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娶了兒媳婦楊玉環,那麼後來李隆基的兒子怎麼樣了?你怎麼看?

農人牧子


若是換做普通人,老爹公然扒灰,搶了自己的媳婦,當兒子的一定會跟老爹拼命,可李隆基是皇帝,別說搶了兒媳婦,就是下令讓兒子自殺,他兒子也不得不從。

李瑁與楊玉環的姻緣

李瑁,唐玄宗李隆基眾多兒子中的一員,第十八子,被封壽王。

李瑁的母親是武惠妃,別人是母憑子貴,李瑁卻是子憑母貴,因為武惠妃曾經是李隆基最寵愛的后妃,雖然沒有被冊為皇后,但李隆基一度十分寵愛她。武惠妃頗有政治頭腦,又心狠手辣,曾策劃一系列陰謀,慫恿李隆基把自己的兒子李瑁立為皇太子,然而最終失敗。

不過,李瑁還是有收穫的,至少收穫了美色和婚姻。

在一次婚宴上,年輕的李瑁邂逅楊玉環,立刻被天生麗質的楊玉環吸引,他向父親李隆基、母親武惠妃提出請求,想要娶楊玉環為妻,武惠妃答應了給他做主,然後李瑁如願以償,娶到了夢寐以求的美人,過上了幸福鴛鴦的生活。

論年齡,楊玉環比李瑁還大一歲,不過兩人是同齡人,郎才女貌,門當戶對,婚後感情融洽,生活幸福,是一對人人豔羨的神仙眷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楊玉環一直沒有生育。

幸福的生活總是短暫的。過了沒幾年,這對幸福的夫妻就被拆散了。

李隆基的橫刀奪愛

武惠妃去世後,李隆基著實傷心了很長時間,鬱鬱寡歡,對其他女人提不起興趣,但他畢竟是風流皇帝,很快就開始物色新的寵愛對象。

這個時候,李隆基身邊的宦官出了一個餿主意說,聽說壽王妃楊玉環國色天香,能歌善舞,當世極品,不如讓她入宮伺候您,一定能取悅您。

換做別人,這種餿主意肯定不能採納,但李隆基居然答應了,直接派人到壽王府宣佈口諭,宣召兒媳楊玉環入宮,藉口當然不能是伺候自己,他總要講點臉面,而是讓楊玉環出家給自己的母親祈福,實際上卻讓楊玉環住在宮裡,變成了自己的禁臠。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先是“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然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再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結果導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最終“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以上便是《長恨歌》裡描述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了。

李瑁的最終結局

面對父親的橫刀奪愛,壽王李瑁當然心在泣血,當他入宮面見時,看到自己的老婆成為老爹的專寵,兩人一副卿卿我我的模樣,再回想起當初花前月下的幸福生活,自己卻要恭恭敬敬地稱呼前妻一聲“貴妃”,對方嬌滴滴地回一句“壽王”,李瑁連自殺的心都有了。

李瑁當然不服不滿,但他沒有任何資格和膽量跟老爹叫板,更別說報復了。

更悲催的是,李瑁被老爹公開搶走老婆後,好幾年都沒有老婆,孤苦伶仃一個人。李隆基都霸佔兒媳楊玉環六年了,才想起兒子李瑁連老婆都沒了,做主給李瑁娶韋氏為妃,緊接著就賜楊玉環為“貴妃”,由於李隆基一直沒有冊立皇后,楊貴妃成為事實上的六宮之主。

不過,相比楊貴妃被縊死馬嵬坡,李瑁雖然被老爹“戴帽”了,結局還不錯。

李瑁跟楊玉環沒有生育孩子,專家推測楊玉環很可能患有不孕不育症,因為她和李隆基也沒有生育,足以證明這一點。反倒是李瑁,自從娶了韋氏為妃,兩人一共了5個兒子,他本人一直活到55歲,無疾而終,在古代雖然算不得很長壽,卻也是善終。

李瑁雖然早年經歷不幸,但老天爺是公平的,楊玉環的英年早逝,香消玉殞,李隆基的晚年悽慘,不得自由,都證明了他和兒媳的愛情是違背倫理道德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世界上,綠帽子戴的最大的當屬壽王李瑁了,給他綠帽子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生父唐玄宗李隆基。

說起李瑁,不得不提她的生母武惠妃。


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長的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玄宗早就注意到她了。玄宗剛一繼位,就把武惠妃納入了後宮,百般恩寵。

這個武惠妃不僅人長的美,而且十分溫柔,把玄宗伺候的舒舒服服的,玄宗很滿意,就產生了將王皇后廢為庶人,然後立武惠妃為皇后的想法。

結果,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對,難道皇上不記得武則天了嗎?玄宗只得作罷。

武惠妃雖然長的美,但生育能力卻不行,生了三個寶寶但都夭折了,最大的不過兩歲。


後來,武惠妃又生了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壽王李瑁,武惠妃擔心她命中克子,於是就把李瑁送給了玄宗哥哥寧王撫養。

沒想到,李瑁健健康康地長大了。到了七歲的時候,武惠妃把他接到了宮裡,玄宗封他為壽王。

李瑁十五歲的時候,與十六歲的楊玉環一見傾心,兩人花前月下,山盟海誓。後來在武惠妃安排之下,李瑁迎娶了楊玉環,夫妻倆恩恩愛愛,和和美美,羨煞旁人。

此時,玄宗或許沒見過楊玉環,否則就沒李瑁什麼事了!

可能由於武氏的“權力”基因在作怪,武惠妃權力慾望越來越強,她想讓李瑁做太子,於是她誣陷太子李瑛謀反,成功除掉了太子,順帶著把玄宗的其他兩個兒子李瑤、李琚也一起幹掉了。


李瑁離太子之位僅一步之遙。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這一年,武惠妃突然死掉了,據說是被太子的鬼魂嚇死的。

與武則天相比,武惠妃各方面條件都不差,要顏值有顏值,要心機有心機,唯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人家武則天親手掐死了親生女兒,也沒看晚上做噩夢。

女人要想成為人上人,心理素質要過關。

武惠妃一死,有兩個人最傷心,一個人是玄宗,一個是李瑁。


玄宗是失魂落魄,茶飯不思,美人死了,一時半會找不到替代者,空虛寂寞冷。

李瑁是自怨自艾,憂心忡忡,武惠妃是他最大的政治依靠,武惠妃一死,他的靠山就沒有了,太子之位難於上青天了。

其實情況遠比李瑁想象的更為嚴重,不僅太子之位沒撈到,就連媳婦也跟人跑了。

楊玉環投入了玄宗的懷抱,玄宗的兒媳婦變成了媳婦。李瑁之前“環兒環兒”的叫著,以後不能這麼叫了,必須改口叫“環媽”了!


