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人越來越少了,國家卻大力建設新農村,未來的農村將何去何從?

陽光152271731


在農村平常看不到幾個有勞動力的年輕人,留守農村的更多的是老人和孩子,大量良田的荒廢。

為什麼會出現農村人口越來越少的情況呢?

1、農村的發展機會少,以前還在讀書的時候就聽前輩們說過他們為什麼要去廣州深圳,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地區機會多,這家公司不行就去另一家公司,這個行業不行就去另一個行業,但在農村只能是種地,主要靠天吃飯,在地裡累死累活不如到工廠生產線上去做一天工,不僅工作不累還收入高,而且還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2、教育問題,現在由於人們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或在縣城定居,農村人口越來越少,相應的學校也少,幾個村才有一個小學,中學只有鎮裡有,而且農村老師水平也比城裡的差。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只能去鎮上或是縣裡住。

3、醫療衛生條件差,就像我們農村的村裡小診所醫療設備差,只要是稍微大一點的病就不能治,而且老人小孩子不敢治,得了病得去鎮上的醫療才行,想想如果父母孩子得病了,要坐車幾十公里才能去看病,那種滋味是什麼感受。

4、生活條件,在城裡電影院、遊樂場等生活設施齊全,在農村裡除了看電視晚上就只能早早睡覺了。買點東西也不方便,都要靠五天一次的趕集,收個快遞也要自己走十幾公里的快遞點去拿。

要想留住農村人,就得解決如上面的問題,誰又真的願意背井離鄉呢?

基於上面的情況,現在國家大力推廣建設新農村

新農村建設是對農村實行改造和合並,再統一規劃和建設,把人們集中生活在一起,支持更完善的生活環境,建設更便捷的交通,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也能建設更好的醫院為大家提供更好的醫療條件。新農村的建設將帶動工業經濟的增長,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村分散的資源也會整合,土地會連成一體,願意繼續種植,不願意種植,可以用來分享土地,出租,分紅。

國家決定建設新農村剛剛起步階段,還在探索之中,雖然在實行過程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城鎮化”正是為了解決目前農村的相關問題,繁榮農村經濟,全面振興農業生產,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這是一條繁榮之路,振興之路,光明之路。


說三農故事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玫瑰]

本人認為未來農村大有作為,農村特色+互聯網會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城市沒有好的項目,光靠打工,地位低,很多地方我們都拼不過城市的同齡人。有個打算回老家成立個農業合作社,政府的惠農政策有補助也支持!種植特色農產品或者養殖!

我的家鄉在陝北榆林,父母也搞養殖,也略有規模,我想回去幫助成立農業合作社,擴大規模,同時拓寬銷售渠道,特別是將養殖業+互聯網模式相結合。

同時將我在城市學到的現代化的管理模式運用到農業合作社,這樣可以讓村裡閒雜人員來合作社工作,改變他們的命運!

還有回農村不能思想觀念不改進,加強學習,用科學的文化知識服務合作社!

作為一個農村人,我們有我們的優勢,廣闊農村也可以大有作為!李子柒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農村人也可以用優秀的農村文化感染城市人!互聯網為農村人提供了廣闊天地!





豪爽的陝北人


首先,並不是農村的人越來越少了,國家才開始大力建設新農村的,恰恰相反,國家是先開始建設新農村,鼓勵有條件、有需求的農村人進城買房落戶的,而且一方面給他們保留原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還完全開放了中小城市的落戶條件限制,讓其順利落戶到城市,而且還保留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當下的農村,確實比以前少了很多人,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空心村,但農民的離開,也從側面的說明了農民的經濟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已經不用再依靠種地來維持生活,這是一個良性的開端。

建設新農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部分,是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建設新農村而的根本,是全面發展農村的生產力,而要想提高農村的生產力,就的摒棄當前,發掘更有效的方法,引進現代化的技術和人才,科學種田,同時要盤活農村的閒置資源。

要說未來的農村何去何從,其實,農村的未來發展,才剛拉開帷幕

2020年1月開始實施的最新《土地法》中提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入市,也就是說,農村的一些特殊性質的土地,在滿足條件後,可直接同國有土地一樣,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直接把使用權賣出去,且村集體直接受益。別的先不說,就這一條,就可能足能使未來的農村戶口升值。

而鄉鎮振興戰略,終究會把農村發展成集農業、農副業、生產和加工為一體的多元化工業基地,總之,未來可期,請拭目以待!


農十


表面看,很多村莊成了空心村,特別是偏遠山區居住分散,人口稀少的小村子人的確越來越少,村子裡只剩下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那麼這些人去哪了?都成了城市市民了嗎?

其實不是,離開農村的大多是年輕人,都是外出打工了,其實,其中有一部分人的確搬遷到城市居住了,但他們的身份還是農民,而且很多隻是在城郊租房子住,這些人如果不外出打工,還是要回到農村的。所以,不是農村人越來越少,而是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了。

未來的農村將永遠存在,只是面貌將煥然一新,那些自然條件差、居住分散、人口稀少的村子會消失,代替它的是小城鎮式的新農村。大多數農民將繼續居住在農村,但不是種地,土地將大量流轉集中,種地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

如果在新農村建設上,把這些問題都改善好,我覺得未來農村會有更多人選擇回去農村,現在新農村建設慢慢實行了,首先是城鎮化,幾個村莊合併成鎮,土地全部實行現代化種植或者改為商用地發展。

新農村建設可以減少農村貧富差距,可以提高農民文化知識教育水平,可以使農民學習種植新技術,讓產物增收,可以帶動經濟發展。如果是這樣,未來的農村的人不會少,反而會增多。


桂靈小威


農村人大量進城,是因為城裡賺錢容易,環境舒適,熱鬧有趣,但隨著城鎮化規模越來越大,人來的多了,錢就不那麼好掙了,就業越來越困難了,如果長期下去必然出現很多社會問題,甚至出現經濟危機。

國家現在大力建設農村,我想也許是因為毛主席曾經說過,農村是廣闊的天地,那裡大有作為,農村建設好了,特別是路修好了,可以吸引很多城市富餘人員去農村創業,緩解國家的就業壓力,也可以避免經濟危機的出現,


久有凌雲志


大家好!我是農村武粑粑!

