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有啥說法嗎?

悠悠鄉村路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俗語老話是講吃時宜忌,要避諱的,這說法,信者則依從,不信者則百無禁忌,隨便就好。



我們是禮義之邦,民以食為天,重吃也重禮。人在迎賓接友設宴時是很重吃和禮義的,因而形成了禮節,有宜忌避諱一說,這作為有文化懂禮義的人來說是會注意其中一些節的。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瞭解並注意一些風俗習慣禮儀上的忌諱,對做好人,交好親友,做好事情是很有好處的,在眾人前犯忌總感覺失禮不好,會影響心情和做人做事的,不可小看。

在敬神祀鬼的祭拜中,常用三牲,或三碗作供品,窮三富五,所以,迎賓宴友,擺三碗碟菜,便有把賓客當神鬼供的意思,這是人所忌的,三還諧音喪散,上也不好,迎賓宴客要圖吉利,所以要忌這個諱,莫粗心而犯。


我們用筷子,用筷子也有講究宜忌,不可輕犯忌,筷子一定要成雙,不可見單獨筷。筷子有大小長短不同,一雙快子,上方下圓,要有方有圓,天圓地方人在其中,做人做事要方圓並用。筷不成五,五是單不好,一是指五支筷不成雙不好,就是擺五雙也不好,筷不用單而要用雙。另外,2十3二5,有三長兩短之意,暗喻死亡不吉,棺材就三長兩短,所以擺筷子忌成五單。舊時迎賓設宴,如何擺碗筷,如何坐席都是有講究的,不可犯忌,犯之會被人恥笑,說三道四,影響不好的。筷不用五,是要避禍事不吉之諱。


席不成六,過去迎賓宴客,辦喜事設宴,用的都是四方的“八仙桌”,即臺只四方的,每方坐兩人,分主次位,共八人就滿坐滿喜,方方吉利。如果坐六人,左右東西各二,南北上下各一,這就成了烏龜形狀,烏龜暗指王八,這不是在暗中罵人對客不尊不敬了嗎?所以參加宴席,忌坐成烏龜席為要。平時自己家人吃坐不必那麼多窮講究,可隨便些,但在迎賓宴客時,不可不注意一點,不然犯了忌,出了事,也弄不清原因在哪裡,不要小看細節,細節常常可決定成敗。


樹德漢碩


想要了解更多農村風俗文化,請關注農技廣播站!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農村講究的一種宴席文化。不過說實話,隨著社會的發展,即便是在農村,也很少有年輕人知道這種文化了,只有一些老一輩的人還記得它們。我曾經和村裡老人聊天時曾說到過這個,所以下面咱們就來一起來看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菜不擺三:這句話是說在請人吃飯的時候不要請三道菜。因為一個原因是祭祖上墳的時候大多擺三道菜,所以用來請客的話“三道菜”就顯得有點不太吉利。另一個原因是“三”諧音通“散”,寓意也不是很好。所以基本上人們不會在桌上只擺三道菜,一般都是儘量擺雙數。

筷不成五:這種說法是筷子用法十二種禁忌中的一個。所謂“五”指的不是數量,而是指的筷子擺放的時候不整齊。如果筷子擺的不整齊的話,老輩人稱之為“三長兩短”,寓意不吉利,代表著“死亡”,因為棺材在沒有蓋蓋的時候正是三長兩短五塊木板組成的,所以說這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席不成六:這句話還有種說法叫做“六人不坐烏龜席”,所謂“烏龜席”就是指的桌子前後左後人數分別為“一、一、二、二”,這麼坐的話很像烏龜的頭、尾合四肢。烏龜向來不是什麼好聽的詞彙,所以這樣坐自然也不是很好。


農技廣播站


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自古就注重仁義禮智信的格言,在我們日常交往中,與人共餐時無時無刻不在踐行禮儀的精神。在我看來,這句俗語說的就是餐桌上的禮儀文化,講究的是對客人的尊重。不過這句話最開始流傳下來跟許多民間風俗有關,下面我從民間說法和禮儀文化兩方面,跟大家說說我的看法。


菜不擺三

在我的老家皖北地區,家裡來客人了非常注重菜品酒肉的安排,一般菜都是成雙成對的,四個,六個,八個,這樣安排,從沒有上過三個菜的。一是因為好事成雙,代表一種美好的寓意。二是因為三諧音寓意不好,家裡來客人當然要喜慶祥和的氣氛,也需要好的寓意來襯托。

不過按照老人的說法,我們在祭祖上貢的時候是擺三個菜,所以我們活人吃飯不擺三個菜。不過現在自家都很隨意,沒有那麼多講究,自家想擺幾個菜就擺幾個菜,搞那麼神兮兮幹啥呢?



