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麼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姑娘願你此生無憾


簡單的說就是知識積累的多少。知識越多,面越寬,眼界就越高越寬,格局就越大。小學,高中,中專,大專,大學,碩士,博士,博士後。不同的學歷,對社會,個人生活的要求,目標,社會地位以及欲要承擔的責任就有了不同的要求和看法。這就是格局。當然,學歷不能絕對代表知識底蘊的高低,亦有個別學歷不高,但通過自學以及豐富的社會閱歷,也能成為具有大格局的領袖級的人物。


老狼217766506


格局與人生的關係,其實是思想和行動的關係。思想以認識的方式,在不斷積累與提煉中提升層次,從而更好的優化行動。人生以不斷的行動,去呈現不同的謀求結果。這些結果的攢聚,便構成了色彩斑斕的人生。

1.格局,是思想深度與寬度的界定。然而,格局的培養非一日之功。其有著先天稟賦的差異,後天的學習經歷和人生體悟佔據著成就格局的絕大比重。故而,眼界,心胸,膽略,智慧,多是格局的關聯屬性。人生的競爭,多半是這些無形因素的較量與比拼。

2.格局,多以大小來區分人之無形資本的異同。大格局者,胸藏百萬之師,見解高屋建瓴。其善謀更善斷,其人生多以不斷的成功來實現個人價值。而小格局者,多以固執,偏私,狹隘,短視居多。這樣的人生,很難拓展開局面。其人生世象,多以平庸,失敗和不順來反覆膠著。

3.人生的境遇的展開,既有一定先天因素做基礎,但更多的作為人生主體的個人,去不斷付出,創造的結果。外因通過內因而產生作用,很明顯的道理。

4.總論:格局決定了人生,然而是認知決定了格局。認知,是指導著我們不斷以契合當下的智慧,來開展著一個個的行動。同時,認知通過每一次的行動檢驗,亦可以修復和昇華的方式,來更好的指引行動,完善成果。所以說,格局決定了人生,而認知又決定了格局。





胡功寶國學策劃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麼什麼決定了格局呢?

我認為一個人的格局是一個人的思維和認知決定的。

那麼又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和認知呢?

我認為是一個人的經歷、知識、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和認知。

那麼又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經歷和知識呢?

我認為是一個人的生長環境,讀的書,上的學,決定了一個人的經歷和知識。

一個人的生長環境不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特別是你的出生不是你所能夠控制的,你的出身決定了你的大部分生長環境,然後你受到的教育,你讀的書決定了你的經歷,你受教育的高低決定了你的最基本層次。

你是父母選擇的,而父母不是你能夠選擇得了的。

你所決定的受教育程度和以後的閱歷以及以後的生長環境也是受到家庭限制的。

除非你以後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也就是說,你成年以後才能決定你自己的經歷和知識。

通過不斷學習,和對世界的認知,你的思維慢慢就會形成你所認識層次的格局。

你形成的格局至少形成了你目前的人生狀況。

如果你想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改變你的格局,你想改變這種格局就要通過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來改變你的思維方式和你所處的環境。


用戶4496285841096從


您好。

格局的意思是:格是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局是指認知範圍內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結果,合起來稱之為格局。

首先就是知識,其次就是能力,有知識沒能力不存在格局,有能力沒知識也不存在格局。

哲學解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體系→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局:時間與空間認知範圍的大小,局要大。

格:對認知範圍內事物認知的程度,格要精、細。

世界認識越小:這樣的人就會自私,容易抱怨,慾望特別強烈。

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膽量、智慧、使命感、見識、愛心、責任心、眼光。

情商是由自我意識、控制情緒包括了《膽大心細》、自我激勵包括了《學習提升》、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係,思維方式包括了《愛心、責任心》,表達能力包括了《考慮自身感受和他人感受》,實踐能力《包括了使命感、動力》組成的,是不是感覺很有關聯性。

所以很多東西不要看單方面的,有些東西本身就存在必然的聯繫,要把這種聯繫串聯在一起才會發揮最後的效果,人生格局再大,情商智商能力都達不到,也沒什麼用處,企業家格局大,但是他們的情商、智商、能力同樣強大。





能量漫漫傳播者


我沒有去問度娘到底“格局”是個什麼定義。

但我一直思考的得出的結論是:環境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舉例說明,人如果生在一個世代農耕的家庭,優點:吃苦耐勞,勤儉節約,樸實憨厚;缺點:眼界狹窄,目光短淺,不能決斷,沒有魄力。

生在官宦之家,作風大氣,敢想敢幹,看穿世態,不拘小節;無視貧賤,無有憐憫,不能合群,高傲自大。

書香門第,舉止得體,溫文爾雅,吃不得苦,耐不得寒,誇誇其談,難務實際。

簡單介紹,不能大全,甚至偏頗,不過大概如此。

如上性格,命運也就能窺得一斑。

我以為這就算‘格局’,那麼格局是什麼決定的呢?

