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萬年!從織金洞窺視織金式“旅遊+”

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中國最美六大旅遊洞穴之首、中國最美的旅遊勝地、中國最美的十大奇洞之首、“黃山歸來不看嶽,織金洞外無洞天!”這一系列的讚譽和稱號,都指向藏匿於貴州數萬年地質演變而來的畢節市織金縣那個被《中國國家地理》稱為的“中國溶洞之王”——織金洞。

縣域經濟 | 一眼萬年!從織金洞窺視織金式“旅遊+”

織金洞位於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官寨鄉,是目前被發現的國內最大的旱洞。自1980年,織金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旅遊資源勘察隊發現織金洞,到2015年9月織金洞成為貴州省第一個世界地質公園。洞內雄偉壯觀的“地下塔林”、虛無縹緲的“鐵山雲霧”、一望無涯的“寂靜群山”、磅礴而下的“百尺垂簾”、深奧無窮的“廣寒宮”、神秘莫測的“靈霄殿”、豪邁挺拔的“銀雨樹”、纖細玲成的“捲曲石”、栩栩如生的“普賢騎象”、“婆媳情深”,都令人心魄震驚,歎為觀止

從“藏在深閨人未識”到“天下誰人不識君”,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建設過程中走過的每一個腳印,無不鐫刻著織金縣旅遊業發展的印記。近年來,依託織金洞景區“井噴”態勢,關聯產業借力發展,加大與旅遊業融合力度。

縣域經濟 | 一眼萬年!從織金洞窺視織金式“旅遊+”


“溶洞品牌”邁向“多品牌”

織金縣圍繞織金洞、織金大峽谷、江源百里畫廊、織金瀑布、營上古寨等景區,推動三甲街道龍潭村、馬場鎮馬家屯村、龍場鎮陽光村營上古寨、珠藏鎮青山村、官寨鄉麻窩村等鄉村旅遊點鄉村旅遊開發,初步形成了景區輻射型、城郊休閒型、農業觀光型等鄉村旅遊模式。

以紅巖農業生態旅遊農業觀光園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已然成勢,周邊具有民族風味小吃飲食、紅巖金桔、麻窩櫻桃等鄉村旅遊特產,從觀光農業和農特產品都能感受地道的鄉間和民族風情。

縣域經濟 | 一眼萬年!從織金洞窺視織金式“旅遊+”

文旅產業,互融共贏

依託著織金洞景區龐大的旅遊人群,小妥倮苗寨蠟染刺繡、織金雕刻、織金砂陶……這裡的每一份民族小工藝,民族手工業開始轉變成經濟資源。以“錦繡計劃”為引領,織金縣在新產品研發、培訓專業團隊、創新營銷拓展國內國際市場、加快小商品市場開發建設等方面初見成效,這些飽含著濃濃的民族情懷和文化的傳統工藝正不斷擴大國內市場,並且已經走向東南亞市場

織金洞管理局策劃編排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劇《大夢織金洞》,以戲劇形式集中展示織金洞自然美景及其背後生命輪迴的更深寓意。與此同時,織金縣深入挖掘“溶洞”文化、“寶楨”文化、“財神”文化、砂陶文化、民族文化,加大旅遊產品開發力度,文旅融合更加緊密。目前織金縣已被列為貴州省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縣。

縣域經濟 | 一眼萬年!從織金洞窺視織金式“旅遊+”

完善配套,助推全域旅遊

織金洞景區更加註重基礎設施設備的完善和優化、景區景點元素的多元化、旅遊服務能力的提升,加快以織金洞遊客服務中心啟動建設、官寨至下紅巖旅遊觀光公路建設為代表的公路交通、住宿酒店、餐飲等配套設施和業態開發。

在管理和服務中,織金洞景區將互聯網和大數據融入其中。通過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多種新媒體渠道發佈旅遊信息,線上購票線下自助取票等多種形式,融合景區各類數據與旅遊資源,全面提升旅遊服務質量。織金縣全力打造全域智慧旅遊平臺,按照多載體、全觸點體系進行設計,讓縣區、景區數據實現兩級聯動。

深入貫徹“轉變思路、重點打造,注重融合、突出特色,強化服務、開拓市場”旅遊發展理念的織金縣,不斷優化旅遊消費環境,加快推進全域旅遊持續健康發展。文旅農商的融合發展趨勢,是織金縣打造縣域“旅遊+”之路的路徑和成效。“寶楨故里·洞天織金”正圍繞“一洞(織金洞)、一谷(織金大峽谷)、一城(織金古城)、一寨(營上古寨)、一湖(支嘎阿魯湖)、一瀑(桂果瀑布)”等重點景區景點,打造縣域“旅遊+”聯動新模式。

“一景引領、多點聯動、多產繁榮”的大旅遊格局,正發表“織金風景獨好,君踏青山應趁早”的宣言,也為神往此地的遠方遊客提供了一個非去不可的“藉口”。在織金你可從溶洞間窺探到貴州高原的滄桑鉅變,從風味小吃中嚐出織金的沉浮興衰,從蠟染刺繡中品味千年民族沉澱。

縣域經濟 | 一眼萬年!從織金洞窺視織金式“旅遊+”


拾墨為什麼關注縣域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和實踐探索充分證明,立足資源稟賦和突出比較優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推動思想解放和重視制度創新是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的動力源泉,圍繞特色產業和培育產業集群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協調城鄉關係和促進區域發展一體化是縣域經濟崛起的重要途徑,激活要素活力和促進市場化水平提升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保障。加快縣域經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從根本上消除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途徑。如果你也關注城市進化變遷,不妨關注自在拾墨,我們一起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