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姜佔平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直白一點,就是人要分清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也就是對國家社會有益的事君子該做,危害社會和君子形象的蠢事、壞事不能做。否則將成為傻子和人渣了。


點墨散人


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是對“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最簡單的詮釋。

我們是人,所以就要有“人”的思想行為,有做人的原則,有做人的道德標準,有做人的道德底線。

在“名利先行”“金錢至上”的今天,我們的行為必須合乎“人道”“正道”,嚴以律己。

“君子取財,取之有道”。對於身外之物,尤其是名利錢財,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們應該要“有所不為”,即不要貪圖妄求,更不要強取豪奪,而是要節制私慾,要有一顆強烈的自律之心。

為民族興盛“有所為”,為國家繁榮“有所為”,為人民利益“有所為”,為眾生生計“有所為”,是君子最高境界的“所為”準則。

歷代歷朝,無數的英雄豪傑先賢為求民族獨立,為求國家繁榮昌盛,他們用滿腔熱血乃至寶貴的生命,書寫了“君子有所為”的最美篇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同樣是對“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最好寫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意思是說,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天天積極向上,日日力爭進步,並以蘊育美德的寬闊胸懷去擁抱世界的萬事萬物。

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意思是:富,要懸壺濟世;窮,要提高自身修為。

總的來說,我們不但要保持一顆不變的“初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明辨是非,好壞分明,對於不對的事情,要有正確的判斷和絕對不做的執著以及嚴於律己的態度。

如果人人深諳“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去執著踐行,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希望我們大家都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什麼不該做。








東方之光8628


很高興為您回答問題。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此語最早出自《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意思是君子為人處世要有自己的原則,該做的事就去做,不該做的事絕不做。 自己不想去做的,也不要強加於別人去做。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做事原則。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是一個人的修行。作為正人君子,需要審時度勢,決定取捨,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更是出世與入世間的謀略。一言以蔽之:做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

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君子為人應如大地一般,厚實和順,仁義道德,容載萬物。君子,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追求的理想和道德品質。

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慾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

做人要懂得取捨,選擇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先去做,對待另外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或者不該做的事情,要堅守自己的底線,不去觸碰,做到了這些,方能叫做君子。





梅花寶劍2


你道他是小人,他卻以君子自居。

何為君子?何為小人?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也不算。不過在大眾的心目中,公道自有評論……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果真如此嗎?亦不盡然。打個比方,電視連續劇《大時代》中,鄭少鄭演的丁蟹,在他人的眼中,是個十足的小人,瘋子。而他卻以君子自居,幹起壞事來底氣十足,理由滿滿……把壞事當成好事來做,這樣的“君子”簡直太可怕了。

閒言少敘,說完了君子和小人。再來談一談“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前提條件是你必須自認為是君子,小人就免談了。

對自己有利的,為之,對自己不利的,不為。

一般人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小人更是如此,挖空心思,絞盡腦汁,甚至不惜損人利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而對於君子,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了義而棄利。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身而取義也。

所謂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正是這個道理。

下面講兩個古人,第一個,名傳青史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一生的寫照。他表現出的民族氣節,是君子有所為,捨身取義。他的有所不為,是棄了元朝的高官厚祿,不當賣國賊。

反觀清未洪承疇,與文天祥相反,降了滿清,充當鷹犬,高官厚祿,位極人臣。但在民眾心裡,他卻是十足的小人,賣國賊……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是何等的豪氣。

也許汪精衛的“曲線救國論”,初衷也是如此。但他的所為,民眾不認同,是“大漢奸”“賣國賊”,徹足的小人,愛國人士欲除之而後快。只可惜王亞樵沒有成功。

扯遠了,做為普通公民百姓,我們既不是君子,亦不是小人。但我們也應有自己的底線。有所為,諸如勤勞致富,助人為樂等中華美德。有所不為,觸範法律法規等等。


用戶蘋果聖人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出自《孟子》一書,但最早來自《論語.子路》,究其有兩方面的意思。

1.為人行事要有原則、有底線。人生在世,我們會面對許多事情,面臨各種抉擇,一定要遵循社會法律和倫理道德上的規則,切不可越而為之。

為官者,在其位謀其職,踏踏實實做事,不欺上瞞下,不貪贓枉法,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為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為父母者,上贍養老人,使他們安享晚年,下教育子女,撫育孩子成長,教他們怎麼做人;為工者,堅守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人活在世,有時難免要有求於人和違心做事,但只要肯約束自己的貪慾,滿足於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就可以把這些減少到最低程度


2.做事要審時度勢,懂得取捨。人要學會分析局勢,懂得取捨,從而做出最正確、最理智的選擇。因為人的精力有限,只能放棄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別的事情上做出一些成績。

