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她們有什麼不同?

我愛吃八寶飯


公主之所以叫公主,是因為國王的千金要由僅次於國王級別公爵來主婚。到了皇帝時代,也就遺傳了下來,為什麼不升級叫王主呢?福垊認為,王爵都是皇帝的家族男性,自己人給自己人主婚不好吧。如果有異姓王的話,叫王主似乎也不錯啊。

我們根據歷代典籍我們都知道公主是皇女、長公主是皇姐妹、大長公主是皇姑,真是這樣的嗎?福垊想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您想如果公主很長壽,成為皇帝的姑奶奶,甚至姑太奶奶,該怎麼稱呼?這種現象,歷史上可是有的。福垊告訴您的是,幾乎所有的朝代無論是皇帝的姑奶奶還是皇帝的姑太奶奶其最終的身份只有一個——大長公主!

然而有看似一個朝代實際是兩個朝代的王朝是個例外,因為這個朝代擁有歷史上最長壽的公主,而且姑太奶級別的她,稱號竟然不是大長公主。還有就是這個朝代後來是唯一改稱公主系統稱號的朝代!想不想聽聽,咱先從這個公主說起,最後再說說郡主和縣主好不好呢?

福垊講述史上最長壽的公主的傳奇來為您答惑。

她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七朝,看到徽宗、欽宗,想必稍微熟悉歷史的人都一下子知道了這個看似一個朝代實際是兩個朝代的王朝就是宋朝。靖康之恥,是多麼地刻骨銘心啊。對,她就是魯國公主,她是宋仁宗趙禎的第十個公主。她生於嘉祐四年(1047年)五月戊午日(五月廿五,陽曆7月7日),屬相豬,星座巨蟹。她是不僅是最長壽的公主,還是最幸運,最有福的公主。

仁宗朝,她是公主。

英宗朝,她是皇妹,故稱長公主。儘管宋英宗是宋仁宗的堂侄(他父親宋真宗親兄弟孫子),但宋英宗是作為宋仁宗的“兒子”(養子)繼位的。要福垊說起來宋真宗真是倒黴生了六個兒子,就成活一個宋仁宗。宋仁宗更加倒黴生了三個兒子,無一成活。他生了十三個女兒,九個都早亡,其中老十就是歷史上最長壽的公主。1067年,長公主下嫁吳越王錢鏐的的玄孫錢景臻(錢鏐-錢俶【chu】-錢惟演-錢暄-錢景臻)。

神宗朝,她是皇姑,故稱大長公主。

哲宗朝,她是皇姑祖母(皇帝的姑奶奶),該怎麼稱呼呢?北宋、南宋的規定是兩國大長公主。《宋史.列傳第二》關於十公主有語“改韓、周燕國”之語。福垊認為神宗朝她是韓國大長公主,而在哲宗朝她升級為周國、燕國兩國大長公主。

徽宗朝,她是皇姑祖母(皇帝的姑奶奶),她的稱號變了。徽宗於1113年,採納蔡京的建議,學習周朝好榜樣(周朝公主成為王姬),將公主改為帝姬,長公主改為長帝姬,大長公主改為大長帝姬,兩國大長公主改為兩國大長帝姬。此時,十公主的封號為秦、魏國德景行大長帝姬(兩國後加四字是美稱)。

欽宗、高宗朝,她可是皇姑曾祖母(皇帝的姑太奶),該怎麼稱呼呢?會不會兩國升為三國?不會,宋朝最高的公主前綴就是兩國。故而欽宗朝,曾祖母級的公主的稱號依然是秦國、兩國大長帝姬。而到了高宗朝,廢除帝姬的稱號,恢復了公主的稱號。故而曾祖母級公主的她的稱號是秦、魯國賢穆明懿大長公主。

魯國公主以花甲之年趕上了“靖康之恥”,她是一名幸運的人,大概年老色衰,住所偏僻的原因吧,竟然毫髮無損,平平安安地到了南方。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老太太受到皇帝趙構無比的尊崇,而老太太倚老賣老為兒子為孫子要官,而且根本就沒有滿足的時候,弄得趙構都說你福大命大知足吧。老太太才不好意思張口了,1133年老太太薨逝後,趙構又對她的子孫全部官升一級。

