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子是怎麼上位的?淺談清朝兩次極具爭議的皇位繼承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清王朝共誕生了12位帝王,其中有兩位帝王的登基頗受後世質疑,堪稱千古疑案。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兩位帝王的王位繼承疑案。

古代皇子是怎麼上位的?淺談清朝兩次極具爭議的皇位繼承

康熙帝的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的慘烈,相信略懂歷史的大家都有所耳聞。康熙皇帝共有24位皇子,他早早立了嫡長子胤礽為太子,就是避免眾皇子為了皇位骨肉相殘。怎料胤礽太不爭氣,三番兩次觸犯康熙爺的底線,康熙爺無奈褫奪了他太子之位。對子新太子的人選,康熙爺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沒有公開暗示偏愛哪位皇子。太子之位的暫時空缺,讓眾皇子都看到了一線希望,為了上位紛紛粉墨登場,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

二十四位皇子中,有九位參與了奪嫡之爭。九位皇子不是各自為戰,而是組成了三個陣營,其中八皇子胤禩能力超強,擁護者眾多,群眾呼聲最高,是皇位強有力的爭奪者;四皇子胤禛雖然參與奪嫡,但為人低調,擺出一副無世無爭的樣子;嫡長子胤礽雖然加入到奪嫡的爭鬥中,但明顯已被康熙拋棄,不具競爭力。奪嫡之爭實際上是四皇子胤禛與八皇子胤禩之間的鬥爭,胤禩強勢,對皇位志在必得,胤禛低調,表現的風清雲淡。最後四皇子胤禛的勝出,讓人大感意外,於是便有了坊間的各種猜測。

其中有一種猜測是這樣的,康熙帝非常喜愛十四皇子胤禵,他的遺詔是要將皇位傳十四皇子。有人將遺詔的"十"多加了一點,改為傳於四皇子。其實這種說法沒有一點依據,純屬子虛烏有。康熙帝的遺詔是這樣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由此看來,遺詔完全沒有被篡改的可能,並且遺詔由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就算漢字表述出現漏洞,那滿、蒙文字怎麼修改。

古代皇子是怎麼上位的?淺談清朝兩次極具爭議的皇位繼承

四皇子胤禛開始並沒有受到康熙的關注,他不顯山、不露水,沒有展示出任何的政治才能。晚年的康熙看慣了皇子間的爭鬥,厭倦了他們的不擇手段,胤禛的佛系作派反而得到了康熙的讚賞。康熙已近暮年,他像普通的老人一樣,享受天倫之樂,喜歡兒孫環繞膝下。胤禛便將自己的孩子帶到康熙身邊,康熙看到孫輩弘曆天資聰穎,便喜歡的不得了,將他帶進皇宮,養在自己身邊。可以說,弘曆為父親胤禛的勝出助力多多,康熙心中的天平漸漸向胤禛傾斜。康熙選擇胤禛為皇位繼承人,雖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能說胤禛心思縝密,深謀遠慮。有道是,不爭是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雍正帝胤禛登基掌握大權後,深藏不露的狠毒與決斷逐漸顯露,他剷除了參與奪嫡的骨肉手足,為自己的從政之路掃清了障礙。

古代皇子是怎麼上位的?淺談清朝兩次極具爭議的皇位繼承

道光帝的登基之路

雍正帝經歷過九子奪嫡後,他不願後世子孫再重蹈覆轍,於是便制訂了新的皇位繼承法則。他規定現任皇帝將寫有皇位繼承人的詔書,提前秘密的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皇帝駕崩後,此詔書就是新帝上位的憑證。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避免皇帝突然暴斃,國無君主而引起天下動盪。乾隆帝就是在這個祖制下,平穩地繼承皇位,之後乾隆帝主動禪讓皇位於嘉慶,他們的皇位繼承沒有任何爭議。而接下來道光帝的皇位繼承就沒有這麼順利,雖然沒有腥風血雨,但也頗費周折。

嘉慶帝在熱河行宮毫無徵兆的暴斃,按照祖制規矩,嘉慶帝的詔書應該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面匾的後面,皇位應該順利的由某位皇子繼承。但是在此處並無找到詔書,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人去找,總之沒有詔書。這下朝堂內外引起一片慌亂。以內務府總管禧恩為首的宗室站出來力挺旻寧繼承皇位,但是他的提議並未得到大臣們的肯定。畢竟禧恩只是內務府總管,他的推舉不符合祖制規矩,並且嘉慶帝生前未在任何場合公開表示旻寧為皇位繼承人。

深在紫禁城的孝和睿皇后,此時應該稱為太后了。她聽聞嘉慶皇帝駕崩新帝未確立時,緊急下了懿旨到熱河行宮,懿旨的大致意思是:雖然皇帝未曾下過明諭,但旻寧是嘉慶早已認定皇位繼承的不二人選。勸大家早日讓旻寧登基,以告慰嘉慶的在天之靈。孝和睿太后的懿旨肯定了旻寧皇位繼承人的身份,但是由太后的懿旨指定皇位繼續人沒有先例,旻寧此種情況下登上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大臣們對此做法仍心存疑慮。

事情正在僵持時,軍機大臣戴均元和託津收拾嘉慶帝遺物時,在他隨身侍衛處找到了一個小金盒,小金盒裡便有嘉慶帝留下的詔書。旻寧這才名正言順地繼承了皇位。

旻寧的登基之路一波三折,其中的細節經不起推敲,但有皇親宗室、皇太后及大臣們的支持,旻寧順理成章的坐上了皇帝寶座。回顧旻寧的登基之路,孝和睿太后的意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她為何不趁無詔書的機會,推舉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承皇位,而讓繼子旻寧登上大寶呢。

古代皇子是怎麼上位的?淺談清朝兩次極具爭議的皇位繼承

其實,孝和睿太后這一著無疑是明智之舉,她不僅落得深明大義的好名聲,而且一生都得到旻寧的尊敬。旻寧皇位繼承人的身份,早就是不爭的事實,孝和睿太后的做法不過是順水人情,這從以下兩點就便能看出旻寧早就是皇位繼承的不二人選。

旻寧的身份 嘉慶帝共有五子,嫡長子幼年早夭,排行老二的旻寧便升為嫡長子,按照清朝繼續法"立長不立幼"的中心思想,道光的身份毋庸置疑,他是皇位繼承的最佳人選。

嘉慶的認可 嘉慶十三年,旻寧的嫡福晉綿寧嫡福晉鈕祜祿氏病逝。此時旻寧僅是一位普通的皇子,但嘉慶用相當於未來儲君正妻的規格安葬了鈕祜祿氏,這無疑是對未來接班人的暗示;嘉慶十八年時,天理教徒在太監的指引下,攻進了紫禁城。旻寧臨危不亂,英勇的平息了這場戰亂,嘉慶大悅晉封旻寧為和碩智親王,而其他兩位皇子是在嘉慶六十歲壽誕時加封的,與旻寧的晉封有本質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