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某省都市報總編,博士,正處,高級記者,報紙衰落,準備改行當一本大學教授划算嗎?

羅地友聲


既然說準備去做教授肯定是有大學接收的,但是接收過程中是不是能直接評為教授這個不是很好說,雖然說大學體制也是很嚴格的,但是要考慮到專業方向,目前大學都在做大而全,有些專業人才奇缺,破格任用的情況比比皆是,比如我曾就讀的211,院系改革,直接提了一批副教授,院長從外校挖過來,直接教授(原為副教授)再說划算不划算,報社主編,我猜測是文科基礎性學科,實話說大學裡比較緊缺,但是待遇即使是教授級,因為科研課題受限,待遇在教授中也是最低的,另外考慮到地域問題,不同區域大學教授待遇也是天差地別,比如蘇北高校,基礎性學科教授年薪不到二十萬,上稅之後不到十八萬,諸位莫噴,因為我身處其中,所以再清楚不過了。綜合考量,還是要看本人意願。


成哥聊文學


我們學院這幾年轉進來幾個傳媒界精英,從報社中高層轉行做大學教授。

其中一位原東家是天津電視臺,一位原東家是《天津日報》,一位來自《今晚報》。

我還幾位博士同門,都是中途從媒體一線改行,考博後跑到大學做老師。

這些人改行到大學當老師,划算不划算,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下。

首先從經濟收入層面談:以我們學院為例,根據幾位轉行老師的反饋,有落差。比如天津電視臺轉行過來的老師,前幾年剛來的時候就反映大學收入比她在電視臺的收入要遜色很多。我們有幾位同事的愛人都在電視臺,我瞭解對比了一下收入,同級別職稱而言,電視臺的確要比大學收入高好幾千。報社和學校對比收入優勢不是太明顯。

不過近兩年傳統媒體式微,隨之而來媒體人收入下行很嚴重,再過幾年大學老師收入反超媒體人員我感覺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次從工作考核偏向來談一下。大學和媒體,對員工的考核重點不同:大學重科研,媒體重業務。這導致媒體一線精英到了大學,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現象,在科研考核上,基本都是靠邊站,被邊緣化的地位。在原單位憑藉業務能力叱吒風雲的現象不再,好多一線媒體人員在大學以科研論文、項目為主的階段性考核上,基本都是學院託底水平。

基於此,從媒體精英轉行到大學老師,心態的調整是一個方面。如果不甘心託底,就需要一個徹底的轉型,從零開始,掌握大學的遊戲規則,不過這條路較難,你需要重新培育你的社會資源。

根據我對身邊人的觀察,轉型成功的是極少數。

最後從工作環境來談一下。大學教授是學校的無冕之王,大學同媒體部門比較,人際關係相對簡單,社會地位高,工作節奏寬鬆,不需要坐班,未來可預期,不太容易受行業漲落起伏影響。另外,你也有大把的自由時間去從事一些兼職工作。

以上,供參考。


孫衛華


我覺得挺好,可以說,目前都市類媒體基本沒有活路,看看全國最牛十大都市類媒體,如新京報(北京第一都市類媒體)、南都(南方都市報為廣東第一牛都市類媒體,全和新京報並列全國第一牛)、成都商報、華西都市報(成商和華西西南第一)、西安的華商報(西北第一)、大河報(河南第一)、齊魯晚報(山東第一)、新文化報(東北第一)、新聞晨報(上海第一)等等,活的非常艱難,很多要死不活,如華商報,拖欠工資非常嚴重,像當初非常牛逼的京華時報、上海的新民晚報、東方早報(上海當初第一牛逼都市類媒體),是北京、上海比較牛氣的都市類媒體,也關門歇業,東早只保留了澎湃,可以說,都市類紙媒,基本沒有活路,預計在未來三五年時間內,都市類紙媒,必死無疑。

實際上,大量都市類媒體在這些年紛紛關門歇業,即便日報類的黨媒,日子都不好過,如果不是依靠政府養著,早就玩完了,想一下,有幾個人現在還看報紙啊,一部手機在手,連PC端都上的少了,不要說是報紙呢,未來報紙消亡是必然的,只是時間的問題。

因此,都市類老總,作為正處級高級記者,轉行去大學當老師,不僅僅是比較好的出路,也是目前很多媒體管理人員普遍出路之一,一方面,高校需要這樣的人才,同時,都市類紙媒下滑那麼利害,為了給自己找出路,充分利用自己的閱歷才華知識和實踐經驗,去高校當老師,是比較合適選擇。

