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的年號是誰創建的,有著怎樣的作用呢?

馬善人


年號,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紀年方式,後來被引入了日本。相當有意思的是,隨著封建帝制的結束,中國的年號在“宣統”之後便終結了,可日本的年號卻一直存在著,今天日本的年號是“令和”。

“令和”二字,根據官方釋義,取自日本《萬葉集》中的梅花歌並序意味著美好與和平”。

說到此處,年號的第一個作用也就呼之欲出了,沒錯,就是討個祥瑞。

也正是因此,封建社會的每個年號聽起來都是相當吉祥甚至喜慶的,如“天寶”、建安”、“貞觀”、“請康” “洪武”等等。有時候,當災荒或者戰亂多時,皇帝甚至會為了“祥瑞”改年號。

在中國歷史上,還曾出現過沒有年號的年月,這並非沒有皇帝,而僅僅因為皇帝和大臣們沒有找到合適的吉祥如意字眼充當年號。

公元前前88-87年,漢武帝統治的最後兩年就沒有年號,這是因為這兩年間他們沒有等到足以拿得出手的“祥瑞”。

除了討個吉祥外,封建社會的年號對於皇帝而言還有另一個作用:以試圖掌管時間的方式,證明帝王的統治的絕對性。

時間是老天掌管的,只有天子才可以逆天改命,所以很多的年號在某種程度上直接體現出了他們試圖“改時間”的意圖。

關於這個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這個小故事的主角是漢文帝。

漢文帝這個人有個特點,喜歡迷信,傳說中的“ 不問蒼生問鬼神”,說的就是他。

帝王有弱點是個很危險的事情,漢文帝的這個毛病最新中被一個江湖術士用上了。這個江湖術士名叫新垣平,擅長“望氣術”。

他告訴漢文帝,他發明的這個刻有“人主延壽"字樣的玉杯能控制太陽的運轉。隨後,他還為了讓文帝相信用障眼法給漢文帝演示了一遍。

漢文帝親眼“見”後大喜,立即決定將第二年定位了“元年”,漢文帝本並沒有就此改年號,而只是改了時間,但有的研究者卻饒有興致地將被改元的這年年號稱作“日再中”。

相比漢文帝,他的孫子漢武帝在年號上就更加執著了,他是歷史上改年號最多的皇帝之一。而且,他改年號還相當任性,只要高興就改!

《漢書》上記載說,有一年,漢武帝狩獵時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皇帝逮到這樣一個奇獸,群臣自然是爭相道賀了。有的臣子為了拍馬屁,直接說:“這是神獸啊!”

漢武帝聽完大喜,當下就決定以此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這一年,正是公元前122年,史稱元狩元年。

再後來的六年後,漢武帝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皇帝得了這樣一個奇物,群臣自然是爭相道賀了。有的臣子為了拍馬屁,直接說:“這是神物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群臣的馬屁聲如此,漢武帝的反應更是如此。一高興,漢武帝就決定以此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此時正是公元前前116年,史稱元鼎元年。

說來,改元年這一做法對於統治者而言,並非僅僅是控制時間的慾望的體現,它還在一定程度上對民眾形成了心理暗示,甚至心理安慰。

很多時候,改元年,往往預示著新的政治佈局和政策調整的象徵,這多少能讓人從觀念上除舊佈新。

這作用,和名人改個名字從頭開始的作用差不多。

說到這,跑題外繞幾句,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名人都曾改名過,他們中的很多甚至都是在改名後才開始輝煌騰達的,隨便從近代史抓幾個名人就可見一斑了:曾國藩、左宗棠、袁世凱、張大千、齊白石、沈從文等等。

所以,話說到最後,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你還沒成名,很可能只是因為你還沒改名!


記者李滿



年號是由漢武帝劉徹首創,屬於是古代封建王朝紀元的一種方式。

年號可以說是皇權的衍生品,一般新皇登基都會改元。

除了明清兩朝,之前王朝的皇帝在位時期多少都要用幾個年號的,而年號的更換,有時候是因為遇到“天降祥瑞”,所以修改年號,以示天下太平。還有遇有大事,也會改元。

當然有些皇帝比較任性,以會因為各種小事情改元,比如說心血來潮,改個年號,比如說狩個獵,改個年號。

到了清朝,年號的意思就更加簡單了。

諸如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是清世祖福臨,年號為順治,因為剛剛入關,所以年號意思很簡單,意思是順利統治。

還有大家熟悉的雍正帝胤禛,胤禛繼位以後因為有著篡位的謠言,所以以自己之前的雍親王王爵中的雍字再加上一個正字,以示雍親王是正統之意的意思。

總之年號的作用其實也挺複雜的,畢竟屬於皇權範圍之內,自然比較複雜了。


宋安之



年號是用來紀年的,是釐清本朝內各世皇帝坐政時段的紀年名號。當然,同一皇帝也可能用多個年號,不過,同帝不同號也是該皇帝坐政分時段的紀年名號。年號由漢武帝於漢武18年首創,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至漢武帝登基之始的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從漢武王朝至大清亡了,我國封建社會各朝各代共擁有317個年號。