現在農村人越來越少,特別是年輕一代,在城裡打工生活,甚至在城市落戶,有的舉家遷到城市。農村的青壯年不願再回農村,其實內心是看中城市的繁華,各種工作和生活的便利,以及舒適的環境。

國家的發展需要全方位的發展,作為廣闊的農村不可能也不會全部消亡,總有一部分人在農村生活下去的,農村和城市相比較而言,發展有的緩慢和滯後,這也是導致部分農村人進城的原因。國家層面已意識到三農問題的短板,現在就是要補齊短板,讓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讓農民增收,把農村變美,使農業變強。到那時的農村更加宜居,肯定會吸引更多的人到農村生活,所以國家連續十多年發佈農村一號文件,可見三農問題的重要性。

農村作為國家的基礎,從建國到改革開放,對國家的貢獻可謂大矣,在進入新世紀以及決勝小康生活的今天,農村不可能被遺忘,而是越來越重視,越發展越好,所以未來的農村前景廣闊,有志青年到農村發展大有可為。

農村美則國家美,農民富則國家富,農業盛則國家盛。破解三農的發展問題,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相信不遠的將來,農村會成為人人眼中的香餑餑。

謝謝各位網友,大家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加關注。






農村武校長


農村人越來越少,國家大力建設新農村,未來的農村何去何從?

國家從幾年前就注重農村建設,並且加大力度投入。從築壩修田梯到生產路通村路這些開始,在從農村學校衛生院的投入和建設。農村學校在我們那個地區已經是以完敗結束。可以說在我們那個地區之前為了新村學校的投入都是勞民傷財,因為在開始投入著農村人的孩子已經開始陸續離開農村去城裡上學去了。有的學校早期建起來還利用了三兩年就徹底關門大吉!有的是後期建起來的基本沒用就沒學生上學了,所以那個時候鄉村學校建設沒有實地考察浪費了好多國家資源。

相比前者,鄉村衛生院投入好多了,方便了周邊村民看小病抓點頭疼感冒藥。而且有的鄉村衛生院配套設施齊全,部分病人不僅僅能滿足住院條件,即便是大醫院回來在鄉村衛生院後期療養這些條件也都能滿足。鄉村學校和鄉村衛生院基本是一樣的投入,最後利用率卻千差萬別。

通過以上兩個鄉村建設示例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鄉村的重視是認真而肯定的,但執行起來能不能不要因地制宜不要一股風?

接下來談未來的農村何去何從?

國家現在下更大的力度改善鄉村生存生活條件,從居住到出行到生活保障都出臺了相關政策。不僅僅是要治理環境,更要整合空心村和荒蕪了的土地 。所以以後居住分散的村和空心村應該是不被保留的,合村並鎮勢在必行,原來不認識的人可能就是鄰居了。


壞蛋別閒聊


1.城鎮化加快,很多人都會進城。80%的人將生活在城市。

2.隨著生產力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農業生產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農村只需要很少的一部分。

3.參照其他國家,農村將出現大量無人村,並鄉並村並社會大規模進行

4.有資源的地方,農村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沒有資源的地方,農村將被淘汰或邊緣化

5.農民成為一種職業,家庭農場普遍。農村養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選擇。

6.也有另一種主線,工作方式受空間限制減弱,農村生活成為一種更多的選擇,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想到這些

可以評論區留言一起探討一下



范家大院


我在農村,有大片地方可以養花養草,射箭養狗,划船,做手工。小孩在農村,可以自己和小夥伴玩一天,不用人陪伴。在農村開支小,停車方便,不會擁堵,受鄰里的干擾小。如果在居住地周圍20公里範圍內有產業,給住在農村的人提供工作機會,也提供教育,醫療,交通的便利,生活在農村,生活品質會高很多。


未來生活設想家


我理解的國家建設新農村的出發點是二個。

一、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改變居住環境,讓農村人口生活設施也實現城市化的便利條件。

二、新型農業就比較重要了

1、有些區域主營經濟作物地方,農民進城務工土地閒置的狀態普遍。由於很多經濟作物需要大量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環節,留下來的人力較少,農民無法實現自我勞作完成更大規模土地的管理,致使農耕地閒置,新型農業的進入就是重要的政策措施啦,有計劃,有目標,有資金,懂銷售的新型職業農民進來土地才能流轉起來,由於農業生產週期長,風險大,國家出臺各項鼓勵,支持政策才能激勵地方或者行業內的人群轉戰到農村發展農業生產。

2、正是因為農村人口流失嚴重,留下的農民普遍為高領人群,主產的作物,水稻,玉米,大豆,現在由於機械話人口流失下依舊在留下來的人群裡可以擴大規模生產。所以國家才出臺了種種利好政策,讓年輕一代人可以由於某種原因深耕於土地中,由年輕一代的新型職業農民接手於土地的生產,管理,經營。土地才能實現更新型的市場需求和職業發展。這是必須的,難道等到老一輩的農業人退休,還沒有新的一批職業農民接手。百姓的餐桌上難道要實現計劃食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