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

涼薄丶輕嘆世間多變145537084


當然守得住了。不然安祿山何必要在潼關之外故部疑兵,吸引哥叔翰出關跟他決戰?他直接攻關不就好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雜種胡出身的安祿山聯合契丹、室韋、突厥等胡族一起組成十五萬叛軍,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向唐玄宗開戰。

當時唐朝承平日久,民不知戰。並且唐軍的部署也非常有問題——外重內輕,邊軍的實力太強,關內軍隊的實力太弱。

因而當叛軍一出,河北州縣便望風瓦解,當地官員或逃或降,僅僅才一個月,唐朝政府在河北的州縣就全部淪陷。

如此嚴峻的軍情奏報傳到長安後,唐玄宗的第一反應居然是不相信!懷疑是不是安祿山的政敵在造謠。並且唐玄宗還反覆強調,安祿山是他的乾兒子,怎麼可能會造反?

然而現實情況就是如此,不久後,更多的奏報如雪片般的傳到長安,每一張奏報就如一個耳光,啪啪的打在唐玄宗的臉上。安祿山造反一事確成事實,唐玄宗的面子瞬間掛不住了。

於是,唐玄宗緊急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應變之策。這一對昏君奸臣的應對措施是: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東都洛陽;調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領兵東征。(封常清和高仙芝當時恰好回朝述職)

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盛唐名將,玄宗調他倆平叛,理論上是非常合理的。但問題是,玄宗早先不相信安祿山造反,錯過了調兵遣將的最佳時機。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實際上都是光桿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現招的,基本沒有戰鬥力。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唐朝平叛大軍在洛陽被叛軍擊潰。安祿山佔據唐朝東都洛陽,而唐軍則只能退守潼關,閉關自守。

當時,唐朝精兵不在,封常清和高仙芝此時閉關死守,等待西北援軍到達後再反攻,可以說是當時最明智的選擇。


然而,唐玄宗等不了,因為東都洛陽自唐朝建國之後就沒有失陷過。現在在他的手上給弄丟了,他的臉上無光。

於是,唐玄宗督促封常清和高仙芝出戰,封高二人自知以現有兵力無法擊敗安祿山,便據理力爭。結果他們兩人這一爭,立即受到了唐玄宗的懷疑。

當時唐玄宗已經徹底失心瘋了,他認為既然乾兒子安祿山能謀反,封常清和高仙芝憑什麼就不會謀反?越想越怕的他,就派了一個死太監過去,以“失律喪師”之罪,將封常清和高仙芝處斬於潼關。

封、高二人被殺後,洛陽的安祿山簡直要笑死了。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幹,看來唐玄宗是真的糊塗了。攤上這麼一個愚蠢的老傢伙,他要是不能殺入長安,他都對不起老天爺啊!

幾天後,安祿山為了鼓舞士氣,他便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與唐玄宗分庭抗禮。稱帝的那天是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時間,僅僅才過去了一個半月。



聽說安祿山稱帝,唐玄宗的那張老臉更加掛不住了,他表示自己要親征,要親自宰了安祿山那個胡種。

然而,大家心裡明白,玄宗已經70歲了,一把年紀的老骨頭還怎麼可能親征?所以大家紛紛把目光投到了當時在長安閒居,腿腳不太好的名將哥舒翰身上。

哥舒翰聽說唐玄宗要徵召自己,他當時就淚流滿面,感覺這就是個送死的差事。於是他就推說自己腿腳不好,無法出征。(害怕跟封常清、高仙芝一樣的下場)

唐玄宗聽說哥舒翰不願意去,就派平日裡跟哥舒翰關係還不錯的楊國忠去勸。哥舒翰經不住楊國忠的嘴炮轟炸,就勉為其難的答應了。但是哥舒翰提了要求,就是前線的事情由他說了算,朝廷不能干預。玄宗為了讓哥舒翰儘快出征,當時就答應了。

天寶十五年正月,哥舒翰拖著一副半身不遂的身體,和八萬從河西、隴右調回的精銳唐軍就到了潼關。(哥舒翰守潼關時,他麾下是有精銳部隊的)

當時潼關有10多萬封常清和高仙芝留下來的雜牌部隊,再加上哥叔翰帶來的8萬精銳部隊,總兵力約20萬,要略微高於安祿山的15萬叛軍。



安祿山聽說哥舒翰來了,就讓其子安慶緒試探性的對潼關發動了一次進攻。

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再加上哥舒翰當時手上有精兵。安慶緒率兵猛攻潼關,其結果自然是被哥舒翰擊退。其後一段時間,哥舒翰與安祿山沿潼關一線對峙,雙方整整耗了五個半月。

當時關中並不缺糧,就算再這麼耗五個月時間,唐軍也不會垮。但是唐玄宗要臉,長時間的對峙讓他心急如焚,如果哥舒翰不能迅速平定叛軍,他的皇帝位置就不穩固。並且唐玄宗此時也開始懷疑上了哥舒翰,認為哥舒翰也有造反的可能性(畢竟哥舒翰掌握了有二十萬大軍)。

於是,唐玄宗就催促哥舒翰進軍,出潼關跟安祿山決戰。

安祿山聽說消息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三門峽市),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玄宗下旨令哥舒翰棄險出戰。

唐玄宗接到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後,果然中計,他忘了當初的承諾,遣使強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

哥舒翰見玄宗不守信用,就上書玄宗說:安祿山久習用兵,此時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藉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已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到了那時,我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

但是,唐玄宗和楊國忠卻不聽,他們了兩個都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連續遣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只得率部出關。(哥舒翰因為吞了楊國忠的一萬部隊,讓楊國忠對他起了疑心)



如果說出關之前,責任在唐玄宗,那麼出關之後,責任就全在哥舒翰了。

因為前面說了,哥舒翰是有精兵的,兵力還不少,足足有8萬人。

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病廢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與祿山不協,召見。拜兵馬副元帥,將兵八萬以討祿山。並仙芝舊卒,號二十萬,軍手潼關。——《新唐書》

