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勝多是命中註定?為何北伐軍10萬人能將70萬北洋軍打得慘敗?

靜夜史


顯赫一時的北洋系

在近代歷史上,北洋系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因為在晚清,北洋新軍被視為大清國最為精銳的武裝之一。辛亥革命期間,手握北洋軍指揮權的袁世凱,成為南京方面和大清朝廷拉攏的對象。袁世凱也深知這一點,於是待價而沽,利用南北雙方的矛盾,一方面逼迫宣統帝退位,另一方面則從南京方面獲得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發生分裂。但即便這樣,北洋軍閥集團所操縱的政權,也依舊延續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直到民國十七年(西曆1928年)年底,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以後,北洋軍閥集團才徹底成為歷史。

而北洋軍閥集團的覆滅和瓦解,和北伐戰爭息息相關。北伐戰爭時期,北伐軍只有十萬軍隊,但是卻能消滅擁有七十萬軍隊的北洋集團,這其中,原因何在?

個人感覺,原因如下:

北洋軍閥集團並不統一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內部,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之間,其他軍閥之間,發生了一系列戰爭。軍閥之間只有利益,並無團結可言,不斷的內耗,消耗了北洋軍閥的實力。起初,北洋集團分裂為皖系軍閥、奉系軍閥和直係軍閥三部分,北伐戰爭期間,皖系軍閥早已不復存在,而直係軍閥,也分裂成吳佩孚集團和孫傳芳集團。


這種情況,導致雖然北洋軍號稱有七十萬軍隊,但並不是一個整體,甚至連鬆散的合力都無法形成。因此,北伐軍在攻打孫傳芳的時候,其他軍閥處於作壁上觀甚至幸災樂禍的狀態。這種情況,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客觀上起了積極作用。

政權屬性不同

當然,起到決定性因素的,還有政權屬性不同。歷代北洋軍閥政府,不論是段祺瑞做元首還是張作霖做元首,北洋軍閥政府所具備的軍閥政府屬性,始終沒有變化。這是一種具備落後屬性的政府。而北伐軍所附屬的廣東革命政府,在一定性質上,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進步屬性,在政權建設以及軍隊建設上,不論是行政效率還是軍隊管理,都要領先於北洋軍閥政府。


以先進力量對付落後力量,以新興征伐腐朽,因此,北伐軍可以勢如破竹,相繼打敗孫傳芳、吳佩孚等軍閥,並迫使張作霖放棄北京,逃回東北。


藤樹先生


北伐戰爭是分階段進行的,不是說10萬北伐軍兵出兩廣,上陣就跟70萬北洋軍直接一波硬鋼,打垮了北洋軍。不是這樣的。

說到北伐戰爭,就一定要先說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馮玉祥。

1926年4月,由於馮玉祥地盤擴張太快,犯了眾怒,因而張作霖、吳佩孚、閻錫山、張宗昌組成“討赤聯軍”,共同對付他。

當時,馮玉祥有20萬國民軍,二張和吳閻四人的兵力加起來有五六十萬之眾,所以這場大戰的結果,自然是以馮玉祥慘敗,“討赤聯軍”大勝而告終。

好,那麼這件事跟北伐戰爭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很大!

因為,吳佩孚作為“討赤聯軍”的發起者,他調集了兩湖所有的精銳北上,這給了北伐軍趁虛而入的一個大好機遇。(吳佩孚和馮玉祥的矛盾可以去看第二次直奉戰爭,這裡限於篇幅就不作贅述了)

1926年7月,即吳佩孚與馮玉祥在北京南口大戰期間,國民政府在廣東誓師北伐。北伐軍的先鋒——桂系的“鋼七軍”一馬當先,首先殺入了湖南。

湖南是吳佩孚的地盤,前面說了,吳佩孚的精銳全部調去北方跟馮玉祥死磕了。所以當李宗仁、白崇禧率第七軍進入湖南後,這一戰簡直就是“老鷹抓小雞”,如狼似虎的桂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滅了吳佩孚部署在湖南的四個雜牌師。