一覺醒來,媳婦變成了“小媽”,這種“奇遇”李瑁結對是歷史第一人,李瑁的內心翻江倒海,欲哭無淚,欲語還休,他心中默默地罵了自己一萬遍“龜兒子”。

罵自己就等於罵玄宗。

李瑁後來怎麼樣了呢?

還算不錯,玄宗給李瑁討了個新媳婦韋妃,後來給他還生了五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其中三個封了王。

遠離政治漩渦,對李瑁來說不一定是壞事,至少能壽終正寢,公元775年,李瑁死了,享年五十六歲。


一半秋色


楊玉環出生於公元719年,而李隆基出生於公元685年,兩人整整差了34歲。這在古代來說等於是差了兩輩人,李隆基都能夠當楊玉環的爺爺了。



公元734年,楊玉環參加了咸宜公主的婚禮,一同在這次婚禮上出現的有李隆基,還有壽王李瑁。兩人對眼前的楊玉環都是一見鍾情,這時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看到了自己的兒子和老公都喜歡這個女人。於是為了圓兒子的夢想,以及避免楊玉環入宮爭寵,所以力主將楊玉環嫁給了李瑁。

李隆基在無奈之下,勉強同意了武惠妃的要求,冊封楊玉環為壽王妃。李瑁的人生因為母親武惠妃的努力開始朝著頂峰前進。公元737年,武惠妃因為想讓兒子李瑁做太子,所以誣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謀反,最終這三人被處死。此時的李瑁距離太子之位僅僅一步之遙,可謂是事業愛情雙豐收。



然而好景不長,自從武惠妃將三王陷害致死後,不知是因為心虛,還是受到了驚嚇,很快就一命嗚呼了。李瑁也因為母親的去世開始滑向人生的低谷。

武惠妃去世後,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思念也逐漸加深,甚至到後來對楊玉環達到了日思夜想的狀態,最終不甘寂寞的李隆基下定了決心扒灰。公元740年,李隆基下令楊玉環在長安太真宮出家為道士,但是僅僅過了幾天,楊玉環就被迅速的接到了皇宮之中。



李瑁在母親武惠妃去世後,接二連三的受到了打擊。先是落空了太子之位,然後又被父親搶走了心愛的女人。但是卻因為李隆基是皇帝的原因,他沒有任何辦法抗爭,只能無奈的接受現實。

當楊玉環離開後,李瑁的養父寧王李憲恰好去世,心灰意冷的李瑁選擇為養父守孝三年,李隆基也不想再看到他,於是慢慢的疏遠了李瑁。公元745年,李隆基想把楊玉環冊封為貴妃,這時想起了李瑁還沒有王妃。於是做為補償也好,交易也罷,李隆基給李瑁娶了一名姓韋的妃嬪,其後李瑁和韋妃相依為命,生育了5個兒子,3個女兒。



公元775年,55歲的李瑁去世,這悲劇式的一生也正是的結束了。


我是越關


歷史上曾有“髒唐臭漢”之說,“臭漢”指的是漢朝皇帝都喜歡同性戀,那麼“髒唐”有多髒呢?

唐朝“髒”的很徹底,比如唐太宗欺嫂霸弟媳,武則天豢養男寵,高陽公主私通和尚……

這還不算最勁爆的,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竟然霸佔了兒媳婦。李隆基因此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扒灰公公。



奇怪了,李隆基的兒子就沒有任何反應嗎?就這樣看著老婆成了自己的小媽!後來李隆基的兒子怎麼樣了?

別急,且容我一一道來。

李隆基霸佔的兒媳婦叫楊玉環,也就是後來的楊貴妃。

李隆基的兒子叫李瑁。李瑁是李隆基和寵妃武惠妃生的兒子,排行第十八子,小名十八郎。

李瑁5歲時被封為壽王,17歲時娶楊玉環為王妃,小兩口生活了5年後,李瑁的母親武惠妃去世了。



武惠妃去世時年僅38歲,李隆基52歲。當時李隆基妃子也不少,但是最寵愛的是武惠。

唐玄宗生前曾有意立武惠妃為皇后,但是遭到了群臣的反對。群臣奏道:“皇上,大唐好不容易從武氏手中奪了回來,現在又要立武則天的侄孫女為皇后,這豈不是又回到了從前?”

李隆基一聽無言以對,只好作罷。

武惠妃死後,李隆基整日鬱鬱寡歡,作為他的貼身太監,高力士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恰好有一次高力士去壽王宮裡辦事,他發現壽王李瑁的老婆楊玉環長得很漂亮,有當年武惠妃的影子和神采。(如圖)



回來見到李隆基後,高力士就把楊玉環長得如何漂亮講了一遍,直聽的李隆基心癢難耐。

第二天一早,李隆基在高力士陪同下見到了兒媳婦楊玉環,史書記載李隆基彷彿看到了當年的武惠妃了,吃驚的半天合不攏嘴。當天就帶上兒媳婦去了華清池洗澡。

楊玉環很想討公公的喜歡,畢竟李隆基富有天下,於是千嬌媚、萬柔情曲意奉承,這讓李隆基想入非非,於是有了霸佔兒媳婦的念頭。

二人玩到深夜方分手各自回宮,李瑁見老婆心花怒放得樣子,一問得知是和父親在一起,李瑁也不敢吱聲,只是暗中生氣。

李隆基自從和楊玉環接觸後,相思更重了,眼前交叉出現武惠妃和兒媳婦的身影,不久就病倒了。



高力士明白其中的原因,於是對李隆基說,“我有一副靈丹妙藥,保證皇上很快恢復龍體。”

李隆基用有氣無力的聲音說,“愛卿快點獻上來。高力士說,我的靈丹妙藥就是楊玉環。李隆基一聽這三個字,眼神突然放出了光芒,

高力士心中暗樂。於是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高力士的意思是讓皇上把楊玉環娶過來,當時李隆基說“這樣不好嗎?他畢竟是我的兒媳婦。高力士說,皇上何不下旨讓楊玉環為婆婆武惠妃誦經超度以表孝心,誦經超度一般要兩年,等過兩年後,陛下就可以直接把楊玉環接進宮了。

