北京城,在崇文門外寫對聯、算卦為生,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一天,偶遇老鄉吳亮孚,他鄉遇故知,走,咱們喝酒去。

幾杯酒下肚,吳佩孚留下眼淚,一身的才華卻混到算卦的境地,吳亮孚說,兄弟,何不去從軍?

一句提醒夢中人,砸了卦攤,直奔軍營,隨時滿腹經綸,也只能從勤務兵當起。

一日,軍中師爺郭緒棟讓吳佩孚送信,吳佩孚指著信中說,這個典故用錯了!

郭緒棟大驚,翻書查閱,果然錯了,“你讀過書”“讀過”“讀了幾年”“中過秀才!”

我的個乖乖,勤務兵裡藏大神!

從此便處處抬舉他,後來兩人拜為把兄弟,並推薦他入軍校,從此人生開掛!

日後吳佩孚發達,重用郭緒棟。

吳佩孚一生痛恨鴉片,老婆吸鴉片兩人差點離婚,卻只許郭公過癮,不許僚屬破戒!

郭緒棟生病,吳佩孚細心照料。

郭緒棟要衣錦還鄉,吳佩孚送他一個山東省長幹。

郭緒棟死了,吳佩孚為他爭取了陸軍上將的榮譽。

這才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吳佩孚與張作霖

潔身自好才是真

吳佩孚大權在握,親朋好友紛紛上門,吳佩孚手寫一書掛門前:“蓬萊仙姓吳的,只要是天、孚、道、雲、龍五個輩份的,一個不用。”

美女愛英雄,追求者絡繹不絕,美女露娜送人上門,吳佩孚不為所動,送她四個大字“老妻尚在”!

1927年,吳佩孚逃往四川經過河南鄧縣,當地官員大擺宴席款待,“免了吧,戰火連綿,老百姓不得溫飽,這麼多菜乾什麼?”留下四個小菜,吃的痛快。

日本入侵,吳佩孚公開發電:身為山東籍的軍人,我願和日本決一死戰!

日本人乘吳佩孚兵敗,願資助他東山再起,吳佩孚大罵:這他媽我們中國人自己的事,用不著外人插手。

張學良撤出東北,吳佩孚指著他鼻子問“為何不打?”“實力不足,打不過”“現在我來了,實力就足了,軍人最大的實力,便是一個死字!”

聽到南京大屠殺,無能為力的吳佩孚絕食一天,聽到花園口被炸百姓被淹,他失聲痛哭。

死於敵手

1939年11月,因吃羊肉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齒,12月4日,吳佩孚牙疾復發、高燒不退,日本特務芳太郎介紹一日本牙醫醫治,看病後猝死。

日本人稱吳佩孚死於敗血病,人們卻普遍懷疑吳是被日本人害死。

吳佩孚去世後,日本人佩服其不屈服的品格,日軍侵華最高司令官參加公祭,淪陷區降半旗三日。

國民政府在重慶隆重公祭,追贈一級上將,蔣介石致唁電至北京吳公館:先生之身雖逝,而其堅貞之氣,實足以作勵兆民,流芳萬古。

雖是敵我雙方,但共產黨亦發文哀悼。

沒想到,吳佩孚是這樣的軍閥!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吳佩孚,字子玉,人稱“玉帥”,1873年生於山東蓬萊。1896年考中秀才,但是第二年被革除功名,在北京以占卜為生。1898年在聶士成的武衛軍當兵,1902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繪科學習。1906年在北洋陸軍第三鎮第十一標第一營任督隊官,後來升為管帶。1914年任北洋陸軍第三師第六旅旅長,1918年跟隨其上司曹錕出戰,戰後升任第三師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同年6月被授予孚威將軍。直系的首領馮國璋去世之後,吳佩孚與曹錕一起成為直軍的領軍人物。直皖戰爭時,吳佩孚率領的直軍打敗了段祺瑞的皖軍。吳佩孚因功被授予陸軍上將銜,1921年又升任兩湖巡閱使。第一次直奉大戰時,吳佩孚擔任直軍的總司令,打敗了張作霖的奉軍,隨後控制了北京政府。此時,吳佩孚擔任直魯豫巡閱使,擁兵數十萬,控制了湖北、河南、直隸、陝西等地。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吳佩孚仍然是直軍的總司令,由於直軍的將領馮煥章在北京發動了政變,直軍戰敗,吳佩孚逃到了兩湖。