吳佩孚丟了湖南,他自然要回去救。可是當他回師武漢時卻發現,整個湖南全丟了,他的20萬大軍直接被殲滅了七八萬,僅剩10萬人而已。而北伐軍則在湖南當地擴軍,僅國民黨員就吸納了差不多20~30萬人,雙方的實力發生了倒轉。

此前,吳佩孚實力強於北伐軍(這也是吳佩孚為什麼敢放著北伐軍不管,親自帶著精銳打馮玉祥的原因)。而現在,北伐軍實力要略強於他。

實力不如人,吳佩孚該怎麼辦?他自然是要求援的了。

1926年8月,吳佩孚求援於張作霖,可張作霖不願意幫他。之後,吳佩孚又求援於同為直系的孫傳芳,並對他曉之以理,拿“唇亡齒寒”的道理告訴他:我完了,你就是北伐軍的下一盤菜。

可惜孫傳芳也不鳥吳佩孚,坐山觀虎鬥。結果吳佩孚就被北伐軍一通暴揍,而且還是被北伐軍最能打的兩支部隊——桂系的鋼七軍和粵系的鐵四軍攜手聯揍。

後來,吳佩孚兵敗如山倒,20萬大軍被殲滅了90%,地盤也僅剩湖北省會武昌一城。吳佩孚見大勢已去,便率殘部逃到河南,準備找河南督軍靳雲鶚借兵反撲。

結果,同為直系的靳雲鶚拒不出兵。並且他不出兵也就算了,他反而還把吳佩孚的殘部給黑吃黑了,趕走了吳佩孚這個光桿司令。

至此,吳佩孚這一路北洋軍被全殲。他從被打到被殲滅,只有短短三個月時間。而縱觀他的失敗可以看出,與其說他是被北伐軍打敗的,倒不如說他是“蠢”死的。



吳佩孚被滅後,下一個就輪到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了。

1926年9月,湖北戰局已定,第四軍繼續圍困武昌,第七軍由鄂入贛,會同譚延闓的第二軍,朱培德的第三軍,程潛的第六軍,對孫傳芳部展開了攻擊。

其後,歷經箬溪、德安、王家鋪、九仙嶺四場血戰,北伐軍擊破孫傳芳在江西的10餘萬主力部隊,控制了江西全省。

說到這裡,替孫傳芳說幾句話。其實,孫傳芳的嫡系部隊比吳佩孚的嫡系部隊要能打一點。北伐軍在拿下江西的過程中,僅第七軍就死傷了約四千人,而第七軍總共也就兩萬人,死傷數字將近五分之一。

不過,孫傳芳也就是嫡系厲害一點,他的二三線部隊實力很弱,對他的忠誠度也不高。

比如,北伐軍攻打浙江、福建時,兩省的地方部隊都是望風而降,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戰鬥,就把兩個省拱手送給了北伐軍。

孫傳芳連丟三省,無力再戰,只得親自去北京求見張作霖,從張作霖手上借兵。張作霖此時清醒了很多,於是便讓張宗昌隨孫傳芳一起南下,迎戰北伐軍。

然而,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太爛了,別說是打不過北伐軍了,就連工人階級都打不贏。被上海工人糾察隊打的屁滾尿流,倉惶逃回了山東。

孫傳芳的部隊見張宗昌跑了,就也跟著一起往江北撤,八萬殘部就這麼逃到了徐州。打算伺機反攻。



等了兩個多月後,機會來了。由於關於清黨的態度不同,武漢和南京發生了分歧,兩地政府遂發生了分裂,史稱“寧漢分裂”。

寧漢鬧掰之後,桂系在暗地裡倒蔣,逼迫蔣介石下了臺。而蔣下臺前,南京方面又和武漢達成了和解,又掀起了“清黨”運動。

在當時那幾個月的時間裡面,整個南方國統區是一團糟,國共之間打,國民黨之間各派系也在打。孫傳芳和張作霖瞅準時間,就發動了反撲行動。

不過,這一反撲行動很快就被白崇禧指揮部隊壓了下去,史稱“龍潭大捷”。孫傳芳的十萬大軍被全部消滅。

孫傳芳被消滅的前後那段時間,一直在山西隱忍不發的閻錫山瞅準了機會,他在1927年6月6日於太原誓師,並在誓師大會上拿出了一份孫中山先生的手書,聲稱——這是當年孫先生給他的任命書,讓他“蟄伏於北方,伺機而動”。