李隆基一聽龍顏大悅,竟然從龍床上跳了下來,高力士一看哈哈大笑。



一切按照高力士的計謀進行著,李瑁雖然不高興,但又不能公開反對媳婦為母親祈禱,李瑁怕被人指責不孝順,也只能隱忍不發。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李隆基假惺惺的對兒子說,你看你老婆盡孝心去了,你自己孤孤單單的,當爹的於心不忍,這樣吧,我給你再娶個老婆吧,等以後我老了,你有希望接班。

李瑁被老爸一忽悠,腦瓜一熱就同意了,於是李隆基重新為兒子取了一位姓韋的王妃。

還差半年楊貴妃超度婆婆就滿兩年了,李隆基實在等不及了,在兒子再娶老婆僅過了十天後,李隆基和兒媳婦楊玉環舉辦了隆重的婚禮,楊玉環被李隆基封為貴妃,從這以後,楊貴妃成了李隆基的老婆了。

李瑁

這時李瑁方知上當了,可是他有什麼辦法呢?當初老孃活著時,想把自己的兒子立為皇太子,結果失敗了,李隆基立李亨為太子,老爸說讓他做太子只不過是騙他的,李瑁和父親的感情越來越疏遠。

失去了老婆,皇太子之位也不屬於他了,李瑁萬念俱灰,他沒有能力和父親爭,只好自認倒黴,之後他和妻子韋妃相依為命,先後生了5個兒子,(和楊玉環結婚5年沒生一男半女)其中三人封王。55歲時去世。


秉燭讀春秋


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楊貴妃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中國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楊貴妃的美使得花朵都不敢開放,可見她的美貌非凡。

李隆基能與楊玉環結合在一起,這其中還有一個比較尷尬的故事,說起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遺產,但也留下了一些尷尬的的歷史。

楊玉環本是壽王李瑁的妃子,也就是李隆基的兒媳婦,可是怎麼又成了李隆基的貴妃?這其中的緣由還是比較複雜的。


壽王李瑁的母親是武惠妃,她曾是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因為子憑母貴,李隆基很想立李瑁為太子,但是當時大臣們都非常反對,李隆基的想法被消滅在萌芽之中。

可是武惠妃不甘心哪,她當然想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以後好繼承大統,可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當時已經有了太子李瑛,武惠妃只有先除掉舊太子才能立新太子。

後來她如願以償除掉了李瑛,可是俗話說的好,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做了虧心事,心裡就有鬼了。武惠妃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居然生生的把自己嚇出病來,沒過多長時間就死了。

武惠妃一死,唐玄宗就像掉了魂兒一樣,整天茶飯不思,他身邊的人當然會非常擔心,皇上要是因此得了病該怎麼得了?所以他們開始積極給李隆基物色美女,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入得了唐玄宗的法眼。

這時伺候唐玄宗的高力士想起了一個人,這個人李隆基之前曾經見過,她長得美貌非凡,只是她和李隆基的關係,好像不能被世人所接受,但是高力士也想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於是在李隆基面前,試探著提起了這個人,她便是楊玉環。


原來當年李隆基和武惠妃在驪山泡溫泉的時候,曾經遇到過楊玉環。她不知道李隆基在哪裡,在驪山策馬奔騰,李隆基看到後召見了她,曾驚為天人。

但是因為那時武惠妃還活著,楊玉環還是自己的兒媳婦,所以並沒有往那方面想,可是現在李隆基出於情感空窗期,他急需有個女人來安慰自己,一想到楊玉環,李隆基枯死的心,好像被注入了一汪清水。


高力士一看李隆基的表現便知道有戲,於是安排了驪山之行,並讓楊玉環隨駕伺候,聖旨到達壽王府,李瑁震驚不已。沒想到自己失去了母親,連妻子也要失去,他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是皇命不可違,他只是沒想到厄運來的這麼快,李瑁和楊玉環成婚後,兩個人琴瑟和鳴,恩恩愛愛,本是很美滿的一對夫妻,可是天下的事情只有皇帝說了算,更何況唐朝時期的倫理道德觀念本就沒有那麼強,所以李瑁已經預想到會發生什麼。

沒辦法他只能讓自己的妻子去陪伴自己的父親,而楊玉環作為一介女子,命運本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只能隨波逐流而已。

楊玉環去歷山陪伴唐玄宗後,李隆基徹底被李玉環迷住了,不管她是誰,無論如何都要納入自己宮中,但是如何堵住悠悠眾口呢?這時又是高力士替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不得不說高力士還真是一個為主子著想的“好奴才”。

李隆基下旨讓楊玉環到太真觀出家,而太真觀本就在皇宮之中,想要和李隆基見面特別方便,這只是為了掩人耳目。等到風聲一過,李隆基便將楊玉環納為了自己的妃子。

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新唐書》)

李隆基為了補償李瑁,又給他另賜了一門婚事,也算是對他的一種補償。作為李瑁又能有什麼辦法?他只能聽從皇上的安排,否則的話,只怕連命都保不住。

所以皇家的事情不過是皇帝一人說了算而已,連把兒媳婦佔為己有都能做得那麼冠冕堂皇,或許還有許多人羨慕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但是從倫理上講,他們畢竟是違背了道德規範,他們的快樂終究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而楊玉環最終也沒有得到好下場,李隆基最後也生活在孤獨痛苦當中。

所以不管到任何時候,做人做事還是要以道德為基準,正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不要為了一時的享樂,而讓自己落入另一個深淵。(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雨霽視角


李隆基一生經歷了好幾場政變,這才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他曾經是一個雄才偉略、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一手將李唐從漸漸崩潰的邊緣給拽了回來,然後又一手為李唐開創了“開元盛世”。

只可惜,他雖然將李唐盛世推到了頂峰,最後卻又一手將李唐帶上了下坡路。

李隆基是憑發動政變才奪到了權,也許他也沒有想到自己最後也會被自己的兒子李亨擺了這麼一道。

不過,李隆基也可以說是因為一個女人而失國,即便是史書也忍不住感慨一句:“玄宗親平其亂,可以鑑矣,而又敗以女子。”

