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第一個字,含義深刻

佛經有三藏十二部,每一部都教人修行。


其中,又以般若部最為殊勝,義理奧妙無窮。


在般若部經中,人們常常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稱之為核心。


《心經》全文只有260字,很多人能倒背如流,卻始終不理解裡面講述了什麼。


單是經中的第一個字,“觀”,99%的人一輩子也沒讀懂。

《心經》的第一個字,含義深刻

  • 一、觀自己


《心經》開篇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的意思是說,以智慧觀察世間的真相,不再迷惑,身心自由自在。


照見五蘊皆空即是觀,度一切苦厄即是得自在。


人,首先要做到觀自己。


觀自己,就是學會正確的認識自己,面對自己,就是要自知,要懂得自省。


修行即是修心,降服自己的心,於境不生分別。在任何當下心不生苦樂,心不起作用,三界心盡即是涅槃。


一休還在當沙彌時,默然不語獨坐參禪,師父微笑著領他走出寺門。


寺外瀰漫清新空氣,半綠草芽,斜飛小鳥,流動的小河。過了一個下午,師父領一休回寺內。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輕掩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旨意,天色很快暗了,這時師父在寺內叫一休,一休便推開寺門走進來。


師父問:外面如何?


一休說:全黑了。


師父問:還有什麼嗎?


一休說:什麼也無。


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鳥、小溪一切依舊在。


霎時,一休立刻頓悟。


廟堂就在你心中,不用往外追尋。心就是佛,佛就是開悟的自己。你,就是自己身心的主人。


觀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自然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連自己也看不見的人,只能在生活的高山下負重而行。


《心經》的第一個字,含義深刻

  • 二、觀天地


從觀自己到觀天地,是由內而外,是要把自己的小我境界提到天地的大我境界中去。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的同時,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


視野愈加開闊,你會發現,人生開始變得不一樣。


莊子有一則耳熟能詳的小故事。


青蛙常年生活在枯井之中,它認為天地就只有井那麼大。


東海來的老鱉告訴它,天地其實無邊無際。


就拿東海來說,大海水天茫茫,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遼闊,用萬丈不能表達它的深度。


大禹做國君時,十年有九年發大水,可海里的水,並不漲了多少。


商湯時期,八年裡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見得淺了多少。


“井底之蛙”這個故事,人人都知道,不能固步自封這個道理,人人都明白。


可是生活中,很多人還是慢慢活成了坐井觀天的樣子。


見的世面廣了,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寬廣,也就不會把自己侷限在小格局裡,不再憤世嫉俗,我們才會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


以地為軀幹,以天為魂魄,以山川河流為血脈,這便是所謂的頂天立地。


觀天地,體會了偉大與渺小,人就會謙卑,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能享受陽光,也能扛住風雨。

《心經》的第一個字,含義深刻

  • 三、觀眾生


如果把生命的過程當作是一種修行的話,在見自己和見天地之後,再去見眾生就是一種慈悲的覺悟。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世上找不到兩個一樣的人,正因為此,每個人才各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觀眾生,在於你是否看得清他人的長處,容得下他人的不同,並能跳出身份、地位帶來的成見,既以冷靜審視他人,又用胸懷包容他人。


莊子說:“常寬容與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


一個人心態豁達,對萬事萬物常常是寬容的,對別人也不斤斤計較,就可以說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了。


觀眾生,就會對世人報之以體諒與悲憫,對世道人倫多一分看破與接納。


觀眾生,就是明白了眾生的臉譜,漸漸地懂得了寬容,慢慢地將身段降低,謙和做人、淡然處事,獲得內心的平靜。


以歡喜心看事,事事皆為我而生;以感恩心看人,人人皆為我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