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樓
我也非常喜歡王昌齡的《出塞》這首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詩歌大意是:秦時明月還朗照著漢時的邊關,守邊禦敵的將士還沒有回來。倘若龍城的飛將軍李廣如今還健在,絕不會允許匈奴度過陰山南下牧馬。這首詩從描寫邊關景色入筆,用短簡的筆觸側面描繪了戰爭的慘淡和深遠影響,又從議論的角度表達了作者許多複雜的思想感情,可以說是一首容量很大的詩。這首詩是七絕中的精品無疑,但它到底有多好,好到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我們得去看看評詩人是怎麼說的。
第一種評論:認為“秦時明月漢時關”首句出彩
《升庵詩話》曰:此詩可入神品。"秦時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說詩晬語》曰:"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邊防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上述三個評論都高度讚揚了詩歌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的表達,的確十分高妙。詩人描寫景色,並沒有著眼於看得見摸得著的小情小物,而是用放大的眼光,誇張的手法,寫到了“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讀來有一種跨越時光的感覺,這種感覺與戰爭、軍人等關鍵詞聯繫起來,意味深遠且有十分濃郁的悲涼之感。詩人利用這種手法表達了對朝代更替、歷史沿革的種種思考,發人深省。所以,這一句被古人稱之為“神來之筆”,實屬不可多得的精品。
第二種評論:認為詩歌有風骨之質
《網師園唐詩箋》曰:悲壯渾成,應推絕唱。《唐詩直解》曰:慘淡可傷。結句出人意表,盛唐氣骨。《唐詩絕句類選》:"秦時明月"一首,用修、於鱗謂為唐絕第一,愚謂王之渙《涼州詞》神骨聲調當為伯仲,青蓮"洞庭西望"氣概相敵。第李詩作於淪落,其氣沉鬱;少伯代邊帥自負語,其神氣飄爽耳。《峴傭說詩》曰:"秦時明月"一首,"黃河遠上"一首,"天山雪後"一首,皆邊塞名作,意態雄健,音節高亮,情思悱惻,令人百讀不厭也。以上幾種評論側重於詩歌的風骨。古人評論詩作歷來是重視風骨的,沒有風骨的作品必不入流,而風骨之作也有高下之分。就此詩而言,古人比較的對象是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李益的《從軍北征》“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的“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以上幾首佳作相比之下,雖然其意境都“慘淡可傷”,但作為邊塞詩其“壯”的程度不一樣。我的觀點是王昌齡與王之渙的更為“風骨”一些。另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句還有弦外之意,表達了對統治階級用人不當、國無良臣的不滿。敢於暢言,這本身也是一種風骨。
第三種評論:認為被稱為壓卷之作值得商榷
《唐音癸籤》曰:王少伯七絕宮同閨怨,盡多詣極之作,若邊同"秦時明月"一絕,發端句雖奇,而後勁尚屬中駟,於鱗遽取壓卷,尚須商榷。看來,古人對詩的看法也是不盡相同的,對同一首詩的評論,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但是無論如何,這首詩是詩中的精品毫無疑問,這也是大浪淘沙之後,這首詩仍然在詩歌史上光彩奪目的原因。
、
楊曉豔寫作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稱為“七絕聖手”,和唐代大詩人李白齊名,同時代著名邊塞詩人還有岑參,高適等。
《出塞》是王昌齡寫的一首絕句,被明人李攀龍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意思是說,秦漢時的明月還照在邊關上,詩人用秦漢的明月、邊關開篇,氣勢磅礴,引人遐思。
“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句的意思是徵人一去萬里,現在還未回來,可以想象徵人之苦,以及當時軍士和家人相隔萬里,彼此思念的情景。
“但使龍城飛將在”,這句詩的意思是,如果漢代將軍衛青、李廣還在的話,詩人在這裡用漢代名將比喻戍邊的將士。
“不教胡馬度陰山”,不會讓北方異族的鐵騎越過陰山。
評論
這首詩寫的可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且沒有一個生僻字,但詩人寫的意象萬千,氣勢不凡。短短四句詩,詩人寫景,敘事,抒情都用了,深刻描寫出徵人之苦及人才不被重用的苦惱。這首詩是唐代邊塞詩中的上品,千百年來被廣為流傳,詩人王昌齡也因為此詩在中國家喻戶曉。