也就是說,雖然哥舒翰新兵多精兵少,但不至於都是新兵。並且如果從賬面上看,其實他不怕安祿山。因為安祿山當時也沒多少兵力。他的一部分叛軍主力在河北,由史思明統帥,正在被郭子儀和李光弼暴揍;安祿山自己帶著幾萬人在洛陽,哪裡都不去。為了殿後,他又在開封留了幾萬精兵,也是哪都不去。(整體非常被動)

但是靈寶之戰,哥舒翰居然就敗了,敗的是徹徹底底。不僅十多萬新兵全軍覆沒,就連八萬河西、隴右精兵也全軍覆沒。

靈寶大敗後,哥舒翰想回長安請罪,因為當時河西的第二波援軍正在趕來的路上,他只要平安回去了,並且皇帝不殺他,他還能在潼關繼續跟安祿山死磕。

豈不料他的部將火拔歸仁是個二貨,居然欺負哥舒翰腿腳不便,把他雙腿綁住,整個人丟在馬上,當作投名狀送給安祿山。

後來火拔歸仁把潼關送給叛軍,等叛軍攻入潼關後,玄宗還可以堅守長安,等待各地勤王的軍隊。然而玄宗不敢守長安,帶著楊貴妃和楊國忠就往劍南道逃命去了。

由於唐玄宗不戰而逃,整個關中的唐軍,以及趕往長安的唐軍立馬崩盤。大家都認為唐玄宗大勢已去,沒戲了。於是便有了後來的馬嵬驛之變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登基,遙尊玄宗為太上皇的事情。(其實這些事變都是當時權貴階級拋棄唐玄宗的一種體現)



所以總的來說,潼關被攻陷之前,唐軍的整體形勢並不算差。如果哥舒翰不出戰,被動的安祿山。而唐軍之敗,與其說是打不贏叛軍,倒不如說是唐軍各個心懷怪胎,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Mer86


潼關之戰是安史之亂中的一場關鍵戰役,安史叛軍憑藉這一戰,攻破潼關進入關中,隨即攻陷長安,唐玄宗狼狽逃出京師。本已好轉的平叛形勢急轉直下,使安史之亂延續了長達八年之久。而潼關之敗,老邁昏聵的唐玄宗應負最大的責任,他的干涉,導致潼關守軍幾乎全軍覆滅,唐軍三大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由此也引發了後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關之戰和安史之亂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參戰將領的背景

既然要分析潼關之戰和安史之亂,那就避免不了對這些參戰主要將領的分析對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將領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當然後來大放異彩的郭子儀和李光弼也已經開始登場亮相。而安史叛軍一方則以安祿山為核心,史思明也開始崛起,但是潼關一戰安史叛軍一方的前線指揮官則是崔乾佑。

  • 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在高仙芝入朝之後,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兩鎮節度使,可以說是獨擋一面的名將。安史之亂時,六十五歲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見唐玄宗,於是作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體健康的名將他被安排統兵出征平叛。

  • 高仙芝:作為封常清的上級,高仙芝是唐朝邊鎮名將,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兩鎮擔任節度使多年,只是因為怛羅斯之戰的失敗,他被解除節度使之職,回到京城任職,安史之亂爆發時,他被封為密雲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後。高仙芝以副帥的身份協助唐玄宗第六子榮王李琬領兵出陝郡平叛。

  • 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亂前,唐朝西部邊軍中最具威望的將領,曾擔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與安祿山一樣因軍功被封王,兩人也一直是死對頭,一東一西堪稱當時唐軍中最具實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幾個月,在入朝面聖的途中突然中風,從此留在京城養病,在唐玄宗聽信讒言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後,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強求之下,不得不領軍到潼關抵抗安史叛軍。

  • 安祿山:安史叛軍的核心和領導者。他在發動叛亂前,已經兼任盧龍、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帳下統兵將近二十萬,是當時控制邊鎮和掌握軍隊最多的節度使。常年是唐朝東北邊防的最高統帥。

  • 其他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都還只能算後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後期證明他除了在潼關之戰中發揮超常之外,總體能力要比上述幾人都稍遜一籌。

綜上,在潼關之戰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軍都是名將坐鎮,因而如果沒有唐玄宗的橫加干涉的話,唐軍大體在臨陣指揮上不會犯太大的錯誤。

潼關之戰前後安史叛軍的處境

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關擋住安史叛軍,就要從潼關之戰前後安史叛軍的軍事行動和處境去分析。

  • 公元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發動安史之亂。因為唐朝內部已多年不見兵戈,防禦能力極差,且安祿山帳下都是邊軍悍將,常年在東北邊境作戰,而且有許多戰鬥力強悍的胡人參與。因此安史叛軍一路席捲而下,一個月就從范陽(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東都洛陽。


  • 而此時受命東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東都負責防禦,但是他所統轄的部隊都是臨時徵召,面對訓練有素的安史叛軍,封常清毫無還手之力,瞬間就被擊垮。封常清只得率領殘部向西退卻。

  • 向西退卻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級高仙芝,他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軍驍勇善戰,他們統領的臨時招募的部隊根本不可能在野戰中獲勝,必須立刻退防到潼關。利用潼關天險抵擋安史叛軍,再作打算。

  • 兩位經驗豐富的名將當機立斷領兵退回潼關,而此時安祿山卻犯了個錯誤,或許前期的順利推進,讓他覺得他手下的兵馬已經天下無敵,因此他暫緩了進攻,而是在洛陽準備登基事宜。這也給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機會。

  • 而這一停頓就讓安祿山嚐到了苦頭,等到他想起要向關中進攻的時候,唐軍已經在潼關做好了佈防,安史叛軍面對潼關天險也是無可奈何。即使唐玄宗聽信讒言,臨陣斬殺封常清和高仙芝兩員大將,安史叛軍都未能攻破潼關天險。

  • 而此時安祿山分兵向東南方向擴地,雖有所收穫,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儀開始領兵東征,他從朔方軍鎮出發,開始於安史叛軍在山西一帶作戰,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給李光弼,兩路出擊,安祿山留守在范陽老巢和佔據河北的軍隊被郭、李兩人多次擊敗。安史之亂後期的叛軍領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縣也大都組織義軍在顏真卿等人的帶領下,殺死叛軍守將,配合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的軍事行動。