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其實也是農村老人說的,筷子不要有長短,寓意不好,不喜慶,不過也沒啥道理。

席不成六

我們中國自古就有八仙桌,方方正正的桌子坐八個人正好,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吉利喜慶的象徵。一般席宴還真沒有坐六個人的,坐六個人按照老人的說法就是王八桌,這是在罵人呢。所以為了圖個吉利,一般家裡來客人或者辦酒席不會安排坐六個人。不過放到現在也合適了,如果正好有六個朋友去聚餐,難道還不吃了嗎?


總結:其實有很多古語都是代表了當時的一種文化,有些直到現在依然合適合情合理,還會被人們掛在嘴邊,而有一些其實已經不適應現在社會了,特別是有一些守舊思想應該與時俱進才好。


牧野小志


在農村,常聽到人們說一些待客之道,可能話語上讓人聽著不太舒服,但話糙理不糙,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像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說的就是家裡有人來做客,就餐吃東西的時候,不要擺三個菜,筷子也不要擺成五種形狀,而且不要六人一起就坐吃東西;下面具體來說說看:

一、為什麼菜不擺三?

話說家裡有客人來,好酒好菜都拿來招待,吃的越豐盛當然越好了;不過若是人少的話,菜少些,也不要擺三個菜;至於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人們對一些字的諧音比較忌諱,像三諧音“散”,有離開的意思,人家難得來你家做客,吃東西擺三樣菜就有讓人吃完趕緊走人、不歡迎久留多聊聊的意思,也就是“驅客令”,這是不好的。

其實,像人們對一些字的諧音比較忌諱,很正常,不單是三(散)這樣,像買東西送人也一樣,比如送梨被認為梨諧音離,有分開的意思,也不好。

二、筷不成五,是哪五種?

家裡有客人來了,飯桌上除了擺好菜,還要擺些碗筷的,一個碗對應一副筷子;而筷子的擺放也是有些講究的,不能亂放,不然會失禮,讓人尷尬的。筷不成五指的是筷子不能給人用髒的、筷子不插在盛有米飯的碗裡、筷子不能尖端朝外、筷子不能一長一短放、筷子不能交叉放,而是乾淨整齊的放。

筷子不能給人用髒的:給客人用的筷子是要乾淨沒有積水的,所以要是之前有人用過要洗乾淨放著滴水了再拿去用;而若是席間客人不小心弄掉筷子,髒了,要給客人換副乾淨的筷子。

筷子不插在盛有米飯的碗裡:小時候鄉居小菜這樣擺放筷子被媽媽罵過,說像祭拜,不吉利,命令我拿下來;所以有客人來也是不能這樣放筷子的。

筷子不能尖端朝外:我們農村那邊吃東西擺的筷子,稍尖用來夾菜吃的那端是朝飯桌中心的,不能尖端朝外,一是怕不小心扎到人,二是尖端朝飯桌中心有吃飯、開飯的意思,要是朝外就有吃完、散席的意思,所以招待客人也是不能這樣放筷子的。

筷子不能一長一短放:小時候調皮,準備吃東西的時候,拿著筷子就喜歡這樣放,一個朝飯桌中心伸,一個朝飯桌邊挪,一長一短不整齊,又被媽媽說了,你這樣搞,到時候要是有客人來怎麼辦,丟臉了,要放就放整齊了;其實,不給這麼放,是因為筷子是拿來吃東西的,那麼擺放有不尊重人的意思,誰知道那筷子是不是被其他人用過隨便那麼放的呢。

筷子不能交叉放:筷子是成一副的,有兩根,大小長短一樣,筷子不能交叉放,其實也是跟不能一長一短放,一樣的道理,講究的就是一種尊重;而交叉放不管是斜的還是成“十”字型那樣的都不行,叉著放的形狀像平時我們否定別人的時候打的“X”符號,給人的感覺不好。

三、席不成六,又是為什麼?

“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因為以前人們吃東西用的是長桌子,長邊各兩人坐,短邊各一人坐,好像安排得挺好的,其實呢,從某些角度看,就有點烏龜席的既視感,給人不友好的感覺,好像是背地裡罵人的意思,叫人怎麼安心的一起吃飯聊天呢,尷尬還來不及呢。

當然了,這些是過去的講究了,現在的人們生活用品、生活習慣也跟以前不太一樣了,一些舊時的俗語說法雖然話糙理不糙,但就看人們講究不講究了,若是遇到講究的人,而自己卻不懂這些,招待不周,那就不好了。


鄉居小菜


在過去,農村的禮道特別多,今天要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就是來客待人的講究。

菜不擺三。俗話說,三里不通俗,十里改規矩。在我們這一帶,家中死人或拜祭死去的人時,一般是三個碗(或盤),來客人你如果端上三個菜那就太不禮貌了。再說,我們還講究好事成雙,圖個吉利嗎!現在我們朋友聚會或參加宴席,不上兩個菜是沒有人動筷子的。


