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是北京保衛戰第一功臣和一代明君為何會被朱祁鎮弒君篡位?

紅星照耀神州


首先,糾正一下,英宗朱祁鎮並沒有殺害景泰帝朱祁鈺。英宗通過“奪門之變”再登帝位之時,病重的朱祁鈺還躺在床上,直到幾個月之後,景泰帝才去世。幾個月之內,明朝實際上有兩個皇帝在位。

我也不認為,朱祁鎮再次為帝是篡位,因為朱祁鎮是朱瞻基所立的太子,是朱瞻基生前指定的合法繼承人,皇位本來就屬於朱祁鎮,不過是有一段時間當了沒有實權的太上皇而己。

英宗朱祁鎮幼年為帝,直至成人親政之後,才得以掌握實權。太皇太后張氏長期把持朝政,英宗的權力長期被架空,對英宗而言,他受到長期的政治壓抑。所以造就了朱祁鎮少年叛逆的性格,我行我素。一土木堡之變的悲劇就是一場我行我素的人間慘劇。英宗被俘,幾十萬軍隊被葬送。也先挾英宗而兵臨北京城。

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際,另立新君來主持大局,以保全國家,是明智之舉。於是,在孫大後的允許之下,眾臣擁立朱祁鈺為新君,才有了後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不過,再怎麼說,朱祁鈺的上臺有著鮮明的權宜之計的色彩。證據就是朱祁鈺為帝的前提條件是,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的皇位只是一個過渡,皇位的繼承順序仍然是由英宗這一脈來傳繼。


朱祁鈺登上帝位之後,也先也失去挾持朱祁鎮作為政治籌碼的價值。明朝也沒有明文宣佈朱祁鎮為廢帝,而是將其遙尊為上皇,其被俘美稱為北狩。實際上朱祁鎮仍然有皇帝的名分,不過是當了戰俘。

後來,也先放英宗歸朝。英宗千里迢迢,一轎兩騎入京,被拘進了南苑,被景帝遙尊為大上皇。景帝后來推翻協議,廢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為新太子。不想,天不假人,新太子早亡,朱祁鈺失去了繼承人,也一病不起,無力打理朝政,明朝出現了權力的真空,在景帝之後,由誰來當皇帝成了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恰在此時,長期感到被冷落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為了他們私自的政治利益,商量一致之下,率軍攻破南苑,放出英宗。在英宗的影響力之下,很快控制了紫禁城,英宗趁機掌控了朝廷,再次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的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實則是石亨等人自發的擁立君主的政治陰謀,純粹是撈一個擁立之功。被拘於南苑的朱祁鎮是事前並不知情的。英宗不過是順勢而為,並非篡位謀逆。多少有點趕鴨子上架的味道。

實則,景帝歸天之後,皇位非英宗英屬。朱瞻基就兩個兒子,朱祁鈺死了,朱見濟被廢去了太子的名分,也唯有朱祁鎮能繼位為皇了。不經歷奪門之變,皇位依然非他莫屬。英宗再次為皇,朝廷眾臣當時並無人反對,只能是接受現實,眾位藩王也並無異議,在眾人必中,英宗復位不過是拿回了一個身就屬於自己的東西。


區塊小風


正午的陽光沒見過子夜的黑暗。朱祁鈺內心善良,朱祁鎮內心邪惡,朱祁鈺的善良讀不懂朱祁鎮的黑暗。朱祁鎮和朱祁鈺的命運對比驗證了好人不長命,惡人活萬年。朱祁鎮的作為說明一個人不管有無真才實學,只要足夠無恥沒有底線就能得到他想要得到的任何東西。朱祁鈺作為王爺和新立的帝王身披堅執銳,率領騎兵衝鋒在前,與瓦剌聯軍血戰六十餘場,以少勝多,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在北京保衛戰中戰功赫赫威望前所未有,其功績和氣勢一點也不亞於朱瞻基的喜峰口之戰和朱棣的遠征斡難河畔,于謙是個文官只是在後面指揮並未衝鋒陷陣,朱祁鈺的功勞比于謙要大。此外,朱祁鈺在位六年期間,提拔了許多英才,把天下治理的物阜民豐,其文治武功遠遠勝過嬌生慣養長大的敗家子二流子朱祁鎮。朱祁鈺打贏了北京保衛戰,繼位於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為大明續命200年,彌補了朱祁鎮的錯誤,避免了第二次靖康之恥,朱祁鈺的皇位是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打下來的人心所向,得位很正,且把國家治理的物阜民豐,朱祁鈺發善心用重金三百萬兩金銀贖回朱祁鎮,朱祁鎮回來就陰謀弒君篡位殺了朱祁鈺,鳩佔鵲巢,典型的劣幣逐良幣沒有底線導致歷史倒退,敗壞了社會風氣人心渙散導致大明由盛轉衰。