我以前單位一個領導,也是都市類媒體社長,正處,去二本院校新聞學院當院長,今年退休,也算是比較高的出路了。

所以說,提問這個省級都市類媒體老總,去一本院校當教授,我覺得是比較合適的,也是學有所用,發揮自己的媒體經驗專業特長,當起老師來,也得心應手,講課可能有比較鬆鬆有吸引力,結合自己工作經歷個案例,講課比那些沒有幹過媒體照本宣科理論教授,要強很多。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省級都市報,它不同於機關報,雖然主管機關是黨政機關,但它主要走的還是市場化運營路子,生存壓力巨大,特別在自媒體越來越興旺的互聯網時代,衰落是很正常的事兒,這是行業的共性問題,現在每年休刊的報紙多的很,轉行幹什麼成了許多報人的兩難選擇。

轉行不能用劃不划算來衡量,這個要看個人的職業追求與人生理想,當教授和總編比起來,不管是社會交際圈子、個人影響力還是薪資待遇方面,都要差很多,總編大小也是領導,而教授就是具體幹活的,要適應從領導到普通教授的角度轉變。

我接觸過一些報人,他們當中很多人還是非常有人生理想的,具有為生民立命的情懷,只是理想無法照進現實而已,而走進校園是很多報人的理想之選,他們無法通過報人的身份去立命,那麼就用自己的思想去點燃,所以很多報人轉行還是願意走進校園的。

省級都市報的總編,一向來講都是體制內的人了,由上級主管部門選拔任用,即便是不幹報紙了,也應當有個不錯的安置去向,比如到黨宣口、網信辦、媒體融合平臺等,而且到了都市報總編這個位置了,文字水平沒有問題,綜合協調能力,人際交往圈了應該都是比較優秀的,安排個一官半職沒有問題,還可以繼續奔前程。


元芳有看法


無論是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

的確有人把大學當做自己的後海

一方面凸現大學的優勢:社會地位高,收入穩定,一年過兩個假期,周圍都是高素質的人群,等等。不能不說,這些因素都比較有吸引力。

回頭再看這些人的選擇,大學往往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退居大學實在是無奈之舉。這就不由讓人想起錢理群的概括,他們大概都屬於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好聽點,良禽擇木而棲,難聽點,一切都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盤。

傳統媒體固然江河日下,普通的媒體從業人員跳槽跨界的不在少數,對他們而言無可厚非,畢竟生存是第一位的。但是,對於一位省級媒體總編,正處,博士,為什麼想到要退隱江湖呢?為什麼不能把振臂一呼,再把曾經的兄弟姐妹聚攏一塊幹一番大事?

現在滿眼望去,連山村野老,村裡小芳都搞起了新媒體直播,一群高素質的傳媒大咖難道就只能被圈養,喪失了自我覓食功能?即便留守也並非沒有前途,河南青年報正在招兵買馬,雖然換了一個名頭,但讓人們看到還有一群硬骨頭在逆風而行!

不知道他要去哪個大學,對方又看中了他什麼?反正,對他的選擇無法點贊!


皮蛋爸爸說教育


看了這道題,引起了人們對紙質媒體生存的思考。

紙媒的生存空間逐漸走向低谷?是大勢所趨,隨著電子閱讀的興起,後者淘汰前者,強者淘汰弱者,這是萬物的生存規律,也是物競天擇的公平競爭。

  • 某都市報主編,正處級,博士生學歷。

這可是響噹噹的學歷,其智商是很高的,既然是報社主編,心中肯定知道自家報紙發行量的萎縮,當然更清楚紙媒的最終歸宿,所以選擇了要改行,另謀高就,這是一種超前的選擇,憑一個主編的名氣,憑自家的學歷,憑多年在本地的人脈,想去某大學任教,看來能成。

不知這位編輯的心態可否適應得了?自己在報社,說話可是一錘定音,工作也自在,轉行到大學裡,大學裡編制也緊,你起初過去,不知是否適應得了在人家眼下工作,這可要好心態喲!

原報紙還在生存,作為主編應當堅守陣地與報社共“存亡”,你來個“金蟬脫殼”,那報社的其他編輯、記者,還有許多員工該何去何從?人家也有家庭,也要生活?你作為主編一走了之,這不是逃避職責,自私自利,顧己不顧人嗎!

