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所謂"公路電影"主要是指通過一段路途反映人生變化的一類題材電影,當代電影理論大多認為那部由丹尼斯·霍普執導和主演的美國電影《逍遙騎士》是第一部公路電影,也正是這部電影將"公路電影"轉化為一種標準類型的電影。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綠皮書》,就是近年來比較成功的"公路電影"代表作。在130分鐘的片長裡,它很好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觀念變化刻畫得入木三分又不著痕跡,不僅將種族問題勾勒得清楚明白,個人心理層面也未被忽視。


原本在美國電影中,"公路電影"和"西部電影"一樣,都是對應文化的特有產物。在"公路電影"中,沿途所有的突發事件和風景變化通常都是在詮釋主題。

而且在這段旅程中,多數情況下是主角為了尋找自我所作的逃離,但徐崢卻很好地將公路電影和中國特有的"春運"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式公路電影",把一場"逃離"變成了一場"迴歸"。


關於這一點,《人在囧途》就開了個好頭,主人公不僅經歷重重波折終於迴歸家庭,最後連"心"也回到了家人身邊。而"心的迴歸"在後來的《泰囧》和《港囧》中均有所體現,但在《囧媽》中卻破天荒修改了觀眾心中的"想當然劇本"。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其實原本《囧媽》在開播前,我本人僅僅是對徐崢想"票房情懷兩手抓,左右手槓上開花"的行為發表過一些言論;也因為他在某節目中提到過導演李安和婁燁,故而對《囧媽》的商業性和情懷度持有很大的好奇。

但整體來說,徐崢的誠意是肉眼可見的,可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那麼接下來的內容就簡單說說,《囧媽》的不足之處究竟在哪裡。


對於一部公路電影來說,主人公對面或旁邊的這個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人在囧途》這部電影中,王寶強不光是一同牛奶灌下肚、嘻哈只會傻傻樂的人物,他更多的是代表著一群人,甚至一個階級。

那麼王寶強和徐崢在電影裡面的衝突,就會在無形之中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從兩人陌生人之間,上升到兩個社會群體之間。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再比如《綠皮書》也是如此,從兩位主人公的膚色開始,這就已經是一場註定多戲的旅程,更不要說二位通過臺詞和表演表現出的個人內心世界和階級固定思想等各種加劇矛盾衝突的因素。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可是在《囧媽》中,伊萬的母親從出現到矛盾顯現到人物自白再到皆大歡喜,這整個過程彷彿就是一位被誤會多年的母親充滿慈愛地看著孩子無理取鬧。

因為在伊萬母親出場前,母子之間的矛盾居然是由一個快要離開這個家庭的兒媳婦沒頭沒腦的一句話開始:

"你知道你有多久沒抱你的母親了嗎?"

作為觀眾,根本無法做到有效銜接甚至自動串聯劇情。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而伊萬的母親從出現到最後,幾乎沒做什麼讓人窒息的事情,只有伊萬一個人在那裡歇斯底里無孔不入地表達著自己的情緒和不滿。哪怕就是"60秒矩陣語音"和"投餵式養育",也都被搞笑的氛圍一帶而過。頗有堆積素材的嫌疑,還很難引起共鳴。

直到那場吵架,起因也是伊萬和一位在火車上認識沒超過24小時的外國美女去餐車喝酒。試問,遇到這樣的情況,哪位正常的母親會眼睜睜看著自己孩子無限接近犯錯的可能?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換言之,多數時候讓人感到窒息的不是母親,而是伊萬。那麼這就為後面母親的自白埋下了最大的隱患——真正該自我檢討的人,從來都不是她。

為了增加母親這個角色讓人窒息的感覺,甚至還安排一場大半夜(美國時間在白天)給兒媳婦打電話的戲份。可那是一位母親在知道兩人感情出現問題後的選擇,比起窒息,這種操作更傾向於"正常人的選擇"。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直到最打動人的那場舞臺戲:母親終於站到自己夢寐以求的舞臺上一展歌喉,唱出那首自己喜歡多年的《紅梅花兒開》——原來,她原本也是個明媚的人(不是我這麼想,是感覺導演希望觀眾這麼想)。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原因就是前文對母親這個人物的反差和"不堪"刻畫得不夠到位,所以並不能夠和後面的高光時刻形成劇烈的反差並以此調動觀眾的情緒。

試想一下,能僱得起保姆、交得起兩萬塊只為參加一場演出的老年人,生活能有多難?


那麼舞臺這場戲失敗嗎?不。失敗的是站在臺下的伊萬不該哭。就算哭,也是為了母親多年不變的愛情而哭,而不是為了一箇中產老太太終於上臺表演而哭。

但歸根結底,還是要為黃梅瑩老師的精湛演技點贊。劇本的問題,不該演員來背鍋。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第二個問題就是,配角必須要有,哪怕像《足跡》和《當夢想照進現實》那樣,通篇沒有第三個人出場,但劇情的推動還是需要"隱形他者"幫助推進。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足跡》海報


可《囧媽》中的配角卻"無形勝有形"。除了賈冰,看似可有可無,實則卻起到了"旁白"作用的一個存在。

伊萬的妻子和小舅子,本身都大有文章可做。這兩個人物只要稍微在出場時間和臺詞上用點心,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承啟轉接。但許是剪輯?許是劇本設定?總之這兩個人物並沒有起到原本應該起到的作用。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而且整部電影最隱晦也本該最大有作為的地方就是母親和妻子兩個人物的文化背景——蘇聯和美國,卻被輕飄一筆帶過。

不知道徐崢影射蘇聯電影是什麼意思?是蘇聯電影的精神?還是蘇聯電影被"閹割"的那段時期?還是單純的個人迷影情節?

還有就是電影中暗暗諷刺美國人不遵守契約精神。提到"免費"就可以臨陣倒戈,這並非空穴來風。但個人認為,<strong>在文化打壓之前,還是先把自己的文化輸出做到位,才是最重要的。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而<strong>作為一部公路電影,最基本的元素是“公路”,更重要的是沿途發生的事情和出場的人物,還有它們對於情節起到的推動作用,以及對於人物起到的刻畫加重。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但總的來說,《囧媽》的初衷是好的,將中國普遍存在的家庭問題擺在檯面上說。雖然有些地方顯得不接地氣,有些地方濃淡不均。但作為賀歲電影來說,在春節檔和自己家人坐在一起看看這部電影,順便反思一下屬於自己的家庭問題,還是可以的。


作為一部“公路電影”,《囧媽》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最後我想說,之所以如此苛刻,是因為本人對國產電影寄予厚望。標準高是因為有期待,質疑是因為相信。

我相信中國電影市場的前景,也相信中國導演的能力。

更相信對於中國電影的電影批評,正在向一個開放自由的狀態前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