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師傳奇:宋徽宗微行訪妓,周邦彥聞風暫避,有沒有可能性?

宋朝重文輕武,向來被稱為文人的天堂。而文人又最是喜歡流連青樓,攜美出遊。所以有宋一朝,很是出了一批名妓,也有一大批文人名妓詩酒唱和的風流故事流傳下來。

然而隨著近千年的時光流逝,至今還能獨享大名的,好像就只剩下李師師了。而她之所以在今天還有這麼大的名氣,主要是歸功於《水滸傳》的盛行。

自從宋江上梁山後,梁山勢力一路如滾雪球般壯大。依我們讀者意願,自然是希望梁山好漢殺進東京,奪了趙家皇帝的鳥位。但作者所處時代和思想的侷限,即便在小說中也不敢過分違背歷史,最終還是讓敢笑黃巢不丈夫的宋江在重陽菊會上說出瞭望天王降詔,早招安這種屁話。前半部當賊殺官造反,後半部當官殺賊平反,難怪金聖嘆一氣之下,直接把水滸傳給腰斬了。

言歸正傳,還是說梁山招安的事兒。因為梁山好漢們本事太大,把朝中幾大奸臣都給得罪了,所以即便是招安,也是坎坷重重。

第一次朝廷差太尉陳宗善前往梁山招安。一來朝廷招安之心不誠,對梁山好漢依舊是滿心滿口的鄙視,前來招安之人開口賊寇閉口強盜。二來梁山內部意見也不統一,很大一部分人比如魯智深武松等人並不想招安,於是發生活閻羅換御酒,黑旋風扯詔書等惡劣事件。第一次招安,就此告吹。

李師師傳奇:宋徽宗微行訪妓,周邦彥聞風暫避,有沒有可能性?

第二次招安發生在高俅大軍征討梁山之時。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因為感念梁山泊的不殺之恩,通過家族能量在京中運作,終於讓徽宗皇帝同意再次下旨招安。只可惜,又被陰險小人高俅給暗中破壞了。

兩次招安不成,宋江只好走別的門路。最終還是靠浪子燕青通過京中結識的名妓李師師,直接面見道君徽宗皇帝。燕青在徽宗面前一番泣血陳詞,終於讓徽宗明白,梁山好漢俱有忠義之心,反倒是自己素所寵信的蔡京高俅等人禍國殃民。有了徽宗支持,梁山招安一事自然水到渠成波瀾不驚。

衝州撞府天下無敵的梁山好漢想要招安,為何會想到找風塵中人李師師幫忙?這倒不是《水滸傳》作者自己大開腦洞胡編亂造,其實早在宋元之際童天甕的《甕天脞語》中就有山東巨寇宋江,將圖歸順,潛入東京訪李師師的記載。

李師師傳奇:宋徽宗微行訪妓,周邦彥聞風暫避,有沒有可能性?

不止如此,其實就連小說中燕青見李師師的時候,徽宗皇帝突然來訪也是有其歷史原型的。在不少宋人筆記中,都有李師師在宴客之時偶遇徽宗來訪的記載。不過這個客人,不是什麼浪子燕青,而是有宋一代最出名的詞人之一——周邦彥。

關於宋徽宗周邦彥李師師之間的故事,在張端義的《貴耳集》、周密的《浩然齋雅談》、張邦基的《墨莊漫錄》、陳鵠的《耆舊敘聞》以及不知作者為誰的《李師師外傳》中都有提及。其中尤以《貴耳集》所敘最為傳奇,影響也最為深遠。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故事。

話說有一天,周邦彥去拜訪李師師。一個是享譽京城的詞壇鉅子,一個是唱曲為生的名妓花魁,兩人一見之下相談甚歡。當然,光說不練不是好漢,正在兩人準備進行更深層次交流的時候,噩耗傳來——道君皇帝趙佶前來拜訪李師師。

趙佶就是那個被後世稱為除了皇帝,什麼都會做的宋徽宗。他書法一流、詩詞一流、丹青一流,在我國曆史四百多位皇帝中,單論文化造詣,除了南唐後主李煜或許可以和他一較短長之外,其餘人恐怕只配做他腳底下的泥。也只有這麼一個文人氣息極為濃厚的皇帝,才會做出微行出宮找當世名妓一夜風流的荒唐事兒。