唐詩絕句中不乏優秀之作,如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翰的《涼州詞》等,為什麼王昌齡的《出塞》被評為壓卷之作呢?明人李攀龍認為,《出塞》詩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不凡,應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但也有其他文人質疑該詩首句雖上佳,但末句氣勢略缺。
不過,綜合來看,王昌齡這首《出塞》確實寫的不同凡響,被歷代文人反覆品讀,歷來文壇也以李攀龍評價贊同者眾。
娛樂E周
個人感覺:明人李攀龍曾推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沒毛病!沒毛病!沒毛病!重要的事說三遍。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是說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依然還在,而為國出戰,時日長久,出師萬里的征夫還沒回還,甚至一去不返;假使漢朝的龍城“飛將軍”還健在的話,是絕不允許胡人軍馬的鐵蹄踏入陰山,南下侵襲、蹂躪我大唐帝國的美好河山的。
不難看出作者在慨嘆邊戰頻繁,而國無良將;飽含了對征夫的同情與對前朝良將的憧憬和嚮往之情;漢時關隘,秦時的明月彷彿在訴說盡管歷史變換,而征戰延續不斷並沒改變;“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數以千萬計的熱血兒男為保衛國家安寧而戰死沙場,人間上演了多少悲劇啊!希望安居樂業的人民千百年來早達成了共同意願,希望有威震敵膽的“龍城飛將”重現戰場,重創和平息胡亂,使邊疆安定,詳和!
語言樸質無華,格調雄渾豁達,直抒胸臆;意境悽美而彰顯豪邁,氣勢流暢而不缺磅礴之力,一氣呵成,吟之酣暢淋漓!
希望星晨58298869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盛唐詩歌的星空之下,佳作迭出,星光熠熠,萬象爭輝。然而在這其中,有資格被評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卻只有鳳毛麟角的幾首詩,而王昌齡的《出塞(其一)》就是其中的一首,可謂是詩中的詩、七絕中的七絕了。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strong>
王昌齡《出塞》與明代"七絕壓卷"之爭
王昌齡,字少伯,時人謂之王江寧,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寫詩以七絕見長,有"詩家夫子王江寧"、"詩家天子"、"七絕聖手"等美譽。高棅在《唐詩品彙》中稱讚他的絕句說:"盛唐絕句, 太白高於諸人, 王少伯次之。"胡應麟《詩藪》中也說:"七言絕以太白、江寧為主。"
首次將王昌齡《出塞(其一)》推上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位子的,是明代後七子領袖的李攀龍。"於鱗選唐七言絕句, 取王龍標"秦時明月漢時關"為第一。""於麟"即李攀龍。明代"七絕壓卷"之爭也由此引發。後七子另一位領袖王世貞也贊成此說,"李於鱗言唐人絕句當以"秦時明月漢時關"壓卷, 餘始不信, 以少伯集中有極工妙者。既而思之, 若落意解, 當別有所取。若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間求之, 不免此詩第一耳。"《唐詩絕句類選》將這首詩推得更高了:"'秦時明月'一首為唐詩第一。"不僅是七絕第一,甚至是唐詩第一了。
但也有不少評論家不同意這種觀點。明代胡震亨《》就提出了不同意見:"王少伯七絕宮同閨怨,盡多詣極之作,若邊同"秦時明月"一絕,發端句雖奇,而後勁尚屬中駟,於鱗遽取壓卷,尚須商榷。"批評此詩起調雖高後勁不足。
認為《出塞(其一)》不足以列為七絕壓卷的評論家們意見集中在第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上。明孫鑛《唐詩品》更加具體地指出了這首詩的不足之處,"'但使''不教'四字, 既露且率, 無高致, 而著力喚應, 愈覺趣短, 以壓萬首可乎?"直指三四句發議論過於直白淺露,大失含蓄之旨,缺乏咀嚼的餘味。當然也有反對者,《唐詩摘抄》就反對這種觀點, "中晚唐絕句涉議論便不佳, 此詩亦涉議論, 而未嘗不佳。"絕句離首即尾,離尾即首,因此貴在含蓄,貴在婉轉回環,貴在餘音不絕,而忌淺露直白地大發議論。因此,這種批評也不能說沒有道理。除了《出塞(其一)》之外,被提名為唐七絕壓卷的還有王翰《涼州詞》、王之渙《涼州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數首詩,就唐人七絕而言是為數極少的。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大致勾勒出了七絕壓卷之爭來龍去脈:
