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的“達克效應”:你是真優秀,還是自以為優秀

職場中的“達克效應”:你是真優秀,還是自以為優秀

一名剛入職華為的清華大學畢業生認為公司戰略管理存在問題,於是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封“萬言書”給任正非。任正非看完後回覆道:如果此人有精神病,請馬上去治;如果沒病,建議開掉。


雖然任總的言辭有些激烈,但我們可以通過這件事看出這個畢業生身上存在的問題。他認為自己是名校出身,畢業後又順利進入名企,能力已經優秀到可以目空所有人。孰不知,職場是新的開始,一個剛入職的員工可能連基礎工作都不熟悉,卻要跟CEO談戰略管理,這聽起來就很可笑。然而,他意識不到。


對於類似情形,馬雲也有過相同的看法:“入職前3年,不要跟我談戰略,誰談開除誰”。

或許你會覺得這種事情離自己太遠,然而現實中,我們很多人都像這個華為的新員工一樣,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卻低估別人的優秀。這種認知偏差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達克效應。

01 什麼是“達克效應”

達爾文說過一句話:“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產生自信。”

這就是達克效應的最佳概括。

達克效應的全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1999年,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他的學生克魯格設計了一個實驗:讓一群學生回答一套標準能力測試題,然後將學生的實際得分由低到高排列,並分為四個分數段,同時他們讓這些學生對自己的考試結果進行預測。結果發現:低分數段的學生對自己成績的預估普遍偏高,而高分數段的學生對自己成績的估計值反而低於他們的實際得分。

鄧寧和克魯格由此得出結論:能力欠缺會導致認知偏差。能力不足的人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同時無法客觀評估別人的能力。這就是達克效應。

兩人此後又設計了一系列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達克效應的結論,並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給出了下面這張“知識累積程度-自信心”關係圖:

職場中的“達克效應”:你是真優秀,還是自以為優秀

這張圖告訴我們,人的自信度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會經歷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愚昧之巔”

當你的認知處於較低水平時,自信心反而處於高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知者無畏”,甚至有些人此時的自信水平會爆棚,達到“愚昧之巔”。就像文章開頭講的那個華為新員工,由於對自己的工作認知水平很低,導致他意識不到自己差得太遠,反而覺得自己可以牛到比肩CEO。這種因無知而表現出的極度狂妄就是人處於“愚昧之巔”時的狀態。“愚昧之巔”狀態下的自信是一種“偽自信”,它就像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脆弱得不堪一擊。

第二階段——“絕望之谷”

當你發現自己其實水平很差時,自信心就會受到很強的衝擊,從“愚昧之巔”一下子跌落至“絕望之谷”。自信受到打擊的原因可以是內心醒悟,比如自己與別人的比較或某個出乎自己意料的結果,也可以是外界的刺激,比如被領導批評、同事打擊等。

舉個例子:我參加托福考試時,自以為在新東方集中培訓了2個月的英語,期間水平大有長進,自己肯定考得不錯,結果成績出來後慘不忍睹。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英語水平還差得遠,我只看到了自己的小小進步,卻忽視了別人的優秀。我那時的自信心就處於“絕望之谷”的狀態,沮喪無比,覺得別人都這麼厲害,自己明明也努力了怎麼會這麼差,心裡難受到連飯都吃不下。

職場中的“達克效應”:你是真優秀,還是自以為優秀

第三階段——“開悟之坡”

經過“絕望之谷”的體驗,你的自信心此時處於低谷期,亟待重振。

前面說過,託福成績的慘敗讓我信心備受打擊,同時也讓我意識到自己需要正視“你其實很差”這個現實。於是,我就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了一遍官方給我的成績分析報告,很快就找到了考試失利的原因:我的口語和聽力成績均排在同批次考試人群的後30%。找到原因後,我就開始多看美劇,模仿美國人的口音和表達方式,託福備考指南里的每個聽力部分我都會反覆聽,培養語感,總結規律。經過努力,第二次考試我就拿到了三位數的成績,我又找回自信。

你看,當我意識到自己技不如人時,我選擇踏踏實實地積累知識經驗、虛心向別人學習,這個刻意學習的過程就是“開悟之坡”在學習的過程中,人隨著能力的提升,自信心就會慢慢提高。

職場中的“達克效應”:你是真優秀,還是自以為優秀

第四階段——“平穩高地”

當你擁有實打實的能力時,往往更能客觀認識自己和周圍人的水平,這時你的自信心就進入“平穩高地”。在“平穩高地”階段,人的自信是平穩而緩慢上升的,這時的你不僅很有自信而且不自傲。各行各業中的牛人都處於這種狀態。