李師師傳奇:宋徽宗微行訪妓,周邦彥聞風暫避,有沒有可能性?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得知徽宗要來,周邦彥只好退位讓賢。本來馬上就可以和美人春宵一度,卻被迫退步抽身,周大詞人心中之苦可想而知。但更慘的是,皇帝已經快到李師師閨房,為了避免出門和皇帝碰面,周邦彥還不能走。沒辦法,他只能躲在李師師的床下。於是,本就慾火高漲的周邦彥被迫聽了一晚上的閨中私語,甜言蜜語還有嬌聲浪語。

還好,一晚煎熬沒有白受,回家之後的周邦彥根據那晚上的聽床記錄,寫了首《少年遊》送給李師師。下面全詞照錄: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師師很喜歡這首詞,以她京城名妓的身份,一加譜唱,很快就傳到了徽宗耳中。正所謂宮闈秘事不足為外人道,李師師雖然不是後宮嬪妃,卻也是自己寵幸過的女人,閨房私語如今被廣為傳唱,徽宗很生氣。匹夫一怒,血濺五步;皇帝一怒,丟官跑路。時任開封府監稅的周邦彥很快就被免官罷職,趕出京城。

但事情還沒完,過幾天,徽宗又去找李師師春風一度,不過這次卻沒碰到人,原來李師師去送被迫離京的周邦彥了。皇帝倒也沒急著走,等李師師回來後,又向徽宗唱了一首周邦彥新作的《蘭陵王》詞,再次原文照錄: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前面說了,徽宗皇帝別的不行,文學造詣卻是當世少有。他見周邦彥連續兩首詞都作得如此出色,不免就起了愛才之心,於是一紙詔書又把周邦彥給叫了回來,順帶著還根據周邦彥的作詞特長讓他當了主管音樂的大晟樂正。

李師師傳奇:宋徽宗微行訪妓,周邦彥聞風暫避,有沒有可能性?

當然,上面所說只是趙周李三人青樓軼事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在其餘版本中,故事是有所出入的。比如在周密的《浩然齋雅談》裡,周邦彥就得以順利離開,不用被迫聽一晚上的顛鸞倒鳳靡靡之音,不過他同樣做了那首少年遊,但是徽宗沒有生氣,反而當時就覺得周邦彥詞寫得不錯。至於之後情節就不用多說了,反正我們要說的故事主體就是

宋徽宗微行訪妓,周邦彥聞風暫避。

那麼這事兒到底是真的假的?靠不靠譜呢?說實話,確實挺玄乎,難免有人不信。清末民初的大學者王國維先生就在《清真先生遺事》中針對《貴耳集》所記載的故事,提出了三點質疑:

第一:根據《宋史·曹輔傳》所記載,徽宗是在政和以後才開始有微行民間逛青樓等事,而政和元年,周邦彥就已經五十六歲了,不大可能還像年輕士子那樣日逐笙歌追歡買笑,更不可能在李師師的床下趴了一晚。

第二:周邦彥在政和年間,已經官至衛尉宗正少卿,不可能擔任什麼開封府監稅這樣的小官。

第三:宋朝根本就沒有大晟樂正這個官職。

王國維先生是一代文史大家,他對《貴耳集》所載徽宗微行見李師師故事所作的質疑也合情合理。但是不是說,這就可以代表周邦彥李師師宋徽宗三人之間的這樁故事純屬子虛烏有呢?

李師師傳奇:宋徽宗微行訪妓,周邦彥聞風暫避,有沒有可能性?

先說說我的整體看法,周邦彥在李師師床下躲了一晚這種確實比較誇張,可信度不高,應該是為了故事的有趣性而特意加的。但宋徽宗、周邦彥一起拜訪李師師這種事兒,還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下面根據王先生的質疑稍作幾條反駁:

第一:五六十歲的男子上青樓訪妓,雖然聽著不太像話,卻絕非不可能。而且文人名妓之間,其實也未必非要做點什麼的。周邦彥作為當世第一流的詞章大家,和李師師這種對新詞有迫切需求的名妓交往,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根據周邦彥年齡這條斷定他不可能在政和年間和李師師有交往,我覺得還是太過武斷了,證據不夠充分。

第二:周邦彥沒有擔任過開封府監稅,這沒問題,王先生質疑得很對,但這種小錯誤卻不能成為否定周邦彥和李師師有過交往的理由。要知道周邦彥去世五十多年,《貴耳集》作者張端義才出生。我們回憶幾個月前的事兒尚且不能保證完全正確,張端義回憶點前輩的風流往事,出點小紕漏就再正常不過了。我們討論的重點是是否有過這麼一件事兒,而不在於周邦彥當時當的什麼官。

第三:北宋確實沒有大晟樂正這個官職,但是在宋徽宗年間,周邦彥卻確實當過“提舉大晟樂府”之職,宋朝官制向以複雜著稱,焉知大晟樂正不是提舉大晟樂府的別稱呢?即便不是,就像前面反駁的那樣,這種小錯誤對事實本身又有什麼影響呢?