  • 到公元756年五月間,安史叛軍向西被堵在潼關城下,無法逾越。而洛陽至范陽的聯繫也被郭子儀、李光弼所部以及顏真卿的義軍切斷。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陽老巢無力再戰,而向東南略地的安史叛軍又被張巡等人阻截。

  • 而此時坐困洛陽的安祿山實際上已經非常慌亂,他甚至將高尚、嚴莊等主要謀臣臭罵一頓,嚇得他們幾天不敢見安祿山。同時在唐玄宗出昏招強逼哥舒翰出關作戰的前夕,安祿山已經在計劃放棄洛陽,回救范陽老巢了。由此可見安祿山當時的處境已經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勢已經大為好轉。只要堅持正確的戰略,或者說再拖延數月,安祿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動撤兵,安史之亂短期內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

綜上,如果唐玄宗不橫加干涉的話,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個人健康狀況,配合潼關天險,他們大概率能夠守住潼關,畢竟安祿山從范陽到洛陽僅僅用了一個月,而潼關則在臨陣斬將換帥的情況下,依舊堅守了半年,如果不出關作戰,被郭子儀、李光弼等人襲擾的首位不能相顧的安史叛軍將基本沒有可能攻破潼關。

而潼關如果不破,安祿山困守洛陽附近,范陽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戰。斷絕了聯繫的安史叛軍將陷入被分割包圍的困局。而唐軍則將立於不敗之地,憑藉正統的名義和全國的資源優勢擊敗安史叛軍。


圍爐品茗人


我是閒翻古書笑談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安史之亂之所以打了那麼長時間,大唐的這幾位皇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他們消滅的唐軍遠遠高於被叛軍消滅的。

高仙芝,山地之王,率領2萬多安西軍縱橫西域,所向無敵,雖然在怛羅斯之戰中由於僕從軍突然叛變而被阿拉伯人擊敗,但是也震懾住阿拉伯人東侵的野心。

如果不是因為補給問題,唐軍不可能在西域駐紮重兵,天知道高仙芝能打到哪兒,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最著名的將領了。

封常清原來是高仙芝的副手,倆人珠聯璧合,配合默契,高仙芝的軍功章得有他一半。怛羅斯之戰後高仙芝獲罪,封常清接替了高仙芝的職位,所作的就是一件事:練兵,憋著打回怛羅斯把場子找回來呢。如果沒有安史之亂,這事兒是個大概率事件。

哥舒瀚,著名的“哥舒夜帶刀”,原來是王忠嗣的部將,王忠嗣這個唐玄宗的養子獲罪被自殺之後接掌了隴右節度使,郭子儀等人都是他的部下。是一位在帝國邊疆戰鬥多年的宿將,經驗豐富。

順便說一句,如果王忠嗣不死,嚇死安祿山也不敢造反啊,唐玄宗自毀長城,就是因為王忠嗣和李亨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懼怕王忠嗣逼宮,晚年唐玄宗這腦子是進水了無疑。

當時唐玄宗自大的認為可以反擊出去,但是多年來強枝弱乾的結果就是中央軍系根本就打不過邊鎮強兵,而且人數還不足,好多都是剛招募的新兵,出去打野戰根本就是胡鬧。

但是唐玄宗不這樣認為,又聽信太監的讒言,根本不聽這三位名將的死守潼關的正確意見,就因為不肯出兵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逼得老哥舒沒辦法,只好出戰,結果一場慘敗。

其實當時只要潼關守住了,強大的隴右軍團抄安史叛軍後路,安祿山頓兵堅城,進退失據,除了敗亡再無其他可能了,叛軍自己就心虛,一旦受挫很容易散攤子。

結論很明顯:如果唐玄宗不殺高仙芝和封常清,或者在殺了他倆之後明白過來,聽哥舒瀚的,安史之亂很快就可以平定,不會造成那樣大的破壞。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當然可以的,潼關十幾萬唐軍雖說大部分是沒打過仗臨時招募拼湊的烏合之眾,可是潼關是天險,城高牆厚,這幫烏合之眾只要據險而守靠著潼關天險完全可以彌補戰鬥力和組織效率的不足。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年老昏聵還好大喜功自以為是的唐玄宗冤殺後,又起用已經年老退休的名將哥舒翰,哥舒翰審時度勢判斷準確,和高仙芝封常清一樣根本不打算出擊,就在潼關據險而守。叛軍幾次進攻潼關都被打退,由此可見,再烏合之眾的軍隊防線固定陣型秩序不亂還是有些戰鬥力的。唐玄宗卻繼續膨脹,認為叛軍不足畏懼,潼關的叛軍將領崔乾佑又出動老弱病殘的士兵挑戰,唐玄宗被成功的迷惑了,嚴令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一旦離開堅固的城池打野戰,烏合之眾的唐軍戰鬥力低下,協同配合差,士兵貪生怕死的弊病徹底暴露了。“安史之亂”的叛軍是常年守邊打仗日常嚴格訓練,一仗把唐軍主力打了個全軍覆沒。哥舒翰帶著幾百殘部退回潼關想繼續堅守,部將叛變,抓了哥舒翰向叛軍“領功”。潼關失守, 首都長安的陷落只是早晚幾天了,唐玄宗不得不倉皇出逃。事實上,當時只需在潼關擋住叛軍,時間一長叛軍必然失敗,安史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既不得民心又對經濟生產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而當時唐朝物產最豐饒也是賦稅主要來源的江漢平原和江淮平原始終沒有陷落,魯炯先守南陽一年,堅持不住又退守到襄陽,堵死了叛軍進入江漢平原的門戶。張巡許遠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 城破被俘就義,叛軍也沒能進入江淮平原。安祿山用兵謀略再厲害,沒有糧草物資供應還能蹦噠多長時間?何況潼關失守沒失守,叛軍很快就要面對李光弼和郭子儀這兩位名將了


立志成蟲


在洛陽城下,安祿山就已經沒辦法前進了,跟他的手下說,你們跟我說造反能成功的?結果呢?