筷不成五。這是老講究,因為農村待客筷子和碗都是租用別人的,筷子有長有短,如果是五雙筷子,就會說“三長兩短”什麼是三長兩短?棺木。棺材蓋板稱天,底板為地,左右立板為日月,這是四長,前後的堵板為兩短,蓋板是人死後才用,所以平時就是三長兩短。後演義為有什麼意外的事情發生。

席不成六。這也是人為地講究,過去有條件的家裡會在堂屋客廳準備一個四方桌子,起名叫八仙桌,一邊坐兩個人,八人一桌,現在許多地方仍保留著這個規矩。後來方桌變成了圓桌子,八個人一桌還滿好,如果擺上六個凳子,形狀就成了龜型,在農村龜是罵人用語,所以忌諱。


現在這三句俗語在農村已不再流行了,年輕人沒那麼多的規規矩矩,搖三個菜也是常有的事,夠吃就行!筷子更是沒有數量的講究,誰拿誰的,五個人誰會去再空擺一雙?人數更是隨便,六個人坐一起照樣吃的開心,沒人計較什麼形狀!


心累力乏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老的講究和說法,從這些流傳下來的東西我們就可以知道老祖宗做事的時候細緻謹慎的態度。不同的領域有各自需要遵守的行業規矩,這樣可以提高我們做事情的效率,更可以避免後來人出現像前人一樣的錯誤,比如在農業領域人們就總結出了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瞭解農時,按照農時來做事情。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酒桌上的禮儀和文化,這些禮儀和文化對我們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在我國很多事情的處理都需要在酒桌上進行,如果忽視了酒桌禮儀,就很有可能讓很多事情很難做成,所以瞭解酒桌禮儀和文化對我們至關重要。“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作為主家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上菜的時候不要只擺三道菜,酒席上五種筷子不能用,六個人坐席不要做成烏龜席。

“菜不擺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認為“三生萬物”,三是很多事物的起源,但是在傳統文化中人們還認為三是隻有去世的人才能使用的數字。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一些地方有人去世以後,人們祭拜已經去世的人的時候用的都是和三相關的數字,比如三牲(豬、牛、羊)、三柱清香等,去世的人也要過三個週年,這都是說明三和去世人的關係。

在人們的思想中認為,三道菜只能給去世的人上,給活人上的話就是對活人的不尊重。從另一方面來講,三和散是同音字,寓意是要分開,這對宴請賓客來說的話確實感覺不合時宜。在酒席上上菜人們一般都是雙數,六和八是經常可以用到的數字,其餘則用的相對比較少。

“筷不成五”,這裡的意思其實指的是有五種筷子不能拿上宴請賓客的酒席上,不然客人就會感覺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一是倒筷,即筷子的大頭應該對客人,不應該小頭對客人,不然就是有對客人挑釁的意思;二是水筷,即剛洗出來的筷子,筷子在給客人使用之前要提前洗出來,有條件的話還需要消毒,剛洗出來的筷子會有水,這樣的筷子客人拿起來內心也是有不開心的;


凱力思琪


這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 菜不擺三圖吉利

在農村有很多的講究,有很多已經不斷升級和改變,唯有一個講究不會變的,那就是成雙成對,所謂成雙成對不單單是說結婚,在生活中也是用的到的,這裡來人招待的時候一般都是雙數的才菜,那怕,二個、四個、六個,這樣是雙數看起來吉利,另外三也是一個神鬼使用的數字,所以都會避開,單數同樣不會使用。 筷不成五避禍事

大家都應該知道一個詞,那就好“三長兩短”,正好是五的合數,所以即便有五個人吃飯,也不能拿出五雙筷子,這樣寓意不好,寧可多拿出一雙取“六六大順”,這樣吉利。還有一個說法就是筷子必須拿一樣的,不能有長有短,也是避諱“三長兩短”裡的五字。 席不成六烏龜局

在以前的時候農村都是八仙桌,一面兩個人正好八個人,如果一桌子只有六個人的話,就要我有特殊的坐法,不能夠在對稱兩面出現一面一個人的情況,這樣看起來就是一個烏龜的形狀,這樣的局面很不雅觀,所以才要避免這樣,可以在三年坐下一面空著,現在一般是圓桌,不會出現我這個局面了。 其實這些都是老黃曆了,現在已經不怎麼在意這些事情,現在都是按新的理解,基本上不會特意去避諱這些,只要高興就好,講究的太多也沒有什麼好處


狐狸不是妖mm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的忌諱以俗語表達出來,表示對神靈或客人的掌敬。比如:菜不擺三,筷不拿五席不座六。這就是人們常常講的:神三鬼四,三長兩短,六人不做烏龜席。