無外乎出身,這是人無法改變的。但,自修,自悟,自行為,也是形成格局的關鍵。

故,出身,天造定,修為,自把控!

好好修為或能改變格局,改變命運!


曹琳斌的詩和故事


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命運。One ’s vision decides his outlook, which further decides his destiny.



水木清華76318705


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什麼決定了格局?

我覺得是心態,是心態決定了格局。

什麼樣的心態能決定自己能有一個好的心態,和大的格局呢?

首先,我覺得一定是心態大度的人,不是斤斤計較的人。還要有一種無我的心態,大無畏的心態。考慮問題一定不能把自己利益放在前面,是以世界大局,國家大局,公司大局,或者家庭大局為重,自己放在最後,或者沒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是不是一個擁有大局觀念的人。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格局,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格局,必須擁有一個無我忘我的心態,就可以做一個有格局的人。格局並非大人物,有錢人,或者國家領導才擁有,我們個人也可以擁有。

大人物考慮大問題,小人物考慮小問題,那我們小人物怎麼才算是擁有小人物的格局呢?(小人物並非小人)比如:比如你考慮問題,以家庭為單位,考慮問題以家庭為先,處處把家庭放在第一位,那麼你就是一個擁有大家庭觀念的格局。如果,你是一個公司,那麼你就是一個擁有一個大公司觀念的格局,等等。以大局為重,以大局為先,忘我無我的心態,你就是一個有格局的人!

一個經常斤斤計較,雞毛蒜皮的人,做不了有格局的人。也由於自己做事處處斤斤計較,限制了自己眼界的開闊,考慮問題也會處處受限,最終也會決定自己會不會擁有一個開闊的人生!

格局決定了人生,所以,我覺得是心態決定了格局!

您覺得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關注,進行討論!


轎車託運小哥


在討論什麼決定格局之前不如...

先來量化一下到底什麼是格局?

根據個人成長的生命週期,

格局可以簡單的量化成三個自變量,

即格局賦值函數f(g)=f(g1)+f(g2) +f(g3)。

原諒我在這裡用的是簡單的線性函數,畢竟,要真的來搞個複雜建模,要延伸到太複雜的價值觀上,複雜度堪比設計一個遊戲架空世界。

那麼,這三個子變量指的是什麼?

f(g1)=好奇心

f(g2)=信息量

f(g3)=自我實現

當然,如果你還要在後面加一個常數C,

等於家庭出生背景,也是可以的,

但是常數C越到後面佔值比重是不斷降低的,

所以,如果前三者成長夠快,C的影響倒也可以放到一邊。

格局的f(g1):好奇心

格的落腳點,就是對環境事物的認知,以及與環境互動的方式。

那麼如何更瞭解周圍的事物?

肯定要有好奇心,多問「為什麼」?

而好奇心的強烈程度,就決定了個人的學習觀,

即我們為何學習?如何學習?

我曾經在值乎上收到一條付費提問:

以前學習都是為了應付考試,現在沒有那麼多考試了,突然找不到學習的意義了,學習是幹嘛用的?

我看到這個提問的時候,忍不住拍了一下大腿:不好,又有一個被教育耽誤了學習的可憐蟲,被應試教育折磨得連好奇心都沒有了。

一個人只要一直都有好奇心,

就會一直保持學習的狀態,

去嘗試理解周圍環境的一切事物。

而學習最終的目的便是:

瞭解自己,獲得獨立的意識;

瞭解世界,知曉其中的複雜性;

最終,建立起和世界的恰當的聯繫。

所以,在一個人的成長初期,

好奇心會決定你探索環境的方法,以及探索的深度。

如果我們回到「格局」最初的概念上來,

即對格局的初級定義為:對認知範圍內的事物認知的程度。

那麼即使生活在同一個物理環境裡,

好奇心強烈的人,總會對環境有更多的認知。

格局的f(g2):信息量

不過,你還是會發現,光有好奇心還不夠,

你很快會迎來有限的環境對你的侷限。

楊絳有句話,經常被引用:

你的問題主要是想得太多,而讀書太少。

這句話,犀利到位,

一個好奇心旺盛的人,

總會有疑問不能被解答的時候,難免苦悶難解。

於是經常會看到很多年輕人問一些有點在這個時代來看《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問題,想得太多,也太空。

但是,

荀子對於這個問題,兩千多年前就有了呼應: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有好奇心很好,但是也要能夠打開信息量。

不過,我想你可能會問:對於有好奇心的人來說,通過學習去打開信息量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嗎?

