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創業之路,99%是九死一生,企業家都會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你怎麼看?

老孫遁世無悶


“99%的創業是九死一生,企業家都會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這是一句讓人觸目驚心的話,儘管這句話被廣泛傳播,但事實真的是話裡所說的那樣嗎?其實這是錯誤的。

錯誤一:創業目標被固定化、唯一化,而創業的目標本身是階段性的,是動態的。

按照句中說法,似乎創業是一開始就確定了一個非常宏大的目標,創業的結局也只有兩種可能——成王敗寇。

實際上,創業者很多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創業的目標也是分階段來的。

假如:一個月薪只有5000元的人出去創業,他的初步目標可能就是爭取先做到年收入30萬。如果他做到了,那麼第二年的目標可能就是年收入100萬。假如他又做到了,那麼他第三年的目標就可能是300萬,以後逐年會變成1000萬,最後也有可能走向上市。這些階段性的目標是逐級完成的,後一階段的目標往往是和前面的目標有關係的。

如果他第三年的300萬目標沒有完成,並不能否定了他前兩年的收穫,更不能否定了創業本身。如果他不創業,就只剩下了5000元的收益,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業何來九死一生?

就拿李國慶來說,“噹噹網”最後被海航收購,也可以硬說他從“九死一生”中沒有活過來,可不要忘了李國慶從併購中獲利是數億元,難道能說李國慶創業錯了嗎?有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不創業,他又會怎樣?

錯誤二:過分誇大了創業的艱辛,忽略了創業帶給人的快樂和收穫。

如果說創業只有磨難、辛勞,那麼大家誰還會創業?創業中其實還有很多樂趣。

當你攻克一個技術難題的時候、當你簽下一個大訂單的時候、當你跟自己的團隊為取得的銷售業績喝彩的時候,這種收穫所帶給你的快樂可不是那些工薪階層所能感知到的。創業者是會有艱辛,但創業給你的彙報也同樣是豐厚的。

當你用你豐厚的收益來回饋家人、幫助友人的時候,那種充實感、自信感也同樣是非常人所能相比的。付出和回報是對等的,有風險也有機遇。

因此,創業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對這種方式不必刻意誇大。

錯誤三:這是一句體現自我感悟的情緒表述,並不意味著事實真相。

不同階段的創業者們被作為成功人士去演講的時候,他們大多都很容易強調創業有多麼的艱難。

就如同電視上的明星那樣不斷告訴你拍戲是多麼的辛苦、做演員是多麼的不易。其實這些語言背後的潛臺詞就是個人的情緒表達而已。。

作為一種表述,這是說者的選擇,但作為聽眾,你也有聽與不聽的自由。

成功者們的表述也是分場合的,在他們表述創業如何“九死一生”、如何兇險的時候,可別忘了他們還說過“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呢!我們到底該聽誰的呢?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能見到各種不同階段的創業成功者,他們未必一定要達到馬雲、劉強東那麼耀眼的程度,但這些創業者依然很成功,依然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去學習和追隨。

通過分析,不必把創業看的多麼與眾不同,創業就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我們與這個社會建立關係的一種可能。

坦然、認真、勤奮的對待創業應該是永恆的態度和法則。


他山一石


有人說“創業之路,99%是九死一生,企業家都會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你怎麼看?

雖不能說企業家都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99%都是九死一生。但是,創業確實是一件難度極大、成功率極低的事。如果不難,創業就會成為最主要的就業平臺了,就不會有人願意去打工了。正是因為創業的難度太大,創業需要付出的東西太多,才會讓很多人不敢去創業、不願去創業。同時,即便冒險去創業,也很難取得成功。

不錯,創業需要付出,從時間、精力到資金、物資等,都需要大量付出,且付出未必能夠回報。就算有回報,也會比一般的工作付出的勞動多得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是有信心、有決心、有毅力、有勇氣的人,是不適合創業的,是容易在創業時失敗的。

