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男重後妻,女望前夫;50不建房,60不植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鑲者62Zm2657


農村俗語“男重後妻,女望前夫;50不建房,60不植樹”,是先人們在千百年來的農村生活當中總結出來的東西,初看起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是細品它是及其有道理的。真理往往披著樸素的外衣,只有用心思考和尋覓的人才能最終發現。

首先拿“男重後妻,女望前夫”來講,它折射的道理正是——最好的活法就是活在當下,所以我們理應朝“重後妻的男人學習”,擁有的,即是最好的,避免沾染“望前夫的女人”之悲涼境遇,當下就是最好的安排,所有的遇見都是新生的美好,理當萬分珍惜並享受它的存在,對於那些已經逝去的不堪回首的往事,我們真的應該揮一揮手,淡淡地說一聲再見,不可自拔地去流連舊事的結果會把新生的東西也毀滅掉的,我贊成那種瀟瀟灑灑的活法,只有跟昨天一筆勾銷,才能走好今天的步子,踏踏實實地,只有今天有力的腳印才能踩上明天的正確方向。

再來看看“50不建房,60不植樹”知命之舉吧,真的挺讓人佩服和心生震撼的。都說農村人沒有文化,一輩人可能沒有上過學,不會寫字,我覺得這些並不影響一個農村人的智慧,因為不管是有文化的人,還是沒文化的人,都要事無鉅細地過日子,柴米油鹽、吃喝拉撒、人情世故、生老病死、生而為人,這些都是必然的經歷,相比之下,我覺得農村人的智慧更能深深地打動人心,50歲了,我就不建房了,因為建新房,費時費力費銀子,不受那份苦累和為錢發愁了,還能活了幾年?舊房子也能讓我安度晚年;60歲了,我就不植樹了,一棵樹,成材得百年,我肯定等不上了,等它成材拿它賣錢維持自個的生活,索性就不去種樹了吧。什麼叫量力而行?什麼叫有自知之明?什麼叫世事洞明皆學問?這就是了。

我媽常跟我們說,老年人留下來的話都是對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也沒想到能在悟空問答上碰到這樣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也讓我重新溫習了一下,父母跟我講過的這些話,這些話是有道理的,它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理性和自由。

當生活中,理性說服了感性,人才是自在的。



Julia平常心


男重後妻,女望前夫;50不建房,60不植樹。這大白話的俗語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男女結婚後又離婚再結婚後的一種具有普遍性心理的態度,男的是重後妻不重前妻,女的多還惦記前夫不太掛念現夫。人到了50歲年紀一般不建房了,到了60歲不再植樹了。這話說的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是這樣,特別在今天更就有更大差別了。

男重理性,女多感性,男女處理感情往往不同,男人多貪新厭舊的,所以多重後妻,女人多專一念舊,所以多望前夫多惦記前夫的好與不好。在現象上就給了人這麼的印象:男重後妻,女望前夫。其實事無絕對,有的離婚後再婚就不是這樣。這也要一分為二看待。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過去,人上半百,可算老人了。沒有什麼拼搏精神,拼博勁了,所以會有50不建房,60不植樹,有點兒消極等死的說法,現在的人,七八十歲還建房植樹,為後輩兒孫多作貢獻呢。

建房是人生大事,對一家庭言,是大工程,要花大錢,勞心勞力又花錢的。有人以為人上5O已老,力不從心了,所以就得讓位,不應再把建房事攬在身上,而讓位晚輩了。一年插禾,十年植樹,人上六十算考朽了,植樹活幹不動了,更應讓位了,六十種樹自己也用不到了。雖說前人植樹,後人乘涼,但誰無私心?這些話在過去很在理,而時代變了,會天理就不大。我主張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為人做事要理性辨證一些為好。





樹德漢碩


農村俗語“男重後妻,女望前夫;50不建房,60不植樹”是什麼意思?

