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規化驗單如何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我在墾丁天氣晴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在臨床工作中及網絡諮詢中,經常遇到一些患者說:“醫生!這是我的血常規化驗,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血常規檢查是身體體檢檢查裡最基本的體檢檢查,血常規檢查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可以診斷是否貧血,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問題。

但血常規檢查很難明確區分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血常規檢查裡一些項目可以提示,可能和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有關,只是一種輔助檢查!病毒感染時,血常規表現為白細胞數目正常,中性粒細胞比例正常,淋巴細胞比例升高。但這些都是理論上概念,臨床上見到的更多的是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伴有細菌感染或者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單純細菌感染,比如闌尾炎患者,白細胞顯著升高。

感冒百分之八十都是病毒感染,感冒的患者如果化驗單顯示白細胞數目升高,中性粒數目也升高,這就有可能是在感冒病毒感染的基礎上伴有細菌感染。因此怎樣分析化驗的結果最好還是在專業醫生結合臨床表現具體分析病情,有時候需要進一步檢查。


耳鼻喉科高醫生


分享一下我這幾天的真實經歷吧,這幾天正經歷了兒子的一場病毒性感冒

我家兒子10月26日開始感冒,早上起來流鼻涕,清的。當時我以為沒什麼事,到了下午體溫直接飆升到39度,我急忙帶他去我家附近的省直中醫院化驗血常規,因為血常規可以首先判斷孩子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或者細菌、病毒雙重感染

當時化驗出來各項指標都還算正常,扁桃體有點腫,醫生說是咽炎,叫我們回家吃點小兒抗感顆粒就可以了。

圖中可以看到,兒子的C反應蛋白、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都是正常的。

當天晚上回去吃了小兒抗感顆粒後,晚上十點多燒到39.6度,用了美林,降到39度就降不下來,我當時就急了,覺得這絕對不會是輕微的咽炎。果然,到了凌晨四點,兒子燒到40.2度了,急忙帶著兒子前往了我市最大的中心醫院,這個時間已經是10月27日凌晨四點多。

血常規化驗出來後,顯示病毒感染,各項指標已經不再像之前那麼正常,尤其是淋巴細胞百分率、血清澱粉樣蛋白A都明顯升高,而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依舊正常,這是典型的病毒感染。


那麼,怎樣通過血常規來判斷孩子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呢?

我覺得只要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就可以了:

1、白細胞:白細胞包括了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細胞和嗜鹼細胞。

當中性粒細胞指標升高,白細胞總數升高時,可以判斷為是細菌感染。

淋巴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下降時,可以判斷為病毒感染。

2、C反應蛋白:C 反應蛋白是一種急性期反應物。一般在手術或者受到創傷後,人體感染了細菌或病毒,血液中 CRP 的濃度就會升高。

但由於 C反應蛋白在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時都會升高,它的數值並不能作為判斷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的準確依據。

只有當C反應蛋白 高於 20mg/L 以上時,醫生會認為孩子受到了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但還是要結合白細胞的變化來綜合判斷。

最後 ,經過這次兒子這場病,我發現,千萬不能濫用抗生素。當時我差點就私自給兒子用了抗生素,結果醫生說如果是病毒感染,用抗生素根本沒效果,反而還會破壞人體本來的抵抗機制,一定要先化驗血常規,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後,再來針對性用藥。還有一點就是,孩子在生病之初,可能血常規的各項指標都沒有明顯變化,建議24小時後一定要再次複查一次,就像我這次,開始顯示正常,但後來才發現原來已經是病毒感染了。



<strong><strong>




<strong>


寶藏媽媽


我發現很多家長對血常規有誤解,總覺得孩子一生病到醫院扎一針,十分心疼。但是我們要知道不是每次感冒發燒都必須使用抗生素的,醫生做血常規也是為了不濫用抗生素。

我記得我有次孩子去上海,結果在那裡一直髮高燒,去醫院驗血,血象正常,醫生就說到了38.5用退燒藥,多喝水。當時燒到39度我十分焦急,就問要不吃點消炎藥吧快點好。被嚴厲的批評了,說我身為醫務人員這種情況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不知道嗎?結果第二天孩子自己退燒了。

