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親眼目睹一個人在你眼前死去,此刻你的心裡是什麼感受?

給個面子叫我靚仔


我母親比我父親去世早六年,是心臟病去世的。從外觀上看,我母親的身體比我父親好。可是,最終母親還是走在了父親的前面。

母親是在醫院去世的,在醫院已經住了十來天院了,瞅著恢復的還不錯。頭天晚上母親還想再住一兩天要出院呢,以為住了十來天院已經好了。當天晚上母親大便就失禁了,實際上這就是信號,可當時咱們也不懂。哪天晚上是我三妹陪床,我也在醫院來著,我還把褲頭拿到洗手間洗。結果第二天早晨,我和二姐在醫院。我母親就犯病了,我就趕緊找醫生,醫生來了就搶救,可最終也沒有搶救過來,母親就安祥的去世了。當時看到母親去世,我的眼淚馬上就下來了。那種失去親人的疼,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感覺到。

我父親臨終時,我也在跟前,父親在最後的二個來月,是我伺候他的。父親去世,我就沒有像母親去世的時候那樣痛苦。我父親去世時已經是九十三歲高齡了,生老病死,自然規律,這個是誰都抗拒不了的。最後,祝福母親和父親在天堂好好的安息吧。親人在自己面前死去,那真的是撕心裂肺的痛。這是我的回答。


暢言403


看是什麼人了,親戚家有個精神病過馬路被車撞死死了當時覺得,他解脫了其他人也解脫了,別看是精神病總是咒這個被車撞死那個被車撞死,極其歹毒詛咒,周圍人怕他,躲著他,沒經歷過就不知道,有精神病人的家庭,多煎熬,受別人冷眼根本不算什麼,連正常吃頓飯都是奢望,家裡也有這樣的人,動不動大喊大叫發瘋打砸東西,拿刀嚯嚯,胡言亂語……提心吊膽的日子,滿是尿騷發臭,那種煎熬不是一兩天的,四十了……根本沒法管,隨時隨地發瘋,毫無徵兆的,紅白喜事少不了他,總吵吵去,但動不動大喊大叫發瘋甚至掀桌子,……唉😔其實這種人說難聽些就是累贅,早點解脫家人也能早點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少受煎熬。


仙人掌1448825


這個問題好啊,很多時候我都會擔心,養我的人奶奶去世後,萬一我在追悼會上笑場了怎麼辦?10歲時候最疼愛我的爺爺去世,我沒有任何感覺,沒有任何的傷心,生老病逝天地循環,我們應該遵循命運,沒有啥好難過好傷心的,當然我的親人還都健在,我感覺我不會有啥難過的地方,我的世界親情很淡的,淡到我寧願餓死也不會向家人借一分錢,淡到我希望老爹死在工作崗位上,我可以得到一次賠償金(可惜老爹20多年的吸毒史總是進監獄,工作也沒了……)


為了活著的


人生最痛苦最無助是親人的離世

生活中有很多讓人愛莫能助的事情發生,是我們往往最不看到的或者不想發生的事,當誰誰家庭有一位親人生病了,花了好多錢都無濟於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她離去,看著她痛苦的樣子真的好讓人心疼,留下活著人要面對親人的離世和要還的賬,花了那麼多錢都沒有看好,這就是命該走這一步,也要經歷這一坎。

生活永遠都不知道幸運和災難哪個先來……


麥田的嚮往


義憤填膺張毅替我回答滿意吧!

從岳父的突然離世看如何面對死亡

1 個月前

兩週前我岳父突發心肌梗死導致心臟驟停離開了我們。在這兩週來的時間裡,我作為當局者、又作為旁觀者觀察著我妻子和岳母是如何面對親人死亡的。

一、岳父的離開

2019年5月11日中午,妻子和我在我學校食堂裡剛打好飯菜準備用餐,她便接到母親的一個電話後瞬間驚愕了,電話裡說她父親突然不省人事了,怎麼呼喚都沒有反應。我妻子讓母親趕緊打急救電話,一邊安慰著母親不要著急。我心想平時都挺健壯的岳父應該不會有大事情,且救護車也在短時間內到達了現場。與此同時,我們也簡單收拾了行李便直接打車往湖州趕。