當今社會,網絡科技迅猛發展,我們面臨的誘惑更多,所處的情況更為複雜,這就需要我們懂得明辨是非,做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同時要積極傳播正能量,為維護社會和諧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我是一隻修行千年的豬


你好,新年好,祝大家身體健康,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要明白這句話,首先要弄清楚“君子”是什麼意思。君子這個詞最早來自先秦時代,當時是“君王之子”的意思。但是我們的印象中,“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句話經常從不是君王之子的人口中說出,所以“君子”必定有其他代表的含義。


是的,“君子”一詞,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慢慢有了更加豐富的意思。大概而言有以下幾種: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例如:蓮,花之君子者也。2.是統治者和貴族的統稱;3.古代地位高的人;4.對別人的一種尊稱,和先生近義;5.妻子對丈夫的稱謂。。。。。。

從這上面幾種君子的含義來細細品味,我覺得第一種意思更為適合““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裡面君子的定義,也就是君子和富貴貧賤、地位高低沒有關係,但是他是一個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那麼“有所為,有所不為”又是何義呢?我認為應該補充幾個字上去才好理解。君子並非力弱之人,也非膽小之輩。所以有所為並非能力的問題,有所不為並非怕事的緣故。“有所為”是因為“須有所為”,是必須去做這件事情,和能力無關,即使能力做不到,也要義無反顧,因為這是內心道義之所在。“風蕭蕭易水寒”荊軻刺秦,必死無疑,卻依然踏歌而往,是為天下。此乃有所為也。


而“有所不為”則是“有所不屑為之”,值不值得做這個事情,不是用金錢利益衡量,而是用君子內心的道德觀念來衡量。朱自清先生寧願餓死而不吃外國救濟糧,是“君子不吃啜來之食”啊!


因此,我理解“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含義是:道德高尚的人,有必須去做的事情(和能力無關),有不能做的事情(和利益無關)。

語言簡陋,水平有限,請勿見笑~~


文藥書生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意思

破碎的沙漏的愛

意思是君子為人處世有自己的原則,該做的事就去做,不該做的事絕不做。 自己不想去做的,也不要強加於別人做。

“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最早出自《孟子》:“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個人的原則;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是一個人的修行。君子審時度勢,決定取捨,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更是出世與入世間的謀略。簡而言之:做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

擴展資料《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君子為人應如大地一般,厚實和順,仁義道德,容載萬物。君子,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慾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

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為。



蒲呢阿倫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指為人處世因行止有序,要有作人的原則底線,這就從小要受到良好的教育,樹立正確的是非覌念,熱愛祖國,自尊自重,嚴於律己的言行,給人展現出知書達理,大義凜然有品味的形象,而不是一般的社會混混,唯利是圖,置國家民族利益不顧,舉列來說,有些留學生,學成後立即歸國,為祖國作貢獻。而我們國家出資派出去的一些精英學子,學成後貪圖國外的優厚待遇而服務於國外。自然前者是君子,受國人愛戴,後者是小人為大家唾棄。家庭中也是如此,當你煙癮發作想去買合煙而口袋無錢,看到妻子換外套時裡面有錢,我勸你自尊一點,等妻子回來給你取錢,也許你妻子責備你為什麼自己不去取,這就是有可為和不可為的生活小事,從此你妻子口袋裡錢丟了,或發現少了,她不會想到你拿的,因為你給她樹立了一個人品的形象,

因此熱愛國家民族的大事我們可為,反之不可為!從日常生活小事也要首先考慮集體和不損壞他人利益而為之,千萬不可損人利己,不講道德,唯利是圖,只圖自已通快而不約束自己而為之,成為無恥之徒!


雲遊者說


我們講家、國、天下,把家、國、天下看成一體,並強調個人的追求與發展必須秉承“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並且儒家對君子的行為準則提出明確界定“不因善小而不為,更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意利他的事過小就不去做,更不能因為惡意有損他人利益的事細微就去做 ,這是有所作為與有所不為的具體要求。

人生在世永遠在做兩件事:尋找快樂,逃避痛苦。人人都希望自己永遠幸福快樂,沒有任何災難厄運與痛苦,諺語說“人生三級草,三窮三富不到老。”這表明人活一世沒有絕對幸福快樂,也不可能永遠是災難厄運與痛苦,禍福相依,苦樂同存,要求我們學會勇敢堅強,直麵人生中的災難厄運與痛苦,懂得取捨,學會放棄,養成痛苦並快樂著的習慣性格。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與卡爾羅傑斯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求、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與自我實現七個層次。這種有發展需求向自我實現,到高峰體驗至自我成長的過程 ,可以歸結為物質富有與精神富足,在物質富有追求拼搏階段,君子必須有所作為;在物質富有後追求精神富足的過程中,君子必須學會養成有所不為,深諳舍與得的因果關係與能量轉化。



治寶興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