一般來說我們通過白細胞,中性,淋巴,c反應來判斷孩子是炎症引起還是病毒引起。

1,白細胞,白細胞其實是人體重要防禦細胞,對人體具有保護和防禦功能。超出了正常範圍不一定只是感染,現在很多醫院的正常值大部分是以成人為標準,其實新生兒時期到兒童會有不同的程度的升高。如果醫生以此開判斷,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2,中性粒細胞,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如果明顯增多,表明細菌感染得可能性很大。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要不要使用抗生素了。有的寶寶抵抗力強,精神很好,其實是可以先觀察的,但是如果病情加重,則需要積極複查,發現不對勁,還是需要考慮使用抗生素的。

3,淋巴細胞,如果白細胞正常或者下降伴隨著淋巴細胞上升,那麼寶寶有可能存在病毒感染,這個時候我們一般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

4,C反應蛋白,是急性炎症反應最主要最敏感的標誌物之一。病毒感染有可能引起輕度增高。但是C反應過高,則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

作為家長的我們看見孩子生病,肯定很多時候都會失去判斷能力,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相信醫務人員。生病都是我有一個過程,沒有什麼藥能馬上恢復健康。平常還是要加強鍛鍊,多去戶外運動,減少生病的次數。


媽咪日記


今天問題:孩子感冒,拿到血常規化驗單如何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我的答案是:當我們拿到血常規化驗單時,我們可以通過化驗單上面的白細胞計數和細胞比例來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我作為一個檢驗科醫生,血常規檢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天天都有許多小孩子過來扎手指驗血常規,特別是現在秋天,日夜氣溫變化較大,許多小朋友不注意就容易感冒發燒,特別是晚上開著空調睡覺,下半夜比較涼,容易著涼就感冒。而家長一看到感冒發燒就往醫院跑,而血常規就是看感冒發燒必做的一項檢查,可以較好的判斷出到底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有時候感冒發燒也與飲食有關,正所謂“病從口入”,一些小孩不愛乾淨,吃法不洗手,往往就會將一些細菌、病毒帶進身體,從而造成感冒發燒。下面就帶大家來怎麼判斷這個感冒是由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如何判斷感冒是由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引起?

第一:先看白細胞計數

我們應該知道,白細胞就是人體中的免疫衛士,能夠幫助我們抵禦外來侵略者,而細菌、病毒等就是外來侵入者。白細胞一般由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組成。所以當有外敵細菌、病毒侵入時,白細胞就會起來抵禦,數量就會增加。特別是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特別敏感,數量上增加更明顯;而病毒入侵時,白細胞就沒那麼積極了,只表現輕度增加或者根本就不理睬,留給淋巴細胞來對付。

所以,正常情況下白細胞增加很明顯的,就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如果白細胞增加不明顯的或者正常的甚至偏低,那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當然,有時候生理因素也會引起白細胞總數增加,白細胞計數的結果在30%以內波動多無意義,這時還須要結合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的比例來具體分析。



第二:看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比值

一般來說,如果是細菌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細胞都會偏高,而淋巴細胞就會降低;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就是淋巴細胞偏高,中性粒細胞偏低。上面的都是比較典型的情況,還有一些不是那麼典型的還要結合其他的症狀來分析。

第三:看CRP或者超敏CRP

如果是小孩感冒發燒驗血常規,一般都會搭配超敏CRP一起檢查,因為超敏CRP的敏感度比白細胞還強,當超敏CRP也顯示升高的話,那就說明細菌感染;超敏CRP正常的話,那就說明是病毒感染。



除了通過血常規化驗單來判斷感冒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還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還可以通過一些症狀來判斷:

第一:看兒童精神狀態。細菌感染一般中毒徵重,熱退後精神依然不好;病毒感染一般中毒徵輕,熱退後精神如常。

第二:看發燒情況。細菌感染一般體溫會忽上忽下,就是退燒了又發燒,反反覆覆;病毒感染一般體溫會居高不下,很難退燒。

第三:看扁桃體。細菌感染扁桃體上有膿點,而且扁桃體充血,顏色較暗,表面不平;病毒感染扁桃體上有皰疹、濾泡,而且扁桃體充血,顏色鮮豔,表面光滑。

第四:看鼻涕。細菌感染一般是脹涕、膿性分泌物;病毒感染一般是清涕。

第五:看痰。細菌感染一般是痰多咳嗽、膿痰;病毒感染一般是咳嗽痰少、稀薄痰。

——總結——

總而言之,當小孩感冒發燒時,血常規是判斷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最有效、最簡單的指標。如果臨床上不做血常規檢查,就很難確定病原體是細菌還是病毒,再結合超敏CRP和一些臨床症狀就更加容易判斷了。所以,我們就不要再糾結怎麼小孩感冒發燒看病醫生老是要求小孩扎手指查血常規。通過我的講解,我相信大家應該都明白查血常規的意義了吧。如果還有不太明白的,可以留言討論,我將一一為你解疑答惑!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記得幫我點贊、評論、轉發!那就是對我創作最大的鼓勵!