現在時機來了,他要加入國民革命軍,配合北伐軍一起行動。

而在閻錫山加入國民黨九個月前,馮玉祥早早就加入了國民黨,20萬國民聯軍也改掛青天白日旗,成為了北伐軍。

由於馮玉祥和閻錫山的加入,這使得北伐軍和北洋軍的實力對比徹底發生了倒轉。

此時的北伐軍有三個方面軍(後來桂系單列,變成四個方面軍),總計約70萬人。而北洋軍隨著吳佩孚和孫傳芳被消滅,也就僅剩張作霖和張宗昌的40萬人馬了。

70萬打40萬,這不是吊著打麼?



1928年1月,蔣介石復出,隨即蔣桂就達成和解,不計前嫌,共同對付張作霖。

當年4月,蔣桂閻馮四派達成共識,集中70萬大軍對張作霖展開圍攻。

大戰開始後,半個月時間不到,張宗昌的部隊即被消滅。又過了一個月,張作霖部署在河北的奉軍也被擊潰。

到了1928年6月,奉系兵敗如山倒,張作霖只得退出關內,撤往奉天。在撤軍途中,張作霖被炸死。

北伐軍聽說張作霖死後,就在攻至山海關下後,停止了進攻,與奉系展開談判(白崇禧和楊宇霆談判)。北伐戰爭至此結束。

綜上所述,北伐戰爭其實分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揍吳佩孚,北伐軍至始至終都有兵力優勢,全程吊打吳佩孚。

第二階段是揍孫傳芳,北伐軍前期的兵力弱於孫傳芳,但由於孫傳芳孤立無援,且內部四分五裂。當他的精銳被消滅後,北伐軍與他的實力便發生了逆轉。

第三階段是馮玉祥和閻錫山的加入。這兩位合計約30~40萬人馬,他們的加入,使得北伐軍在兵力上徹底超過了北洋軍。

第四階段是蔣桂閻馮合力攻打張作霖,可謂是全程吊打。

所以說,北伐戰爭並不是想象中的十萬人馬對抗七十萬大軍。雙方真實的實力對比沒有數據上展示的那麼懸殊。雖然北伐軍在早期的實力確實相對弱了一點,但經過攻城略地之後的擴軍,兵力已經翻了幾番,早就不是區區十萬人馬了。


另外,即便不談兵力,北伐軍的綜合素質也是碾壓北洋軍的。

首先,北伐軍是一支有蘇聯顧問培訓,有信仰的軍隊,而北洋軍只是當兵吃糧的僱傭軍隊,雙方在打硬仗時的忍耐力和承受力,是完全不能比的。

其次,北伐軍的裝備水平要好於北洋軍。按照當時蘇聯顧問的統計:北伐軍十萬人,裝備了九百多支機關槍,基本上都是蘇聯提供的先進裝備。而北洋軍高達七十萬人,卻只有一千多支機槍。這很明顯,雙方的火力配置完全不在一個級別。

第三,北伐軍的精銳,第一、第四、第七軍的協同程度非常高(其餘幾個軍一般),經常能擰成一股繩揍北洋軍,而北洋軍不僅是分散在各地,無法集中兵力會戰,並且相互之間還經常不救,被北伐軍逐個擊破。這就好比說,北伐軍是一個拳頭,而北洋軍是五根手指頭。手指頭戳人,是戳不疼人的,但一拳頭過去,是很疼的,是能把對方手指頭打骨折的。


Mer86


說什麼以少勝多那都是吹的!當時的北伐軍是實打實的十萬人戰鬥部隊,而北洋軍的70萬大軍裡面水分太大,實際戰鬥部隊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這一點就好比李雲龍跟他岳父在爭論的淮海戰役,我軍60萬是實打實的60萬,後勤則補給則全部交給了那80多萬的農民工,假如把後勤人數統計進去那就是140萬人了。