在車上陸續接到岳母的電話,先是說已經到了醫院搶救了,隨後是一陣失控的哭泣,後是從旁人電話裡得知醫院已經放棄搶救了,最後聽說岳父的遺體在岳母的要求下已經運回家裡了。我妻子的身體不停的在顫抖,嘴裡不停的說著怎麼辦,怎麼還不到……從得知已經在醫院進行搶救時所希望的父親沒事,到得知父親已經徹底走了時的絕望,我不知道她在精神上能否承受的住,我只能在一旁摟著她,安慰語從“不要緊張,會沒事的”換成了“你要堅強,我們一起扛著……”

出租車在路上行駛的漫長的兩個小時,卻是以片段化的方式結束了一個人的生命,“從家裡出發-醫院-再回家裡”,岳父的生與死就在這兩個小時內匆匆的發生了轉化。等我們進了家門口的時候,岳父已經被換上壽衣,躺在客廳簡易木板之上了。我妻子跪在她父親面前哭喚著,我忍著悲傷在一旁扶著……過後不久,我和眾人一起將岳父放進了冰棺。之後的兩天兩夜我們就在冰棺旁為岳父守夜,冰棺是透明的,看著岳父安詳的面容,除了膚色因為缺乏血色變紫之外,就像跟平時睡著了一樣。在這兩天兩夜的守夜中,我妻子一直在抽泣,根本就沒閤眼。

第三天凌晨岳父遺體被拉去火化,看著肉體最終變成一堆骨頭,還能感受到未褪去高溫的熱浪裹挾著骨灰的氣味,我想這就是人生命終結之後的味道吧。妻子堅持要她抱父親的骨灰,說要抱著她父親送他最後一程。由於挑選的是原石骨灰盒,分量沉重,加上她已經兩天兩夜未閤眼了,我一直在鼓勵她,一定要控制住情緒,要冷靜,才能把父親抱穩。同時我還讓她叔叔和表哥在一旁攙扶著她,並幫忙護著骨灰盒,而我負責抱著遺照和籃子跟在其後。在開往公墓的途中,看著妻子瘦弱且疲倦的身體,雙手緊緊護住放在她大腿上的骨灰盒,或許由於過於疲倦加上車子顛簸的緣故,看著她雙手不由自主的耷拉下來,然後又使勁往回護住骨灰盒,如此往復幾次,我的淚腺實在是控制不住了。

這是我第一次深刻的近距離地面對親人的死亡,雖然他只是我的岳父,但是他的慈祥、和藹、樂觀、簡單等特徵在這短短的一兩年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為痛失這麼一位除了我親生父母之外,最真心關照我的人的離開而感到惋惜。我也為從結婚以來至今,沒有好好叫他幾聲“爸爸”,沒有多陪他喝兩頓酒,沒有多聽聽他為我介紹當地的名人軼事而感到自責。我甚至沒想到我岳父這麼一位簡簡單單的老頭,居然這麼富有存在感。這讓我意識到,一個人的存在感不在於多麼轟轟烈烈、不在於多麼聒噪,而在於你是否真誠的對待他人,當你離去時,讓他人感覺到失去你這麼一位真誠的人而惋惜,這才是真正的存在感。

岳父的突然離去,我們只能帶著岳母跟我們一起回滬。由於平日裡只租住一室戶的小房子裡,於是暫時只能給岳母支個沙發床睡在我們旁邊。對於住慣了學校的集體宿舍,對於這樣的情形,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這兩週多的時間裡,讓我意識到了,如何面對親人的離開,如何面對死亡,或許比死亡本身更加嚴重。