左撇子說醫


這是個好問題,很多家長也應該瞭解的常見臨床問題。

血常規怎麼判斷細菌感染

1、白細胞往往升高大於1.5萬,更有意義。

2、抗白細胞分類,中性粒細胞為主,特別大於75%以上。

3、嚴重感染有時白細胞會嚴重下降。

4、一般現在醫院除了血常規,還化驗超敏CRP,CRP大於10以上,甚至更高,往往提示細菌感染。

5、血清澱粉樣蛋白A在細菌感染也會明顯升高。

血常規提示病毒感染

1、白細胞正常或者稍下降。

2、白細胞分類以以淋巴細胞為主,單核細胞升高。

3、超敏CRP小於8以下。

4、血清澱粉樣蛋白A也會升高,比細菌感染升高更明顯。

其實不管血常規和超敏CRP,血清澱粉樣蛋白A,都有它的侷限性,一定要結合孩子臨床症狀,體格檢查或者其他化驗綜合來考慮分析,這樣才不會主觀判斷錯誤。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必刪,請聯繫本人)

柯大夫為兒科主任醫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兒童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急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異常,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等疑難雜症及嬰幼兒營養髮育及餵養諮詢。有關兒科專業諮詢請來好大夫在線找柯友建主任。

與健康為伴,與醫生為友,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關注,點贊分享更是一種美德。有問題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時間會對典型提問針對性回答。


柯大夫兒科科普教育


(醫患家特約回答: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感染病研究所賈醫生)

在日常疾病診療中,“驗血”是老百姓熟知的,在就醫診斷時的第一道步驟。在這裡“驗血”通常指——“血常規檢查”,是醫生查看患者感染等狀況的最基本檢測手段。



血常規檢驗基本包括: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紅細胞數、血紅蛋白、血小板、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檢測(如:CRP、PCT、SAA)等等,不包括:血型、血脂、血流變、血沉、電解質等項目。因此血常規一般用於觀察感染、貧血狀況與篩查血液病等情況。


那麼是否血常規有細胞數的增高就意味著患者有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呢?並非如此,因為感染原因大體上可以分為: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細菌合併病毒感染三種,不能盲目地使用抗生素治療。


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血常規最常見的表現是: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的明顯增高,白細胞總數>10×109/L(正常值為4~10×109/L),中性粒細胞>70%判定為陽性。但要注意排除生理性增多的情況(如抽血前飽餐、興奮、運動和女性月經期等),但升高幅度常較小且為一過性。細菌感染後常見發熱症狀,找到感染灶,早期應用抗生素一般可以明顯的降低白細胞值。


病毒感染

現大眾對病毒感染不能濫用抗生素已有較廣泛的認知,流感、咽峽炎、上呼吸道感染及兒童手足口病由十有八九是由病毒導致。血常規最常見的表現為:白細胞總數無明顯升高,甚至有降低,淋巴細胞有明顯的升高即>40%,代表比較明顯的病毒感染。但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在病毒感染時也有中性粒細胞增高的現象,合併細菌感染後更會導致白細胞數明顯增高,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目前傳統血常規項目配合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檢測(最常見如:CRP、PCT、SAA)進行感染篩查已被廣泛使用。所謂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即人體在炎性反應或(和)應激的狀態下,會迅速增高,在病情得到緩解後會顯著降低的成分。其共同特點是升高早、升高快,甚至早於白細胞數變化,可以大大提高感染檢出率。其中較為常用的項目有:


CRP——C反應蛋白,感染4-6h顯著升高,除感染外,創傷、心梗、腫瘤等情況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升高。與血常規聯用,可以比單獨檢測白細胞數(感染陽性率在50%左右)提升感染陽性檢出率至80%左右,但區分細菌、病毒感染能力較低。


PCT——降鈣素原,感染2-6h可升高,嚴重細菌、真菌感染及膿毒症時其數值顯著增高,自身免疫病、過敏和病毒感染時則不會升高,因此PCT可以輔助鑑別細菌、病毒感染。


SAA——血清澱粉樣蛋白A,感染4-6h顯著升高,伴隨病情的好轉而迅速下降。在感染疾病中,其升高幅度顯著高於CRP,且在病毒感染時,SAA升高要比CRP更為常見,因此也可以輔助鑑別細菌、病毒感染。


綜上,應用血常規,聯合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檢測對醫生判斷感染性疾病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可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性,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確定感染灶,結合病人其他症狀指標綜合判斷才能做到準確診治。


醫患家


血常規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檢查之一,使用非常廣泛,基本上在醫院的各個科室都有會有檢測這個項目,幫助我們做出準確的診斷與合理的病情評估,從而做出最正確的治療。

什麼是血常規?