其次,北洋軍閥總共分了三個派系,這給了北伐國軍各個擊破的機會。當時的北洋軍閥總共是分為直系,皖系以及奉系,這三大軍閥各自佔住一個地盤,這使得他們彼此之間是陷入各自為戰的狀況。所以北伐軍兵少卻可以取得局部兵力優勢。

第三,北洋軍閥內部也有戰爭,比如直系與奉系軍閥接連就爆發了好幾場戰爭,這使得他們不僅沒有團結起來對抗北伐軍,反而是還得分兵防守,這反而給了北伐軍漁翁得利的機會。

第四點,北洋軍閥自己太大意了,在國民軍北伐以前,北洋軍閥都沒有把國民軍放在眼裡,他們仗著武器裝備精良士兵訓練有素,把國民軍當成是小嘍囉兵。這種情況一直到北伐軍先後擊敗直皖兩系軍閥以後才引起了重視,奉系軍閥張作霖更是直接派兵馳援,這也直接導致了北伐受阻。


優己


北伐時,國民革命軍只有何應欽擔任軍長的第一軍、譚延闓的第二軍、朱培德的第三軍、李濟琛的第四軍、李福林的第五軍、程潛的第六軍、李宗仁的第七軍和唐生智的第八軍,總共只有八個軍,兵力約10萬人。

此時,由黃埔軍校校長常凱申擔任北伐軍總司令,廖仲愷為黨代表,李濟深為參謀總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等,是個年富力強的革命領導班子。

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就連北伐軍的高層都不信這麼快就贏得了這場戰役,最終結果確實大大出乎國人的預料,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等,都對北伐軍凌歷的攻勢毫無辦法,竟然成為了北伐軍的俘虜。

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打進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最終,也失去了抵抗意志,奉系軍隊一路敗退往北,回到了自己的老巢東北,北伐軍則一路打到了山海關。

北伐軍,之所以能夠取得以少勝多的戰績,首先,顯然武器裝備的優勢,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對比一下北洋軍,還在使用一些落後的武器,在熱武器的時代,居然還有一部分士兵在使用砍刀等冷兵器。

當時,蘇聯無償援助了南方的北伐軍6萬把7.62毫米的莫辛·納甘5發栓動步槍,是蘇俄軍隊的制式步槍,以射程遠射擊精高而著稱,國人稱其為“水連珠”,比北洋軍閥裝備的老套筒、漢陽造等老舊步槍性能要先進。

蘇聯還提供了60餘門70毫米口徑的野炮、數百門迫擊炮以及數目不詳的炮彈,數百挺輕重機槍,包括步機槍子彈6000萬發;其他包括馬刀、手榴彈,甚至還有火焰噴射器和10架飛機,令北伐軍的武器領先於北洋軍閥各部隊。

其次,北伐軍集中力量進攻,各個擊破分散的北洋軍,儘管各路北洋軍閥加起來有70餘萬人,但卻是派系林立,各自分散,各有各的地盤,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張昌宗等,都靜觀其變,不但形不成合力,反而互有內耗。

而北伐軍雖然兵力相對北洋軍閥並不佔優勢,但在戰鬥中卻能集中優勢兵力,勁往一塊使,採用擒賊先擒王的戰術,先將吳佩孚擊敗,再生擒孫傳芳;張作霖才意識到危險的來臨,選擇整頓軍隊抵抗北伐軍,但為時已晚,奉軍只能回姥姥家;處於觀望狀態的張昌宗,卻被奉系軍閥所抓,讓人唏噓不已,北伐軍終將北洋軍閥的部隊各個擊破。

此外,國共之間的精誠合作,在其周邊匯聚了一大批年輕有理想、有抱負、不怕犧牲的革命有志青年,在全國造就了大革命的形勢,是北伐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有力保證,也是北閥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最後,北閥軍的戰略方針正確,得到了國內民眾的支持和擁護,包括共產國際的大力支持,出錢出槍炮甚至派出軍事顧問參與了北伐戰爭,都是北伐取得勝利原因。