這個讓李隆基痴迷以致於最後失國的女人也不是別人,正是他曾經的兒媳婦,也是他後來最為寵愛的女人——楊玉環。

李隆基從兒子李瑁的手中搶走了楊玉環,說起來也是不復雜,此事主要涉及到了四個人,一個當然是李隆基自己,一個是武惠妃,一個是楊玉環,最後一個則是李瑁。

說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除了人人皆知的楊貴妃楊玉環之外,實際上還有一個少有人知卻又不得不說的武惠妃,武惠妃和楊貴妃可以說是李隆基一生當中最為寵愛的兩個女人,當然,楊貴妃是在武惠妃病逝之後方才獲寵。

武惠妃不僅是李隆基的寵妃,還是李瑁的生母,所以,楊貴妃曾經還是武惠妃的兒媳婦。

李隆基後來之所以會搶走楊玉環,說到底還是因為武惠妃。

他為了告訴所有人自己對武惠妃的寵愛,在廢了王皇后之後,便沒有再立過皇后,所以當時的武惠妃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被正式冊封為皇后,但實際上卻已經和皇后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差別了,說白了也是六宮之主。

武惠妃作為皇帝最寵愛的女人,又為皇帝生了幾個兒子,心思自然不會簡簡單單地讓自己的兒子只當一個親王,白白浪費了自己所獲得的寵愛。

於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李瑁能夠取代當時的皇太子李瑛,成為唐朝的儲君,武惠妃便自導自演了一場血腥的“宮鬥劇”。

武惠妃要想讓自己的兒子李瑁成為唐朝的儲君,成為李隆基的接班人,那麼,她首先要除掉的便是皇太子李瑛。

李瑛在715年9歲的時候,便已經被李隆基正式冊立為皇太子,他的母親是唐玄宗的“三妃”中的趙麗妃,雖說不如武惠妃受寵,可也不會差到哪去。

所以,即便武惠妃有心將手伸向李瑛,趙麗妃活著的時候,她也會投鼠忌器。

後來,趙麗妃一死,沒有人能夠再在玄宗的耳邊為李瑛吹枕頭風了,武惠妃這才開始策劃向李瑛下手。

武惠妃第一次正式對李瑛下手,是在她讓女婿楊洄收集了李瑛的汙點之後,對他進行栽贓陷害,她故意哭哭啼啼地跑去找李隆基:“皇上,您可要為我作主呀,皇太子李瑛結黨營私,想要陷害我們母子呀!”

李隆基當時一聽便怒了,好你個李瑛,這皇位還沒傳給你,你便如此放肆了,將來真傳給你了,那還了得?

他為了安撫被太子李瑛“欺負”了的武惠妃,原本已經打算廢黜李瑛了,誰知道宰相張九齡跳了出來,說了一堆秦始皇棄扶蘇而立胡亥、漢武帝廢劉據之類的話,總算讓李隆基及時收住了廢黜李瑛的心思。

武惠妃見一計不成,便再施一計。

張九齡在737年因事被貶出了長安,沒辦法繼續幫李瑛,武惠妃便迫不及待地再一次對李瑛下手了。

她先是派人去對李瑛說有賊人混入了宮中,讓李瑛、李瑤和李琚三人披甲入宮索拿賊人,等到李瑛他們真的披甲入宮了,她又裝作慌里慌張的模樣跑去找唐玄宗,對唐玄宗說:“皇上,不好啦,不好啦,皇太子和鄂王、光王三人謀反啦,他們披甲入宮來抓皇上了!”

李隆基一聽,好你個李瑛,竟然未經朕的允許便披甲入宮,這還了得,是不是想謀反?

武惠妃此計一出,果然徹底激怒了李隆基,他畢竟也是走政變這條路過來的,所以時刻防著自己的兒子也有樣學樣,所以李隆基迅速讓人將李瑛、李瑤和李琚三人逮捕入獄,然後將他們貶為庶人,最後更是將他們賜死。

李瑛被武惠妃設計陷害後,李瑁當上太子了嗎?沒有,他不僅沒有當上太子,他的王妃還被李隆基所奪。

李隆基“一日棄三子”之後,武惠妃還沒來得及開心,也沒來得及享受勝利的果實,將自己的兒子李瑁扶上儲君的位置,便病逝了。

武惠妃一死,李瑁也失去了被立為太子的機會,反倒便宜了李亨。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李隆基雖然因為武惠妃的死曾經一度悲傷得吃不好也睡不好,但是為了填補自己的感情空虛,他很快便讓人為自己物色能夠取代武惠妃的女人,宮中雖有美人佳麗無數,他卻一個也看不上。

後來,也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報復武惠妃,竟然有人向李隆基推薦了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的王妃——楊玉環,說楊玉環天生麗質,妖嬈嫵媚,又會唱歌又會跳舞,說得李隆基心動不已,最終還是忍不住召見了楊玉環,然後被她給迷住了。

李瑁再怎麼埋怨李隆基搶走自己的王妃,讓自己成為天下人的笑柄,他也不敢怎麼樣,只能無奈地接受這個現實。

後來,李隆基為了彌補李瑁,重新給李瑁找了個壽王妃,也即左衛勳二府右郎將軍韋昭訓之女韋氏。

韋氏一生為李瑁生了五個兒子,李僾被封為德陽郡王,李懷被封為濟陽郡王,李偡被封為廣陽郡王,李伉被封為薛國公,小兒子李傑則官居國子祭酒一職。

也許也正是因為沒有被立為皇太子,讓他遠離了權力的中心,遠離了政治鬥爭的漩渦,讓他得到了善終,免於政治鬥爭的波及,即便是李亨即位以後,也沒有對他下手,讓他安然活到了775年。

反觀李亨雖然當上了皇帝,卻在762年便已經悵然而去。

即便武惠妃當初仗著自己受寵,讓李瑁當上了皇太子,但是誰又知道他究竟能不能坐得安穩,不會是李瑛一般的下場?


寧糊塗


問題:李隆基娶了兒媳婦楊玉環,那麼後來李隆基的兒子怎麼樣了?你怎麼看?


