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囧媽》提醒我們用文藝的理念去思考生活價值所在


電影《囧媽》提醒我們用文藝的理念去思考生活價值所在

今年春節在家裡看電影《囧媽》是徐崢和頭條給的福利,花了兩個小時看完,想起趙寶剛導演十幾年前說過的一段話,大意是:

我們不要總是拿現實生活中的狀態和你理想中狀態去進行比較,那會顯得作品淺薄,因為影視作品描寫的往往是人的理想,而不是紮紮實實的生活,這是一個選材定位的問題。時代是發展的,我們的作品應該是有一點創造,在意識層面上。

“如果只是去編織一個撲朔迷離、起承轉合的故事,那叫娛樂。拍影視作品,得用一種文化的理念去思考,使人們對這個社會和自身的生活價值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這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

所以,電影《囧媽》在我看來,並不僅僅是供大家笑笑就完了的娛樂影片,也是對現實生活進行了描繪並具有一定超越性的作品,它提醒我們要用文藝理念去思考生活價值所在。

囧媽之“囧”,囧在何處?

徐伊萬,一箇中年小老闆,電影一開端就陷入了麻煩,面對著美麗冷靜、知性客觀的妻子張璐催他簽下離婚協議書,他說我不籤因為我對條款還不滿意,其實在他心裡並不想跟妻子離婚。張璐反問哪裡不滿意?他回答我不會把暖霸的專利權給你的,張璐說這個算是共有知識產權,沒關係你不籤,我退出中國市場,我去美國市場就好了呀。

徐伊萬火急火燎地拽上姨表弟“郭貼兒”奔赴美國,目的是要把張璐去美國紐約參加的生態社區競標之買賣給攪黃。表弟不解:“嫂子很講理了呀,她退出中國市場,你們互不影響,你為什麼要去美國做這個事情?對你自己又有什麼好處?”

徐伊萬飛奔去老媽家取自己的護照,驚見給老媽裝的密碼門底部被焊上了一把明晃晃的大鐵鎖,老媽居然買了K3的國際列車的火車票奔赴莫斯科去演出。

電影《囧媽》提醒我們用文藝的理念去思考生活價值所在

接下來,徐伊萬的人生困境逐步在觀眾面前緩緩展開:

  • 一個妻子,如此幹練精明、美麗冷靜,情緒化的徐伊萬哪裡是對手?
  • 一個老媽,如此任性強勢、說一不二,身為兒子的徐伊萬又能奈她何?

帶著一串包袱笑料,徐伊萬上了這列綠皮火車,要和老媽在這狹小的空間裡呆上六天六夜,自己想想都要頭大,但是老媽盧小花是開心的,兒子終於能陪陪自己了。

盧小花不能理解兒子的忙碌所為何來?忙到連生孩子的功夫都沒有嗎?既然不要孩子更沒有必要這麼忙了呀,那為什麼不能多陪陪自己?徐伊萬不知道如何來應對自己老媽的問話,只能變被動為主動,問母親為什麼要去演唱,盧小花說要去圓夢,自己年輕時要參加演出,結果遲到了沒有登臺造成了一輩子的遺憾,所以要去圓夢。

徐伊萬哭笑不得,既然上一次因為遲到,這一次圓夢為什麼要選擇坐這麼慢的綠皮火車呢?母子二人之間矛盾重重,爭執不斷,其實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就是

兩代人之間的不理解,不能換位思考,也做不到將心比心。

從這個主題上來說,電影是具有著非常積極意義的,徐伊萬對著母親說:“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了,難道你還沒有明白我不是那個你幻想出來的兒子嗎?”

觀眾爆笑的同時也在思考,張璐衝著徐伊萬說過類似的語言:“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了,難道你還沒有明白我不是那個你幻想出來的妻子嗎?”