李於鱗推王昌齡"秦時明月"為壓卷;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為壓卷;王漁洋則雲:"必求壓卷, 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 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 絕句 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愚謂李益之"回樂峰前"、劉禹錫之"山圍故國"、杜牧之"煙籠寒水"、鄭谷之"揚子江頭"。氣象雖殊, 亦堪接武。
不過,要想了解為什麼這首詩能夠被評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還是必須迴歸到詩歌本身來。
橫空盤硬語的盛唐氣象
雖然對於七絕壓卷究竟是哪一首詩歌,明清人的意見莫衷一是,但是綜合看來,所遴選出來的詩歌多為邊塞詩,氣勢如虹,音調鏗鏘,代表了盛唐詩歌的典型風貌。王昌齡《出塞(其一)》也是如此,氣韻飛動,意態雄健,正因如此,它才成為了明代七子心中的七絕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發端驚挺,振起全篇,直是盛唐氣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粗筆勾勒出一幅蒼涼雄渾的畫面:一輪明月照耀著秦漢時候的關塞。此處運用了互文手法,不是秦朝的明月、漢代的關口,而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關塞乃是以實體的形態綿延存在的,明月則更是"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暗示永恆的存在。以"秦""漢"二字修飾"明月"和"關",賦予明月和關隘以時間的深邃感與厚重感。"萬里長征人未還",意緒轉悲,一種深沉的時空意識和生命意識在闊大的時空背景中升騰而起,隱隱透出徵人未能還鄉的哀怨。 這哀怨既是唐時戍邊徵人的哀怨,也是秦漢時戍邊徵人的哀怨,是千千萬萬背井離鄉抵死未歸的戍卒凝成的血淚。但這哀怨又不是仰天大叫般的直露無遺,而是引而不發的,讀者只能從那"萬里長征"中想象自秦漢以來源源不斷踏上去往邊疆的道路再無歸途的戍卒們內心的幽怨。這種蒼茫中隱有幽怨、但幽怨後又歸於蒼茫的總基調正是盛唐邊塞詩有別於中晚唐邊塞詩的地方。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也作盧城。王昌齡是一位深諳轉折藝術的高手,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評價王昌齡絕句的轉折藝術說:"王龍標七絕, 如八股之王濟之也。起承轉合之法, 自此而定, 是為唐體, 後人無不宗之。"三四句筆鋒急轉,由寫客觀物色倏然轉向了議論:如果飛將軍李廣如今還在的話,匈奴絕沒有機會跨過陰山來。語氣與情緒突然之間產生了一個變化,由"萬里長征人未還"句隱隱然的哀怨後又卓然奮起,大開大合,抒情和議論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古代良將的嚮往和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同時暗諷了朝廷的用人不當和邊將的腐敗無能。雖有直露之譏,但也不失豪邁俊逸。
王昌齡的《出塞(其一)》慷慨激昂,氣勢磅礴,格調雄渾,風骨凜然,不愧是邊塞詩中的神品。
一往文學
問題:王昌齡的《出塞》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評價這首詩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是明朝人,之前是否有人推重此詩為唐七絕第一就不知道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一、是否厭倦之作,明朝人的爭議
1、正方代表
正方是明朝的楊慎和李攀龍、王世貞,楊慎的《升庵詩話》中評價:
此詩可入神品。“秦時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徵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王世貞在《藝苑卮言》說李攀龍(於鱗)說第一,開始我是不信的,後來想一想,如果專做字面意思解析,好像又有其他的意思,如果以“有意無意、可解不可解”來看這首詩,不愧為第一:
2、反方代表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中評價,這首詩第一句“秦時明月”好,是上駟,但是後勁不足,屬於“中等的馬”,因此認為李攀龍的評價太高:
王少伯七絕宮詞閨怨,盡多詣極之作,若邊詞“秦時明月”一絕,發端句雖奇,而後勁尚屬中駟,於鱗遽取壓卷,尚須商榷。明人凌雲在《唐詩絕句類選》中認為王之渙的涼州詞、李白的遊洞庭都可以分庭抗禮,至於楊慎和李攀龍認為第一,他就只有“呵呵”了,不評價:
“秦時明月”一首,用修、於鱗謂為唐絕第一,愚謂王之渙《涼州詞》神骨聲調當為伯仲,青蓮“洞庭西望”氣概相敵。第李詩作於淪落,其氣沉鬱;少伯代邊帥自負語,其神氣飄爽耳。附李白遊洞庭: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二、關於第一句的評價
1、頭重腳輕
除了上面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中的評價,關於此詩第一句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也說道:
七言絕句,唯王江寧能無瑕疵,儲光曦、崔國輔其次者。至若“秦時明月漢時關”,句非不煉,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詩起句,施之小詩,未免有頭重之病。王夫之認為,第一句格局甚高,應該用於一首八句的七律,用在一首絕句上,可惜了。有頭重腳輕之感,其實和胡震亨意見一樣,除了認為後面三句不相稱(豬隊友)外,還提出了建議,“可作律詩起句”。
這個意見很有價值,可見唐朝人對於七絕和七律的認識,七律八句,可以放入更多的內容,而且七律普遍莊嚴肅穆,格局甚大,更能夠配得上“秦時明月漢時關”的發端。
2、王昌齡“關 月 ”兩個意象的創新用法
出塞是一首樂府題目,以出塞出征為主題的詩常常使用“關、月”兩個物象,這兩個物象背後的含義在《樂府解題》解釋《關山月》時說過:“關山月,傷離別也。”將士出征守關望月,都是隱含著一種相思。
王昌齡加了一個秦加了一個漢,有了兩重意思,一是目睹古人徵守之地,不免感今懷古;第二楊慎有一個解釋:
揚子云賦,欃槍為闉,明月為堠。此詩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蓋言秦時雖遠征而未設關,但在明月之地,猶有行役不逾時之意;漢則設關而戍守之,徵人無有還期矣,所賴飛將御邊而已。楊慎認為王昌齡有深一層的意思,秦朝無關,只要明月照到的地方,守關的將士終有回家的時候,而漢朝設了城關以後,因為有關要守,竟然沒有回家的那一天了。為什麼?因為你越能幹,就越不能回家。
三、班超的故事 與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淵源
大家應該知道漢朝的班超“但願生入玉門關”的典故,《後漢書·班梁列傳》記載:
臣聞太公封齊,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馬依風。夫周齊同在中土千里之間,況於遠處絕域,小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蠻夷之俗,畏壯侮老。臣超犬馬齒殲,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棄捐。昔蘇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節帶金銀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然恐後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謹遣子勇隨獻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見中土。”
班超給皇帝寫了一封信,說我守備邊關已經很久了,當年蘇武留在匈奴十九年還能回去,我如今年老齒衰,死在這裡無所怨恨,但是我的後代能不能不要死在這裡。我不敢奢望回到酒泉郡,只希望能活著回到玉門關就行了。我今天讓兒子回國進獻禮物,希望我的孩子有生之年能夠認識一下故土。
班超投筆從戎後,平定西域並駐守三十一年,文中的班勇是小兒子,出生於疏勒國,之前沒有見過故土。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邁寫了這封信請求回國,兩年後71歲的班超終於回到洛陽,不久死於故土。
結語
看懂了楊慎的理解,知道了班超的故事,有感於守邊將士的偉大和奉獻精神,再讀這首王昌齡的《出塞》,你是什麼感覺?會不會有一滴眼淚流下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別人怎麼看不重要,你自己以為這首詩是唐朝七絕的壓卷之作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在浩瀚的唐詩中,有好幾首七絕都被後代評家推為壓卷之作,王昌齡的《出塞》,是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的,同為明代詩人的楊慎在編選唐人絕句時,也將其列為第一。
壓卷之說,雖然沒有什麼客觀的標準,但也能說明王昌齡的《出塞》唐人七絕中的重要地位。
