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部分醫院仍然“喊渴”,很多捐贈物資達不到醫學防護要求

<code>本文由中國青年報獨立出品,首發在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及頭條號,加入樹木計劃/<code> 
武漢部分醫院仍然“喊渴”,很多捐贈物資達不到醫學防護要求

武漢紅十字會向武漢市中心醫院提供物資。武漢市紅十字會供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武漢前方報道組

近日,眾多援助物資已經到達武漢,或正在路上。然而,1月26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話多名武漢市的一線醫護人員,發現防護用品緊張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

“沒有N95口罩,我們只能戴兩層一次性口罩”“我不吃飯,不喝水,就想省下一件防護服”“本應是一次性的護目鏡被我們消毒後反覆使用”……武漢市一家區級發熱患者定點收治醫院的醫生李紅(化名)說。

李紅告訴記者,她本人及同事曾收到不少好心人的消息,表示可以提供物資,但醫院不允許醫生接受私人捐助。記者採訪了該院院辦,院辦表示,醫院目前不接受私人捐助,只接受武漢市紅十字會的調度,建議私人統一捐助給紅十字會。

但現狀是,醫院的防護用品依然非常緊張。

據李紅觀察,醫院缺乏基本防護用品的情況長期存在。她稱,在疫情開始前,庫存防護服不足100套,沒有護目鏡和麵罩,也沒有N95口罩。甚至,李紅所在的醫院被徵用為發熱患者定點收治醫院後,第一班醫生護士的防護服是領導從別的科室緊急借來的。

1月23日晚,李紅曾向醫院設備科提出需求,設備科緊急向醫院上級請求調貨。但次日,設備科的同事告知,武漢市各醫院都在求援,他們一直忙到凌晨,也只拿到少量防護用品。

截至1月25日中午,工信部已向武漢調用了防護服1.4萬件、醫用手套11萬雙,並通過協調緊急採購,為武漢落實各類口罩貨源300萬個,落實防護服貨源10萬件,落實護目鏡2180副。

但據湖北省向工信部提供的需求清單,每日醫用防護服的需求是10萬件。前述知情人士稱,其向武漢市負責採購的衛生管理部門瞭解的情況是,“向上面報的表做了不少,東西一段時間沒怎麼看到。”

一名接近武漢市紅十字會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武漢市紅十字會目前收到的捐贈物資和實際需求有偏差,“有的類型不符、標準不符,很多想要的東西沒有捐到。”

根據武漢市紅十字會1月25日公告,武漢市各大定點救治醫院亟需的醫療物資統計中,N95口罩、防護服等醫用耗材均依然標註為“急需”。

也有一些一線醫護人員認為,到達當地的物資都被幾家部屬醫院拿走了,“因為他們名氣大,外界認為送到他們那效果好”。但前述知情人士表示,據其瞭解的情況,大批量的就診物資需求在武漢市的基層醫院。

但是,武漢市的協和醫院等多家部屬醫院同樣在喊渴。

“每天都在擔心‘下一餐斷炊了’”,26日中午,某部屬三甲醫院一位領導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醫院防護物資緊缺,一部分卡在機場等關口不準取,一部分物流進不來武漢。讓他覺得匪夷所思的是,昨晚一家市內企業定向捐贈的物資也在市區被截留了。

由於物資緊缺,李紅和同事曾以私人名義接受社會捐助。但社會捐助的物資大多無法滿足醫學防護要求,據她估計,只有30%的物資能夠投入使用。

醫院間,甚至同一醫院的不同科室間都出現了爭私人捐助的情況。24日晚上,李紅本已聯繫好接受一批來自好心人的物資,但等她到醫院門口,發現物資已被其他科室取走,“大家都很難,也不好去要回來”。

但她理解同事“截胡”。她說,醫院內也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她告訴記者,院方在獲得官方支持後,會優先分給院方認為重要的科室,部分也在一線、亟需防護用品的醫護人員沒有被照顧到。

一位參與過非典救治的專家分析,救援初期外界的捐贈很多都是好心,但是如果需求不匹配,不僅造成浪費,對於救援通道和救援調度都會造成影響,這就需要系統化的組織統籌,有專門對外的機構統一標準,統一對外。

當地一位觀察人士同樣呼籲,救援到底還差不差,怎麼科學調配,疫情中應該及時對外通報,這是應對一場疫情戰中的重要組成內容,“畢竟民眾對這些關鍵信息不知道,才真是一個孤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武漢1月26日電

<code>本文由中國青年報獨立出品,首發在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及頭條號,加入樹木計劃。/<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