前言

唐玄宗之子李瑁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初名李清。開元13年封壽王, 楊玉環原本是壽王的妃子,被玄宗奪走後,壽王又納入韋氏為正妃。

壽王死於大曆十年(775年),而楊玉環早在20年前,安史之亂後(756年)就被賜死了

大曆十年薨,贈太傅。子王者三人,僾王德陽郡,伓濟陽郡,偡廣陽郡,伉薛國公,傑國子祭酒。《新唐書》

關於壽王的故事,李商隱還寫過兩首有名的七絕。

1、《龍池》 :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龍池在唐玄宗的興慶宮內,在歌舞生平之中,薛王開開心心喝的大醉,壽王卻是清醒的。對於這個對比,後人評價李商隱:

“詞微而顯,得風人之旨。”《鶴林玉露》

有話不說破,卻能讓讀者一看就明白是一種諷刺。

明朝王鏊《震澤長語》中說:

餘讀《詩》,至《綠衣》、《燕燕》、《黍離》,有言外無窮之感。後世唯唐人尚有此意,如“薛王沈醉壽王醒”,不涉譏刺,而譏刺之意溢於言表,得風人之旨。

我讀詩經,都有無窮的言外之意,後來的詩篇中只有李商隱得到精髓(風人之旨),“薛王沈醉壽王醒”這一句,並不是直接譏刺,但是譏刺的意思卻讓人很容易感受到。

2、《驪山有感》

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

這首詩換了地方,來到了驪山長生殿。皇帝和楊貴妃每次去長生殿,不願意跟隨的只有壽王。這首詩的最後一句“不從金輿惟壽王”,常常被批評太露骨,沒有“薛王沉醉壽王醒”含蓄。

想必每一次看到父皇和自己的前妻一起時,都是一次痛苦的感受吧?

3、楊貴妃被賜死時,壽王也在現場

據歷史記載,安史之亂以後,唐玄宗和楊貴妃入川,壽王也在金輿左右,還帶領了一支部隊。楊貴妃被賜死的時候,壽王應該就在眼前。留下太子抗敵的時候,還是高力士與壽王替皇帝與太子告別。

於是誅國忠,賜貴妃自盡。車駕將發,留上在後宣諭百姓。眾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於聖代,世為唐民,願戮力一心,為國討賊,請從太子收復長安。"玄宗聞之曰:"此天啟也。"乃令高力士與壽王瑁送太子內人及服御等物,留後軍廄馬從上。
《 舊唐書卷十本紀第十》

結束語

詩人作詩常常借古諷今,壽王被拿來作詩料,自然要寫他的尷尬。不過壽王忍辱負重,遇事看得開,或許壽王根本就沒有當回事,只是後人胡亂揣摩而已。宋朝楊萬里的《讀武惠妃傳》把壽王寫成了一個“大孝子”,主動獻上楊玉環,可謂反諷的高手了:

桂折秋風露折蘭,千花無朵可天顏。壽王不忍金宮冷,獨獻君王一玉環。

壽王活到了55歲,在古人也算長壽,看來心態不錯。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談論起“李隆基、楊玉環和壽王李瑁”這對兒關係,我們也就不得不提起“李世民、武則天和太子李治”這對兒關係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這兩對關係是十分相像的,只不過顛倒過來了。


想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40歲的時候,迎娶了年僅14歲的武則天入宮,等到李世民駕崩後,登基帝位的唐高宗李治隨即又將“小媽”武則天納為己用、據為已有。而今天提到的唐玄宗李隆基則是將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據為己有,此舉絲毫沒有考慮過兒子李瑁的感受。不過,李隆基畢竟是九五之尊,壽王李瑁即使心不甘、情不願,但也只能是束手無策。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如果當初壽王李瑁真的因為“老子強霸楊玉環”而大動干戈、兵鋒相向的話,那就好比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不僅搶佔不回楊玉環,恐怕李瑁最終也只能落得個悽慘的下場。不過歷史上的壽王李瑁還是頗識大體、善知人情世故的,不僅沒有表現出任何痛恨的端倪,反而還向這對兒“新婚夫婦”恭賀祝願。對於身為人子、人臣的李瑁來說,妻子楊玉環的“被霸佔”,李瑁雖有不捨,但是卻不盡全如此,歷史上的他對此還是看的比較開的。


眾所周知,唐玄宗一生當中唯有兩個女人是他最為看重的,一個是武惠妃,一個則是禍國殃民的楊貴妃。要不是武惠妃的突然去世,恐怕楊玉環也不至於會被唐玄宗擄掠到皇宮,割了兒子李瑁的心頭肉。武惠妃去世之後,李隆基便一度陷入到了沉思之中,終日悶悶不樂、不思茶飯。如此沉鬱寡歡之境遇,對於玄宗來說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就在此時,楊玉環出現了,這個在玄宗心目當中“大唐唯一能夠和武惠妃相媲美的女人”出現了。《新唐書》中這樣記載: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

當時玄宗降下聖旨給壽王李瑁,要求楊玉環隨同自己前往驪山,李瑁心目當中自然明白,此次驪山之行意味著什麼。只是沒想到的是:李瑁剛剛與楊玉環喜結連理、琴瑟和鳴,原本這麼一對“在天比翼鳥,在地連理枝”的美滿夫妻,如今卻要面對父親的強行拆散,並且將兒媳楊玉環據為己有。李瑁萬萬沒有想到:母親武惠妃剛剛過世,如今妻子楊玉環也要被搶奪而去,自己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卻都毫無例外葬送給了李隆基。


即便李瑁有千萬無語來哭訴,但是“普天之下,莫非唐土”的思想在此牢牢地阻滯住了李瑁。李隆基在霸佔楊玉環後,隨後便又給李瑁安排了另一門婚事,李瑁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地默默接受了。如若抗旨不聽或者是有非分之想的話,李瑁自然而然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


小鎮月明


唐玄宗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歷史為大家所熟知,但是楊玉環曾是李隆基的兒媳婦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公元734年,楊玉環參加了咸宜公主的婚禮,同時唐玄宗李隆基與兒子李瑁也參加了這場婚禮,兩人同時喜歡上了美貌的楊玉環,李瑁的母親武惠妃為了避免楊玉環進宮之後爭寵,也為了兒子李瑁的幸福,就一力促成了楊玉環與李瑁的婚事。

李隆基將楊玉環冊封為李瑁的壽王妃,武惠妃也一心期望李瑁能當上皇帝,所以在公元737年,陷害了太子李英、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謀反,三人被處死,李瑁此時距皇位已不遠,但是不知是害死人後害怕還是報應加身,武惠妃沒有多久就過世了,沒有了武惠妃的幫助,李瑁處境日漸衰退,開始滑向人生的低谷。