詩題《出塞》是樂府舊題。漢武帝時,樂工李延年因胡曲造新聲二十八解,內有《出塞》、《入塞》曲。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傳唱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秦時明月”與“漢時關”是互文見義,意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戍邊的士卒卻沒能回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只要。
龍城,即黃龍城、和龍城,故址在今遼寧朝陽。
飛將,漢名將“飛將軍”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居右北平,匈奴稱為“漢之飛將軍”,數歲不敢入北平。
不教,不讓。
胡馬,北方少數民族的馬,借指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度,越過。
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古代阻擋少數民族的屏障。
只要有漢代“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在,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入侵中原。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能被李攀龍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是因為詩的第一句。
秦時明月漢時關。廖廖七個字,發興高遠,意境蒼茫,使全詩呈現出一種博大雄渾的氣象。
在邊塞樂府詩中,明月與邊關是很常見的意象,但是,在明月前加個“秦”字,在關前加個“漢”字,詩的意境頓時變得幽遠遼闊。
我們彷彿看到,明月的清輝下,邊關在歷史的滄桑中屹立,我們彷彿看到,在這邊關之地,漢人與胡人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我們彷彿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守護中華大地奔赴邊關,而他們大多數人,都是有去無回。
秦時明月漢時關。平平凡凡的七個字,卻聲調高昂,氣勢雄渾。它濃縮了千年的邊關戰爭歷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邊戰士的鮮血,抒寫了所有中華志士的家國情懷。
正因如此,王昌齡的這首《出塞》有著超越時代的藝術魅力。
千年以後的我們,頭頂依然是秦漢的明月,腳下依然是唐宋的大地。
我們生活的這片地方,是五千年的風雨滄桑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鮮血守護的地方。在這和平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戰士奔赴邊境,守護國土,我們依然需要龍城飛將,守護國家的強大。
所以,當我們再讀“秦時明月漢時關”,我們讀到的是對這片土地這個國家的脈脈深情。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這是王昌齡最受歡迎的一首詩。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
一說是漢將衛青首次出征匈奴的龍城之戰,龍城:在今內蒙古,是匈奴祭天集會的聖地。
一說是漢將李廣,匈奴畏懼其神勇,稱他為“漢飛將軍”,龍城是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
詩詞中指代所有英勇邊關將士。
陰山:橫貫內蒙南部,是我國北方的自然屏障。這首詩氣勢渾厚,豁達雄壯,被明人李攀龍譽為唐七絕壓卷之作。
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評價?
1 相較而言
王昌齡的七絕是可與李白並稱的,
李白的七絕,比如《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下江陵》“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幾乎沒有出塞曲。
同時代的邊塞詩人王之渙,高適,
王之渙名作《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高適《塞上聽吹笛》“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恐怕分不出高下,風格各有不同,
王世懋《藝圃擷餘》認為:“必欲壓卷,還當於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渙黃河遠上二詩求之。”
胡應鱗《詩藪》也認為:“李攀龍不察而和之,非定論也。”
所以,是七言絕唱,邊塞詩中數一數二,不容置疑!
2 關鍵在“秦時明月”四字
王世懋:“李攀龍取秦時明月漢時關為第一,意止擊節秦時明月四字耳。”
楊慎《升庵詩話》:“此詩可入神品。秦時明月四字,橫空盤硬語也。”
“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最耐人尋味。