關於郡主福垊還得談這位最長壽的公主

郡主在晉朝全稱為郡公主,為皇帝的女兒的封號。唐朝為皇太子千金的專屬。宋朝玩得最溜,後面再詳細講述。遼朝皇帝庶女初封郡主,表現好升級為公主。明朝皇太子、親王女為君主。清朝郡主也是親王家的千金,不過稱呼是和碩格格。

宋朝的郡主有三種:

第一、功臣的女兒。如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的女兒就是郡主。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官制》:“趙普以元勳諸女封郡主……

第二、公主的女兒。最長壽的十公主的兩個女兒都是郡主,一個是同安郡主,一個是文安郡主。

第三、皇太子的女兒。這個還用舉例嗎?宋徽宗曾將郡主改成宗姬。

最後,福垊談談縣主。

縣主源自於縣公主,正如關羽是漢壽亭侯一樣,在漢朝還有鄉公主、亭公主,可以簡稱為鄉主、亭主。東漢所有的公主都是縣主,因為都以縣命名的。宋朝改為族姬,清朝郡王、世子的女兒封為多羅格格,也就是縣主。

宋朝的縣主有兩種

第一、功臣的女兒。趙匡胤的鐵哥們高懷德的女兒就是縣主。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官制》:“……高懷德二女特封縣主。‘’

第二、親王、郡王的女兒。這個就不需要舉例了吧。因為很多答主解釋的非常詳細啊。



福垊


公主在古代屬於“內命婦”。所謂“內命婦”是指皇帝的妻妾、姑姑、姊妹、女兒,而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的不同稱呼,與她們跟皇帝的親緣關係密切相關。

1,大長公主,皇帝的姑姑,也就是先帝的姊妹,比皇帝的公主長兩輩。

2,長公主,皇帝的姊妹,無論姐姐還是妹妹都是長公主,意思是比皇帝的公主長一輩。

3,公主,皇帝的女兒。

4,郡主,由“郡公主”簡化而來,一般封親王的女兒。

5,縣主,由“縣公主”簡化而來,一般封郡王的女兒。

除此之外,有時某些功臣的女兒也可能會被冊封為郡主、縣主。

公主序列的晉封,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規定,但大同小異。1,唐代規定,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封長公主,皇帝的女兒封公主,都是正一品;皇太子的女兒封郡主,從一品;諸王的女兒封縣主,正二品。

2,明代規定,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封長公主,皇帝的女兒封公主

(與唐代一樣),她們的女婿都稱駙馬都尉。親王的女兒封郡主,郡王的女兒封縣主,孫女封郡君,曾孫女封縣君,玄孫女曰封君,好幾代人都有封號。

3,清代略微複雜: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封長公主,皇帝的女兒封公主(與唐代、明代都一樣),而且嫡女(皇后的女兒)封“固倫公主”,庶女(嬪妃的女兒)封“和碩公主”。和碩親王的女兒封郡主,稱“和碩格格”。

對同一人而言,身份是可以變化的。比如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稱的李裹兒,是唐中宗李顯之女,李顯為皇太子時,她被封為郡主,李顯登基為帝后,自然晉封為公主。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因為輩分,年齡,出生的不同,所以女子的封號也不同。