紅星照耀神州


朱祁鈺是病死的 怎麼能說朱祁鎮弒君奪位呢 何況朱祁鎮是太上皇,輩分比朱祁鈺這個皇帝輩分高

在奪門之變前,曾經發生過兩件很少被人注意的事情:

1、大臣們在朱祁鈺立曾經的太子朱見深為太子,但被朱祁鈺拒絕。

《明史 王文傳》:

“景帝不豫,群臣欲乞還沂王東宮。文曰:“安知上意誰屬?”乃疏請早選元良。”

《明史 代宗本紀》:

“己卯,群臣請建太子,不聽。”

2、部分大臣圖謀朱祁鈺死後擁立明英宗為帝。

《明史 蕭鎡傳》:

“帝不豫,諸臣議復憲宗東宮。李賢私問鎡,鎡曰:“既退,不可再也。”英宗復位,遂削籍。”

朱祁鈺在病重時,面臨大臣們立太子的建議,沒有做出決策,是引發奪門之變的重要原因。若朱祁鈺同意立太子,不管是立朱見深、朱祁鎮還是傳聞的襄王世子,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奪門之變就難以成功。

北京保衛戰時,誰是功臣?

表面上看北京城保衛戰最大功臣是朱祁鈺和于謙,但身為俘虜的朱祁鎮對北京城保衛戰功績也不小。

別看于謙擁立了朱祁鈺就對大明穩操勝局,真正扭轉勝敗的是朱祁鎮。朱祁鎮在被俘虜後,沒有做的這兩件事才讓于謙的北京保衛戰功績輝煌:

1、北京城保衛戰時沒有否認朱祁鈺即位合法性,指責朱祁鈺篡位。若明英宗在北京保衛戰時否認朱祁鈺即位合法性,指責朱祁鈺篡位,詔令天下兵馬勤王,獨守孤城的朱祁鈺和于謙如何自處?

朱祁鈺的即位,只是北京城文官們的決策,外地官員和將領未必認同。至於孫太后,更多是傾向朱祁鈺而非朱祁鈺。

不管怎麼說,一旦朱祁鎮否認朱祁鈺即位的合法性,朱祁鈺失敗並被迫退位的可能性很大。

2、聽從喜寧建議,和也先去南京而非北京,對抗北京的朱祁鈺。

《明史 袁彬傳》:

“寧勸也先西犯寧夏,掠其馬,直趨江表,居帝南京。”

若朱祁鎮聽從喜寧的建議,和也先到南京復位,明朝歷史上的第二次靖難之役將會出現。只是這一次北京的朱祁鈺並無勝算。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的基本立場有問題,“北京保衛戰”雖然皇帝是朱祁鈺,但是真正的領導者卻是太后和于謙,太后連續降下懿旨,定下在北京抗擊蒙古族的戰略方向,甚至朱祁鈺的皇帝之位也是太后給予的。同時,她給予于謙等主張就地防守的大臣於最大限度的支持,這種支持不是虛的,而是實打實的權力,于謙自此一直統攬明朝軍權。

而此時的朱祁鈺本身對皇帝之位並不是太想要,甚至有點抗拒,因為一方面明朝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他並不想接收這個爛攤子;另一方面,大臣當著朱祁鈺的面,錘殺了錦衣衛頭目,對朱祁鈺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以說,此時他並沒有享受到當皇帝的好處,反而滿眼都是當皇帝的風險。所以,說朱祁鈺是“北京保衛戰”的第一功臣是不太嚴謹的。

其次,朱祁鈺當了皇帝以後,雖然表現還不錯,但也僅限於不錯,朱祁鈺執政期間並沒有太多的政績,說他是“一代明君”著實有點誇張了。

至於朱祁鎮能夠復位成功,其實原因很簡單,朱祁鈺幾年前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奪門之變”發生時,他又身患重病,對於這個皇帝之位已經沒有太多的眷戀,反正已經是後繼無人,也就沒有了那份爭奪的心。另外,朝廷的那撥大臣大多都是朱祁鎮舊人,對朱祁鎮並不反感,最重要的明朝皇家極為重視孝道,而後宮太后是支持朱祁鎮的。另外,大臣從國家延續的角度來看,也基本支持朱祁鎮復位。