武惠妃去世後,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思念也越來越強烈,甚至達到了日思夜想的狀態,最終不甘寂寞的李隆基下定了決心要得到楊玉環。公元740年,李隆基下令楊玉環在長安太真宮出家為道士,但是僅僅過了幾天,楊玉環就被接到了李隆基的皇宮之中。

李瑁沒有辦法抗爭,只能無奈接受被父親搶了妻子的現實。正好此時李瑁的養父寧王李憲恰好去世,所以李瑁就為養父守孝三年,李隆基也不想在看到李瑁,就慢慢疏遠他。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冊封楊玉環為妃時,想起啦李瑁沒有王妃,於是給李瑁許了一位姓韋的妃嬪,其後李瑁和韋妃相依為命,生下了幾個孩子。

公元775年,李瑁享年55歲去世,這悲劇的一生也算結束了。


丫丫說史


這個問題怎麼看,我們後人不能想當然,要依據史實。根據可靠的史料來梳理,不能隨意八卦。開元初期,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生2子1女均在襁褓中夭折,玄宗為此十分傷心,又是追封,又是築臺遙望愛子愛女,悼念不已,雖然此時他已有十幾個子女。後來武惠妃再次懷孕,玄宗十分小心,對宮內外秘而不宣,恰逢玄宗大嫂寧王妃入宮,見玄宗愁眉不展,面帶憂鬱之色,就問為何?玄宗說出心事,原來是怕武惠妃的孩子再次夭折,寧王妃主動請求撫養孩子,在孩子生下後,就被秘密抱養到寧王府,寧王妃對孩子視如親生,親自哺乳,別人也都以為是寧王妃的親骨肉。當然玄宗也經常去寧王府看望大哥,見到兒子,寧王也經常帶著孩子入宮看望玄宗,因為他們兄弟的關係十分親密,只是不戳破孩子的身份。這個孩子就是李瑁,直到李瑁七歲的時侯,才公開皇子的身份,封為壽王,寄託著玄宗希望兒子能長壽之意。到此時大家才恍然大悟,難怪玄宗見了這個孩子格外憐愛呢!原來是親生兒子。寧王夫婦為了不辜負玄宗重託,對李瑁精心培養教育,所以李瑁在七歲上朝時的舉止禮儀比他許多年長的哥哥們都優秀,玄宗對此十分高興,為報答大哥對孩子的養育之恩,叫李瑁仍視寧王夫婦為父母。

李瑁17歲時玄宗為其選妃,選擇了弘農楊氏女,即楊玉環。弘農楊氏是當時的高門大姓,依當時人的觀念,門第是指家族名望,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家學淵源等,所謂世家大族,詩禮之家。不看當時的官位權勢,財富多寡。弘農楊氏家族是東漢大儒,門生故吏遍天下,人稱關西孔子的太尉楊震的子孫,在東漢是四世三公,非常顯赫的頂級門閥。一直到魏晉南北朝隋唐,幾 百年間人才輩出,屬於官宦世家。從玄宗冊封壽王妃的詔令可以看出玄宗對楊玉環的家世門第十分稱許,而且知道楊玉環美貌非凡。說明楊玉環在貴族圈內早已是遠近聞名的美女。

另外有人認為楊玉環是武惠妃選的兒媳婦,過門好幾年玄宗都沒見過,這不符合事實和常理。按照唐朝禮儀,新娘拜見公婆後才正式成為婆家人。婚後三日還要親自下廚,為公婆奉上食物,才算完畢。給壽王選妃應該是玄宗親自操持的,武惠妃只能是有推薦權。因為根據史料記載,玄宗其他子女婚嫁,包括太子的兒女婚嫁,都是玄宗親定人選。強悍如武則天,她的幾個子女的婚嫁人選,也是她丈夫唐高宗親選的,武則天想把唯一的女兒太平公主嫁給武家人也未能如願,那得等唐高宗死後才行。玄宗經常舉行皇室家宴,且喜歡到皇親國戚家做客,比如皇子和公主家,兄弟家等,史書上都有記載,因為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有專人記錄,其中去壽王和壽王同母妹咸宜公主家最多,這說明他二人和父皇關係最親密。到壽王家不可能不見壽王妃,應該多次見過楊玉環。而且按照當時人禮節,父親到子女家,女兒或媳婦要親自下廚,奉上食物,以表孝敬的。史書曾記載玄宗的女兒們爭相獻食以表孝心。

開元25年,武惠妃為給壽王奪太子位,陷害三皇子,遭了報應,多次見三皇子索命,武惠妃得了精神病,近乎瘋了,一直拖延了大半年才死。武惠妃得病的這大半年,玄宗對她倒是一直不離不棄,想盡各種辦法救她,請了不少高僧高道,不停的做法事也無濟於事。武惠妃最後被玄宗追贈為貞順皇后,葬敬陵,陪祀太廟。

話說武惠妃纏綿病榻半年有餘,想必這種病也把她的親人們折騰的夠嗆,按禮制,她的幾個子女和兒媳都要在床前親自侍奉,玄宗也是時刻關注著她的病情,不時的探望,最終還是撒手人寰去了,年僅40餘,她早年夭折的3個子女陪伴在墓側。武惠妃說是報應而死,其實也是壽命將盡,據載,在她死的前一二年,玄宗的國師金剛智,就是那位大唐密宗的始祖預測到她的壽命不長,勸她造一佛像,及早做功德祈福。

武惠妃去世後1年,即開元26年,玄宗為選誰為太子一事,舉棋不定,寢食難安,夜不能寐,十分憔悴,高力士見此情形,就建議說:推長而立,誰敢不服!於是玄宗下定決心立長,即立忠王李亨為太子。有人說為何不立壽王?試想壽王此時處境尷尬,他母親是為他奪太子位才陷害太子謀反的,導致三皇子被廢自盡,當時天下震動,紛紛稱冤。此時若立壽王為太子,必成眾矢之的,諸王不服,此前就因為玄宗偏愛武惠妃母子,諸皇子頗有怨言,最終矛盾激化,玄宗震怒,導致三皇子事件。這就是玄宗舉棋不定,寢食難安,想立壽王而不得的原因,加之壽王排行18 ,上邊兄長太多,立他為太子,將來如果地位不穩,無論是對他個人還是國家來說都未必是好事。說來壽王最終不能成為太子,也是她母親平日積怨太多種的孽根。