1925年,吳佩孚在湖北武漢東山再起,並自封為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北伐戰爭時,北伐軍首先攻打吳佩孚,在兩湖戰場,北伐軍消滅了吳佩孚的主力。吳佩孚戰敗之後,逃到了四川,依附於四川軍閥楊森。1931年,吳佩孚到北平投奔了張學良。吳佩孚下野之後,還非常得要面子,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保留著十四省討賊聯軍的司令部。抗戰爆發之後,日軍看中了吳佩孚,想讓其出山成立傀儡漢奸政府。日軍知道吳佩孚缺錢,就經常給吳佩孚送錢。吳佩孚是錢照收,但就是打馬虎眼,裝傻充愣,日軍花了錢卻沒有成功。

1939年11月,吳佩孚吃餃子引發了牙疼,從而引發高燒。吳佩孚被送到了日本的軍醫院醫治,日軍對吳佩孚懷恨在心,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死在了日軍的醫院,享年67歲。

吳佩孚雖然是北洋軍閥,但是晚年卻保持了軍人的氣節,沒有充當漢奸,死後得到了國民政府的褒獎。


歷史軍魂


吳佩孚1924年9月8日登上《時代》週刊封面時,外國人稱他為當時中國最強者。

但中國曆朝歷代的最強者,通常不是外國人眼中的那種。在中國,能最終幹成大事的無不是深懂隱忍之輩,但吳佩孚卻始終是一個鋒芒畢露,一生崇尚忠勇的人,這決定了他的強只能是歷史中的曇花一現,終成不了劃北洋時代的統一中國之人。

吳佩孚是草根出身,踏入北洋風雲前,他的人生很傳奇。

1874年4月22日,吳佩孚生於山東蓬萊縣的一個小商人家庭。據說,吳佩孚老孃剛懷上他的時候,他爹便做了個戚繼光進家門的大夢。他爹覺得自己的兒子是戚繼光再世,於是便給兒子取名“佩孚”,取字“子玉”,以對應戚繼光的號“佩玉”。

後來,吳佩孚一生崇拜戚繼光,身上還真有這位英雄的影子。

和北洋時期的很多軍閥不同,吳佩孚是標準的秀才,從小就愛讀書,14歲父親病故,為生計到登州水師營當兵後,還不忘半工半讀。

22歲中秀才後,要不是因為看不慣男女同臺唱戲,砸了登州豪門的場子,遭到官府通緝,吳佩孚很可能沿著讀書人的路徑走下去。

亡命天涯,逃進京城後,窮困潦倒的吳佩孚為了活命,苦讀了一陣子算命相書,然後現學現賣擺起了算命地攤,正宗的地攤起家的北洋軍閥。

這段算命地攤生涯後來成了吳佩孚一生的烙印,他本人並不迴避這一點,而是將之大大地昇華成了諸葛亮式的神機妙算,大事小事,有了興致總要算上一卦。事情沒幹大的時候,這種能掐會算顯得吳佩孚腦瓜子很靈,事情幹大了,還這麼玩,則明顯有些囂張任性,剛愎自用,愚昧無知的味道了。

因為這個,吳佩孚有“吳小鬼”的綽號,政敵藐視他,汙衊他,沒少拿他好算命來說事。

幸運的是,擺地攤沒有消磨掉吳佩孚心中的抱負,給人算命的時候他沒有忘記盤算自己的前程。盤算到最後,他決定再次投軍,就這樣,他成了淮軍聶士成部的一個傳令兵,並從此開始了屬於自己的軍閥傳奇。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清廷為了防止俄國在東北一家獨大,搞起了“聯日抗俄”。吳佩孚在軍中展露頭角就是在這一時期,在中日聯合組成的諜報隊中,吳佩孚膽大心細,足智多謀,很快就成了中堅。