剛到上海之後,岳母便深深的睡了個午覺。我在想換個環境確實有利於讓人放鬆,畢竟在老家的一週時間裡估計她基本都睡不著。然後,我嘗試著活躍家裡的氣氛,故意打開電視放綜藝節目。想讓他們的注意力得以分散。結果,他們一眼都不看我只好無趣的關掉。之後,聽他們母女倆用方言一遍又一遍的說著“如果你爸在的話……”的句式,然後在某天早晨醒來,又能依稀聽到岳母在說,真是想不通,怎麼好端端的人就這麼走了……諸如此類。漸漸地,我發現我已經不知道能說什麼,和該說什麼了。家裡逐漸形成了一種不可描述的氛圍。我覺得重複安慰的話語並沒有意義,真正的能幫助他們走出來的只剩他們自己和時間了。於是,我在家裡只能沉默。當我在電腦上玩下游戲,看下視頻,或許會被認為不能和她們保持一個步調而顯得格格不入。因此,為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給彼此一點空間,我現在選擇到圖書館自習,或偶爾一個人出去跑跑、轉轉。也正是基於此,我才意識到如何從失去至親中走出來,如何正確對待死亡是一件重要事情。

二、親人離開為什麼會傷心

傷心是因為有情感。一般來說,對於陌生人的死亡,我們只會驚訝或可惜而不會上升到悲痛的程度。這裡主要原因是我們與陌生人之間並沒有建立起真摯的情感。對於親人而言,朝夕相處、照顧與陪伴形成的情感是造成我們傷痛的主要原因。這種情感是怎麼形成的呢?有血濃於水的血脈親情,有朝夕相處的日久生情。但是在多年前看過作家劉墉的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說感情因為付出而加深。他引用了一個小孩會因為由他精心照顧的小狗的死亡而感到悲痛不已卻不會因為爺爺奶奶的逝世感到過度悲傷。那是因為他對爺爺奶奶沒有嘗試付出,而對小狗卻因付出而產生了濃厚的情感。將這一觀點適用兩種情形上,似乎也能解釋的通:一是在戀愛分手時,付出更多的那一方往往受到的打擊會更大;二是在“白髮人送黑髮人”之所以成為被悲痛的情形,原因之一在於總的來說父母為子女的付出永遠大於子女為父母的付出,因此,子女離世給父母造成的打擊與傷痛往往比父母去世給子女造成的傷痛要大。當然,並不排除父母失去子女的傷痛有來自違背基本生命規律、失去基因傳承的恐懼、孤獨終老的恐懼等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接下來,分析兩種情形:一是失去父母,子女為什麼會悲傷;二是失去配偶為什麼會悲傷。

1.失去父母,子女為什麼會悲傷。

失去父母,讓我們離死亡更近。按照上述觀點,失去父母的悲傷應該不及失去子女的悲傷,但是,失去父母的悲傷足以令人扼腕。正如《百年孤獨》裡說的:“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抽象的,你不知道。親戚、朋友、鄰居、隔代,他們去世對你的壓力不是那麼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把你擋了一下,你最親密的人會影響你的生死觀。”也就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能夠引起眾人共鳴的原因所在。從這意義上看,子女對失去父母的悲傷中有著對死亡的恐懼的因素,因為,父母的離去讓我們從情感上更加接近死亡。

子欲養而親不待。很多時候父母的離開是很突然的事情,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子女很少會有父母突然離世的思想準備。因此,很多子女是因為暫時能力不足,情勢不允或者思想怠慢等等未能在必要的時候好好盡孝。導致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請不要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心態搪塞人。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平日裡對父母惡語相向,待到去世再來惺惺作態的。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在生活成本頗高的當今社會,子女在真正經濟獨立之前,只是作為一個純粹的消費者,在家庭中雖然可以對父母關愛孝順,但是,依然有很多想帶父母去實現的事情需要等到子女擁有一定收入和時間之後方可實現。而在現在三十未必能立的年代,能讓父母吃好點、穿好點,帶父母去看看陳年頑疾、比如修補下凋落的老牙,或者陪父母出去看看世界的願望只能無奈延後。能夠理解《北京五環外的真實中國》所描繪的真實圖景,才能理解眾多普通家庭下父母拉扯孩子的沉重感以及子女贍養父母不是僅有意願就能實現。