國平軍史


在中國歷史上向來都是北伐難南征易,要一統天下,最多的就是北方南下,而南方要北伐實現統一則很少見。諸葛亮六出祁山,功敗垂成。從祖狄、桓溫、劉裕,再到後來的岳飛感嘆滿江紅,陸游到死也沒有看到北伐成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北伐的難度歷來都是很大的。

歷史上北伐成功的一個是朱元璋,另一個就是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北伐軍只有十萬人,北洋軍閥近八十萬大軍,可是北伐軍一路勢不可擋,高奏凱歌,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重創張作霖。北伐戰爭從1926年開始,到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全國基本實現形式的統一。

北伐軍為何能以少勝多呢?

一、軍隊有信仰,為國家統一而戰

黃埔軍校建立時,門口一副對聯曰: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孫中山先生經歷辛亥革命失敗以後,面對軍閥混戰割據一方的局面,苦苦思索中國的出路。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孫中山認識到要打倒列強和軍閥,必須改造國民黨,必須建設一支強大的革命軍。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致詞:“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裡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

軍校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大批熱血青年在為國家為民族的旗幟下,聚集在黃埔軍校。不為錢不為官,只為國家統一而戰。黃埔學生軍成為北伐的主力,作出巨大貢獻。

北洋的朱啟鈐在1931年曾言“中國內戰大抵靠,武器,銀元,主義,而銀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義,我北洋只有武器,銀元既少,主義全無,為過去之雄爾,而今南京國府有銀元,有武器,略有主義,為當下之雄爾”。

直係軍閥吳佩孚兵敗之後,曾說北伐軍:“當時個個都是熱血青年,人人無不都是以一當十、以十當百。”

軍閥是為自己而戰,北伐軍是為國家而戰,不可同日而語。

二 、蘇聯的軍事援助

北伐的成功離不開蘇聯的軍事援助,這是北伐的物質基礎。

1925年蘇聯為了援助黃埔軍校,一次性就援助了10萬盧布,一次性海運過來8000支“俄國式的步槍”(每支配發500發子彈)。

僅1926年10月,蘇聯供廣州的武器有:飛機24架,野炮157門,山炮48門,迫擊炮128門,重機槍295挺,步槍73993枝,手榴彈11萬枚,步槍子彈1.24億發,炮彈5萬發……

所以北伐軍在軍事裝備上不輸給軍閥。

蘇聯不僅送給北伐軍物資,還有軍事顧問。早在1923年,蘇聯就派出波里克、格爾曼、切列潘諾夫、捷列沙托夫和斯莫連採夫五位軍事專家協助孫中山,等黃埔軍校成立之後更是派出蘇聯名將布柳赫爾(化名加倫)率領40多名軍事專家進行全方位指導。

加倫是蘇聯第一批五大元帥之一,擔任國民革命軍軍事總顧問,北伐戰略就是他制定的。

根據加倫的建議,北伐的方針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先打吳佩孚,後打孫傳芳,再打張作霖”。

軍事策略的成功是北伐勝利的保證。

三、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皖兩系,奉系軍閥和其他地方軍閥也相繼形成。各軍閥間為爭奪地盤,擴充實力,連年混戰,民不聊生。

軍閥是私利集團,著眼於自己的利益,士兵跟僱傭兵差不多,有奶就是娘。

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提出“對內當打倒一切帝國主義之工具,首為軍閥”的口號。


1926年7月1日,廣州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頒佈北伐動員令。7月4日通過北伐宣言,“一切困苦之總原因,在帝國主義者之侵略,及其工具賣國軍閥之暴虐;中國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設一人民的統一政府。而過去數年間之經驗,已證明帝國主義者及賣國軍閥實為和平統一之障礙,為革命勢力之仇敵。”

7月9日,廣州隆重舉行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及蔣介石就任總司令典禮。首先,由譚延闓、吳稚暉向蔣授印、授旗,蔣發表就職宣誓。


在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下,農民運動迅速發展,支持北伐的群眾組織紛紛成立。“打倒列強,打倒軍閥”是全國人民的迫切要求,北伐是順民意得民心的正義之舉。

蔣介石在晚年最懷念的還是北伐時代,他說那時上下一心、眾志成城、一呼百應,戰無不勝!