當然,如果個人能力比較強,且有比較好的資源,尤其是富二代等,創業的條件會相對較好,成功的概率也相對較高,所需要付出的和承受的相對較少。即便如此,如果不好好努力,也很難創業成功。譬如王思聰,儘管創業前十分高調,一副捨我其誰的感覺,就像沒有他創不成的業一樣。但是,真正進入到創業領域,仍然是矛盾重重,困難多多,壓力大大,最終出現了債務償還不清被法院查封賬戶和限制高消費等。其他創業者,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能夠比較順利創業成功的,還真的不是很多。就算有的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得到了外界認可,仍然很難認為已經創業成功。如蘇寧張近東的兒子張康陽,算是富二代中創業比較成功的。但是,仍然是在父親的庇佑下工作的,還沒有完全放手給其經營。為什麼李嘉誠要到90歲才能交班,也是因為對兒子的不放心,直到現在才給予兒子足夠信任。

所以,創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不是每個人都能完成的,更不是輕易就能成功的。即便不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也需要付出很多很多,需要面對各種困難,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難、排除困難、挑戰困難。只有那些捨得吃苦、敢於拼搏、勇於挑戰,並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去創業,也才有機會創業成功。否則,就不要輕易進入創業者行列。

創業,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事的職業。創業必須把個人能力與外部環境緊密結合起來。


譚浩俊


對這個問題,均無官方或有關權威機構的統計資料可查。但這樣的說法,確是大家普遍認可的。無非說的是創業難、做企業不容易,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很多創業者,屢戰屢敗,多少年打工或者通過其他渠道攢的錢,幾次折騰以後,都賠進去不算,有的還背了一身債,結局非常慘。

有許多做企業的,自己苦心經營,甚至操碎了心,年末一彙算,不但無盈利,還虧了不少錢,自己辛苦一年,除了平時開一部分工資外,一點紅利也見不到。


創業、辦企業使多少人的收入,遠不如打工時那麼穩定有保障,生活也遠不如打工時那麼輕鬆自在。可是為什麼仍會有那麼多人,踏上這樣艱難的路,去嘗試、去拼搏呢?

原因就在於去給別人當老闆創業、辦企業,要比給老闆打工,更有發展空間,更能展示自己,能獲取更大的收益或回報。當然,也因此而更難,更不容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正詩村人


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是,在一份調查報告中90後創業成功的概率遠低於5%。創業就像是一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征途,為什麼你還是選擇不撞南牆不回頭?

1

任正非曾說過一句話:“40多歲創業,是因為活不下去,不得不找條活路。”

任正非還沒創業前已有40多歲,當過兵的任正非,當時卻被體制辭退,身上還患有糖尿病、心臟病,更加不幸的是和妻子離婚。

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全都落在任正非肩上,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兒女、弟妹都需要他。

後來他竭盡全力找工作,但沒人要。萬般無奈下,自湊2萬多塊,創辦華為,願望僅僅只想讓全家人能吃上一口熱飯。

創業以後的任正非,他每天工作16個小時,每週工作112個小時。

任正非憂患意識永遠都非常強烈,帶華為,他總是第一個想到的是怎麼能夠讓華為真正活下來。

華為創立之始,任正非的健康狀況已每況愈下。

任正非一沒錢、二沒文化、三沒技術,剩下的唯有任勞任怨、埋頭苦幹。他一個一個客戶親力親為,人家有什麼需求,他就一個一個去滿足,直到客戶滿意為止。

正是因為極其敬業的精神驅動下,他終於累壞了,身體曾兩度癌症找上門。

你絕對難以想象一個抗癌病人帶著一隻狼一樣的團隊,把華為的通訊衝到世界第一。

2003年是華為特別困難的一年,跟思科打知識產權官司,內部股權矛盾激化,但就在這一年華為手機業務部正式建立。

如今,華為浴血奮戰三十多載,已然成為國內銷量首屈一指的手機品牌,今年更是超越蘋果,躍居全球銷量第二位。

儘管如此,任正非仍不滿於現狀,如今74歲的他依然衝在市場一線為團隊擂鼓打氣,勉力前行,為穩住5G市場。

創業99.99%都九死一生,沒有超然的毅力與勇氣,胸懷和格局,分分鐘鍾死在今天晚上,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遠源流暢


我正在經歷這個階段,希望事情發展有個好的結果。以下內容不針對任何人:

1、從大環境看,融資難、同質化嚴重、同行價格戰燒錢及zf稅收支持、補貼支持及政策扶持不足是幾大原因,(1)首先融資難,這個已經是老難題了,目前國家也都正在出政策去幫助創業家們減輕這一負擔。以往一般的項目想要從銀行拿到融資,很難,那麼你就必須從二級資金市場藉資了(比如民間金融機構、小額貸款或者是私人貸款等),那麼這一級的貸款利率會比在銀行的高(因為他們的錢也是從銀行借回來的),造成融資成本高、風險高,一個不小心會把自己也賠進去;(2)然後是同質化嚴重,因為中國人有一點很厲害,就是模仿,只要你的產品或者是商業/運營模式火了,就會有各種同質產品的出現,導致市場競爭激烈,起步不容易;(3)也正是同質化嚴重,所以很多商家/廠家就會打起價格戰,各種補貼,滴滴就是很好的例子,當初剛成立的時候和uber競爭,打車簡直不要錢,導致自身僅有的資金基本都消耗在這上面,從而減少了對產品的改造升級、品牌的打造、人員的培訓等內功修煉的投入,所以建議在你的產品還沒對外公佈的時候,要提前做好專利、技術和知識產權的保護,當剛上市場時,要提高准入門檻,比如從服務、售後和品牌認知上;(4)zf的稅收支持,相比全球,估計只有我們的稅收是比較重的,一個企業還沒開始盈利,就已經有各種稅費了,個人覺得增值稅這一塊可以有所完善,一個企業剛起步還沒盈利,就已經有13%(每個行業不一樣)的增值稅,看看其他地方和國家,大部分都只有企業所得稅,雖然高一點,但是相對來說,盈利之後繳稅才有利於企業的不斷髮展和完善,盈利前就各種支出,怎麼樣去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呢?所以這一點又導致回到了第一點,資金的問題了;還有就是補貼支持,對於職工培訓補貼、水電補貼、崗位補貼等的不足,也是導致產品成本降不下來,無法快速佔領市場,站穩腳跟的原因。

2、從對創業者自身看,很多人創業其實都是一身熱血,對於國家的發展方向、政策和稅收等幾個大問題的認知沒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也沒有經驗。現在很多的創業分享會都是在分享一些成功的經驗,都是些泛泛而談,在我看來這就是吹水會而已,很少有乾貨(乾貨指的是對於資金資源的介紹、政策的介紹解讀、佔領市場時的各個時期戰略等),不過這個也是很難總結的,畢竟每一個事情的決策都有各種因素在影響著,無法複製。

3、從企業組成部分看,企業職工、企業文化、企業各種福利、政策都影響著企業的發展,我見過將企業文化做到極致的阿里,他們的員工的主動性和向心力是不可質疑的,他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到隨時待命,這一切都源於企業文化做得好,可是有幾個初創企業或者中小型企業能有這能力呢?還是企業職工的培訓制度,每個大企業都有一套自己的機制,都是經驗來的,可是中小企業的職工不是在重複勞動中而已嗎?

所以綜上,並不是說創業九死一生,問題在於你是否已經有足夠的經驗和歷練來面對各種問題,如果有,可以勇敢前進,如果還沒有,那你也可以多向有能力者取取經,或者嘗試一些投入較低的生意,掙足經驗後再往大的嘗試吧。


剛剛好的零散收入日誌


創業之路九死一生沒錯,可是九九八十一難卻是有些過了。或許這是成功的企業家用來吹噓用的,也或許是失敗的企業主拿來推卸責任用的。百年企業屈指可數,何來九九八十一難?

所謂難就是經過了生死抉擇!就如同博彩比大小一樣。假如一個人拿出1萬本錢來博輸贏,八十一次以後每次都贏估計這個世界的財富都是你的。企業家有這麼厲害嗎?

人生短短几十年,在最敢於衝鋒陷陣的也就30年時間,在這三十年裡估計也就是10次以內的機會。可人生可以抓住2次機會,可能就可加入10%的有錢人隊伍;抓住3、4次機會就可能成為千萬富翁;抓住了5、6次機會就可以成為富豪;而十次中可以抓住8、9次機會就可能是如同馬雲、馬化騰那樣的風雲人物。可是,80%以上的人在人生道路上一次機會也沒有把握住,或者把握住了有被溜走了。

企業無不如此,一個百年企業估計經過的挫折和磨難也不會多如牛毛,只是在生死抉擇中抓住了高概率的機會就是成功。可也有幾次抓不住機會而面臨倒閉。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多年裡,從最早的小商小販、國企改制、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互聯網時代等不多的機會中抓住了一二次機會,就可能讓個人或企業的財富快速裂變。

從阿里企業的成長過程中也是抓住了不少的機會,可主要還是在於:選擇電子商務、從北京撤回到杭州、挖到了蔡崇信、高盛的500美元融資、雅虎的10億美元投資、阿里團隊的建設、支付寶的崛起、大數據產業的拓展,以及如今在北京建設總部等。而這些機會都是被幸運的馬雲抓住了。沒有挖到蔡崇信就沒有這麼快拉到像高盛這樣的投資人,沒有雅虎的10億美元融資阿里也熬不過1998寒冷的互聯網冬天,更看不到2003年的太陽!