電影《囧媽》提醒我們用文藝的理念去思考生活價值所在

徐伊萬最終理解了母親的追夢之舉,也在努力促成母親心願的達成

囧媽,囧在總想要“控制”,因為自己婚姻的不如意,就將目光和注意力都轉向了子女,通過控制孩子的言行舉止來實現自己內心的安全感,這應該是現階段一大批母親的處境和慣常行為。

也正因如此,盧小花對徐伊萬的控制,逐漸演變成了徐伊萬不知不覺中對妻子張璐的控制,一個原生家庭中不幸福的烙印打在了徐伊萬的心裡,讓他逐步變成了和母親一樣的人,不會表達愛,只會通過控制的行為去表達,而這樣的行為卻把自己愛的人推得離自己越來越遠。

現實世界中,《囧媽》帶來的思考意義更為重大

2018年8月,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裡,有一期節目是演員朱雨辰和媽媽上節目,被觀眾群嘲,大家都說這樣的媽媽是造成朱雨辰單身的最主要的原因。真的是這樣嗎?

凌晨4點,演員朱雨辰的母親朱湘玲已在廚房忙碌。她在湯煲中放入四顆梨和削過皮的馬蹄,小火煮,稍後又加入一捧薏米。一個半小時後,養生梨汁完成。朱湘玲沒閒下來,轉身做起果汁。這兩項工作要在8點前完成,拿給兒子喝。這個習慣朱湘玲堅持了十年。(節目解說詞畫外音)

電影《囧媽》提醒我們用文藝的理念去思考生活價值所在

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

我看了後,感到有點不可思議,朱雨辰這個時候應該是40歲了,就算是往前推十年,開始這樣做的朱媽媽是在兒子拍戲繁忙的30歲開始這樣做的,堅持了10年,那為什麼不能讓朱雨辰和劇組人員一樣用餐呢?朱媽媽說我是用生命來愛我兒子的。朱雨辰打斷母親的話說:“你別說的我好像一個媽媽寶的樣子。”母親反問:“那媽媽寶的樣子不可愛嗎?”

我記得我當時都看傻了,我感覺我好像是個假媽媽。其實朱雨辰願意這樣嗎,一定不願意,我們都年輕過,都知道兩代相處中的一些觀念是沒有辦法調和的,成人之後,每個人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如此近距離地、事無鉅細地包辦一切真的就好嗎?

電影《囧媽》提醒我們用文藝的理念去思考生活價值所在

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截圖:母親希望兒子找個和自己一樣拿生命去愛兒子的女朋友

看這個節目時,朱雨辰總是無奈地笑,他理解母親對自己的愛,但是這種愛的沉重感有目共睹,難道對朱雨辰來說,這壓力不大嗎?

好在節目後來,朱媽媽說自己也要反思了,要放手,我想雖然這對母子退出了節目,但是更為重要的其實是雙方如何得體地退出對方的生活,不是不來往,而是退出那種控制下的生活模式。

電影《囧媽》提醒我們用文藝的理念去思考生活價值所在

達成母子間共同認知的盧小花和徐伊萬應該在之後的相處中更為輕鬆愉快一些

對比下來,電影《囧媽》讓我們在歡笑聲中去思考主題的嚴肅性和批判性,和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或者《我家那閨女》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讓我們用文藝理念去思考生活價值所在。

我想這就是電影《囧媽》最大的價值吧。雖然目前看豆瓣得分並不理想,但是對於一個能讓我們思考這麼多的賀歲片來說,已經相當了得。

更何況,和婆婆盧小花留在婚姻裡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的態度不一樣的是兒媳婦張璐,她為我們展現了新時代的知識女性應該是這樣的一種優秀:

  1. 面對已經變質的感情,她拿得起放得下,果斷選擇分開,因為這不是發生了一件兩件事情還可以調和,而是兩人之間三觀不合;
  2. 即便和丈夫要分開了,她也講道理、講感情,不管是面對丈夫的表弟還是對婆婆盧小花,她都儘自己最大心力去解決問題,並給徐伊萬提出最合理的建議;
  3. 對於徐伊萬的再次挽回感情的坦白和彌補,她反思自己的行為,認真道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自己的錯誤;
  4. 最終,對徐伊萬的感情和婚姻的評價,依然是記得兩個人之前的所有美好。

試想一下,當張璐在以後的歲月裡做了母親,對子女她還會有這樣的試圖控制行為嗎?會成為一個“囧媽”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而這就是時代進步的意義體現啊。

電影《囧媽》提醒我們用文藝的理念去思考生活價值所在

明知道徐伊萬派表弟去美國搗亂是不講理的,張璐依然把表弟保釋了出來

最後感謝電影《囧媽》為我們提供的人生思考,也感謝演員們的精彩演繹。

(全文完)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