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農村俗語,其中大都是蘊含著實用主義,那些流傳百年的農村俗語都是在積極的指導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對於俗語“男重後妻,女望前夫”通過字眼可以這樣來理解。後妻,前夫都是婚姻的一分子,是在兩口子離婚後才有的稱呼。男人大都理性居多,所以當一段不堪的婚姻結束後,開始下一段婚姻的時候,男人一般對後妻格外的照顧和體貼,這就有了“男重後妻”的說法。這主要還是得益於有第一次婚姻的經驗和教訓。而女人就不同了,女人比較感性,第一次婚姻寄託了一個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事與願違,不得不結束這段婚姻開始新的生活時,對於前夫的點點滴滴總會跟當前的婚姻做比較,所以就留下了女望前夫。

俗語“50不建房,60不植樹”呢?其實也好理解,以前人們的壽命普遍較短,有句俗語可以為證“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活著要及時行樂的態度,加上實用主義的想法。當一個人50歲的時候,還能活個20~30年就不錯了,而建房子是個大工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當房子建好了,能住多少年,還是個未知數呢。

說到“60不植樹”也好理解,以前的農村人有這樣一個習慣,自己早早的種上一顆大楊樹或者梧桐樹,當百年之後,會讓兒子們砍伐後,給自己做口上好的棺材。當一顆樹長成棺材的材料的時候,估計少則十年,多則二十年都是可能的。所以60歲的時候給自己植樹,明顯是晚了。

現在來看這些俗語,婚姻自由,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和義務,大家也都很珍惜自己的婚姻,人的壽命也普遍較高了,生活條件好了,棺材也大都是花錢買一口。跟目前的情況有些許差距了,所以每個人的理解都會有差距,只要能說出自己的理解,符合實際情況,就是值得學習的,你說呢?


最三農


農村俗語“男重後妻,女望前夫;50不建房,60不植樹”是什麼意思?

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農村俗語,其中大都是蘊含著實用主義,那些流傳百年的農村俗語都是在積極的指導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對於俗語“男重後妻,女望前夫”通過字眼可以這樣來理解。後妻,前夫都是婚姻的一分子,是在兩口子離婚後才有的稱呼。

男人大都理性居多,所以當一段不堪的婚姻結束後,開始下一段婚姻的時候,男人一般對後妻格外的照顧和體貼,這就有了“男重後妻”的說法。這主要還是得益於有第一次婚姻的經驗和教訓。而女人就不同了,女人比較感性,第一次婚姻寄託了一個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事與願違,不得不結束這段婚姻開始新的生活時,對於前夫的點點滴滴總會跟當前的婚姻做比較,所以就留下了女望前夫。

俗語“50不建房,60不植樹”呢?其實也好理解,以前人們的壽命普遍較短,有句俗語可以為證“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活著要及時行樂的態度,加上實用主義的想法。當一個人50歲的時候,還能活個20~30年就不錯了,而建房子是個大工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當房子建好了,能住多少年,還是個未知數呢。

說到“60不植樹”也好理解,以前的農村人有這樣一個習慣,自己早早的種上一顆大楊樹或者梧桐樹,當百年之後,會讓兒子們砍伐後,給自己做口上好的棺材。當一顆樹長成棺材的材料的時候,估計少則十年,多則二十年都是可能的。所以60歲的時候給自己植樹,明顯是晚了。

現在來看這些俗語,婚姻自由,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和義務,大家也都很珍惜自己的婚姻,人的壽命也普遍較高了,生活條件好了,棺材也大都是花錢買一口。


小喜哥28


關於農村俗語“男重後妻,女望前夫;50不建房,60不植樹”是什麼意思?又蘊含什麼道理呢?

農村俗語自古流傳,經過勞苦大眾的反覆踐行揣摩,存在的實用意義不言而欲!先說“男重後妻,女望前夫”,字面意思就是離婚並且再婚後,男人相對兩任妻子的態度上,對待現任更加重視,而女人則會常常回憶起前夫,像有留戀之意!