壽王雖未被立為太子,且他母親也已去世,但他依然頗受父皇寵愛,玄宗仍舊會時常駕臨壽王府。開元28年,武惠妃去世已經3年了,玄宗對她依然難以忘懷,無人能取代她在玄宗心目中的位置,雖說後宮美女如雲,但玄宗視若無睹,時常鬱鬱寡歡,獨自傷情,有時甚至神思恍惚。他身邊的內侍自然會十分焦急,希望他儘快尋找佳偶。後來在一次宮廷宴會中,壽王妃彈奏琵琶,忽然使玄宗心情大悅。可能周圍人會感覺到皇帝很喜歡壽王妃。

開元28年末,壽王為壽王妃向皇帝上表陳情,自請出家為女道士,要為慘死的祖母,即玄宗生母竇太后盡孝,祈福頌經。隨後在開元29年正月初二竇太后的忌辰,玄宗派他的兄長寧王親自持節到壽王府度壽王妃楊玉環為女道士,賜道號太真,入住太真觀。

從以上這兩條記載來看,玄宗想娶楊玉環,是事先和他大哥商量研究過的,因為楊玉環身份太敏感,不可不慎重。寧王不僅是玄宗的大哥,還是壽王的養父,還相當於皇家的大族長,地位十分尊崇。按資治通鑑記載,在朝堂上玄宗是君,寧王是臣,寧王行君臣之禮,跪拜如儀,但退朝之後,玄宗則規規矩矩地給寧王跪拜,行家人之禮,因為寧王是兄,玄宗是弟。在國君為大,在家父為大,無父則兄為大嘛!最終兄弟倆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讓楊玉環出家做女道士為過渡,從而改變身份。因為當時人盛行以出家為道士的方式為死去的先人祈福,短則一至兩年,長則終生。後來玄宗故去,他的多個女兒也以為父皇追福為名,出家做了女道士。所以當女道士順理成章,不足為奇,而且還有一好處,就是按當時人的宗教觀念,出家就等於斷了今世的塵緣,如同再世了,這就與她壽王妃的身份一刀兩斷了。

野史記載,是高力士到壽王府去說服壽王獻出壽王妃,恐怕不準確。高力士是皇帝身邊的大太監,他去傳話,等於是玄宗自己讓兒子獻出妻子,這不等於明搶嗎?那今後父子關係將何以相處?可以設想,如果寧王以壽王養父之尊,對壽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暗示壽王只有讓出王妃,才能使他父皇擺脫失去他母親的痛苦,此時壽王恐怕也別無選擇,他已失去了疼愛他的母親,他的父皇是他唯一的保護傘,不能再失去父皇庇佑,如果他的父皇因思念他的母親過度,導致身體有恙,他的皇兄即位,他今後的日子可不好過。

我們今人可能認為壽王李瑁和他父親有奪妻之恨,應該十分怨恨他父親或有所表示才對,否則就是太懦弱,但在唐代那個以孝為先的時代,父子天倫終究是要大於夫妻之義的。古人認為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可以換,手足不可斷,兄弟尚且不可斷,何況是父子天倫!玄宗於李瑁既是君又是父,身為臣子毫無怨言才是被那個時代所稱道的吧!

楊玉環入住太真觀近一年之後,寧王病逝,玄宗慟哭失聲,哭之甚哀,為表示對大哥當年讓位的感激之情 ,特追尊為讓皇帝,大嫂寧王妃為恭皇后,建惠陵安葬。玄宗素服發哀,並率親王大臣冒雨為其送葬,壽王李瑁請求為養父守陵,以報乳養之恩。一時間天下人紛紛讚頌玄宗父子是孝悌的楷模。

天寶四載,也就是楊玉環當女道士的第五年,還俗被冊封為貴妃,史載一切禮數實同皇后。此前玄宗已為壽王選了同樣是出身名門望族的京兆韋氏女為壽王妃。韋姓和楊姓在唐朝都是和皇室世代聯姻的大姓。

人算不如天算啊!有野史記載,楊玉環小的時侯,有一個相士偶然看到她,對旁人說,這小女孩將是一個貴人,別人追問到什麼程度,相士認為若干年後,天下人都得向她朝拜,她的夫君將是至尊,她將是不是皇后的皇后。野史或真或假,不足為憑,也可能是附會之辭。但武惠妃確實是在壽王李瑁娶了楊玉環之後,才有了為兒子奪太子位的行動。楊玉環成為貴妃後,玄宗還把她的堂弟楊錡招為駙馬,算是親上加親,娶的是壽王的同母小妹太華公主,排行第21,她是玄宗的第一愛女,禮遇過於諸公主,玄宗傾盡宮中寶物珍玩,盡數賞賜。說來壽王和楊家仍是親戚,有著扯不斷的關係。此時從歷史記載來看,壽王並未失寵,而且他的地位仍在諸皇子之上,他排行第18,宮中都稱他為十八郎。在唐朝,家中奴僕稱主人為郎君,女主人為娘子,如同後世稱呼老爺太太,稱呼某人為某某郎是個十分尊敬的稱謂。宮中上下都稱他為十八郎,說明他的地位很高,因為他母親是被追封為皇后的嘛!母以子貴,子以母貴嘛。

楊貴妃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擅長自度曲,精通各種樂器,尤擅擊磬和 吹笛,她彈奏的琵琶被稱做當世一絕。為了不讓她的琵琶絕技失傳,玄宗讓她廣收弟子,於是諸王公主爭相拜她為師,號稱貴妃琵琶弟子,同時她也收一些有天賦的宮女為弟子。

楊貴妃最善跳霓裳雨衣舞,關於此舞還有一段故事。開元八年的八月十五夜晚,玄宗醉臥宮中,夢中被一群仙女引領至月宮,仙女環繞他翩翩起舞,舞姿曼妙,美不可言,並告訴他此舞名霓裳雨衣舞,是天上樂舞。玄宗醒來,牢記於心,把此樂舞傳與宮中和梨園弟子。為紀念此次神遊月宮,神仙傳授他霓裳雨衣舞,玄宗特規定每年的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以示慶賀。這就是中秋節的來歷。

據道家典籍記載,玄宗後來又在葉法善,張果老,羅公遠的幫助下多次遊覽月宮,這三位都是道教中的神仙級人物。張果老用玉帶向空中一拋,化做一座彩橋,引領玄宗登月,彩橋隨走隨滅。國師葉法善和羅公遠則分別是用笏板和竹杖做為法器,化為一座彩橋。

雖說玄宗把霓裳雨衣舞傳授給宮中人等,但沒有一人能達到盡善盡美。據載,每當玄宗心緒不佳時,只要楊貴妃一舞霓裳雨衣舞就龍顏大悅,因為只有她的霓裳雨衣舞才和當初玄宗夢遊月宮時看到的一模一樣。玄宗剛剛新作一曲,即興吹笛,楊貴妃只聽一遍,立刻能把新的笛曲絲毫不差的重複吹奏一遍。這也許就是楊貴妃頗受寵愛的原因之一吧!