大長公主指的是皇帝的親姐妹,先皇的長女,才能被如此冊封。

大字說明她的輩分比當朝公主高一輩,是與皇帝同輩人。

一般這類公主封號在先皇時代,為長公主,多是皇后貴妃所生,也就是俗話說的嫡女。

而在先皇過世,而後皇帝繼位,自動晉升為大長公主,所以這並非正統的封號,而是一種敬稱,為了區分兩代公主,才這樣稱呼的。

而最有名的就是漢代帝國雙璧之一衛青的夫人,平陽長公主,她就算是大長公主。

長公主是指皇帝的嫡長女,是皇帝女兒中由皇后或貴妃這樣品級的女子所生的嫡女中,年齡最長者。

長公主就地位而言,可以說是公主的最高封號,除了受寵的嫡長女外,其他公主除非有什麼立功表現可以特賜外,其他時候一朝基本上最多隻有一人得封。

而我們翻開歷史書還會看到在周朝和後來的宋朝,長公主還被稱謂帝姬,足見她的地位。

公主是指皇帝的女兒,一般只要沒什麼別的原因,皇帝的女兒都會被封為公主。

當然這公主也不是都一樣的,比如名號公主和封號公主。

名號公主是每個公主都可以當得,是有皇室給予的公主名頭,就跟普通的公侯地位一樣。

封號公主,則是特別受封的,這是一種稱號,有封號的公主,那都是親王一級的地位。

比如李世民的姐姐,平陽昭公主,這昭就代表了封號。

郡主是指親王的女兒,一般是王府嫡女才能獲得的稱號,是需要向皇室報備,由皇室入宗譜的。

這一類一般比公主地位稍低,當然若是王爺權勢夠大,夠受寵,被皇帝特別看重,那麼郡主也可以被賜予公主之名的。

比如文成公主,就本是宗室旁支,最多是郡主,但為了和親特封為公主。

縣主則是有些變化,現在指的一般是郡王的女兒,比親王女兒又低一級。

但是最早縣主是公主的封號,公主如果獲得封地,多為一縣,然後以縣名為封號,稱為縣主。

但後來逐漸演變中,公主保留公主之名,所以縣主獨立出來,賜予其他王孫的女兒為號。

到了明清兩代,為了更好的劃分等級,縣主就成為郡王或世子之女,稱為縣主。

地位低於郡主,爵位也就子爵男爵一級。


小鼠報道


大長公主:是皇帝姑母一輩的人的封號

長公主:皇帝的姐妹的封號,得寵的長公主位高於嬪妃。《琅琊榜》中蒞陽長公主是皇帝的親妹妹,嫁給了寧國侯謝玉,生有兩兒一女

公主: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的稱號。《武則天》中太平公主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小女兒,生平極受父母兄長的疼愛

郡主:郡主有帝女、皇太子之女、王女、皇帝庶女、親王女等身份的不同。直到唐朝,郡主才成為特定的封號,為皇太子之女。柴郡主,宋朝時,過繼給宋太祖趙匡胤,從小在趙匡胤家長大,與八賢王趙德芳兄妹相稱。柴郡主長大成人後,嫁給楊繼業的兒子--楊延昭,成為一名巾幗英雄、女中豪傑,成為當時著名的楊門女將之一,有當時天下第一美女之稱,多次和楊門女將一起出去打仗,保衛國家疆士,出生入死,奮不顧身

縣主:縣主是皇族女子的封號。東漢帝女皆封縣公主,到了隋唐,親王的女兒才能封為縣主。《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嘉成縣主的出場才是跟齊衡門當戶對的人


s大番茄


歷朝歷代對宗室女子的封號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被稱為公主。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如清世宗雍正帝就曾經將廢太子胤礽、怡親王胤祥和莊親王胤祿的女兒養在自己身邊,並封為了和碩公主。但是,這畢竟是特例,總體上公主還是以皇帝的女兒為主。清朝根據出身又將公主人為分為了兩個等級,嫡出者為固倫公主、庶出者為和碩公主。但並不絕對,皇帝願意封庶出的女兒為固倫公主也是可以的,如清高宗乾隆帝的第十女和孝固倫公主。只要皇帝願意,甚至親王的女兒也是可以被封為固倫公主的,比如恭親王奕訢的一個女兒就曾經被慈禧太后以皇帝的名義封為了榮壽固倫公主。

何為長公主、大長公主

既然皇帝的女兒是公主,那麼長公主和大長公主又是怎麼一回事?難道還有比皇帝的女兒地位還高的公主嗎?其實,無論長公主還是大長公主都還是皇帝的女兒,只不過給他們封號的人變了。通常情況下,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長輩稱大長公主。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明白?也就是說,公主的皇帝父親死了,她的兄弟當了皇帝,她就是長公主了。如果她活到兄弟掛了、侄兒登基,那她就是大長公主了。當然,這主要涉及的是待遇問題,與公主本身並沒有本質區別,她們依然是公主。

何為郡主,何為縣主

郡主這個封號源自於魏晉時期的郡公主,彼時以郡為湯沐邑者稱郡公主、以縣為湯沐邑者為縣公主。到唐朝時漸漸發展為了郡主、縣主,郡主是為皇太子家專設的,只有皇太子的女兒才能受封郡主,親王的女兒只能受封縣主。