最好的辦法,作為主編要將報社負責到底,縮小崗位編制,多拉廣告,穩住現有訂戶,爭取擴大發行量,作最後一拼。假若就是到最後報紙堅持不下去了,你這個主編政府會給你安排工作的,可能會安排到文化、文聯部門作個輕鬆工作,這樣說起來對他人、對自己也有個交待。


文都楊稼


我的個人觀點,不喜可噴!不是划算不划算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勝任的問題,會不會把學生帶溝裡的問題!

某省都市報總編,在十幾年前,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去任何地方都是受人尊重並被抬舉的人。如果發行量超二十萬以上,簡直是無冕之王的王,說話辦事,不下於一個廳級幹部……

這幾年,互聯網起來了,自媒體瘋狂發展,絕大部分的傳統媒體自已高傲把自己傲得半死不活的……其實,還是有極少數傳統媒體活得還不錯!所以說,這個時候的總編做大學教授,已經是很不錯的歸宿了,千萬別自己高看自己!

問題是你教什麼?如果去教新聞,看起來很專業,其實有些外行……傳統的新聞模式已經過時了……





陳天哲


不是划算不划算,而是能不能勝任。

報紙總編、高級記者並不以學術研究和教學為基本的工作任務,其工作任務往往帶有短期應急、順應時勢需要、追求新聞效應的特徵,在我國現行機制下尤其如此。

而教授以學術研究與教學作為基本工作,其工作更需要的是常態、低調、深入、長效、持之以恆的工作態度。通常情況下,如果從事教授工作,尤其是一本院校教授,對於學養的要求遠遠高於報社總編、高級記者。

如果打算從報社總編、高級記者改行做一本院校教授,首先考慮的竟然不是能否勝任,而是考慮新崗位是否“划算”,假如是抱著這樣的認識,那麼,恕我冒昧地說,這意味著:持這種“划算”觀念的人士尚未對於一本院校教授的責任感產生足夠重視。

所以,題主對於“編輯、記者轉崗為一本教授”以“劃不划算”來重點掂量,這種態度,恕我不怎麼認同。


曉帆輕舟


這世間,很多事情都是沒有辦法預知的,誰知道下一份工作是不是就一定好,一定划算。再者說,很多工作都是沒有可比性的,因為其工作本身的性質不同。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紙質報刊行業確實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全國很多報刊、書店停刊、倒閉關門。記得上大學時,大家都喜歡在亞馬遜上買書,前幾天,以圖書電商起家的亞馬遜中國已經全部停止了紙質書的銷售,這不禁讓人感慨,這時代更新變化太快了,很多傳統行業人員正面臨著失業的風險。

那麼,朋友某省都市報總編,博士,正處, 準備改行當一本大學教授划算嗎?

大家都希望能夠找一份既錢多,活又少的工作。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工作真沒有劃不划算的說法,只能說你勝任,你喜歡的就上,你不能勝任、不喜歡的想幹也沒沒有辦法勉強,主要還是看心態和能力吧。

其實,能在一本大學當個教授,這已經比很多人要優秀了,雖然說教書工資不高,但至少能養家餬口了。現在的大學教授工資,基本是幾千到一萬多,一些老教授工資高一些,各種津貼福利加補貼,算起來一個月有上萬多,其他普通一些的老師,也有幾千塊。我大學的一位導師,三十多歲當上教授,現在四十出頭,扣完各種稅,發到手的好像七八千,有時候搞個其他申報啥的,多幹點其他的,還有額外的收入。

總的來說,當教授還是可以的,至少比很多普通的工作都要好了,且大學教授工作比較輕鬆,自由度相對比較高。當然,要想發大財,光靠教授的那點工資,是不可能實現的。

個人認為,知足常樂吧,太過於算計,活得太累。另外,如果是帶著太強功利性的目的去教書的,真不合適,這樣對自己、對學生都不好。

文 | 一木君

【以上僅個人觀點,若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一木MU。】


讀書文史


能夠做大學教授是幸運的,關鍵是大學需要這方面的人才麼?

媒體走向衰敗,不是都市報的問題,而是行業轉型中的陣痛!媒體老闆如果沒有市場意識,總是躺在計劃體制懷抱裡掙扎,遲早會關門!

做過總編只是過去的光環,國外的總統退下來後也去做教授,這有什麼稀罕的?職業變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對社會有益,只要勝任其新的工作,是好事不是壞事!

時代發展了,觀念要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