互文,“秦漢的明月,秦漢的關。”
開句,秦月漢地,非眼前月,而是思接千載,橫空而來,一下子將人拉到秦漢那個風雲變幻,邊塞戰事頻仍的時代。
穿越時空的歷史滄桑感,是少有的蒼涼、雄壯與渾厚。
虛景,“秦漢明月,秦漢邊關,熱血男兒征戰未還。”
詩人筆下的虛景,在我們看來,清晰可見,穿越千年,激情澎湃。
可愛的秦漢明月依舊照著今時的邊關要塞,詩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時一地的出塞將士遠去不回,而是千百年來,綿延不斷的熱血男兒悲壯而慘烈的出征場面,廝殺拼搏,守衛家園的忠誠勇毅,總能激動人心。
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同樣的壯而不悲,蕩氣迴腸。
這種壯懷慷慨的情感,總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
後兩句漢飛將軍李廣,衛青的典故,戰爭必勝的自信與瀟灑,又是如此振奮人心。
盛唐的壯美與豪邁盡融其中。
一綠浮芳
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是有著“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他是著名的邊塞詩人,詩句壯美,格局開闊,大氣磅礴,氣象萬千。他也被稱之為“七絕聖手”他的一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這就是王昌齡的《出塞》。王昌齡的《出塞》有兩首,第一首最為有名: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前人評價很高,曾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王昌齡早年曾北遊我國西北邊地,對邊塞生活有深入體驗。他出身孤寒,並且由於受道教虛玄思想的影響,他身上有種一般豪俠之人所缺乏的深沉,觀察問題較為敏銳,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他的《出塞二首》其一,將現實的感受和歷史的回顧結合起來,創造出了深邃高遠的意境、流傳千古。事實上,之所以王昌齡能寫出這樣的詩和他的人生經歷是非常有關係的。
王昌齡早年貧瘠。困於農耕,一直到而立之年才中了進士。後來到開元末年的時候,他被改授江寧縣丞,接著又被貶謫龍標尉,所以當時的人又稱他為王龍標,也有盛讚他為詩家天子王江寧。這個江寧就是南京,他在我們南京做過小官,所以又稱它為王江寧,尤其是和他的那個詩家天子的盛譽結合在一起。當然還有人稱他是七絕聖手,而他的邊塞詩呢,尤其象這一首《出塞》,就是作於他早年。未考中進士之前,在天下游歷,尤其去塞外遊歷的過程中,壯懷激烈又別有懷抱的人生旅途所作。這首絕句雖然短短的四句,可謂氣象闊大。
“秦時明月漢時關”。它從時間空間兩個角度入手,秦和漢說的是時間,月光所照之處是一種空間的無限。在眾多的邊塞事物中,詩人選取“明月”與“雄關”這最富邊塞特色的景物著筆,很有啟示性。萬里晴空的明月,使人聯想到皎潔月色輝耀下的大漠荒原;巍峨聳峙的雄關,使人聯想到起伏在崇山峻嶺中的透施的長城。“明月”和“雄關”,從空間上表現了關塞的廣漠和蒼涼。“秦”和“漢”從時間上表現出了歷史的厚重感。只這一句就給人留下了雄渾、蒼茫、廣闊、浩渺的意境。
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充分體現出了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情懷。一句“人未還”,就讓這首詩充滿了溫情的人文關懷,彷彿聽見歷史深處那充滿了人性的長長地嘆息,和萬里長征一樣得長。第三句叫“但使龍城飛將在”。這個“龍城飛將”到底指的是誰呢?以前一般的說法,說指的是飛將軍李廣。也有人說應該指的是大將軍衛青。但是不管是誰,這裡都可以理解為是一個驍勇善戰保衛家國的大英雄。我個人認為,這個“龍城飛將”應該包含了整整那個時代,為民族做出巨大貢獻,在歷史的星空中閃耀出無限光彩的,那一個時代的英雄形象。
最後一句“不叫胡馬度陰山”,陰山山脈其實是中國北部,一個東西走向的山脈,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立刻就使得第三句的那種高昂的,“但是龍城飛將在”的英雄主義得到昇華,上升到愛國主義的情懷。所以這首詩大氣磅礴,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既有意象上的時空交錯,又有文化上深厚淵源,更有典型形象英雄的呼之欲出,還有綿綿不絕的人文關懷,可謂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中,凝練著貫穿時空的永恆思索。
這首詩不但意境深邃高遠,內容豐富深刻,而且表現了歷代人民的和平願望和愛國熱情,為盛唐邊塞詩奏出了雄壯美的主旋律。千載之後讀來仍令人連聲叫絕,誰又能不承認王昌齡是唐代詩人中七絕的聖手!