因辛亥革命,自清宣統紀年後,開始廢除年號紀年,以示與封建專制決裂。實際上,之後的袁世凱和溥儀都還徑創的“洪憲”和“大同”、“康德”年號使用,但此後正史已不再認可之。

一般年號由禮部提議,皇帝審定下詔改元。改朝換代新皇登基均需改元。改元首年即為✘✘元年。明清前的改元原則,與明清時的一帝一改元不同,通常一帝多年號,如漢武帝坐擁11個年號,如“建元”、“元狩”等,歷史上唯一的女帝——武曌大帝則頒元18個。

至於改元目的,一般就是與前帝以示不同,多取吉祥、祥瑞、安康、記事之詞冠之。如唐太宗的“貞觀”、明成祖的“永樂”、清聖祖的“康熙”等。



而且漢武帝多次改元皆循祥瑞、記事二用合一制,如創元首個年號為“元狩”即為獵獲一獨角怪獸;過6年,得一個寶鼎,認為漢朝鼎立於世,好兆頭,又改元“元鼎”,如此一來,一世多號,一朝就更多年號了。再加上同一時代,諸侯爭雄,如三國魏、蜀、吳,次第稱帝,始元為“黃初”、“章武”、“黃武”。

還有藩屬國沿用天朝年號的情況,如朝鮮、琉球、越南等沿用明清年號,以及重複使用前帝年號,一國沿用另一國的年號,還有避諱年號改字,還有多字年號,如南朝梁武帝之“大中通”、宋太宗之“太平興國”等。所以,年號的問題很是複雜囉嗦。一篇小文根本寫不完。想弄清該年號的來龍去脈極是不易。大概瞭解一下,也就夠了。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劍雄品評文史經濟”的頭條號,可以閱讀系列古典詩詞、現代詩歌、經濟、歷史等品評鑑賞文章。原創不易(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期待關注,謝絕盜載。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年號的起源:

年號最開始是漢武帝發明的,第一個年號是元狩,是漢武帝在打獵過程中捕獲了稀有獨腳獸白麟,群臣認為需要紀念而開始使用年號。後又對之前沒有年號的十八年補建了建元、元光、元朔等三個年號。

年號的作用:

一、用作紀年,追開始紀年方式是“帝號紀年法”,後出現改元濫觴的問題,使用不太方便而改用年號紀年。

二、年號後來也被賦予了,新皇君臨天下,宣誓正統的含義,每個帝王登基都會發布屬於自己的年號。

三、同時因為年號的起源跟天降祥瑞有關,後世帝王如果在位期間如果發生了祥瑞或者天災都會更改年號來回應上天。這個傳統到了明清時沒有了,一個帝王只剩一個年號,並且由於傳統的廟號、諡號變的越來越長而不方便使用,就開始用年號來代指皇帝。


歷史小知


年號是我國古代封建帝王為紀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它也是一個封建割據政權的標誌及象徵。

古代帝王用年號紀年,最初起源於西周時期“共和執政"(共和為當時年號),從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歷史開始有了明確紀年。但此後年號並未延續使用。

漢武帝登基時定年號建元(公元前140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年號,這一傳統從此延續兩千餘年。除中原王朝使用年號外,日本、越南、吐蕃、大理等國也多有效仿。

歷代皇帝在年號使用上,有的皇帝終生只用一個年號,有的卻一兩年就改一個年號。其中以武則天大周時期使用年號最多,且有四個字的年號出現,年號更迭多取祥瑞之意。宋真宗趙恆,曾接連改的三個年號(大中祥符、天禧、乾興),正是他迷信祥瑞,極度熱衷封禪而改元的產物。

與唐宋諸時期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明清兩朝皇帝在位期間基本只用一個年號(明英宗廟、皇太極除外)。這一切要歸功於明太祖朱元璋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只保留死後的諡號做法的影響,極大地抵消了後世皇帝的改元慾望。


曉形樓主人


漢武帝最先使用年號,作用是紀年。

漢武帝共用了11個年號;使用年號最多的皇帝是武則天,共18個;然後是唐高宗,共14個。

明清兩代皇帝,除了明英宗(兩度為帝)有兩個年號,其他的都只有一個年號。




睥睨千秋


年號,是我國古代史上封建帝王為了紀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同時,它也是一個封建或割據政權的標誌和象徵。因此,自漢武帝時採用年號起,歷朝歷代帝王或分裂割據者、農民起義首領基本上都取一個或數個年號,表示正統,圖個吉利祥瑞。沿襲到清

末,採用過的年號約八百多個,歷時2500多年。漢武帝以前沒有年號,以帝王的年次紀年,史書記載時則連同帝號合稱。比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魯隱公元年、二年、三年等,一直延續到出皇帝位,下一嗣王即位或改朝換代新帝即位,則用嗣王或新帝的年次紀年,稱元年、二年、三年等。我們所熟知的清代帝王都是一個年號,比如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宣統,廟號是死後祖宗祠堂擺的


石晶玲4533511


漢武帝,漢朝很多制度的完善在武帝一朝,像似清朝,清朝制度的完善在於乾隆一朝一樣!武帝與乾隆有諸多相似之處!


未揚起的塵埃


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


茗全1211


漢武帝,廣義上是作為一個新的朝代代表象徵,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