而男重後妻我的理解是自古以來男人娶妻都需要花重金來求得妻子,古有送牛送糧,現有送金送財禮。所以男人不管因為何種原因離婚再婚,他必定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所以在娶得後任妻子,必定萬般疼惜,呵護!這裡不引申出另一句俗語“有後媽就有後爹”的說法,也再次印證男人對待後任妻子的態度,甚至是優於自己親生骨肉的!女望前夫則是從女性對待感情方面來理解的,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相比較男性來說,是比較長情的,女性不容易從一段感情裡抽離迅速接受另一段感情,既使因為各種原因再婚,偶爾也會記起前任的點滴。這只是女性體質里長情的一種體現,並無其他意義!

這句俗語不管是古時還是現在,亦不分城市農村,都有它的現實意義!



“50不建房,60不種樹”則是說明了古代五六十歲人的一種生活狀態。在古時還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七十歲高齡的人不多見。那麼你都50歲了還建什麼房子,還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建好的那一天!60不種樹就更容易理解了,古人有種樹為自己打造一口棺木的習俗,既有希望自己長壽之意,也有防不時之需之意。而60歲才種樹,對於“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人顯然是來不及的!

不過,現代社會生活水平飛速提高,醫療水平不斷完善,人們壽命越來越長,這句俗語在今天來講已經沒有實際意義!


小城靜語


首先很榮幸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

其實也好理解,以前人們的壽命普遍較短,有句俗語可以為證“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活著要及時行樂的態度,加上實用主義的想法。當一個人50歲的時候,還能活個20~30年就不錯了,而建房子是個大工程。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當房子建好了,能住多少年,還是個未知數呢。

說到“60不植樹”也好理解,以前的農村人有這樣一個習慣,自己早早的種上一顆大楊樹或者梧桐樹,當百年之後,會讓兒子們砍伐後,給自己做口上好的棺材。當一顆樹長成棺材的材料的時候,估計少則十年,多則二十年都是可能的。所以60歲的時候給自己植樹,明顯是晚了。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B哥在廣州


農村俗語“男重後妻,女望前夫;50不建房,60不植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兩句俗語應該是硬拽在一起了,前後完全不沾邊的兩件事,所以題主問的應該是前後兩句俗語的含義,前半句關於男女婚姻生活的,到今天還很有道理,後半句關於人到五十和六十兩種人生態度,多少因人而異,不完全對也不完全錯,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句俗語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男重後妻

這句話的意思是,男人如果失去了前妻後又有了後妻,對待前妻和後妻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裡失去前妻,有多種可能,但不管是哪種原因,男人的態度是一樣的,那就是對待後妻會加倍珍惜,用心程度遠重於前妻。

為什麼會這樣呢?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不開竅型,這類男的大多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失去過程中才學會長大,有了一段婚姻後,對於後妻,怕重蹈覆轍,用心程度自然不一樣。

還有一種沒良心,半路等自己事業成功把陪伴自己一起吃苦奮鬥的“糟粕”之妻給拋棄,在遇新歡,多半是年輕貌美,比起自己一把年紀,手裡除了錢,身體已經充滿了危機,害怕貌美的新妻子有一天給自己穿上綠帽子而加倍珍惜。

不管是哪一種,對於前妻來說,遇上這樣的男人,多半悲大於喜。

女望前夫

這句話的意思是,女的二婚後,心裡還老是回想起前夫的好,不利於新的一段婚姻感情培養。這和男的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要說其中的道理,多半還是因為一段婚姻的失敗,大多數女性朋友從年齡上來看屬於劣勢,二婚的對象不像男人二婚對象那麼年輕貌美。

農村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男人三十四十一枝花,女人三十四十豆腐渣”,可能話語比較偏激,但確實反應出了在一段失敗的婚姻中,女性在時間上沒有男性經得住耗。

總結:珍惜當下的婚姻,多包容,多發現自己另一半的好,二婚對男女來說都不好,前者難有情,遲早會失去,後者難磨合,生活不稱心,當然,如果婚姻真成了愛情的墳墓,結束一段感情也並沒有錯。

50不建房,60不植樹

這話的意思是,告訴人們到了50歲以後,就不要再想著建房子了,因為建一座房子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對一個已到知天命的人來說,房子建的再漂亮也住不了多少年了,應該以保養身體為主,類似需要拼勁的事情,不如留給年輕人去做。

而到了60歲,隨著身體的日益衰老,連種樹都成了一種挑戰,這個時候不要硬撐著去種樹,傷了身子就得不償失了。

總結:這句老話應該是因人而異,一個50、60壯如牛的人,特別是農村人出身,這體力耐力不比城裡的小夥子差,這麼早就開始考慮養生,有一定的懶漢思維,農人個人更傾向於“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努力的腳步不應該因為年齡而停止,除非身體真的吃不消。古有姜子牙,今天難不成60都種不了樹了?你說呢?


