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考研3年,同學考公30次:越是優秀的人,越在拼命努力

文 | 田喵喵 文章原創首發,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同事考研3年,同學考公30次:越是優秀的人,越在拼命努力

日本兒童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說:所謂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奮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愛因斯坦也曾說: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是,這個社會上,越是厲害的人,往往越能吃苦、越有毅力、越勤奮,也比大多數人更努力。

逐年壯大的“考研大軍”,說明了什麼?

今年,我國考研人數達到了341萬人,比去年新增51萬人,增長比例為17.59%。

有人感慨:大家越來越意識到學歷的重要,本科越來越不值錢了!

網友們也紛紛表示:心疼現在的孩子,研究生真的越來越難考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

同事考研3年,同學考公30次:越是優秀的人,越在拼命努力

跟朋友聊到今年的考研,朋友說:現在什麼考試不是人多啊,考研的、考公的、考教師的、考各種技能證書的,五花八門。

畢業幾年後發現,考試,好像是成了職場的“標配”,似乎你上班的同時不去考個試,很快就要被別人甩幾條街了。

考研名師張雪峰曾說:“大學教育對於勞動力市場而言,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培養人才,而是鑑別人才,把人劃成三五九等後,向用人市場傳遞價格。”

同事考研3年,同學考公30次:越是優秀的人,越在拼命努力

不得不承認,對普通人而言,學歷上差一點,人生很可能就差一大截。

回頭看看那些小時候和你一起長大,後來沒上大學甚至連高中都沒上的人,如今過得怎麼樣了?

現代社會早就過了拼“資歷”的年代,年輕人一波接一波地湧來,所謂“不進則退”,想要在職場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得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同事考研3年,同學考公30次:越是優秀的人,越在拼命努力

這個時代,年輕人普遍危機感很重

同事小陽,考研3年,每次都差一兩分,現在仍繼續努力著。白天上班,晚上加完班後回到家繼續複習,前幾次考的英語,這次轉戰法律方向,打算明年考深大的研究生。

同學小晴,也是一邊上班一邊備考事業單位,經常連續好幾個週末都在考試,這幾年前前後後參加的考試不下30次,還在繼續戰鬥的路上。

上班已經很累了,為什麼還要不停地去考試?

看著同事們來來去去,看著自己幾年不動的工資,看著每一家企業的招聘要求都是“35歲以下”,想到自己可能40歲不到就要面臨失業……再看看高房價,看看養兒育女所需的開銷,看看現代醫療費用的高昂,危機感與不安全感撲面而來。

焦慮,不只是存在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身上,現在的年輕一代,同樣辛苦而焦灼。

曾經我們在學習生涯裡“看不上”的工作,現在都成了大家趨之若鶩去追隨的“保障”;那些年我們混過的日子、偷過的懶、落下的學習、錯過的考試,現在都一件一件地還了回來。

工作之餘再去考試、去做別的事情,很累,但是你還是得去做。因為比你優秀、比你厲害、前景比你好的人,都仍在努力,你又有什麼資格懈怠?

同事考研3年,同學考公30次:越是優秀的人,越在拼命努力

學習的苦和生活的苦,總要選一樣吃

郎平曾說:“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

341萬的考研大軍,能個個都考上麼?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那些奔波在考研、考公、考教師、考證書路上的人,最後會成功麼?未知。那為什麼還要去做,為什麼還要努力?

很喜歡一位考司法的朋友說的一句話:其實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那個學習的過程。可能努力了那麼久,你還是沒考上,但那又怎麼樣呢?至少你在努力的路上,學到了知識,感覺到了充實,鍛鍊了自己的毅力,學會了堅持,甚至想明白了方向。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都知道學習有用,卻還是有那麼多人不願意學習?

高贊回答是這樣的: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去吃,而生活的苦你躺著它就來了。

是啊,如果學習的苦人人都能吃下來,那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去吃生活的苦了。這就是主動學習、考試的意義所在。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明白:只有逼自己優秀的人,才能過上驕傲的生活。

同事考研3年,同學考公30次:越是優秀的人,越在拼命努力

沒有穩定的工作,自我提升是唯一的出路

今年年初,美團上海裁員30%-40%,技術負責人也走了;知乎裁員20%,離職員工紛紛抱團取暖。大公司尚且如此,小公司就裁得更慘了。

前些年,唐山市取消了多個高速公路收費站,一位收費員大姐哭了,她說:“我都35歲了,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幹!”曾經,中興一位老員工在知道自己被辭退後,選擇跳樓輕生。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下,各種壓力像大山一樣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如果這個時候工作再出點岔子,那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所以,現在才會有那麼多的“斜槓青年”,那麼多的考研考公大軍、考公大軍、考各類證書大軍,未雨綢繆,奔波在尋找一份更為“穩妥”的工作上。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

沒有哪份工作是真正穩定的,唯有不斷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保持自己的職場競爭力,讓自己一直在前進,才能遊刃有餘地在各個崗位上跨越、晉升。

把希望寄託在一份隨時可能有變動的工作上,不如寄託在自己身上。

做好準備,趁著年輕好好提升自己,多給自己找幾條出路,人到中年,才不至於輸得太慘。

同事考研3年,同學考公30次:越是優秀的人,越在拼命努力

趁著年輕,好好吃苦,主動去吃苦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但我還是希望:

40歲時,你不用擔心突然的失業、意外的家庭變故,晚上能夠睡個好覺;

60歲時,你的身體依舊健康,子女孝順,銀行卡上的餘額讓你充滿安全感。

而這一切的前提,必然是你在20歲到40歲也一直在努力和勤奮,把風險與動盪都提前擋在了門外。

英國有句諺語:路太平坦,只能帶你去到平淡的地方。

趁著年輕,好好吃苦,主動去吃苦,朝著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和那些比你厲害的人一樣去努力、去奮鬥,那麼未來,你也將無所畏懼。

共勉。

同事考研3年,同學考公30次:越是優秀的人,越在拼命努力

- END -

,一位情感領域創作者,關注我,和我分享你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