顯然,就王國維先生這三條質疑本身來說,我覺得都不是太站得住腳。但不得不說,大學者就是大學者,一下子就找出這樁故事的要害——三位當事人的年齡。

李師師傳奇:宋徽宗微行訪妓,周邦彥聞風暫避,有沒有可能性?

下面我們再從周邦彥、趙佶以及李師師的年齡來看這樁故事是否有發生的可能性。

趙佶是宋神宗第十一子,生於元豐五年(1082),而周邦彥出生於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比趙佶大了26歲。就以政和元年(1111)來看,30歲的宋徽宗和56歲的周邦彥同時喜歡上一個正當妙齡的青樓花魁李師師,好像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兒。

有人可能要問了,不是三個當事人嗎?怎麼就說了周邦彥和宋徽宗的。這當然不是我不想說,而是我確實不知道。宋徽宗是皇帝,周邦彥是大臣,都是要在正史留名,記下卒年卒歲的。而李師師雖然豔名遠播,卻畢竟只是一個風塵女子,惜墨如金的官方正史是不會為這種人留下太多記載的。

還好,官方史書不見記載,但是私家著述還是可以找到一點蛛絲馬跡的。香港學者羅忼烈先生對此就做過研究,他在《談李師師》一文中曾經提出,有關師師的最早記載,來自卒於北宋元豐元年(1078)的詞人張先的《師師令》,如果此時的師師是十六七歲的話,比周邦彥要小六七歲,因此她和周邦彥有過交往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這麼一算,她就要比生於元豐五年的徽宗皇帝要大二十來歲,以徽宗天子之尊,應當是不會找這種足以當他母親的名妓風流繾綣的。所以羅先生認為周邦彥確實和李師師有過交往,但宋徽宗沒有,所以《貴耳集》所記載的故事自然就不存在。

李師師傳奇:宋徽宗微行訪妓,周邦彥聞風暫避,有沒有可能性?

不過我認為,羅先生的說法其實是有不少漏洞的,那就是他自動把張先寫《師師令》那年放在張先生命中最後一年了,要知道張先去世的時候已經八十多歲,假如他是四五十歲寫的《師師令》,那師師豈不是要比周邦彥也大二三十歲,那周邦彥也應該看不上師師這種人老珠黃的當年名妓了。

那麼問題來了,張先明確寫了《師師令》,他認識一個名為師師的名妓是沒問題的,比張先小六十多歲的周邦彥以及比張先小九十多歲的宋徽宗又是怎麼和李師師有交往的呢?唯一的解釋就是,張先《師師令》中提到的師師和宋徽宗周邦彥爭搶的那個李師師不是同一個人。只要我們找到證據證明徽宗年間確實有一個正當紅的花魁名妓李師師就行。

還好,這個工作不難,不少書裡都有提到。下面隨便提幾處: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崇(寧)、(大)觀以來,在京瓦肆伎藝:張廷叟,《孟子書》。主張小唱:李師師、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誠其角者。

張邦基《墨莊漫錄》:政和間,汴都平康之盛,而李師師、崔念月二妓,名著一時。晁衝之叔用每會飲,多召侑席。其後十許年,再來京師,二人尚在,而聲名溢於中國。

周密《浩然齋雅談》:宣和中,李師師以能歌舞稱。時周邦彥為太學生,每遊其家。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貴耳集》,我覺得斷定徽宗年間有一個名妓李師師,是沒問題的。相比根據張先的《師師令》來推定徽宗年間李師師已經人老珠黃,所以徽宗不大可能拜訪李師師來說,我更願意相信張先《師師令》提到的師師和徽宗周邦彥拜訪的李師師不是同一個人。

最後說下我關於此事的看法:《貴耳集》的某些記載確實略有誇張,有些不符合實際情況,但不能根據這些疏漏之處證明此事純屬子虛烏有。張先《師師令》裡提到的師師,和周邦彥宋徽宗拜訪的李師師不是同一人,不能根據《師師令》來推定李師師年齡,從而斷定宋徽宗不會和李師師有所交往。當然,我也不是說一定發生過周邦彥在李師師家暫避宋徽宗的事兒,我只是說這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還是很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