2013年央視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雷軍稱小米的營業額要在5年內超過格力,如果到時成為現實,董明珠可以賠償他1塊錢。董明珠聽後立馬回應,1塊錢怎麼可以,如果真超過了我賠10個億。結果,格力2018年營業收入做到2000.24億,小米當年的營收是1749億。這場賭局以董明珠的勝出告終。

10億對企業來說也不是一筆小數目,董明珠有這樣的自信與雷軍對賭,靠得是她對格力這個企業經營發展的瞭如指掌,靠得是22年從業經驗形成的對整個家電行業的洞察力。

需要注意的是,人在“平穩高地”階段與“愚昧之巔”階段都會表現出高度自信,但兩者有著本質區別:前者基於自身實力,後者則是由無知導致的自我膨脹,一實一虛。

你不妨想一下,自己在工作中是否也常犯一些“自以為是”的錯誤?或者工作遭遇瓶頸,看不到走出困境的希望?面對“達克效應”的陷阱,我們需要通過培養深度思考的習慣,提升自我認知能力。

職場中的“達克效應”:你是真優秀,還是自以為優秀

02 如何脫離“達克效應”的陷阱,提高自我認知能力

香奈兒前全球CEO莫琳.希凱寫過一本書,書名叫《深度思考》。書中認為,深度思考是一種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方式。莫琳還給出一系列刻意培養深度思考的策略,其中就包括“剝洋蔥”法分析問題和主動學習。我們可以把這兩種方式結合起來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

第一步:“剝洋蔥”式分析問題

這種思考方法就是對一個已經出現的問題,層層深入剖析,就像剝洋蔥一樣,找到問題的根源。當你能準確發現根本原因時,就容易找到解決方案了。

我有個同學競聘她們部門的產品經理崗位,不幸落選。她心理不平衡,覺得自己好歹也是連續兩年的優秀員工,領導平時也挺看好她,應該沒問題的。我就問她,你們這個產品經理崗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她說就是維護公司現有產品的平穩運營,同時設計、推動新產品投放市場。我再問,那個競聘成功的人是不是推動了更多新產品的落地銷售,她默認了。

經過這番追根究底,我同學落選的原因一目瞭然:她們領導更想選一個在“推陳出新”方面表現優秀的人當產品經理,而她的同事在產品創新方面比她有優勢,所以就當選了。

當你被現實打臉時,不要急於憤怒,也無需過度沉浸在沮喪之中,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糾正自我認知偏差的一次良機,通過深入分析問題背後的根源,找出癥結所在,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和日後努力方向。

職場中的“達克效應”:你是真優秀,還是自以為優秀

第二步:主動學習

當我們找到問題根源時,下一步就是制定計劃,有側重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主動學習是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徑。

電影《阿基拉和拼字大賽》中,阿基拉一開始對自己的記憶力無比自信,認為自己不需要教練就能順利晉級州賽,結果她在區選拔賽中就險些被淘汰掉。意識到自己的盲目自信後,阿基拉主動找到教練承認錯誤,並請求教練教她科學的單詞記憶法。經過科學訓練,阿基拉最終斬獲全國拼字大賽冠軍。

職場中,我們也可以像阿基拉那樣,通過請教工作能力突出的同事,多與他們進行交流,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他們處理工作的方法與經驗。

我們也可以自己報名參加線上線下的培訓課程,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我們提升自身技能,還能夠使我們鏈接到更多優質人脈。

9月初我報名參加了一個寫作訓練營。開營第一週,我就發現自己其實寫得很爛,需要提高的地方太多了。於是,我就根據老師對我作業的點評,不斷修改自己的文章,同時仔細分析優秀同學的文章,持之以恆的精進使我從一個一開始連寫500字都費力的寫作菜鳥到結營時可以一次輸出2000字以上的文章。更讓我開心的是,我在訓練營裡交到幾個寫作能力超強的夥伴,大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那種積極向上的氛圍讓我回味無窮。

主動學習本身就是主動思考的過程,你在請教別人、學習課程時,自己始終想得都是“我如何把這個技能用得更好”“我該怎麼像他一樣把這件事做得更好”,這種刻意強調會讓你精進的效果更明顯。

職場中的“達克效應”:你是真優秀,還是自以為優秀

總結一下,我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卻低估別人的優秀,這種心理現象就是“達克效應”。想走出“達克效應”陷阱,我們需要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在提升自身能力的過程中,逐漸降低認知偏差。深度思考是提升自我認知水平和個人能力的有效途徑,我們可以先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找出問題根源,而後通過主動學習的方式,彌補自身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