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字一點都不“美”,卻能讓人品味再三

他的字一點都不“美”,卻能讓人品味再三

王 集

號石氓,齋署千之堂。

中國書協理事、篆刻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書協副主席兼篆刻委員會主任,湖南省書法院導師。

工篆刻,善書法,知繪畫。出版有《彩荷飄香》。

他的字一點都不“美”,卻能讓人品味再三

篆書望山堂橫幅


靜水流深——王集藝術管窺

我認為王集就是一位用作品說話,用藝術傳達思想、表明態度的藝術家。我讀過他的文章,他喜歡用文言文寫散文隨筆、文壇掌故和筆記小說。紮實的文學根基,謹嚴的行事準則,思辨的創作習慣,死磕的處世態度,構成了王集的獨特品質,讓他的藝術有了不一樣的呈現。

他的字一點都不“美”,卻能讓人品味再三

草書中堂

洞口誰家,木蘭船系木蘭花。紅袖女兒(郎)相引去,遊南浦,笑倚春風相對語。

見證過王集藝術成長的朋友們,或許都有這樣的感覺,那就是他在打下基礎之後,他的藝術總在變化、進步之中。20世紀80年代末,在“龍年國際書法大獎賽”獲獎作品展覽現場,我第一次見識了王集的篆刻作品。那次他獲的是金獎,那年他三十出頭,那時他作品所呈現的面貌大抵還是承襲明清流派印的傳統,而稍具自家手法。那會,王集刻有一方“舊且新”的印,這三個字正是他一直以來的藝術主張。前輩篆刻大家錢君匋先生見過他的作品後說:“尊刻印極有創新之處。”石開先生也評論其印:“文字結構平中有奇,刀法隨意而具法度,自是庖丁手式。”

他的字一點都不“美”,卻能讓人品味再三

出入大吉

如果說年輕時王集的印風清奇靈變,充滿才情,那麼他當下的印風已經沉穩老到、蘊藉含和,早就除卻身上的塵土,拂去了眼底的煙雲,而變得平實內斂了。我覺得王集篆刻藝術的蘊藉含和是他自覺自省的結果,是他藝術成熟的標誌。這與他的眼界有關,與他的學養有關,與他求變求新的態度有關,也與他獨立的人格精神、獨立的藝術觀念有關。

他的字一點都不“美”,卻能讓人品味再三

國畫蘭花扇面

王集不以書法名世,可是他在書法上下的功夫不比書家少。他深知不通書法,書不入流,難言在篆刻上有高的成就。王集學書初由吳昌碩臨《石鼓文》上手,再習漢隸、商周金文。又因偏嗜,他後來在“二爨”上盤桓多年,尤其於《爨寶子碑》用功最勤。近年他又苦攻行書與章草。從他擺的架勢來看,他似乎要打通碑與帖以及篆隸與行草之間的關係,從而自出機杼。王集喜歡寫大字,小字寫得少,楹聯是他目前寫得最多的樣式。讀王集的作品,一看就知道他從何而來,因為他字裡有古人,他習過的碑帖、讀過的書籍在他的字裡行間都留有痕跡。他的字亦篆亦隸亦行亦草,互相交集又相得益彰。他似乎崇尚碑學,喜歡大氣磅礴之美;對二王所代表的帖學一路的委婉秀麗雖不排斥,但不推崇,踐行有限。他的字生拙、蒼茫、渾穆、老辣,甚至有些愚笨和苦澀。他的字一點都不“美”,卻能讓人品味再三。王集的字,格調有點像沈寐叟,不討好但絕不俗豔,絕不平庸。讀他的字很自然會想到他的印,看他的印就等於見到他的字,其審美趣味高度地一致,讓人深深地感覺到藏在這字、這印表層之下的思想和創作動機。

他的字一點都不“美”,卻能讓人品味再三

王俊(附邊款)

就目前的狀況看,王集的探索已經接近成功,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且前途坎坷。除卻文學、篆刻和書法,王集還畫畫。奇怪的是,王集寫大字卻畫小畫,我所見過的王集的畫作基本都是尺幅小品,而且大多是蘭花。其它題材他也能畫,但蘭花無疑是他畫得最得心應手的,是他的最愛。王集的畫應該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首先在我的眼裡,王集是個標準的文人。另外,他作畫重在意趣,筆墨功夫老到,並不拘泥於技巧與造形。我感覺,他的畫是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他的畫裡,我們才能看到其溫文爾雅的一面。

他的字一點都不“美”,卻能讓人品味再三

雁北

總的來說,人格獨立,思想獨立,藝術獨立,此外還有點兒偏執,這便是我所認識的藝術家王集。

他的字一點都不“美”,卻能讓人品味再三

篆書對聯

花香千日酒 海氣百重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