失去最疼愛自己的人,從而失去了依靠。世界上最疼愛自己的人是父母,鮮有例外。從出生開始,父母就竭盡全力庇護者我們成長,直到我們成家立業父母依然會傾囊而出。可以說,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深入骨髓直到生命盡頭的。客觀而言,父母疼愛子女是有生物本性使然的因素,但是依然無法撼動父母之愛的偉大。一旦失去了父母,我們首先失去了最堅強的後盾,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我們都會感受到安全感的崩塌。從此,遇到了挫折、受到了委屈都少了可以訴說的對象,少了給你出謀劃策、撫慰心靈的依靠。

2.失去配偶為什麼會悲傷

以往的生活狀態被打破。悲傷的理由千千萬,但悲傷的原因卻雷同。失去配偶會悲傷也無非是配偶之間產生了纏綿的感情。通常而言,配偶是一輩子中互相陪伴時間最長的人,通常也是最瞭解對方習性、脾氣、飲食習慣、興趣愛好等信息的人。良好的配偶應當是“少來夫妻老來伴”。失去配偶,意味著失去了最忠實的精神伴侶,失去了最默契的生活搭檔,失去了最堅固的依賴。失去配偶,意味著幾年甚至幾十年建立起來的穩固的生活狀態將被打破。除了失去無話不說的老伴而遭遇的孤獨感,還要重新適應跟子女們一起生活所面臨的習慣上的差異。

三、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死亡

要走出失去親人的傷痛不在於要忘記親人,而在於正確對待人的死亡。在給我岳父守夜的時間裡,我就在思考和查閱如何走出親人離世痛苦相關的信息。但是當時還是低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如何不能順利地從親人離世的悲傷中走出來,或許會得“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PGD)此種心理疾病的典型特徵是持續悲傷、過度懷念、情感失調、嚴重的自責、失去自我等。並且知道面對重大喪失,人們一般會經歷1.否認,2.憤怒,3.討價還價,4.沮喪,5.接受,五個階段。

就像知道很多道理也依然無法過好這一生。知道不能過度悲傷,知道要振作堅強,卻也不是輕易可以做到。情感的問題或許還是需要藉助於精神信仰、精神寄託來慰藉。我在公眾號偶然看到《陳老師的最後一課:如何面對老年、疾病與死亡》一文,對這位智慧豁達的陳司寇老人的晚年生活態度和麵對死亡的做法感到欽佩。在這篇文章裡,我看到的死亡是一件正常的沒有悲傷的自然事件,這令三十歲的我也開始思考死亡這件事情。文中一段話給留下了深刻印象:“與人的感情要真摯,但不要太纏綿。……兒女也一樣,我愛他們,當然捨不得分離。但是既然分離是不可避免的,我就不願意他們將來被悲傷所累,所以現在就不去和他們太纏綿,不要他們一天到晚總往我這跑。”這是對看透生死與人性悲傷後的豁達對待,最後陳老師以絕食的方式自然地結束了她即將衰竭的生命。

看了索達吉堪布法師講述如何面對親人離世時說,他母親很想聽他講的《法華經》,但是卻在開講前一天離開了人間。所以人生無常,總是會有遺憾。但是他並沒有因為母親的離世而停止講經。他認為有文化的人要以有文化的方式聞思修行,沒有文化的人至少也是念觀音心咒。這讓我有些許醒悟,每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修行,面對同樣的死亡,不同的人都應該以不同的方式予以修行。這也就是我所認為的,很多事情並不是靠別人開導的,不同知識背景、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對問題的理解不一樣,但是卻能通過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世界。或許只有當自己真正理解世界的時候,才是真正意義的修行。該法師還講述了《法句譬喻經》中的一個故事,這故事中介紹了世間有四種法則:

一是:常者皆盡,所有人們在分別念中所認為的常有的物質,根本不存在,一切均是無常;

二是:高者必墮,高位也好,財富也罷,到最後全部都會墮落、衰敗,化為烏有;

三是:合會有散,凡是聚集在一起的事物,不管是家人、親朋,或者世間組織,一切最後都會離開;

四是:生者有死,有生必有死,任何人也沒有辦法離開死亡的本性。

其實,就像史鐵生總結的:人生有三種根本的困境:

第一,人生來職能註定是自己,人生來註定活在無數他人中間,並且無法與他人徹底溝通。這意味著孤獨。

第二,人生來就有慾望,人實現慾望的能力,永遠趕不上他慾望的能力,這是一個永恆的距離。這就意味著痛苦。

第三,人生來不想死,可人生來就是在走向死,這意味著恐懼。

無論是佛法中的坦然,還是史鐵生的悲情,其實都說明了人生無常、孤獨、痛苦、以及最終都將走向死亡。

如何正確理解死亡呢?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在其《新共生思想》一書中提到,動物世界是弱肉強食的世界,眼看著獅子咬死長頸鹿是很正常的事情。長頸鹿被咬的時候會發出悲慘的叫聲,不過,那只是一瞬間。獅子填飽了肚子,就又恢復了寂靜,周圍其他長頸鹿又開始泰然地吃草。在動物世界裡,生死不過是一紙之隔,而在人的世界裡,人的生命被教育成比地球還珍貴、還沉重。這種生與死二元論是非常嚴酷的。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怖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而將這種恐怖提高到最大限度的正是現代主義。西方現代主義告訴人們死亡和地域的恐懼,因此人們否定死亡,“拼命”地希望生存,認定死是“無”,是“空虛”,是恐懼。但是在作者看來,生與死之間並不是簡單二元對立的,是有“無記”這種什麼都不是的曖昧的可塑狀態。因此,應該以比較輕鬆的態度看待生與死,以達到“生與死的共生”。

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親人離開。某位心理學家說,我們不是刻意去忘記,而是重新說“你好”。我們不必忌諱逝者,逝者是我們生命故事中重要的一部分,不管他在世,還是在別的空間,他都是我們生命的重要部分。我們透過逝者的視角分析就會發現,過世的人可以一直活在我們的生命裡,活在我們故事中。就像我之前開導中說的:“父親只是暫時先我們離開了,但是父親還依然活在我們的記憶裡,我們活多久,父親就跟著我們活多久。“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對於親人的突然死亡我們通常會產生兩種幻想:“第一,如果我做了什麼,親人就可以不死;第二,死去的親人在那個世界很孤單,希望得到我們的陪伴。“第一種幻想容易產生自責,這種幻想誇大了自己的能力,忘卻了死亡是比我們的強大的多的力量。第二種幻想是對愛就是要同甘共苦的誤解,以為死亡是最大的痛苦,因此活著的人也要與其共苦。對親人最大的愛應該是按照親人的意願和期待活下去。親人離開時,即使沒有留下任何言語,但是內心都會希望我們好好活下去,甚至是帶著他的願望好好活下去。不會希望我們活在因他離去的悲傷中。我們應當尊重親人的原旨活的精彩和幸福。

喜怒哀樂都是人性最真實的感受,面對親人離開,悲傷、不捨是一種本能的情感,很少有人能夠控制它。我們能做的和要做的是以一種正常的心態對待一切死亡,既無需做到麻木,也無需過度悲傷。因為雖然我們不知道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離開人世,但是死亡這個結局誰都需要經歷。從容的對待每一個人的生離死別,佛語常說生死輪迴,期待親人往生極樂。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因此,我們能做和應做的是善待生也善待死。

——謹以此文獻給我親愛的妻子,希望你能繼續樂觀前行。



燦爛人生146293900


我的感受是:人活在世上真不容易,生好生,死難死,最後這口氣也真難嚥。人活在世上一定珍惜自己的生命,做有利於人民事情,做好事別做壞事,留下美名,名垂千古。


凱哥198404696


眼睜睜看著丈夫的離去,突然腦子一片空白,心一下子感覺空了,這種生離死別太痛苦,挖心般的痛!


雨露1457059


在36年時間內,我失去了5位至親,自己也由一位孩童成為中年,從曾祖父,爺爺,奶奶,姐姐到爸爸的先後離去,從內心來講由衷的感到生命的脆弱,也感到親情的珍貴,特別是唯一的姐姐的離去,感覺是失去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想起她時會獨自流淚。請所有人珍惜身邊的親人,每一個親人都有一份不可替代的情感。


我叫舂礙了誰


我的內心感受是;生死訣則一瞬間,了斷餘生在己為,生不由我死由事,人生難逃死劫關!





心態決定了世事的認知


無法走出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