草夕寸品文史
唐代詩人王昌齡,字少伯,西安人。又說太原人,開元十五年(727)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後又中博學宏辭科,任汜水縣尉。
🍁王昌齡在唐代詩名盛大,以″縝密而思清″著稱,被譽為″詩家夫子″《唐才子傳》。他的詩共有兩類:①邊塞詩;②宮怨詩。
🍃《 出塞》(二首),表現了將士棄家入塞,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勳的雄懷壯志,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戰鬥生活的艱卒,徵兵丁的悲慘遭遇,以及戍卒的鄉愁和思婦的閨怨。
🌻 詩中還生動的描繪了雄偉芲茫的沙場上空的、殺氣和邊城的烽火,都在詩人的筆下,得到了真實的再現,讀來令人神往。
🌹 《出塞》詩歌的風格雄渾高亢,氣勢豪邁,音調鏗鏘,語言精準而流麗。
🔥王昌齡的詩作中近一半是絕句。他擅長七絕,可與李白"爭勝毫釐“。絕句容量極為豐富,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又是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來表現的。
以上概述,看官就會領略王昌齡的《出塞》為什麼是七絕的壓卷之作了。
🍀🍀☀☀🍃🍃🌺🌺🎯🎯
全峰山
唐朝是詩歌的巔峰時期,每一個詩人都如天上明星,每一首詩都是上品佳作,以七絕為例,被稱為“七絕第一”的詩,除了王昌齡《出塞》,還有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翰的《涼州詞》,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等。
而最先提出以王昌齡《出塞》為七絕壓卷之作的是明朝人李攀龍。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七絕壓卷之爭
我們看前面的候選名單,可以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事情,除了李白以外,其他入選者全是邊塞詩。因為邊塞詩最容易寫出氣勢,展現盛唐風貌,如元代楊士弘著《批點唐音》就如是說:
“慘淡可傷。音律雖柔,終是盛唐骨格。”清朝人宋宗元著《網師園唐詩箋》也說:
“悲壯渾成,應推絕唱。”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更說此詩當入神品。
我們讀王昌齡這首詩的時候,確實能感受到一種悲壯的氣氛,但正如評論所說的那樣,雖然悲壯,卻不讓人絕望,這就是盛唐風骨。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以《出塞》為第一呢?顯然不是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文學作品能客觀的評價處第一的話,反倒失去了趣味。
明代胡震亨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說王昌齡的閨怨詩寫得極妙,但“秦時明月”這首絕句,雖然起筆奇絕,但有點後勁不足,要說這是奇絕壓卷之作,我認為還有待商榷。
所以你看,詩詞的好壞,不同的人讀來有不同的感受,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爭論,才更體現出詩詞的魅力所在,到底誰是第一恐怕永遠爭不出個結果了。不如從《出塞》本身來分析一下,看為什麼這首詩會入選“唐代奇絕第一”候選名單。
《出塞》為什麼是唐七絕第一?
王昌齡,字少伯,其詩以七絕見長,有“七絕聖手”之稱,又有“詩家天子”、“詩家夫子王江寧”等美譽。
你看,他都已經是七絕中的聖手了,這第一不給他給誰啊?(玩笑)
這首《出塞》來說,首先,全詩立意是非常高的,慨嘆將士遠征之苦,根本體現的是詩人的愛國情懷。其次,整首詩雖然悲壯,卻不失雄厚的其實,而且一氣呵成,讀完之後還讓人久久回味。
歷代批評家在評註這首詩時,都以起筆為絕:秦時明月漢時關。
楊慎說這句詩“橫空盤硬語也”。確實,這句詩凌空而起,大筆一揮,勾勒出一輪明月和邊關,好一幅壯闊的景象。可是,他又偏偏在其中加入了“秦”、“漢”,突然之間,那副壯麗的邊疆圖,就變得蕭條了、蒼涼了,同時,有展現出了這萬里邊關悠久的歷史感。
這首詩可是寫的將士遠征,戍守邊疆啊,他們對故鄉、家人的思念之情,是常人所難以體會的,從秦時、到漢時、到現在(盛唐),邊塞的將士從未離開。
果然,到下一句就來了:萬里長征人未還。
清代人焦袁熹就認為,《出塞》一詩最好的不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而是這句萬里長征人未還。
萬里長征,人為何不還,是不想還嗎?不是的,是不得還啊!他們有的已經戰死沙場,倖存下來的枕戈待旦,馬革裹屍。將士們站在邊疆的城牆上,向前是匈奴,往後是家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最後這兩句就是直接抒發邊關將士保家衛國的壯志了,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就不會讓敵人度過陰山。這裡就不去爭論龍城飛將到底是指衛青還是李廣了,總之這兩句詩,繼承了前兩句的雄壯氣勢,但卻流露出了悲壯之感,為什麼要“但使”龍城飛將在,因為邊塞將領昏庸無能,才讓詩人發出希望有飛將軍這樣的人,來為國靖邊的壯志。
你看這首詩,寥寥28字,語言凝練至極,卻將歷史、現實、憧憬、批判融為一體,抓住了事情的本質,使得這首詩渾然天成,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