血常規是一般是通過採取患者的靜脈血,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細胞分類、數量及形態等得出的臨床數據。每一個臨床數據都有一個正常的參考範圍,低於或高於這個參考範圍都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但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依據血常規可以判定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嗎?

血常規在一定程度時可以反映是否為細菌還是病毒感染,主要的依據是白細胞總數與個分類的計數和所佔的百分比。

白細胞總數的升高或降低都可以由感染引起,也可以由血液系統疾病(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中毒、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組織損傷或破壞等疾病引起。其中,引起白細胞數量的變化最常見的是感染。如果白細胞分類計數中的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升高提示可能有細菌感染,如果是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升高則提示可能有病毒感染,而如果是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則提示有過敏性疾病可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極重度感染可能,白細胞不但不高,反而有可能下降。

因此,對疾病的診治不可能僅僅只靠檢查就可明確,還需結合病人的症狀、體徵等具體情況,況且每個人都有相對特殊的地方,同一個指標在你身上是正常的,但放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就不是正常的了。

我是醫師楊浩,專注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

參考文獻:

1.陳文彬. 診斷學-第8版[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



"如何準確區分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

一些出版時間久的、經典的醫學教科書,比如2005年出版的《牛津臨床與實驗室檢查手冊 第2版》裡說“感染時白細胞經常升高,例如細菌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而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增高(但是並非總是如此)以前認為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患兒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但近來研究證實單獨應用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作為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篩查工具既不敏感,也非特異,通俗的說就是不靠譜。因此對於患兒,不能單獨應用二者來預測細菌或病毒感染,需結合臨床病史及其他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

此外,就算是輕度的普通肺炎患兒無需常規進行C反應蛋白(CRP)指標檢查;需要住院或有肺炎相關併發症的患兒應做CRP檢查,結合臨床可評估對治療的反應。紅細胞沉降率(ESR)、CRP或血清降鈣素原(PCT)濃度,也不能單獨或聯合用以區分細菌性或病毒性肺炎;使用這些非特異性的炎症指標去區分細菌及非細菌病原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低,難以得出一個折點標。這一段通俗的說就是:用“ESR、CRP或PCT濃度來準確區別病毒還是細菌感染也是不靠譜的。以上這些已經被國外的醫生普遍認同了,因此國外醫生很少為了區別病毒還是細菌,要求初診患者檢查血常規和CRP。但是,絕大多數中國國內的醫生們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巨大差別。

但是為什麼國內外的差別這麼大呢?\\首先,國內的醫學教育學習總讓人感覺遺憾,對待血常規的認識教育沒有與時俱進,ESR、CRP或PCT濃度的認識過於簡單、刻板。醫學老師並沒有教好學生。

究其原因,從各國的疾病譜的變化來說,中國在細菌感染傳染病的陰影下壓抑的過久了,於是這種和細菌死磕的勁頭被沿襲下來。有句諺語,當你總覺得自己是錘子的時候,你眼裡到處是釘子。同理,當中國醫生總覺得自己是抗生素的時候,他們睜開眼時,瞳孔裡就條件反射的浮現出細菌的影子,把細菌揪出來徹底幹掉的鬥爭思維是血常規檢查成為必須檢查以及抗生素濫用的主要原因。可是問題在於,中國疾病的種類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變化,非細菌感染、免疫紊亂、代謝障礙等等疾病已經成為主流。絕大多數的呼吸道感染就是病毒引起。從概率上說,不要說檢查血常規,就算是一個不學醫的人,面對100個發熱的病人閉著眼睛說他們是病毒感染的準確性不會低於90%。

相反,國外的醫學理念相對與時俱進得更合理,醫學教育標準統一,反正幾乎都是非細菌的疾病,血常規不查也罷。

其次,中國醫生絕大部分追求名醫的光環,患者醉心於立竿見影的奇效,再加上比較不堪的醫療制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醫生和患者普遍焦慮,醫患之間的聯繫不忠誠,沒有足夠的跟蹤觀察時間,醫患之間的複診安排總是靠運氣。所以初診的時候,醫生就恨不得拉網檢查一遍,成就一批神醫;患者恨不得瞬間查出病因即刻康復,造就一個傳奇。失去了耐心的有計劃的醫學觀察,血常規和CRP自然就成為了主角。

