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寫“好雨、明月”四字,裕王看後為何要殺掉海瑞?

海瑞上了《治安疏》,阻礙了嘉靖帝多年來遷宮的進程,大怒之下,讓眾臣給海瑞定罪。

眾臣在給海瑞寫辯疏,趙貞吉獨戰海瑞敗下陣來,不僅沒能讓海瑞認罪,反而自己被扒了個底朝天,人設崩塌。

人活一世,無外乎兩種追求,一是名,二是財,嘉靖帝寄希望從“名”下手,讓海瑞就範,結果打前陣的石公公仍然是敗下陣來。

最終嘉靖帝不惜親自上馬,與海瑞幾番較量後,留下“無父無君,棄國棄家”八個大字,吐血而退,那麼接下來迎接海瑞的將是什麼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第167期:大明王朝:見過海瑞後,嘉靖為什麼寫“好雨、明月”四字給裕王?

大明王朝:嘉靖寫“好雨、明月”四字,裕王看後為何要殺掉海瑞?

一、

劇情推到這裡,明顯地感覺到嘉靖帝有些無助,而且在劇中他多次不經意間就提到嚴嵩、呂芳,他為什麼會這樣?

說到底,就是因為他缺少了背鍋之人!

之所以海瑞能活下來,並不是說他是清官,他敢直言上疏,而是他選擇的時機剛剛好。不要覺得就海瑞給嘉靖帝上過疏,什麼越中四諫啊,戊戌三子啊,包括劇中沒怎麼提到的楊繼盛。

楊繼盛沒有海瑞那麼膽大,是衝著嚴嵩去的,多少有點指桑罵槐,結果被誣陷入獄。嘉靖帝關了他三年,硬是沒殺,一方面是不忍,畢竟楊繼盛沒有必死的罪,另一方面殺他也確實容易激起朝臣不滿。

可是不殺,又下不了臺,能關三年而未死獄中,可見有多人相助,足可見楊繼盛的人緣及人品之高。按照史書記載最後是嚴嵩耍了一個心眼,把楊繼盛的名字連同其他八人寫在了同一張勾決奏疏中,嘉靖帝沒注意到,全部勾選,結果是誤殺。

其實這是胡說八道,這種揹負罵名的行為,嘉靖帝怎麼可能會背呢,自然會想辦法轉移到嚴嵩頭上。不僅轉移到他頭上,還得保留楊繼盛臨終前寫的詩,以便日後給自己洗白: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殺害楊繼盛的罪名就成功地讓嚴嵩一個人擔了,之所以當時的嘉靖帝敢這樣做,說到底那時候還鬥志滿滿,且無後顧之憂。

大明王朝:嘉靖寫“好雨、明月”四字,裕王看後為何要殺掉海瑞?

二、

等到了嘉靖四十四年,他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唯一的指望就是能入住萬壽宮,把求生的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成仙之路上。

如今嚴嵩已經沒了,徐階為首的內閣又都是一群老好人,堅決不會替皇上背鍋。唯一一個願意給皇上背鍋的趙貞吉,又資質太淺,自身也不是很乾淨,反被海瑞抓到了小辮子,人設已經崩塌。

一群官員跟嘉靖帝打太極,動不動就請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嘉靖帝自己提出來殺海瑞,那麼罵名肯定是逃不了了。畢竟海瑞搞了這麼大一個動作,又備下了棺材,世人皆知他是忠臣,現在朝中又沒了奸臣。如果是皇上親自出手搞忠臣,那就是昏君,會被史官記入史冊的,嘉靖帝自己也清楚:

“他想做比干,無奈朕不是紂王,他想青史留名,亂的卻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當!”

可是放了海瑞也不行,一旦放了他,那麼海瑞成了榜樣,本就不滿的眾臣海嘯般的奏摺更會鋪天蓋地地到來。更重要的是成全了海瑞為忠臣,畢竟在明朝那個年代,文官們以被打屁股為榮。放了他,就等於證明他上的《治安疏》中說的都是對的,這等於打自己的臉。

放也放不得,殺也殺不得,至少不能用自己的手去殺,況且海瑞也不認罪,於是嘉靖帝一再引導眾人去定海瑞得罪,甚至不惜自己親自上。

一番較量之後,海瑞還是不肯給臺階,不肯認罪,於是嘉靖帝親自給海瑞定了罪名,那就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在過去這就是政治正確,海瑞你身為臣,敢犯上,這就是死罪,剩下的事情就等著徐階等人給他論罪了。

大明王朝:嘉靖寫“好雨、明月”四字,裕王看後為何要殺掉海瑞?

三、

可是嘉靖帝再次失望了……

石姓太監去內閣宣旨,先是給海瑞定了罪,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之徒,自絕於君父,自絕於朝廷,無庸跟他理論:

“著徐階、陳洪率內閣、司禮監會同百官論罪便是,欽此。”

實際上這就是嘉靖帝的殺人誅心之策,既然從海瑞身上無法突破,自覺也沒有辦法定他的罪。那就讓百官“論”他的罪,所謂“論罪”,就是讓大家從心裡認為海瑞有罪,只要有這麼個表態,皇上也就能下臺了。

眾臣心中當然明白嘉靖帝此舉的目的,所以一個個裝糊塗,比如陳洪問李清源,海瑞有沒有罪啊?