最能解釋這種區別的例子是唐隱太子李建成的女兒李婉順,作為皇太子的女兒,李婉順最初的封號應該是郡主。但是,“玄武門之變”後,李婉順的二叔唐太宗李世民將李建成降為了息王,作為親王的女兒,李婉順出嫁時,唐太宗給了她一個聞喜縣主的封號。但是,唐太宗並不厚道,從出土的李婉順墓誌來看,在李建成被改諡隱太子之後,唐太宗並沒有恢復她郡主的身份。

到清朝時,郡主、縣主成了親王、郡王嫡出女兒的封號,親王嫡出之女封郡主,郡王嫡出之女封縣主。說到底,所謂郡主、縣主是根據各自父親的爵位高低進行的人為劃分,與公主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某一位皇帝或追尊皇帝的後代。

縣主之下是什麼

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縣主之下還有什麼主?很遺憾,縣主之下沒有主了。歷朝歷代縣主以下宗室女子的封號有所不同,以清朝為例,縣主之下還有郡君、縣君、鄉君,同樣是以各自父親的爵位進行的人為劃分,清朝沒有封號的宗室女子統稱宗女,同時又按俸祿品級將沒有封號的宗女分為了幾品俸宗女,如食七品俸者就叫七品俸宗女。總之就是,血緣越遠支,品級越低、俸祿越低。

清朝貝勒嫡出的女兒封郡君、貝子嫡出的女兒封縣君、入八分公(鎮國公、輔國公)嫡出的女兒封鄉君。除此之外,側福晉所生者降兩級,例如親王側福晉所生之女封郡君、郡王側福晉所生之女封縣君,以此類推。侍妾所生之女在側福晉所生之女基礎上再降兩級,基本上就沒有封號了。鄉君以下都稱宗女,以品級俸祿區分。

綜上所述,所謂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都是指皇帝的女兒,之所以分列是為了強調輩分高低。而公主、郡主、縣主,包括郡君之類主要是根據各自父親的爵位進行的人為區分,主要涉及待遇問題,並沒有本質區別,她們都是皇帝或追尊皇帝的後代。不是皇帝后代的異姓功臣之女是沒有資格封主、君的。

當然,清朝的格格除外。清朝的格格與公主並不是一回事,它最初只是滿洲人對大戶人家女子的一種稱呼,並沒有特定含義。後來愛新覺羅家族崛起,才賦予了它特殊含義,親王之女稱和碩格格,郡王、貝勒之女稱多羅格格,貝子之女稱固山格格,其餘所有宗女都可以稱格格,皇帝暫時沒有封號的女兒也稱格格。格格並不是一個正式封號,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而已。

除此之外,清朝皇子、入八分王公的侍妾也可以被稱為格格,如清高宗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在清世宗潛邸時期的身份就是格格,甚至私下裡滿洲私人也會稱自己家的閨女為格格。由此也可見,清朝的格格並不是一個官方的正式封號,很多影視作品將格格與公主劃等號其實是錯誤的!最後順帶說一句,格格的讀音不是第二聲,而是第一聲,這是末代肅親王之女金默玉女士給出的讀法,她本身就是格格,應該不會有錯,諸君不要被影視作品給忽悠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所以影視劇裡的什麼“大理公主”、“西藏公主”、“蒙古公主”都是無稽之談,土司的女兒、蒙古王公的女兒等等都沒有資格被稱為公主。

“公主”這個稱呼始於戰國時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公叔為相,尚魏公主。”還有《李斯列傳》“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漢代的制度: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後來歷代都沿用漢代的稱呼。北宋政和三年,因為蔡京的建議,仿周代王姬的例子,皇帝的女兒也就是公主改稱為“帝姬”,皇帝的姊妹長公主改稱為“長帝姬”,皇帝的姑姑大長公主改稱為“大長帝姬”。南宋建炎元年又恢復了舊稱。