最後,國內外的醫生面臨的壓力也是天壤之別。國外的醫生有完善的醫療整體服務體系,相對而言不懼怕風險,只要對大多數人有利,為了準確判斷病原可以選擇延時等待,等待精準的指標出現。國內的醫生,面對個人難以化解的矛盾壓力,為了避免少數的風險,在有限的觀念的指導下,選擇集體檢查、吃藥。

最後的最後再說幾點:

、中國的醫生道德水準高於社會平均水平,一些掙黑心錢的伎倆不體現在絕大多數中國醫生的身上。

作為本文作者的我也是國內醫學教育的產物,對血常規的認識,對細菌和病毒的區別認識也是一路跌跌撞撞,但是和我樣有一顆渴望與時俱進之心的大有人在,我們這類醫生願意和患者一起成長,請給我們一個和諧的空間、時間。

準確識別細菌和病毒還是有一些辦法的,但是耗時費力,大多數時候還是一言難盡。

儘管不能準確區分病毒和細菌,血常規和CRP的其他醫學意義還是很重大。"


阿國vlog


血常規怎麼區分細菌和病毒感染呢?

  1. 白細胞(WBC)的數量:白細胞的數值越高,說明細菌的毒力越強或者細菌的數量越多。 但有時候白細胞特別高,不見得就一定是細菌感染,白細胞內還有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如果孩子患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他體內的淋巴細胞就特別高,所以白細胞總數也特別高,可能達到20000,甚至30000,實際上這裡面大部分是淋巴細胞,而不是中性粒細胞。
  2. C反應蛋白(CRP):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但CRP較白細胞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同時CRP還是疾病全身反應的指標,如果數值高出正常值數倍,往往提示病人身體的多個臟器受到損傷。
  3. 中性粒細胞的百分率:中性粒細胞主要是針對細菌的,受到細菌感染的時候,中性粒細胞就會增加,來殺死細菌。如果中性粒細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細胞百分率相應地就要升高,說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4. 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如果它低於正常值,說明有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越低,說明病毒感染的程度越嚴重。如果高於正常值,說明是細菌感染。有些患者體內的白細胞總數不太高,但是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很高,這預示著發熱會越來越厲害。

  5. 淋巴細胞絕對值和淋巴細胞百分率:淋巴細胞主要通過分泌抗體來對抗病毒的。如果這兩個值高出正常值,就說明可能是病毒感染。
  6. 單核細胞百分比和單核細胞絕對值:單核細胞是吞噬細胞,吞噬細胞對病毒和細菌都有作用,不管是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還是支原體感染,吞噬細胞就會第一個出現。單核細胞越高,說明病情越嚴重,持續的時間也越長。

總結:通過以上可以大致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金標準還是去做個細菌培養和病毒檢測。


醫療工作者張


單純依靠血常規當然不能判斷是否為細菌或者病毒感染。否則的話,臨床對於判斷細菌或者病毒感染就太簡單了。

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以及單核細胞等常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但是這些指標的升高或降低並不是指向單一的疾病,有許多疾病也都可能引起它們的變化。


醫生只能將血常規作為判斷感染的輔助參考,卻不能根據這些指標就斷定是否為細菌或者病毒感染。所以需要結合臨床體徵,血常規,以及其他實驗室檢查來相互印證,才可以大致做出可能的判斷。


我們看一下血常規中常與感染相關指標的變化可能提示哪些疾病:

白細胞:

高於正常值:常見於細菌性感染、中毒、白血病等。其減小常見於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症、某些血液病。

低於正常值:白細胞減少症,造血功能障礙,骨髓抑制, 病毒感染,副傷寒。


中性粒細胞計數

高於正常值:可見於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急性出血、敗血症、粒細胞白血病、心肌梗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小於正常值:見於傷寒、副傷寒以及病毒性感染。粒細胞缺乏症、化學藥物中毒、化療藥物的使用,瘧疾、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單核細胞計數  

大於正常值:可見於一些細菌感染以及單核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等。

小於正常值:沒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計數 

大於正常值:可能見於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以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以及一些病毒感染,;

小於正常值:可見於長期化療或者X射線照射後,以及免疫缺陷者。


我是無名藥師,點擊關注,我會與您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