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2020年的第一個月並不太平,新型肺炎從武漢某個海鮮市場爆發,並以武漢為中心向全國輻射。新型肺炎潛伏期大約是2——14天,一旦發病到呼吸困難僅僅7天,目前尚無針對該病毒的特效藥。新型肺炎傳播快,常常一個得病,全家都會跟著感染。


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在醫護人員,相關專家等人的夜以繼日的努力下,全國各級政府制定並落實相應政策的背景下,以及廣大人民的配合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但許多人仍然會對此產生擔憂、焦慮甚至恐懼的心理,特別是一些情緒的產生已經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我們對自己負面情緒產生的原因進行了解以及進行一些干預是非常有必要的

01


首先在疫情面前,我們會產生哪些情緒?


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一些人認為疫情離自己很遙遠,自己是不可能會得新型肺炎的,儘管媒體的再三報道,身邊親戚朋友的不斷提醒,他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去去人員密集地方,不戴口罩,不注重衛生等。這些人抱有一種僥倖心理,處於一種盲目樂觀的狀態下。

一些人認為疫情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一切都怪那些吃野味的人,他們對如今的狀況感到憤怒,他們痛恨那些吃野味的人,痛恨知道自己身體發燒不舒服不積極去醫院治療還到處走親戚串門的人。

一些人持有比較理性的態度,積極響應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項政策,老老實實在家呆者,出門佩戴口罩,回家的時候勤洗手等。他們雖然感到焦慮,但是他們知道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必然能夠戰勝疫情。


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還有一些人認為疫情是無法控制和不可預測的,他們的生活中充斥著恐懼和恐慌,他們非常害怕。在感到無助的同時,儘可能的去減輕自己的焦慮:購買大量的口罩,消毒液和酒精,他們甚至會用一些官方已經闢謠的方法:不停地喝板藍根,煮醋等。

<strong>恐慌是疫情中人們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特別是在極度恐慌的情況下,一些人甚至會做出強迫行為,比如一天洗幾十次手,勤洗手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到了想停也停不下來,內心非常痛苦的狀態就有些不正常了。


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此外,面對疫情還可能會出現疑病,嗆咳一下都會嚇得不得了,害怕自己是不是已經被感染。恐慌還可能引發一些荒唐的從眾行為,比如搶醋喝酒來消毒。對於整個社會以及一般民眾來說,新型冠狀病毒是一個突發的風險事件,大家往往依靠直覺對它進行認識和判斷,由於情況不清、信息模糊,恐慌極易讓人產生從眾行為。


02


在疫情面前,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恐慌?

(1)新型肺炎的嚴重程度

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確診4630人患有新型肺炎,6973人疑似患有新型肺炎,106人因此死亡。呼吸道飛沫,接觸兩種方式都可以傳播新型肺炎,所有人群均具有易感性,即便在潛伏期內也存在感染性。


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2)流言蜚語,讓人更慌

隨著微博、微信公眾號上個人品牌大量興起,在疫情後,官方話語空間和民間話語空間此消彼長,政府部門發佈消息的速度和信息常趕不上媒體和個人,這雖然讓我們多了許多獲取信息的途徑,但這帶來的並不只有好處。

先前研究有兩方面的發現。一方面,量化模型顯示,當媒體的報道量增加十倍,傳染病的傳播概率將減少三分之一,因為媒體報道越多,大家的預防意識越強,會增加自我保護行為,疾病的傳播速度就會減緩。

但另一方面,如果看太多、頻繁地用社交媒體討論疫情等災難性事件,可能反而會使它對大眾健康的影響變得更嚴重;尤其是媒體機構分享的聳人聽聞的故事,比如昨日某專家到訪武漢稱“自己怕了”的報道(已被許多讀者認為失實),雖然很吸引人的眼球,但其帶來的是極大的恐慌,催生恐慌的大範圍擴散,還可能增加讀者生理疾病(如心臟疾病)的可能性。


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03


面對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恐慌,我們該如何自我調節呢?

(1)“慌”可以,但沒必要“極度恐慌”

恐慌本來是具有社會適應意義的,因為恐慌意味著對危險的警覺,感到“慌了”的人會對危險更敏感、更積極地保護自己;而一些對疫情不以為意毫無恐懼、不戴口罩又喜歡扎堆的人,可能不能敏感地做出反應,最終暴露於危險之中。

但過度的恐慌是破壞性的,嚴重影響人們的心態和生活。我們已經在網上看到了許多消息、新聞甚至謠言,也許你跟我一樣,總是忍不住去刷這些信息,不止出於對病人和醫護人員的關心,更是出於恐慌。恐慌可能驅使人們更多地去搜索、去看更多疫情的報道,並越看越慌、越慌越想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對於那些我們不知道原因的災難,我們總有一-種基本的衝動,那就是想要去看、去打聽,直到我們覺得對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都瞭然於胸了。”康涅狄格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肯尼斯·拉克倫(Kenneth L achlan)這樣說,‘ 這可能是一-種解決威脅的方式:瞭解威脅,把未知的威脅納入到我們對周圍世界原本的理性理解裡。"

也就是說,比起疫情本身,“未知”和“不確定性”更讓人恐慌,因為那意味著我們完全無法控制它,這種失控感更讓人焦慮。

(二)將自己的情緒命名


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面對疫情,我們一點也不害怕,內心毫無波瀾並不現實。但是我們可以識別自己的情緒、給它們命名、清晰地描述出來,允許它們存在。比如命名“恐懼”,描述出產生“恐懼”情緒時候的感受。正如正念的理念,我們意識的到很多情緒、很多想法只是“發生在腦子裡的事”,是大腦對危險的應激反應,而現實比我們想象的穩定得多。

(三)讓生活更有“確定性”


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恐慌大多來源於不確定,而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能保證我們的生活規律相對穩定,那我們就能感受到更多可控感,不再那麼慌。

雖然在春節這一本就讓人忙亂的時間點上,這不是件容易事,但它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規律的作息,即便是假期,也不要花太多日常時間刷手機,適當鍛鍊,在室家裡我們也同樣可以鍛鍊身體,進行一些拉伸、做一些瑜伽等,充分利用好小假期提高自身免疫力,保障身體有抵抗力。

(四)獲取正面信息


如何減輕新型肺炎帶給我們的強烈恐慌感?

除了照顧自己的生活和情緒,在獲取信息的時候,我們也應有所選擇。應該瞭解科學知識,學習預防和應對方法,謹遵醫護人員的建議,勤洗手、戴口罩、少扎堆等;可看信息報道,多讀病毒科普,少傳恐慌情緒,要傳也傳積極的、支持性的情緒。如果在網上遇到疫區民眾表達恐慌,我們要知道恐慌是正常的,有餘力的話可以留言安撫和支持,但切忌繼續放大恐慌(除非是面對不以為意的親朋好友時,可以稍用“恐嚇”技巧)。


<strong>最後,生理上的防護依然是重要的! ! !少出門,少聚集;勤洗手,勤通風;戴口罩,講衛生;打噴嚏,捂口鼻;噴嚏後,慎揉眼;有症狀,早就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