四、軍閥內訌,隔岸觀火

當時軍閥基本佔據大半個中國,為搶地盤經常混戰,都是為自己的利益打著算盤。

吳佩孚部盤踞兩湖、河南京漢路沿線,兵力號稱二十萬。孫傳芳部由閩、浙、蘇、皖、贛軍閥組成,號稱“五省聯軍”,兵力亦約二十萬。奉系軍閥張作霖竊據北京政府,盤踞京、津、直隸、熱河及東北三省,兵力約四十萬。

張作霖勢力最大,兵力最強,再加上日本的支持,兵出關外,佔據北京,當了一次陸海空大元帥,風光無限。張作霖聲稱:“現在只有我打別人的份,誰敢打我?”吳佩孚也說過:“他老張也算過了一把皇帝癮呀!”,

可是在北伐時代,張作霖後院起火,郭松齡以革命的名義造反,打得張作霖屁滾尿流,最後求日本人的幫助。

北洋軍閥看起來強大,實際上虛張聲勢,徒有其表,而且內訌不斷,各懷鬼胎。北伐軍打吳佩孚,張作霖坐山觀虎鬥,想得漁翁之利。孫傳芳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暫時保持中立態度。

軍閥也開始四分五裂,分崩離析,舊軍閥馮玉祥在蘇聯的支持下,在五原誓師北伐,正式加入了北伐軍。閻錫山也是牆頭草,北伐軍打過來的時候,搖身一變,積極“投身革命”,成為了革命的功臣。

張學良在張作霖被日本鬼子炸死以後,東北易幟,支持國家統一。

軍閥也要適應歷史的潮流,要麼被消滅,要麼就支持,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主旋律。

一個統一的中國,才能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實現全民族的抗戰。北伐的歷史價值功不可沒。


非常道畢延河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

背景:袁世凱在做了幾天皇帝以後,撒手而還了,北洋軍閥由於缺少袁世凱這個強心針而開始四分五裂,各自的軍閥得不到控制,就開始為自己地盤連年征戰,中原大地的百姓民不聊生。

北伐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立的,國民黨(國民政府)瞧準機會行天下之大勢,席捲中國的北伐大戰就此開始,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奉系軍閥的部隊領頭的張作霖至少有40萬的部隊,而其他奉系軍閥的吳佩孚和孫傳芳也各有一半,實力也是相當的雄厚,可是為什麼會敗給僅有10萬的北伐軍呢?


第一個原因:有信仰和無信仰的區別,北伐軍全部都是心存大志,意氣風發的愛國青年,是一隻有信仰的部隊,為國家統一而奮鬥的部隊,而北洋軍呢?一群兵油子、一幫混子,吃喝嫖賭抽樣樣擅長,一道打仗就尿褲子,沒有一點抵抗意識,再多的人也是一群烏合之眾。

第二個原因:由於北洋軍連年征戰,損耗裝備人員素質都較為嚴重,和北伐精銳比起來,根本就不行,北洋軍內耗嚴重,此時的北洋軍已經算是丟了一個胳膊,也正因為如此,北伐軍瞧準時機,解放中國。



第三個原因:北伐軍一路以來,都受到了老百姓的擁戴,送吃的,送喝的,北伐軍深受老百姓愛戴,自然勝利就是屬於北伐軍的。


綜合以上觀點,北伐軍成功的原因就是有信仰,為國解放統一奮鬥,第二個深受老百姓愛戴,老百姓痛恨內戰,第三個就是北洋軍閥其心不齊,隔岸觀火,導致唇亡齒寒,一敗糊塗。


鵬正


北洋老臣朱啟鈐在1931年曾言“中國內戰大抵靠,武器,銀元,主義,而銀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義,我北洋只有武器,銀元既少,主義全無,為過去之雄爾,而今南京國府有銀元,有武器,略有主義,為當下之雄爾。吾觀之十五年之後,有武器有鑑定主義之共產少年恐為中國之胸爾” 。