在一個企業漫長的生存道路上,真正需要把握的就是這麼幾個最關鍵的環節。而不是每天都在最生死抉擇!


鞅論財經


一個很殘酷的現實是,在一份調查報告中90後創業成功的概率遠低於5%。創業就像是一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征途,為什麼你還是選擇不撞南牆不回頭?

任正非曾說過一句話:“40多歲創業,是因為活不下去,不得不找條活路。”

任正非還沒創業前已有40多歲,當過兵的任正非,當時卻被體制辭退,身上還患有糖尿病、心臟病,更加不幸的是和妻子離婚。

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全都落在任正非肩上,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兒女、弟妹都需要他。

後來他竭盡全力找工作,但沒人要。萬般無奈下,自湊2萬多塊,創辦華為,願望僅僅只想讓全家人能吃上一口熱飯。

創業以後的任正非,他每天工作16個小時,每週工作112個小時。

任正非憂患意識永遠都非常強烈,帶華為,他總是第一個想到的是怎麼能夠讓華為真正活下來。

華為創立之始,任正非的健康狀況已每況愈下。

任正非一沒錢、二沒文化、三沒技術,剩下的唯有任勞任怨、埋頭苦幹。他一個一個客戶親力親為,人家有什麼需求,他就一個一個去滿足,直到客戶滿意為止。

正是因為極其敬業的精神驅動下,他終於累壞了,身體曾兩度癌症找上門。

你絕對難以想象一個抗癌病人帶著一隻狼一樣的團隊,把華為的通訊衝到世界第一。

2003年是華為特別困難的一年,跟思科打知識產權官司,內部股權矛盾激化,但就在這一年華為手機業務部正式建立。

如今,華為浴血奮戰三十多載,已然成為國內銷量首屈一指的手機品牌,今年更是超越蘋果,躍居全球銷量第二位。

儘管如此,任正非仍不滿於現狀,如今74歲的他依然衝在市場一線為團隊擂鼓打氣,勉力前行,為穩住5G市場。

創業99.99%都九死一生,沒有超然的毅力與勇氣,胸懷和格局,分分鐘鍾死在今天晚上,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任正非創業,比九九八十一難更如履薄冰。還是那句話,風雨之後才能見彩虹!經歷大的磨難才能有大的成就!


期指王子


創業,一個聽上去很遙遠,卻時刻在發生的詞。據說,你認識的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正在創業。他們彷徨、孤單、卻堅持。這條路很遠,卻值得走到最後。這條路會遇到很多障礙,而這些障礙往往會打亂你的節奏,甚至是一敗塗地……

 創業是一條很漫長的路,那些走到最後的人,從來不單單靠著運氣或努力。他們總是走一段時間就停下來看看,矯枉過正之後再往前走,或許才是他們真正的竅門。創業是一條磕磕絆絆的路,所以從不必太心急,找到適合你的節奏,也許你就是那個走到最後的人。


完美男爵


創業之路九死一生,企業家都會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不全對,要對人,企業不同,人也不同,各種不同的企業家就會遇到到各種不同的難,每個人都沒有一帆風順的,遇到不同的坎坷是正常,主要看你自己去怎樣對待和麵對處理問題了,跟著國家政策和趨勢自己在多加努力,只要有品有德,有大愛,沒有做不成的事!所有的企業都一樣厚德載物,以德為重,都會成功!✌✌








第一趨勢物聯網


從我的觀點出發:首先先分析這句話:“創業之路,99%是九死一生,企業家都會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這句話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其實創業的過程中你會明白很多問題,也是一個改變自己的過程,正是創業過程中不斷的遇到問題,你才會變的更強大,才會變得與眾不同,同樣有了困境,在脫離困境的時候會很有趣,不要把創業想象的那麼害怕,你就把他當作改變自己的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