有一次,吳佩孚刺探情報途中被俄軍逮捕,在押送去哈爾濱的途中,他冒死跳車,成功逃脫後因成功帶回了俄海軍重要情報,得了一枚“單光旭日勳章”。

吳佩孚真正走上發跡之路,是因為曹錕的賞識提拔重用。據說,曹錕當年奉袁世凱命令進攻山西閻錫山的時候,吳佩孚的功勞很大,若不是因為他熟記地圖,及時察覺到了運兵火車被人做手腳,正朝閻錫山的包圍圈裡跑,曹錕的北洋第三鎮很可能被閻錫山包了餃子。

由此受到曹錕的重用後,吳佩孚和曹錕譜寫了一出伯樂與千里馬,恩公與主將的時代佳話。曹錕是混人情世故的高手,卻不是領兵打仗的頂尖人物。自從吳佩孚成為其麾下主將後,曹錕漸漸地就成了翹腳老闆,而吳佩孚也是不負眾望,不僅練兵有一套,領兵上陣更有一套。

直系老頭領馮國璋早死後,曹錕順勢成了直系大頭領。由吳佩孚領軍,直系先後擊敗了皖系段祺瑞、奉系張作霖。

因為戰功顯赫,風頭一時無人能敵,作為北洋後輩的吳佩孚一躍成了與曹錕、張作霖等人並排的頭面軍閥。為了在直系中和曹錕區別,吳佩孚自稱大帥,曹錕改稱老帥,弄得奉系後來也來模仿。

吳佩孚被時代週刊稱為當時中國最強者,正是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張作霖之後,那時候,他的駐地洛陽,幾乎比上了京城,由此可見吳佩孚的勢力有多昌盛。

但昌盛時期的吳佩孚卻沒有頂尖政治家的韜略,他有兩個致命弱點,一個太講傳統忠義,對曹錕近乎愚忠,尤其在曹錕執意賄選民國大總統時,吳佩孚雖有異議,但依舊沒能甩開他所講的忠義,這讓他失掉了很大的一塊民心。

另一個,此人太剛直,太強硬,也可以說太囂張。這一點與他的老對手張作霖比起來就少了一些梟雄的底色,也正因為如此,在第二次直奉大戰時,他遭到了慘敗。

之所以慘敗,就是因為他太強硬,未能有效籠絡控制如馮玉祥這樣的人,結果導致馮玉祥臨陣倒戈,發動北京政變,抄了直系的後路老巢。另一點就是太驕傲自滿,人有時候就是這樣,一驕傲自滿,就容易少韜略,少縱橫,少韜光養晦,還少運氣。

而他少的這些,老對手張作霖卻一個不缺。

但敗了的吳佩孚所展現出來的人格、氣節卻又很讓人折服,甚至張作霖都為他擊掌。

當得知曹錕在京城被扣後,他二話不說,當即給張作霖遞話,凡事衝他來,跟曹老帥無關,只要放了曹老帥,自己定捆綁送上門來。

被奉軍追擊到幾無逃路時,他依舊不破自己堅守的三條信念:不斂財、不納妾、失意不進租界。

最後硬是在海上飄蕩了很長時間。

吳佩孚一生推崇關羽、岳飛、戚繼光這樣的人,失敗後,一身的忠義氣節很像關岳戚。

北洋時代的軍閥,顯赫風光總是短暫的,但就是這樣,失意垂暮後的吳佩孚還是為北洋時代留下了很多讓人感嘆,讓人佩服的瞬間。

1938年黃河花園口炸堤,吳佩孚聽說淹死了很多日本人,特別高興;後來看報上說,有140萬老百姓無家可歸,又放聲大哭。

閒居京城期間,日本人想拉攏他,吳佩孚是到死剛硬忠義,最後死在了日本牙醫手裡。

晚年,吳佩孚常對人說:“拿破崙的字典裡沒有難字,我一生沒有悔字。”

不論成敗,不論好壞,這是個值得尊重的人。


黑句本


吳佩孚的一生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傳奇一般的存在,在眾多軍閥當中他是一個另類的存在。提起軍閥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藩鎮割據,導致國家動盪不安,民不聊生和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的形象,但是吳佩孚作為一個軍閥卻不是這樣,無論他的為人做派還是他的處事風格都是特立獨行,受到當時國內人民的敬重,同時他還是中國第一個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的人物。可見他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雖然它是一個軍閥。