祿山大懼,召高尚、嚴莊詬之曰:“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尚、莊懼,數日不敢見。

如果皇帝派去平叛的武將,都想著造反,你怎麼辦呢?

很多人一看到唐玄宗、唐肅宗不信任武將,用太監、文官做監軍,太監文官帶兵打仗,就覺得這倆昏君,如果信任武將多好啊。

問題是,如果信任的結果就是武將不聽調遣,那誰敢信任呢?

唐玄宗讓哥舒翰去潼關抵擋安史叛軍,結果哥舒翰想著清君側,要知道,安祿山就是打著“清君側”的口號造反的,吳楚七國之亂、燕王朱棣也是清君側口號造反,清君側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於造反了。

“又,祿山起兵以誅國忠為名,王思禮密說哥舒翰,使抗表請誅國忠,翰不應。思禮又請以三十騎劫取以來,至潼關殺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祿山也。”或說國忠:“今朝廷重兵盡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於公豈不危哉!”國忠大懼,乃奏:“潼關大軍雖盛,而後無繼,萬一失利,京師可憂。請選監牧小兒三千於苑中訓練。”上許之,使劍南軍將李福德等領之。又募萬人屯灞上,令所親杜幹運將之,名為御賊,實備翰也。翰聞之,亦恐為國忠所圖,乃表請灞上軍隸潼關。六月,癸未,召杜幹運詣關,因事斬之;國忠益懼。”

王思禮對哥舒翰說,我們清君側吧?哥舒翰沒答應。

但是,有人就向楊國忠告密了,楊國忠於是跟李隆基說,“現在你的命在潼關守軍手裡啊”,李隆基遂新募軍萬人,屯兵霸上,表面上是防賊,實際上防著哥舒翰造反,哥舒翰知道後很害怕,知道是提防他的,於是派兵把這支軍隊強行收編了。

這是什麼性質的事呢?這跟造反沒什麼區別了吧?

只是因為最後唐肅宗繼位,必須把唐玄宗寫成昏君,所以淡化了哥舒翰反叛的事實。

很多人把“安史之亂”歸咎於唐玄宗的昏庸,和安祿山史思明等人的不忠,

但是呢,論誰擁有安祿山的權力,他都不會聽話的,甚至造反的,

要知道,功臣和反賊,通常只有一線之差。

安祿山形象不好,只是因為他們造反了,並且失敗了,並不是他們人品比別人差,要知道,河朔三鎮的老百姓,稱他們為四聖,給他們立廟祭祀。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為安、史父子立祠堂,謂之四聖,且求為相;上令內侍孫知古因奉使諷令毀之。冬,十月,甲辰,加承嗣同平章事以褒之。”《新唐書》卷一二七,列傳第五二,《張弘靖傳》:“俗謂祿山、思明為‘二聖’,弘靖懲始亂,欲變其俗,乃發墓毀棺,眾滋不悅。”

其實,安祿山不是唐玄宗最受器重的人,王忠嗣才是,王忠嗣可是身兼四鎮節度使啊

以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知朔方、河東節度事。忠嗣杖四節,控制萬里,天下勁兵重鎮,皆在掌握,與吐蕃戰於青海、積石,皆大捷。又討吐谷渾於墨離軍,虜其全部而歸。

只是,王忠嗣也不聽話了,就罷免了他,

後來平叛的將領,如李光弼、僕固懷恩這些名將,他們江湖地址一點不比郭子儀低,但是呢?他們都不聽調遣,或者直接造反。

唐德宗時,讓涇源節度使帶兵平叛,結果因為伙食不好,就發生了“涇源兵變”。而且,皇帝的禁軍在旁邊看笑話,無一人至,只有太監跟著他。

所以,安祿山等人,只是不聽話的武將代表,其他武將跟安祿山是一丘之貉,都不聽話

如果唐玄宗的敵人只是安祿山,那將很容易就平定了,

但是,如果所有武將都不聽話,都是潛在的反賊,平叛就困難得多。


南朝居士


安祿山攻陷洛陽,往長安進攻。無論是封常清、高仙芝,還是哥舒翰,都認為應該固守潼關。但是,唐玄宗不但殺掉封常清、高仙芝,而且還逼迫哥舒翰一定要出關進攻安祿山。結果哥舒翰一出兵,就落入安祿山設定的圈套中,慘敗而回。等哥舒翰想收集殘兵,再次固守潼關的時候,手下的那些將領卻叛變了,把哥舒翰抓起來,綁在馬腹上,向安祿山投降。潼關失守。

(唐玄宗劇照)

那麼,如果唐玄宗不橫加干涉,讓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固守潼關,最終能守住潼關嗎?

我們先來看看,潼關為什麼會失守?

潼關失守,從客觀上來說,哥舒翰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哥舒翰在出關之前,是“慟哭出關”。其實,就算哥舒翰不滿意唐玄宗的做法,認為不應該出關,但他也不應該“慟哭出關”啊。這麼一做,事實上先就認為會打敗,對士兵的士氣是有影響的。其二,哥舒翰已經識破了安祿山的陰謀,知道安祿山是用老弱殘兵引誘,然後設下埋伏包圍。這一點,他在給唐玄宗上奏的奏章中就講到了。既然如此,就算出關,也得講究些策略,為什麼還有落入安祿山的圈套之中呢?

當然了,哥舒翰要負責任,但不應該負主要責任。潼關失敗,負主要責任的還是唐玄宗。唐玄宗的錯誤也至少有兩點。

一是濫殺大將失人心。

封常清為什麼守不住洛陽,很簡單,他雖然在洛陽招募了六萬人,但都是一幫烏合之眾,根本沒有戰鬥能力。在軍隊戰鬥力不強的情況下,依靠潼關堅固的防禦工事固守,其實是非常恰當的,所以他不該被殺。而高仙芝的被殺就顯得更冤枉了。尤其是邊令誠誣陷他貪汙軍糧。當時,高仙芝把所有的士兵都召集起來,問那些士兵,說他貪汙,是不是很冤枉?所有的士兵都回答,冤枉!