這一段話說得很明白了,打仗打的就是裝備(武器),銀元(經濟),主義(思想)。而朱啟鈐認為北洋軍閥只有裝備而沒有思想,因此不是北伐軍的對手。

我也是這麼認為的,而且,不僅僅是思想方面,武器器物北洋軍閥亦比不過北伐軍。接下來本文將從武器,民心,戰術以及思想方面較深入的分析北洋軍以少勝多的具體原因。


首先,武器方面,北洋軍相比於北伐軍,還在使用一些落後的武器。在幾乎是熱武器的時代,北洋軍閥部分士兵仍然使用像砍刀,大刀等武器,一副地痞惡霸的模樣,說來匪夷所思但的確是存在過的。即使是槍支也是萬國造。而反觀北伐軍方面,由於第一次國共合作,蘇聯扶持的共產黨和國民黨合作,蘇聯無償援助了北伐軍6萬把莫辛·納甘5發栓動步槍,這可是是他們軍隊的制式步槍,射程遠射擊精度高,被時人稱為“水連珠”,這比北洋軍閥裝備的老套筒等老舊步槍性能要先進許多。

不僅僅是單兵裝備,蘇聯還為北伐軍提供了60餘門70毫米口徑的野炮、數百門迫擊炮以及數目不詳的炮彈,數百挺輕重機槍,包括步機槍子彈6000萬發;其他包括馬刀、手榴彈,甚至還有火焰噴射器和10架飛機,令北伐軍的武器遙遙領先於北洋軍閥各部隊。

這是裝備上北伐軍優於北洋軍。


其次,民心所向,因為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相互進行戰爭和肆意掠奪,給治下的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當北伐軍起義時想通過找幾個鄉紳惡霸進行鎮壓的美好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北伐軍進攻長沙時,有工人幫助破壞交通要地,拆毀障礙,民眾簞食壺漿迎接國民革命軍,軍民一心,所向披靡。打嶽州時,平江農民襲殺北洋軍的遊兵散勇,連陸雲這個北洋軍旅長敗退後藏在曹廟裡也是農民向北伐軍通報的。民心所向由此可見。

戰術方面,首先北伐軍的組織度紀律性都高於北洋軍閥。雖然北洋軍隊人數多於北伐革命軍,但是我將其比喻為被迫集合起來的男丁對抗現代軍隊。當然,北洋軍也有精銳,但各部之間更多的不是團結,而是相互傾軋,“直奉戰爭”就是極好的例子。又比如“北伐戰爭”期間,川、黔兵馬在四川對壘,浙江、江蘇、安徽各省時刻準備自治,張作霖則是在後面虎視眈眈。北伐軍又有蘇聯教官的指導,作戰英勇,戰術得當。

這樣各自為政又相互想要漁翁得利的北洋軍閥怎麼是團結統一,民心所向的北伐軍的對手?



思想方面,國民黨與共產黨人進行合作,進行了廣泛的政治宣傳,國民黨也因此煥發新生,迸發了強大的力量。孫中山結合舊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提出了新三民主義,並作為國民黨的指導思想;國民黨因此形成了相對於之前的強有力的核心,黨內更加凝聚。儘管國民黨內部左派和右派矛盾重重,但孫中山以個人魅力緩解衝突,實現了黨內團結。在蘇聯和共產黨的幫助下,建立黃埔軍校,為北伐軍提供了高素質軍事人才,有人,有錢(蘇聯),有武器(蘇聯),有教官(蘇聯)。基本上當時的國民黨已然是現代化政黨,對於落後的北洋軍閥,幾乎是降維打擊,北洋軍根本不是對手。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發現了蘇聯在我們北伐戰爭期間作出了許多貢獻,沒錯,甚至有人在網上將當時的中國和現在的敘利亞相提並論,認為沒有國力的國家內戰根本上都是大國博弈。也有一定道理。大國的背景的確不能忽視,當時的日本和西方列強支持北洋軍閥不如蘇聯支持北伐軍那樣徹底。但我認為,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腐朽的北洋軍閥必定被更先進的中國政黨掃進歷史塵埃裡。