傳統風俗習慣。就是現在,有些人也是很忌諱這些事的。在人們的傳統習慣中,只有供奉神仙,供品才是三樣,吃飯上三個菜,是對神仙不敬,人是四個,因此有“神三鬼四”之說。筷子不能拿五根。因為以前農村很多老年人早早的就準備好了壽材即棺材,棺材由底下兩邊三塊長的,兩頭一邊一塊短的組成,一共五塊,稱之為“三長兩短”。不能蓋上蓋子,只有裝上人以後才“蓋棺定論”。

以前的桌子是方桌,也叫八仙桌,一邊靠牆,如果六個人吃飯,三邊一邊兩個人,七個或八個人時,才把桌子架到屋中間,如果六個人這麼坐,就成子一頭一個,兩邊各兩個,桌子像王八蓋子, 成了“烏龜席”,烏龜是罵人的。


南極冰火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更以禮儀之邦著稱。人與人之間不但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就連平時的坐和吃都有著約定俗成的規矩,“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說的就是咱中國人的古老餐桌文化。



菜不擺三,擺三是“喪”更是“散”

請客上菜最忌擺放三個碟,三是喪的諧音,也是散的諧音,一見面就散,見了你的面就喪,這是多麼不禮貌的潛臺詞。更何況請客吃飯三個菜怎麼能拿得出手?如果請一個客,加上主人的話,也是兩個人了,怎麼著也得有四個菜吧,四個菜在我們這裡是兩個人吃飯的最佳數字。人均兩個菜也是平時上菜的一般潛規則。

筷不成五,成五“挑釁”吃“官司”

桌上擺放筷子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筷不成五”說的是擺放筷子不能擺成五種形狀,一是淚筷,二是粘筷,三是橫筷,四是叉筷,五是倒筷。



淚筷是指上面兒淋了茶水的筷子,粘筷是指已經夾過菜或者炒過菜的髒筷子。主人把兩種筷子擺上桌子來,不論擺在誰的位置上,那都是不尊重客人的表現。所以即使筷子不夠用了,也要洗一洗,擦乾淨再上桌。



橫筷是指平行於坐著的人橫擺在桌子上,這叫”橫著走”,是向客人挑釁的意思。而叉筷等於打叉子,古代吃官司的時候,才會用到這個符號。而倒筷就是筷子細的那一段指向客人,這更是嚴重挑釁的寓意。

現代人可能會不經意間犯一些這樣的錯誤,但懂的人也不多了。

席不成六,成六“全桌”稱“王八”

以前人吃飯不像現在用圓桌,採用長方形的要居多。吃飯的時候最忌諱六個人,兩邊各做兩個,有兩邊各坐一個,就組成了烏龜席,相當於把主客兩方面都罵了。

所有的這些說法,不管有沒有道理,其實民間一直在流傳的,現代人雖然不講究那麼多了,即使做錯了,擺錯了也沒有人糾結的。打這些東西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了解一下,還是很有趣的。說不定這些東西申報一下世界非遺,也會獲得成功呢!讓我們一起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村姑說村事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

大家都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能有這個稱呼,其不僅僅是因為歷史悠久,還與古人留下的文化禮儀等等,都有有所關聯。比如我國劉徹已久的餐桌禮儀了,這個就有很大的講究,而古人就用一句話來表述了一些餐桌禮儀。農村俗語中有一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6”,這句話身什麼意思呢?又有什麼講究?

大家都知道古人對於諧音很看重,比如在婚嫁時,如果日子裡帶四和十之類的,那這天指定沒有人結婚。而古時候這些俗語大多也是類似的原因。菜不擺三,這句話從表面上理解,就是不要在桌上擺三道菜,這麼理解就錯了。這個菜不擺三一般指的是古人家裡來客人時,桌面上的菜不能太少,這樣不僅顯得小氣,還是對客人的不尊敬,這在重視禮儀的古代是極為不禮貌的行為。

筷不成五的說法也很多,大家都知道,古人一般製作的筷子很多時候長短不一,如果來客人了,筷子上了桌上,客人入席時,發現自己的筷子比人家短,這時人們的想法會是什麼。在古人的眼中這就是差別對待,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還有一種說法是5是單數,筷子本是雙數,有分離的意思,這也是古人的忌諱所在。

而席不成六的說法就很好理解了,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一般使用的都是四方桌子,一般聚餐時,6個人坐了4方桌,很容易做成兩頭一邊一人,而兩邊卻是一邊兩人,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烏龜,所以古人6人時儘量不要入席。

從一句農村俗語中就可以看出古人的禮儀文化,將吃飯的禮儀考慮的頭頭是道,不得不說古人真的是智慧。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不再在意這些了,所以這些文化也只能漸漸消逝在歷史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