在這種情況下,邊令誠還要殺高仙芝,可以說,這樣的舉措,大失人心。

後來哥舒翰戰敗後,他手下把他綁在馬腹上,前去投降安祿山,就是唐玄宗濫殺大將已經失去人心的表現。

(哥舒翰劇照)

二是貿然出擊以弱敵強。

唐軍弱的地方在哪裡?就是軍隊都是臨時募集起來的,都是一些烏合之眾。安祿山強的地方在哪裡?就是他的軍隊都是正規軍,而且在邊關鎮守多年,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唐玄宗認識不到這一點,偏偏要用自己軍隊的弱項,對付安祿山軍隊的強項,那不是以卵擊石嗎?

反過來,唐軍的強項是潼關,安祿山的弱項是沒有強力的據點。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反覆講的,就是以自己的強項對付敵人的弱項。但唐玄宗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如果當初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與哥舒翰,放手讓他們守潼關,潼關能不能守住呢?

我認為,肯定是能夠守住的。

其一,潼關經營多年很堅固。

秦朝當年之所以有恃無恐,就是因為有個函谷關。西漢武帝的時候,把函谷關往動遷移了一段距離。到東漢末年的時候,曹操廢掉函谷關,設置潼關。從此後,潼關就是定都長安的朝代著力打造的一個防禦設置,目的是確保皇城的穩固。

所以,潼關是非常堅固的,根本就不容易攻破。

實際上,不只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認為潼關可以守住,其實唐玄宗本人也認為潼關可以守。他之所以要命令哥舒翰等人出擊,其實所擔心的並不是潼關能不能守住的問題,而是覺得哥舒翰等人固守不出關,太慢了,不能很快消滅安祿山,他心裡著急。

(高仙芝劇照)

其二,各地勤王部隊正陸續到達。

其實,唐玄宗根本就用不著那麼著急,只要固守潼關,不讓安祿山向前挺進一步,他們的任務就算達到了。等著郭子儀、李光弼、張巡他們把隊伍集結起來,趕到京城勤王的時候,那時候安祿山就會腹背受敵。要打敗安祿山,也是很容易的。

但是唐玄宗驕傲自大,就算安祿山打到家門口時,他也沒有對國內的情況有個清醒的認識,沒有看清楚他的軍隊有多麼弱,反而一味地催促哥舒翰等人出兵。

其三,固守潼關不會打成持久戰。

唐玄宗之所以一定要哥舒翰他們出擊,其實還有一個擔心,是怕安祿山變得勢大,和安祿山的戰爭變成持久戰。

但實際上,雖然哥舒翰在潼關已經守了半年,但絕不會繼續守下去。一是因為安祿山本身其實治軍不嚴,對士兵缺乏約束,士兵燒殺搶劫,無惡不作。這樣其實是很不得民心的。二是因為安祿山糧草很存在問題,他不可能拖得太久。三是安祿山當時還急於稱帝。因為他要做這件事,因此自然就會鬆懈。等到安祿山鬆懈後,哥舒翰等人必然會尋到反擊的機會。四是安祿山當時的身體很差,也就是個行將就木的人。只要安祿山出現意外,反擊的機會更是很快就會出現。

所以,潼關不但該守,能守,守得住,而且,守住潼關,也是發動反攻最重要的前提。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如果不是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那麼唐軍是完全有能力擋住安祿山的。

事實上,在哥舒翰出關迎敵之前,潼關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已經成為一座固若金湯的雄關。唐朝守軍已經堅守潼關半年之久,期間擊退了安史叛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當時,勝利的天枰已經開始倒下唐朝了。

因為,就在哥舒翰與安祿山在潼關相持不下之時,唐將李光弼與郭子儀又率軍接連擊敗史思明的部隊,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老巢范陽之間的補給線。此外,安史叛軍向東被張巡阻於雍丘,向南又被魯炅阻於南陽。因此,那時的安祿山等人其實已經處於四面環敵的地步了。

當時,安祿山鑑於自身腹背受敵的尷尬局面,本來已經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范陽固守。

如果按照哥舒翰的戰略,只要唐軍繼續堅守潼關,疲憊安祿山部,讓各地官軍繼續進剿。那麼,在官軍的四面夾擊下,叛軍斷然堅持不了多久,叛亂即可平定。

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卻被接連的捷報衝昏了頭腦,卻忽視了官軍野戰能力遠不如安史叛軍的客觀條件,自認為官軍能夠一舉出關殲滅叛軍。於是,唐玄宗不聽哥舒翰的勸說,執意命令他出關迎戰。最終,哥舒翰因害怕步高仙芝、封常清的後塵,不得不率軍出戰,結果慘敗,二十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之後,安史叛軍長驅直入,唐玄宗放棄長安,出逃四川。而安史之亂也因此進一步的惡化,幾乎讓大唐陷入滅亡的邊緣。


這些歷史要讀


潼關之戰是安史之亂中關鍵性的一戰。安史之亂爆發,由於朝廷毫無提防,武備鬆弛,叛軍一路高歌猛進,不到兩個月,就攻陷東都洛陽。隨後,叛軍馬不停蹄,直奔潼關而來,準備進一步攻取京師長安。退守潼關的封常清、高仙芝採取閉關守敵的策略,堅守潼關不出。但是,玄宗聽信了宦官監軍和宰相楊國忠的讒言,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隨後啟用臥病在家的哥舒翰,並且從京師派了5萬軍隊給哥舒翰。哥舒翰到任後,採取了同樣的措施,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安祿山派兒子安慶緒幾次強攻潼關,都被潼關守軍擊退。叛軍主力被阻擋在潼關數月,不得前進一步。

安祿山不愧為多年的宿將,善用計謀。他命部將崔乾佑將四千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而把精銳士兵藏起來,示敵以弱。安祿山的這點小計謀當然被哥舒翰識破,他向玄宗上奏到:

“祿山久習用兵,今始為逆,豈肯無備,是必羸師以誘我,若往,正墮其計中。”

但是玄宗急於取勝,加上楊國忠向玄宗進讒言,說哥舒翰擁兵自重,圖謀不軌,因此玄宗拼命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君命不可違,哥舒翰知道出去必死無疑,“撫膺慟哭”,還是不得不率軍出潼關,攻擊叛軍崔乾祐。

此時,叛軍崔乾祐部已屯兵靈寶(今河南靈寶)西原(距靈寶五十里)。西原南面靠山,北有黃河阻隔,中間一道隘路綿延七十餘里。崔乾祐用重兵阨守險要之處,以逸待勞,只等著唐軍自動送上門來尋死。

哥舒翰命王思禮等率領精兵五萬在前,龐忠等率兵十餘萬繼後,自己則帶領三萬餘兵馬,留在黃河北岸,擊鼓助威,指揮大軍。崔乾祐只派萬餘老弱病殘迎敵,而且故意營造出隊伍渙散,鬥志全無的假象。官軍見狀,果然中計,放鬆了警惕。於是長驅直入,攻入狹隘險路。

崔乾祐見時機已到,命山上滾木礌石一起投下,伏兵從兩側殺出。官軍這邊都是從長安剛招募的市井平民,還沒有經過訓練就投入戰場了,哪裡是這些長年守邊的叛軍的對手。一遇到伏兵後,就陣腳大亂,調轉槍頭往回跑,而後面的士兵不知道什麼情況,還在往前擠,一時間,騎兵人仰馬翻,步兵擠作一團,根本無法展開戰鬥。

不得已的情況下,官軍命戰車強行擠出人群,在前面開道,想突出包圍。但是崔乾祐卻早有準備,他用易燃之物引燃了官軍的戰車,戰場上濃煙滾滾,官軍眼睛都睜不開,以為叛軍還在濃煙之中,就聚集弓弩亂射一氣,結果沒有傷著叛軍的毫毛,到傷了自己不少人,弓箭也消耗殆盡。

崔乾祐命大軍出動,追擊官軍。官軍全線崩潰,紛紛逃向潼關,只恨爹媽沒有給自己多生兩條腿。潼關關前原有三道塹壕,每道寬約兩丈,深約一丈。潰兵慌不擇路,紛紛跌入塹中,短短時間內,屍體就將三道塹壕填滿了。後繼者人仰馬翻,踏屍而入,八萬大軍出關,後來又陸陸續續添加士卒,達二十萬之眾,這時入關逃得性命者只剩下八千人左右。

可是崔乾祐得勢不饒人,依然尾隨而來,潼關的殘軍力不能支,一戰即潰。叛軍終於一舉搶佔了潼關,打開了通向關中的道路。哥舒撤退到一個驛館裡,發榜召集流散士兵,準備整軍再戰,奪回潼關,不料被官軍中的一個吐蕃籍將領綁架,帶到叛軍軍中,後來被安慶緒殺害。

以上就是潼關失守的來龍去脈,那麼,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關擋住安祿山嗎?答案是完全可能,甚至叛亂會提前結束。

一 首先來看看潼關失守前的局面

潼關失守前,局面可謂是一片大好。潼關是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武器充沛,糧草充足,加上哥舒翰的不斷加固,叛軍想攻破潼關絕非易事,主力全被阻擋在潼關,不能西進一步。正當雙方主力相持於潼關之際,河北諸郡的民眾憤恨於安史叛軍的暴行,在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等人的帶動下,紛紛自發抗擊叛軍。

而郭子儀、李光弼也統率精銳的朔方兵出擊,連敗叛軍大將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等,斬首四萬,與河北軍民相呼應、相協同,切斷了叛軍與范陽老巢的聯繫,正準備直擊范陽,給安祿山來個釜底抽薪。叛軍前阻潼關,後絕

范陽,軍食不繼,軍心不穩。河北諸郡中歸附叛軍的原本只有“范陽、盧龍、密雲、漁陽、汲、鄴六郡而已”。叛軍處境困難,進退維谷。於是安祿山迫不及待地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商議退兵,回守范陽。

可見,如果不是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兵,導致潼關失守,長安的大門被打開,叛軍很有可能在河北就被剿滅了。

二 封、高、哥三人與安祿山的能力對比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三人,無論是從軍事才能,還是戰績上來說,都要超過安祿山。

先說高仙芝,高仙芝主要是在西域和吐蕃作戰。當年吐蕃佔領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於天寶六年(747年)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天寶九載進攻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先約和,後突襲,生俘其國王和部眾。次年,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怛羅斯一戰,高仙芝以三萬唐軍對陣十幾萬大食軍,拼殺數日,要不是軍中葛邏祿叛變,反戈一擊,唐軍極有可能贏得這場戰爭。後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在高仙芝的經營下,唐朝在西域對吐蕃取得絕對優勢,高仙芝不僅在唐軍中,而且在吐蕃和大食也享有很大的聲譽。

再說封常清,起初在高仙芝部任判官,天寶六年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天寶十一年(752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為安西副都護,第二年,封常清率軍攻破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的詩中就有很多關於封常清的,比如這首《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

亞相勤王甘苦,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對封常清給予了高度評價!

再看哥舒翰,天寶六載(747年),哥舒翰被王忠嗣提拔為大斗軍副使,遷左衛郎將。他與吐蕃戰於苦拔海,屢破吐蕃,擢授右武衛員外將軍。天寶八載(749年),在蓋嘉運、皇甫惟明、王忠嗣等一眾名將都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哥舒翰接過軍令,率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軍進攻石堡城,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攻佔石堡城,俘虜吐蕃大將鐵刃悉諾羅等人。戰後,以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胡馬,不敢過臨洮”。

這首唐詩謳歌的就是哥舒翰的英武神威。

而安祿山幾乎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安祿山主要是在東北負責對奚、契丹兩番的防務,這兩個少數民族相比於突厥、吐蕃來說實力要差很多,但即便是如此的,安祿山也一直沒能給予兩番重創,幾次兵敗,損兵折將,雙方打得有來有回。甚至在安祿山起兵前,仍然在和契丹拉鋸。可見,安祿山的軍事才能,比這三人要遜色不少。

因此,可以下結論,如果不是玄宗的荒唐指揮,安史之亂,絕對不會持續這麼長時間,造成這麼大破壞!