安史之亂前夕,從道士那兒傳出一首詩,其中有云:若逢山下鬼,環上系羅巾。大家都不解其意。直到馬嵬坡楊玉環自縊,才恍然大悟,山下鬼是嵬字,環是楊貴妃名字。

安史之亂時,壽王被委以重任,他時刻在皇帝身邊,代表玄宗傳達旨意,慰問大臣和將士。他是益州大都督,他的同母弟盛王李琦是揚州大都督,益州指四川,揚州地轄江浙一帶,這兩地都是富庶之地,是唐朝的經濟命脈,佔當時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可見壽王兄弟地位之高。據載,馬嵬之變前夕,因為一起逃難的有不少婦幼家屬,行動遲緩,而後邊叛軍已經離的不遠了,玄宗憂心忡忡,怕被叛軍追上,皇室全部覆滅,曾和大臣商議,由壽王李瑁率領一部分軍隊保護皇室大部分人和婦幼家屬,先行到達成都。玄宗本人和太子,宰相等大臣暫緩行進,這樣可以保護皇家大部分人的安全,萬一有不測,大唐王朝仍後繼有人。這說明皇帝頗信任器重李瑁。不料發生了馬嵬之變,玄宗改變計劃,仍舊一起逃亡四川。此後李瑁一直是做為玄宗的代表,協調與大臣的關係,與新即位的肅宗的關係。

壽王李瑁在唐代宗大曆年間去世,皇帝給了很高的禮遇,輟朝三天,追贈太師。這也是諸王中的最高禮遇。他的侄子代宗皇帝之所以給他如此禮遇,一是他本人為人忠誠謹慎,二也是因為他是玄宗生前器重的皇子,是出於對祖父的尊重。因為代宗和祖父玄宗關係很好。

據載,玄宗行至四川某處,問這是什麼地方,左右回答這是萬里橋,玄宗說我不擔憂了。原來開元年間,有位高僧一行曾對玄宗說,將來陛下如若有難,走到萬里橋就安全了。玄宗追問是何意,一行說天機不可洩露。又走到劍門,忽然看見他早年的國師羅公遠站那兒迎接,羅公遠一直護送玄宗到成都才悄然離去。這羅天師本來是在玄宗身邊,怎麼又出現在四川呢?

據唐正史記載,羅公遠法術高超,尤其擅長隱身術,玄宗拜他為師,學習隱身術。但玄宗每次隱身時不是露出衣帶,就是露出帽翅,和羅公遠一起隱身則不露形跡。玄宗問羅公遠為何?羅公遠說:陛下是一國之君,只管專心治國,學隱身術對您沒用,只是出於好奇心罷了。還不停地數落玄宗的過失。玄宗不肯罷休,堅持要學。羅公遠無奈,隱身在大殿的柱子中,玄宗教人劈開柱子,散落了許多碎石,每一碎石都有羅公遠的形象。玄宗害怕了,急忙謝罪,羅公遠忽然不見了。後來,有朝廷使者在四川看見他,羅公遠笑著對使者說:替我向陛下問候!陛下的玩笑開的也太大了!並讓使者帶給玄宗一隻四川當歸。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玄宗歷經千辛萬苦,長途跋涉,終於來到成都。面對山河破碎,玄宗感慨萬千,正式發佈罪己詔書,傳告天下,,表示由於他一人之過,導致天下大亂,蒼生遭難,因此痛切責己,以謝天下!

一年之後,玄宗從四川回到長安,忽然明白了羅公遠送給他當歸之意。回到長安後,已是太上皇,他令人畫了一幅貴妃的畫像,懸掛在室內,朝夕視之。從一些詔令來看,在他的心目中,貴妃的形象始終是端莊高貴,知書達禮的。由於對貴妃的死,感到非常的痛苦和內疚,他請道士為貴妃招魂。

據道家傳說,玄宗讓道士尋找楊貴妃魂歸何處,道士四處尋找,終於在蓬萊仙山找到了貴妃,這時叫太真,此時和仙人們在一起。見到貴妃之後,道士問貴妃是否可以回去見太上皇一面,楊太真告訴道士,現在不宜相見,太上皇也不會在人間太久,以後自會相見。並囑咐告訴玄宗不必思念悲傷。道士問有什麼別人不知道的事或信物,好以此來做為憑證向太上皇覆命。楊太真徘徊良久,說天寶十載的七月七日夜晚,她和玄宗仰望牛郎織女星對天盟誓,願生生世世為夫婦,此事沒有任何人知道,並把一金盒交給道士,裡面有盟誓的誓言。道士拿著金盒離去向玄宗覆命,於是玄宗相信道士見到了貴妃。後來玄宗徹底食素,再後來玄宗辟穀,親自煮煉石英。

唐玄宗和明朝的嘉靖皇帝都是虔誠的道教徒,酷愛煉丹,但玄宗的煉丹和嘉靖有所不同,嘉靖是請道士為他煉丹,玄宗是自己親自煉丹,比嘉靖修道還要勤勉,從開元到天寶至退位,一直如此。經常請道士為他授道術,一講就是半天。據他自述,每天半夜即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給太上老君焚香叩拜,數十年從未間斷。

玄宗辟穀一段時間後,有一天晚上,焚香沐浴更衣後,宮門緊閉,只剩他一人在內室,但聽裡面有說笑聲,室外宮女太監不敢打擾。早晨起來,室內寂靜無聲,推門而入,玄宗已逝,終年78歲。

玄宗死後,被唐代的道教徒們尊為元始孔昇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