由於當時我國很多軍閥都不怎麼識字而吳佩孚就不一樣了他在清朝時就考中了秀才,是名副其實的文人,他不但會寫詩作畫而且寫得一手好字,至今他的很多書法作品都有遺存。他也常常以此為傲,在軍政界人們都喜歡稱他為“玉帥”或是“吳二哥”。吳佩孚在沒有發跡以前就和自己的結髮妻子張佩蘭結婚了,兩個人相敬如賓,但就是沒有孩子,張佩蘭也多次讓吳佩孚納妾但他都沒有答應,據說當時有一個在德國公使館工作的人員露娜對吳佩孚仰慕已久,當吳佩孚知道他對自己的愛慕心意之後就給她寫了一封只有四個字的信“老妻尚在”,婉拒了露娜的追求。

在吳佩孚執政的地方他以身作則,廉潔奉公,深明大義,他雖然做了十幾年的軍閥但是他從不給自己置辦田產房屋更沒有個人存款,相比於其他軍閥腰纏萬貫美酒佳餚吳佩孚的這種品格就顯得難得可貴了。1919年在五四運動爆發時他公開表示支持學生運動,反對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受到國內輿論的一致好評。同時他告誡自己:不做督軍,不在租界居住,不和外國人往來而且不向外國人借錢。當戰局不利時日本曾經出面說可以幫助吳佩孚,只要他出賣一些利益給日本遭到他的直接拒絕。

其實故宮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也離不開吳佩孚的貢獻,那時在北京的參議院和眾議院決定把故宮的三大殿拆除在上面蓋新的國會大廈。當這個消息傳到吳佩孚那裡之後他立馬就給北京發去了一封電報,電文中寫道:數百年的故宮難道是你們的私產嗎?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保存這一國家民族的寶藏。由於吳佩孚當時在國內沒人敢得罪,北京的那些人看到他如此堅決就放棄了拆掉三大殿的計劃。1937年日本在佔領北京後就要求吳佩孚出山做日本人的傀儡,他對日本人說如果你們把侵佔的我國領土還回來我就做,由於他的不配合被很快就被日本人害死。


微風書房


吳佩孚是民國時期的一位風雲人物,被稱為北洋軍閥,但是他又是一位地道的文人,有清末秀才的功名,他的詩詞書法等都很有造詣。所以,當時都稱他“吳秀才”,攻擊他的人說“秀才不倒,大事難成”。

吳佩孚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跌宕起伏,有志得意滿也有失魂落魄,太豐富了,這裡我想用幾個數字來簡單概括一下他的傳奇故事!

1.第一個上美國時代週刊的中國人。1924年的時代週刊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1923年左右是吳佩孚所在直係軍閥實力最強時候,甚至被認為有可能統一全國,吳佩孚風頭正勁,被雜誌稱為“中國最強者”。

2.奠定其“常勝將軍”地位的兩場大戰:即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大戰,都以吳佩孚指揮的直軍獲勝,造成皖系軍隊瓦解,奉系軍隊退出關外,直系軍隊掌握了北京政府。

3.吳佩孚有“三不主義”。即不借外債,不出洋,不入租界。這在當時的舊軍人中是難能可貴的,吳也確實終生遵守了承諾。

4.四照堂點將,一個象徵性的轉折點。第二次直奉大戰時,吳佩孚中南海四照堂點將很有名,那是一次直軍軍事部署會議,吳遲到且心不在焉,特別是會議中途電燈停電一片漆黑,被認為不祥之兆。而那次大戰也已直系慘敗而告終。而我個人覺得,這也是其軍事生涯上的一個轉折點,此前他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之後就始終難成大事,在其兩湖地盤上的軍隊在1926年被北伐軍擊潰後,他手上基本就沒有什麼軍隊了。

5.六十六歲,1874年到1939年,按虛歲算吳佩孚活了66歲。晚年其寓居北京,30年代日本侵華,其特務機關多次想辦法拉攏他出任組織偽政府,都被其拒絕,體現了民族氣節。後來因為牙病手術而死,因為主刀的是日本醫生,所以長久以來被猜測是日本人惱羞成怒下的毒手。但是也有研究認為就是醫療事故,沒有陰謀,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