一卷青史


公元755年正元,在大唐軍隊收縮到潼關一線後,安祿山其實就已經看不到任何勝算。因為,此時安祿山的大軍被潼關阻擋,根本無法再向西前進一步,至於向南發展,由於魯炅鎮守南陽、許叔冀守靈昌,李巨、尚衡守彭城,賀蘭進明守臨淮、薛願守潁川,張巡守雍丘,許遠守睢陽,叛軍一時也無法打開局面。

與此同時,安祿山所佔據的河北和中原地區,也因為安祿山的戰線拉得太長,導致很多地方顧此失彼,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反抗力量開始紛紛出現,最經典的就在顏杲卿的組織下,河北24個郡,有17個郡又掛起了大唐的旗幟。

以上問題,就已經讓安祿山頭疼不已。更要命的還在於,郭子儀、李光弼也開始率軍殺入河北,並且在河北戰場上一再大敗叛軍。當時,很多淪陷區都被他們收復,安祿山實際控制的地方,已被壓縮在以洛陽、范陽為中心的狹小地區。放眼望去,大唐帝國控制的地方,就好像一片汪洋大海,而叛軍控制的地方,就好像兩個小孤島。



戰爭進行到此時,不管誰處於安祿山的位置,也會感到絕望的,因為安史叛軍已經陷入死局之中。事實上,郭子儀、李光弼就當時就直接表示,只要繼續保持現狀,很快就能把安祿山的老巢拿下。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安祿山的滅亡,已進入倒計時。

但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潼關守軍卻出大問題。因為唐玄宗的再三逼迫,哥舒翰不得不含淚率領20萬潼關守軍出城和叛軍決戰,結果當即被叛軍打得全軍覆沒,直接導致安祿山攻破潼關,劍鋒直指長安,嚇得唐玄宗不得不帶領部分大臣連夜逃亡蜀地。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在說起此事時,都會責怪唐玄宗不該聽信讒言,讓哥舒翰出城決戰。但事實上,當時換做任何人處在唐玄宗的位置上,都逼迫哥舒翰出城決戰。因為,在哥舒翰駐守潼關的期間,他下面的將領竟然公然要求哥舒翰用武力逼迫唐玄宗,撤掉楊國忠宰相的職位,雖然當時哥舒翰拒絕了這個建議,但相關消息傳到唐玄宗耳朵裡後,他心裡自然滿是恐懼。



雖然,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說,軍人們用武力逼迫皇帝更換宰相楊國忠,是為國為民做好事,但問題是,從唐玄宗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潼關守軍公然想造反的節奏。因為,不管在任何年代,軍人們強制要求皇帝換宰相,都是犯上作亂。而且,一旦宰相換成功,那下一步是什麼呢?自然是換皇帝,,因為宰相禍亂天下,皇帝一門心思信任他、重用他,這本身證明皇帝已昏庸無能,應該退位讓賢了。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唐玄宗必須對潼關守軍進行防備,因為安祿山造反,從理論上無法真正威脅到帝國中央政府;而駐紮在潼關一線的西北軍,如果突然掉轉槍口,大唐中央政府當時就是要崩盤。

雖然,當時哥舒翰並沒有同意手下將領的要求,但問題是,他也沒有公開反對。憑哥舒翰這種表現,如果他下面將領直接用武力收拾來楊國忠時,他會堅決打擊嗎?肯定是不會的。因為就他當時的態度,最多隻能表明他不會這樣幹,但並不代表他會堅決反對別人這樣幹。



在這種背景下,出於安全考慮,唐玄宗就在潼關外圍,又設置了一支軍隊。當然,這枝軍隊擺在檯面上說,自然是為了協助潼關守軍,但實際上誰也知道,它就用來防範潼關守軍的。

對此,哥舒感到非常不滿意,所以他就說這支軍隊是楊國忠擅自設置的,於是他直接用武力將這支軍隊給強行接管。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根本就不用再說什麼,因為這就是造反作亂。

所以,對於唐玄宗來說,他自然會認為,如果繼續這樣坐視下去,哥舒翰隨時都會變成第二個安祿山。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就強制要求哥舒翰率潼關守軍出城作戰。

客觀來說,在當時的背景下,讓潼關守軍出城作戰,多少有點冒險和不值得,但唐玄宗也不得不這樣做。因為讓這種整天想要改組中央政府的軍隊駐紮在帝國都城附近,稍加醞釀,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只是,讓唐玄宗沒有想到的是,這枝人數接近20萬的軍隊,還有哥舒翰這種身經百戰的名將坐鎮,結果竟然僅僅只和叛軍打了一戰,就敗得乾淨利索,幾乎是全軍覆沒,可悲可嘆!連安祿山自己都沒想到會有這種好運撞到自己頭上。


我是趙帥鍋


如果唐玄宗不出昏招,安史之亂本來是成不了什麼氣候的,是唐玄宗自己把一盤本已快收官的棋給下崩了,以致小患為大禍,即使後來安史之亂雖滅,但遺害卻達一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

公元755年的十一月,安祿山以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為名,率范陽、平虜、河東三鎮之兵造反,兵鋒直指長安。由於國內太平日久,唐朝內部的武備多已廢馳,除了駐紮在邊關的邊防軍外,各州郡幾無可用之兵。而安祿山的叛軍本就是駐防幽燕一帶與契丹等夷族長期作戰的邊防軍,兵勢之猛,不是毫無戰力的郡府常規守軍可比,幾乎沒受到像樣的抵抗,叛軍就如風捲殘雲一般很快就攻到了東都洛陽。