很遺憾,答案並不是這樣的,因為打開信息量這個事情,既受制於信息來源渠道,也受制於信息處理方法。

一個人腦海裡流通的信息量,就像是血管裡流通的血液,給全身提供養分,支撐著整個身體系統的運行。而信息處理方法,就是身體的血管架構,這是信息流通的基礎設施。

說起這個,我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體驗:每個人都是自身經歷的產物。

如果你也細心觀察,尤其是觀察四十歲左右的那個群體,你會發現,聰明的人很多,天賦異稟的人也不少,但是他們每個人,無論是土老闆還是企業高管,亦或者是街邊的普通人,他們身上都帶了非常厚重的時代烙印。有些人抓住了這些時代賦予他們的機遇,成為一般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但同時他們身上也有時代的侷限。

因為時代給他們輸送了不同的思想血液——信息;環境又給了他們不同的血管——思維方式。只有能夠學會從環境之外的渠道獲取新的信息,並對事物的本質規律有敏銳的思考的人,才能突破「好奇心」的格局。而這一點,要做到很不容易。

比如,一個聰明的學霸,可以很容易憑藉自己的學習能力,實現環境的跨越,去獲得學術信息、新興行業信息、突破信息來源;一個小城市的普通人,可以深諳市井規則,知曉最廣大人群的行為邏輯,即所謂的貼近群眾。但是,鮮有人能夠突破個人身份和階級限制,實現跨階級溝通的能力。

這很大一部分受制於人的本性:大部分人免不了要從他人身上找映射,以此來獲得身份認同感和優越感。比如,一箇中產階級需要通過消費場景來建構自己的「階級距離」,而一個底層農民,也需要「皇帝的金鋤頭」來獲得身份認同。絕大部分人,連自己的身份認識都沒有搞清楚,更難說跨文化、階層地去理解其他群體了。要不這滿屏的焦慮、迷茫,又是何來?不吹動身份認同危機,又哪來的消費主義大行其道?

我很難說到底是先有信息量養,成了一個人的格局;還是先有格局,打開了一個人的信息量。但是,總有那麼一個機緣巧合的時候,讓你發現,哦,原來還可以這樣想, 原來還有這樣的一種存在。

格局的f(g3):自我實現

到了第三個階段,再談格局,

就是如何自我實現的問題了,即你將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以什麼樣的方式為自己,為社會創造價值?

就以賺錢這個話題來說,出了社會,你會發現,在賺錢這個事情上,群眾展現了十八般武藝,條條大路通羅馬,各個途徑能賺錢。

但是,以什麼樣的思路,做什麼樣的事情?

在大家都看不清未來,都在進行創造性摸索的階段,

怎麼做事,以什麼模式賺什麼錢?

全靠個人的價值觀所影響。

所謂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所為為何?個人所求不同而已。

雖然以我之見識,來評價BATJ的大佬們是很沒有意義的,但是鑑於他們路人皆知,這個例子比較好理解,

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馬雲的價值觀和劉強東的就是不一樣,所以做事思路也很不一樣,當然兩個企業的風格和對社會的貢獻也很不一樣了。

大部分人都會贊同,馬雲作為國名爸爸,其格局要比劉強東大得多。

而這種自我實現的方式差異,和學歷或者技術能力,並沒有全然的關係。

馬雲畢業的學校,比劉強東就差。名校裡也有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草根也有心懷大愛,一心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成年人的交往也是如此,價值觀一致的人,才能成為朋友,要不真的只是利益往來,也是難以長久的。


價值觀是怎麼養成的?這個問題我也沒想清楚,和家庭背景似乎有點關係,和先天性格也有點關係,和後天經歷也有關係。但是,難以拆解其中邏輯關係。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忘初心,忠於自己。



楊大寶識


心胸決定人的格局。



春華745944080186


所謂的格局是對人世界觀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格是針對人們在認知範圍內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局是在認知範圍內所做的事情,以及事情行為本身所產生的效果。不同的人對事物認知的程度又有所不同,所以又會產生出每個人不同的格局。

人生則是人類從出生至死亡所經歷的過程,是在人們的世界觀也就是格局,和人們的人生觀的共同作用下所完成的,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觀。而人生觀則是在人生過程中經過實踐所形成的、對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



所以格局是決定人生最重要的砝碼,這並沒有錯。但是格局也就是人們的世界觀又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上面我們已經基本上說清楚了,這就是每個人的格局也就是世界觀的形成是由他的膽量,智慧,見識,使命感,責任心,以及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眼光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是由它們所決定和支配的。


簡單的來講,就是每個人對世界或者是事物認知的態度和水平,就決定了他的格局的大小,能力的強弱,從而對他的人生和人生觀施加不同的作用和影響,所以每個人取得的人生結果就各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