基於此需要提一下的是,孫中山逝世後國共分裂,蔣介石靠著孫中山的遺產,橫掃北洋軍閥;在蔣桂大戰、蔣馮大戰和中原大戰,面對華麗變身的新軍閥,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依然能取勝,直到遇到另一支更為強大的列寧化政黨。這就是後話了。

總而言之,落後就要捱打,不論是武器落後,經濟落後還是思想落後都將被淘汰。因此以少勝多不是命中註定,而是各種先進因素戰勝落後因素的歷史必然!


秦皇唐宗


這些軍閥本來就是一家人,雖然打仗打了幾年。但是沒死什麼人。

當官的多少有點手足情誼。士兵也是混飯吃。

有時候打了幾萬槍,一個人都沒死。

還有花錢買城池的。給幾萬大洋,我就撤了。

很多荒唐事。

北伐軍可不一樣,他們有理想。打倒軍閥,除列強深入人心。上來就拼命。軍閥那裡見過這架勢?一觸即潰。


大眼睛164554753


一九二六年春,廣東國民政府在先後肅清廣東內部反動軍閥,完成軍權、財權的統一,根據地更加鞏固,這就為進行北伐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九二六年六月,直、奉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在北京密謀策劃,企圖聯合起來向南方的國民政府發動進攻。在這種形勢下,廣東國民政府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進行北伐。七月九日,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北伐。這時的國民革命軍有八個軍約十萬人。以蔣介石為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何應欽、譚延闓、朱培德、李濟深、李福林、程潛、李宗仁、唐生智為一至八軍軍長。除了第五軍留守廣東外,其餘七個軍都揮師北上。



當時北洋軍閥有直系吳佩孚二十萬人,佔踞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及陝西、河北的一部分,控制著貫穿南北的京漢(武漢)鐵路。奉系張作霖擁兵三十餘萬,佔踞東北各省以及京、津兩地,控制著津浦路北段。直系孫傳芳兵力二十萬人,佔踞著江西、江蘇、安徽、福建、浙江五省。


廣東國民政府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和對方內部矛盾,確定北伐戰爭先打吳佩孚,後打孫傳芳,最後消滅張作霖。吳佩孚在北洋軍閥中比較薄弱的一環,由於受到馮玉祥軍隊的牽制,已經處於南北夾擊的狀態中,湖南內部正在發生分化。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國民革命軍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主力,由原來八軍十萬人,擴大到二十軍二十五萬人。之後各地的中小軍閥紛紛倒向南方的革命政府。不久後張學良易幟,國家形式上得到了統一。


行雲流水1437995


中國人打仗一直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就是打仗為了什麼。人的戰鬥力很多時候取決於他的精氣神。


軍閥打仗都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自己搶錢搶糧搶地盤,給這樣的人打仗,下面的士兵都不會出死力,因為誰要是提前死了,就享受不到搶到的錢糧和地盤了。

換句話講,軍閥的部隊都是跟著軍閥混飯吃的,整個部隊從上到下根本沒有目標,大家就是為了混日子,都是為了自己享福。


兩夥軍閥對戰,雙方的士兵一般都是朝天開槍,誰的子彈先打完誰就輸,保命是雙方士兵的第一選擇,沒人會給軍閥本人賣命,當兵就是混飯吃的一種手段,根本沒有什麼責任感和使命感。

而革命軍不一樣,他們打仗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老百姓,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希望國家獨立,百姓安居,心目中的責任感讓革命軍義無反顧。這些人腦袋上纏著紅布條,拿著大刀就敢找軍閥的部隊拼命。


軍閥的部隊就是混飯吃,看著人多卻沒有什麼殺傷力,革命軍都是為了理想衝鋒,打起仗來,都是以一當十。

面對不要命的革命軍,軍閥的部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督戰隊的機槍都不能阻止軍閥部隊的潰敗,所以革命軍雖然只有十萬人,但是打70萬的軍閥部隊完全沒有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