漢代諸王之女稱為“翁主”,這也就是後世的“郡主”。唐朝封太子之女為郡主,宋朝封宗室之女為郡主。明清以親王之女為郡主。

“縣主”在不同的時代定義不同。東漢的公主分等級,有郡公主、縣公主、鄉公主、亭公主等等。“縣主”指的就是縣公主,縣公主可能是皇女也可能是諸王女。從南朝劉宋開始,縣主成為獨立稱呼,王女為縣主。以後各代基本以親王之女為縣主。明清時以郡王之女為縣主。


沅汰


  

  1、大長公主,一般是皇帝的姑姑輩。

  像漢武帝的元配叫做陳阿嬌,陳阿嬌的母親是館陶公主。館陶公主是漢武帝的親姑姑,因此可以叫做大長公主。多虧了館陶公主出力,漢武帝才能在諸多皇子中上位。但是,館陶公主,尤其是陳阿嬌太作了,漢武帝繼位後,她老是把當年那點恩德掛在嘴上,久而久之,漢武帝就對陳阿嬌十分厭惡。在姑姑去世後沒多久,就把陳阿嬌給廢了。

  2、長公主,一般是皇帝的姐妹。

  李世民的姐姐平陽長公主,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平陽長公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統兵作戰,立下赫赫戰功,以女子身份單獨擁有傳記的傳奇女子。娘子關,便是因她而得名。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去世之後以軍禮安葬的女性名將。

  3、公主,一般都是皇帝的女兒。

  歷代以來公主實在太多,出名的公主也不少,比如說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不但聰穎過人,且權謀機變,頗有政治手腕。多虧了太平公主發動兵變,唐睿宗才能登基,李隆基才有機會坐上皇帝寶座。

  太平公主也曾幻想和母親一樣宰割天下,可惜美貌過之,雄圖偉略卻大大不如。

  4、郡主,一般是皇太子、皇子之女稱為郡主。

  皇帝之女為公主,皇帝是孫女為郡主。歷代以來,郡主多有變化。兩漢時期,郡主是郡公主的簡稱,皇帝的女兒有封公主的,也有封郡公主的,公主多是由郡公主升級而成。就像在清朝,皇子一般不是直接封王,而是從貝子、貝勒、親王等一步步封上來的。

  在唐朝,開始只有皇太子之女才封郡主,後來到了宋朝,其他皇子的女兒也可以稱郡主了。

  5、縣主,一般是王爺的女兒封縣主。

  在皇族女性的封號中,縣主已經較低了。其實各個封號等級還是比較明顯,公是國公,比郡大,郡又比縣大。自然公主大於郡主,郡主大於縣主。

  皇族之中封爵也是代代遞減的。畢竟一代又一代新君誕生,就會有許多新的公主、皇子誕生。大家親疏有別,自然爵位也就有了差別。

喜歡本文,就點下右上角關注一下吧,非常感謝!


葉之秋


公主一詞,目前所見最早出自戰國後期,從秦代開始,公主便是泛指皇帝乃至宗室之女。後世對於公主的劃分日漸細密,將皇帝的姑母輩分的公主稱為大長公主,皇帝平輩姐妹稱為長公主,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為郡公主,簡稱郡主,親王之女封為縣公主,簡稱縣主。按照分封角度來說,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都是國字頭的,公主稱呼前面為某國(如:齊國、宋國、魏國等),公主隨著年齡增長已經和當朝皇帝輩分關係的變化可以逐漸升級為長公主、大長公主。在遼朝還出現過雙國大長公主,就是兩個封國的國號組在一起,比一個單獨國號的大長公主級別還要高一點。比如遼道宗第三女特里由秦晉國大長公主轉封梁宋國大長公主。郡主和縣主理論上是不能升級為長公主和大長公主。待遇自然也比國字頭的公主要低一些。在某些朝代(比如金代),縣公主和縣主還不是一回事,縣公主還是皇帝之女,而縣主才是親王之女,這一點需要注意。


大意覺迷


隨著朝代更替,每個朝代對於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和縣主的定義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大長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姑母,長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姐姐,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女兒,而郡主和縣主定義在每朝每代就不同了。