當然有罪啊,奏疏中用不敬之言頂撞君父就是罪,至於他說的那些話對不對,李清源不回答,總之有這麼行為就是錯的。

結果一番較量之後,王用汲不願意舉報海瑞,也不願意論海瑞的罪,又是趙貞吉出來背了鍋,雖然此時的他根本就沒資格:

“在朝官員,不論君父只論朋友,便是朋黨!”

此話一出,眾人鄙視之情可想而知……

論罪基本是進行不下去了,陳洪無奈讓大家回去把辯疏中駁斥海瑞的話挑出來,整合一下,給海瑞論罪,並回去彙報嘉靖帝。

大明王朝:嘉靖寫“好雨、明月”四字,裕王看後為何要殺掉海瑞?

四、

嘉靖帝何許人也,應該能料到會是這個後果,於是提筆寫下了“好雨、明月”四個字:

“這裡說的是兩個人,送給裕王,叫他召徐階他們一起看!”

知道為什麼嘉靖帝現在動不動就給裕王出謎題嗎?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嘉靖帝想的很多,無外乎這麼幾個心理活動:

一是怕自己對朝政控制力下降,裕王趁機逼宮,他要先消除這個威脅;二是自己精神低迷,體力不支,自己苦苦維繫的神秘感下降,撐不到移居萬壽宮的日子;三是自己很清楚,海瑞上疏中提到的問題都是對的,自己確實做錯了事,不想承認自己是昏君;四是,自己一旦昇天,裕王接位,現有的人員架構,是否能支撐大明朝繼續前行?

實際上嘉靖帝撐不了多久了,不僅他清楚,裕王、徐階、百官基本也猜得八九不離十。之所以他們敢這麼拖延時間,來回折騰,也不過是陪著皇上玩而已,完工萬壽宮也算是裕王和眾臣的一點孝心。

但凡嘉靖帝再年輕個幾歲,身體再硬朗一點,徐階想做老好人,也得看皇上答應不答應?

當四個字送到裕王府之後,眾人開始解謎,嘉靖帝之所以口諭中提到徐階,說到底以他對徐階的瞭解,他肯定能猜到朕意。

“好雨”採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前兩句是: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眾人解的不錯,裡面有“時”字,李時珍又是湖北蘄春人,後面一句話顯然是讓大家暗中送進宮。

大明王朝:嘉靖寫“好雨、明月”四字,裕王看後為何要殺掉海瑞?

五、

當初嘉靖帝跟李時珍之間有何恩怨就不詳提了,他有這個旨意,代表他身體確實不行了,透露的信息就是嘉靖帝時日不多,但凡他能再撐一撐,也不會召李時珍入宮。

“明月”二字,看起來好像是“海上生明月”,是指海瑞,又是來自海南,是不是指他是大明朝的明月?

並不是,“明”是指大明,由日和月組成,而明月,顯然是有月無日。大家眼睛光去看“月”了,忘了大明朝的“日”,這個“日”就是指嘉靖帝!

另一層意思就是說,海瑞無日,無日,就是指日子過到頭了,暗示大家把海瑞秋後處決!

陳洪聽完徐階的分析,也才恍然大悟,立馬要求大家給海瑞定罪:

“人人都可以說不殺海瑞,唯獨王爺一定要殺海瑞。”

陳洪不是傻子,大家總覺得他不顧後果,一再得罪裕王,實際上他是迫不得已,此時的他何嘗不是在巴結裕王呢,畢竟嘉靖帝的身體在那裡擺著。

等陳洪一走,眾人才說出嘉靖帝的另外一層意思,其實就是找人背鍋啦:

嘉靖帝不能自己喊殺海瑞,這我們前面分析過了,嚴嵩又不在,眾臣也不接擔子。既然是君臣,其實也是父子關係,如果做兒子的裕王也不願意替父親擔責,那麼大明朝真的就沒“日”了:

“以兒子辱罵父親的罪名判他絞刑,殺不殺兒子,皆是父親一句話而已!”

裕王的這幾個師父確實聰明至極,裕王判海瑞死刑,跟前面他說的話是一致的,兒子替父親擔憂。不管海瑞說的對還是錯,也不用糾結他說的對還是錯,他罵父親,做兒子的就得殺他。

而嘉靖帝,也試探出裕王等人仍然以他為尊,沒有篡位的想法,也臣服於他的皇權。於是自己疑慮解除,也有了臺階可下,赦免了海瑞,等同於讓眾臣認可自己是明君在位。


大明王朝:嘉靖寫“好雨、明月”四字,裕王看後為何要殺掉海瑞?

就這樣,嘉靖帝通過“好雨、明月”四個字,暗中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給裕王了,反正自己時日也不多了,你們就從了朕這一次吧?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