文史並蒂


是的,朱祁鈺臨危受命,粉碎了瓦剌挾皇帝以令明廷的打算,稱得上北京保衛戰的功臣。

他在位期間,也沒鬧出什麼不妥,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比兄長朱祁鎮要強,畢竟,“土木堡之變”不是他的錯。

朱祁鈺本也不是個狠辣人,後期他雖然捨不得把位子還給英宗,也另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也把朱祁鎮囚在別宮,與群臣隔絕。

但他並沒有藉機把朱祁鎮弄死,更沒有不小心讓侄子朱見深“消失”,留下了隱患。

也許,他自己的兒子不死,自身又康健,噩運就不會那麼早來。

彼時朝臣們見朱祁鈺這一支眼看無主,朱祁鎮父子卻好好的,就算“太上皇”沒想法,朝臣們也會有想法,難不成還捨近求遠,去找旁支來給朱祁鈺續香火,做生不如做熟呀。


所以,各種情勢下,朱祁鈺做了可憐約過渡掌舵人,鑑於他與朱祁鎮之間的恩怨,他的痕跡被抹除,他的帝號也未被承認,僅以其年號“景泰”呼之,死後也未入帝陵,明十三陵中並無他一席之地。


錢多多讀文史


1、朱祁鈺當時病重卻無合法繼承人

當時朱祁鈺已經病的連祭天都起起不來,可見情況不容樂觀,已到了需要考慮國家繼承人的時候。但朱祁鎮的獨子已經早夭,那之後就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此時帝位面臨空懸的風險,給了朱祁鎮奪門的時機。大部分大臣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2、唯一的理論合法繼承人,恰恰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

當時朱祁鈺即位時,條件是他當皇帝,而他哥哥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當太子。後來朱祁鈺成功渡過了北京危機,帝位漸穩,於是找藉口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位,立了自己的兒子。後來自己兒子卻夭折,所以理論上,朱見深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因為他是前太子。

當時朱見深不過10歲,即使即位也多是朱祁鎮執政。總之都是朱祁鎮這家。這也是很多大臣覺得反對無意義的原因。

3、前朝孫太后的支持

不少史料記載奪門之變都會提到:這次奪門,是請示到孫太后的懿旨的。

孫太后何許人也?就是湯唯演的朱祁鎮和朱祁鈺的名義上的母后——孫太后(抱歉正史並沒有記載她的名字)。這個孫太后深得朱祁鎮和朱祁鈺的生父,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寵妃,其後明宣宗更是無故廢后,立孫氏為後。朱祁鎮的生母,有歷史記載也並非孫氏,只是一直由孫太后作為親生兒子撫養。

所以,孫太后對於朱祁鎮的重新復位,是歡迎的。此時皇宮內權利最大的就是這位孫太后,土木之變後,朱祁鈺也是孫太后下的懿旨才能當皇帝。在這方面,孫太后的話語權無敵。


老婆是半邊天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23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玄孫,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母為賢妃吳氏,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宣德三年(1428年),冊封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兵敗被俘。在兵部侍郎于謙和孫太后支持下,即位為帝,尊奉明英宗為太上皇。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勵精圖治,重用於謙等人,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擊退瓦剌的入侵,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推動明朝政治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1]接回太上皇朱祁鎮後,幽禁於南宮,改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2]

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後,降為郕王,軟禁於西苑,離奇去世,享年三十歲,諡號為戾,葬於北京西山景泰陵。明憲宗即位後,恢復皇帝名位,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3]南明安宗朱由崧即位,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後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

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天順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廟號英宗,諡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

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古之皇帝只能是一位!


視影隨形


一代明君?第一功臣?

沒聽說過啊,估計是我魔改看的少了。

說被“篡位”吧……無子是重要原因,同時也是最不應該被“篡位”的原因,只是被一幫想掌控自己未來的臣子忽悠了。

所以說高明的帝王永遠會給臣子一條臣子自以為能掌控的路去進取,但這條路卻是對帝王最大利益的路。


屹然談古


要說功臣,他應該算不上,只是得了個現成的外快。功臣應該是于謙。不要被電視劇愚弄,想真瞭解點歷史,還得去讀史書。現在的電視劇胡編瞎造,遺害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