農人解說


男重後妻,女望前夫,50不建房,60不植樹。

這些老俗話是很有道理的。

都說,男人是理性動物,女人是感性動物,所以說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男人做事,覺的有道理的。就那麼做了。女人呢,女人是憑感覺做事。不管有沒有道理。感覺對,就是對的。感覺錯就是錯的。所以男人和女人不一樣。男人心胸是粗獷的,過去的事就過去了。女人的心是細的。過去的事總是忘不了。

所以說。男人再婚後。就理性的,珍惜再婚的妻子。女人呢,心細,感情專一,對前一段感情總是放不下,所以,總是拿前夫與再婚的丈夫作比較。

50不建房,因為,建房也是一個大工程。說的是,人都土埋半截了,還能活多少年?就像過去的人說那句俗話一樣,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過去活到70的人都很少,都50歲了,還能活幾年,還有一個,就是到這個歲數的人了,體力,能力都下降了,等等,多種原因吧,都不適合建房了。

60不植樹。

種一棵樹,從幼苗到長成大樹,咋地也得十多年吧,還得用一次,那句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60歲種樹真的沒有意義了。





董傑自媒體


農村俗語“男重後妻,女望前夫;50不建房,60不植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很多人不理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男重後妻,女望前夫”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男女離婚後重建新的家庭,男的比較快投進新的一段感情中,努力的為這個家奮鬥,有些人會覺得這個男的薄情,那麼快就忘記了前妻,但是男人是家裡的頂樑柱,他沒有太多時間的精力去留念過得感情,他們的心中也是無可奈何的,沒辦法這能這樣做。只能在工作上忙碌起來才能麻痺自我,不去想其他事情。



女人在家庭之中只能做賢妻良母角色,她們一有空的時候就會去想其他事情,而且女人的心思又比較細膩,比較心軟,需要一段時間去忘記之前的感情。對感情比較執著,在感情方面失敗後,往往喜歡留念以前的美好時光,她們猶豫不決忘不掉,就會造成不必要要的痛苦萬分,甚至墮落下去的重要原因。



“50不建房,60不植樹”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老人到了50歲的時候,就覺得沒必要再去蓋新房子了,反正住也住不了多少年,遲早有一天要離開,有房子住就行了,別再浪費錢財了。到了60歲的時候,已經是花甲之年了,他們覺得沒必要再去植樹了,樹需要很少時間才會長大,會浪費很多時間,他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等待樹長大後砍下來換錢。



這些俗語在現在社會來看,都是老一輩的多年積累經驗,悲觀的想法,都是濃縮的精華而已。只不過現在有工作單位的人一般都是60歲退休,有些就算到了60歲的退休年齡還是會繼續工作奮鬥,這些不能安享晚年的人也是被現實生活中所迫的可憐之人。


賣煎餅的小夥子


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很高興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農村俗語,其中大都是蘊含著實用主義,那些流傳百年的農村俗語都是在積極的指導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對於俗語“男重後妻,女望前夫”通過字眼可以這樣來理解。後妻,前夫都是婚姻的一分子,是在兩口子離婚後才有的稱呼。

男人大都理性居多,所以當一段不堪的婚姻結束後,開始下一段婚姻的時候,男人一般對後妻格外的照顧和體貼,這就有了“男重後妻”的說法。這主要還是得益於有第一次婚姻的經驗和教訓。而女人就不同了,女人比較感性,第一次婚姻寄託了一個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事與願違,不得不結束這段婚姻開始新的生活時,對於前夫的點點滴滴總會跟當前的婚姻做比較,所以就留下了女望前夫。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