1、西漢初期

皇女和宗女的冊封、晉封、待遇逐漸形成制度,皇女稱公主,諸王之女稱翁主。從漢文帝嫡長女劉嫖起,公主的封號通常是以她們食邑所在的縣為前綴,例如漢文帝嫡長女劉嫖,其食邑在館陶縣,因此其出生時封為館陶公主,而到了她的弟弟漢景帝時為館陶長公主,而到了漢武帝時期,作為皇帝的姑母加岳母,則被尊為館陶大長公主。而其他親王的女兒皆為翁主,並無郡主、縣主之分。


2、隋唐時期,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姊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親王女封縣主。大唐的第一位大長公主是同安大長公主,是李淵的妹妹,大唐建立後,就被封為長公主,貞觀時期,又晉封為大長公主。而最有名的應該是太平公主,但她並沒有被封長公主或大長公主,而是直接封了鎮國太平公主,權勢直接在大長公主之上。


3、宋朝時,規定帝姑祖母為兩國大長公主、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姐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為封號,婚後改以國名為封號。宋徽宗統治期間,應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號為帝姬,並改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如宋徽宗女兒有柔福帝姬、保福帝姬、仁福帝姬等。以此類推。

4、而到了明朝

仍稱皇帝姑母為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為長公主,皇帝之女為公主;而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之女為縣主,郡王孫女為郡君,曾孫女為縣君,玄孫女為鄉君。例如朱元璋的姐姐初封為孝親公主,後加隴西長公主,因嫁給曹國公李文忠的緣故,又稱曹國長公主。

5、到了清朝,只有長公主、公主的稱號。其他親王的女兒都稱格格。


小姚的記錄


在古代,人們都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在帝王家裡更是如此。帝王家中尊貴的是皇帝,下面有親王、郡王等,就連帝王之家的女眷,也有著複雜的等級。每個等級都有不同的叫法,皇家的女眷裡有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和縣主,那這些名頭有什麼區別呢,哪個最尊貴呢?

大長公主,這個名頭始於漢代,在隋唐年間形成了定製。在漢代,皇帝的女兒就是公主。皇室子女是享有自己的采邑的,采邑在那個地方,那麼公主的名號就是這個地方的名字。比如如果把公主的采邑封在了平陽縣,那這位公主就會被成為“平陽公主”。一些公主有了特殊的功勞,又或者特別受到皇帝的眷顧,這時候她們的采邑就可能會增加為好幾個縣,相應的封號也變了,有時候就會被封為“大長公主”。



到了隋唐年間,大長公主這種封號已經成了一種定製,特指在位皇帝的姑姑(也就事先帝的女兒)。這個時候的大長公主,就不像前朝那樣,代表著受寵程度或者功勞了,而是簡單地代表了一位女性的長幼。

長公主,和大長公主的由來差不多。在漢代,在位皇帝的姐妹,一般會被稱為長公主,而皇帝的女兒,一般都是縣公主,和官員之中的列侯一樣,地位較低,很多人都沒有采邑。有的皇帝為了彰顯長女的地位,也會將其冊封為長公主,所以在此時,能叫長公主的基本就兩種人,一種是帝王的姐妹,一種是帝王的長女。後世基本能稱得上是長公主的,一般都是在位帝王的姐妹,帝女被封為這個的很少。



公主,在唐朝之前,帝和王的女兒,都能用公主來稱呼。公主不是兒子、女兒這種意思,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封號,是需要皇帝來冊封的。如果有帝女夭折,那多半不會被封為公主。從唐代開始,帝女和王女的身份就不一樣了,公主這個稱呼只能用在皇帝女兒的頭上。

郡主的叫法始於東漢,在那個時代,帝女有兩種稱呼,一種是公主,一種就是郡主,不過被封為郡主的人很少。後來的很多朝代在這些稱呼上改來改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到了唐朝,這個概念才被確定下來,專指太子的女兒。不過唐朝往後,這個概念又不確定了,很多時候親王的女兒也能被封為郡主,而且有的大臣之女都能得到這個封號。



縣主是公主具體的叫法,在漢代,帝王的女兒有三種稱號,長女有可能被封為長公主,其他的帝女,會有兩種稱呼,一種是縣公主,另外一種是郡主。到了唐代以後,郡主特指親王之女,檔次被降低了許多。而到了明清時期,郡主又特指郡王之女,郡王地位比親王差遠了,這個時期的縣公主當然地位也就更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