錯估形勢的唐玄宗

沉迷後宮觀賞楊貴妃的霓裳舞的唐玄宗並沒有正確認識形勢,還沉浸在大唐強盛的軍事武備的幻夢中,以為隨便招募起軍隊就能去和安祿山對戰,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而這時,有兩位牛人也恰好都在長安城,這就是封常清和高仙芝。封常清這時還是安西節度使,他是回京述職被唐玄宗抓了個現差。而高仙芝這時是在京城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和密雲郡公。

封常清和高仙芝都是中唐時期的百戰名將,在唐玄宗時期的開疆拓士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特別是在西域這個戰場上,高仙芝更是出色。


高仙芝先開始是在夫蒙靈察手下得到重用,憑著戰功,被封為安西副都護及四鎮都知兵馬使,經典一戰就是在西域各國依附於吐蕃時,他率軍遠征,經過疏勒,越過蔥嶺,渡過播密川、特勒滿川等地,征服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今克什米爾部分地區),並藉此戰的威懾力,使得周邊七十二個小國都紛紛歸附唐朝。

在天寶九年的時候,高仙芝又征服了石國,也就是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使得唐朝疆域空前遼闊。

封常清原是高仙芝的手下,在高仙芝做安西節度使時,封常清是他的節度判官,時常跟隨高仙芝出征。在高仙芝調任河西節度使時,他升任為安西副都護,並率軍收服了大勃律國(今克什米爾巴勒提斯坦)。這兩人都是經歷過嚴酷戰爭磨礪,知兵善戰,

叛軍摧枯拉朽的進攻並沒有讓唐玄宗清醒,以至於他完全認識不到,在無可戰之兵又無險可守的情況下,這時的唐軍根本無法正面與叛軍進行野戰。在封常清倉促領著剛招募沒經訓練的新兵在洛陽遭遇叛軍時,連戰連敗,在敗退到陝郡中,遇到比他晚出發幾天在此駐防的高仙芝,兩人的情況差不多,手上都是新募的新兵,兩人也不簣是名將,一合計,便知道了問題的根本所在,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那就是集中兵力退守潼關,依靠潼關堅固的防禦工事抵禦叛軍,消磨其銳氣,以等待各路勤王之師的到來。他們的策略無疑是正確的,在他們退守到潼關後,叛軍也很快就追了過來,但在對潼關久攻不下後,只得退了兵。

高仙芝和封常清清醒的認識到了敵我優劣之所在,駐守潼關無疑是對症下藥,是當時唯一能剋制叛軍的正確辦法,而唐玄宗卻不明白,他不顧唐軍己身的實戰能力,先追究封常清丟失洛陽之責並斬殺了他,又聽信監軍邊令城誣告,以棄守陝郡和貪汙軍餉的罪名殺了高仙芝。

以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軍事能力,兩人合守潼關,安祿山是根本無法攻破的。當時的局勢,叛軍是亟需速戰速決,經不起持久戰消耗戰,只要在潼關堵住叛軍前進的步伐,讓各地的唐軍緩過勁來,一待各路勤王之師趕到,叛軍就會處於被包圍的極為不利的局面。但唐玄宗就是如此的昏聵,自毀長城。

在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後,潼關必須得有位大將駐防才行,唐玄宗只得啟用另一位正處於養病狀態的名將哥舒翰,在哥舒翰幾次婉拒不得後,只得奉命出征,率二十萬唐軍駐守潼關。

唐軍在經過初期被叛軍打得暈頭轉向後,也漸漸穩住了陣腳,顏真卿在安祿山的大後方河北積極籌軍,在魏郡擊敗叛軍,李光弼在常山郡擊敗史思明部,郭子儀也兵出井徑關,與李光弼聯軍迎擊史思明,史思明是連戰連敗。在唐軍接連獲勝的威勢下,河北十數個被叛軍所佔的郡府紛紛殺掉叛將歸附於唐軍,叛軍所佔的地盤已沒有多少,就連退回范陽老巢的歸路也已被唐軍切斷,顏真卿也聯絡范陽的守將準備歸順朝廷。

大好形勢下,無奈的哥舒翰

這時的形勢對唐軍是極為有利,在洛陽沒當幾天皇帝的安祿山已經有些著慌了。

《資治通鑑》:祿山大懼,召高尚、嚴莊詬之曰:“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

這時的安祿山已經快被唐軍包圍了,只要繼續再維持這種局面,要不了多久,只等郭子儀和李光弼率軍趕過來 ,叛軍就會被唐軍圍殲在潼關前。但這時,本來守潼關守得好好的哥舒翰卻被唐玄宗強令領兵出關,與叛軍進行野戰。哥舒翰上書陳述出戰的風險也被唐玄宗拒絕。

《資治通鑑》:翰奏曰:“......且賊遠來,利在速戰;官軍據險以扼之,利以堅守。況賊殘虐失眾,兵勢日蹙,將有內變;因而乘之,可不戰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務速!今諸道徵兵尚多未集,請且待之。”

在唐玄宗連續下詔督促下,哥舒翰無法只得領命出關迎戰。

翰不得已,撫膺慟哭;丙戌,引兵出關。

哥舒翰手上的兵是封常清和高仙芝遺留下來的才募集的新兵,守守城還行,出關迎戰自然必敗無疑。很快就被崔乾佑擊敗。

哥舒翰還待率領殘兵準備繼續守潼關時,卻被部將火拔歸仁捆縛住,力勸他投降安祿山。

歸仁帥眾叩頭曰:“公以二十萬眾一戰棄之,何面目復見天子!且公不見高仙芝、封常清乎?請公東行。”

在冤殺了封常清、高仙芝後,也使得唐軍將士軍心渙散,無心再為唐玄宗賣命,火拔歸仁把哥舒翰強行捆縛了一起降了安祿山。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勤王之師一見潼關破了,原先在潼關前圍殲叛軍的戰略意圖已經作廢,郭李便又退回井徑關,唐軍土氣頓時一落千丈,本已歸附的各州又紛紛復叛。

唐玄宗知道自己玩砸了,也倉惶逃向成都。本來翻不起大浪的安史之亂,最後卻把唐政權搞得苟延殘喘,再沒緩過勁來,政權一直處於混亂之中,直至國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